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透過日常行為 讀懂孩子內心:圖解兒童微動作心理學(簡體書)
79折

透過日常行為 讀懂孩子內心:圖解兒童微動作心理學(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8 元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79236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初為人父人母,我們一定會有很多情緒,迷茫、無奈、煩躁、焦慮……
孩子不論進入哪一個階段,對父母來說,都是一次新的考驗,面對他們出現的新情況,父母該如何應對?作為父母,了解孩子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嗎?知道孩子的每一個階段的心理變化嗎?
孩子為什麼會突然號啕大哭?面對剛剛接觸的外部世界,孩子為什麼會感到恐懼?為什麼孩子無法與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又是為什麼他們喜歡自己一個人玩?為什麼孩子喜歡手機,沉迷遊戲?為什麼他們總是重復同樣的錯誤?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高興、傷心、難過、興奮……當他們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情緒、抒發自己的情緒時,父母要怎麼樣通過他們的表情和行為來判斷孩子到底是怎麼了?應該怎麼樣來處理並幫助孩子冷靜地面對自己遇到的事情。
作為父母,應該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就要對他們的心理變化重視起來,他們的行為、表情,都在暗示他們此時此刻的心理變化。

 

作者簡介

渡邊彌生,生於大阪。教育學博士。專業為發展心理學、 發展臨床心理學、學校心理學等。研究物件 為社會性與道德性的發展、霸凌等人際關係 中問題行動的預防及應對。目前任法政大學 文學部心理學專業教授,同時兼任該校研究 生院生活技能教育研究所所長。著有《親子 必備社會技能》《孩子“10歲的墻”是什麼?》 等,編著有《孩子感情表現工作手冊》《發 展心理學(系列心理學和工作)》等。黃少安 北京大學日語口譯碩士畢業 CATTI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日語一級 翻譯出版東野圭吾推理小說《假面之夜》、 散文《每天都是小春日和》、百科《地球簡 史》《你不懂巧克力》等。曾旅居日本,於 日本知名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對兒童行為心 理學有一定的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1.17個成長關鍵詞,38個兒童日常行為,0-13歲孩子心理陪護指南
2.父母值得永遠收藏的育兒心經,不吼不罵做父母,斗智斗勇教孩子
3.解鎖孩子心靈密碼,了解孩子的小動作背後的心理秘密
4.懂孩子,才能做到真正愛孩子,才能形成和諧的親子關係
5.漫畫式解讀,簡單易懂,結合專業的心理解釋,讓父母一目了然
6.文字簡短,迎合現代碎片化閱讀方式,性價比高

 

謝謝你們,讓我不後悔成為現在的自己
人生第一次為父母花錢,大概是我從北大畢業的時候。我用攢下來的獎學金和做家教掙的錢給爸媽買了從老家來北京的往返機票,定了北京的酒店,讓他們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向來省吃儉用舍不得花錢的他們那次沒有拒絕。
畢業典禮結束,我走出邱德拔體育館,在人山人海中看到媽媽捧著一束花朝我走過來,可能也是第一次給我送花媽媽顯得有些別扭,她說:“不知道畢業典禮要送花所以沒準備,看見別人爸媽都拿著花,我在學校裡轉了好多圈才看到一個擺地攤賣花的。”我問:“多少錢?”我媽又說:“沒多少錢。”
每每想到當時的情景,我鼻子總是酸酸的。雖然我總跟父母炫耀,你們看,我多聽話多努力多勤奮,從小學到保送北大從沒讓你們操過心。但我心裡其實明白,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不僅僅是因為我努力,或者說,我會努力這件事,本身就是小時候爸媽和家人教育養成的我的性格所造成的。
現在回想起來,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可以說是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從不同的側面影響了我。
我奶奶讀書不多,大字都不識幾個,卻是街坊鄰居裡出了名的好人緣,後來我知道了為什麼奶奶這麼好人緣。上小學的時候,奶奶常跟我說的話有“兒時偷針長大偷金,你可一點小偷小摸的事情都做不得呀”“對同學要同等對待,不要對這個好對那個不好”“不要總吃別人的用別人的,欠了別人什麼要記得還人情”……哪怕過去二十年,這些話依然仿佛在耳邊。
雖然夸自己人緣好有些王婆賣瓜的意思,但我想一定是奶奶這些話讓長大後的我有了很多朋友,從不孤單。爺爺是一名文科教師,小時候家裡就有一塊兒小黑板,定期寫著一些比較容易弄混淆的漢字,一直到高中,語文都是我擅長的科目,直到現在我做了一名譯者;爸爸呢,自己很節省,卻特別舍得花錢給我報各種我感興趣的特長班,書法、素描、水粉畫、小號、吉他我都學過,雖然沒有把它們學成專業,但書法讓我學會精力集中,美術讓我學會追求美好,音樂讓我學會情緒宣泄,這些都間接影響著我之後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媽媽呢,工作很辛苦,小時候常常都是下午吃過晚飯去上班,第二天早上才回來。小時候,我喜歡上學前打開冰箱看看,因為我知道媽媽早上下班可能會買一些好吃的醬板牛肉帶回來。到現在我都認為我媽媽是這個家裡最辛苦的人,她為這個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她教會了我感恩,以及愛與被愛。
我講這些,是想說沒有一個好小孩或壞小孩是與生俱來的。兒時父母和家人的言傳身教塑造了我們的性格,我們的性格引領著我們開始人生的旅程。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和家人,一直以來他們給予我的是理解和支持,讓我成為一個敢想敢做、有夢敢追的人。我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會在看到某處時感慨,對呀,小時候的我就是這樣想的呀,爸媽的做法原來就是教科書式的典範;又會在看到某處時想,如果我爸媽早點知道這個道理,我小時候受到的委屈是不是會更少呀。
我已經長大成人,很幸運我沒有成為一個壞人,但我深知成長的路上,曾有無數次選擇可以使我變壞,父母的存在就是我們的引航員,不讓我們偏離成為好人的航線。有時父母的一個理所當然的、小小的反應也會讓我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這個傷害可能會愈合,也可能伴隨我們的一生讓我們變得自卑、消極,或者不那麼勇敢。
這本書能教會你看懂自己孩子細微的言行舉止,看懂這些言行舉止背後隱藏著的是孩子怎樣的心思。小孩很單純,不復雜,但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雖然和孩子之間不是一場戰役,但只有知道孩子的內心,才能夠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順風順水,孩子的內心也只會為懂他們的父母而敞開。
願我們都會成為一個懂孩子的父親(母親),願我們的孩子長大以後回憶起自己的成長過程,都會拍拍胸脯說:“我有一雙好父母,我很幸運,我長成現在的自己不後悔。”


養育孩子讓你快樂嗎?談“為人父母”這件事
拿到這本書的你,或許對養育孩子有些許的擔心和不安,又或許是我多慮了,你其實只是覺得養育孩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想要了解更多關於育兒的知識。
無論你是哪一種,為了能讓你在本書中有所收獲,我就孩子的心理發育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解說,並且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內容上,我們加入了插畫以便你更好地理解。我有一個遠大的目標,那就是讓每一位讀完這本書的人,能夠感受到育兒的快樂,能夠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感嘆道:“成為一名母親(父親),真好。”
無論從社會學還是生物學上來說,從你有了孩子的那一刻起,你就成了一名父親或母親。但當你突然得知有了孩子時,或許你的心裡不只有開心。
我真的能把孩子養育好嗎?關於小孩兒我明明還什麼都不知道,我真的能行嗎?家庭和工作我能做到兩不誤嗎?……一時間巨大的不安涌上心頭。
現代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的變化日新月異,向身邊人學習育兒經驗的機會也相當有限。而孩子的爺爺奶奶等長輩的育兒方法,或許並不適合當今這個人們思考方式與生活習慣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的社會,他們的方法能成為好的範本嗎?我們也不禁感
到懷疑。
但是,請不要擔心。最初,誰都是第一次當父母。在錯誤中不斷摸索前行也是理所當然。無論學習多少知識,都是在親身經歷中實際掌握起來的。讓我們告訴自己,總歸是有辦法的,一定沒問題。但為了“成為好的父母”,讓我們把關於孩子成長的必要知識和要領放進心裡吧。
第一次登山時,完全不提前了解山的情況就行動是一件很莽撞的事情。提前掌握一些關於孩子成長和如何與孩子溝通的知識,這種叫作“育兒”的登山初體驗便會有很大的不同。為了能在育兒這條登山道路上遊刃有餘地欣賞路邊的風景,讓我們懷著期待的心情,一邊在腦海中描繪出快樂育兒的畫面,一邊體驗成為父母的旅程吧!

 

目次

從“關鍵詞”中了解孩子的內心
嬰幼兒期(0 ~ 3 歲) 002
01 怎麼啦?沒事的喲! 002
02 因依戀而認生 004
03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性情特點 006
04 培養會話與交流的能力 008
幼兒期(3 ~ 6 歲) 010
05 挑戰外面的世界 010
06 想象力的豐富 012
07 明白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014
08 體會喜怒哀樂 016
兒童期前半期(6 ~ 10 歲) 018
09 他人也有各式各樣的想法 018
10 積極努力的時期和消極怠慢的時期 020
兒童期後半期至青春期(10 ~ 13 歲) 022
11 雖然高興但有些不忍心,
雖然很期待卻有些不安 022
12 明白自己“還有什麼不懂” 024
13 重要的人從父母變為朋友 026
14 心理成長追趕不上身體的變化 028
15 想更親密,也渴望獨處 030
16 構筑良好的人際關係 032
17 我是誰? 034
從孩子的“表現”中了解孩子的內心
嬰幼兒期(0 ~ 3 歲) 038
01 認生現象嚴重,無法離開父母 038
02 只知道吮吸手指 042
03 夜間劇烈哭泣 046
04 拿到什麼都往嘴裡放 050
05 不親近爸爸 054
06 總是說“不要” 058
07 總做一些危險的事 062
08 抱著布偶不肯撒手 066
09 連簡單的指示也聽不進 070
10 自己的東西不借給別人或搶別人的東西 074
從“關鍵詞”中了解孩子的內心
嬰幼兒期(0 ~ 3 歲) 002
01 怎麼啦?沒事的喲! 002
02 因依戀而認生 004
03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性情特點 006
04 培養會話與交流的能力 008
幼兒期(3 ~ 6 歲) 010
05 挑戰外面的世界 010
06 想象力的豐富 012
07 明白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014
08 體會喜怒哀樂 016
兒童期前半期(6 ~ 10 歲) 018
09 他人也有各式各樣的想法 018
10 積極努力的時期和消極怠慢的時期 020
兒童期後半期至青春期(10 ~ 13 歲) 022
11 雖然高興但有些不忍心,
雖然很期待卻有些不安 022
12 明白自己“還有什麼不懂” 024
13 重要的人從父母變為朋友 026
14 心理成長追趕不上身體的變化 028
15 想更親密,也渴望獨處 030
16 構筑良好的人際關係 032
17 我是誰? 034
從孩子的“表現”中了解孩子的內心
嬰幼兒期(0 ~ 3 歲) 038
01 認生現象嚴重,無法離開父母 038
02 只知道吮吸手指 042
03 夜間劇烈哭泣 046
04 拿到什麼都往嘴裡放 050
05 不親近爸爸 054
06 總是說“不要” 058
07 總做一些危險的事 062
08 抱著布偶不肯撒手 066
09 連簡單的指示也聽不進 070
10 自己的東西不借給別人或搶別人的東西 074
幼兒期(3 ~ 6 歲) 078
11 頻繁眨眼和口吃 078
12 明明做不到還要逞強 082
13 打滾、哭鬧、愛發脾氣 086
14 無法和小伙伴們很好地相處 090
15 很少說話而且很固執 094
16 不懂小伙伴的想法和心情 098
17 總是獨自一個人玩耍 102
18 明明在家裡很愛說話,在幼兒園卻一言不發 106
19 不聽話 110
兒童期前半期(6 ~ 10 歲) 114
20 鬧別扭或情緒低落 114
21 只在客廳學習 118
22 嚷著“不公平”,兄弟姐妹間總吵架 122
23 對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溫柔,
卻欺負其他小朋友 126
24 總是犯同樣的錯誤 130
25 不開口說話 134
26 沒有幹勁,變得懶散 138
27 明明是該開心的時候卻心神不寧 142
28 一到上學的時候就肚子痛 146
29 不想主動說話 150
兒童期後半期至青春期(10 ~ 13 歲) 154
30 盡管有朋友,卻為朋友的事煩惱 154
31 總是心態消極 158
32 臉上長了痘痘,心情鬱悶 162
33 不將感情表露出來 166
34 沉迷手機和遊戲機 170
35 越來越不顧自己的形象 174
36 變得不怎麼吃飯 178
37 總說“我被討厭了” 182
38 絕不穿父母特意買的衣服 186
後記 190

 

書摘/試閱

因為依戀而認生
認生是孩子依戀父母的表現,這種依戀會成為孩子人際關係的基石。
隨著“響應性關聯”的持續,在孩子長到 7 個月左右時,他會漸漸認識到“這個人是會保護自己的人”,從而與這個人建立起心與心的聯系,這種狀態就是我們所說的“依戀”。孩子會開始區分與自己有依戀關係和沒有依戀關係的人,因此就會出現認
生的現象。
這種嬰幼兒時期的依戀情感,會成為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基石,孩子會獲得一種表象認識:與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人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我們稱之為“內在工作模式”。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性情特點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有著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情特點。這要求我們了解並配合孩子的特點。
根據精神科醫生托馬斯和切斯的調查結果顯示,孩子自出生起就有著自己的性情特點。有的孩子總是一口氣喝完奶後安靜地睡覺,有的孩子則對外界聲音和環境的變化
很敏感,動不動就號啕大哭。
這些性情並無好壞之分。敏感是因為孩子富有感性認識,愛哭鬧
的孩子也正說明他健康且充滿活力。
孩子究竟在尋求怎樣的響應性關聯?讓我們在考慮了孩子性情特
點的基礎上再做出反應吧。
雖然高興但有些不忍心,雖然很期待卻有些不安
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意識到自己的交織復雜的情感,逐漸掌握了一套關心他人、顧慮他人感受的情緒表達規則(Affective or Emotional Display Rules,指的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獲得的,用以指導特定社會情境下表現社會期望的一套規則)。
雖然很欣慰但心裡還是不忍心,雖然害怕但是又挺想挑戰……孩子在進入兒童期以後,開始會同時抱有積極的和消極的等兩種以上的心情,這也影響著孩子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這次比賽我贏了,雖然挺高興的,但是覺得很對不起他”抑或“雖然我不喜歡她,但還是要笑著跟她說謝謝”等,孩子開始顧慮他人的感受,在盡量不傷害對方的前提下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即掌握了情緒表達規則。
認生現象嚴重,無法離開父母
有不少父母都在煩惱—“我家孩子太認生了”。認生的反應過分激烈或許會讓父母擔心,但嬰兒出生 7個月後出現的這種行為,其實是正常發育的表現。
在發展心理學中,有“依戀”這一概念。這是一種孩子認識到“這個人是會保護自己的人”,在有了這種“心靈聯系”之後建立起信賴關係的狀態。剛剛出生的嬰兒在還不能說話時,便用“哭泣”的方式開始與父母交流。孩子會把“肚子餓了”“熱了”“冷了”“不舒服了”等情感,通過“哭”這一行為來傾訴。
因此,父母用語言響應孩子也極為重要—“肚子餓了吧?”“熱了嗎?那我們把衣服脫一件吧”“我們把尿布換一下就舒服啦”,等等。
附和孩子表露出來的話語或情緒,帶著滿滿的愛意去響應孩子,這種“響應性關聯”對於依戀關係的形成至關重要。不要認為“反正說什麼孩子也聽不懂”就冷淡不語,堅持響應孩子,孩子才會漸漸把養育者當作“可以信賴的存在”。
於是,孩子出生 7 個月以後,他們開始區分“有依戀關係的人”和“無依戀關係的人”,一旦離開有依戀關係的人他們便會哭泣、懼怕生人,這些都是依戀行為的表現。 換句話說,“認生”或“無法離開爸爸媽媽”正是一種健全的依戀關係得以形成的“良好表現”。
伴隨孩子的成長,孩子依戀的情感與日俱增,他們開始明白“這個人即使不在眼前,他也會作為自己的‘避風港’一直存在”。
隨著這種響應性關聯的持續,孩子與父母間的依戀關係進一步加強。那些一會兒看不到爸爸媽媽就號啕大哭、爸爸媽媽要離開時追著不肯撒手的孩子,到了 3 歲左右,會對父母有更加深刻的信賴,他們知道“爸爸媽媽就算現在走了也一定會回來”,於是在父母外出時,他們能夠開心地跟父母說:“注意安全,早些回來呀。”
假如過了 3 歲,孩子還是無法與父母分開,孩子可能是患有“分離性焦慮”。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的響應性關聯不足,同時父母又希望孩子早些自立起來,因此孩子對分離有著強烈的焦慮和不安。
這種情況下,不要強行將孩子與父母分開,讓孩子跟父母一起度過一些悠閑的時光吧。
試試這樣做吧
認生,是孩子能夠區分“有依戀關係的人”和“無依戀關係的人”的證據。
如果覺得給予孩子的“響應性關聯”不足,不妨多花些時間陪孩子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6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