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至元集林(簡體書)
滿額折

至元集林(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  價:NT$ 348 元
優惠價: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篆刻印章堪稱中華乃至整個東亞傳統文化中最為獨特的一脈風流,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美學藝術,本書堪稱國內書畫及美術理論界關於印章文化及印學理論的扛鼎之作,極具出版及閱讀價值,是具有留存意義的文本,勢必會受到業界及相關讀者的喜愛與關注


明清時候,印學得到極大發展,篆刻印章逐漸脫離了單純的實用意義,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美學藝術,在漢文化圈內發展開來。

本書即為朱天曙先生關於明清印學研究的一部成果結集。朱天曙先生學藝融通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是中國印學篆刻傳續到21世紀的獨特個案。收入本書的論文,涉及到中國傳統印學的多方面問題,朱天曙先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既有其獨到的方面,又關係到他自身的印學篆刻實踐,無論從學理還是印章藝術創作實踐來看,本書都堪稱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一脈重要傳承。


作者簡介

朱天曙,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所所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博士,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後。

自序

這本集子,收錄了我近二十年來關於明清印人和印學討論

的十一篇文章,承谷卿兄美意,作為“至元集林”中的一種,取

名為《明清印學論叢》付梓。

這十一篇文章共分為五組,前三篇是關於明代印論研究的,

其中,《周應願〈印說〉研究》和《〈印說〉二十章敘錄》是關於

明代中期周應願《印說》一書內容、價值與影響的討論,《楊士

修〈印母〉蠡評》是關於楊士修印章品評觀的分析;第四篇和第

五篇是關於明末清初印人身份和文人玩印風氣的探討;第六篇到

第九篇是關於周亮工及其《印人傳》一書的專題研究,其中包括

《印人傳》的成書問題、周亮工的印學思想以及其家世和著作問

題的考訂。最後兩篇是關於晚清吾鄉印人吳讓之生平與交遊的梳

理。近現代印章和其他印學研究的篇目沒有收錄本書。

我從小對印章有濃厚的興趣,但真正入門是在揚州讀書時

跟隨祝竹先生學印之後。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祝先生正在點校

錢大昕《潛研堂金石目錄》和《潛研堂金石跋尾》,我對清代金

石學有了興趣。後來,陸續讀到程瑤田、阮元、黃賓虹、傅抱石

等先生的金石學和印學著作,我對印學研究有了新的認識。2000

年,我考上南京藝術學院,師從黃惇教授攻讀研究生,對印學研

究關注得更多,興趣也更為濃烈。黃惇師是中國古代印論史研

究的開拓者,1994 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印論史》

III

和 2010 年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印論類編》是先生在

印學領域的拓荒之作,嘉惠藝林。我的這些研究,正是在先生著

作的啟發下進行的。不同的是,我更加關注印學史上專人專書的

討論,對印論史上的重要篇目和印人做更加微觀的研究,以期印

論史研究能夠“後學轉精”,更加細致和深入。

明清以來,印章創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出現了不少有價

值的印學著作,產生了很多重要的印章審美觀念,涉及印章的繼

承與發展、摹古與創新、風格與流派、欣賞與批評等,尤其是清

代“印從書出”與“印外求印”理論的出現,使印章審美研究和

書法的關係更加密切,印章藝術也因此向縱深方向發展,產生了

一批杰出的印家,他們的印學思想還有很多地方值得去開墾和挖

掘。這本小書只是這方面研究一個初步的開始,今後還會陸續將

古代和近現代印章研究的心得結集出版,呈現給讀者。


目次

自序

周應願《印說》研究

《印說》二十章敘錄

楊士修《印母》蠡評

明末清初印人身份變遷及其背景初論

明末清初的文人印章風氣和《賴古堂印譜》

《印人傳》的成書、版本及其寫作動機

“此道與聲詩同”——周亮工的印學思想及其淵源

周亮工家世考

周亮工著作考

吳讓之交遊初考

吳讓之年表

附 吳讓之未系年書畫目錄


書摘/試閱

《印說》提要



原古第一

本章回顧了篆書產生和璽印的歷史,指出歷代對篆學的重視。列舉了伏羲作龍書、神龍作穗書、黃帝作云書、倉頡作古文書、堯作龜書;禹作鐘鼎書等記載,又對大篆以下的各種書體作說明,如倉頡作大篆書、秦代李斯、胡毋敬輩作小篆書、程邈作秦隸書、王次仲始作八分書;賈魴《三倉》、蔡邕《石經》作漢隸書、鐘繇、王羲之變古隸而作今隸書。雖書有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草、飛白、草書等十體,然而 “書始愈妙愈失其初,然六經原仍古文之舊” ,也指出了撰本章的原由。

印章最初稱作璽。秦以前民皆佩綬,金、玉、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秦漢之際,始以璽印並稱,並且不同地位的人用璽、用印有了明確的區分。秦代天子稱璽,群臣及庶民只可稱印。漢代除天子稱璽外,皇後及諸侯王亦稱璽,群臣則又有等級區分,或稱章,或稱印。璽、章、印都是古代作為權力的象征和昭明信用的憑證,在秦、漢時期為“佩服之章”。璽印作為不同身份的憑信工具,在漢代已經被廣泛使用,也達到了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水平。漢白文在唐代改為朱文,古法漸廢,宋元時期更加衰落。從而,得出“代有興廢”、“人有工拙”、“法有今古”的結論。本章最後以三皇、五帝、五伯、七雄來比擬大小篆,又以漢代六經古文於孔壁、司馬遷作《史記》欲藏名山以傳來說明古人珍愛古文篆書。


證今第二

本章對明代官印和用印內容的發展作了介紹。列舉了明代官印中的玉箸文、柳葉篆文、九疊文等文字的使用和印章的形制、材料、用途、品階,指出其使用的“定式”。還對明代所賜外國印章的形制、樣式作了介紹。還特別討論了士大夫用印的特點,“篆文俱尚玉箸,長、短、闊、狹、大、小,惟所欲為”。材料上沒有明確的品秩限制,名稱多沿襲古官名。

本章介紹明代文人用印內容時指出“或取《山海經》,或取《爾雅》,或取《老》、《莊》,或取《騷》,或取禪,或取秦漢以來諸稍僻書。理學大儒,則取裨風教者,或《周易》,或《詩》、《書》,或孔、孟,甚或宋人講學語。”足以說明“印雖小器,亦各言其志”。還進一步指出“官印從時,自制印從古”的特征,“從時,故施之奏牘移文;從古,故施之古器書畫。”

本章特別提出“今”之印章勝秦、漢印章的原因:“當時未有俗體,篆,家喻而戶曉之。所以獨勝;後來戶戶臨池,家家染練,真、草諸體,各擅珠璣,古篆一脈竟同灰燼”。明代印章包括官印和文人印章都有了充分的發展,作者指出“反本窮原,事在今日”,也是對明代印章在形制、材質、內容上等從實用發展為文人藝術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正名第三

本章著重闡述了私印名稱的來歷;印譜的出現與普及,古印的意義。作者列舉了古代文獻,指出“圖書”、“印”之間的聯系,又對“印”、“私印”的名稱來源作出解釋,提出“篆刻字,亦有跡,合於物上可見,故呼篆刻字為印。”關於印譜的發展,本章作了闡述。用朱砂印泥拓秦漢印的集古印譜,宋元時期即已出現。但為數極少,世人罕見,多數集古印譜用勾摹的方法集成。明正德六年(1511),蘇州沈津以家藏十種古圖譜刻成《欣賞編》十卷,《印章圖譜》為其一。沈潤卿所刻《印章圖譜》匯集了宋人王厚之(字順伯)摹輯的《漢晉印章圖譜》、元人吳睿(字孟思)和他自己所摹錄的古印,是最早出現的木刻本集古印譜。由於木刻本印譜可以大量刷印,能夠充分滿足社會對古代印章欣賞和借鑒的需求,有效地推動了篆刻藝術的普及和繁榮。隆慶六年(1572)顧從德《集古印譜》的出現,對明代印壇產生了極為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後顧從德輯《集古印譜》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並將宋元時期趙孟頫、王順伯、楊遵、吳睿諸譜所摹古印合並輯入,付諸雕板,於萬歷三年(1575)刻成新譜,王穉登為定名《印藪》。《印藪》收古印四千馀方,比《集古印譜》多出一倍,且大量印行,艷播一時,如周應願所說“購集既廣,校科亦精”。

在本章中提到“吳中二三好事家,無不知有漢印”,正是說明了集古印譜對印人的創作的影響,無不得益於這些印譜的借鑒,漢印已成為不同流派,不同師承的印人所共同取法的不祧之祖。又以歷代名人的事例,強調“古圖書”的意義。


成文第四

本章闡述了對印章中陽文、陰文的認識和文人印文的內容,保存了明代初中期文人用印的珍貴史料。

作者在本章中提出了關於陽文、陰文有價值的審美觀念,如“陽文,文貴清輕;陰文,文貴重濁。重非重滯,濁非汙濁。方正平直,無纖無巧,無懸無剩,轉運活而布置密,乃為上乘”。這種“清輕”、“重濁”和“方正平直”“轉運活”、“布置密”的描述,十分準確地概括了印章創作中刀法、章法和篆法的密切配合和運用,有著重要的價值。

本章對吳門地區文人篆刻作了評述,還記錄了當時擅篆書嗜印章的文人和替人刻印的能工巧匠的活動情況。文彭在當時有極高的聲譽,開文人親自操刀刻印之先河,文彭的巨大影響和眾多追隨者的成就造成流派印學的形成,成為印史上公認的明清流派篆刻的開創者。周應願說文彭“間篆印,興到或手鐫之,卻多白文。惟壽承朱文印是其親筆,不衫不履,自爾非常”,指出了文彭刻印的基本風格是“不衫不履”。文彭篆刻的基本風格是儒雅純正,平和沉著,不尚新奇怪異。他的白文印,沿著追縱秦漢的路子,能代表其作品最高成就的,是“文彭之印”這類篆法純正、線條雅潔、結體端莊、情趣淹雅、風格典麗的朱文印。

研究明代中期走向繁榮的篆刻藝術,還應充分注意到與文彭同時期的印人的藝術成就和同期文人的用印情況。在本章中,周應願還列舉了徐霖、祝允明、王寵、唐寅、楊慎、許初、陳淳、周天球、王稺登、張鳳翼、張獻翼、莫是龍等著名文人的用印情況。又列舉了王元微、王少微、許仍野、詹正叔等善刻印者,足見當時文人和刻工多有合作或文人自己完成,風氣極盛。

可見,文人刻印、用印已成為一種相當普通的風尚。與過去的刻印工匠相比,文人對篆刻有了更多文化藝術層面上的認知和感悟。篆刻藝術成為文人寄情的新方式,與文彭同時或後起的名家輩出,流派紛呈。周應願還提到王少微與其父王元微都是當時吳中刻印高手,稱他們所刻的印,“遇其得意,不讓秦漢印章”,可見“秦漢印章”在當時文人心目中就是追摹的物件。明代文人篆刻的繁榮,使篆刻藝術真正成為一種與書法、繪畫並立的東方藝術門類,對後世篆刻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本章還記錄了周應願曾祖父、祖父、父親以及周應願兄弟三人用印的情況,對於研究周應願家世和生平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到自己擅篆刻,“白文印十之七,朱文印十之三”,並說明原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