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3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從窮人的高速公路到CP值最高的幸福公路
上路吧!台61線
吹北風、搧海風、透南風,
風土、風情、風味、風物、風俗、風格,
一條吹海風的公路。
台61線從南到北長三百零四公里,經過十個縣市、三十五鄉鎮市與五十七條交流道。隨時可以來趟台61線之旅,自己決定速度的快慢,要去小鎮或漁村;濕地看水鳥或漁港嚐海鮮;看夕陽、訪燈塔。這是一條最美麗、最豐富多元、有幸福感的公路。
《吹海風的路》是一本很有人味的書,也是一段有溫度且流動的旅程。作者林保寶親自去體驗台61線,分享給讀者他所經歷的旅程。
台61線從規劃到完工歷時三十年,是一條與時俱進的公路。它也是台灣最靠近西海岸,且與當地民眾生活十分接近的省道,起點在台北八里區的台北港旁,南至台南市七股區。主線路寬二十二點八公尺,兩側各有八點六公尺的側車道。南北連結港口、機場、漁港、工業區等,並與東西向快速公路串聯,紓解國道一號及國道三號車流。
台61線雖是快速公路,但建議大家以慢遊的方式來體驗這條公路。這是一條海洋的道路、吹海風的路,走在這條道路上,同時可體會到海洋與陸地,所帶來的不同感受,途經之處都值得慢行駐足,這是一條很貼近人與生活的道路。隨著一個人生命的成長,每次上路,都有各種不同的可能性。每個人都可以寫一本自己跟台61線交會的書。
林保寶
台北實踐大學社會工作系、羅馬聖十字架大學哲學系、羅馬德蘭學院神學系畢業,曾任梵蒂岡廣播電台編譯。
著有:
《找出路》、《我跑來跑去,從旅行中尋覓心靈》、《帶著媽媽去旅行》、《充滿祝福的告別》(天下生活);
《毓繡‧心中的美術館》(財團法人毓繡文化基金會);
《聆聽花開的聲音》、《浪漫台三線人文風光款款行》、《永恆之城》、《幸福角落》、《失意角落》、《人間角落》、《聖母媽媽到萬金》、《誠意呷水甜》、《奉獻》(天下雜誌);
《用靜默擁抱世界》(遠流出版);
《愛者》、《馬祖世紀末的告別》、《生命的完成》、《划到生命深處》、《生命告別之旅》(天下文化);
《牆上烽火》(博揚文化);
《莿桐最後的望族》(玉山社);
《耕耘心田》(法鼓文化)。
推薦
你用愛決定速度
─萬冠麗(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
有些路,有點鹹度;曬著陽光,看見人們歡聲雷動,笑聲飛舞。
有些路,有點甜度,哼著歌聲,聽見傳奇滿佈。
有些路,也許人煙罕至,也許烏雲密佈,但是只要確定方向是對的,一定會走出幸福的坦途。
有些路,注定是「吹海風的路」。你用愛決定速度,要看鄉間小鎮或富麗漁村;要看濕地水鳥或漁港搶鮮,完全看你追求的價值與溫度,你可以埋頭看手機跟電玩親吻,也可以昂首,看雲朵像大象跳舞,深信看到的是此生最美麗的山谷。
台61線西部濱海公路,就是這樣一條「吹海風的路」,讓你在路上行走,渲染幸福。
齊柏林導演生前,經常沿著海岸線進行拍攝,西濱快速道路自然是影像裡的常客。當年齊柏林空拍,即是在國工局任職期間,他曾說起第一次上直升機前的心得是期待的,人人都說寶島台灣,台灣到底有多美?而上了飛機之後,並沒有讓他失望,更成為他往後記錄台灣的最大動力。而如今由北到南的美景,由公路串起,體驗台灣之美不再艱難,公路旅行也不再只存在於電影中。台灣的公路,讓齊柏林與空拍結緣,緣分如漫漫長路延伸至地平線。
在記錄西濱公路之美的《海路漫行》影片裡,收納了台61線中部路段的周邊風貌,諸如高美濕地、梧棲漁港、大甲鎮瀾宮等特色景點;這支影片由「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公路總局和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共同合作,是結合齊柏林影像紀錄、AI 無人機的作品;讓你可以在上路前,就看到齊柏林對土地的愛及AI 科技運算全景融合鏡頭的幸福。
再續前緣,更榮幸能夠先讀為快林保寶作者的「吹海風的路」一書,透過他精彩又溫潤的的文字與攝影作品,你可以跟他一起去閱讀鄉土,用眼睛先走過台61線的美麗道路。
齊柏林在這台61線道路的天空,不知道飛了多少次,才拍下台灣土地的美麗與溫度。希望你開車經過這裡,想想自己的家園,帶著你的思念,回到家的歸宿。
建議讀者:方向重於速度,你可以找一個陽光的午後,帶著這本書,用愛決定你的速度,幸福的走這條,海風輕拂,有台灣味道的路。
推薦
快速公路,慢慢走
─陳彥伯(交通部公路總局局長)
台61線是台灣最靠近西海岸,且與當地民眾生活十分接近的省道,起點在台北八里區的台北港旁,南至台南市七股區,全長三百零四點二公里。主線路寬二十二點八公尺,兩側各有八點六
公尺的側車道。南北連結港口、機場、漁港、工業區等,並與東西向快速公路串聯,紓解國道一號及國道三號車流。
台61線從規劃到完工歷時三十年,是一條與時俱進的公路。從二○一五年至今,每段工程完工就馬上開放通車讓民眾可以使用。特別的經驗是二○一八年,大甲大安通車、白沙屯通車時,大甲媽祖、白沙屯媽祖分別在信徒的簇擁下,鑾轎親臨走了一段台61線,為用路人祈福。有人說這是一條蓋不完的路,也有人從另一角度說這是一條費時興建的路,但其實這是一條公路人努力回應在地民眾所打造出來的路。雖經人事更迭,我也從科員做到局長,這條路得要感謝公路總局歷任局長、處長、段長及背後所有工作人員的堅持與付出。
一九九○年初,因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為完善台灣地區西部走廊高快速公路網,將進行中的西濱公路提升為台61線西濱快速公路,並以封閉式路堤、高架型式規劃。施工後,部分路堤段如新竹至苗栗後龍段、苗栗苑裡至台中大安段,因沿線居民抗議封閉式的道路會破壞景觀、風水及阻礙經濟發展,因此變更設計將主線改為平面道路,取消興建交流道改為平面交叉路口。
二○○七年後,西快台61線第一優先路段與東西向快速公路陸續完工通車,民眾天天出入感受通車後的便利,但對部分路段平交路口危及交通安全及路線斷鏈無法貫通,因此希望路口平交路段與斷鏈路段再高架化以貫通南北,公路總局遂推展了台61線的後續建設計劃。隨時代演進,相關的工法進步,對於環境有更多的保護。二○一九年,完工通車後,這條與海洋共生的台61線,除美學、工法及生態的提升,並串聯西部濱海各漁村、宗教、燈塔、濕地生態旅遊與人文觀光景點,將對西部濱海地區的經濟及觀光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台61線雖是快速公路,但我比較建議大家以慢遊的方式來體驗這條公路。這是一條海洋的道路、吹海風的路,走在這條道路上,同時可體會到海洋與陸地,所帶來的不同感受,途經之處都值得慢行駐足,這是一條很貼近人與生活的道路,雖然是快速路,沿途遭遇的每處交流道都很值得停下來,慢遊慢走、細細品味,沿路的大甲媽祖脊背景觀橋、王功後港溪水鳥脊背景觀橋以及七股溪拱橋等都是台61線的特色工程,白沙屯段的夕照美景,最近更獲網路票選「台灣最美十大景觀公路」第一名。
自從我開始接觸台61線後,每次返鄉就是走台61線,路上我與另一半總是不經意默契地說出「你今天要帶我去哪裡喝咖啡?」這是台61線給我們夫妻的旅行回憶,只要走上台61線,隨意挑選沿途的任一家咖啡小店,喝杯咖啡、享受海風吹拂,讓心情沉澱,輕鬆品味台61線為我們帶來的微旅行與感動。
後龍 風情
喝咖啡結果剃了頭
那間理髮店座落於一個海邊小鎮。從車站搭上巴士,沿著穿過山麓的濱海公路過幾站後下車,再朝車子行駛的方向走幾分鐘,就能從右手邊山的方向,看見預約時老闆告知的紅藍白三色柱招牌。
離開萬來伯理髮店幾星期後,突然想起日本作家荻原浩的小說《看得見海的理髮廳》。只是萬來伯的理髮店沒有招牌也不用預約,事實上,我是在對面「重成商號」柑仔店二樓喝咖啡、吃甜點後,臨時起意去理髮的。
「萬來伯的理髮店就在對面,」咖啡店的店員說。「這個時間,萬來伯可能出門散步了,你去看看。」
我在這間路邊柑仔店二樓的咖啡店待了一個下午,從陽光直直射入室內到光線轉弱,好幾部火車從窗外駛過,台61線的車南下北上。鐵路與公路就在眼前貼在一起走,應該是台61線與鐵路最靠近的地方。
「火車慢」窗戶寫著這三個字,其實火車很快,即使是區間車,每次當我看見火車,拿起手機想拍火車經過時,火車已不見蹤影,前後十秒都不到,包括瞥見火車驚奇時的那一秒。風車與台61線的車潮是窗外靜定的風景。另一面窗對著苗9縣道,寫著「天氣好就不在家」。
「總有一天,我們回家開店,聽海風在草叢窸窸窣窣,看火車一節節慢慢經過,有你有我的鄉下慢生活。」甜點店主人返家開店的心願,就掛在樓梯間轉角處。阿菩與Ally,花了三百三十個日子籌備,四百二十八公里路來來回回,總算在老家「重成商號」的二樓開了「我們OUR」咖啡甜點店。
正是因為阿菩在咖啡店臉書的介紹,我才知道這間「萬萬來」(慢慢來)理髮店。「阿菩的外婆是我大姊啦,」萬來伯說。今年七十三歲的他,十四歲就開始理髮。「我幫人理髮六十年了,來的都是老主顧。」坐在老式的理髮椅上,聽著萬來伯爽朗的聲音,一邊理髮,真是有趣又享受。
「以前後龍的海寶里是個大庄頭,」萬來伯說,「從前生意很好,我和太太一個人剪,一個人洗頭。山邊還有兵營,要去部隊幫阿兵哥剃頭。」這時萬來伯理完髮,拿起一條熱毛巾敷在我臉上,接著拿起剃刀熟練地幫我刮鬍子,修臉,掏耳朵,最後洗頭。
坐在理髮椅子上的我彷彿回到舊日時光,享受了昔日傳統理髮店才有的手藝與全套理髮服務。
理完髮,天色已暗,馬路上偶爾亮起幾部車燈,萬來伯搬了張椅子坐在門口乘涼。
口湖 風味
成龍濕地用藝術把村民圈作伙
台61線從北到南經過兩個國際級、十三個國家級及三個地方級濕地。每個濕地都各自有其形成的原因,與當地風土水自然產生的微氣候、生態、環境與地貌。
每年九月底到隔年四月,許多候鳥飛來濕地度冬。黑面琵鷺每年到台灣過冬的數量逐年攀升,佔全球族群百分之五十六。公路總局在沿線設置生態廊道橋、隔音牆、收斂型路燈,也曾在候鳥來台度冬期間暫停施工。
成龍濕地緊貼著台61線,台61高架路下就穿過成龍村。走台61線南下,右側一片水汪汪,一百七十一公頃從前全是成龍村民賴以維生的田地。一九八六年的韋恩颱風,堤防破了百餘米,海水倒灌,十五分鐘所有田地全淹水,至今三十二年,水未從這片土地上退去。
「泡了三十二年,回不去了,」當地人田日蒸說。「農地變濕地,現在我們希望的是濕地與社區共生共榮。濕地不用管理,老天爺會管理,我們要做的只是不去污染它,成龍社區想做的是讓濕地成為環境教育的地方。」事實上,濕地與社區連在一起,濕地淹水,村裡也會淹水。成龍濕地低於海平面一百四十公分,從前曾以每年十二公分的速度下陷,深水井與魚塭封住後,現在下陷速度趨,每年下陷二點五公分到三公分。
賴以為生的土地沒了,是件很傷心的事。一塊原可養育一家人的地成為村民心中「沒路用的土地」,老一輩人甚至不准小孩到濕地說:「這裡有鬼。」十年前觀樹教育基金會邀請藝術家到成龍濕地創作,讓村子變熱鬧一點。「成龍藝術節是為了喚起大家對這片土地的喜愛,重新面對喜歡這片土地,再往前走,」觀樹教育基金會主任王昭湄說。
兩年前,成龍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食堂,一開始是一個月送餐兩次到長者家,現在社區發展協會中心一星期供餐五次。「鼓勵老人家走出來用餐,中午不用煮飯,又可以聊天,」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郭明源說。田日蒸邀請我跟老人家一起用餐,我沒絲毫猶豫就說好,他說:「你都不會客氣。」
大熱天他帶我到濕地看村民共同創作的藝術品《連結》。五六個村民用雙手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用竹子搭了一座橋連結濕地與陸地,橋下的土地正是以前要往田裡種田的牛車路。大家一起做完這件事後,田日蒸發現村莊有點不一樣了,老伙仔在太陽落海時會出門散步,看看自己搭的橋。
「這棵樹是五梨跤,」田日蒸說。造橋時,村民不知道這棵樹稀有寶貴(台灣的紅樹林以五梨跤數量最稀少),原本要砍掉,一位美國藝術家出來搶救說:「樹在人在,樹亡人亡。」現在濕地有十來棵五梨跤,全從這橋上這棵樹繁衍出去。
「這座橋取名『連結』,就是希望能把村人圈作伙,」田日蒸說。站在橋上,可以看見水裡竹竿與倒影在水裡的變成一顆心的形狀。這是二O一七年號召曾參加過成龍藝術節志工一起參與創作的藝術品《再生》,將一百七十一根竹子立在水中,成為一顆心,表達大家對成龍濕地的期許。
二O一九年七月十五日,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濕地被列為地方級重要濕地。「我們很高興,因為成龍濕地大部分是私有土地,能有百分之五十三的居村民同意把這片濕地變成保護濕地,」田日蒸說。
「農田變濕地,大自然演替,冬候鳥來使用這塊濕地,甚至黑面琵鷺也來。既然這樣,我們也學著用不同的視野來看待這片土地,」田日蒸說。
七股 風味
燈塔邊的海鮮店
沒有夕陽的台灣極西端──武聖燈塔沙丘,海浪一波一波,沙丘貧瘠的土地上開了幾朵艷麗的花,一個人站在沙丘望著海實在荒涼。
沒想到當地人介紹的「五嬸活海鮮」就在附近。小路不過是魚塭與魚塭間的通道,一池又一池的魚塭,路上的電線桿無止盡地到遠方看不見的盡頭。天快暗的時候,一盞盞的路燈亮起,卻怎麼也遮掩不了這個地方的荒涼,還有那車燈下路邊被海風吹得搖頭擺尾的野草。
如果不是有GPS導航,我註定要在這一片看來都一樣的魚塭裡迷失方向。下著微雨的暮色中,海邊的天空短暫放晴,露出斑斕彩霞,映照在雨滴低落的魚塭上,路旁電線桿讓周遭的風景都寂寞起來。
「往店裡面走,餐桌就在魚塭旁。傍晚時,可邊吃海鮮邊看夕陽,」介紹我來的欖人民宿主人說。一到餐廳,我就直往店裡深處走。這是一間僻遠小地方路邊的餐廳。如果不是有人介紹,就算開車路過,也不會注意到。
微雨中,海邊的天空稍稍開了幾分鐘。就那麼幾分鐘,天地間的顏色變化萬千。我怎麼會來到台61線盡頭,台灣最西邊偏遠鄉下的海鮮店啊?在這一瞬間怎麼會欣賞到天地間的神奇光彩?彷彿一切有種說不出的奧秘。
這時,海鮮店的老闆娘快手快腳端上一盤麻油蚵仔麵線,香噴噴的。煎虱目魚柳跟生啤酒絕配。又端上幾顆野生干貝及一盤當地特產──赤嘴,顏色美得跟剛剛的天空一樣。我把一顆野生干貝放到餐桌旁的欄杆上拍照,背景就是晚霞、天空、電線桿與微雨。野味奔放,那鮮美的滋味太犯規了。
一直到現在,我離開這間極其僻遠鄉野間的海鮮店已一段時日,荒涼是有的,但是想到的是老闆娘家常手藝下豐美的滋味。
它的名片上地址竟然是「燈塔邊」。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