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從漢城到燕京:朝鮮使者眼中的東亞世界(1592-1780)(簡體書)
滿額折

從漢城到燕京:朝鮮使者眼中的東亞世界(1592-1780)(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 元
定  價:NT$ 294 元
優惠價:8725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592年,一場波及中日韓三國的大戰,就在朝鮮半島開打!豐臣秀吉揮兵朝鮮,朝鮮國王連夜出逃,使者急向中國求救,當時的大明王朝,救,還是不救?!

16世紀的東亞,朝鮮身為明朝藩屬,每年派遣朝天使(後稱“燕行使”)出使中國。這場驚動天下的“壬辰之戰”揭開了本書的序幕,帶出這群罕為人知的“朝鮮使者”的故事。


從元代到清末,從漢城到燕京,從傾慕到鄙夷,無數燕行使穿梭於貢道,越過高山與深河,傳遞蕞新的情報和中國觀察。中國確曾居於朝鮮人世界觀的中心,明亡清盛卻成了極為嚴重的打擊,

以“小中華”自居的他們,一邊咀嚼著明朝滅亡的悲傷,一邊在思索該何去何從……


作者簡介

吳政緯,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研究領域為明清史、中國近代史、中朝關係史。著有《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2015),以及期刊論文《“朝鮮”如何進入明清史家的視界》《論朝鮮清心丸的流行與清代遼東社會》等。

名人/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於朝鮮歷史、中朝關係史、明末清初中國史有興趣的研究者和一般讀者

孫衛國(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河森堡(國博講解員)、塗豐恩(新銳歷史學人)——連袂推薦


一位18世紀的朝鮮人,他腦海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他怎麼認識和定義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理解朝鮮,閱讀中國,人氣青年歷史學者訴說張張地圖上的未知

文化認同,時代衝擊,出入珍貴史料,打造獨一無二的東亞故事


推薦序 使節與叛將,宗師與君王

——《從漢城到燕京》之前的朝鮮歷史故事


西元1392年的初春時節,高麗名將李成桂正在朝鮮半島西部的海州打獵。歷史上,李成桂以騎射天才著稱,然而這次行獵,他卻不知怎地從馬背跌落,摔成了重傷。那時的李成桂權傾朝野,甚至已兩度主導國王的廢立,距離奪取王位似乎只有一步之遙。但這場墜馬意外,卻給歷史帶來了一些變數。

忠於高麗王室的大臣鄭夢周趁李成桂不在朝中,抓準機會,迅速地彈劾、流放了他的諸多黨羽。這樣的政治突襲雖然取得了短暫成功,但李氏一黨的反擊力道更為猛烈—兩天後,李成桂的兒子使人設下埋伏,以鐵錘擊殺了鄭夢周。據說在他中伏的善竹橋(在今朝鮮開城市)上,仍留有這位高麗忠臣的斑斑血跡。

鄭夢週一死,再沒有人能夠挽救王朝走上末路。當1392年的夏天來臨,高麗王朝的末代君主王瑤旋即黯然退位,李成桂則接受了眾人勸進,登上寶座。國祚長達五百年的朝鮮王朝,也就此揭開序幕。

說起來,前述故事裡的李成桂與鄭夢周,都與政緯這本書裡的朝鮮使節頗有些淵源。朝鮮人為何如此傾慕中華?他們與明朝的關係為什麼如此親近?這兩個人的故事或可以做一點說明,值得在序文裡介紹給讀者認識。

故事要從14世紀中葉,高麗王朝的暮年開始說起。那時的中國,正處在元末明初的動盪局勢裡,高麗亦頗受擾害。趁亂崛起於中原的紅巾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參加的民間反抗軍),還曾越過鴨綠江,襲擊朝鮮半島北部,甚至攻破了當時的高麗首都開城。幸賴李成桂等將領率軍奮戰,接連擊退外敵,高麗才能保其國運於不墜。

中國改朝換代,長期臣服於中原政權的高麗,自也必須觀察時局變化,調整其應對方式。麻煩的是:高麗朝廷內部的意見並不一致,有些人主張向朱元璋的大明帝國輸誠,但那個時代,親近元朝(在1368年明朝建立以後,他們便撤退到了北方草原地帶,史家稱之為“北元”)的舊勢力仍然活躍。高麗對於元、明兩個政權的態度,遂也持續地曖昧不明。

一下子向明朝稱臣,一下子又接受北元冊封,這種依違於兩強之間的做法,自然要引起不滿。尤其當時,明朝使臣在高麗莫名其妙地被殺害,高麗朝內部又發生了國王被弒的政變。種種原因,惹得壞脾氣的朱元璋對高麗越發嫌惡,甚至威脅要發動軍隊渡海來攻,教訓這個不聽話的藩屬國。

高麗不願意開罪於明朝,必須積極地賠不是。那時代沒有熱線電話,也沒有電報傳真,兩方面的聯絡溝通只能倚賴使節。麻煩的是:朱元璋不僅數度關起北方的邊界大門,把高麗的使節團給趕回家去;有一次,他甚至要人把高麗來使揍了一頓,還惡整這些倒楣鬼,故意把他們流放到遙遠的南方。

兩國的關係既是如此兇險,整個高麗恐怕沒有人敢再出使明朝了。於是乎,等到1383年,當高麗又一次地要派使節赴明,祝賀朱元璋的生日,滿朝文臣也就推辭的推辭、裝病的裝病。最後,這個極糟糕的差使,便落到了鄭夢周的頭上。

但鄭夢周是個與眾不同的英雄人物。他毅然挑起了這個重責大任。只聽得他慨然說道:“君父之命,水火尚不避,況朝天乎?”(只要是國王的命令,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何況是出使中國呢?)

於是,這位新任使節當天便收拾好行李,日夜兼程,朝見朱大皇帝去也。

1383—1384年間,鄭夢周的這次出使,應當取得了很不錯的成果。雖然高麗提出的一些名分要求並沒有被明朝方面所接受(在那時的外交關係當中,名分是非常重要的,參見政緯在本書末尾的附錄文章),但朱元璋至少是與鄭夢周和和氣氣地談話許久,並且還“特賜慰撫,敕禮部優禮以送”,甚至連早前那些被流放的高麗使節都答應放還。從那之後,高麗與明朝的關係也日漸改善。鄭夢周的外交才能與手腕,大概要讓踵繼其後的使節們感佩不已。

實際上,鄭夢周的中國之旅並不僅只這一回。他在其政治生涯中曾六度出使明朝,並且三度見到了朱元璋。而他的旅行,也要比後來的朝鮮使節走得更遠—因為那時的明朝首都仍在遙遠的南京。鄭夢周得先乘船渡過黃海,抵達山東半島,再做南下的打算。

路途長了,發生意外的概率就要多一些。1372年,鄭夢周第一次出使明朝的回程途中,這一百多人的隊伍竟然在海上遭遇風暴,船被打壞了不說,還溺死了三十九名成員。鄭夢周與其他夥伴漂流了十三天,一度必須割取馬鞍的墊子來果腹,好不容易才漂回中國沿海,僥倖撿回性命。

在出使途中見過各種大風大浪的鄭夢周,應該可以說是後來那些“朝天使”的大學長了。而其實政緯筆下的朝鮮使節,多半也懷抱著與他相近的親善理念,希望與大明帝國建立良善的互動。鄭夢周是個典範人物,他的種種工作,應當也為後來朝鮮與明朝的穩定外交關係打下了一些基礎吧。

但是,政治局勢要怎麼變化,往往不是外交使節可以決定的。1387年,當明朝軍隊借由一場成功的北伐,控制遼東地方之後,1388年,朱元璋便打算把鴨綠江以南、鐵嶺(非今遼寧鐵嶺)以北的土地收歸所有。

這個決定,引起了高麗內部的強烈反彈。為此,高麗國王甚至不惜單方面廢除宗藩關係,乃至於對明朝發動戰爭。當時已建立起赫赫戰功的李成桂,曾舉出四個不可發兵的實際理由(所謂“四不可論”),當面勸阻國王,但未被接受。

最好的外交使節也難以違抗他的政府,但軍隊領袖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那年春天,李成桂被任命為統帥,帶領著五萬多人的軍隊來到鴨綠江口的威化島。而當他的撤退請求再度被朝廷駁回以後,李成桂便發動了一場著名的兵變,即所謂的“威化島回軍”—說穿了,就是掉過頭來打回自家首都,俘虜國王,逼迫他退位。明朝與高麗之間的戰爭警報,遂也因此解除(不過,高麗國王的發兵,仍然可能有些作用,因為朱元璋後來答應了高麗的要求,並不堅持要在鐵嶺劃界)。

李成桂的兵變,幫助他攀升到高麗王朝的權力頂峰,再過四年,李氏一黨便殺害了鄭夢周,並將李成桂推上了王位。然而,假若他當年果真服從王命,帶著兵馬打進遼東,高麗與明朝大概要陷入好一陣子的決裂,這本書裡的朝鮮使節,後來能否上路,也就很難說了。

在更後來的中朝關係史裡,李成桂的諸多作為,也有關鍵性的影響。這不光是說他在王朝擘建以後,確立了“事大主義”的方針,使得朝鮮與明、清兩朝維持著長期穩定的宗藩關係(於是有了這本書裡的諸多使節故事);另一方面說的也是,他當上國王以後,崇奉儒家思想的基本國策。

高麗王朝的時代,儒學教育便已開始普及。尤其在13世紀末期,南宋大儒朱熹所發展出來的“性理學”傳入以後,更引起知識份子的熱烈迴響。事實上,前文提到的鄭夢周,就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朱子學者,並且被後來的儒學界奉為“東方理學之祖”。尤其是他對高麗王朝忠貞不貳、以身殉道的事蹟,更是備受後人推崇。認真說起來,在朝韓歷史裡面,鄭夢周作為一名儒家學者與精神典範的影響力,要比他外交使節的身份還來得更為巨大。

在文章開頭所述及的那場政爭裡面,李成桂的兒子李芳遠儘管殺害了鄭夢周,但在他當上皇帝(朝鮮太宗)以後,卻必須表彰這位不侍二君的忠烈之士,讓他入祀孔廟。這是因為整個朝鮮在李成桂的時代,即已朝著儒教國家的方向發展。那時,與鄭夢周齊名的儒家學者鄭道傳主持了各方面的改革,他所編纂的《朝鮮經國典》設計了整個國家的大小規制,其理論根據也是儒學。

換句話說,儒家思想在這個時代,由上到下逐漸滲透了整個社會,滲透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那樣一種氛圍裡面,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本書裡的朝鮮使節,一個個都是仰慕中華的儒家士大夫,並且會以深厚的漢文化素養為傲,甚至能夠將這些知識轉介給日本人了。

鄭夢周與李成桂,一個是外交使節與儒學宗師,一個是兵變領袖與開國君王,兩個主張親近明朝的大人物,對於後來的中朝關係都有深刻影響。或許可以說,本書當中那些使節的旅行道路,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他們打通的。本書第一章,距離朝鮮王朝的開端,約莫已有兩百年那麼遙遠。但你將發現,兩百年後的朝鮮歷史,其實仍與這兩個人緊密相連。

總覺得寫序這件事情,理當要幫助讀者熟悉這本書,提示一些先備知識或者閱讀進路,於是決定在序文前約略地介紹李成桂與鄭夢周的故事。我自己並不特別研究朝鮮歷史,故而政緯囑我為這本書作序的時候,其實頗覺惶恐,只希望上述故事對於讀者接下來即將展開的閱讀旅程,能有些幫助。

除了作品本身,一篇序文也應該要談談這位寫書的作者。我之所以結識政緯,得說到“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兩三年前,這個新成立的互聯網媒體集合了學院內外熱愛文史工作的年輕人,為大眾讀者撰寫文章,並且一同切磋寫作技藝。我亦有幸參與其中一些工作,繼而認識了許多優秀的夥伴,包括政緯。

其實在那之前,我很早就在學校裡聽過政緯的名字。研究生時代,政緯與我同樣求學於臺灣師範大學,只是他晚了我幾個屆次,總不大有機會碰面。不過,政緯是我們這一輩學生裡面異常出色的一個。就實際成績來看,能夠像他這般在碩士階段便已有數篇文章登上臺灣頂尖的學術期刊,著實罕見。

更難得的是,這樣一個潛力無窮的學術人才,也懷有一份為學院外讀者寫作的熱情。在“故事”網站裡,政緯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一個作者,實在來說,他所著重書寫的中朝關係史主題,普通讀者可能會感到陌生,但政緯在網站上發表的文章,卻仍舊廣受歡迎—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出於上述種種緣故,在“故事”當中,我們幾個與政緯相熟的夥伴,都十分期待他在寫作方面的持續經營,而政緯則慨然回報了這樣一本厚實的書。書裡的六個章節全系未曾發表的新作,不僅方方面面地刻畫出朝鮮使節的故事樣貌,並且首尾連貫,呈現出長時段歷史的變化轉折。政緯同時憑藉著他對朝鮮歷史文獻的熟稔,添入了許多精彩的圖像史料。假若讀者仍覺意猶未盡,建議你找到他早前出版的另一本(並不艱澀難讀的)學術著作《眷眷明朝》,配合本書一起閱讀,不僅有助於知識的增益,樂趣也是絕好。

在中文出版市場上,政緯這本書其實難得。今天走進坊間書店,若要在架上尋獲一本朝韓史,選擇恐怕有限。而若想覓得一本書講朝鮮時代的赴明使節,那得換個地方,找一所藏書足夠豐富的大學圖書館。若是更貪心一點,要找到一部面向大眾又具有知識深度的朝鮮時代故事書寫,政緯這本書大約已是鳳毛麟角了吧。

寫朝韓歷史的書籍如此貧乏,在出版能量充沛的臺灣,似乎頗為奇怪。近幾年,“韓流”對於亞洲各國和地區的影響力早不是新聞。以朝韓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在臺灣也頗有市場。前文提到的李成桂、李芳遠、鄭夢周、鄭道傳等歷史人物,在近幾年的韓國電視劇中頻繁地登臺亮相,本書第二章末尾提到的柳成龍及其《懲毖錄》,在2015年亦曾被韓國 KBS(韓國放送公社,Korean Broadcasting System)電視臺改拍成大河劇,中文世界也不乏觀眾。

朝韓的歷史故事活躍於我們的螢幕上,卻沒有相應的書寫能滿足社會大眾的知識欲求,真是很可惜的事情。政緯的這本書填補了一些缺憾,而如果讀者還期待更多作品,真應該試著敦促他、鼓勵他一直寫下去(記得帶上幾瓶好酒,我想會有點用處)。

我沒有很明確地問過政緯,不過我想,喜歡寫作故事的人,多少都受了同一種念頭的影響:“這麼厲害的故事,不能只有我看到。”政緯的研究生涯仍在往前開展,他未來在學術路上的發現與創獲,必然也要與這本書裡的朝鮮使節一般精彩絕倫。期盼喜歡這本書的讀者能提醒他惦著那種衝動,把他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大家知道,並且持續地為我們寫故事。

陳韋聿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編委)


目次

推薦序 使節與叛將,宗師與君王——《從漢城到燕京》之前的朝鮮歷史故事/陳韋聿

導 言

第一章 從義州到北京:絡繹於途的求救信

被遺忘的功臣

求救請兵的藝術

1592,北京

壬辰之後,使者絡繹不絕

站在請兵陳奏使的背後

第二章 在戰爭結束後開始:魯認與薑沆的故事

丁酉再亂

忍耐與等待

天借順風,便到中華

奇 策

在南原的另一個人:薑沆

好事空憑千裡夢

巾車返鄉

戰爭少了點什麼?

那一年,我們站在一起

第三章 皇明中華的尾聲:最後的“朝天使”們

朝天· 朝天官

國防在線

學術話題

最後朝天

線性描述的末世預言

第四章 清朝滅亡的隱喻:一棵等待盛開的枯木

從“朝天”到“燕行”

大明衣冠

在沒有中國的地方尋找中國

孝宗北伐

尋根:萬曆皇帝與思明

從荒涼到繁華

第五章 燕行即世界:18 世紀的“中國襲來”

被遺忘的“使者”

富貴險中求

中國製造

第一壯觀

消失的清單

禁紋,禁奢,禁中國貨物

北學中國

第六章 朝鮮人的“中國史難題”:中華?朝鮮?

一副眼鏡

願見天下奇士

天涯知己

因友情而起的論戰

思明時代

歷史知識

朝鮮的歷史教育:童蒙讀物

朝鮮轉向內在

眷眷明朝

結 語

同場加映:那些年,東亞其實很熱鬧……

使者徹夜未眠:申維瀚在日本的文學苦惱

沒有共識的共識:藏在外交辭令裡的戰爭

後 記

主要登場人物

徵引書目


書摘/試閱

導 言

重現過去,探尋古人的思想狀態,是歷史學家的職志。史家窮盡一生,搜羅各種可能的線索,拼湊答案。正式出版的著作、私密珍藏的日記、課堂上的講話記錄,文字像是海洋,史家意欲打撈名為意義的寶藏,揭露那夾在黑白之間的真相。什麼最能顯露一個人的世界觀?他怎麼認識世界,定義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是令人著迷的歷史疑問,帶領我們走到一張張地圖面前,重新思索,這是什麼?一位18 世紀的朝鮮人,他腦海中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要

徒步多遠,才能離開朝鮮?越過邊境,直至盡頭,是北極、南極嗎?世界是球狀體?人類曾經沒有穀歌地圖,仍必須想盡辦法,刻畫世界的樣貌。可以說,關於世界的知識,背後由一套歷史認識支撐。遠渡重洋的遊歷是少數人的特權,描繪世界的模樣基於探索未知的熱情,是奢侈與浪漫;地圖,是最佳的代言人,向無緣外出的人訴說,這個世界不著邊際,但請聽我娓娓道來。

試著端詳兩張由朝鮮人繪製的地圖(圖1、圖2),我們可能較熟悉圖1。乍看之下,朝鮮人筆下的中國,大體符合實情,不論是沿岸的輪廓,或是重要河川如黃河、長江的相對位置。當然,我們能輕而易舉地指出失真的部分:河川與陸地的比例失衡,中國大陸東部與西部的比例尺不一致。然而,“真實”與否不是衡量該圖的唯一標準,其中巧妙處甚多,值得一一申述。首先,朝鮮半島的大小顯然與現實不符,放大不少。其次,此圖應作於清代,從圖右下側有“臺灣府”,右上有“甯古塔”“瀋陽”即可知之。其三,畫者知道中國之外另有天地,左上角列有“荷蘭國”“大西洋”“小西洋”,左下角注明“暹羅國”“占城”,透露來自域外的消息。不過繪者顯然是以中國為中心,於是勉強將中國之外的地理知識,緊縮一隅,聊備一格。那麼,圖中的中國本身有什麼問題?

既然是一張清代的中國地圖,為何北京旁寫著“順天府”,南京則是“應天府”,這都是明代的用語。再者,圓圈紅底注明戰國時期的國家,又用小字寫下孔子、張良、東方朔、周瑜、郭子儀等歷史人物,這張圖似乎更像是歷史教材。在我眼中,它所呈現的是層累疊加的中國歷史,而且明顯是以朝鮮為中心出發的世界觀。朝鮮領土的尺寸膨脹不少,相形之下,日本則顯著縮減。以朝鮮為中心,能夠發現更多圖中意在言外的表現方法,例如不論是由陸路、海路,朝鮮前往北京的旅程,地名標記頻繁,相對位置較準確。由朝鮮北上,經遼東、鳳凰城、廣甯、寧遠、山海關,這些順序皆符合實情。往西渡海,在山東半島登陸,北上直抵燕都,這些皆是粗略的輪廓中精細的存在。這位朝鮮繪者投射更多的,始終是朝鮮自身,而不是中國,這是閱讀此圖的法門,提醒我們表層印象之後別有洞天。“中國地圖”的意義是揭示另一條通往“真實”的道路,讀者必須在中國聆聽朝鮮的聲音,才能明瞭遼東、山東的細節何以如此詳盡,日本、荷蘭國卻遭受冷落忽視,這皆是有意識的安排,體現朝鮮的世界觀。

現在,目光移至圖2“天下總(揔)圖”,此類型的圖又被稱為“天下圖”,在17、18 世紀的朝鮮極其流行。目前學界對此圖所知不多,各有詮釋。[關於天下圖的研究,請參閱海野一隆:《李朝朝鮮における地図と道教》;

黃時鑒:《從地圖看歷史上中韓日“世界”觀念的差異—以朝鮮的天下圖和日本的南瞻部洲圖為主》。目前的研究成果指出,天下圖的知識體系不少源自中國典籍、佛教和道教,而原型推測來自利瑪竇繪製的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不少研究者認為,朝鮮人描繪中國以外的世界,天下圖象徵朝鮮突破中國中心。

天下圖吸引眾多研究者注意,起因於它的不可解,這張圖充斥太多未解之謎。天下圖為什麼是一張“圓形地圖”,大陸與海洋為何是圓形的?中間的中國尚且容易理解,然而“三首國”“流鬼國”“大人國”,這些夾帶著詭譎氣氛與想像真實的名詞,卻滿布紙上,引人遐想。

如果請一位18 世紀的朝鮮人描繪世界的模樣,上述兩張圖是最常見的答案,這都是“真實”,絕非虛構。探究朝鮮人的世界觀令人著迷,圖上未知的國度曾讓人信以為真:中國居於天下之中,

世界圍繞著中國旋轉。世界起源從盤古開天闢地說起,繼而女媧補天,中國的歷史象徵天下,紙上密密麻麻的批註說得更多的是中國,而不是今時今日的“世界”。中國曾經主宰東亞區域的知識,朝鮮上下莫不服膺。我總覺得,想讀懂這兩幅圖,首先要瞭解中國,才能進而掌握朝鮮的位置。


從漢城到北京

前面提到的“中國地圖”,對遼東的描繪最為細緻,原因極其簡單,因為這是朝鮮人最熟悉的路線。從元代開始,直至清末,朝鮮人沿著幾乎一致的路線,絡繹不絕,由朝鮮前往中國,從漢城到北京。相較於中國內陸,遼東地區諸如“鳳凰城”“錦州”等小地名躍然紙上,理由不外乎這是朝鮮人的必經之地。

明清時代的中國曾有一套與周邊國家互動的遊戲規則,學術式的稱呼是“朝貢冊封體系”,也就是經由中國承認周邊國家的政治主權,周邊國家名義上向中國效忠,相互允諾所形成的國際政治關係。筆者無意深究朝貢體制的興起與衰落,只想指出,緣此制度,朝鮮必須履行外交義務,逐年向中國派遣使節團。因此,朝鮮人在中國的旅行像是慣常的風景,他們穿梭於貢道上,從中國帶回最新的情報。這條路線是通向世界的窗口,主要向朝鮮展開。

朝鮮使節團是浩大的巡禮,成員約三百人,按例連年向中國開拔。明清是傳統中國的盛世,人口眾多,百姓富足,制度精良,皆曾締造文化的偉業,很難想見歐洲國家能夠統領如此巨大的帝國,並各維繫二百餘年。朝鮮使者是親歷中國的見證人,他們約需耗費四十至六十日,走過一千二百公裡,才能抵達北京。根據幾幅朝鮮人繪製的地圖,可知路程貫穿遼東,他們先是穿越崇山峻嶺,見識沙漠荒野,然後目睹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接著走進最繁華的北京城。

朝鮮使臣在北京有固定的居所,也就是接待外國使節的會同館,因為就在玉河橋旁,俗稱玉河館。在明代,朝鮮貢使停留四十日,然後踏上歸途。相形之下,清代較為寬鬆,使節團可以

停留兩個月,間或有超過的例子。從朝鮮人的世界圖,談至朝鮮使節團,實是因為使節團的成員值得一提,其中不乏朝鮮思想界的著名文人,他們來回往復中朝之間,形塑朝鮮的世界觀。

朝鮮素稱禮儀之邦,自號“小中華”,也就是最像中華的外邦。為了凸顯自身的文化高雅,朝鮮官方揀選頗具威望的高官,

以及擅長漢文詩賦的文臣,擔任使節團的要職。他們穿著明朝樣式的服裝,走在前往中國的道路上,處處彰顯漢學素養,體現東國有人的尊嚴。朝鮮自1392 年開國後,仿效明朝制度,科舉同樣使用儒學經典,是一個處處複刻明朝的國度。理解這一層,才能想見朝鮮使臣履及中國土地的喜悅與振奮:這不僅是政治上的宗主國,更是文化母國,前往中國的使行不唯是政治任務,更像是朝聖問道的實踐。

這種情況在清代突遭巨變,代明朝而起的清朝不是漢人政權,而是源自東北,被朝鮮視為“夷狄”的“女真人”。如本書正文所示,清朝代替明朝興起是對朝鮮最嚴重的打擊,他們一方面咀嚼明朝滅亡的悲傷,另一方面思索何去何從。小中華如何自處世界,是數個世代朝鮮讀書人的疑惑。從今人的角度觀之,理解清朝的關鍵字絕非“夷狄”,事實上這是一個疆土遠邁前朝,歷久綿長的偉大時代。然而,對於這些身著“大明衣冠”的朝鮮人而言,“清國是胡虜夷狄”的觀念根深蒂固,牢不可破。他們認為中華文化已亡,指責清代的漢人不思念明朝。於是朝鮮使者在中國的旅程,像是尋訪明朝的過往,他們憑弔逝去的文化母國,即使政治上服膺大清,內心卻未曾退讓一步。


中國見聞

明清時期的中國是怎麼樣的時代?這是複雜的問題,朝鮮使臣在中國的見聞像是一條線索,提供與眾不同的答案。前往中國是此生難得的際遇,因此不少跟隨使節團進京的讀書人,將所見

所聞寫下,這可能是一份日記,也可能是提交官方的報告書。按照慣例,使節團中的“書狀官”返抵朝鮮後,需要向朝鮮國王提交見聞,這像是官方差旅的核銷報告,內容是最新的中國觀察,讓遠在千裡之外的朝鮮宮廷知悉世界變遷的消息。相較於呈交官方的報告書,性質私密的日記更引人注目。日記像是封藏心底的悄悄話,只能跟自己說。根據現有的研究可知,寫作日記的動機,部分是為了回國後出版一本最權威的“中國觀察”,因為得以前往中國的終究是少數,光榮返鄉的人才有話語權。無緣一睹中國的朝鮮人才是多數,他們通過閱讀前人的筆記、日記、報告書,在朝鮮體驗中國。由此觀之,朝鮮使節團實扮演多重的角色,他們不僅僅是政治使者,更是中國觀察團、中華文化的傳譯員,他們與朝鮮國內的讀者共享眼前的中國。

深入朝鮮使者的日記,是理解朝鮮世界觀的第一步。我們必須反復切換中國和朝鮮的視角,在交錯變換的過程中捕捉朝鮮讀書人的思想狀態。觀看中國地圖的方法,是以朝鮮為中心,畫一個同心圓,層遞推展,含括全域。因此,閱讀中國,就是理解朝鮮,而朝鮮使臣的中國之旅是完美的機遇,提供所有必備的素材—文化認同、歷史知識,以及大時代的衝擊,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故事。


燕行錄

學界習慣將朝鮮使者的見聞稱為“燕行錄”,燕是北京的古稱,可以簡單地將此理解為“前往北京的記錄”。然而,這種稱呼流行於清代,不是明代的產物。對於景仰明朝的朝鮮人而言,這不是燕行,而是朝見天朝上國的行旅,因此常稱以《朝天錄》《朝天日錄》,由此可見朝鮮人對明、清兩朝的觀點迥然有別。《燕行錄》是來自域外的中國觀察,曆明清兩代不斷。根據統

計,朝鮮平均每年向清朝派遣三個使節團,這是一個規律性“發現中國”的歷史機制。中國與朝鮮的文化交流,不只是目睹大山大海的旅行,朝鮮使節帶回的信息比起所見所聞更值得關注。他

們在中國尋訪金石書畫,竭力搜羅關於中國的知識,裝箱封存,運回朝鮮。燕行是莫大的文化工程,向朝鮮輸入最新的中國,我們能借此窺視朝鮮讀書人對中國的感懷與觀察,也能從中領略中國的風貌。


關於書名

明清兩代的首都,除了明朝初年定鼎南京外,絕大部分的時間都肇基北京。朝鮮使者對於中國的首善之都另有稱呼,尤其在清代,特別稱為“燕京”。如前所述,因為出使的終點是燕京,於是又稱使行為“燕行”。這個詞在朝鮮的語境中,甚是平常。明萬曆元年(1573),朝鮮官方即派遣使者“發向燕京”[],最後一任赴明使節金堉(1580—1658)亦自稱是“奉使燕京”。

明清易代,相同的首都換了不一樣的主人,不變的是朝鮮使臣繼續使用“燕京”代稱北京,有時甚至作為“大清”的同義詞。

清康熙十五年(1676),朝鮮君臣議論起清廷編修《明史》,便說道“燕京所修之《明史》”,在此“燕京”等同“大清”。朝鮮國王接見使者,也是聆聽他們“陳燕京事情”,這裡說的不唯是北京趣事,更是諸多中國見聞。

綜觀本書各章的故事,朝鮮使者登場的舞臺散落兩處之間,即朝鮮國首都“漢城”,與明清兩代的京師“燕京”。筆者選擇燕京取代北京,一方面考慮到朝鮮讀書人出使北京慣用燕行的古意,一方面這個頗具朝鮮特色的詞,強調本書系從朝鮮貢使的視野出發,考察他們眼中的東亞世界(朝鮮、中國、日本)。


旅 程

本書旨在述說朝鮮使者在中國的故事,目的是揭示朝鮮人眼中的景色,引領我們重新體會各種歷史故事,進而探究朝鮮讀書人的世界觀,闡明他們心底的中國與天下究竟有多遠有多大。故事的終結是朝鮮忘卻了明朝,為了追述這段思想運動的興起與衰微,必須從一場東亞國際戰爭談起,直至一段中國和朝鮮的真摯友情而止。以下,簡述各章的構思。

第一章“從義州到北京:絡繹於途的求救信”從1592 年的壬辰倭亂說起。關於這場戰爭的專精研究甚夥,學者關注豐臣秀吉出兵朝鮮的動機,以及在朝鮮半島上四處燃起的狼煙。是誰擊退日軍,保衛山河,這是中國和朝韓史家的興趣所在。相形之下,本書無意為戰爭蓋棺論定,評斷誰是誰非,筆者的企圖是述說朝鮮使者的故事。我們容易忽略戰爭期間來回義州、北京的朝鮮使臣,他們拼盡一切,只為保全母國。當國家危在旦夕,這些使臣經歷了什麼?他們做了什麼?這是本章想要探究的隱微故事。

第二章“在戰爭結束後開始:魯認與薑沆的故事”試圖描繪另一場戰爭。將目光遠離朝鮮半島,壬辰倭亂仍在持續。兩位朝鮮人因緣際會被俘而流亡日本,奔回母國是他們畢生職志。他們如何出逃?在日本淪為人質俘虜的歲月,造就什麼樣的日本觀?更重要的是,透過他們的眼睛,理解壬辰倭亂的另一面向。

第三章“皇明中華的尾聲:最後的‘朝天使們’”目標是呈現明代中國的景貌。在壬辰倭亂之後,一般認為朝鮮知識人孺慕中國,感激明朝再造朝鮮的恩德,感戴明朝是中華文化的母國。細細審酌朝鮮使臣的明朝觀察,在倭亂之後,他們如何評價中國?這是符合理想、實踐儒家的烏托邦嗎?再者,朝鮮與明朝緊密聯結,當明朝走向死亡,朝鮮遊人能嗅出亡國的氛圍嗎?他們如何經歷明末,面對大時代的崩裂?

第四章“清朝滅亡的隱喻:一棵等待盛開的枯木”說的是明朝滅亡後的故事。1644 年,明朝滅亡,這不僅是中國人的難題,也是朝鮮人必須響應的設問。在明朝滅亡之後,朝鮮如何安排自身的位置,他們如何看待清朝的存在?最吊詭的莫過於大清入關後,歷經順治、康熙,直至乾隆年間,四境晏然,歌舞昇平。信奉“胡虜無百年之運”的朝鮮使者,如何理解、響應這個世界?他們是堅守愛戴明朝的立場,還是悄然改變?

第五章“燕行即世界:18 世紀的‘中國襲來’”著眼於物質文化,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商品。18 世紀,中國製造的貨物宛如潮水,席捲朝鮮上下。朝鮮使節團不僅肩負文化任務,同時也是重要的商貿管道。朝鮮如何通過使行貿易,向中國購買各種必需品?朝鮮使者與大清的物質交流,如何影響他們對中國的觀感,形塑新的世界觀?此外,朝鮮使節團的亮眼明星,不應止於舞文弄墨的文人士大夫,那些隨團出行的奴僕、譯官、管理馬匹的下人,同樣值得關注。

第六章“朝鮮人的‘中國史難題’:中華?朝鮮?”作為最後一章,一方面總結前幾章的脈絡,呼應各種歷史陳因的積累;另一方面,試圖闡明朝鮮的世界觀在18 世紀的劇烈變遷。明朝滅亡之後,朝鮮讀書人普遍思念明朝,他們熱衷於撰寫明朝歷史,甚或放棄仕途,為明朝守節。這不是與眾不同的選擇,而是數個世代有志之士共同的表態。然而,這一切究竟如何終結?在最“思明”的世代,他們如何遺忘明朝,逐漸走向今日的主體認同?本章以一場中國、朝鮮的友情開端,進而申論其歷史意義,道出思明現象的尾聲。

朝鮮使者來往中國、朝鮮之間,寫下無數關於中國的觀察。但是,正如圖1 所示,即使在名為中國的場域,我們仍應注意朝鮮的分量,這像是畫中畫,提醒著朝鮮主體性的存在。越過高山與深河,朝鮮貢使看見了什麼?這是最令我著迷的問題,而本書是最渺小的嘗試。我想訴說,圖上的未知有意義;我想描繪,一幅名為朝鮮的思想地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