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印度文明史
滿額折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印度文明史

定  價:NT$ 580 元
優惠價:9052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源遠流長的亞洲文明古國 日本學者展開印度三千年的歷史畫卷
◎ 對印度的文明及歷史源流罕有的整理,為印度向世界講述文明古國的故事。
◎ 影響了日本與中國幾代學人的學術珍品。深受國學大師王國維、章太炎推崇的文明史佳作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先民創造了富含哲理的思想文化,向世界輸出了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同時以悠久的歷史和種姓制度聞名於世。本書是日本佛教學者常盤大定最重要的學術作品之一,以印度文學、宗教、哲學、社會制度的發展為主線,講述了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400年印度文明的發展過程,展現了古印度光輝燦爛的文明盛景及其衰落的過程。

作者簡介

常盤大定
日本著名佛教學者。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哲學科,先後擔任東京帝國大學印度哲學講師、東洋大學教授、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研究員和評議員。曾五次來中國,實地考察佛教史跡。《印度文明史》是其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譯者:
陳景升
福建人,畢業於日本首都大學,日本語教育學碩士學位。日語古文師從於淺川哲也教授。現為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講師。

 

目次

緒論:印度文明概述 ................................................................001
第1 節 印度文明的特色 ..........................................................001
第2 節 印度文學概況 .............................................................003
第3 節 印度文學的缺點 ..........................................................007
第4 節 印度研究的影響 ..........................................................008
第5 節 印度見聞錄 ................................................................009
第6 節 近代印度研究簡史 .......................................................012
第7 節 佛典漢譯簡史 .............................................................021
第8 節 印度的紀元 ................................................................024
第9 節 印度文明的五個時代 ....................................................026

第1 編 吠陀時代:雅利安人的宗教起源和征服

第1 章 概 述 ........................................................................031

第2 章 雅利安人和當時的文學 ..............................................033

第3 章 吠陀時代的宗教 .........................................................040
第1 節 天上的神 ...................................................................041
第2 節 空中的神 ...................................................................047
第3 節 下界的神 ...................................................................050
第4 節 其他神 ......................................................................052
第5 節 對待神的態度 .............................................................061
第6 節 懷疑思想的起源 ..........................................................061
第7 節 古仙人 ......................................................................065

第4 章 社會生活 ....................................................................068
第1 節 種姓未分 ...................................................................068
第2 節 女 子 ......................................................................070
第3 節 結 婚 ......................................................................071
第4 節 死 者 ......................................................................072

第5 章 社會概述 ....................................................................074
第1 節 農 業 ......................................................................074
第2 節 畜 牧 ......................................................................074
第3 節 貿易和交通 ................................................................075
第4 節 家 畜 ......................................................................075
第5 節 工 藝 ......................................................................076
第6 節 軍 事 ......................................................................077

第2 編 梵書時代:經典文學的創作和種姓制度的誕生

第6 章 概 述 ........................................................................083

第7 章 當時的疆域 ................................................................085

第8 章 當時的文學 ................................................................087
第1 節 四吠陀的集錄 .............................................................087
第2 節 梵 書 ......................................................................093
第3 節 森林書、奧義書 ..........................................................094

第9 章 梵書概述 ....................................................................099
第1 節 儀 式 ......................................................................101
第2 節 神 話 ......................................................................104

第10 章 奧義書概述 ............................................................... 110
第1 節 宇宙精神論 ................................................................ 110
第2 節 創造論 ...................................................................... 113
第3 節 輪迴論 ...................................................................... 115
第4 節 解脫論 ...................................................................... 116
第5 節 奧義書的起源 ............................................................. 119
第6 節 吠陀、梵書和奧義書出現的地理
位置的區別及出現時間的先後 .......................................120

第11 章 摩訶婆羅多 ...............................................................122
第1 節 俱盧、般闍羅兩族 .......................................................122
第2 節 故事梗概 ...................................................................125
第3 節 結局以及完成年代 .......................................................135

第12 章 羅摩衍那 ..................................................................137
第1 節 故事梗概 ...................................................................137
第2 節 羅摩王子和悉多公主 ....................................................145
第3 節 《羅摩衍那》的完成年代及其與
《摩訶婆羅多》的比較 ...................................................147

第13 章 日月王統 ..................................................................149

第14 章 社 會 ......................................................................155
第1 節 種 姓 ......................................................................155
第2 節 其 他 ......................................................................160

第3 編 教派學派興起:全印時代的到來

第15 章 教派學派興起時代概述............................................167

第16 章 雅利安人擴張概述...................................................169

第17 章 摩揭陀王朝..............................................................173

第18 章 當時的文學..............................................................180
第1 節 經 典.....................................................................180
第2 節 教派學派一覽............................................................183
第3 節 第一類:吠陀六分支...................................................186
第4 節 第二類:六派哲學......................................................189
第5 節 第三類:佛教和耆那教................................................190
第6 節 從正統思想來看各種教派.............................................192

第19 章 吠陀、梵書和經典的比較........................................194

第20 章 《法經》概述.............................................................196
第1 節 種 姓.....................................................................196
第2 節 行 政.....................................................................200
第3 節 法 律.....................................................................202

第21 章 《家經》概述.............................................................206
第1 節 印度人一生的四個時期................................................206
第2 節 家居期的生活............................................................208

第22 章 《補經》概述.............................................................213

第23 章 六派哲學.................................................................217
第1 節 數論學派..................................................................217
第2 節 瑜伽派.....................................................................224
第3 節 正理派.....................................................................230
第4 節 勝論派.....................................................................234
第5 節 彌曼差派..................................................................238
第6 節 吠檀多派..................................................................242
第7 節 哲學是宗教的一門學科................................................246

第24 章 六派以外的教派學派................................................248
第1 節 六十二見..................................................................248
第2 節 六師外道..................................................................250
第3 節 順世外道..................................................................252
第4 節 耆那教.....................................................................253

第25 章 佛 教.....................................................................259
第1 節 佛陀成名的年代.........................................................259
第2 節 佛陀略傳..................................................................262
第3 節 佛教的特色...............................................................273
第4 節 佛說的概況...............................................................279

附記 黑暗時代來臨前的印度
第26 章 第四時代:佛教時代概況 .........................................297
第27 章 第五時代:婆羅門教復興時代概況 ...........................301

專有名詞英漢對照 ....................................................................306

書摘/試閱

第1 章 概 述

 雅利安人定居在旁遮普的時代稱為吠陀時代。有關該時代的歷史資料現記錄於《梨俱吠陀》中。《梨俱吠陀》是一本世界上獨一無二且歷史悠久的寶典。翻閱它,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河流域並定居在旁遮普的歷史畫面便一幕幕躍然紙上。當時薩特萊傑河以東的土地還鮮為人知,雅利安人帶着勝利者的驕傲,充滿勇氣,滿懷自信,驍勇善戰,以勢不可擋的氣勢席捲了這片土地。這一點和後世被動且喜歡沉思的雅利安人截然不同。雅利安人為了搶奪土地並據為己有,與原住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所以,這個時代是雅利安人征服原住民的時代。根據贊歌的內容可以看出,這個時代的雅利安人崇拜各種神奇的自然現象。他們將這些自然現象神化,並向這些神祈求財富和新領地。同時,雅利安人又大力歌頌他們取得的勝利。當時的雅利安人並不是一個整體,而是分為很多個部落,沒有種姓的區別—非要說有的話,只是對本民族和原住民進行了區分。此外,職業也是沒有貴賤之分的。平時耕自家的田且擁有大量畜牧群的酋長們,在戰時還要保護自己的部落、搶佔原住民的土地,並經常向戰神吟唱熱情洋溢、元氣飽滿的贊歌。那時還不存在寺廟和神像,族長們就在家中燃聖火,斟牛奶,捧米麥,供動物,奉神酒。他們以這樣的方式祈求族人能夠獲得幸福、健康和財富。族長就是君王。當時還存在能夠代替君王執行祭祀儀式,吟唱贊歌的職業僧侶。但婆羅門姓和剎帝利姓並未形成。人民一般從事畜牧業或耕作業,都能享受到平等的自由。這個時代,從公元前2000 年一直持續到約公元前1400 年。為了方便命名,我們姑且稱這個時代為“吠陀時代”。

第2 章 雅利安人和當時的文學
 與其他民族不同,雅利安人擁有屬於自己的古代記錄—《吠陀經》。《吠陀經》不是通過刻在石柱或岩石的表面,而是通過雅利安人世代口口相傳保存下來的。《吠陀經》不僅記錄了戰爭和王朝興衰,還記錄了文化發展的軌跡,是一本可以探索人類精神世界發展狀況的古籍。下面簡要敘述一下《吠陀經》中記錄的雅利安人的歷史。雅利安人屬於雅利安民族的一個分支,原居住地是中亞的高原。這點毫無疑問。在沒有進入印度前,雅利安人就有了屬於自己民族的文化。他們脫離了群婚雜居,形成了以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結構—父親就是一家之主;已經在豢養牛、羊、豬、狗等動物;雖然製造業還處於萌芽階段,但已經知曉造房和造船的技術;既有毛皮的衣服,也有植物纖維織的衣服。有證據顯示雅利安人當時已經在使用金銀。他們用顏色來稱呼金銀,將金銀分別叫作黃和白。他們還使用另外一種金屬,至於是甚麼金屬現在已經無從考證。農業從一開始就存在,“arya” 的意思就是“耕作者”。“雅利安”就是從該詞根衍化過來的。毋庸置疑,農業就是雅利安人的主要產業。此外,一家之主們還要帶領着他們的族人和家畜到處遷徙。在這個時代,戰爭是不可避免的。雅利安人擁有利用金、石、骨、木製作的弓、矢、刀、槍。我們無從考證雅利安人當時採用的是何種政體。只知道他們既有族長,又有首領。不管是在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族人都稱他們的族長和首領為保護人、撫養人或光榮領袖。既然雅利安人達到這樣發達的程度,理應具備了分辨善惡的能力。雅利安人將風俗習慣和合理的民間諺語當作威嚴的法律,並自覺遵守。他們的宗教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還停留在對神奇的自然現象崇拜的階段。最先引起雅利安人注意並使他們開始崇拜的是像天空、太陽、黎明、風雨和雷電這樣顯著的自然現象。因此,他們的宗教還是幼稚的、樸素的,描述諸神的神話故事情節非常簡單,在儀式方面還沒有變得繁瑣。通過這些自然現象,雅利安人意識到了神力的存在,並對這些神表示虔誠的崇拜和滿心的敬仰。以上描述的是雅利安人居住在中亞高原時的情形。上述內容看似是想像,其實都是從西歐和東印保留下來的語言中推論得出的。現在,西歐和東印的語言雖然相去甚遠,但有證據顯示,這些語言實際上是同
源的。
 隨着時間的流逝,冒險者們到處漂泊遷移,尋找新的食物和草地,進一步向外擴張自己的勢力,從而奠定了建國的基礎。雅利安人發展的順序和路線已無從考證。根據麥克斯.穆勒的研究,雅利安人向外擴張的路線大致可以分為兩條:一條是向西北行進,這部分人最終成為歐洲人種的起源;另一條是向東南行進,這部分人最終成為現今印度人種的起源。進入印度的冒險者,開始定居於旁遮普,後來因為宗教信仰分裂成兩個部族。據說崇拜天界諸神的冒險者止步於旁遮普,而崇拜阿修羅的冒險者則繼續往西,進入了波斯。不過,關於人種分支的推測,學者間還存在分歧。有人認為向西的冒險者在建立了波斯後,又繼續前進,最後進入歐洲。創作《梨俱吠陀》中贊歌的是最後停留在旁遮普的冒險者。筆者說的雅利安人,特指雅利安民族中的這一分支。為了便於讀者理解,我在這裡先解釋一下吠陀到底是甚麼。
 作為印度宗教、哲學和文學的根源,吠陀這兩個字代表的是智慧。吠陀1 中記載的內容被認為是神的智慧的啟示錄。吠陀文學由三部分組成:

一、贊歌—由韻文寫成
二、神傳—關於儀式的書,由散文寫成
三、奧義—主要由散文寫成,中間夾雜有韻文

 我們通常所說的吠陀特指贊歌部分。贊歌又由五個集錄組成。四吠陀指的就是這五個集錄:

一、《梨俱吠陀》—最古老最重要的部分
二、《黑夜柔吠陀》—關於活祭的部分
三、《白夜柔吠陀》—同上,對黑書進行了修改
四、《娑摩吠陀》—關於神酒祭祀的部分
五、《阿闥婆吠陀》—最新的部分,也是最吸引人的部分


黑夜柔吠陀》和《白夜柔吠陀》通常合稱為《夜柔吠陀》。四吠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梨俱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其中又以《梨俱吠陀》最為重要。《梨俱吠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學作品。筆者就是通過研究《梨俱吠陀》追尋雅利安人發展的軌跡,才得以進一步探求到了印度宗教思想發展的狀況。印度宗教思想的發展不僅僅是雅利安人發展的體現,也是人心自然發展的體現。研究《梨俱吠陀》的結果是產生了比較神話學,而比較神話學的出現又奠定了宗教學的基礎。雅利安人將《梨俱吠陀》完整保存至今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大驚喜。印度人認為《梨俱吠陀》是遠古時期的作品,或者是公元前五千年或三千年的作品,其實《梨俱吠陀》完成的年代並沒有那麼久遠。歐洲學者根據天文學材料推斷,《梨俱吠陀》完成的時間是在公元前1400 年左右。雖然這也不是定論,但該書完成的時間絕不會晚於公元前13 世紀。《梨俱吠陀》由一千章贊歌組成,其中包含一萬首頌歌。全書共分為十卷,除了第一卷和第九卷,其餘八卷據說都是由一個人的作品組成。大概是同一個家族的多個創作者用同一個名字創作的。這些贊歌的創作者被稱為“仙人”。著名的仙人共有八位—一般認為就是上述八卷贊歌的創作者。第一卷有一百九十一首贊歌,共包含了十五個人的作品。第十卷也有一百九十一首贊歌,作者人數更多。這些贊歌由師父口頭傳給弟子,數百年間完全依靠口口相傳一代代流傳下來。這個時代產生的贊歌,都由下個時代的人們收集編纂完成。第十卷中的大部分贊歌都是在下個時代完成的,但也被當作是上個時代的作品,被人傳頌並流傳至今。下個時代的末葉,人們對《梨俱吠陀》進行了細緻的研究,計算出了其中的贊歌數、頌歌數和句子數。不過,根據計算方法的不同,頌歌的數量統計結果也會有所不同。統計的結果顯示,頌歌的數量最少有一萬零四百零二首,最多有一萬零六百二十二首。對其他吠陀的調查還有待下個時代進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2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