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樂趣就在於因「人」而異,每個人都不同,不同年齡、不同家庭、或是來自城鄉的不同背景,這些差異會帶出許多有趣的內容,因此所需的時間也不一樣。每一回的「蘇菲對話錄」,是其他兒童們真實的思辯對話,您可以從其中取得素材,帶領子女或學生挖掘更深的內涵。討論完之後,也可以掃描 QR Code,一起觀賞由文化部支持、GOOD TV播出的兒童思辨節目《貓道上的哲學家》。
台大哲學系碩士。目前為兒童思辨節目《貓道上的哲學家》編劇和顧問,同時是思塾兒童思辨課老師與新生代基金會講師,並舉辦多場個人講座。 在獲得教育部「全國實習教師獎」後,反而從國文教學踏入思辨教學? 書平老師看見,當前台灣教育現場其實在2016年就緊鑼密鼓的推動「107課綱」,以及時至今日強調「素養」教學的「108課綱」。最大的挑戰,除了是傳統教學下的老師和父母不僅要重塑自己所有的思考方式、價值觀,還要有能力重新轉釋成可以教導下一代的方案,也就是,我們必須認清,任何學科內容不能再強調過去傳統的3R:讀(reading)、寫(writing)、算(arithmetic)」而是要注重新的4C即:「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有效溝通(effective communication)、團隊共創(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創造與創新(creativity and nnovation)的能力,也就是「思辨」將會是新世代必要的日常,因為我們即將要面對的是一個前所未有、嶄新的世界。 書平老師於四年前就開始運用思辨的元素融入教學,多年的操作經驗,帶領無數場的思辨討論,她有感而發地說:「教育是『人』的職業,能讓學生在學習時也能夠回應自我,這不僅完整了教師對於教學的想像,而也正是透過對話的讓我們教學相長,使我在學生身上受益匪淺。」 任職台大哲學系教授,李賢中老師是書平的指導教授,他在推薦序中特別提到,書平是他指導的學生中,相當優秀並且很能接地氣的一位。在哲學抽象的概念、普遍性的思考中,要能將之轉換為日常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發揮影響力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是,書平做到了。《蘇菲》還結合了節目的元素,將書平老師的思辨課室討論搬到了節目的現場,這是少有作者所能擁有的豐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