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教化於民:太學文化與私塾文化
滿額折

教化於民:太學文化與私塾文化

定  價:NT$ 200 元
優惠價:7915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7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太學,是古代官立的高等學府,是以傳授、研習儒家經典為主的國立大學。夏商周時期已有太學雛形,但太學的制度化始於漢武帝時。漢武帝以儒學為官方思想,其崇儒的具體措施或表現就是設太學,從此揭開了太學的新篇章。

私塾是私學的一種,是私學的初級教育階段。它發?於春秋時期,中經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熟於唐宋時期,興盛於明清時期。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它與官學相輔相成,並駕齊驅,共同為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培養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奮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太學與私塾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兩大體系,撐起了千百年來中國的教育制度,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本書分太學、私塾兩大篇,各自按照朝代排序,為讀者介紹中國古代教育樹人史。

9789865161088
序言 教化於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文化是立國之根,最終體現在文化的發展繁榮。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自信。
面對世界各國形形色色的文化現象,面對各種眼花繚亂的現代傳媒,要堅持文化自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傳承和昇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五百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造成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熔鑄到我們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總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具有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寶藏。我們要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首先要站在傳統文化前沿,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年來優秀的、光明的、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現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構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現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來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態與文化風采。
為此,在有關專家指導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編撰了本套大型書系。主要包括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倫理道德、古風古韻的建築遺存、深具內涵的自然名勝、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還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文化底蘊和強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極強系統性、廣博性和規模性。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採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並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目次

序言 教化於民
中央官學 太學之本
 夏商周時期的太學起源
 西周時期的大學大藝
 戰國時期的高等學校
 漢代創立的太學體制
 漢代太學的優良學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學
 隋唐時期太學的發展
 宋代太學的改革舉措
 元代國子學的沿革情況
 明代的國子監及管理
 清代的國子監及管理
地方私學 私塾
 西周時期鄉學的塾之教
 孔子開創私學教育先河
 孔子私學培養的大賢
 漢代私人講學的興盛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私學
 唐宋時期私塾走向成熟
 明代私塾的設置形式
 清代的私塾及其教學

書摘/試閱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太學
西元一八九年初春,東漢靈帝駕崩。各地勢力借此機遇,風雲際會,由此揭開了古代歷史上魏晉南北朝長達近四百年分裂割據的序幕。
魏晉南北朝是古代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它上承秦漢文明,下開隋唐文化之先河。在教育發展上也是如此。各政權設立太學,並制訂其相關制度和內容,開創了古代教育史上的新時期。
在社會變動的情況下,教育與該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的總體發展是分不開的。就太學而言,各政權的太學設立情況各有不同。
魏文帝於二二四年在洛陽初立太學,以適應曹魏集團的需要。當時依漢制設「五經」策試之法,透過考試的可補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
蜀國歷亂時學業衰廢,定蜀後方設立太學。孫吳雖設國學較早,直至二五八年方立五經博士,故其太學的功用甚微。
兩晉時期太學時斷時續。大體上看,西晉時期朝廷由於實現了短期統一,教育呈現了短暫的繁榮。西晉時期本有太學,太子也本在太學讀書,但又立國子學,並將太子遷入國子學。國子學在北齊時期被改為「國子寺」,其後延至清代。東晉時期朝廷國學設立雖早,但每臨戰亂隨即解體。
南北朝時期,各少數民族上層的漢化,為漢文化教育向各少數民族中下層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條件。他們在各自的國內,援引漢族名儒,設立學校,漢文化教育沒有因民族鬥爭而覆沒。
如前趙、後趙時期皆設立太學,重視人才的培養。前秦時期苻堅親臨太學,檢查諸生的學習成績。後秦時期姚萇立太學,為的是禮先賢之後。北魏時期不僅太學昌盛,而且郡國學制也普及甚廣,使大批中下層漢族和少數民族人民獲得受教育的機會。
整個魏晉南北朝社會太學的發展雖有曲折,但也絕非完全衰落。問題還在於我們著眼於什麼樣的角度和態度去看待它。或許可以說,沒有這四百年的太學及其他教育形式的發展變化歷程,也不會有隋唐文化教育的鼎盛。這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魏晉南北朝時期,學校教育制度的演變是個重頭戲。其中包括與太學相關的制度。
曹魏太學正式創立於魏文帝時期,在三國之中當屬最早。魏文帝對太學十分重視。他不僅創立太學,而且奉孔子祀,令魯郡修起舊廟,置百戶吏卒守衛,又於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學者。他不僅自著《典論》、《皇覽》等著作,而且常常召集諸儒,談論經文,侃侃不倦。
魏明帝對太學也尤為重視,他曾親臨太學,與博士辯論經義,提出問題,讓博士解答。並令群臣皆當研習古義,修明經義。西元二二八年下詔令郡國尊儒貴學,高選博士,西元二三〇年又下詔要求郎官學通一經,才能被任用。
曹魏太學在編制方面,在博士中擇聰明者一人為博士祭酒,總管太學學業諸事。太學博士選拔是侍中、常侍中的儒學最優者。太學生初有數百人,後來增加到幾千人。太學生入學年齡約是十五歲,如鐘會、劉馥都是十五歲使入太學。
曹魏太學比後世進步之處在於對入學者的家世背景審查不嚴,太學生入學後只按年齡長幼排定次序,而不是父兄的官位。一些朝廷和地方官吏也為太學薦引了一批人才。如雁門太守牽招從郡中選有才識者到太學受業。這些都可以看出
太學絕非被高門獨占。
曹魏太學的考試制度與文官考試任用制度合一。具體是:
剛入學稱為「門人」;滿兩年並通一經者稱「弟子」;兩年之內不通一經的即被勒令退學;如兩年通兩經者,可以補掌故之官;滿三年通三經者,可升遷為太子舍人,不通者可留級再考,如果透過也可獲郎中之職。
曹魏太學的時候還有一些校規,如以年齡長幼而非父兄官職排次序,學生對師長不得無禮,不準酗酒好訟等。
蜀太學也立博士,如尹默、許慈子孫皆承其祖業而立為博士。蜀的學術風氣以古文經學為主。這種學風說明儒家古文經學依然是蜀國學術的重點。但在蜀地太學中,術數、讖緯之學和今文經學也摻雜其間。
孫吳國學體制大體與蜀相同,有博士制。孫吳的學風以今文經學為主,承漢代之餘風。
魏晉易代,在教育制度上基本承襲魏制,至少在晉代初期沒有大的變化。西元二七〇年晉武帝親臨辟雍,行鄉飲酒之禮,並賜太常博士、學生帛牛酒各有差,表明太學仍存,未加更動。博士也按魏制,設十九人。
晉武帝對太學的整頓始於西元二七二年。當時因太學生過多,約七千人,詔令已試經者留之,其餘遣還郡國。大臣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學,雖經沙汰,仍留有三千人。
西晉時期教育體制的重大變化,是為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專設了國子學,形成了貴族與下層士人分途教育,國子學、太學並立的雙軌制。
西元二九一年,西晉時期把太學和國子學明確區別開來;學官第五品以上方可入學;天子行禮應去國子學而非太學;太子也應離太學而入國學。
西晉時期的太學及國子學仍由祭酒和博士職掌。教學內容的核心仍是儒家經學,於禮學尤為重視。如霍原曾觀太學行禮;晉武帝、晉惠帝皆臨太學行鄉飲酒禮,並祠孔子。根據國子祭酒所奏刻寫石經,課程設置大體與魏相同。
整個東晉時期朝廷,教育始終處於時興時廢的狀態。西元三一七年,晉元帝置史官,立太學。西元三一九年又置博士員五人,並使皇太子於太學講經行釋奠禮。博士不復分掌「五經」,而總稱為「太學博士」,說明漢代經師專一經的學風已經改變,博士可以通諸經而非一經。在博士下設助教以教生員,課程設置為古文經學。
東晉時期朝廷,太學雖立,但因當時生員崇尚莊老,於儒訓不用心,再加上玄、佛之風,從整個價值觀念上動搖了青年人求學進取的精神,還有政局變動,興廢不斷,故而成效不大。
西晉時期之後,北方各少數民族紛紛進入到了中原,建立起帶有民族色彩的國家。其中有幾個政權在太學建設方面值得一提。
前趙國的劉曜立太學於長樂宮東,設祭酒,教師為宿儒,這都大體與魏晉時期相似。劉曜對太學頗為重視,他曾親監太學,引試學生,優秀者可為郎中。他還命公卿舉博識直言之士,然後親自策試,合格者即拜官。這些說明了劉曜注意以教育來選拔人才,來鞏固自己的政權。
後趙時期對教育比較重視。石勒於西元三一三年立太學於襄國,即現在的邢臺,選將佐子弟三百人為太學生。他還命郡國立學官,每郡置博士、祭酒二人,學生一百五十人,經過考試合格者可拜為官吏。
南燕的建立者慕容德即位後即建立學官,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門兩百人為太學生,南燕時期教育帶有明顯的門閥氣味可由此看出。
前秦時期對人才和教育的重視從苻堅開始。他於即位之初即大興學校,創辦太學,並召郡國學生通一經者和公卿以下子孫入校學習。苻堅給予學校太學以高度重視。西元三六二年,苻堅親臨太學,考學生經義優劣,問難五經,博士多不能對。從此後,他每月去太學一次,從而使太學的學習風氣大為好轉。
成漢政權建立者李雄立國後,在國內興學校,置史官,廣太學,使成漢的學校教育保持了較長的持續性。
整個十六國時期,學校教育的持續性被打亂。但是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教育並未斷絕,無論各少數民族國家或漢人建立的國家,均視之為教化的重心。這對推動民族融合有著巨大的歷史意義。
南朝時期的學校教育重在國子學。但南朝時期劉宋建立專科學校,並制訂分科教授制度,打破了古代傳統的以經學為唯一課程的學校教育制度,對後世影響很大,是隋唐時期專科學校發展的萌芽,乃至為後代分科大學之權輿。
南朝蕭齊時期和南朝蕭梁時期也以國子學為重。南朝南陳時期的朝廷官學則是國子學和太學並立。
在北朝的北魏時期,朝廷學校有太學、國子學、四門小學,形成了太學、國子學、四門小學三學並立之制。
北魏道武帝始建都邑,便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餘人。北魏太武帝即位後,於西元四六二年又另起太學於城東,並征北方名流范陽盧玄、博陵崔綽、趙郡李靈、河間邢穎、廣平游雅、太原張偉等賢俊之胄為博士,並令各州郡薦舉才學之士,久歷戰亂的北方,儒學由此而興旺起來。
北周政權的學校教育雖不算鼎盛,但也取得一些成就。北周諸帝對教育十分重視,尊師重教,獎掖後學。北周文帝雅好經術,在即皇帝位前,就常去太學看望。北周武帝掀起了自北魏以來的第二次儒學高潮。他不僅自己親自講經,且針對儒學與佛、道二教的矛盾,讓人廣泛討論,以求共識。這對教育的發展是十分有益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太學的教育內容,雖然其間有玄學、佛學等的參與,但從當時的總體情況來看,還是以儒為宗。比如有些執政者及若干儒臣在四面玄風、佛風中一度呼喊篤道崇儒,以至於儒家經典仍然是教育培養人才的根本。
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雖長期處於分裂狀態,但在性質上,與兩漢政權並無二致,缺少的只是長期的大一統而已。所以,各個政權的基本教育制度仍與兩漢一脈相承,因而儒學仍然是各個政權的基本主導思想。

閱讀連結
曹丕在位時間只有短短七年,兢兢業業地做了很多事的。曹丕的詩歌成就很高,是「建安文學」的中堅力量。他的開創性舉措是創立了九品中正制,開創了士族政治之先河。
曹丕重視文教的建樹值得一提。他於西元二二一年,下令人口達十萬的郡國要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同年,他又重修孔廟,封孔子後人為宗聖侯。西元二二四年,他恢復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他還修復洛陽,營建五都,推廣儒學文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5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