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壺里春秋二集(簡體書)
滿額折

壺里春秋二集(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02年以後,朱先生的思想臻於成熟,尤其是把研究和思考集中到明清之際和清末民初這兩個中國歷史上急劇變化的重要轉折點,在朱先生看來,這兩個時代對於當今中國的意義格外重大,因此寫下了大量已刊和未刊文字,《壺裡春秋二集》即依據《壺裡春秋》的體例,精心編排,體現了朱先生最後十年對中國歷史重大轉折點的深邃思考和精湛研究。

作者簡介

朱維錚(1936-2012),中國經學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學術史、中國史學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國近代史等多個領域的歷史學家,在海內外享有很高聲譽。2006年曾獲德國漢堡大學榮譽博士,此前從未有中國人獲此榮譽,也是自季羨林之後,另一位獲得德國高等學府授予的榮譽博士的中國人。

名人/編輯推薦

★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史學大家朱維錚經典之作全新集結;

★ 首次匯集朱維錚先生生命最後十年的歷史筆記;

★ 附有朱朱維錚先生五十二年教書生涯最後一課的錄音整理稿;

★ 李零、王汎森、傅敏怡等中外歷史學家聯袂推薦。


目次

代前言 中國人與中國史


一 何謂“中國”?

二 “國學”的前提是什麼?

三 現代“國學”的起源

四 “國學”“國粹”怎樣變成國貨?

五 真有“儒教中國”麼?

六 歷史能“經世致用”嗎?

七 何謂“經學史”?

八 孔子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九 曖昧難名的“孔子”面貌

一〇 孔子的政治理想

一一 孔子聲價暴漲

一二 中世紀新式官僚的先驅——冉求

一三 何為中世紀經學

一四 官方欽定“經典”的變化

一五 “六經”都有負面效應

一六 《春秋》三傳的浮現

一七 《左傳》是經是傳?

一八 秦漢經學三變

一九 叔孫通給布衣將相定禮儀

二〇 怎樣使“天下無異意”?

二一 “安寧之術”也消滅了法家

二二 董仲舒“以《春秋》決獄”

二三 董仲舒開啟漢代“通經致用”新傳統

二四 漢武帝和公孫弘

二五 離奇的周公崇拜

二六 漢代周公“幽靈”揮之不去

二七 經漢學中的《孝經》與《春秋》

二八 從分裂走向統一的經學

二九 唐代的經學統一

三〇 唐宋間的經學更新運動

三一 四書取代九經

三二 四書體系中的《大學》

三三 王學如何代替了朱學

三四 難寫的王陽明學說史

三五 陽明學的近代命運

三六 經學是“幽靈的嘯聚”

三七 傳統經學與史學的關係

三八 史的起源

三九 史學史的三個系統

四〇 史學史要有更高的要求

四一 中國歷史編纂的起步

四二 史學編纂也常超出官定正史的藩籬

四三 中國的歷史觀念史

四四 中外史學比較與交往

四五 “史”的微言大義

四六 司馬遷的抗爭

四七 司馬遷“通古今之變”

四八 《史記》七十列傳的架構

四九 《史記》的效應

五〇 班固成為史官的意義

五一 《女誡》是“女權經”

五二 班昭的影響

五三 史官首先是“官”

五四 作為“史官”的韓愈與《答劉秀才問史書》

五五 柳宗元駁斥韓愈的“史官論”

五六 重說商鞅變法

五七 商鞅遷都的多重謀慮

五八 從司馬遷到章太炎的商鞅批評史

五九 探索法家的起源

六〇 漢武帝“禍國殃民”

六一 西漢創業百年的經濟史

六二 鹽鐵會議的爭論

六三 徐光啟改變近代中國

六四 利瑪竇的歷史遺產

六五 王學促進利瑪竇傳播西學

六六 利瑪竇的傳教策略

六七 利瑪竇的目的與手段的倒錯

六八 《幾何原本》傳入中國

六九 中國“近代認知”的開始

七〇 《幾何原本》

七一 《天主實義》

七二 《畸人十篇》

七三 《交友論》

七四 《二十五言》

七五 《西國記法》

七六 《坤輿萬國全圖》

七七 《上大明皇帝貢獻土物奏》

七八 《西字奇跡》

七九 《渾蓋通憲圖說》

八〇 《乾坤體義》

八一 《圜容較義》

八二 《測量法義》

八三 《同文算指》

八四 明清之際中西文明的三度衝突

八五 晚明的“教難”與徐光啟

八六 近千年制歷皆用“西法”

八七 順治帝尊耶穌會士湯若望為“瑪法”

八八 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的《歷法不得已辨》

八九 “科學騙子”楊光先被戳穿

九〇 為何要重讀近代史?

九一 中國的白銀從哪裡來?

九二 滿洲的君主專制體制

九三 大清律例實為特權保障體系

九四 康雍乾的“道學”

九五 晚清一百年

九六 拿破侖戰爭與嘉慶“守成”

九七 晚清開始的“中國夢”

九八 《校邠廬抗議》與“中體西用”

九九 曾國藩與韓愈

一〇〇 圓明園為何被焚毀?

一〇一 晚晴報人汪康年

一〇二 辛亥革命黨內部的爭論

一〇三 怎樣做“中國的新民”?

一〇四 章太炎表彰遊俠“杜月笙”

一〇五 真的大師:馬相伯、蔡元培與陳寅恪

一〇六 陳寅恪《論韓愈》發表前後

一〇七 《論韓愈》的命意

一〇八 1925年的胡適

一〇九 胡適的“好夢”

一一〇 胡適批評國民黨的訓政和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說

一一一 胡適對中國政治的前景常懷焦慮

一一二 國民政府教育部警告胡適

一一三 中國的“訓政”史

一一四 所謂現代新儒學

一一五 熊十力才是新儒學的“開宗大師”

一一六 馬一浮主持復性書院的由來

一一七 復性書院的經費

一一八 復性書院的“內訌”

一一九 熊十力反對馬一浮

一二〇 馬一浮志在講明“經術”

一二一 迂執的“六藝該攝一切學術”

一二二 錢穆:民國學術史的過渡人物

一二三 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一二四 顧頡剛改日記

一二五 顧頡剛與“獻九鼎”

一二六 陳寅恪評顧頡剛

一二七 顧頡剛從政

一二八 顧頡剛與“中華民族是一個”

一二九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

一三〇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一三一 蘇淵雷《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一三二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一三三 季羨林與金克木

一三四 古代的“大師”

一三五 “大師”的界定

一三六 真大師與假大師

一三七 《大師》的效應

一三八 學風腐敗抑或浮躁

一三九 通識教育八疑

一四〇 以“道德”救世有用嗎?

一四一 讀讀《資本論》


附錄 歷史上的中國與世界


編後記


書摘/試閱

1.

歷史屬於人文學科。一切學科都有自己的歷史。歷史學科雖不 可能包羅萬象,卻是一切涉及人類過去的學科的共同基礎,範圍遠 較人文的、社會的、自然的或工藝的各類學科為廣。因此,如今歷 史學內部的學科分工,雖然越來越專,越來越細,但任何史家都同 意,通是專的前提,見樹先見林,博大和精深應該相輔相成。有段時間,歷史的範圍,受權力干預,變得越來越窄。全部人類史,特別是中國歷史,被化約成若干幹巴巴的教條,成為貫穿歷 史教科書的“紅線”,誰有興趣學它?有很長時間,中國史不受中學生歡迎。大學裡連文學、哲學、新聞、藝術等人文學科各系,也都不願專設中外通史課程,也許由於重復那些教條沒有意思。 效應呢?休說別人,就是所謂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精英,也大多不知中國的過去是怎麼回事,甚至不知“清末民初”並非“明末清初”。我們的媒體涉及中外歷史事件和人物,頻頻出錯,已屬司空見慣渾閑事。當然這不意味著中國人對往古來今的歷史不感興趣,以所謂歷史題材胡編亂造的影視作品,常放不衰,就是反證。然而,歷史論著雖多,卻極少吸引人閱讀,於是以假亂真的“戲 說”式的所謂講古作品大行其道。以前官民常把《三國演義》當作三國真史。如今人們則信甚麼皇帝太后之類的偽史是事實。秦始皇成為愛惜刺客人材的“英雄”,司馬遷被漢武帝閹割後繼續長胡子,康熙祖母沒死便自稱“我孝莊”,殘忍的獨夫暴君雍正成了英明的君主,吃喝玩樂又導致舉國腐化的乾隆則成為深入民間微服私訪的楷模,有的高官甚至對和珅敬佩得五體投地。類似例證,不勝枚舉。中國歷史被糟蹋到這種程度,“以史為鑒”從何說起。列寧曾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不以為歷史有那麼大的作用。但歷史不能變成哈哈鏡,不可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恣意扭曲,拿來辯護現狀,或者當作騙錢的偽劣商品。日本右派“頗知歷 史”,首相議員不顧譴責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以致當今日本青年學生,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父祖對亞洲各國人民製造了那麼可怕的災難。美國所有大學生都必修美國史,人人都知道“五月花”號裝載幾百清教徒到達美洲,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成就了今日美國的富有、強大。我們有些人羨慕美國人愛國至誠,卻不知那是片面強調美國精神的歷史教育積累的效應。 我常說學歷史沒甚麼用,因為這不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但我也不贊同笛卡爾式的觀念,將現代和傳統斷作兩撅。現代新儒家幻想用孔孟之道拯救世界的道德淪喪,是反歷史的。而“河殤” 一派斷言藍色文明優於黃色文明,宣揚徹底反傳統,同樣是反歷史的。中國歷史表明,中國所以擁有全球傳承最悠久的古老文明,中國所以在中世紀一直居於世界文明前列,中國所以在近代世界成為域外列強爭欲吞噬的“肥肉”,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文化從未喪失過歷史活力。古典的百家爭鳴,儒家早已分崩離析,但它終於熬過秦漢“安寧術”的打擊,因為它自居弱勢,既迎合權力取向,又吸取道、法、墨諸派學術補充自身。結果漢代經學雖已脫胎換骨,但外表還奉荀況改造的孔子形象作為偶像,正如聖保羅新創的上帝教義 還要用耶穌基督命名一樣。以後中世紀經學不斷迎合改變了的權力取向,毫不在乎地將佛道等教新說,納入自身的經史表述,以致代代宗師都是假孔子。

“五四”後周予同先生曾綜合清末民初章太炎、梁啟超的見解,指出中國經學史就是假孔子的發育史。20世紀80年代,我重考“聖名史”,指出沒有一以貫之的孔孟之道。由西漢的孔子之術,到漢晉的周孔之道,再到唐宋的孔顏之道,直到朱熹死後百年才由科舉制度肯定的孔孟之道,是個觀念形態接連畸變的長過程。況且從明初二祖到清雍乾二世,連朱熹也非復生前原貌,更不消說孔孟都早成僅為帝王術掩飾的文化符號。 符號史不等於真歷史。我們自幼至壯,乃至老年,非但面貌大變,行為、思維和心態也無不更改。老照片常引起我們對過去的回憶,不論回憶是否五味俱全,卻誰都知道不可能回到那些消失了的歲月。但通過回憶,深思人生歷程,可以發現我們怎樣從幼稚變得 成熟,或由天真變成世故,甚至依然愚蠢,屢屢在類似的坑洼處跌倒。因此,歷史不會重演,但回顧歷史,卻可能使我們變得聰明。假定有一門學問,可使個人、民族和世人,都變得比較聰明,那就是歷史。


2.

所謂鑒往知來,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史學的作者、讀者的共同情結。它的現代起源,也可理解。難以理解的,是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史學史論著,提及“經世致用”,便眾口一詞地稱道那是中國史學的優秀傳統。難道忠於鑒往的《史記》,不曾被後來統治者斥作“謗書”麼?難道志在“資治”的《通鑒》,不曾長期遭受冷遇而被朱熹看作背叛孔子作《春秋》之微言大義的反面典型麼?指斥者受指斥,因為從《漢書》《漢紀》以後,沒有一部紀傳史或編年史,真正起過預測未來的歷史走向的所謂社會作用。於是又要回到黑格爾的《歷史哲學》。這部講義,關於觀察歷史的三種方法的見解,至今仍是歐美史學界討論歷史研究本質的出發點。既然我們的史學史,討論的出發點和歸宿,無不在於歷史的 經驗,或者歷史的教訓,那末黑格爾也許仍可作為他山之石。以下引自 《歷史哲學》王造時譯本,關於實驗的歷史即今稱實 用的歷史的表述:這裡必須特別注意那種道德的反省———人們常從歷史中希望求得的道德的教訓,因為歷史家治史常常要給人以道德的教訓。不消說得,賢良方正的實例足以提高人類的心靈,又可以做兒童的道德教材,來灌輸善良的質量。但是各民族和國家的!'

命運,它們的利益、情況和糾紛複雜,卻又當別論了。人們慣以歷史上經驗的教訓,特別介紹給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國家。但是經驗和歷史所昭示我們的,卻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沒有從歷史方面學到什麼,也沒有依據歷史上演繹出來的法則行事。每個時代都有它特殊的環境,都具有一種個別的情況,使它的舉動行事,不得不全由自己來考慮、自己來決定。當重大事變紛乘交迫的時候,一般的籠統的法則,毫無裨益。回憶過 去的同樣情形,也是徒勞無功。一個灰色的回憶不能抗衡“現在”的生動和自由。從這一點看起來,法國大革命期間,人們時常稱道希臘羅馬的前例,真是淺薄無聊極了。 列寧《哲學筆記》曾摘抄黑格爾的這段論述,且在旁注讚賞“聰明極了”。不消說,假如同意列寧這個贊語,那就對任何自稱馬列主義而又力倡史學“資治”者,扇了一記耳光。我不以為黑格爾論史學符合中國史學的歷史進程,卻以為反思近代中國史學是否以 “經世致用”為主流取向,前引黑格爾的這段話足資參照。“一個灰色的回憶不能抗衡 ‘現在’的生動和自由”,誰若反其道而論之,豈非恰好證明缺乏列寧肯定的“聰明”?我贊成黑格爾對於實驗的或實用的反思歷史學的批判。因為對照清末民初以來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幾乎沒有一種的出發點和歸宿,超出“經世致用”的陳腐說教之外。


3.

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到戰國已稱作“顯學”,分門別戶至少已有八家。但孔子生前沒有留下自傳。結集於孔子身後的《論語》, 所記孔子與門徒、與時人的對話,時空背景多半如清末章太炎《訂孔》所說,“晻昩”即昏亂不明,甚至沒有記載孔子的父母家族和婚宦簡歷。他死後四百多年才流傳於人間的《史記》,首次公布了司馬遷據傳世文獻(獻,即口傳歷史)寫作的孔子和他的門徒們的傳記,卻涵泳了太多的歷史疑問。即如說孔子乃其老父少母“野合”而生,便如基督教《聖經》說耶穌乃其母未婚先孕的產兒, 引發後人無窮的想象和爭論———多年前我據司馬遷 《孔子世家》和鄭玄《禮記注》,考證孔子原是私生子,在海內孔子論者中間引起軒然大波,便是一例。然而孔子的生平,終究越說越糊塗。關鍵就在司馬遷以後,層出不窮的所謂解經的緯書,假名孔子預言未來的讖記,製造了無數個假孔子怪影,使孔子越來越成為以妖妄欺世的神巫,文雅點說便是超人。於是,要研究畢生拒絕討論“怪力亂神”的真孔子,就必須首先剝去他死後被人們套上的重重可飾的假面。 剝掉假孔子的面具,或說自東漢王充著《論衡》開始。但王充“問孔”,直到漢魏之際蔡文姬被曹操由匈奴贖回,上書朝廷說亡父 蔡邕讚賞《論衡》,才被世人注意。論直接影響,要數稍晚嵇康一 通公開信,宣稱“非湯武而薄周孔”。從此周孔之道,不斷受到玄學佛學的批判,乃至招架無力,到南北朝已退居西來佛教和土產道 教之後。只因隋唐行科舉,將明經列為取士一科,而隋煬帝、唐太宗,又相繼指示統一南北經說,於是由《五經正義》劃一的所謂孔子儒學的原教旨,也使孔子假面有了同一畫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