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教育學:以中國為例
滿額折

教育學:以中國為例

定  價:NT$ 580 元
優惠價:7945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孔子被稱為「至聖先師」,他在學生的心目中是一位有威信的老師,這種威信更多地來源於他的德行。「?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足見孔子在學生眼中的形象之高大。孔子能取得這樣高的評價,獲得世人的尊敬,與他注重修養、自我完善是分不開的。孔子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求自己「終身向學」外,還極重視自己的道德修養。「子曰:『德之不修, 學之不講, 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由此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視自己的德行。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品德高尚才能去影響他人。教育者更應該注重自己的操守,以身作則,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信服,才能更好地實行自己的教育觀。
現代教師也要時刻記住並踐行孔子的教育思想。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所有方面和特徵的和諧,都是由某種主導的、首要的東西決定的,在這個和諧裡起決定作用的、主導的成分就是道德。」、「道德是照亮一切方面的光源。」這裡強調的就是道德的作用。而教師的思想道德和行為操守對學生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
「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人格特性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社會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 更要充當起示範者的角色,通過自己的一舉一動, 給學生提供活生生的榜樣。」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其在社會中應該是模範公民, 教師在學生甚至公民心中的威望就來自他的道德和學識。「教師作為社會文化價值與道德準則的傳遞者,極易被學生看作代表和具有這些價值和準則的人。」因此,培養高尚的思想道德,提升自身的人格修養,不僅是教師發展的必行之路,更是作為人成長的必經之途。

作者簡介

趙鵬程,男,教授,教育學院院長。著有《教育學》。

加拿大學者馬克斯•范梅南認為「教育學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如何讓教育活動變得令人迷戀是每一位教師需要學習與思考的問題。這一思考從職前教師教育階段就開始,是職前教師培養的必備內容。職前教師通過教育知識的理論學習, 樹立堅定的教育信念與遠大的教育理想, 在實踐中鍛煉與提升教學能力。
教育學作為教師教育必修課程,是職前教師充實理論知識、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內容。
為了便於讀者的學習與理解,我們在編寫體例與框架上做了嘗試性的創新。第一,在體例上,每章章首有「學習導航」、「思維導圖」;每章以「教育瞭望」的形式導入,每節中含「名人名言」、「案例分析」、「知識考查」等模組,以對知識內容進行拓展與說明;章後有「理解與反思」、「拓展閱讀」。這種體例極大地提升了內容的豐富性、趣味性、可讀性,有助於職前教師以教材為鑰匙,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構建合理的認知結構,開啓自主學習之門。第二,在內容上,本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採用「教育瞭望」、「名人名言」、「案例分析」等形式,立足實際,靈活地呈現理論知識,將教育學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使職前教師在理論學習中對照實踐,促進其實踐性知識的養成。
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趙鵬程教授擔任主編,石娟、趙永勤擔任副主編。編寫組成員分工如下:總體框架設計由趙鵬程負責,修改與統稿工作由石娟、趙永勤負責;第一章導論由趙鵬程編寫;第二章教育的產生與發展由朱蕓瑩、趙正編寫;第三章教育目的由張丕芳編寫;第四章教育功能由趙鵬程編寫;第五章教育制度和第六章教師由殷潔編寫;第七章學生由張丕芳編寫; 第八章課程由趙永勤編寫;第九章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由馮光偉編寫;第十章學校德育由趙永勤編寫;第十一章班級管理與班主任工作和第十二章教育評價由石娟編寫。
示感謝! 本書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編寫而成的, 在編寫過程中, 參考和吸收了同行專
家的相關研究成果, 在此向有關作者表示誠摯的謝意!
由於教師教育課程建設和改革始終處於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之中, 本書未能全
方位、全面地兼顧所有的知識內容, 加之編寫團隊水準所限, 還存在諸多不足, 懇請
同行專家與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我們將虛心聽取意見, 以便不斷改進與完善。

目次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
第二節 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第三節 教育學在教師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四節 教育學的學習方法
第二章 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第一節 教育的起源與產生
第二節 教育的發展
第三節 世界教育發展趨勢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節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節 教育目的的選擇與確立
第三節 中國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功能
第一節 教育功能概述
第二節 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
第三節 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
第五章 教育制度
第一節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節 現代學校教育制度
第三節 義務教育
第六章 教師
第一節 教師職業
第二節 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第三節 教師的專業素質
第四節 教師專業發展
第七章 學生
第一節 學生觀
第二節 學生的權利與義務
第三節 師生關係
第八章 課程
第一節 課程的內涵及其類型
第二節 課程的組織
第三節 課程改革發展
第九章 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
第一節 課堂教學概述
第二節 教學過程
第三節 教學設計
第四節 課外活動
第十章 學校德育
第一節 品德
第二節 德育的內容
第三節 德育的原則
第四節 德育途徑與方法
第十一章 班級管理與班主任

書摘/試閱

教育要素
作為促進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踐活動,教育具有自己獨立的社會系統。教育系統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三部分組成。這三者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構成一個完整的實踐體系。在教育系統中,這三者缺一不可。
1.教育者
因為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所以教育者也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的。按照教育的廣義解釋,一切能夠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發展的活動都能稱為教育。那麼,在生活中,任何對於人的知識、能力和品德等產生影響的人都是教育者。
也就是說,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教育者;在學校教育中,從事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人以及專職教育人員就是教育者;在社會教育中,通過一定的活動或經驗對於人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人都是教育者。在狹義教育中,教育者專指教師。
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者是指有明確意圖或教育目的,能夠通過自身的行為活動促進人的知識、技能和品德等發展的人。所以,教育者應該真正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把握時代的變遷,探索時代精神;做到關心、愛護、尊重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因此教育者具有主體性、活動的目的性和社會性等基本特徵。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上的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以學習為主要目的的人,包括在各級各類學校和組織中的學生、在家庭教育中的子女以及在社會教育中的受教育者。
狹義上的受教育者大多數是在校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但隨著終身教育體系的發展,受教育者的範圍擴大到成人甚至整個社會的人。同時,隨著教學形式的變化,教育不再是之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模式,受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過程中,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如果只有教育者的參與是達不到教育效果的。所以,受教育者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性,將從教育者那裡學到的知識、技能等內化成自己的知識、思想和才能等,構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
3.教育影響
教育影響即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用於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信息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教育影響是連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仲介和橋樑,是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外的一切的總和。
教育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在內容上,教育影響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材;第二,在形式上,教育影響有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組織形式等。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響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這三者並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有機結合的整體。沒有教育者,教育活動沒辦法開展,受教育者就得不到有效的指導;沒有受教育者, 就會失去教育的主體和實行的意義;沒有教育影響,就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再好的教育意圖、發展方向也無法實現。所以,教育是通過以上三種組成要素的有機結合構成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系統。

教育形態
教育形態是指以上三個基本要素所構成的教育系統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的變化形態,也是「教育」理念的歷史實現。從目前教育學的研究來看,教育形態的劃分主要有:教育系統自身的標準;教育系統所依賴的運行場所或空間標準;教育系統所依賴的時間標準。從教育系統自身的標準出發,教育形態被劃分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 從教育系統所依賴的場所或空間標準出發,教育形態被劃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從教育系統所依賴的時間標準出發,教育形態被劃分為「農業社會教育」、「工業社會教育」與「資訊社會教育」。
1.非制度化的教育與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沒有獨立形成教育形式的教育。這種教育沒有從日常的生活、生產中脫離出來,更沒有相對獨立的社會機構和制度化行為。過去的學校教育就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直至現在這種教育依然存在。非制度化的教育追求「教育不應再限制於學校的圍牆之中」。如庫姆斯的非正規教育觀念、伊里奇的「非學校化社會」理念、構建學習化社會的理念。
制度化的教育是相對於非制度化的教育而言的,是擁有專門的教育人員、組織機構和運行制度的教育形態。今天我們所談的教育和相關的教育改革就是這種教育形態。
制度化的教育是人類教育文明的重要產物,它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但是,制度化教育也有不足之處。美國教育學家、非學校化運動的倡導者伊里奇指出:真正的教育是有創造性的,而現在所實行的制度化教育將人們限制了起來。他提倡「改造學校自身、打破學校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壟斷地位、挖掘並發揮整個社會的教育潛質」。面對不同的觀點,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問題, 更加理智地看待它們之間的優點和缺點。
2.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教育活動叫作家庭教育;以學校為單位進行的教育活動叫作學校教育;以社會為單位進行的教育活動叫作社會教育。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家庭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家庭教育都是人類教育的最重要方式。對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很多的教育名著就是以家庭教育為背景而創作的,例如洛克的《教育漫話》。而在中國,「家學」文化的保存、發展和繼承對中國的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顔氏家訓》是顔之推總結自己的經歷和經驗,用來訓誡子孫的著作,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部系統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現在,人們開始重新重視家庭教育,如何做到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以促進學生更好發展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家上學」也成為一種可能,但如何實現和規範實施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學校教育擁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它具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專門的教師人員、較充裕的教育經費、專業的教學模式、及時的反饋和評價機制等。學校教育是歷史經驗的結晶,在現代的教育形態中具有主導性。當然,現在的學校教育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如何改進學校教育,促進青少年更好的發展仍值得我們關注。
社會教育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存在。原始社會,人們舉行的各種儀式或宗教活動,都是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社會教育又被劃分為社會傳統教育、社會制度教育和社會活動或事件教育等。社會傳統教育是指一個社會的社會風尚對人們產生的教育影響;社會制度教育則是當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對個體各方面素質的塑造;社會活動或事件教育是指人們通過各種社會經驗獲得的教育。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各有各的特色,它們在教育體系中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作用,彼此密切聯繫,不可分割。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觀念的不斷更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密切,任意一種教育形式的失誤都會影響受教育者的健康發展。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資源,更好地發揮各教育形態的優勢, 形成教育合力;同時,我們也要處理好家校合作、校校合作以及學校、家庭、社區之間的關係。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和建設學習化社會。
3.農業社會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教育和信息社會的教育
農業社會的教育、工業社會的教育和信息社會的教育形態的產生和變遷有著密切的關係,是適應不同的生產力發展階段以及建立於其上的經濟形態和生產關係變革的結果。因此,看待這三種教育形態需要考慮其所處時代的生產力、經濟形態以及上層建築的特徵。而且,農業社會的教育不等同於農業教育,工業社會的教育也不等同於工業教育,信息社會的教育更不等同於信息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態,後者是專門的教育類型。更需要注意的是,這三種教育形態都是在前一種教育形態基礎上建立的,是對前一種教育形態的批判、修正和重構,是一種歷史的延續。關於這三種教育形態及其特徵,我們會在下一章具體介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5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