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西方通史:世界大戰的時代1914-1945(第2卷‧全3冊)(簡體書)
滿額折

西方通史:世界大戰的時代1914-1945(第2卷‧全3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98 元
定  價:NT$ 1188 元
優惠價:871034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有庫存,下單後進貨(等候期約2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3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戰爭、危機、災難--1914~1945年對很多當時的人來說就像第二個三十年戰爭。它是西方歷史上的"德國篇章",並且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可怕的篇章。沒有哪個國家像德國一樣,在此期間從根本上打破了西方世界的種種規範。海因里希‧奧古斯特‧溫克勒用高超的手法和描述介紹了20世紀最引人注目的10年--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到1945年5月德國的投降以及3個月後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的爆發。

作者簡介

海因里希·奧古斯特·溫克勒,外文名Heinrich August Winkler,出生於1938年。德國歷史學家,聯邦大十字勳章獲得者。出版著作有《魏瑪共和國的工人與工人運動》《通往西方的漫長道路》等。

譯者簡介

楊麗,畢業於北京大學,維也納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博士,歐華文學學會成員,現旅居維也納。目前領導奧地利教育機構經濟促進學院中國部。譯有《德意志之魂》(合譯)。

李鷗,畢業於北京大學,維也納大學德語語言文學博士,歐華文學學會成員,現旅居維也納。譯有《德意志之魂》(合譯)。

此書是本套《西方通史》的第二卷。2009 年秋季出版的第一卷涵蓋的歷史跨度很大,始於早期猶太一神教影響的西方歷史,談及古典時代晚期、基督教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圍繞的重點是我稱之為西方價值觀規範工程的發展,即 18 世紀後期兩次大西洋革命的理想,也就是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理想。古老的西歐就接受還是摒棄這些思想的爭論,一直延續到 20 世紀,甚至號稱"發明家的合眾國"曾幾何時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與其內涵背道而馳;然而在今天,這些思想已經成為一種標準,如果西方想在非西方世界面前堅定地代表其價值觀,那麼它也必須用這個標準衡量自身。

第二卷講述 1914 年到 1945 年的歷史,這 30 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戰爭、危機和災難此起彼伏。在此之前只有 1618 年到 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可以與之相提並論。如同在 17 世紀上半葉,德國在20 世紀上半葉也處於各種矛盾的中心。1914 年到 1945 年,德國扮演著核心的角色,甚至西方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都可謂德國的篇章。同時它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恐怖的一個章節:最終以歐洲猶太民族的毀滅,以 20 世紀國家犯罪史上最徹底的大規模屠殺,以德意志帝國的滅亡而告終。

某些作者,例如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認為,大屠殺是一種現代性的、向理性化努力的、追求"唯一量化"的結果,是努力消除"矛盾心理"的結果,是某種技術性"社會工程"的極端案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社會工程在思想界中佔有很突出的地位。此外,很多作者長期以來將大屠殺歸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武力的經驗,那些越軌的、迄今為止只在殖民戰爭中使用武力的經驗。美國歷史學家和外交官喬治·F. 肯南(George F.Kennan)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是 20 世紀的"始發災難"。從社會政治的角度出發,推導出其可行性的設想,在戰爭中養成機械化殺戮的習慣,這都是普遍的跨國現象。我們可以將 1918 年後的種種事件放入這個視角來分析,但是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德國犯下了大屠殺猶太人的反人類罪。本書就是從這個問題的背景出發,探討 1914 年到 1945年德國歷史的進程,去嘗試解釋為什麼這樣一個文化上屬於西方的國家,如此頑固地否定西方價值觀的規範,特別是否定不可剝奪的天賦人權,以至於令世界和自身都跌入災難的深淵。

如果按照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想像,1918年後應該是西歐民主在全歐洲凱旋的時代。然而早在1925年,德國經濟學家莫里茨·尤利烏斯·博恩(Moritz JuliusBonn)就提出"歐洲民主的危機"。他分析的核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社會和心理的變化:工人階級勢力的崛起以及由此帶來的中產階級的恐懼、軍事化思維,同時嚴重低估了可以依靠嚴格的規範和公認的機構來解決民事紛爭的種種辦法。

在歐洲大陸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誕生的那些民主立憲國家中,20年後只有兩個國家還可以被稱為民主國家,這就是捷克和芬蘭。而其他國家中,執政的或多或少都是專制政權。它們在西方的遺產中挑選出更符合執政者利益的成分,而不是民主的思想,奉行"民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原則。由於這些新生國家並不是純粹的民族國家,有些甚至明顯是多民族國家,因此它們在接受西方這種觀點的同時,具體而言就是接受來自法國思想寶庫的思想的同時,也埋下了產生重大分歧的種子。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政治體系的一個新特點是新型獨裁,即所謂的極權專制。我們經常討論的"極權"這個概念指的是某些國家,其對權力的壟斷和鎮壓的程度遠遠超過傳統獨裁者,超過那些公開的或者是秘密軍事獨裁的"正常標準"。極權政權另外一個突出特點是,它們要求絕對服從,其政治目標是創造出新人。儘管在很多方面有天壤之別,但是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在這一點上極為相近。在和更激進、更極端和更"極權"的法西斯政權,即德國納粹政權打交道後,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才重新評估了它們和蘇聯共產主義的關係,甚至邁出與其結成同盟的一步。在納粹德國引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形成了所謂的"兩極"世界,為 1945 年後的歷史留下深深的印跡。德國為第二次爭霸歐洲的嘗試付出的代價是無條件投降,損失了戰前四分之一的領土,盟軍佔領了全部國土。歐洲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國力因戰爭被大大削弱,再也無法阻擋其海外勢力不斷縮小的進程。如果說兩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把歐洲國家分化割裂,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則把這種現象推向極端:1947 年後"冷戰陣營"相互對峙,美利堅合眾國和蘇聯則成了各自陣營的領導力量。

目次

上冊
序 言 / 001
第一章 二十世紀的大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
著名戰役與戰爭罪行:1914~1916 年的軍事事件 / 002
戰爭目的、意識形態戰和反戰潮流 / 011
劃時代的 1917 年:俄國革命和美國參戰 / 025
實現所有文明民族的自由:威爾遜的世界新秩序 / 062
個帝國的崩潰和一個國家的新生:
一戰結束時的德意志、奧匈帝國和波蘭 / 071
信任喪失殆盡,暴力嚴重越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遺產 / 102
第二章 從停戰到世界經濟危機:1918~1933 年
革命受阻:德國的魏瑪共和國之路 / 120
步履沉重的新開端:1918~1919 年的奧地利和匈牙利 / 135
贏得獨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芬蘭 / 141
東方泛紅: 俄羅斯內戰和第三國際的建立 / 145
戰勝國向右轉:巴黎和談前夕的西方列強 / 150
脆弱的和平:從凡爾賽到國際聯盟 / 156
抗議浪潮、禁酒令和繁榮時期:二十年代的美國 / 190
世界革命延遲:蘇維埃聯盟誕生,歐洲左翼分裂 / 202
三次選舉和一次分裂:戰後的大不列顛 / 223
對抗與妥協:1919 年到 1922 年的法國 / 233
一個民主國度的自我毀滅:義大利通往法西斯之路 / 239
共和國面臨嚴峻考驗:1919~1922 年的德國 / 249
關鍵的 1923 年:從佔領魯爾到道斯計畫 / 273
左和右:魏瑪共和國的文化與社會 / 289
轉向獨裁(一):新生的“歐洲中部諸國” / 299
轉向獨裁(二):從巴爾幹到伊比利亞半島 / 337
民主革命:從瑞典到瑞士 / 365
法西斯掌權:墨索里尼統治下的義大利 / 387
從普恩加萊到普恩加萊:1923~1929 年的法國 / 408
世界革命延遲:蘇維埃聯盟誕生,歐洲左翼分裂 / 202
三次選舉和一次分裂:戰後的大不列顛 / 223
對抗與妥協:1919 年到 1922 年的法國 / 233
一個民主國度的自我毀滅:義大利通往法西斯之路 / 239
共和國面臨嚴峻考驗:1919~1922 年的德國 / 249
關鍵的 1923 年:從佔領魯爾到道斯計畫 / 273
左和右:魏瑪共和國的文化與社會 / 289
轉向獨裁(一):新生的“歐洲中部諸國” / 299
轉向獨裁(二):從巴爾幹到伊比利亞半島 / 337
民主革命:從瑞典到瑞士 / 365
法西斯掌權:墨索里尼統治下的義大利 / 387
從普恩加萊到普恩加萊:1923~1929 年的法國 / 408
中冊
從大英帝國到英聯邦:鮑德溫時代的英國 / 423
從道威斯計畫到楊格計畫:施特雷澤曼時代的德國 / 434
在一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 史達林時代的蘇聯:1924~1933 年 / 460
繁榮、危機、蕭條:1928 年至 1933 年的美國 / 480
害取輕的邏輯:布呂寧時代的德國 / 495
發展停滯、批評體制:1929 年至 1933 年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 517
持恒力:三十年代初的英國 / 528
魏瑪共和國的沒落,希特勒攫取政權之路 / 540
遠東的閃電:日本佔領滿洲里 / 569
第三章 民主與專制:1933~1939 年
1933 年至 1936 年佛蘭克林·德拉諾 ·羅斯福總統任期內的美國新政 / 598
奪權的過程:1933 年至 1934 年的納粹獨裁政權 / 620
羅馬建立第二帝國:法西斯義大利和阿比西尼亞戰爭 / 656
大恐怖:史達林統治在蘇聯的擴張 / 667
全線備戰:1934 年至 1938 年的納粹德國 / 682
綏靖主義的開端:1933 年至 1938 年的英國 / 704
右翼總動員,左翼集結人民陣線:1933 年至 1938 年的法國 / 717
硝煙彌漫的戰場:1936 年至 1939 年西班牙內戰 / 745
以德國為榜樣:法西斯義大利的猶太人政策 / 771
緊張的鄰里關係:1935 年至 1938 年,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第三帝國” / 775
羅斯福的務實政策:1936 年至 1938 年的美國 / 786
越境行動:從吞併奧地利到《慕尼克協定》 / 795
1938 年 11 月 9 日德國猶太人大屠殺的前因後果和過程 / 810
兩極聯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 817
下冊
第四章 人類文明的決裂: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猶太人屠殺
毀滅性的戰爭:波蘭的第五次分割 / 854
從一場“假戰”到爭奪挪威的戰爭 / 862
法國潰敗:西線戰役 / 870
東京、華盛頓、柏林:1940 年至 1941 年世界政治場景變幻 / 883
從“巴巴羅薩”到珍珠港戰爭全球化 / 901
種族滅絕的開端:“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一) / 917
戰爭出現轉機:軸心國轉為防守 / 933
家鄉的戰線:參戰的民族 / 941
佔領、合作、抵抗(一):中東歐、東南歐和西北歐 / 957
佔領、合作、抵抗(二):法國 / 980
“把這個民族從地球上滅絕掉”:“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二) / 995
獨裁的崩潰:1943 年至 1944 年的義大利 / 1014
同盟國軍隊乘勝追擊:1943 年至 1944 年的東亞和歐洲 / 1027
1944 年 7 月 20 日 德國反抗希特勒 / 1039
歐洲的劃分(一):同盟國的戰後計畫 / 1049
完成歷史使命:“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三) / 1061
戰爭結束(一):德意志帝國的滅亡 / 1068
歐洲的劃分(二):顛覆和驅趕 / 1080
新的開端與傳統:投降後的德國 / 1091
波茨坦:“三巨頭”的裁決 / 1097
戰爭結束(二):原子彈和日本投降 / 1108
罪與罰:1945 年的斷代(一) / 1117
西方、東方、第三世界:1945 年的斷代(二) / 1137
從世界大戰到世界大戰:非常時期的回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34
海外有庫存,下單後進貨
(等候期約2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