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走向火焰:帝國、戰爭與沙皇俄國的終結(簡體書)
滿額折

走向火焰:帝國、戰爭與沙皇俄國的終結(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82 元
定  價:NT$ 492 元
優惠價:87428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共同在更深遠的意義上塑造了20世紀。在本書中利芬教授第一次將這兩大事件聯繫起來,提供了一種俄國視角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以及國際史視野的俄國革命發生的原因。本書研究的是1904~1920年的國際形勢,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一戰的發生和結束。同很多相關著作和研究結論相反,作者將這場戰爭的首要性質歸結為東歐的衝突,直接導火索是奧地利王儲在歐洲東南部的薩拉熱窩遇刺,這導致東歐兩大帝國奧地利與俄國變得敵對。二戰也是在東歐爆發的,這並不是巧合。經歷了一代人的休戰後,從很多方面來說,一戰的真正終結是1945年5月蘇軍佔領柏林。

作者簡介

多米尼克·利芬(Dominic Lieven)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現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高級研究員、英國學術院院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榮休教授。他的《俄國與拿破崙的決戰》(2015 年由甲骨文推出中文版)獲2009 年沃爾夫森歷史獎、2009 年拿破崙基金會拿破崙獎等諸多榮譽。

蘇然

法律從業者,先後就讀於南開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現為喬治城大學在讀法學博士,譯有《拿破崙大帝》。

王橙

現於法國攻讀法國歷史,譯有《勇士中的勇士,拿破崙最富爭議的元帥——米歇爾·奈伊傳》、《拿破崙的第一騎兵——若阿基姆·繆拉傳》、《拿破崙時代》(合譯),並發表過《決戰瓦夫爾》等文章。

 

名人/編輯推薦

不僅是最偉大的俄國史學家之一,也是一名偉大的作家。

——安東尼·比弗,《獨立報》

徹底改變我們對拿破崙為何失敗的設想。

——安德魯·羅伯茨,《每日電訊報》年度圖書作者

精彩敘事的勝利……立刻成為經典作品,一項非凡、卓越、內容豐富的成就。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奧里

(他繪製了)宏大又細緻的歷史畫卷……他無可避免地觸及當代權力政治的神經點。

——《經濟學人》

通過研究一批關於俄國如何走向戰爭的新證據,這部作品講述了一批聰明又愚蠢的人如何毀掉自己的國家,並給自己帶來災難的故事。

——維克多·塞巴斯蒂安,《星期日泰晤士報》

引言(節選)

某種意義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取決於烏克蘭的命運。對說英語的讀者來說,這種說法似乎能最終證明大部分教授都瘋了。沒有哪個協約國士兵認為自己曾為了烏克蘭冒生命危險,他們中只有少數人聽說過那個地方。1914年的德軍士兵也是如此。在這次戰爭爆發一百週年之際,大量英語著作出版,其中只有極少數提到烏克蘭。大部分著作都是關於戰爭中英國、英聯邦自治領的,以及美國士兵和平民的經歷。另有很多著作爭論戰爭對社會以及英語世界的文化的影響。烏克蘭的命運和這些全無關係。

儘管如此,我的說法並不像看上去那樣牽強。沒有烏克蘭的人口、工業和農業,20世紀初的俄國就不再是大國。如果俄國不再是大國,德國完全有可能在歐洲確立霸權。1917年的俄國革命暫時摧毀了俄國的國家、經濟和帝國。俄國的確一度失去了大國地位。這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烏克蘭的獨立。1918年3月,德國與俄國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Brest-Litovsk)簽訂和約,結束了一戰的東線戰事。在這份條約中,俄國被迫承認烏克蘭是原則上的獨立國家、實際上的德國“衛星國”。倘若《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得以維繫,德國會贏得一戰。若想贏得戰爭,德國不需要在西部前線取得全勝。西部的平局,加上俄羅斯帝國的衰落以及德國對東歐的統治,就足以確立柏林的歐陸霸權。事實正相反,協約國在西線的勝利摧毀了德國在東部建立帝國的希望。作為結束了一戰的停火協議的一部分,德國不得不放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以及在東歐征服的土地。蘇維埃俄國重返真空地帶,收復烏克蘭,並重新奠定蘇聯帝國的基礎。

這強調了關於一戰的一個基本要點:同英語世界中近乎普遍的假設相反,這場戰爭的首要性質是東歐的衝突。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王儲在歐洲東南部的薩拉熱窩(Sarajevo)遇刺。1914年6月28日,弗朗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遭暗殺,這件事導致東歐兩大帝國奧匈帝國與俄國變得敵對。由於擔心自身的安危,法國和英國被拖入這場首先始於東歐衝突的戰爭,因為如果德奧同盟戰勝俄國,歐洲的權力天平就會決定性地向柏林與維也納傾斜。誠然,法軍、英軍和美軍憑藉在西線的努力贏得了一戰的勝利,但是1918年時主要是東歐失去了和平。一戰的重大諷刺之處在於,最初這場衝突的最主要內容是德意志政權和俄國爭奪歐洲中東部的控制權,結果卻是兩敗俱傷。奧匈帝國解體後分化成很多無力自衛的小國家,在歐洲中東部留下地緣政治空隙。更糟的是,凡爾賽秩序以德國和俄國的戰敗為基礎建立,沒有顧及這兩個國家的利益或看法。德國和俄國具有成為歐洲最強國家的潛力,因此凡爾賽方案必然是十分脆弱的。二戰也是在東歐爆發的,這並不是巧合:1939年9月,《凡爾賽條約》的關鍵產物之一波蘭遭到鄰國德國與蘇聯的入侵。經歷了一代人的休戰後,從很多方面來說,一戰的真正終結是1945年5月蘇軍佔領柏林。

本書賦予俄國它應有的地位,即一戰史的最中心。最重要的是,本書不僅研究俄國在戰爭起因中的作用,也研究衝突發展的方式及其長期影響。然而,如果說本書可以被稱為一戰俄國史,那麼也可以說它是俄國革命的國際史,就俄國革命而言,本書主要關注其起因。俄國對歐洲國際關係來說很重要,反之亦然。俄國努力成為歐洲和世界性的大國,這對俄國現代史造成了重大影響。對俄國人民的命運來說,這個因素產生的影響很可能是最大的。在本書涵蓋的1904~1920年,這一點更名副其實。如果沒有一戰,我們或許仍可以相信布爾什維克能取得俄國政權,但由於本書列舉的諸多原因,他們很可能無法保住政權。然而,如果說戰爭對俄國革命史產生了巨大影響,那麼這句話反過來也是成立的。俄國革命給德國提供了贏得一戰的最佳機會。更重要的是,由於1917年“十月革命”,俄國肯定無法在凡爾賽參加重塑歐洲的計劃,在休戰期間它仍是修正主義政權。俄國與曾經的盟友英國、法國之間存在深深的懷疑和敵視,這就影響了製約阿道夫·希特勒並避免二戰的努力。

有很多理由支持寫俄國一戰史。歷史上,關於一戰起源的研究最為詳盡。雖然西歐的史學家或許能對戰爭起因提出新的解釋,他們卻不大可能發現新的重要證據。在這個意義上,俄國是最後的前沿。蘇聯時代,西方史學家無法接觸其外交和軍事檔案。限制也存在於俄國史學家的寫作中,有時還存在於他們的閱讀中。我能用大半年時間在重要的俄國檔案館為本書的寫作做研究,這對我來說十分有利。這些檔案館中,最關鍵的是莫斯科的外交部檔案館。我完成研究後過了一周,由於該建築迅速下沉,陷入莫斯科地鐵空間之中,檔案館關門了,而且尚未重新開放。我在外交部檔案館和其他六個俄國檔案館找到的材料,為俄國對外政策與政策之下的力量提供了明顯更全面的理解,有時這些解讀還是全新的。

從俄國視角研究一戰是重要的,因為當時俄國不僅在國際關係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作用還常被誤解、被邊緣化。可是這遠非故事全貌。相對於以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的觀點及假設為基礎審視那個年代的歷史學家,採用俄國視角可以促使我們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觀察並解讀一戰。於是乎,本書肯定不只是對俄國戰爭的研究。相反,本書是從起源的立場研究整個戰事。如果俄國必定佔據舞台中心,本書也有足足三分之一的內容涉及其他國家以及歐洲和全球背景。

蘇聯時代的研究認為,這場戰爭的起因是大國爭奪殖民地市場、原料和投資地點的帝國主義競爭。不論是我,還是當代很多嚴謹的一戰史學家,都不贊成這種看法。另外,我的確認為,戰爭和我理解的帝國與帝國主義存在莫大干系。在我看來,帝國首要的是國力。除非一個國家是(或者說,至少曾是)大國,否則它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帝國。然而,帝國是具有特殊屬性的大國。這些屬性包括統治廣袤的領土和諸多民族,且未取得這些民族的明確同意。對我來說,帝國主義只是支持創造、擴張和維繫帝國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政策。

1914年之前,符合這種定義的帝國和帝國主義控制了全球。對於構成核心的帝國人民來說,帝國是榮譽、地位和人類歷史上有意義的角色的源泉。帝國主義時代的地緣政治基礎是,人們認為對20世紀初所有真正的大國來說,大陸級別的領土和資源具有關鍵作用。對於歐洲國家(1914年,歐洲人仍然掌控全球大部分地區)來說,只有通過帝國才能獲取這類資源。全球一些地區成為附庸,另一些則被佔領,在佔領程度上,從被保護國到政治和經濟勢力範圍不等。51900年國際關係的重要問題在於,幾乎沒有可讓帝國主義掠奪者瓜分的領土了。歐洲國家在領土、地位和影響力問題上討價還價。討價還價背後,總有關於國力和敵對國在通過開戰來捍衛權利主張這件事上的準備程度的考量。儘管大部分大國聲稱它們在推進文明事業,但沒有哪個國家願意考慮它所征服的民眾的願望。1900年,民族主義對帝國的挑戰開始浮現。如果說帝國主義似乎是關於國家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和力量的未來浪潮,那麼種族民族主義看起來是鞏固政治社群、賦予政府正當性的最佳手段。我所說的現代帝國的重要困境,就是指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之間日益增長的衝突。

帝國主義、民族主義和現代帝國的困境是一戰起源的核心。對於說英語的人來說,這聽來格外奇怪。“帝國”“帝國主義”等詞表示戰爭首先起源於亞洲或非洲。原因在於,根據英美的理解,現代帝國大都是歐洲之外的事。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英帝國的確幾乎存在於歐陸之外的事實。對列寧和他之後的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來說,現代帝國主義被定義為資本主義的最後階段,它同西歐發達國家在亞洲、非洲和美洲對殖民市場及原料的爭奪聯繫在一起。在當代英美歷史系,帝國的研究同種族、性別和所謂的後殖民地研究密切聯繫,因為這些被視為當時英美社會的中心,更不用說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關係。這種趨勢又一次將歐洲的帝國排除在勢態之外。

認為20世紀的帝國是歐洲之外的事物的想法,也輕易地促成了更深層的假設:一方面,歐洲與其曾經的白人殖民地之間存在根本對立;另一方面,歐洲與非白人世界之間也存在根本對立。這種假設的簡稱是“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1991年蘇聯解體,“第二世界”的概念隨之消失。本書的目的之一便是再度使用“第二世界”一詞,並將它用於1914年以前的歐洲。這個第二世界西起愛爾蘭和伊比利亞半島,南至意大利和巴爾幹,東至俄羅斯帝國。儘管這些國家各不相同,但是它們面對1900年開始浮現的大眾政治時代時存在相同的問題。正如我在本書中試圖展示的一樣,通過與第二世界中同等國家的問題相對比,有時可以澄清俄國的問題。

巴爾乾地區是典型的第二世界區域。倫敦和柏林的上層人士會認為這片地區完全是歐洲地區嗎?更切題的是,維也納統治者如何看待這片區域?本書的論點之一是,奧匈帝國對待塞爾維亞的政策採取了類似形式,而且該形式由在全球其他地區定義了歐洲帝國主義的理念鞏固了基礎。20世紀60年代,南斯拉夫發起不結盟運動。當時,站在貝爾格萊德的立場上,可以輕易地認為1912~1918年的塞爾維亞戰爭是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舉個例子,塞爾維亞對德國帝國主義的反抗可以等同於阿爾及利亞人和越南人爭取獨立的鬥爭。這種說法格外激起共鳴,因為一戰期間,除了亞美尼亞人,塞爾維亞損失的人口最多。部分由於20世紀90年代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作為,再加上當代西方歷史學家普遍否認英雄式民族主義敘述的正當性,如今歐洲人大都認為塞爾維亞人的這種解讀站不住腳。儘管如此,通過帝國主義視角觀察一戰在巴爾乾地區的起源仍能提供有趣的深入見解。基本點是,奧匈帝國帝國主義在巴爾乾地區面臨的風險大於類似政策在其他大陸上面臨的危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很多原因,其中大部分能歸結為一個詞——“俄國”。

目次

特別緻謝/說明

引言

第一章帝國的世界

第二章俄羅斯帝國

第三章決策者

第四章三國協約的出現(1904~1909)

第五章危機接踵而至(1909~1913)

第六章1914

第七章七月危機

第八章戰爭、革命和帝國

後記

譯者致謝/註釋/作者其他作品/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2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