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王陽明:一切心法(簡體書)
滿額折

王陽明:一切心法(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  價:NT$ 414 元
優惠價:87360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普通讀者罕有知道,王陽明原是一個被翻案的奸佞。《明實錄》裡的王陽明不但奸邪,還很有幾分色厲內荏的丑態,是一個墻頭草一般的投機分子。他縱兵屠城,竊奪他人戰功,散布異端邪說蠱惑人心,以邪教教主的姿態享受著信徒的阿諛與供奉。

乃至清朝編修《明史》,才算是以新一代的官修正史為王陽明做了正式的翻案。而在王陽明弟子們謙卑寫就的私史裡,他又仿佛頭頂光環的聖徒,有神鬼莫測之能,每每還有靈異的奇遇。

於是我們每個人對王陽明的態度,往往取決於自己對史料的采信方式以及認知誤區之有無或多寡。是的,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很耐人尋味的事情。

作者簡介

熊逸

中國當代重要的一位思想隱士,隱於市而專心著書的人。

熊逸,是一個筆名,只有極少的人識得他的廬山真面目。

熊逸堅持用這個筆名解剖中國傳統文化,用學貫中西的現代視角反觀中國傳統文化。

名人/編輯推薦

◎剝除一切外衣,人世間所有的戰斗都是心戰。

◎全面豐富的陽明傳傳,嚴謹的心學讀本。

◎中國當代著名思想隱士熊逸,沉浸二十年力作。

◎著名學者萬維鋼、羅振宇推薦。

◎全書超過50萬字,橫貫王陽明的一生。

◎這是一部個人專著,而與眾手編纂有別;如果想要了解王陽明,閱讀本書就夠了。

◎與純粹學術的呆板文風完全不同,《王陽明:一切心法》是一部流暢優美的故事集。

◎《王陽明:一切心法》是一部誠意之作,有趣、真摯,易懂,只為讓你了解真正的而不是為誤解的王陽明,了解“心”在王陽明的思想體系中的核心概念。它是驅動整個世界總的發動機。不是看破紅塵、心如死灰。而是一場在針尖上飛旋的舞蹈,無時無刻不在努力保持平衡,同樣讓你了解心學的真諦而不是浮於表面的心靈雞湯。

前言

為什麼讀王陽明

 

我一直以為,今人對王陽明的熱衷頗有幾分荒誕,倘若他們當真了解王陽明的一生成敗以及陽明心學的真實含義,當初的熱情會不會在轉眼之間煙消云散呢?

王陽明似乎是被當作今天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崇拜的。人們嘆服他的烜赫事功,至於他的學說與品德,看上去只是輔助他成就事功的工具。太多人之所以在這個充滿誘惑與競爭的時代甘心拿出一部分本可以用來獲利或休閑的時間沉潛於故紙堆裡,涉獵一點陽明心學,只是因為幻想著可以由此獲得王陽明借以成功的思想利器,使自己變身為成功人士罷了,至少也要比當下更成功一點。

這樣的想法究竟有幾分可靠呢?我很想率先交代一個發生在金融行業裡的真實故事:在我所生活的城市,據2014年官方統計的收入排名,金融行業穩居榜首。高收益自然伴隨著高風險,某位金融精英用以應對風險、緩解心理壓力的措施是頗有幾分代表性的:拜一位“大師”為師,每有斬獲,便不吝名車、豪宅向“大師”進貢。事情的第一個蹊蹺之處在於,所謂“大師”,自當是修為高深、云淡風輕、視金錢如糞土的人,怎麼可能像凡夫俗子一般貪戀物質呢?而且,如果他真的有能力指點學生發財,這樣的指點豈不是使學生在物欲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與超凡脫俗的高人境界南轅北轍嗎?

我有幸聆聽過這位“大師”的解釋:“你們修為太淺,很容易被錢財腐蝕心靈,所以多餘的錢財自然應該奉獻給我。我已經有了足夠的修為,錢財無論多寡,都不會對我的心靈造成任何損害。”

好的,在我們失聲發笑之後,不得不承認在這短短的一番說辭裡竟然隱藏著高深的理論素養和無懈可擊的邏輯,儼然有古之儒者的風範。儒家經典《禮記》有這樣一段話: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禮記·儒行》)

這段話描繪出儒者的經典形象:他是自信滿滿的原則主義者,只依據內心原則做事而不計成敗。任你用金錢和聲色犬馬來包圍他,他也不會做出有虧於道義的事情;任你憑借人多勢眾來脅迫他,甚至以死亡來恐嚇他,他也不會有半點動搖;如果遇到猛獸,他會以全部勇氣出手相搏,全不在乎力量的懸殊;如果需要拔山舉鼎,他也會當仁不讓,全不管自己到底有多少氣力;他既不會對過去的事情後悔,也不會預估將來的風險,始終保持威嚴的容止,遇事不會改變既定的謀劃……儒者的獨特之處正是在這些地方啊。

不難想見的是,如果我們把《禮記》的這篇文字當成一段心理側寫的話,我們會相信這是虔誠的宗教人士才有的樣子。在任何云譎波詭的環境裡,無論是古代的宮廷斗爭還是現代的金融賭博,這樣的心理素質無疑是一個極其難得的成功要素。而假若它是可以被購買的,我相信願意一擲千金的人絕對不在少數。那位金融精英從“大師”身上以名車、豪宅所換取的,歸根結底其實就是這樣一種東西。換言之,“大師”的存在無論是否真的具有逢兇化吉、指引金光大道的意義,至少使人相信了這些意義的存在,從而擺脫了各種患得患失的糾結和焦慮。

你對一位“大師”的信心越足,你的心靈安定感就越強,應對不確定事件時的心理素質也就越好,這就是“心誠則靈”的道理。雖然從客觀角度上看,“精誠所至”的付出未必就會導致“金石為開”的結果,但只要你真的“精誠所至”,至少你會相信“金石為開”的結果已經出現或者終將出現,即便你一敗塗地,也比旁人更容易找到寬慰自己的理由。

正如理性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存優勢,非理性也有同樣的甚至更為重要的意義。當我們以十足的理性態度對各種“大師”之流滿懷譏諷的時候,不要忘記人類倘若沒有這些愚蠢之流,人類的心理機制倘若缺乏這種欺騙與自我欺騙的能力,那麼心理崩潰將會成為最致命也最普遍的痼疾。

幸或不幸的是,對於太多人而言,王陽明正是這樣的一位“大師”,何況他的成功經歷早已為他的學說做出了可信度十足的背書。人們總是以成敗論英雄的,所以無論是同在大儒級別的朱熹也好,為王陽明開學術先河的陸九淵也好,他們的生平與學說在今天的大眾市場上已經很少有人關注了。原因就是這樣簡單:他們都不是“成功人士”,所以他們的學說不值得認真對待。

是的,我們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忽略這樣一個事實:一個人的“成功”和他的“成功經驗”之間的聯系遠不似我們通常想象的那樣緊密。

目次

序 章 如果你是葉公好龍式的讀者 

第一章 家 世 

第二章 早 年 

第三章 成人大計:婚姻與科舉 

第四章 入 仕 

第五章 正德伊始:劉瑾的勝利

第六章 龍場悟道 

第七章 知行合一 

第八章 知廬陵縣:走出龍場的第一程 

第九章 北上:講學大興隆寺 

第十章 南下:舟中論道與巖中花樹的故事 

第十一章 巡撫南、贛、汀、漳 

第十二章 破心中賊 

第十三章 宸濠之亂 

第十四章 致良知 

第十五章 征思、田 

 

後記 思想解放與明代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651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家世

一 

嘉靖元年(1522年),已是知命之年的王陽明居越服喪,從此過了六年“百戰歸來白發新,青山從此作閑人”的散淡日子。任憑朝廷裡新君即位,“大禮議”事件沸沸揚揚,他只是聚眾講學,不問其他。仰慕者不斷從全國各地匯集到王陽明身邊,其中不乏某些懷有特殊目的的人。

嘉靖四年(1525年),一位名叫張思欽的陜西儒生南下數千裡,專程拜訪王陽明,懇請後者為自己剛剛去世的父親撰寫墓志銘。對王陽明而言,這也算是名人注定要承受的諸多苦惱之一吧。我們今天會在王陽明的文集裡看到大量或情願或不情願的應酬,畢竟總是有人不介意去麻煩別人的。在王陽明的時代,墓志銘幾乎已成為一種流行的陋俗,比八股文還要程式化。平常人家哪有那麼多豐功偉績可以歌頌,受孝子賢孫所托的文人墨客在隔靴搔癢的姿態下又怎能寫出多少感人的真摯呢?

撰寫墓志銘真是何等費心費力、臨深履薄的事情,王陽明當然有十足的理由推辭。但張思欽既然為了這件事情不惜跋山涉水數千裡,顯然懷著“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之心,不達目的不肯罷休。我們可以輕易預見的是,王陽明終於被感動,或者終於不勝其煩,滿足了張思欽的願望。但是,事情的結局相當出人意料,王陽明只用一番話便打消了張思欽的執念,還使這位孝子心悅誠服地成為自己的門生。

王陽明的大意是,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是希望借我的文章來使自己的父母永垂不朽。這份孝心固然可嘉,卻還可以再推進一步,若想揄揚父母的聲名,與其托之於他人之手筆,不如托之於己。子為賢人,父母便是賢人之父母;子為聖人,父母便是聖人之父母。今天我們知道叔梁紇的名字,豈不因為他是孔子的父親嗎?(《書張思欽卷》)[見《全集》,第309-310頁。]

儒家推崇孝道,《孝經》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在這樣的標準下,自身成賢成聖才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王陽明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才說服了張思欽。

當然,如果站在功利主義的立場,我們會責怪張思欽缺乏概率意識:成賢成聖固然最好,但概率太低;請名人撰寫墓志銘雖然只是次優方案,卻實在是最明智的選擇。張思欽後來果然未能成賢成聖,所以誰也不知道他的父母姓甚名誰,倘若他當真從王陽明那裡求得了一篇墓志銘,後人卻很容易從王陽明文集裡讀到他父母的姓名與事跡。只是王陽明不會認同這樣的道理,在他看來,成賢成聖並不是太難的事情,每個人天生都是聖人的坯子,為什麼不可以立下這樣的志向呢?

從客觀上看,王陽明自己倒是做到了“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正是因為他為自己掙得的聲名,才會不斷有人悉心考索與記述他的歷代祖先的生平事跡。這些記載更得到後人認真的編輯整理,以《世德記》的名義編入《王陽明全集》,使我們可以知曉王陽明究竟是在怎樣的家庭環境裡成長為一代聖賢的。

 

二 

王陽明的先祖,一般被追溯到東漢末年的名人王覽。“二十四孝”有個“臥冰求鯉”的故事,主人公王祥就是王覽同父異母的兄長。王祥、王覽兄弟自幼皆以孝悌著稱,成年以後皆在高官顯爵中幸福終老。

王覽一支,終晉一代都是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亦即“舊時王謝堂前燕”裡的那個王氏家族,其中就出了王導、王羲之這些在今天依然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在王陽明家譜裡確切可考的祖先其實追溯不到如此久遠,審慎的譜系應當從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六世祖王綱開始。

王綱,字性常,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物,尤其有一雙識人的慧眼。元朝末年,王綱侍奉母親在山中躲避兵亂,偶遇一位道士前來投宿。王綱的識鑒長才在這個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他看出這位道士絕非常人,於是執禮甚恭,當夜便從道士那裡學成了占筮之法。

道士自稱來自終南山,名叫趙緣督,最後還以神秘的筮法為王綱預測了未來:“您的後代子孫將會出現一位名人,但您本人不能善終,何不隨我一起修道呢?”王綱當真動了心,只是考慮到母親將會無人照料,不由得面露難色。道士笑道:“我早知道您塵緣未斷啊!”

這段記載見於張壹民《王性常先生傳》,被收錄為《世德記》第一篇。還記得我第一次讀到這裡的時候,竟然想到了基督教神學裡《舊約》對耶穌基督的接二連三的預表。是的,王綱的生平仿佛正是對王陽明一生經歷的預表,這所有的細節與關鍵詞都仿佛是作者刻意為之的。

王綱的傳奇事跡還不止於此,他還曾在劉基寒微之時準確預言了後者發跡。後來元明易代,劉基以開國元勛的身份舉薦王綱出仕,那時候的王綱已是古稀之年。

王綱既然精通占筮,兼具識鑒天才,輔以豐富的人生經驗,在官場上理當一帆風順才是。但命運總有幾分奇詭的色彩。當時潮州發生民變,王綱以廣東參議的身份前往督運軍糧,臨行時對親人說道:“我這一去,怕是回不來了。”於是致書與家人訣別,帶著兒子王彥達踏上了陰霾密布的征程。

王綱在潮州成功完成了使命,意外發生在歸途之中。行至增城的時候,有一伙海盜截舟羅拜,強邀王綱來做首領。海盜們每天拜請不已,但精誠所至換來的不是金石為開,而是王綱不絕於口的斥罵。失去耐心的海盜終於殺掉了王綱,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要把在一旁哭罵求死的王彥達一並殺掉。幸而賊酋有些見識,認為“父忠而子孝,殺之不祥”,聽任王彥達將父親的尸身以羊革包裹,背回禾山安葬。這時候的王彥達,只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

王綱的一生仿佛昭示了這樣的道理:一切皆是命中注定,即便你有預測命運的本領,也沒辦法趨吉避兇。更加令人心寒的是,王綱之死並沒有在新興的大明王朝得到幾分應有的重視,足足過了二十年時間,朝廷才想起王綱的節義壯舉,於是在增城為他立廟祭祀,還要錄用王彥達為官。

但是,父親的前車之鑒使王彥達終身不肯踏入仕途,只在貧衣惡食的躬耕歲月裡奉養年邁的母親,並以先世遺書付與兒子王與準,叮囑他只要勿廢先人的文化傳統即可,不可存了讀書仕進的念頭。

 

三 

王彥達這種避官場如避水火的態度其實有違儒家孝道。

在孝道傳統裡,讀書人如果家貧親老,那麼為了奉養父母,哪怕身處亂世,也有義務出來做官。[對於這個問題,最經典也最常被人稱引的文字是孟子的一段話:“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娶妻非為養也,而有時乎為養。為貧者,辭尊居卑,辭富居貧。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惡乎宜乎?抱關擊柝。孔子嘗為委吏矣,曰:‘會計當而已矣。’嘗為乘田矣,曰:‘牛羊茁壯長而已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孟子·萬章下》)

]《世德記》僅僅將王彥達的反常舉動解釋為“痛父之死”,實情當然不止於此。

在明代初年,做官非但是第一等的高危職業,並且侮辱時刻與殺機相伴。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於社會最底層,在反元戰爭中以幫派手段統御軍隊,於是使明代的政治風氣充滿了幫派色彩,士大夫形同黑幫馬仔,其地位與尊嚴至此降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

把握“幫派風格”實為我們理解明史的第一塊基石,幸而幫派風格大有平民社會的意味,比起周代的封建格局、漢代的貴族習氣、唐代的門閥傳統更容易被今天的讀者接受,甚至親近感也更多些。

若換作以往的時代,讀書人至少可以不求仕進,以隱逸生涯優遊卒歲,朝廷一般並不刁難這些“非暴力不合作”分子,要麼給以禮聘,要麼給以優容,因為隱逸——借用江淹《建平王聘隱逸教》一文中的名言——“斯乃王教之助,古人之意焉”。但強橫的明太祖只奉行簡單粗暴的斗爭哲學:凡不肯歸附我的,都是我的敵人。

於是,讀書人的仕進與否忽然不再是一個單純的人生觀意義上的取舍偏好問題,而變成一個嚴峻的、事關政治站隊的生死攸關的問題;隱士們非但不再是“王教之助”,甚至連“非暴力不合作分子”都算不得,而變身為徹頭徹尾的“反動派”。進步的洪流有十足的道德理由或將他們裹挾而去,甚至將他們碾為齏粉。譬如蘇州有姚潤、王謨被征不至,貴溪有夏伯啟叔侄斷指以明不仕的決心,下場皆是人頭落地,家產籍沒。罪名堂而皇之地見諸太祖欽定的法律條文:“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大誥三編》)這難免不讓天下讀書人惴惴不安,思忖著這樣一場改朝換代看來真有一點史無前例啊!

在仕途險惡的時代,退歸林泉可以避禍全身,儒生們卻必須面對這個嶄新局面:縱使莊子復生,怕也做不了那只特立獨行的豬,在遠離塵囂的泥潭裡自由打滾了。

仕途是刀山,林泉是火海,除此更無第三條路可走,人生至此,何去何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