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偉大的電影2(簡體書)
滿額折

偉大的電影2(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6 元
定  價:NT$ 576 元
優惠價:8750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意猶未盡的毒舌 + 恰到好處的劇透 = 普利策獎影評人羅傑•伊伯特的電影清單,
每一位電影愛好者不容錯過的“標準收藏”,
100部“沒得看,就會死”的電影傑作。

《偉大的電影2》是世界知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偉大的電影”系列的第二部。他延續了前著的妙語連珠與犀利觀點,攜帶私貨的毒舌,以及吐槽精准的幽默。《偉大的電影2》中收錄的100篇影評,是100部被作者形容為“沒得看,就會死”的電影,其中一些與偉大的名字相伴——羅伯特•布列松、希區柯克、伍迪•艾倫、戈達爾、斯皮爾伯格;另一些,人們通常不會將其與“偉大”聯繫起來,甚至會排斥。
正如伊伯特所強調的,“我們基於不同的理由去看不同的電影,而電影的偉大體現在各種不同的形式之中。”因此,《偉大的電影2》裡既有《大白鯊》《奪寶奇兵》等被認為“太過流行的”,也有《落難見真情》《男人的爭鬥》等“標榜娛樂的”,還有《厄舍古廈的倒塌》《史楚錫流浪記》等“過於晦澀難懂的”。偉大的電影是一份清單,而非榜單,記錄那些維護藝術之價值的電影。

作者簡介

羅傑•伊伯特(Roger Ebert,1942—2013)
生於伊利諾伊州厄巴納(Urbana),先後在伊利諾伊大學、開普敦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主修英語,1967 年成為《芝加哥太陽時報》(Chicago Sun-Times)影評人,1975 年成為第一位因撰寫影評獲得普利策藝術評論獎的作者。同年,他開始與吉恩•西斯科爾(Gene Siskel)長期合作,在電視上主持電影評論類節目“Siskel & Ebert”。1999 年西斯科爾辭世後,他改與理查德•勒佩爾(Richard Roeper)合作,節目亦更名為“Ebert & Roeper”。

自1969 年起,伊伯特一直擔任芝加哥大學藝術課程的電影課講師,同時任伊利諾伊大學電影與媒體學兼職教授。其間,他獲得科羅拉多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三十餘載,他每年都在該大學的世界事務會議(Conference on World Affairs)上逐鏡分析一部電影。1999 年,伊伯特在伊利諾伊大學創立“滄海遺珠電影節”(Overlooked Films Festival),專門推介被忽略的佳片,每年都吸引許多觀眾和影人參與。

2002年,羅傑• 伊伯特不幸患上癌症。2006年,病情開始惡化,仍筆耕不輟,直至2013年4月4日去世。作者生前與愛妻查茲•哈梅爾史密斯•伊伯特(Chaz Hammelsmith Ebert,一位律師)生活在芝加哥。

名人/編輯推薦

 “所有的電影都在戲弄我們,但只有最好的那些有勇氣承認這一點。”影評人伊伯特對廣泛流傳的電影,進行深入研究,《偉大的電影2》默默樹立起雅俗共賞的電影評論之典範——確鑿完整,熱情洋溢。

 “生也有涯,而影也無涯”,《偉大的電影2》以藝術之名,喚起我們對另一種經驗的感同身受,它將成為資深影人的案頭書,重度發燒友的必收書,認識電影的入門書。

目次

導言 羅傑•伊伯特
為保存而戰 瑪麗•科利斯

12 Angry Men, 1957 十二怒漢
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 1938 羅賓漢歷險記
Alien, 1979 異形
Amadeus, 1984 莫紮特傳
Amarcord, 1973 阿瑪柯德
Annie Hall, 1977 安妮•霍爾
Au Hasard, Balthaz, 1966 驢子巴特薩
The Bank Dick, 1940 銀行妙探
Beat the Devil, 1953 戰勝惡魔
Being There, 1979 富貴逼人來
The Big Heat, 1953 大內幕1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
The Blue Kite, 1993 藍風箏
Bob le Flambeur, 1956 賭徒鮑伯
Breathless, 1960 精疲力盡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桂河大橋
Bring Me the Head of Alfredo Garcia, 1974 驚天動地搶人頭
Buster Keaton 巴斯特•基頓
Children of Paradise, 1945 天堂的孩子
A Christmas Story, 1983 聖誕故事
The Color Purple, 1985 紫色
The Conversation,1974 竊聽大陰謀
Cries and Whispers, 1972 呼喊與細語
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1972 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
Don’t Look Now, 1973 威尼斯疑魂
The Earrings of Madame de..., 1953 伯爵夫人的耳環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1928 厄舍古廈的倒塌
The Firemen’s Ball, 1967 消防員舞會
Five Easy Pieces, 1970 五支歌
Goldfinger, 1964 007之金手指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1966 黃金三鏢客
Goodfellas, 1990 好傢伙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Matthew, 1964 馬太福音
The Grapes of Wrath,1940 憤怒的葡萄
Grave of the Fireflies, 1988 螢火蟲之墓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遠大前程
House of Games, 1987 賭場
The Hustler, 1961 江湖浪子
In Cold Blood, 1967 冷血
Jaws, 1975 大白鯊
Jules and Jim, 1962 朱爾與吉姆
Kieslowski’s Three Colors Trilogy, 1993-1994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三部曲
Kind Hearts and Coronets, 1949 仁心與冠冕
King Kong, 1993 金剛
The Last Laugh, 1924 最卑賤的人
Laura, 1944 羅拉秘史
Leaving Las Vegas, 1995 離開拉斯維加斯
Le Boucher, 1970 屠夫
The Leopard, 1963 豹
The Life and Death of Colonel Blimp, 1943 百戰將軍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1962 滿洲候選人
The Man Who Laughs, 1928 笑面人
Mean Streets, 1973 窮街陋巷
Mon Oncle, 1958 我的舅舅
Moonstruck, 1987 月色撩人
The Music Room, 1958 音樂室
My Dinner with Andre, 1981 與安德烈晚餐
My Neighbor Totoro, 1998 龍貓
Nights of Cabiria, 1957 卡比利亞之夜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飛越瘋人院
Orpheus, 1950 奧菲斯
Paris, Texas, 1984 德州巴黎
Patton, 1970 巴頓將軍
Picnic at Hanging Rock, 1975 懸崖上的野餐
Planes, Trains and Automobiles, 1987 落難見真情
The Producers, 1968 製片人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1981 奪寶奇兵
Raise the Red Lantern, 1991 大紅燈籠高高掛
Ran, 1985 亂
Rashomon, 1950 羅生門
Rear Window, 1954 後窗
Rififi, 1955 男人的爭鬥
The Right Stuff, 1983 太空先鋒
Romeo and Juliet, 1968 羅密歐與朱麗葉
The Rules of the Game, 1939 遊戲規則
Saturday Night Fever, 1978 週末夜狂熱
Say Anything, 1989 情到深處
Scarface, 1983 疤面煞星
The Searchers, 1956 搜索者
Shane, 1953 原野奇俠
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37 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
Solaris, 1968 飛向太空
Strangers on a Train, 1951 火車怪客
Stroszek, 1977 史楚錫流浪記
A Sunday in the Country, 1984 鄉村星期天
Sunrise, 1927 日出
A Tale of Winter, 1992 冬天的故事
The Thin Man, 1934 瘦子
This Is Spinal Tap, 1984 搖滾萬萬歲
Tokyo Story, 1953 東京物語
Touchez Pas au grisbi, 1954 金錢不要碰
Touch of Evil, 1958 歷劫佳人
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1948 碧血金沙
Ugetsu, 1953 雨月物語
Umberto D, 1952 風燭淚
Unforgiven, 1992 不可饒恕
Victim, 1961 受害者
Walkabout, 1971 小姐弟荒原歷險
West Side Story, 1961 西區故事
Yankee Doodle Dandy, 1942 勝利之歌

書摘/試閱

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

在《飛越瘋人院》進行到約五分之四時間時,有一個十分奇怪的傑克•尼克爾森的特寫長鏡頭。我們注意到它,是因為它停留的時間顯然太長了。鏡頭中尼克爾森所扮演的角色R. P. 麥克墨菲(R. P. McMurphy)陷入沉思。這個鏡頭在這部電影前半部分的笑料、惡作劇和最後陷入悲劇之間的平衡點上出現。他在想些什麼?他是在計劃一場新的挑釁,還是意識到一切都已不可挽回?麥克墨菲所思所想的謎團,是整部電影的謎團。所有前面發生的事情,都為後面的那個場景作了鋪墊:人們發現他睡在地板上,旁邊是一扇打開的窗戶。通過決定不逃跑,他便已經或多或少選擇了自己的命運。他的生命力終於耗盡了嗎?在他起義反對精神病院之後,在他領導同院病人進行反抗之後,在他使得比利(Billy)和酋長(Chief)發生積極生活的轉向之後,在從首次休克療法中復蘇過來之後,他最後是否終於走到了希望的盡頭?
每個人的最愛電影清單上都會有《飛越瘋人院》。它是自《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1934)以來第一部能夠獲得五項奧斯卡最高獎的電影,它們分別是: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員(尼克爾森)、最佳女演員(路易絲•弗萊徹[Louise Fletcher])、最佳導演(米洛斯•福爾曼)和最佳劇本(勞倫斯•奧邦[Lawrence Hauben]和博•古德曼[Bo Goldman])。說實在的,它還能拿最佳攝影獎(哈斯克爾•韋克斯勒)與最佳剪輯獎(趙汝钜[Richard Chew])。在1975年芝加哥電影節,我在足以容納兩千人的裡維埃拉影院(Riviera Theater)中參加了它的世界首映。我沒有聽說過比這部電影更喧鬧的招待會了(沒有,即便是《E.T.外星人》在戛納放映時也沒有)。放映結束後,初露頭角的年輕的聯合制片人邁克爾•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在大廳中踱著步,一片茫然。
但是那些狂熱地喜愛著這部電影的觀眾是怎麼看它的?這部電影為人們所記住的,是它作為一部喜劇的那些段落:由麥克墨菲所領導的同院病人的反抗、垂釣之旅、通宵達旦的狂歡、他對護士拉契特(Ratched,弗萊徹飾)的挑釁—但事實上,它講述的是麥克墨菲的失敗。人們可以將它稱為一種道德勝利法,然後為酋長的脫逃而歡呼雀躍,但這種慰藉對於麥克墨菲來說作用甚微。
……
米洛斯•福爾曼於1932年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他已經成為了一位美國人的風貌和習俗的詮釋者。他是捷克新浪潮運動(Czech New Wave)的領導者,在早期拍攝了像《金髮女郎的愛情》與《消防員舞會》這樣的電影,它們以一種悖論式的幽默感,贏得了世界範圍內觀眾的好評。(我們在這些電影中看到另一種社會制度下的生活寓言,例如消防隊員來得太晚,以至於一座穀倉保不住了。不過,當一位農民埋怨天太冷的時候,他們幫忙將他挪得離火苗更近一些。)
在“布拉格之春”之後,福爾曼逃難到了美國,就此開啟了他非同凡響的成功之路。(他1984年的作品《莫紮特傳》也是由《飛越瘋人院》的聯合制片人索爾•紮恩茲製作的,贏得了七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我們可以檢視一下他電影中典型的美國題材:離家出走的年輕人和因循守舊的家長的《逃家》;反戰題材的歌舞片《越戰毛髮》;講述紐約時代風雲變遷的《爵士年代》;講述一位出版者的辯護的《性書大亨》;刻畫了如同麥克墨菲那樣的頑皮者安迪•考夫曼的《月亮上的男人》。在一個將順從奉為新信條的時代,他從不順從者和局外人的最優秀傳統來審視這片接納了他的土地。儘管這部電影不甚完美,但他成功塑造了麥克墨菲這一角色,並且風靡一時。究其原因,在於這個角色代表著一種不時閃現的潔淨的靈魂,他能賦予我們以新生。

我的舅舅
Mon Oncle, 1958
雅克•塔蒂是一位傑出的具有哲學氣質的喜劇巧匠,他用心編排著自己的電影,讓一連串哲理伴隨著輕鬆愉悅的氣氛流淌而出。在《我的舅舅》開篇的一個鏡頭中,攝影機對準了建築外部,塔蒂的主人公于洛住在頂樓的一個房間。這幢建築乍一看好像是兩間並排的房子,於洛走入其中一間的底層。但是接下來,他爬上了樓梯,我們從一組窗戶、門和過道的鏡頭中看見他的身體、腿、腦袋或是鞋子,原來這兩間房子是相連的。當他最後到達頂樓時,忽然不見了,隨後並沒有在我們預想中的地方出現,而是從銀幕的另一端冒了出來。
……
《我的舅舅》在不經意間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小城人物風情畫,比如一名永遠在和人聊天的街道清掃工,每回拿起掃帚都半途而廢;還有一個賣蔬菜的小販,他的卡車輪胎癟了,傾斜的車身害得他稱重的天平也失去了準星。在溫柔、細膩的次要情節中,總少不了看門人的女兒貝蒂(Betty,貝蒂•施耐德[Betty Schneider]飾),她把糖果遞給于洛,有時還和他打情罵俏。然而在一個五味雜陳的結尾中,她看起來完全是大人的模樣了,於洛正要對她做出一個浪漫的動作—糟糕,她的媽媽出現了。
還有作為配角的一群流浪狗,它們的身影出現在電影的開場和結尾中,並零散穿插在中間的一些段落中。它們在劇情中並沒有佔據重要的位置,只是在街頭閒逛,四處翻找著什麼,標記下自己的領土。我從精美的塔蒂城1網頁上瞭解到,塔蒂是在收容所中找到這些狗的,他並沒有訓練它們,只是對它們進行了觀察和鼓勵。“在影片的末尾,我們必須和它們說再見了。”塔蒂寫道。但他不想把它們送回收容所,於是想到了這個點子:他在報紙上登了一則廣告,將它們描述成電影明星,最後它們都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這個偶然發現的故事非常“塔蒂”。
雅克•塔蒂(1907—1982)僅有六部劇情長片問世,另有幾部短片和一些電視節目,然而他卻和最偉大的默劇小丑一同躋身于視覺喜劇大師之列。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他的鏡頭、佈景、動作和笑點的完美結合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他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樣子。於洛既不用挨餓,也無需吊在鐘面上,沒有沉溺於情愛,抑或身陷戰場。他所做的,不過是消磨時光罷了,他和善有禮,做著己所能及的事情,去和文明世界的障礙交涉。
塔蒂是沙俄時期駐法大使的孫子,為了逃避接管父親的畫框裝裱店,他選擇了從事演藝事業。他早年是個頗受歡迎的歌舞雜耍表演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投身電影事業,拍攝的首部作品是一部關於郵差工作的短片,此後的長片《節日》(Jour de Fête,1949)依然講述了郵差的故事。《于洛先生的假期》讓於洛這個角色蜚聲國際,此後,《我的舅舅》一舉奪得戛納的評委會大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然而接下來的三部電影在資金方面遇到了很大困難,甚至讓他背負債務,成績也並不如前,儘管這段低谷讓他塑造的那些富有人情味的主人公在面對殘酷社會時,變得更加無畏和激進。
我愛于洛先生。因為他希望世上沒有傷害,他既不製造傷害,眼裡也看不到傷害(只要有可能)。他沒有原諒冒犯他的人,那是因為他壓根沒有感到被冒犯;面對粗魯的面孔時,他禮貌地點點頭,試著表現出興趣,然後敬而遠之。遇到突發事件時,他竭盡所能去幫忙,比如用雙腳堵住草坪的裂縫,好讓魚嘴噴泉繼續噴水。我想,他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每個早上出門四處閒逛,對路上遇到的那些趣事心存感激。如果說他在告別房東女兒時心裡有些傷感,他也並沒有讓我們知道。
“我弟弟需要的是一個目標。”阿佩爾夫人宣稱,而那恰恰是於洛最不需要的。他只想獨自一人,閒逛,欣賞,不趕往任何目的地,或許也無處可去。讓—呂克•戈達爾曾經說,“電影不是站台,它是一列火車。”我從前一直讀不懂這句話,直到于洛先生對我揭示了它的含義。旅途充滿了歡樂,而悲傷埋伏在終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0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