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看的是歐洲,想的是中國(簡體書)
滿額折

看的是歐洲,想的是中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看的是歐洲,想的是中國》為“陳樂民作品新編”之一種,收錄了作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中西文明交流與比較的各類文字,集中呈現了作者晚年對“西方何以為西方,中國何以為中國”這一主題的孜孜思索。

作者專注於研究中西歷史進程的分野與關聯,關注歷史結構的演變,強調中西文明對比的方法論問題。同時更善於從微觀處把握歷史發展的關鍵部位。

作者闡述了諸如中國從何時起開始落後於西方、中西文明的不同“思想底格”、現代化與中國、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形成新的“自性”等問題。其全局性的視野、敏銳的觀察力,頗具啟發性。


作者簡介

陳樂民(1930—2008),國際政治與歐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前所長。前歐洲學會會長。主要著作有《戰後西歐國際關係(1945—1984)》《歐洲觀念的歷史哲學》、《東歐巨變與歐洲重建》、《戰後英國外交史》(主編並主要撰稿)、《西方外交思想史》(主編並主要撰稿)、《歐洲文明的進程》、《十六世紀葡萄牙通華系年》、《20世紀的歐洲》、《歐洲文明十五講》、《萊布尼茨讀本》、《徜徉集》、《啟蒙札記》、《對話歐洲》等。


目次

上輯

古中國與西域 / 003

兩漢魏晉敘大秦 / 006

兩漢與歐洲之交 / 011

歷史與展望

——中歐交流發展之我見 / 013

“西學東漸”與我們的“容忍度” / 026

中西歷史文化方圓難周 / 029

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不速之客 / 035

關於18 世紀西歐天主教內有關中國禮儀之爭的一個“新發現” / 067

徐光啟、利瑪竇及17 世紀中西文化會通與衝突 / 070

上海人徐光啟 / 120

大寫的徐光啟 / 123

培根和徐光啟 / 130

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且說徐光啟紀念館 / 134

徐光啟墓前的十字架 / 138

徐光啟,世界之人也 / 142

中西文化的哲學底蘊 / 146

中西之交與古今之異 / 148

中西文化之一大歧異 / 151

戴東原與笛卡爾 / 154

中西文化與張東蓀 / 161

陳序經與中西文化 / 166

馬勒伯朗士與“中國禮儀” / 169

中西之交,義理分殊

——談馬勒伯朗士與“中國哲學” / 174

非作調人,稍通騎驛

——萊布尼茨與中國 / 186

中西之交中的萊布尼茨 / 195

萊布尼茨與馬勒伯朗士 / 198

下輯

中西文化比較綱要 / 205

中國從何時開始落後於西方 / 262

再談中國從何時開始落後於西方 / 266

文化與文明 / 270

中西文化比較的前提是還其本相 / 273

中西文化思想史之再觀察 / 276

中西文化交流中之不平衡與前瞻 / 282

探尋中國的“自性”(identity) / 289

從“西學源於中土”引出的閑話 / 295

“太平洋時代”與“大西洋時代” / 302

中西文化,察異會通 / 305

從比較到超越比較 / 308

我們需要一次“文藝復興” / 322

“中國”和“歐洲”的來源 / 326

“動”的文化 / 329

關於“大西洋”的譯名 / 331

答《歷史教學問題》記者問 / 333

“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 / 342

重提“東西方問題” / 350

關於歐洲研究的幾個問題 / 357

文明衝突歟?文明融合歟? / 363

拓寬國際政治研究的領域 / 368

附錄 《西方外交思想史》緒論 / 381

新編版後記/陳豐


書摘/試閱

我們需要一次“文藝復興”

——對中西交流的一些看法

中西文化交流是個老話題了,但是人們還要不厭其煩地、時不時地揀起這個老話題。

談交流,必然涉及差異;道理很簡單,若無差異,何來交流?所以,交流是以差異為前提的。

這裡,我只是十分概括地對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些問題談些想法:一是對中西文化的認識;二是關於中西文化交流問題的認識。

需說明的是,此處的“文化”,是“文化哲學”意義上的“文化”,並不涉及文化領域裡的特定具體形式或門類。

第一個問題,我對中西文化的認識。

在各種文化的相互關係中,通常最為寬泛的說法,指的是東西方文化的關係。這種說法是不十分嚴格的。

西方文化比較容易理解。雖然歐洲文化與美國文化有所不同,即使在歐洲範圍內,也有不同的文化;但是,從根本和源流上看,都可以上溯到希臘、羅馬和基督教文明。西方文明之間的交匯經歷了從古到今的自然歷程。西方文明所使用的概念(concepts)和範疇(categories)是相通的。

東方文化則復雜得多。西方人常有以“儒”家來概括東方文化的,這是一種誤解。東方文明沒有像西方文明那樣有共同的“根”,甚至以中國文化論,也不好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儒”家。第一,從來就沒有純粹的“儒”,中國傳統文化,至少是“儒”“道”“釋”三家合流,還不要算影響很大的“法”家、“墨”家等等。第二,“儒”是一種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它不是宗教;中國文化中有哲學興趣的主要是在“道”和“釋”裡,有些思辨的(speculative)味道。“儒”“道”“釋”經過了幾個世紀的磨合,到11、12 世紀融合成以“儒”為主的傳統的文化,一直統治著中華帝國的封閉社會。

這種文化在亞洲東部有些影響,在亞洲其他部分幾乎沒有或很少有影響,它們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如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突厥文化、波斯文化等等。有人把日本、朝鮮半島都劃在“儒”家文化圈裡;誠然“儒”在那裡有些影響,但是它們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講這些,只是為了說明東方文明有許多不同的“根”,雖然它們之間有溝通,但是與西方那樣有共同的“根”不一樣。

再一點,任何文化都不是自在自足的,它隨時要吸收新東西,所以文化是有集納性的(absorptive)。中國傳統文化中“釋”的成分就是從印度吸收進來而“中國化”了的。西方文明同樣也不是自在自足的,它的基督教文明就是產生於東方,而後在西方扎了根的。英國哲學家羅素(B.Russell)有這樣一段話:“希臘從埃及學習,羅馬從希臘學習,阿拉伯人從羅馬帝國學習,中世紀歐洲從阿拉伯人學習,文藝復興的歐洲從拜占庭學習。在許多這樣的事例中,學生總比他們的先生更要強些。”這是歷史的事實,表明早期的西方文明是吸收了東方文明而混成的。不過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和亞洲東部還沒有規模很大的交流,因為交通還不發達。

這樣的歷史事實說明,任何文化都不是靜止不變的,它總要吸收新的、適應時代要求的東西,揚棄舊的、不適應和妨礙社會發展的東西。把外來的、新的營養吸收到自己身體裡來,經過分析、消化,有些就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了。所以對任何民族文化都不能把它看作一成不變的。如說中國文化還是孔夫子那一套,就不是事實。對待文化問題,不能用貼標簽的辦法。中國的封建宗法社會比較長,過去吸收外來的營養到南亞、西亞就止住了。封閉的門一打開,便吸收進西方的東西。自16 世紀以來,西方的發展比中國快。馮友蘭先生說:“中西之交,古今之異。”意思是,在中國文化還是“古”的時候與西方文化的“今”交流,自然就是“古今之異”了。中國要趕上去,就必定要向西方學習了。於是,從19 世紀中葉起,一百多年來,中國文化融進了許多西方傳來的東西,融進到自己的肌體裡,所以中國文化已經起了很大的變化。如果仍用沒有接觸新因素以前的眼光看今天的中國文化,把它固定在“傳統”的“儒”“道”“釋”上,顯然不是中國的事實。但是,由於中國文化現在正處在新舊中外雜處的階段,一提“中國文化”仍是那些“古”的才被認作是中國的。

第二個問題,關於中西文化交流問題。

(以下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