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
滿額折
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
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
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
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
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

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

定  價:NT$ 490 元
優惠價:90441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9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臺海會不會有戰事?美國與中國是否終將一戰?
「印太」這場國際賽局的諸多參與者,如何能在衝突與屈服之外,走出第三條路?
臺灣身為印太區域的一員,又扮演著什麼角色?


我們對全世界不同區域的名稱——亞洲、歐洲、中東——看似無害,但其實名稱就是圖騰,或者說,名稱就是心智上的地圖,會影響人們看地圖的方式、改變人們看待世界的角度,進一步影響了國家領袖的決策、國際秩序、戰爭與和平。近年來,「印太」(Indo-Pacific)一詞已廣為流傳,美國、印度、日本、澳洲、印尼與法國等國的領導者都在使用這個稱呼,但它究竟有什麼深意?

本書作者為澳洲國立大學國家安全學院院長,曾任外交官,也是區域政策的知名專家、澳洲頂尖情報機構的資深戰略分析師,他信手將歷史、地緣政治、地理、軍事戰略、經濟、政治賽局及大外宣等素材予以巧妙編織,寫就一冊了解印太局勢的必讀權威指南。作者分成三部分解析:

▍第一部——過去
描繪印度洋、太平洋區域周遭的發展歷史,包括歐洲帝國主義的殖民、貿易、遺留下的邊界爭議,二戰後亞洲進一步撕裂,東協、APEC與東亞高峰會的出現,以及美國的亞洲再平衡、中國一帶一路、「印太」成為焦點等。從中窺見「歷史因素」,了解國家與國家為何互不信任。

▍第二部——現在
印太區域就像圍棋棋局,講求戰略更甚於戰術,然而,印太區域局勢卻比圍棋更複雜,它不是單純的美中對抗,還有許多「中等實力國家」參與其中。作者在此以同心圓的方式,解析印太大賽局的參與者,從(1)核心的中國、印度、美國,(2)第二圈的日本、澳洲、印尼,再到(3)更外圍的東協、南北韓、俄羅斯,以及歐美諸國等。
這些國家在印太區域各自的關鍵利益為何?國家與國家之間如何合縱連橫?從外交結盟、國家安全,到能源、5G、資訊戰,再到航母、核彈、海外基地,看各國在安全、經濟、科技、外交等各種利益,如何交互重疊、排列、分叉和相互衝突。

▍第三部——未來
中國正企圖改變國際秩序,常利用分化手段迫使弱小國家各個屈服。周邊國家若想與中國抗衡,在外交上形成三邊聯盟或四邊聯盟是重要的方式,以此形成潛在的威懾力量,在互不信任的情況下,形塑穩定和可預測性,遏止中國採取軍事行動,創造「競爭性共存」的環境,維繫區域和平。
同時,人們也必須時時刻刻警覺,南韓與北韓、印度和巴基斯坦、中國和日本、中國和印度、中國和美國,會不會爆發衝突?中國會不會入侵台灣?在印太這個「肥沃」的地緣政治空間中,一個小火花就可能延燒出大戰。

「印太」位居全球發展與安全的要地,也是一個關於集體行動的隱喻。一旦外交行動失敗,第三次世界大戰很可能就在此地上演,但若能確保此處未來的和平,那麼印太區域可以是一個共享的空間、連結全世界的重要中心,同時因此而繁榮。

專文推薦——
劉仕傑/前外交官、《我在外交部工作》作者
賴怡忠/遠景基金會執行長

大局推薦——
王宏恩/美國內華達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林成蔚/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
范琪斐/前駐美特派記者
張國城/北醫大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國家的決斷》作者
(依姓名筆畫排序)

國際推薦——
麥爾坎‧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澳洲前總理
詹姆士‧克萊佩(James R. Clapper)/美國前國家情報總監
比爾‧海頓(Bill Hayton)/《南海》作者、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副研究員
科麗‧舍克(Kori Schake)/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拉加‧莫罕(Raja Mohan)/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邁克爾‧格林(Michael J. Green)/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亞洲及日本事務資深副總裁、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沃爾許外交學院教授

推薦好評——

「種種因素都顯示,印太區域已經進入高度不穩定的狀態,各種型態的大小衝突隨時都可能一觸即發。對印太局勢及美中臺關係有興趣的讀者朋友,這本書甚具參考價值,我在此誠心推薦。」
——劉仕傑/前外交官、《我在外交部工作》作者,現為時代力量媒體創意部主任

「我們所有人都想要了解強國的角力情況,並且也覺得有必要推出政策來對抗正在崛起(或正在崩潰)的中國,想要達成這兩種目標,閱讀羅里•梅卡爾夫的《印太競逐》,是極佳的起點。」
——科麗•舍克(Kori Schake),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副所長

「羅里•梅卡爾夫帶領我們,在世界上最新和最重要的這個戰略競技場裡快速走上一回。他比任何人更詳盡地把印太理念介紹給全世界,本書是有關於全球新型態連結的令人信服的宣言。這是一個還有很多難題等待解決的世界。」
——比爾•海頓(Bill Hayton),《南海》(The South China Sea)作者、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副研究員。

「羅里•梅卡爾夫深入探索印太理念的來源,解構各國在此一地區爭權奪利的架構,並且描繪出可以阻止這些衝突的潛在方法。任何人如果想要了解這個將在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裡扮演重要角色的區域,閱讀此書將獲得極為豐富的收穫。」
——拉加•莫罕(Raja Mohan),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任何學者或相關人員,如果想要了解將會決定我們未來命運的這個地區,這是必須一讀的著作。」
——邁克爾•格林(Michael J. Green),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亞洲及日本事務資深副總裁、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沃爾許外交學院教授

作者簡介

羅里•梅卡爾夫Rory Medcalf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教授與國家安全學院院長,曾任澳洲外交官,奉派前往新德里、東京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他是澳洲頂尖情報機構「國家評估辦公室」(Office of National Assessments)的資深戰略分析師,直接對澳洲總理負責,也是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國際安全專案的創辦主任。他的文章刊登在各大國際媒體,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南華早報》《印度報》,以及ABC、BBC和CNN。


李明
高雄人,大學英文系畢業,資深媒體人和文字工作者,曾任報社英文編譯多年。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印太區域已進入高度不穩定狀態
劉仕傑/前外交官、《我在外交部工作》作者,現為時代力量媒體創意部主任

多年之後回想起2020年,無疑是近年來最接近顛覆國際權力結構的一年。2020年,也將注定成為研究國際關係的學者,必須花最多力氣爭辯的一年。
原因很簡單。美中二元超強的權力結構看似穩定,但卻在這一年出現許多想像的變數。所有的國際關係學者,都在討論一些看似遙遠,但事實上卻隨時可能發生的變局,包括:

▍中國是否即將崩潰?
▍中國是否挑戰美國全球霸權?
▍美國是否會讓中國俯首稱臣?
▍習近平是否繼續稱帝?
▍川普能否連任?
▍香港反送中抗爭如何收尾?
▍臺海是否產生變局?
▍美中是否終將一戰?

如果你對上述這些問題有興趣,那麼,澳洲國立大學教授羅里.梅卡爾夫(Rory Medcalf)這本《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略競爭新熱點》,非常值得一讀。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較為中性,它原本的英文書名更能反映作者原始的想法: Contest for the Indo-Pacific: Why China Wont Map the Future。簡言之,作者對於中國能否與美國正面抗衡,並試圖成為全球第一強權這件事,持相當保留態度。
其實,要觀察2020年的國際政治趨勢,必須將它放在歷史脈絡下分析,亦即,中國自從1979年實施改革開放以降,經過1992年鄧小平南巡,確定「摸著石頭過河」,國力逐年持續上升,儘管經濟成長率從早期兩位數成長逐步調降,變成保八、保七甚至保六,但中國的外交野心昭然若揭,這是不爭事實。
中國的外交企圖心,展現在許多層面,最明顯的包括(但不受限於):

▍戰狼式外交。
▍一帶一路。
▍爭取國際組織的領導權。

以戰狼式外交為例,中國派出鷹派外交官及官媒喉舌,在國際媒體上唇槍舌戰,替中國外交政策進行辯護,輔以在推特(twitter)上大肆攻擊美國外交官及高層政要。其中最有名的,包括趙立堅、華春瑩,與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等。
以一帶一路來說,中國結合債權外交,華麗包裝海外基礎建設投資案,讓財務不佳的國家陷入債務陷阱,最後只得割地(例如租約九十九年)賠償。
而在國際組織的領導上,持平而論,中國的確展現長期深耕的野心。最有名的例子是2020年3月份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簡稱WIPO)總幹事的選舉,中國籍候選人王彬穎當時為副總幹事,且已於該組織任職近三十年,不過最後仍在美國的強力動員下,敗給新加坡籍候選人鄧鴻森(Daren Tang)。更不用說,在2020年的武漢肺炎中,遭到臺灣人痛罵的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背後中國操作的痕跡斑斑。
但偏偏,上述中國的這些外交攻勢,遇到了一個非典型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川普總統在2016年的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事實上挑戰的就是中國。
依著這樣的脈絡觀之,2018年延伸至2019年的美中貿易大戰,正是川普總統逼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面對一個終極問題:沒錯,中國可以當一個全世界無法忽略的老二,但如果要挑戰美國霸權,那是不可能的。
上述的中美外交對峙態勢,在2019年夏季,卻因為香港的反送中抗爭,打亂了川普總統的算盤。接著,又因為2020年年初的武漢肺炎疫情,讓各國疲於防疫,而全球外交局勢,因而陷入暫時凍結。
臺灣,正是在上述如此詭譎的國際政治態勢中,扮演了一個重要但卻隱性的角色。臺灣作為亞洲民主的模範生,擁有不容忽視的經濟實力,且在全球疫情中意外成為抗疫英雄,種種因素瞬間讓臺灣成為印太戰略焦點。
在成為印太戰略焦點的同時,這也意謂著,臺灣必須承受更高的地緣風險。無論2020年美國大選的結果為何,在臺灣享有越來越高的外交紅利當下,中國內部的鷹派必將蠢蠢欲動。
作者梅卡爾夫教授在書中用了「黑象」(black elephant)一詞來形容印太的戰略風險,其中包括中國入侵臺灣。依照作者的說法,中國倘入侵臺灣,必須承受極高風險,包括其他國家支持臺灣的自衛行動,並且挑戰中國封鎖,「即便它們並不承認臺灣是個獨立國家」。
作者對於中國的軍事實力,以及中國是否存在絕對的軍事優勢,顯然存疑,這也是為何他點出了「維修」的困境。依照作者的看法,軍隊必須花一半的經費用來維修軍備,「即便中國已經取得全球第一的軍事優勢,但是它能一直維持下去嗎?」
除了維修,作者亦直言,中國的軍隊是一支沒有戰鬥經驗的軍隊,「自1979年和越南爆發戰鬥以來,這支軍隊沒有打過一場戰爭,從1980年代末期以來,這支軍隊不曾在憤怒中開過一槍」。而缺乏戰鬥實務經驗的中共,出兵攻打臺灣的可能性有多高?畢竟,美軍可是有豐富作戰經驗的部隊。當然,另一個會被提及的問題是:美軍究竟會不會出兵協助臺灣?這個問題,恐怕短期內不會有答案,只待有天萬一臺灣海峽真的爆發戰爭,才能驗證。
「美軍會不會出兵援助臺灣」這件事,並非是憑空想像的命題。2020年7月29日,向來高度友臺的美國眾議員約霍(Ted Yoho)提出《預防臺灣遭侵略法草案》(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該法授權當臺灣遭到中國武力攻擊時,美國總統得以決定以武力回應,並提出其他相關增進臺灣安全的合作方式。
上述法案能否順利在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以目前來看或許言之過早,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對臺灣的武力侵略的確是潛在的威脅。倘《預防臺灣遭侵略法草案》真的通過,對中共而言將是一大嚇阻信號。不過,就如同《臺灣旅行法》於2018年通過後迄今,臺灣總統尚未在訪美一事上明顯提高規格一般,《預防臺灣遭侵略法》縱使順利通過,也不保證美國「一定」會出兵協防臺灣。
作者甚至點出四項因素,直陳這些因素造成中國帝國過度向外擴張的陰影,包括中國一帶一路沿線的印太地區和歐亞大陸,各地已經出現反彈;印太地區部分國家逐漸強大;美國力量雖然稍有衰退,但距離被淘汰出局還早;中國的國內問題(包括債務、人口問題、環保壓力、不滿情緒)可能逐漸惡化。
本書中文版出版時,臺灣正在討論中共是否即將對臺灣開戰,以及中國出現糧食危機,習近平能否持續稱帝,而美國即將於兩個月內舉行大選。種種因素都顯示,印太區域已經進入高度不穩定的狀態,各種型態的大小衝突隨時都可能一觸即發。中國的領導者如果選擇規避風險,也許印太區域的和平還有一絲期望,但衝突爆發與否,中間尚存在許多外部變數。
對印太局勢及美中臺關係有興趣的讀者朋友,這本書甚具參考價值,我在此誠心推薦。

目次

推薦序 印太區域已進入高度不穩定狀態/劉仕傑
推薦序 /賴怡忠

繁體中文版前言

第一章 名稱、地圖和各國

過去

第二章 被遺忘的亞洲歷史
第三章 國家漂流史:尋找地區家園
第四章 印太崛起

現在

第五章 賽局與巨人
第六章 眾多主要參與者
第七章 保護濱海地區
第八章 遙遠戰線

未來

第九章 猜疑之航

致謝
注釋

書摘/試閱

隨著川普的到來,全球不確定變成不穩定。政治極化、政策停頓,以及以自殘方式縮減美國的影響力。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反對者,高興得尋求保住這樣的意外收穫。川普對朝鮮半島對峙情勢的立場反覆無常,讓人先是擔心會引發衝突,接著擔心美國是不是會作出讓步。不管後來結果如何,美國的盟友們全都十分焦慮。他們都在苦苦思索,他們這個「中等國家聯盟」必須要獨力支撐多久的國際秩序,才能等到美國這波熱病過去。

但是,不但沒有消極地聽天由命,反而有一股新的行動力注入美國盟邦的外交活動中,特別是澳洲和日本。他們的口號是「不要驚慌,不要鬆懈」。在貿易方面,安倍和滕博爾極力搶救「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讓美國有一天還可以加入。在安全方面,東京和坎培拉透過美國體系積極遊說,提醒美國要注意它在亞洲的公正性,以及,如果削弱了已經帶來和平與繁榮的這個秩序,將會帶來危險。三國外交網絡開始發揮作用,東京、德里和坎培拉彼此之間不斷開會商討,各國還把自己的建議傳達給華府,然後再交叉支援這些建議。

美國也並沒有完全令人失望。2017年11月,四方會談(美日澳印)終於再度召開,這一次是討論更大範圍的戰略問題,明顯是指中國,以及所有與會四國這次都下定決心,他們之間的諮詢,一定要堅持下去。接著,在以亞洲為中心的年度高峰會季節裡,APEC和東亞峰會相繼召開,在這期間,美國以很華麗虛飾的語言呼籲建立一個「自由開放印太」,這正是安倍在非洲首先提出的。美國是在支持日本的計畫,還是只把同樣的標籤貼在自己的計畫上?不管如何,至少安倍已經證明,他終於成功說服美國,把白宮那位難搞的住戶,帶向比較可以被美國友人及他們的外交政策機構所接受的世界觀。全世界的新聞媒體第一次注意到印太這個名稱,並且開始猜測它的含意,有人假定,這就是要提升印度的地位,並把中國趕出去。

在此一年以前,中國外長王毅曾經公開嘲笑印太只是「想要引人注目的構想」,也許是因為他認為這會破壞其他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支持。然而,這並沒有阻止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澳洲雪梨港海軍基地的演說中,稱讚印太構想是「正在實現中的地緣戰略現實」,並且是打擊霸權主義的新戰力平衡的基礎;他甚至建議成立新的「巴黎─德里─坎培拉」軸心。2018年,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安全高峰會「香格里拉對話」裡,幾乎所有的演說都會提到印太,打前鋒的就是印度總理莫迪的主題演說。有些時事評論者激動得幾乎喘不過氣地宣示,這個地區的外交新時代已經來臨。但這也許多少有點太早了:印太狂熱還沒有被舉世接受。有些政府仍然不願意接受。紐西蘭雖然已經逐漸接受,但採取了一種很微妙的政策,在有印度參加的論壇裡就提到印太地區,但在其他場合裡則是堅持提到亞太,或只是太平洋。

不管川普有多麼善變,美國外交政策對中國一直維持著明確的立場:取得兩黨的一致支持,並且十分強硬。很快地,盟國們發現,它們其實是希望美國在對抗中國時,能夠溫和一點,而不是鼓勵它更強硬。輿論開始轉向全面性的戰略競爭,經濟「脫鉤」,科技對抗,甚至有人提到新冷戰。

中國的網路滲透和盜取智慧財產,意外把美國人從溫和的鴿子轉變成強硬的老鷹。商界、科技業、國務院和民主黨現在全都站出來,加入共和黨、五角大廈、情報機構和人權組織的行列,把習近平的一黨專政威權國家看作是危險的殘酷來源。擔心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干預和影響力,已經在澳洲引起愈來愈多的關注。現在還擴散到美國及以外地區。美國副總統彭斯指控一帶一路是「債務外交」,並且宣稱,美國將組成「一個更堅強的新聯盟,對象是和我們有共同價值觀的所有國家,範圍就是從印度到薩摩亞的整個地區」。2019年6月,五角大廈發表一篇印太戰略報告,證實印太地區就是美國軍隊的優先戰場。美國定出計畫,要結合多種力量元素,包括軍隊、外交、政治和地緣經濟,用來支持由盟國和夥伴組成的網絡,和「修正主義」中國的「壓制」版本對抗。這是附加在美國國會的一次投票表決之上,而這次表決則是要通過一項法案,支持用國防經費在印太地區全區對抗中國的挑戰。

在經過不穩定的開始之後,日本和澳洲終於聯手,保證要進行像電力和海底電纜這樣的基礎建設投資,以對抗中國對一些小國家的地緣經濟影響力。尤其在南太平洋更是如此,因為這兒不再是戰略荒地,而是一帶一路的延伸,另外還加上有傳言說中國可能在這兒建立軍事基地。

只不過經過了十年,大國敵對新時代的出現,已經大大破壞了以前的種種樂觀期待,像是全球化、中國和平崛起、成立千艦海軍,以及大國衝突不再出現。印太地區已經成為全球重心,不只是財富或人口重心,也是軍事力量和潛伏衝突的中心地帶。對抗勝過合作。從亞丁灣到巴布亞紐幾內亞,已經設下平臺,準備展開一場大賽局,有著很多層級和很多參賽者的大賽局。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41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