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第2版)(簡體書)
滿額折

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第2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  價:NT$ 288 元
優惠價:8725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重返風景》以十五世紀以來在西方一直是重要藝術表現的風景創作為題,探討從古至今,從風景繪畫到地景創作、現地製作等不同表現形式。從把風景簡單視為一塊有人活動的地方,到視其為自然與文化二元對立的表徵,到我們的身體經驗與背後隱含的空間政治,顯現有關“風景”的概念既豐富又多遠,含義也隨著時空不斷易變。它見證著我們如何觀看、如何思考這個世界,也表達我們和世界、和他人,甚至和我們自己的關係。

作者簡介

卡特琳•古特(Catherine Grout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藝術史暨美學博士,京都關西日法交流會館駐村藝術家,法國里爾國立高等景觀建築學院教授。她曾擔任大型都市藝術季的策展人,2003年至2004年在斯特拉斯堡負責法德邊境著名的萊茵河公園的公共藝術造景。除投身公共藝術事務與教學外,她還出版了《斯特拉斯堡的電車》(Le Tramway de Strasbourg )、《都市中的藝術》(L’Art en milieu urbain ),以及《藝術的社會面貌》(Pour une réalité publique de l’art )、《藝術介入空間》(Pour de l’art au quotidien )、《風景的情感:開放與毀棄》(L’ Émotion du paysage ) 等著作。

 

譯者簡介:

 

黃金菊,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畢業,並于巴黎第七大學取得歷史學碩士學位。專攻藝術行政。2002年曾參與本書作者卡特琳•古特以及竹圍工作室負責人蕭麗虹女士于淡水竹圍策劃舉辦的“城市與河流的交會——竹圍環境藝術節”。

名人/編輯推薦

卡特琳·古特敏銳的觀察與體驗、細膩的思辨與文筆,讀來幽微、深刻而動容,雖然閱讀中有些許的艱澀,但回味是無窮的。透過卡特琳·古特的詮釋,觀看與思考周遭的眼界會因此而不同。可以說她宣稱了當代“重返風景”(如同 “圖像轉向”、“後現代轉向”)的時代來臨。
――廖新田(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博士,臺灣大學社會
學博士,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前言
“風景”的概念既豐富又多元,本身所代表的含義也不斷在改變當中。在西方,相對于藝術史和思想史而言,“風景/地景”一詞直到十五世紀才有相關的字眼出現。最早是出現在荷蘭,荷蘭語中的“Landschap”意謂“一塊土地”,正是以土地(Land)為字根形成,之後在歐洲其他語系,如英語、德語、丹麥語、瑞典語也才相繼出現。而法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也是從代表地方、地區的字根(pays)來形成風景一詞。毋庸置疑地,在十五世紀前半期出現在西方作品裡的風景,和我們現在所認知、所看到和所瞭解到的,有著明顯不同的含義。當我們觀賞一份十四世紀宗教手抄本的插畫、十三世紀意大利的壁畫,或是羅馬時代的鑲嵌藝術,我們從中也能發現一些地景圖像,這是否代表風景圖像其實早在文字之前便已經存在?或者是說出現在文字之前的風景,其實並不符合“時代的意義”?這兩者或多或少都對。然而十五世紀以後歐洲對風景的發現卻也見證了東、西兩方的不同,因為中國早從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開始就存在了對風景感受的敏銳度,而歐洲在“風景”一詞產生之前,作品所描繪的地區充其量只是代表著有活動產生的地方。這些活動無論是真實或是想像的,常是出自於宗教故事、神話或是民間傳說。藝術家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來呈現他們所看到的(一方面是他們周遭的世界,一方面是沿襲一些已經存在的表現手法),這常常是透過閱讀之後,文字所帶給他們的想像世界,而這或多或少都帶有固定的表現體系。這些風景畫作對於一個地方或一個故事影像呈現的關注更甚于對自然的描繪。
我們將可看到,風景的表現手法和如何看、如何思考這個世界(而不單單只有自然)的方式有關。在二元化的思考模式下,城市和鄉村的區別是對立又彼此混淆的。現今建構大部分法國人思想的――自然/文化二元說,甚至可以導致一部分的人指出“風景非關都市”的說法。然而風景是和土地甚至整個地球緊密結合的,土地是人類和所有文化最原始的元素,我們生活在其上,它也是我們得以存活的重要條件。
因此,透過每個風景/地景概念的瞭解方法,可以得知其中的文化屬性,特別是作者的感官狀態,他的智識,他的欲望,他的恐懼。風景也表達了我們和世界、和他人,甚至是和我們自己的關係。此外就現今的現象而言,風景見證了危險、混亂,甚於和諧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在這裡,我們要從實際事件出發,透過整體的詢問來進行探討。對當代作品經驗的探討,是本書的脈絡和主題。在錯綜複雜的表現和轉型方式中,歷史的回顧可以再確認現今的問題,也使得古今作品相連。這相連的方法,與其說是一種歷史的延續性,更有利於對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作品,彼此經驗的交流和回應。
本書的結構以四個章節構成。第一章是從風景的表現手法、風景的創造,以及當代藝術家本身備受爭議的立場來著手進行主題式分析。三大主題分別是山、天堂和鄉村。這個主題式的探索方法,同時夾雜著歷史和社會學的分析,目的是為了呈現與作品有關的背景,以及某些風景圖像最原始的含義。例如對土地的征服、佔領的欲望、帝國主義等等的圖像。而風景等同於國家的概念,將牽涉到觀光、消費等社會問題,從這裡又將涉及從地方(有時也處於戰爭中)到風景其含義的不定和搖擺。在第二章中,我們討論風景的取景、裝框、限制和結構。風景中道路或線條的規劃,往往提供了導引的作用,因為從這些線條可以著手瞭解其與透視法的關連。許多的概念,例如垂直正交的方格、身體在行動中的經驗,以及帶有距離的客觀目光也將在進入第三章之前觸及。以便第三章可直接透過主題、感受和與世界的各項關連來進行探討,從中介入個人歷史、集體歷史和悲劇歷史,以及它們對風景的影響。第四章的重點則以地景的呈現和身體傾聽經驗為主。總之,風景的表現從理解開始,理解風景的存在模式及它的景觀規劃方法同樣重要。因為風景作品不單單僅是一個作品的呈現,也是具體規劃整理下的結果(無論是在鄉村或者城市),更是我們情感的依存所在。

目次

目錄

前言 /1

第一章風景 /5

一、山,遠處的消費場域 /8

二、天堂和民主 /23

三、鄉村,風景作為國家象徵的表現 /33

第二章畫框內的風景 /53

一、關於足跡和幾何構圖 /56

二、體現所見(主體/客體) /72

三、邊界 /75

第三章風景中身體的感受 /83

一、歷史 /86

二、參與地景建構和置身其中 /98

三、利用結構來超越框架 /109

四、身體的視覺 /117

第四章體驗 /137

結論:思考風景整體 /15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