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人物、派別、焦點(簡體書)
滿額折

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人物、派別、焦點(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98 元
定  價:NT$ 1188 元
優惠價:871034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到今天,當代史學在觀念、方法和研究範圍上出現了一系列顯著的變化。本書從“人物、派別、焦點”三方面入手,描述、分析和討論這些變化,突出了這一時期與20世紀上半葉之間的不同,從而為中國學界提供一部內容新穎、架構獨特的著作。本書的這些史學新潮反映了當代史學所面臨的挑戰,而深入思考和應對這些挑戰將有助我們共同面對人類的未來。

作者簡介

王晴佳,男,出生於1958年,上海人,祖籍江蘇蘇州。羅文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外比較史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和中國思想文化史。出版著作有《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中西曆史論辯集——留美歷史學者學術文匯》《台灣史學五十年:傳承、方法、趨向》《外國史學史》《筷子:飲食與文化》等,發表論文有《關於西方史學的兩個問題——與龐卓恆同志商榷》《“簡論朗克與朗克史學》《歷史學的發展需要歷史哲學》《人寫的歷史必須是人的歷史嗎?“後人類史學”的挑戰》《歷史的終結還是目標:作為歷史哲學家的弗朗西斯·福山》等。

張旭鵬,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唯物史觀與外國史學理論研究室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兼任亞洲世界史學會會員。研究領域為歐洲思想文化史、西方當代史學理論。著有《文化理論研究》《西方文明簡史》,發表論文有《在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西方話語衝擊下的中國史學理論》《失敗者有自己的歷史嗎?》《大眾文化與西方史學新趨向》《歐洲近代政治思想中的“統一”觀念》《古代世界的“歐洲”觀念》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一次大戰之後,啟蒙歷史觀已經開始讓人懷疑。但可悲的是,部分西方人為了克服這種悲觀主義和相對主義,拯救自己的文明,卻訴諸了*思潮的手段。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和希特勒的納粹主義的興起,便是顯例。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久爆發,悲劇進一步加劇,其危害遍及歐亞大陸。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該能比較清楚地理解為什麼戰後的世界,在思想和觀念上會出現如此重大的變化。具體而言,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殖民主義走向終結,世界逐漸進入了一個後殖民的階段。而在20世紀的60年代,學生運動遍及全球,從北京、伯克利到巴黎、布拉格,形成了一個國際性的文化反思的浪潮。本書正是由此考慮,決定以20世紀60年代為起始,展現、分析歷史哲學和史學思想領域產生的種種變化。

如同書名所示,本書以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的變遷與新潮為研究對象。關於這個主題,中文學術界已經出版了不少論著、譯著和讀本,有助於讀者了解和消化本書的內容。與現有的這些著作相比,本書在時段、取徑和內容上均有明顯的不同。在時段上,本書側重的是“當代”史學界、思想界的諸種變化。這裡的“當代”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直至當今這一時間範圍。我們注重這一“當代”,除了突出本書的特點之外,更希望強調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在這一時期發生的重大變化。
既然討論歷史哲學的變化,我們首先需要簡單回顧一下其發展歷程。就歷史哲學的起源而言,學術界普遍認為18世紀是一個重要的階段,以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等人的論著為主要標誌。這些思想家受到17世紀科學革命的激勵和啟發,試圖像牛頓、伽利略等人解開自然世界的奧秘那樣,充分運用理性的思維來探究、詮釋和闡明人類社會的演化規律。他們的基本立場是,歷史不斷進步且有明確的規律,而歷史學的重任就在於揭示歷史的進步和證明歷史規律的存在與作用。與之前好幾個世紀的歷史觀相比,這一啟蒙歷史觀指出了一個重要的哲學理念,那就是過去與現在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歷史研究和書寫的功能不是為了在過去中尋求和樹立榜樣,供今人和後人瞻仰、膜拜,而是為了指出過去與現在的不同,分析兩者不同的原因,並探求人類歷史的未來走向。到了19世紀,這一理念在黑格爾、孔德和馬克思的論著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歷史哲學因此也成為一門成熟的、引人關注的學科。比如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從理性與熱情的互動中,分析了理性的逐步擴張如何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孔德則從知識論的角度,認為人類歷史的進步,體現在從神的時代經形而上學的時代而到了實證科學的時代。馬克思的社會發展階段論,指出了他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經過了之前的幾個歷史時期的發展,代表了人類歷史進步的一個新階段,同時馬克思又強調,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未來將取代資本主義。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雖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產生了種種不同,但列寧等人將之付諸實踐,成功地發動了蘇維埃革命,以求建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社會。
的確,十月革命在俄國的成功,是現代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因為這一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中產生的,而一戰的爆發及其慘烈的進程,令人對啟蒙歷史觀的理論前提——人類歷史不斷進步——在事實上產生了強烈的質疑。“世紀末”的思想家如弗里德里希·尼采已經在理論上對這一觀念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而一戰的硝煙提供了事實上的證據,那就是西方文明的進步,也帶來了人類自相殘殺,而且手段日益強化,結果更為血腥。尼采的同胞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在一戰中寫作的《西方的沒落》成為戰後的暢銷書,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因為斯賓格勒在書中指出,近代西方人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其文明也高人一頭的想法,無異於癡人說夢。他預測道,與其他文明一樣,西方文明也會走向衰亡,而自文藝復興以來漸漸孕育、在啟蒙運動中得到大力伸揚的歷史三段論(古代、中世紀和近現代)的進步觀念,既無說服力,亦無普遍性。
換言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啟蒙歷史觀已經開始讓人懷疑。但可悲的是,部分西方人為了克服這種悲觀主義和相對主義,拯救自己的文明,訴諸極端思想,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和希特勒的納粹主義的興起,便是顯例。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久爆發,悲劇進一步加劇,其危害遍及歐亞大陸。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該能比較清楚地理解為什麼戰後的世界,在思想和觀念上會出現如此重大的變化。具體而言,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方殖民主義走向終結,世界逐漸進入一個後殖民的階段。而在20世紀60年代,學生運動遍及全球,形成了一個國際性的文化反思的浪潮。本書正是由此考慮,決定以20世紀60年代為起始,展現、分析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領域發生的種種變化。換言之,本書雖然涉及克羅齊、科林伍德等人的史學思想及其貢獻,但沒有為他們單獨設立章節討論,因為現有的相關著作中,已經對他們有不少分析,而我們側重的是20世紀下半葉乃至末期至今的變化。
在取徑上,本書既討論重要的人物和派別,又描述最新的動向,因此在章節安排上分為人物、派別、焦點三個部分。學術界對歷史哲學在20世紀所發生的變化,常常用從思辨的歷史哲學到分析的歷史哲學來概括。認為18~19世紀的歷史哲學,以探究歷史發展規律為重點,代表了“思辨的歷史哲學”;而在兩次世界大戰發生之前和之後,歷史哲學界出現了“分析的歷史哲學”,以探討歷史認識和歷史書寫為重心。1965年,阿瑟·丹托出版了《分析的歷史哲學》一書,對這一轉變有比較明確的描述和分析,是這一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但在該書出版之後到20世紀末的這段時期,雖然分析的歷史哲學仍為主流,但思辨的歷史哲學也沒有全面退卻,而是出現了重振旗鼓之勢。1990年前後美國的弗朗西斯·福山提出“歷史終結論”,便是一個例子。而他的老師塞繆爾·亨廷頓更因稍後提出的“文明衝突論”,以及預測了“9·11”事件的發生而名聞遐邇。本書在第一部分“人物”中,從米歇爾·福柯開始,對分析的歷史哲學陣營中的代表人物,如海登·懷特、弗蘭克·安克斯密特等人均列了專章,這一部分也收入了亨廷頓、福山和迪佩什·查克拉巴蒂,其中查克拉巴蒂的研究特別值得重視。2000年他以《地方化歐洲》一書出名,挑戰了史學思想界的“西方中心論”,其內容既有對歷史認識論的分析,亦有對歷史規律論的思考。而在近年,查克拉巴蒂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對人類歷史的未來走向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討論。總而言之,就當代歷史哲學和史學思想的發展來看,我們在今天並無法絕對區分思辨的歷史哲學和分析的歷史哲學,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已經相互交叉、互為影響。
本書取徑上的特點,與其內容上的特點相連。在題為“派別”的第二部分,本書採用了最新的相關論著,不但對讀者已經相對熟悉的“後現代主義”“後殖民主義”“女性/性別史”等史學流派做了討論,而且對近年興起而中文學界涉獵較少的新興流派如“情感史”“身體史”“環境史”“大歷史”等做了簡要的介紹和分析。而本書著意創新的地方,更見於題為“焦點”的第三部分,因為收入其中的章節,均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出現的論題。由於角度、內容新穎,這些論題在國際史學界也尚無定論,仍處於思索、爭辯和發展階段。我們稱之為“焦點”,主要想表達這樣的意思:這些論題的提出,激起了學界的興趣,引起了較為熱烈的討論,但它們尚未成為代表性的潮流,因此與第二部分的內容有所區別。而本書設立這一部分,稱其為“焦點”而不是“走向”或“趨勢”,還有一個考慮,那就是向讀者傳達這樣的信息:當今歷史哲學和史學理論界,並無一個明確的總體趨向,而是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這一態勢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戰後培養的一代思想家,已經漸漸老去,其中一些人已經在近年告別了人世,而新的一代中,還沒有出現能完全取代他們的領軍人物;第二是當今的世界歷史發展,也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前景頗為複雜,尚無人能對人類歷史的未來,指出一個明確無疑的方向。本書第三部分的最後一章題為“後人類境況”,便是希望對當代世界所面臨的境遇,做一個簡略的描述。這一“後人類境況”的出現和形成,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各種新興科技的長足進展,已經生產出足以影響甚至挑戰人類生活和生存的各種生物體或非生物體,動搖了人類為世界歷史中心的當然位置。二是人類科技水平的急劇提高和科技實力的增強,已經讓自然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而如果這一壓力最終導致自然環境的崩裂,那麼人類將無法生存,最終也會走入歷史。人類歷史的這一多元的、不確定的未來,引起了各類思想家的高度重視,也引發了多元的、開放的歷史思維。但迄至今日,學者們尚無明確的應對方案,而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對此狀況也沒有一個共識。我們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得到讀者、方家的
最後,我們想交代一下本書寫作的契機。自2012年開始,我們有幸參與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陳啟能先生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當代國際史學研究及其發展趨勢”(編號12&ZD186)的項目,並擔任其子計劃“當代西方歷史哲學研究”的主持人。經過多次的切磋、討論,我們確定了本書的寫作提綱,並於2017年下半年開始正式投入寫作。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又邀請了以下學者參與:林漫、屠含章、尉佩雲和張一博(按姓氏拼音排列,他們的署名在其承擔的章節之末),讓我們得以在2018年底順利完成整本書的寫作,對此我們深表謝意!我們也對陳啟能先生的信任和厚愛及我們家人的支持,呈上我們的謝忱。

2019年1月17日草,18日改

目次

·第一部分人物·
後現代史學先驅:米歇爾·福柯
歷史等於歷史學:海登·懷特
敘述和經驗:弗蘭克·安克斯密特
歷史、時代與人性:約恩·呂森
將歐洲地方化:迪佩什·查克拉巴蒂
衝突和秩序:塞繆爾·亨廷頓
歷史的終結?弗朗西斯·福山

·第二部分派別·
觀念史和思想史
史學史
女性史與性別史
後現代主義
後殖民主義
世界史/全球史
大歷史
環境史
情感史
身體史

·第三部分焦點·
歷史距離
歷史時間
歷史記憶
學者角色
“後敘述主義”探求
人類世
動物轉向
後人類境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34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