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商品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前言
素描在造型藝術中是一種最普通最常見的單色繪畫形式,但它卻是造型藝術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之一。從字義看,「素」是素雅、素淨、樸素的意思;「描」是描寫、描畫、描繪的意思;綜合來說「素描」就是「樸素的描繪」。它是以單色線條和塊面來塑造物象的形體、結構、動態、神情、明暗及空間關係的繪畫技法。米開朗琪羅曾經說過:「素描,它是構成油畫、雕刻、建築以及其他種類繪畫的源泉和本質,並且也是一切科學的根子。那種已經掌握了這種東西(素描)的人,可以相信自己佔有一筆巨大的財富。」這是對素描作出的極高評價。
素描可以培養創作者的觀察能力、繪畫能力和審美能力。當創作者學會在二維平面上塑造三維空間時,其觀察事物和再現事物的能力就得到了明顯的提高;當創作者可以熟練地應用素描語言時,就會比以往更加容易學習美術領域內的各個學科(如油畫、國畫、雕塑、設計、建築等)。因此,素描在美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素描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傳統繪畫門類,早己為人所熟知。如今,素描更是被譽為「藝術之母」,正越來越多地成為設計師的重要工具。它被用來表達創想、勾畫思路,成為許多創造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這就是設計素描。而在設計素描的課程中,創意性素描是設計素描中最具魅力的訓練內容。它是從不同的角度用多種方法去感受、理解、研究、創意,在繪畫技藝和圖像語言兩方面都有重要的延伸,其創意思路成為很重要的激發手段,並服務於藝術設計。
同時,隨著素描的發展,出現了一種新的視角——實驗性素描。實驗性素描並不是單指某種類型或者某種風格的素描,而是泛指能夠超越傳統素描與學院派素描,但不脫離素描藝術本質的一切素描藝術。實驗性素描是伴隨著當代藝術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與藝術觀念的轉變而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具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實驗性素描繼承了素描藝術樸素性的特點,並包含自身豐富的特徵,可以表現簡單或複雜的內容、具象或抽象的形式。實驗性素描藝術的多元性還體現在它的材質、技法、形式語言、審美內涵與表達觀念等方面。在當代,實驗性素描正處於探索階段中,在很多大型的藝術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優秀的實驗性素描作品的身影。
以此為思路,筆者在綜合現有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多年研究實踐的基礎上,對素描的相關理論與繪畫技法、不同結構的表現方法、創意素描與實驗性素描的理論與表現等進行了分析。本書力求完美,卻不免由於種種原因而力有未逮,對此還希望各位讀者能夠予以諒解,並提出寶貴意見。
易彩波
第一章 緒論
素描,起源於西方 15世紀並自此作為一種最基本的繪畫形式開始在全世界流行起來,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特點。素描被人們公認為是所有造型藝術的基本功,也是藝術院校的基礎專業課程。只有經過長期、紮實的素描基本功訓練,才能在進行繪畫創作和藝術設計時繪製出準確的造型和明確的素描關係。本章對素描的本體特徵、素描的演變發展進行詳細的探究,以期讀者對西方素描有進一步的認識。
第一節 素描的本質
廣義的藝術就是人所創造的一切合需要現象。就此而論,所有的素描都屬於藝術的範疇,更確切地說,它是屬於視覺藝術當中的平面造型藝術的範疇。平面造型藝術又可劃分為繪畫、平面設計、書法、攝影等類別。我們當然知道素描應當歸為繪畫一類,但人們又說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礎,還有人說書法是一種特殊的素描。那麼,我們如何界定素描?又如何理解素描在造型藝術中的基礎地位呢?
一、素描的概念
一般意義的素描,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的特徵(要素或需要):①畫面;②手繪;③非彩色。第一個特徵界定了素描的類屬,它是由人在二維平面上創造的形象;第二個特徵強調了素描的不可重複性(這使它區別於設計、攝影和版畫等)及其方式(不同於偶發或刀刻的手繪筆觸效果);第三個特徵是指素描用色的單純性——通常只有畫面基底色與畫筆色形成的明度變化(可以概括為黑、白或黑、白、灰的變化)而沒有色相、純度的變化。這些特徵僅從「素描」的字義中也能反應出來:「素」指的就是顔色單純;「描」只能以手繪的方式進行。綜合以上特徵,素描的定義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素描即手繪無彩畫。
簡單系統是複雜系統的基礎或組成部分,它通常是作為複雜系統的要素而存在的。在造型藝術中,素描的簡單性(包括手段、方式、工具和材料等)已經達到了極限——只要有人用顔色工具在平面上留下有明度變化的痕跡,就有可能產生素描。然而,素描的簡單性並沒有妨礙它豐富的表現性,正如安格爾(Ingres,1780— 1867)所說:「除了色彩,素描是包羅萬象的。」①素描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素描包含了造型藝術最基本的形式要素———點、線、面和黑、白、灰的構成。此外,畫家在進行色彩畫創作時、雕塑家正式進行塑造之前、藝術設計師在做預案時,通常都有一個畫素描稿的過程。這些都是人們把素描作為造型藝術的基礎的原因。
二、素描的功能
素描有以下三個顯而易見的功能。
(一)審美功能
好的素描作品能夠激發我們的情感,滿足我們的精神需要:在形式上,人們需要那些由競爭與協同(或對立統一)所形成的具有運動、變化、發展性的視覺形象;人們更渴望情感上的共鳴,需要馬斯洛所說的那種「高峰體驗」(在我看來,它是一種由愛的情感引發的忘我的陶醉感)。這些需要都有可能在人所創造的手繪無彩畫中直接被滿足。
(二)美術創作和設計的輔助功能
美術創作(包括繪畫、雕塑等)和藝術設計的草圖,在附彩之前都是以素描的面貌出現的。在這個階段,素描實際上已經完成了美術創作和藝術設計中最重要的環節——造型及構成(或構圖),為作品的最終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基礎訓練的功能
如前所述,簡單性寓於複雜性之中。素描作為最基本和最直接的美術手段,包含了所有點、線、面和黑、白、灰的造型,構圖的基本規律,因此素描是公認的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和必修課。
在世人眼裡,除了審美功能外,素描與常人無關,它似乎完全屬於藝術家和那些需要學習素描的人。其實,他們忽視了素描的另一個重要的功能——素描的教育功能。
人類絕大多數的信息是通過視覺獲得的,絕大多數的創造都須經歷形象思維的過程,都要經過手來完成。繪畫,尤其是單色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們大多只知道達•芬奇(Leonardo DaVinci,1452-1519)既是繪畫大師,又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和多產的發明家,殊不知還有許多科學家和發明家都具備繪畫的才能:大科學家哥白尼(Nicolas Gopernicus,1473-1543)對繪畫頗為愛好(至今還保留著一幅自畫像),他曾經專程拜訪過達•芬奇,向他學習繪畫藝術;科學史上的巨人牛頓(Isaac Newton,1642-1727)童年一度迷上了畫畫,他畫蘋果樹時,注意到了影子的移動,由此引發了他對影子變化和時間關係的觀察和思考;電報機的發明者莫爾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1791-1872)是一個兼畫家和科學發明家於一身的人物,被譽為美國的達•芬奇。在攝影技術出現之前,歷史上許多科學家、發明家都須借助手繪無彩畫來記錄、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
科學家善於推理,而藝術家則擅長形象思維,似乎科學家和藝術家各自占據著一個互不相干的「獨立王國」,然而,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科學與藝術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相反,它們常常奇妙地互相交融,互相補充。諾貝爾物理學奬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說:「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的,兩者都在尋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於自然,而對自然的探索則是人類創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現。」科學家錢學森(擅長水彩畫)大力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以及交叉學科的創建。他說,藝術將把我們引向高處、引向深處、引向遠處……他還說:「科學家不是工匠,科學家的知識結構中應該包括藝術,因為科學裡面有美學。」他曾經不止一次地對從事西洋歌劇藝術的夫人蔣英說:「你們搞藝術的人需要靈感,難道搞科學的人只需要數據和公式嗎?搞科學的人同樣需要有靈感。而我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出來的。」俄羅斯著名化學家阿爾布佐夫(A.AрбузOв)曾以不容置疑的口氣說道:「一個不懂得繪畫和音樂的科學家在其領域中未必能創造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來。」
95%以上的人在童年時代都會自發地產生塗鴉的興趣,這說明繪畫絕非少數人的天賦,它是我們每一個人天然的需要。許多人最終遠離了繪畫,只能說明我們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是失敗的。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不能與美術無緣,因為,以素描為基礎的美術教育不僅能培養人觀察事物、認識事物以及形象思維和手腦協調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讓人學會以視覺的方式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繼而產生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一個博愛的人,無疑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在自然界中,人是一種需要最多並有能力不斷創造需要的物種。能夠創造工具(需要)並能夠保留工具(感受到了自己的創造力和所創造的需要並對這需要產生了珍愛之情),這是自然界在組織過程中人與類人猿以及所有動物進化過程中的分叉點。由此開始,人類的創造力和感知能力、審美能力不斷湧現、提升,它們已經涉及宏觀、微觀的方方面面。
第二節 東西方素描的演變發展與異同對比
素描的產生、演變和發展,就總體而論是隨著美術史的系統脈絡演變的。歐洲藝術源於埃及,發端於克里特島,繁榮於希臘,歷經羅馬傳遍歐洲乃至世界各地。中國人物繪畫與印度佛教初識於魏晉,結合於唐代,經閻立本、張萱、周昉乃至吴道子諸家妙筆,形成各類如政治以及佛、道宗教等人物畫門類,經久不衰。正因如此,世界各地異彩紛呈、繁復紛雜的文化藝術,在彼此交會、互相融合中,呈現出錯綜複雜、千絲萬縷的血親關係。
在本書當中,我們主要從東西方兩個角度來比較分析素描發展的大致歷程。東,特指中國;西,則主要限於歐洲。
「素描」本是一個西方舶來的翻譯名詞,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在20世紀以前是沒有素描這個藝術門類的。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絢爛的歷史,有著鮮明的傳統文化特徵與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舉世矚目的繪畫藝術成就。如果單從造型藝術的基礎和訓練角度來講,中國傳統繪畫中自然有著自己一套非常完整的創作輔助、基本功訓練的方式與手法。中國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曹新林先生曾經說過:「在美術史上,中國古代,我們不難發現,大師們都寫得一手好書法。因為中國畫家認定的基本功是書法,或者說,書法是中國文人畫的基礎工程和動力系統。」正因為如此,中國傳統畫家都講究書畫一體,從這個層面來說,書法之於中國傳統繪畫,具備素描之於西方繪畫體系一樣的標誌性特徵,是一種中國式的素描。此外,早期的文字(象形文字、符號)本身就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樸素的描寫,當屬早期的繪畫藝術,這點與世界範圍內其他文明是不謀而合的。
中國本土繪畫由於自身的文化傳統和工具材料的特點,在某些具體語言上也呈現出與西方素描藝術等同或重合的因素:①單色的畫面效果(水墨畫);②工具與材料相對簡單(筆、墨、紙);③線條為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白描);④造型能力、訓練手段、創作草圖與記錄功能(寫生與小品)。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