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全4冊‧精美函盒珍藏版)(簡體書)
滿額折

十三邀:我們時代的頭腦與心靈(全4冊‧精美函盒珍藏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36 元
定  價:NT$ 1416 元
優惠價:871231
領券後再享89折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3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全民現象級訪談節目《十三邀》全4季內容首度結集:打破節目區隔,重新劃分主題,許知遠策劃主創,陳沖作序推薦:

《十三邀》總播放量超13 億,數度引發破圈式全民討論,是目前國內影響力極大、口碑極好的訪談節目。

本次出版首度將4季內容深度整理、全番結集,並按人物類型重新劃分為藝術家、時代偶像、知識分子、浪潮人物4個分輯,堪稱一部時代聲音的紀念碑。

★ 樹立人物訪談的新典範,以個體為樣本,探討時代精神:

時代發展的進程中,各個領域湧現出極富性格的傑出個人,他們的故事與思考值得被反复追問,藉此,我們才得以知道這一切是如何發生,又付出了何種代價。所以,《十三邀》挑選受訪者的方式就是它的最*特色:每一個個體都是一面鮮明的旗幟,一種詮釋時代和世界的角度和敘事。

許知遠以知識分子的獨特視角,對談52位標誌人物,從中發掘真實,尊重真實,找到真正豐沛的個體表達;同時通過對話釐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時代心靈。

★ 《十三邀》在割裂的時代重建對話精神,極大地擴展了知識分子的可能性:

對話到底意味著什麼?在《十三邀》中,許知遠通過對話的形式,將個人思想、時代精神與眾多人物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構築了我們時代迄今為止最為盛大的一場對話的歡宴:從每一個人物視角,切入歷史與當下的議題,從每一份珍貴的個人經驗出發,抵達一個更寬闊的世界。

★ 對話歷時4年,文稿打磨歷時1年,內容體量遠超節目呈現;許知遠專門為每位人物撰寫點睛式側寫

跟剪輯後的視頻相比,圖書版《十三邀》更為細膩、全面地呈現訪談內容,記錄下多個未能被視頻呈現的精彩瞬間;

嘉賓個人年表+訪談視頻二維碼+新增大量註釋+現場照片,構築更為縱深的閱讀場景;

許知遠審視與每位對話者的關係,撰寫精彩的人物側寫,亦可視為進入訪談之前的一次導覽。

★ 與視頻截然不同的閱讀美學:通過書籍這一更為人性的中介,讀者將不再只是對話的旁觀者,而是深度的參與者。

從視頻到紙書的轉變,更耐讀,更易懂,更具收藏性:

定格對話的精彩與寬廣,留存思想的碰撞與閃光,呈現我們時代更有溫度和深度的對話美學。

 

史學大家許倬雲怎樣看待美國滄桑五十年?
功成名就後的張藝謀,如何看待藝術與權力之間的關係?
擁抱娛樂至死時代的馬東為何“底色是悲涼”?
喜歡洞見未來的羅振宇,把做生意視作“最有尊嚴的生活”?
十三邀,是著名知識分子許知遠與各行業、各領域領軍人物共同對個體與時代做出的觀察與思考。他們各自以獨有的視角,在個體與時代、智性與審美、自我與世界、見識與創造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入的對話與交流,全面展示出我們時代最優秀的頭腦與心靈對歷史、當下和未來做出的追問和探索。
與視頻節目不同,圖書版《十三邀》打破了1至4季的區隔,重新劃分為藝術界、演藝界、人文知識分子、時代浪潮人物等四大領域,使得每個領域的意見、經驗與心得更加具有模板作用,以不同領域中正在發生的樣本,探求我們這個時代的發展切片,進而帶領讀者在這些對話的碰撞中重新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我們的世界也正因這樣精彩的對話而變得魅力非凡。

作者簡介

許知遠

作家,單向空間創始人,談話節目《十三邀》《十三遊》主創。

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憂傷的年輕人》《祖國的陌生人》《青年變革者》等,作品被翻譯成英、法、韓等多種版本。

名人/編輯推薦

 

從上海第一次採訪到現在近兩年的時間裡,我也只見過許知遠兩回,但是他似乎已經成了一位老朋友。我們是為同一種精神而欣喜,同一種人格而堅持,同一種逝去而悲哀;我們是被同一種情操所感染,同一種養料所滋潤,同一種溫暖所安撫。

——陳沖(導演演員)

你們做(《十三邀》)節目,經過網絡發散出去,是可以代替學校教育的。我希望更多人做。傳播知識,刺激思想,引導風氣。

——許倬雲(歷史學家)

作為觀眾,十三邀讓我看到了一系列有趣的心靈;作為被訪者,十三邀讓我直接進入公共討論,打開了新的思考空間。

——項飆(人類學家)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尋找對話者。”許知遠通過《十三邀》豐滿了一句老話。他是和時代生活緊緊糾纏在一起的人,他走到了“獨白”的反面。

——西川(作家)

十三邀影響很大,批評也不少,正常。我喜歡許知遠不憚顯露自己,包括自己的弱處,這想來也是真誠對話的應有之義。

——陳嘉映(哲學家)

我很喜歡許知遠老師,他在這個“過分娛樂化、淺薄的時代”,真誠而質樸地保持著認真和嚴肅,《十三邀》給我的感覺就彷佛是一個平時只有奶昔可以喝的人第一次喝到了白開水,它平靜、淡然、清透,讓我覺得原來這才是自己本該喝的東西,而且應該一直喝下去。

——河森堡(科普作家)

雖然許知遠老師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對談,他做的那個(《十三邀》)就是中國味道的《蕨間訪談》。對錯觀點啥的都不重要。

——李誕(脫口秀演員、作家)

《十三邀》令人耳目一新,它的創造性也在這裡,它之於脫胎於電視台演播廳的訪談,好似台灣新電影之於瓊瑤電影,走出三廳,發掘真實,尊重真實,並賦予真實以創造和審美。

——雷曉宇(作家)

《十三邀》試圖要去拓展的邊界,包括對嘉賓的選擇,可能從傳播學上來說,有些嘉賓不是大眾關心的人,很難產生爆點,但通過對他們的挖掘,通過拓展對話的邊界,你會發現,現在社會還有很多已然存在,但還未被發掘的東西。

——張帆(單向空間聯合創始人)

人們可以通過這個節目回看,當年的中國是什麼樣的,當時一些知識分子、名流大咖是怎麼思考問題的。如果不是這個節目存在,就永遠不會被激發出一些討論。

——《南方周末》

採訪者有意識地進入故事之中,所有的問題基於個人興趣,帶有強烈的作者色彩,(《十三邀》)節目如同一個“開放式廚房”呈現對話前後的空間和心態,我把它定義為“關於採訪的真人秀”。節目做了四季,輿論從最初引發爭議到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它的稀缺性,

——《GQ智族》

許知遠刻意與流行慢一拍的節目定調,讓《十三邀》能觸及其他人物訪談難企及的深度。

——鈦媒體

如果說設置衝突是許多視頻節目諳熟的套路,那麼《十三邀》以充滿“與時代不合拍”的思慮,由頭到腳充滿著懷舊情懷的許知遠來主持,已經將節目事先建立在了一種認知衝突之上。

而事實證明,這種衝突發掘出了對話訪談節目的另一種魅力,這魅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當下社會的多元認知。

——中國新聞網

《十三邀》呈現的種種衝突和思考,也正是它的價值,雖然許知遠顯得與這樣一個時代格格不入,但作為個體思考者存在和發聲的珍貴也是不容忽視的,同時也帶來了有趣的思想撞擊。試想,如果沒有這種“不成熟”的“衝動”帶來的衝擊,又有什麼意義呢?中庸本身也許不需要被否定,但中庸帶來的往往不是認知邊界的拓展,反而是某種保守,某種意義上傳統的守衛者,但對於舒適區的逃離本身就是和“衛道士”的對抗,這樣才有可能迸發新的思想,正像是歐洲的啟蒙運動那樣。然而,《十三邀》也讓我感覺啟蒙運動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希望這不是自欺欺人的錯覺吧。

——華雲楓

看《十三邀》對思想的改變是劇烈和徹底的。那麼多人物,每個人都能在與許老師的交談中,談出那些他們最珍貴的思想、經驗、人生,這些是在我可及的所有視頻節目中,獨一無二的,因此,《十三邀》對23周歲的我本人意義非凡,這幾年的人生觀的逐步完善,與看這個節目不能說沒有聯繫。每一次對話,都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每一期,都值得不斷玩味咀嚼,每一個看完《十三邀》的夜晚,都覺得良宵難得。

——雨墨

從高中到大學,許知遠先生陪我度過這四年,內心赤誠又情感豐沛。

——宜山

《十三邀》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訪談節目,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飛速發展、有點迷茫、更有許多喧鬧聲的時代多了無數個觀察面,讓我們聽到他們的聲音依然存在,依然溫暖,依然犀利,依然精闢,依然明白。

——一起成長withme

《十三邀》,請繼續,年輕一代的我們需要你為我們撥開迷霧,指明方向,更好地完善自我,了解世界,實現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高勇峰

真心地感謝《十三邀》,感謝許知遠,正是因為你們的存在,這個世界才顯得更加美好。也許,這顆種子經過很多年才會發芽甚至於根本不會破出泥土,但是,當種子播下的一瞬間你們其實已經改變了一切……

——6.17

 

1.【自序】意外的旅程

文/許知遠

“那麼,你最想見到誰?”

我至今清晰記得,2015 年初夏的那個午後,在花家地一幢小樓的雜亂會議室裡,李倫、王寧、朱凌卿坐在我對面,和我討論一檔訪談節目的可能性。

這是一個意外的邀請。彼時,我正為創業興奮與憂心,與朋友苦苦支持了十年的小書店,得到了一筆風險投資,它給我們帶來希望,以及更多的煩惱。我在小業主與作家之間搖擺,後者的日益模糊令我不安。我亦對自己的寫作不無懷疑,我喜歡的一整套價值、修辭在這個移動互聯時代似乎沉重、不合時宜。

這個時刻,他們出現了。儘管只匆匆見過,我對他們有本能的信任。李倫謙和、富有方向感;王寧敏銳、細膩;總斜身半躺在椅子上的小朱,笑聲過分爽朗,總有驚人之語。

我沒太認真對待這個提議。不過,倘若有些事能把我從辦公室中解救出來,卻不無誘惑。而且,我總渴望另一種人生,水手、銀行家或是一個搖滾樂手,總之不是此刻的自己。採訪是滿足這種渴望的便捷方式,在他人的故事中,我體會另一種生活,享受暫時遺忘自我之樂。年輕時代的閱讀中,法拉奇、華萊士更是傳奇式的存在,他們將對話變成一個戰場、一幕舞台劇。

在一張打印文件的背面,我胡亂寫下了幾個名字:哈貝馬斯、周潤發、黑木瞳、莫妮卡·貝魯奇、王朔、陳沖、比爾·蓋茨、奧爾罕·帕慕克、陳嘉映……他們皆在我不同的人生階段,留下鮮明印記。他們對這串名字頗感興奮,小朱搖晃著腦袋,說這不是十三不靠嗎?

節目就這樣半心半意地開始了。它定名為“十三邀”,每一季發出十三次邀請,或許,它們也能構成一次意外的和牌。

我將之當作生活的調劑,每當我因公司管理與梁啟超傳的寫作窒息時,就去拍攝節目。打印紙背面的名單無法立刻實現,我們努力去尋找每一個富有魅力的靈魂。他們大多是各自領域的傑出人物——小說家、哲學家、成功的商人、武術名家、導演、演員,令人不安的是,娛樂界佔據著過大的比例,這不僅因為他們有豐富的故事可供講述,也緣於他們可能帶來的影響力,一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我多少期待借助這種影響力,對知識分子日漸邊緣的趨勢作出某種報復。

我和他們穿過三里屯街頭、在桂林吃米粉、在無人的電影院裡吞雲吐霧,還在九龍的武館裡練習詠春拳……最初的目的開始退隱, 我越來越被探訪過程吸引,我喜歡和他們時而興奮、時而不咸不淡的交談,一些時候甚至陷入不無窘迫的沉默。沉默,與言說同樣趣味盎然。

這個嘗試比原想的更富誘惑。不管多麼自以為是,你都不能通過幾個小時的相處,就聲稱理解另一個人。但談話自有其邏輯,它逼迫雙方勾勒自己的輪廓、探視自己的內心。在陌生人面前,人們似乎更易袒露自己。

鏡頭令我不安,它充滿入侵性,尤其在人群中,我尤為不適。我也害怕屏幕上的自己,遠離後期製作,也從未看過一期節目,心中亦多少認定,這並非是我的作品。但我對影像產生了新的興趣,那些無心之語、一點點尷尬、偶爾的神采飛揚,背後的牆壁上的花紋,皆被記錄下來,它提供了另一種文本。比起寫作,它也是一種更即興的表達,帶來意外的碰撞與欣喜。

我意識到,它逐漸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鏡頭也沒那麼討厭了,它給交談帶來正式感,令彼此的表達更富邏輯與結構。也藉助鏡頭,我的經驗範圍陡然增加,一些時候,甚至是夢幻的。是的,哈貝馬斯與貝魯奇尚未見到,但我的確與坂本龍一在紐約街頭閒逛,在東京與黑木瞳喝了杯酒,與陳沖在舊金山海邊公園的長椅上閒坐。

我同樣不會想到,在薇婭的直播間賣貨,置身於一群二次元少女之中,聽羅振宇講他的商業之道。當接觸到這一新的時代精神時,我發現沒有看起來那麼新,亦不像我想的那樣淺。

相遇拓展了感受,又確認了身份。當面前所坐是西川、項飆、陳嘉映時,我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熱情更為高漲,表達更為流暢,期待這談話不會結束。而吳孟達、蔡瀾又讓我感受到另一種人生態度,智性與生活之滋味,缺一不可。

我亦遭遇到嶄新的困擾,被捲入大眾輿論的旋渦。作為一個習慣藏在文字背後的寫作者,這實在是個令人焦灼的時刻,我覺得自己掉入了泥潭。偶爾,我也陷入自我懷疑,是不是不該進行這個嘗試。

短暫的動搖後,一切反而堅定起來。它還帶來一種意外的解放,我愈發意識到表現(performance)的重要性。倘若觀念得到恰當的表現,它的影響將更為深遠。書寫也是多向度的,文字只是其中之一,聲音、畫面、空間也同樣重要。

這些對話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現在眼前時,給我帶來另一種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喚醒,似乎認定唯有印在紙上,才更可能穿越時間。比起節目,它更像是我的個人作品,我們的對話也以更全面的樣貌展現出來。

感激也在心中蔓延。我常對李倫與王寧頗感費解,他們對我的盲目信任從何而來。作為製片人的朱凌卿,儘管常有混亂與饒舌之感,但他的敏銳與判斷力,常與我心有靈犀。從小山、劉陽、新力到繼衝、正心、學競、龍妹,我喜歡與導演和拍攝團隊四處遊蕩,在路邊攤喝啤酒。很多時刻,我們有一種家人式的親密,正是這種親密與信任,驅動著這個節目。需要感謝的同事們眾多,我無法一一列舉。雷克薩斯的Kevin與Kathy,亦要特別緻謝,當Kevin說最鍾愛尋找譚嗣同一期時,我感到得覓知音的慶幸。我還暗暗期待,這個節目能延續到第十季、第二十季,如果可能,至少有三十季,邀請每一個人參與對自己時代的理解。騰訊新聞始終是最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

範新給出了出版的提議,並篤信這套書能折射時代心靈。劉婧、晉鋒、丹妮、陳麟、明慧和一頁團隊的編輯們皆參與了編輯與整理。他們都深知,對我來說,一本書永遠意味著最隱秘的歡樂。節目的不足,我尚可推諉給導演團隊,這本書的瑕疵、錯漏,則全歸於我。

2.【推薦序】禮物般的交談時光

文/陳沖

許知遠第一次在上海採訪我的時候,我也許是有所保留的,那時我還不認識他。如果現在重新做一回是否會更好些?不過從陌生到了解的過程應該也是有趣的吧。忘了那次我們具體聊到了些什麼書,但我清晰記得當時的那份驚喜和感動——這個比我小十幾歲的人居然也愛老書——那些我年輕時代迷戀的東西,不,那些我至今仍然迷戀的東西。

2019 年的春天他來舊金山,我們一起去了一家叫“綠蘋果”的書店,這個不起眼的地方是我在這座城市的聖所。美國的商店一般關得早,但“綠蘋果”開到晚上十點半,我喜歡晚飯後來這裡逗留,在舊書堆裡慢慢翻閱,那些悠哉悠哉的時光是幸福的。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我常帶她們來這裡買書,後來大些了,她們就把看過後不再需要的書拿回書店去賣掉、捐掉或換新書,呵,那都是在她們發現亞馬遜之前。許知遠那天跟我在“綠蘋果”的書架間閒逛,隨意聊著各自喜歡的書籍,一份默契感油然而生,對於生性慢熟的我來說這是很少有的。

後來,我們的對話也經常從書開始。我在泰國拍戲的時候,正逢雨季,雨水蒙住了窗外面的湄南河,把我像蠶蛹一樣裹在屋裡閱讀、聽音樂,與世隔絕。接連不斷的傾盆大雨讓我想起毛姆的精湛短篇《雨》,就跟許知遠聊起了毛姆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寫下的一系列悲劇,都是關於亞寒帶的歐洲人到了融化與腐蝕一切的熱帶後的生活。也許我倆都屬於那種有古典情懷的人吧,從毛姆的作品,我們聊到悲劇的價值。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在悲劇中靈魂才得以洗禮和昇華,它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必要部分,而今天,悲劇作為一個劇種被誤認為是負能量。

記得那天我還給許知遠發了我酒店的照片,他說很像他在仰光時住過的The Strand(斯特蘭德酒店),那是他十分喜愛的殖民地式建築。說到他的仰光之旅,又讓我聯想起他寫的遊記,其中提到了我非常欣賞的作者奈保爾。許知遠說奈保爾是他的最愛,深刻影響了他觀察世界的方法。就這樣,我們的對話從毛姆的殖民地作品繞到了奈保爾的後殖民地作品——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生和時空,兩個針鋒相對的視角和風格。我們似乎總是這樣,問一下互相在看的書,然後漫不經心地閒聊,有一搭無一搭的,卻也說出了不少內心深處的感想。

其實,從上海第一次採訪到現在近兩年的時間裡,我也只見過許知遠兩回,但是他似乎已經成了一位老朋友。或者用他的話說,是兩個小朋友在聊天,傻乎乎的,特開心。或者說得嚴重一點,我們是為同一種精神而欣喜,同一種人格而堅持,同一種逝去而悲哀;我們是被同一種情操所感染,同一種養料所滋潤,同一種溫暖所安撫……

人生軌跡中有無數擦肩而過的陌路人,偶爾我們幸運地跟另一條軌跡志同道合一段,也許是半輩子,也許是半天,也許是半小時,都是禮物,值得珍惜。

目次

自序意外的旅程(許知遠)

推薦序禮物般的交談時光(陳沖)

張藝謀:我們都是時代的產物,但我願意去做各種嘗試

坂本龍一:我的聲音是一個小島,而音樂寬闊如海洋

李安:我希望能攪動人心,攪動後又希望能平復它

徐冰:藝術家的價值,在於我們依託的這個文明所做的探索

蔡國強:像野獸一樣善於迷失,像孩子一樣保持天真

馮小剛:我是遲到的長跑者,也是逆著隊伍往回走的那個人

姜文:不拍電影時,我面對的仍是十幾歲時的困境

王健:音樂讓我們還記得自己的靈魂,它的偉大就在這裡

賈樟柯:我剛拍電影時覺得電影可以改變世界,但現在覺得世界改變得太慢了

諾蘭:所有的電影都在操控人心,我操控觀眾對時間的感受

徐崢:我沒有那種豁出命的東西,但人要原諒自己

馬岩松:我是從火星來的,要把現實全部抽空

金承志:如果沒有合唱團,我們可能都在扮演自己不喜歡的角色

畢贛:我不想把年輕人想得那麼膚淺,我們是被詆毀得最深的一代人

書摘/試閱

1.

許知遠:拍了這麼多年,你覺得你的電影裡打動每一代觀眾的到底是什麼?如果可以抽象表達的話。

張藝謀:我覺得是情感。可能影評人願意講一些道理,但我認為對普通人來說是情感。無論是親情,愛情,還是家國情懷,任何情,哪怕是思辨帶來的情感波動,最終都是情感。

2.

許知遠:反抗精神是你DNA 的一部分嗎?

坂本龍一:是的,但是我也認為只是保持反抗有時是過於簡單的,不夠有深度。在“9·11”事件之後,我和我的朋友們出版了一本很厚的書——《非戰》。我取的書名為“非戰”而不是“反戰”,因為“反戰”是一場抗議,有明確的反抗主題和對象,而非戰意味著遠離矛盾,是關於和平、友誼,等等。因此我們想以“非戰”而不是“反戰”為標題來表明我們的態度。反派有時很容易變成正派,正派也很容易變成反派,正與反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有時候會混為一談,陷入二元對立並不好,我們要跳出框架去思考。

3.

許知遠:你給我們大部分人的感覺是平衡感、分寸感非常好的一個創作者,你會有失衡的時候嗎?

李安:會有,身體會抗議。我們做這一行,年齡到了,你以前積的因一定會告訴你,你怎麼對待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就會怎麼對待你。我們的工作很忘情,跟一般規規矩矩的、刻板的生活不一樣,所以它本身就是一種縱情。我們這麼蹂躪自己的情感,肯定不是養生之道。養生之道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盡量不要太去玩弄那些情感的東西。可演員也好,做藝術的也好,都是拿自己的命在手上玩兒的。對絕對值的追求有點殺手的個性在裡面,堅持、執著。老天爺給人的東西是有限的嘛,不可能無限地給你,你過癮了以後,它就會告訴你沒了。我覺得我寧願自己這樣活,也不要什麼都不去觸碰。

4.

許知遠:你覺得哪個階段的自己思想最活躍呢?

徐冰:別人一直問我有沒有創作瓶頸,我想了一下,我好像基本上沒遇到過創作瓶頸,一直感覺有很多東西要去表達。後來我發現,社會現場真的是產生新的思想動力的源泉,藝術系統本身其實是遠遠落後於社會現場的創造力和活力的。

5.

許知遠:偶爾會問自己“我是不是不夠勇敢”嗎?

蔡國強:當然是這樣的。但就是你要真實,真實就是你的勇敢和力量。比如說你直接面對你的搖擺、你的現實,不迴避。你還要很清醒,任何事都有一些失去,同時也有一些得到,有得有失,但底線沒了,你就會很沮喪。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能給藝術家完全的自由。

6.

許知遠:你會覺得自己像是這代人裡面一個遲到的長跑者嗎?同齡人可能進入得比較早。

馮小剛: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我和大家走了相反的兩條路。大家都在拍文藝片的時候,商業片這條道上空空蕩蕩的,我就殺進來,拍了賀歲片;當所有人都開始按計算器的時候,我又調轉頭來,逆著隊伍往回走。這個是刻意為之嗎?我覺得也不是,我也不是一個有步驟、有策略的人。

7.

許知遠:你可以一直這麼燃燒著?

姜文:我沒覺得燃燒,對我來說這個比干別的有意思。我可能呈現出一種不安靜,有點像孩子對待玩具,就是迷戀無中生有,裡面各種各樣的細節就像芯片一樣,好多好多迴路,好多好多點。可能人家沒看見,但你不斷地琢磨,最後把幾千個鏡頭組接起來。

8.

許知遠:這些離去的偉大人物中,倘若真有一次機會,最想和誰在一起坐下來喝杯酒,聊一聊?

王健:我想看看人類剛從非洲走出來的時候是什麼樣子。說實話,我最關心的其實不是音樂,都是另外的事情。音樂只是一部分。所以有很多朋友和我說,你根本不像個音樂家。

9.

許知遠:你現在的驅動力是什麼?以前是表達的慾望,看到新鮮的東西要描述它,現在呢?

賈樟柯:還是這個。核心的驅動力還是這個。你看到什麼想表達,你想到什麼也想表達,我覺得還是分享的慾望。比如我給你講這些東西,我很開心,這是一個分享的機會。要是拍成電影更開心,讓更多人分享。

10.

許知遠:你不使用電子郵件,也沒有手機,那你如何與這個快速變化的現代世界相聯繫?如何用技術驅動世界?

諾蘭:我認為很多人用技術做的事實際上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它只是用來打發時間,而且我很容易分心,所以如果讓我找個讓自己分心的方式,我可能會玩遊戲什麼的,然後花費大量時間在網絡上什麼都不干。我很重視什麼也不做的時間,只是思考,努力想清楚現在在做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11.

許知遠:不同的創作者會被不同主題的情感所驅動,比如有的人特別愛崇高,有的人特別喜歡戲謔,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情感驅動是什麼?

徐崢:我覺得溫暖很重要,因為人世間已經充滿了各種操蛋的東西,所以一個作品還是需要給予人溫暖。但溫暖其實是一個結果。溫暖的前提是成長,我覺得成長很重要。

12.

許知遠:什麼時候確信自己的才華?

馬岩松:我好像都是從別人那兒感覺到的。就好比今天你來採訪我一樣,你應該不會去採訪一個沒有才華的人。但其實我還是經常懷疑自己。我最大的一個出發點就是不想跟別人一樣,這點逼著我找不同的路徑,或者找自己的角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231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