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人生困惑問莊子套書(共二冊)
滿額折
人生困惑問莊子套書(共二冊)
人生困惑問莊子套書(共二冊)
人生困惑問莊子套書(共二冊)

人生困惑問莊子套書(共二冊)

定  價:NT$ 500 元
優惠價:7939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在的生活」離我們很遙遠?
人很難一直超越自我或他人,當停在一點沒有前進時,如何讓心感到滿足?
面對生老病死的恐懼人皆有之,莊子會有什麼建議?

在校追求好成績、進職場追求業績;車子、房子、銀子、孩子,每個人都趕進度似的唯恐落於人後……對外在事物無止境的競逐,是否真的讓我們得到快樂,讓心靈因此更富足?還是越拚命追求,便越感到茫然與困惑?
對每日汲汲營營,卻往往不知自己身在何方、去向何處的現代人而言,《莊子》一書中將人生視為一個整體,超越當下得失,不為世俗眼光所囿的智慧,歷久而彌新,正是我們最需要的心靈甘霖。
傅佩榮以生老病死、財力與快樂程度是否有關、如何與自己及他人甚至大自然相處、如何過自在逍遙的人生等主題為綱,提出和現代人最切身相關的問題,再以莊子思想回答、提點。不僅要顛覆世俗價值觀,帶我們看見真正重要的事物,取回自我的生命主宰權,不被外物所役,得到心靈的自由;也要破除一般人對莊子思想虛無縹緲或不夠實用的既有成見。
全書採親切的問答形式,配上簡明生動的語句,帶領讀者輕鬆跨越文字隔閡,直探莊子浩瀚的智慧之美,為每個迷惘的心靈解惑。

《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二部]:工作的藝術及其他》
以莊子的寓言,詮釋職場主管與下屬相處,
最超脫自在的哲學家──莊子的亂世生存術!

現代人樂於追逐名聲,我們該怎麼思考,才能從擾攘的名利場裡超脫自在?
如果發生了爭端,我們應該選擇針鋒相對還是沉默?
在職場上,主管與下屬發生矛盾,彼此工作理念又不同,該怎麼解決?

在工作上安分守己,戮力效忠職守,卻陷入負面的職場關係之中?在家庭裡一心追求全家和睦,卻屢遭誤解與指責?我們如何才能從擾嚷的塵世裡,覓得一方清靜之土?
傅佩榮從哲學家莊子寬闊豁達的視角出發,將古典哲人的思辨,淬鍊為睿智的語言,從工作壓力、職場鬥爭、親子困局、知識積累與信仰迷思等當代生活的核心主題談起,讓生老病死、人事糾葛、名利爭奪等人生桎梏,在莊子獨特的自在見解下逐一解放。
如何藉由工作與知識的追求,成全自我有限生命的無限圓滿?如何抱守豁達與自然,避免與人發生不必要的惡性爭辯?如何透過理解與體諒,讓家庭與人際關際溫潤和諧?傅佩榮精闢地闡述莊子的思想系統,將個人、社會與自然皆視為一個整體。持清明之心,避免職場上的艱難險阻;守超然之心,洞穿左右命運的根本原因;最後才能懷抱無欲之心,找到人生熱情的續存舞台。
全書採條分縷析的問答形式,轉換為現代語境,跳脫了先秦思想既有的時代隔閡。中國古典哲學家莊子的珍貴智慧,化身為當代社會的醒世箴言,透澈犀利地分析人性,將現代人常遇到的各種困惑難處,一一化為提問,以淺白語言為文火,慢燉現代人生百態,提味一個無拘無束的自由心靈!

作者簡介

傅佩榮
上海市人,臺大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
在臺大開設「哲學與人生」課程,座無虛席,受教者上萬人;另外,多次應邀前往馬來西亞、韓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團作傳統文化講座,亦在大陸多家電視臺主講國學。曾獲國家文藝獎、中正文化獎、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及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新浪、搜狐二〇〇七年度傑出文化人物、《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
傅佩榮潛心研究國學,專心注解,並重新解讀《論語》、《孟子》、《易經》等傳統經典。他不但長年致力於國學的普及與推廣,更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學養,集四十年潛心治學心得,以哲學建構和邏輯分析的視角,搭建起東西方思想的橋梁,堪稱中西文化的擺渡者。
已出版作品有《原來老子這樣說》、《原來孔子這樣說》、《原來莊子這樣說》、《原來孟子這樣說》、《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一部]、《論語的生命解惑》(《論語的人文之美》第二部)、《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二部]、《荒謬之外──卡繆思想研究》、《會思想的蘆葦》、《最後一張王牌》、《傅佩榮的易經入門課》、《無用的日子讀老莊》等書、《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第一部]等書。。
傅佩榮國學官方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9S7VJzSXFj41-V6UV2sNA

自序
莊子與現代人生/傅佩榮
莊子是一位哲學家。
哲學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面的反省,再就「人與自我、與他人、與自然界、與超越界」這四方面提出完整的說明,由此展現理想的人生是怎麼回事。
依此為標準,則儒家與道家是典型的哲學,而孔子、孟子,以及老子、莊子,就是真正的哲學家了。哲學家不可能脫離他個人生活的時代與社會,但是他的思想必定蘊涵某些永恆的理念,足以啟發一代又一代的愛智之士。
我在中年以後,特別喜歡《莊子》一書,不僅百讀不厭,並且每讀必有收穫。譬如,他的「鯤鵬」寓言除了讓人開拓心胸,騁其遐思而化解煩惱之外,還揭示了人的生命有一種不凡的嚮往,可以提升轉化到與天地同大的境界。又如,他的「魚樂」辯論能夠勝過對手,並非如一般注疏家所謂的憑藉「體驗萬物」,而是因為他指出對手提問時的自相矛盾。這其中固然充滿了學術探討的趣味,更可貴的是:莊子思想所輻射出的深度、廣度與高度,無不讓人驚艷。
依我所見,莊子思想展現四種作用,就是:上承老子,下啟禪宗,針砭儒家,會通西方。首先,老子是道家的創始者,而莊子在〈大宗師〉篇有關「道」以及悟道的「真人」所作的描述,足以證明他得到了老子的真傳。其次,莊子有些寓言讀來像是禪宗公案,都是要隨機點化眾生的執著,助人覺悟自性,只是莊子並無佛教的框架,所以更顯靈動活潑。然後,莊子是儒家的諍友,一眼看穿孔子的悲願與抱負,但又感嘆其後學只知「外化」與社會妥協,而不明白「內不化」的可貴奧義。最後,所謂「會通西方」,是指莊子多次讚美古人的至高智慧是了解「未始有物」,這與西方哲學家一再探問「為何是有而不是無?」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因此,像莊子這樣的全方位哲學家,在聽到現代人提問請教時,會如何回應呢?他的答案對我們又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呢?當我們在考慮「貧困還能快樂嗎?如何面對生老病死?風險與利益如何考量?如何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相處?以及如何抵達逍遙之境?」這些難題時,如果能與莊子一起磋商,聽聽他的想法,不是一件讓人期待的美事嗎?
《人生困惑問莊子》的初稿是我於二○○七年在上海電視台「文化中國」欄目所作的專訪節目內容。節目主持人所設定的問題,現在改寫為每一章的前言,可以引發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而內文則是我多年研習莊子的心得。有關引文及其白話譯文,請參考立緒版的《莊子解讀:新世紀繼往開來的思想經典》與天下文化版的《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二書。且讓我們一起品味莊子的智慧盛宴。

目次

《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

自 序 莊子與現代人生
第一講 認識莊子與道家 
‧莊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莊子虛無縹緲的哲學對實際的人生困擾有作用嗎?
‧莊子所謂的「道」能夠解決什麼問題?
‧儒家和道家是互相矛盾的嗎?

第二講 貧困與快樂 
‧現代人追求財富,極力遠離窮困,莊子會如何看待這樣的價值觀?
‧莊子自己住在窮街陋巷,窮困得織鞋維生,餓得面黃肌瘦。在這樣的狀態下,他為何能達觀?
‧假如我們不富有,要如何才能做到安貧樂道?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哪些東西是我們應該著重去考慮的?
‧真正的快樂到底是什麼呢?

第三講 面對生老病死 
‧莊子如何看待死亡?
‧大多數人難免有面對生老病死的恐懼,莊子會有什麼建議?
‧莊子談養生嗎?
‧莊子的生死觀是怎樣的?

第四講 風險與利益及義 
‧莊子怎麼看待「利」,以及逐利時背後必然隨之而來的風險?
‧當有很多人為了逐利,不擇手段,甚至採取一些非法的、違規的方式來逐利時,就需要談到另一個層次了,叫做「義」。「義」是什麼?
‧莊子說過,人要想活得自在應該突破的四個限制中,其中一個就是義利。為什麼利和義會成為一種限制?又該如何去突破呢?
‧在莊子看來,義和利之間應如何取捨?

第五講 與他人相處 
‧莊子交不交朋友?他在交友方面能給我們什麼樣的意見?
‧莊子為什麼提出「先己後人」?
‧虛偽造作容易被人討厭,但相反的,性情中人在社會上也容易碰壁,莊子會怎麼看待這兩種人?
‧關於與人相處之道,在莊子給我們的建議中,最關鍵的是什麼?

第六講 與自己和諧 
‧以哲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憂鬱症的癥結何在?莊子筆下人物或莊子本人有沒有憂鬱症呢?
‧在莊子歸納的人的情緒中,哪些容易造成憂鬱症?如何避免這些情緒產生太糟糕的後果?
‧人很難一直超越自我或他人,當停在一點沒有前進時,如何讓心感到滿足?
‧莊子會給憂鬱症開什麼藥方?
第七講 與自然和諧 
‧人們在建設、發展的過程中,常會說「人定勝天」,莊子怎麼看待這句話?
‧人類的欲望不斷擴張、不斷追求文明進步,但在追求過程中卻忽略了節制,直到現在,想回過頭去談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不是越來越困難了?
‧現代很多人會以住到郊區、出去旅遊的方式親近大自然,這符不符合莊子的想法?
‧人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大自然?

第八講 逍遙人生的最高境界 
‧為什麼大多數人都覺得「逍遙自在」離我們很遙遠?
‧生活中天天都有那麼多煩惱,年輕的時候用健康換錢,年紀大了用錢換健康,在這樣的過程中,哪裡有快樂和享受?
‧如果每天都很有計劃地過日子,符不符合莊子的「道」?
‧「道」究竟在哪裡,過逍遙人生的秘訣又是什麼?
‧莊子有所謂「大美」,是要在天地之間去尋找的,在自然中才能找到真正的逍遙嗎?


《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二部]:工作的藝術及其他》

自 序 莊子與現代人生 
第一講 莫為名所累 
‧現代人追逐名聲,莊子怎麼評價這種價值觀?
‧對於在現實中看重名聲、追逐名聲的人,莊子能夠提供什麼建議?
‧講究氣節,是不是也算「求名」?莊子怎麼看待這樣的事?
‧身為名人,便有名人的煩惱,如何看待「名」才能自得自在?

第二講 爭與不爭 
‧莊子如何看待語言及爭辯?
‧莊子認為辯論有必要嗎?
‧如果遇到爭論的事端,莊子會建議我們針鋒相對,抑或選擇沉默?
‧莊子與惠施兩人經典的「濠梁之辯」說明了什麼?

第三講 職場相處之道 
‧莊子用什麼比喻來詮釋古代君王與人臣之間的關係?
‧碰到蠻不講理的主管,部屬該怎麼自處?
‧主管與下屬發生矛盾,彼此工作理念不同,該怎麼解決?
‧自己的想法實在沒辦法讓主管理解,該怎麼辦?
‧莊子會傳授主管怎樣的管理術?

第四講 工作的藝術 
‧當我們投入一個工作,首先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或者該先做什麼?
‧在確定一個合適的目標時,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來達成這個目標?
‧設定一個目標必須仰賴我們自己的感覺,莊子能給我們什麼建議,讓我們可以做到最好?
‧人要如何才能讓自己專注於工作,是不是得一開始就喜歡自己的工作才行?
‧在莊子看來,如何才能將工作變成一種藝術?
第五講 孝順的境界 
‧儒家講孝,莊子也講孝嗎?
‧履行孝道在道家與儒家的理念裡有什麼根本差異?
‧孝順要如何做到莊子說的「忘親」和「使親忘我」?
‧在莊子的思想中,如何詮釋個人行孝與天下人之間的關係?

第六講 不迷信的智慧 
‧人的命真的能被算出來嗎?
‧如果人真有命運,能夠左右命運的最根本因素是什麼?
‧莊子對於算命這件事怎麼看?
‧算命本身並沒有特別的科學依據,命運本身到底有什麼決定性的因素或規律可循?
‧在莊子的理解裡,一個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嗎?

第七講 書與智慧及孩子的教育問題 
‧莊子是個崇尚讀書的人嗎?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是不是一種消極態度?
‧莊子如何教育孩子,他的教育觀點為何?
‧父母想讓孩子快樂,該怎麼做?
‧莊子認為教育的根本在哪裡?

書摘/試閱

《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一部]》

第二講 貧困與快樂(節錄)

⊙ 現在的人每天都在拼命地工作,其實都是夢想著會有好的收穫,這裡面有很多是物質取向的,想讓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善;所以大部分人可能不太會像莊子那樣安貧樂道、滿足於現狀。這種追求富裕生活的想法和願望,是不是在莊子看來就不對呢?

莊子不會認為你不對,他會認為,這樣是錯過了重點。如果把人生拉到最後一點來看的話,你會發現:自己這一生錯過了很多重要的東西。譬如說,一些好朋友聚會的時候,你正好沒空,做生意去了;今天家人聚會,你正好沒空,賺錢去了。你這樣來來往往,最後才會發現自己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莊子只是提醒我們,從道家看來,你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這一點我們很難做到。通常我們會說,我賺錢也是為了家人快樂,讓大家沒有後顧之憂啊。但是你要問一個問題:多少才算夠?這句話很重要,全世界經濟發達的國家也都在問:多少才算夠?
追求財富的人認為,只要有錢,就可以擁有一切,可以買到一切。但他忽略了一點,錢不能買到時間。一個人再怎麼有錢,面對生命快結束的時候,他如果說,我寧可付出所有的家產來再活三天,但他不見得可以活那三天。我們不妨倒過來問,你現在還有很多日子可以活,請問,如果讓你再多活那三天,你要做什麼事?那個時候你絕不會說,我還要賺錢。那個時候你會說,我要好好跟家人相處,跟朋友聚會,好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那現在為什麼不做呢?因為我的錢還沒有賺夠。所以在這個時候,你還是要問:多少才算夠呢?了解這一點的話,你就知道,主動權操之於自己。道家的人生最值得羨慕的是,主動權操之於自己,我對自己可以掌控的話,整個世界繞著我轉;我不能掌握我自己的話,就只好跟著世界跑,永遠也追不上。
就像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的,他說,你對一個有錢人要不要尊敬呢?這要看兩點。第一,他以什麼手段賺到錢?手段必須合法,必須以合理的方式來做,這樣賺到錢代表他聰明,也有本事。第二,還要看他賺了錢之後,對錢的態度如何?有些人賺了錢之後,變成了守財奴,小氣而鄙陋。這樣一來,莊子就會批評了,說明明很有錢了,還好像窮人一樣,到處想辦法找錢,實在是很可憐。如果說,他能夠做金錢的主人,賺了錢之後,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多做點好事,那麼蘇格拉底也會稱讚他。
在《莊子.盜跖》裡面,還提到有錢人有六種缺點。第一種是迷亂,有錢之後就會享受,享受之後就會迷亂。老子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你每天看了太多彩色的東西,聽了好聽的音樂,聽久了之後,你就迷亂了,不知道最後活在世界上到底要做什麼,因為物質欲望會使人迷失。第二種是,這樣的人非常勞苦。你看有些窮人,他每天工作八小時,下班回家,可以拿固定的待遇,雖然不多。而有些富人天天在想,下星期股票怎麼樣做,他比窮人更辛苦,沒有休息時間。然後,莊子還認為有錢人其實應該覺得羞恥,為什麼羞恥呢?你明明有錢了,還常常覺得不夠,他喜歡跟最有錢的比,還要跟別人比別的東西。像比爾‧蓋茲,報紙上登過他的一張照片,他抱著他三歲的女兒,旁邊寫著一句話:「我抱著我女兒,我覺得我最快樂。」很多人說,我抱著自己女兒的時候,怎麼不覺得快樂呢?因為沒有那麼多錢啊。所以這時候我們就要記得,快樂有兩個條件,第一是必要條件,也就是金錢,但是所謂的必要並沒有一個標準,我們只須記得「非有它不可,有它還不夠」這十個字,就是必要。第二是充分條件,譬如有家人親近。這個時候就會覺得,我對於其他一切快樂,都可以不在乎了。所以,有錢人永遠不足,有所欠缺,就顯得可恥了。還有第四種,有錢人跟生病一樣。這話倒是被莊子說中了,今天叫做富貴病。然後呢,第五種,有錢人特別多憂慮,每天在煩惱這些錢會不會被偷、被騙、被搶。最後一種,有錢人充滿恐懼,出門怕被綁架,孩子出門也都不放心。所以莊子一口氣列舉了有錢人的六個缺點,我最初讀的時候嚇了一跳,心裡想:還好我不是有錢人啊。
有錢人身上常見的一個狀況是,他的整個心思都集中在有形的財富上,而忘記了人的生命還有其他方面的潛能。人生除了這些有形可見的欲望之外,還有別的部分可以開發。譬如,任何一本書中都會有一些觀念,值得我們去學習與欣賞。今天很多人談國學,只要讀一讀國學,你會體認生命真是可長可久,覺得生命可以很有內涵,這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照顧。我們常常強調,現代人要對自己好一點。對自己好一點,並不是說,有了財富之後,吃喝玩樂,去享受物質,那種好是有它的極限的;對自己好一點,是說了解自己的生命是有身有心,還有靈的層面。在《莊子》裡面提到一個詞,叫「精神」,但是,你必須先做到八個字─身如槁木,心如死灰。這還得了,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不是跟死人差不多了?他的意思是說,身像槁木一樣,不要有各種物質的欲望,尤其是有形可見的這些享受。心如死灰就是不要有太多的心思,不要一天到晚想這個、想那個。這兩方面能夠自我約束的話,對身與心加以修煉、調整、約束,最後就會出現兩個字,叫做精神。意思是說一個人有沒有精神,就看他的生命有沒有往上提升到屬於靈的層面。其實我們可以這樣了解,把財富當成生物所需要的飼料,或者各種所謂食欲的滿足。如果我是一頭牛,給我最好的草料,我就覺得很幸福,但是人不只是牛。人除了有生物這一面,我們不會否認有生物這一面,莊子有時也要去借錢啊,但是我們更要肯定的是,人還有往上提升的層面。所以,我們學習道家之後,對於人生的價值觀要有所調整。

⊙ 假如我們現在不富有,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安貧樂道?在我們有限的生命當中,如果不全力以赴去追求財富,那麼還有哪些東西,是我們應該著重去考慮的?

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參考西方現代人的一些觀點,同古代莊子的智慧其實是相通的。譬如,西方有一句話,說快樂有兩種,第一種是取得你所要的,第二種是享受你所有的。大多數人不知道第二點,只知道第一點─「取得你所要的」,所以一輩子都在追求各種的目標,而忘記了「享受你所有的」。事實上,一個人只要能夠好好珍惜自己所有的一切,這裡面自然也有快樂。只要能夠掌握到第二點─「享受你所有的」,當下就會感到生命的幸福。
我們先引述一段典故,說明為什麼我們要分輕重,分本末。莊子在〈讓王〉篇提到一個「隨侯之珠」的故事。隨侯是個諸侯,珠是寶珠。他說,你用隨侯的寶珠,去打一隻麻雀,打中的話,一隻麻雀算什麼,而所用的寶珠很貴重。那麼我們這一生,用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生命去追求外在的財富,即使你得到了外在的財富讓別人羨慕,但是損失的卻是你的寶貴生命。
道家認為,如果能夠讓你的生命安其天年,能夠全身保真,那是最理想的。你這一生,假設可以追求十樣東西,你要怎麼安排順序呢?我們不能否認財富是必要的,我一直強調必要,必要就是說非有它不可,不然怎麼過日子呢?但是有它還不夠,人生的關鍵就在於,我怎麼樣去掌握不夠的部分。從道家看來,從莊子看來,你問他說,怎麼樣才算夠呢?他會告訴你,最高明的答案是能夠覺悟到「道」。「道」就是整體,就是人活在世界上,本來並沒有什麼不足與欠缺,因為一切在「道」裡面。所以莊子很喜歡說,最好像魚一樣,在江湖裡面忘了自己是誰。人能夠有這一生,都是由於緣分成熟;只要緣分成熟了,你就好好過這一生。你本來已經具備一切所需要的東西,如內在的智慧覺悟的能力,這是每一個人都平等具有的。現在,如果設定的價值觀是要追求財富,你恐怕會為了這個價值而犧牲其他更有價值的東西。莊子就是提醒我們這一點。那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我剛才只是指出最高的一個,就是覺悟「道」。
雖然這是很難的挑戰,但如果有正確的教育和正確的觀念,還是可以做到的。譬如,我們所謂的貧窮和財富本身都跟快樂沒有直接的關係,重要的是,有沒有那個「道」可以讓你感覺到安頓。我們可以把「道」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人生所走的路。人每天都在生活,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構成一個方向。你到底在往哪一個方向走?這就是所謂的儒家有儒家的道,道家有道家的道。你只要察覺自己是在走一條路,你就要問自己:我是不是越來越接近我的目的、我的終點?所以談到人的生命的時候,要記得不能從平面來看,而要從立體來看。從平面來看的話,人跟動物沒有什麼差別,就像「食色性也」一語所說的;從立體來看的話,就會要求自己逐步擺脫身體的物質欲望。因為人在不同的年紀,身體狀況不一樣,想法也會有改變,有些人到年老的時候發現身體不行了,不敢多吃,不敢多玩,要不然鬧人命了。這時候如何提升自己的品味呢?有些人很直接,進入拍賣市場買藝術品去了。但是即使你買了藝術品,還是受外面的價值觀念所影響。你終究還是要問你自己:我如何為自己找到一種正確的觀念?所以在國學裡面的道家思想,對很多中年以後的人,特別具有啟發性。
最後我想指出,道家絕不是主張,你學了道家就一定要窮,窮才能快樂。他不會這樣講。他會說,不管你有錢、沒錢,都不要太在意這件事情。所以我們也經常強調,道家的思想叫做無心,不要有心,你一有刻意的想法,就會執著了。你活在世界上,如果是無心而為,譬如說,去買彩券,中了就中了,沒有中就算了,也不要太在意,因為你去買的本身就有想發財的企圖;如果我正好碰巧發了財,也不要把這個當作我生命裡面真正重要的東西。凡事隨遇而安,「遇」即遭遇,包括富貴,也包括窮困,你不管富貴、窮困,都可以感覺到生命的安頓和快樂。所以我們一再強調說,面對窮困和財富的時候,要常常記得,不要完全受外面的觀念所影響,一定要反過來問自己:我怎麼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快樂、幸福?因為快樂與財富、貧窮沒有必然的關係。


《人生困惑問莊子[第二部]:工作的藝術及其他》

第三講 職場相處之道(節錄)

◎ 其實,不光是在國君身邊當差難,只要有主管、下屬的權力區分,下屬好像就會比較難過。清朝有個人去做縣長,卻連字都不認識,每次,他寫數字寫到「七」,最後一筆總是往裡一勾。下屬就跟他說,老爺,您這個「七」字寫得不對。縣長聽了就不高興,哪有部屬糾正主管錯誤的?於是他把筆一丟說,老子「七」字是寫不好,可是老子「八字」好,你不過是當衛兵的命,我是當老爺的命。碰到這種蠻不講理的主管,部屬該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也只好訓練自己的修養了。因為,每個人都是從部屬慢慢爬升上去的,只有少數人生來就是富貴命,否則一般情況都是從部屬慢慢變成主管。所以,我們也應該記得自己過去當部屬時,不喜歡主管怎麼對待自己。
儒家對於這一點談比較多。儒家認為,你不喜歡主管怎麼待你,你就不要這樣對待自己的下屬。你現在是下屬,不喜歡主管怎麼樣對你,將來你到了主管的位置之後,就要想到這一點。
這其實是觀點上的換位思考。在《莊子‧徐無鬼》裡有個故事,徐無鬼本來隱居山林,有一天透過女商安排,下山去找魏武侯。魏武侯見到他很高興,因為是知名的隱士。徐無鬼和魏武侯相談後,魏武侯非常開心。女商覺得狐疑,便問徐無鬼,先生究竟對君侯說了些什麼?我一向告訴君侯的,從遠處說是談《詩》、《書》、《禮》、《樂》,從近處說是談《金板》、《六弢》,見於行事而大有效驗的不計其數,但君侯從未開口笑過。我們這些大臣一向奉行大王的命令,大王說什麼,我們便做什麼,他從來沒笑,也沒露過牙齒,怎麼你今天跟他一談,他便笑得那麼大聲,我們在外頭都聽到了,到底有什麼祕訣?徐無鬼說,我跟他談怎麼樣相狗和相馬。古代社會的娛樂很少,其中一項貴族娛樂就是賽狗、賽馬,所以需要有人相狗、相馬,才知道哪隻狗、哪匹馬是上等的。徐無鬼其實就是跟魏武侯談論這些像八卦一樣的事。平常大臣在國君的面前,沒有一個人講得上生活的話題,都是門面話,或是說一些流於客套、冠冕堂皇的話;但我們不要忘記,國君也是人,是人就有平常的生活。
徐無鬼接著又說,越國有一個人被流放──他把國君比喻為流放的人──這個人離開國家幾天之後,看見認識的人就很高興;離開國家一個月後,看到曾在國內見過的東西就很高興;等到離開國家一年以後,看到像是同鄉的人就很高興。這不就是離開故鄉越久,思念故人越深嗎?長久居住在曠野中,聽到人走路的腳步聲就會高興起來,更何況是有兄弟親戚在身邊談笑呢!很久沒有人用真實的言語在君侯身邊談笑了,徐無鬼跟魏武侯談話,只是把他當作尋常人。這樣一來,他反而覺得開心,因為這是用自己在跟別人相處,可以非常自在,不需要擺架子,不必說門面話。

◎ 在前述的故事裡,君王非常令人同情,他們像被流放的人,感情上與別人都很疏遠,沒有人真正理解他們,猶如孤家寡人。這樣想想,是不是當主管也挺不容易?我們總是害怕遇到蠻不講理、難以溝通的主管,若真的遇到了又應該怎麼辦?
主管如果不是最高階的領導,上面也還會有主管,他也有他的壓力,只好把他的壓力轉嫁給他的下屬,這樣一來,做下屬的應該怎麼辦呢?其實,自古以來都存在這樣無法解決的問題。
有時,當主管的壓力其實比下屬還大,甚至也比部屬更累。這樣一想,我們或許便能稍稍體諒,覺得經常苛責我們的主管變得不那麼可恨了。說不定他接了上頭主管的一通電話臉色就變了,主管對他提出要求,他根本連對方的人都看不到,馬上就得去做許多事,作為他的下屬或許還可以直接看到他,彼此溝通,但他說不定連溝通的機會都沒有。經過這樣的換位思考,我們也許較能站在主管的立場來設想。
如果遇到與主管溝通困難的情況,莊子會說,外表要設法遷就他,內心最好也能夠順從他;然而,遷就不能太過分,順從更不能太過頭。一旦一味地遷就和順從,最後便會完全失去自己的立場。如果主管走偏,你也會跟著他走偏,將來萬一出了事,你就會第一個倒楣。

◎ 莊子的想法跟儒家的觀念不太一樣,儒家認為,如果看到君王昏庸,身為人臣一定要直言進諫,這才是臣子的責任。莊子卻主張遷就和順從,即便他是一個不稱職的領導者,也要抱持這樣的態度嗎?
莊子的考慮主要有兩點:第一:古時候的人命真的沒有什麼保障,要先保命,如果直言進諫,國君往往說殺就殺。第二:直接對抗往往無法達成目的。如果直接跟擁有絕對權力的君王對抗,他說不定免了你的職、罷了你的官。所以,首先得先保住性命,想把事情辦成,就要採取適當的方法,所以得先順從上意,若想直言進諫,一定要選擇適切的時機和妥善的表達策略。莊子還說,我如果對你很好,別人問起我,你就會說一些溢美之詞;我如果對你不太好,別人問起我怎麼樣,你就會說一些溢惡之詞。「美」就是好話,「惡」就是惡語。人很難避免「溢美」、「溢惡」,往往都依個人情緒與喜惡來說話,莊子建議我們要同時避免這兩種習慣,最好能夠說實實在在的話,說多了、說少了都不好。莊子也理解人與人相處的難處,更明白主管與下屬的緊張關係。他告訴我們如何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卻又不會給自己添加任何情緒,或製造不必要的對立。在一般成見下,儒家似乎較注重實用,而道家則希望無為,但探究莊子對主管、下屬關係該如何處理的觀點,我們看到的,其實正是實用原則,甚至比儒家的觀點更實用。司馬遷說,莊子的哲學雖承自老子思想,但「其學無所不窺」,莊子是個平凡百姓,只做過小公務員,但對於基層下屬與上層那些大官、國君間的實情卻了解得比誰都清楚。換句話說,我們讀《莊子》有一個好處:你不必親身去做某一件事,就能知道那件事的複雜情況。莊子也說,社會必須要能順利運轉,國君再怎麼樣不稱職,國家也不能沒有國君,同時,一個官僚系統也一定需要各級下屬,讓國家機器得以順利運作,目的是要讓老百姓免於受苦。一般人比較少談到莊子的這一層理念,事實上,它才是莊子思想真正精彩的部分;換句話說,我可以向世俗提出各種看法,讓世俗機構和組織得以運作,至於我要自我保護,獨自過著隱居、逍遙的日子、與「道」相處,那是另一套生存的邏輯。由此可見,莊子將自己和世俗清楚地區分開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9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