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4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自 序 莊子與現代人生
第一講 莫為名所累
‧現代人追逐名聲,莊子怎麼評價這種價值觀?
‧對於在現實中看重名聲、追逐名聲的人,莊子能夠提供什麼建議?
‧講究氣節,是不是也算「求名」?莊子怎麼看待這樣的事?
‧身為名人,便有名人的煩惱,如何看待「名」才能自得自在?
第二講 爭與不爭
‧莊子如何看待語言及爭辯?
‧莊子認為辯論有必要嗎?
‧如果遇到爭論的事端,莊子會建議我們針鋒相對,抑或選擇沉默?
‧莊子與惠施兩人經典的「濠梁之辯」說明了什麼?
第三講 職場相處之道
‧莊子用什麼比喻來詮釋古代君王與人臣之間的關係?
‧碰到蠻不講理的主管,部屬該怎麼自處?
‧主管與下屬發生矛盾,彼此工作理念不同,該怎麼解決?
‧自己的想法實在沒辦法讓主管理解,該怎麼辦?
‧莊子會傳授主管怎樣的管理術?
第四講 工作的藝術
‧當我們投入一個工作,首先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或者該先做什麼?
‧在確定一個合適的目標時,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來達成這個目標?
‧設定一個目標必須仰賴我們自己的感覺,莊子能給我們什麼建議,讓我們可以做到最好?
‧人要如何才能讓自己專注於工作,是不是得一開始就喜歡自己的工作才行?
‧在莊子看來,如何才能將工作變成一種藝術?
第五講 孝順的境界
‧儒家講孝,莊子也講孝嗎?
‧履行孝道在道家與儒家的理念裡有什麼根本差異?
‧孝順要如何做到莊子說的「忘親」和「使親忘我」?
‧在莊子的思想中,如何詮釋個人行孝與天下人之間的關係?
第六講 不迷信的智慧
‧人的命真的能被算出來嗎?
‧如果人真有命運,能夠左右命運的最根本因素是什麼?
‧莊子對於算命這件事怎麼看?
‧算命本身並沒有特別的科學依據,命運本身到底有什麼決定性的因素或規律可循?
‧在莊子的理解裡,一個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嗎?
第七講 書與智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
‧莊子是個崇尚讀書的人嗎?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是不是一種消極態度?
‧莊子如何教育孩子,他的教育觀點為何?
‧父母想讓孩子快樂,該怎麼做?
‧莊子認為教育的根本在哪裡?
第三講 職場相處之道(節錄)
◎ 其實,不光是在國君身邊當差難,只要有主管、下屬的權力區分,下屬好像就會比較難過。清朝有個人去做縣長,卻連字都不認識,每次,他寫數字寫到「七」,最後一筆總是往裡一勾。下屬就跟他說,老爺,您這個「七」字寫得不對。縣長聽了就不高興,哪有部屬糾正主管錯誤的?於是他把筆一丟說,老子「七」字是寫不好,可是老子「八字」好,你不過是當衛兵的命,我是當老爺的命。碰到這種蠻不講理的主管,部屬該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也只好訓練自己的修養了。因為,每個人都是從部屬慢慢爬升上去的,只有少數人生來就是富貴命,否則一般情況都是從部屬慢慢變成主管。所以,我們也應該記得自己過去當部屬時,不喜歡主管怎麼對待自己。
儒家對於這一點談比較多。儒家認為,你不喜歡主管怎麼待你,你就不要這樣對待自己的下屬。你現在是下屬,不喜歡主管怎麼樣對你,將來你到了主管的位置之後,就要想到這一點。
這其實是觀點上的換位思考。在《莊子‧徐無鬼》裡有個故事,徐無鬼本來隱居山林,有一天透過女商安排,下山去找魏武侯。魏武侯見到他很高興,因為是知名的隱士。徐無鬼和魏武侯相談後,魏武侯非常開心。女商覺得狐疑,便問徐無鬼,先生究竟對君侯說了些什麼?我一向告訴君侯的,從遠處說是談《詩》、《書》、《禮》、《樂》,從近處說是談《金板》、《六弢》,見於行事而大有效驗的不計其數,但君侯從未開口笑過。我們這些大臣一向奉行大王的命令,大王說什麼,我們便做什麼,他從來沒笑,也沒露過牙齒,怎麼你今天跟他一談,他便笑得那麼大聲,我們在外頭都聽到了,到底有什麼祕訣?徐無鬼說,我跟他談怎麼樣相狗和相馬。古代社會的娛樂很少,其中一項貴族娛樂就是賽狗、賽馬,所以需要有人相狗、相馬,才知道哪隻狗、哪匹馬是上等的。徐無鬼其實就是跟魏武侯談論這些像八卦一樣的事。平常大臣在國君的面前,沒有一個人講得上生活的話題,都是門面話,或是說一些流於客套、冠冕堂皇的話;但我們不要忘記,國君也是人,是人就有平常的生活。
徐無鬼接著又說,越國有一個人被流放──他把國君比喻為流放的人──這個人離開國家幾天之後,看見認識的人就很高興;離開國家一個月後,看到曾在國內見過的東西就很高興;等到離開國家一年以後,看到像是同鄉的人就很高興。這不就是離開故鄉越久,思念故人越深嗎?長久居住在曠野中,聽到人走路的腳步聲就會高興起來,更何況是有兄弟親戚在身邊談笑呢!很久沒有人用真實的言語在君侯身邊談笑了,徐無鬼跟魏武侯談話,只是把他當作尋常人。這樣一來,他反而覺得開心,因為這是用自己在跟別人相處,可以非常自在,不需要擺架子,不必說門面話。
◎ 在前述的故事裡,君王非常令人同情,他們像被流放的人,感情上與別人都很疏遠,沒有人真正理解他們,猶如孤家寡人。這樣想想,是不是當主管也挺不容易?我們總是害怕遇到蠻不講理、難以溝通的主管,若真的遇到了又應該怎麼辦?
主管如果不是最高階的領導,上面也還會有主管,他也有他的壓力,只好把他的壓力轉嫁給他的下屬,這樣一來,做下屬的應該怎麼辦呢?其實,自古以來都存在這樣無法解決的問題。
有時,當主管的壓力其實比下屬還大,甚至也比部屬更累。這樣一想,我們或許便能稍稍體諒,覺得經常苛責我們的主管變得不那麼可恨了。說不定他接了上頭主管的一通電話臉色就變了,主管對他提出要求,他根本連對方的人都看不到,馬上就得去做許多事,作為他的下屬或許還可以直接看到他,彼此溝通,但他說不定連溝通的機會都沒有。經過這樣的換位思考,我們也許較能站在主管的立場來設想。
如果遇到與主管溝通困難的情況,莊子會說,外表要設法遷就他,內心最好也能夠順從他;然而,遷就不能太過分,順從更不能太過頭。一旦一味地遷就和順從,最後便會完全失去自己的立場。如果主管走偏,你也會跟著他走偏,將來萬一出了事,你就會第一個倒楣。
◎ 莊子的想法跟儒家的觀念不太一樣,儒家認為,如果看到君王昏庸,身為人臣一定要直言進諫,這才是臣子的責任。莊子卻主張遷就和順從,即便他是一個不稱職的領導者,也要抱持這樣的態度嗎?
莊子的考慮主要有兩點:第一:古時候的人命真的沒有什麼保障,要先保命,如果直言進諫,國君往往說殺就殺。第二:直接對抗往往無法達成目的。如果直接跟擁有絕對權力的君王對抗,他說不定免了你的職、罷了你的官。所以,首先得先保住性命,想把事情辦成,就要採取適當的方法,所以得先順從上意,若想直言進諫,一定要選擇適切的時機和妥善的表達策略。莊子還說,我如果對你很好,別人問起我,你就會說一些溢美之詞;我如果對你不太好,別人問起我怎麼樣,你就會說一些溢惡之詞。「美」就是好話,「惡」就是惡語。人很難避免「溢美」、「溢惡」,往往都依個人情緒與喜惡來說話,莊子建議我們要同時避免這兩種習慣,最好能夠說實實在在的話,說多了、說少了都不好。莊子也理解人與人相處的難處,更明白主管與下屬的緊張關係。他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卻又不會給自己添加任何情緒,或製造不必要的對立。在一般成見下,儒家似乎較注重實用,而道家則希望無為,但探究莊子對主管、下屬關係該如何處理的觀點,我們看到的,其實正是實用原則,甚至比儒家的觀點更實用。司馬遷說,莊子的哲學雖承自老子思想,但「其學無所不窺」,莊子是個平凡百姓,只做過小公務員,但對於基層下屬與上層那些大官、國君間的實情卻了解得比誰都清楚。換句話說,我們讀《莊子》有一個好處:你不必親身去做某一件事,就能知道那件事的複雜情況。莊子也說,社會必須要能順利運轉,國君再怎麼樣不稱職,國家也不能沒有國君,同時,一個官僚系統也一定需要各級下屬,讓國家機器得以順利運作,目的是要讓老百姓免於受苦。一般人比較少談到莊子的這一層理念,事實上,它才是莊子思想真正精彩的部分;換句話說,我可以向世俗提出各種看法,讓世俗機構和組織得以運作,至於我要自我保護,獨自過著隱居、逍遙的日子、與「道」相處,那是另一套生存的邏輯。由此可見,莊子將自己和世俗清楚地區分開來。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