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兒童觀的社會史:近代英國的共同體、家庭和兒童(簡體書)
滿額折

兒童觀的社會史:近代英國的共同體、家庭和兒童(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 元
定  價:NT$ 294 元
優惠價:87256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是一部開拓性地將歷史分析的視角深入教育觀變遷的專著。通過肖像畫、育兒習俗等微觀史料,分析17—19世紀的英國社會,解讀兒童觀與育兒意識變遷。兒童觀的社會史研究旨在把握新歷史學方法論,在歷史考察的過程中厘清社會中的兒童發展與教育問題。全書從構成兒童世界的社會性經驗事實出發,探究共同體、家庭、兒童等相關教育要素的歷史變遷,力圖構建一部兒童、家庭及其觀念的歷史長卷。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北本正章(Kitamoto Masaaki),日本教育學者,青山學院大學教授。研究領域:教育思想史、家庭史、兒童學等。主要著譯作:《兒童觀與教育的歷史圖像學》(新曜社,2019),《兒童的教育》(原書房,2011),《繪畫中的兒童社會史》(新曜社,1992)等。

譯者簡介

方明生,上海杉達學院教育學院教授、博士。著有《兒童研究:世紀的回眸與展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等。

校者簡介

沈曉敏,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比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社會科與公民教育。


兒童家庭社會史研究的使命

(代譯者序)

一、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兒童家庭狀況——從個人記憶說起

由私人的話題開始公共問題的討論似不太適當,這裡想要表明的是這樣一種認識:時代的感覺是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母親出生於1920年,雖已是93歲高齡,但依然能靠自己的能力生活,頭腦清晰。她平時在養老院生活,節假日也會到我家住上幾天。今年春節,在我家和我老婆閑聊時,母親說了一句猛話:“那時候,我真的不想要那個孩子(指筆者本人)……”老婆後來把這話傳給我時說:“怎麼樣?別太得意哦,本來都不想要你的。”當時的反應自然是“受沉重打擊!”但實際上,我對此是有些預感的,母親現在說起這個話題,毋寧說有點有趣,也很懷念。上了年紀,以前的事情反而會變得更清晰。想起那個時代的真實情況,確實不是開開玩笑就能過得去的。我是四個姐弟中的最後一個,前面有三個姐姐。姐姐們總說我是“被寵愛的”,但真相又是如何呢?母親的話,讓我再次回想起那個在腦海裡已經沒有留下多少記憶的年代。

男孩被寵慣,部分是事實。記得四五歲時,我被外祖父帶去點心店,他買了點心,讓我坐在店門口的臺階上,說:“吃了吧,吃完了再回去。”點心帶回家,就要分著吃,是不能一個人獨享的。在那個排隊等卷心菜葉、喝稀粥的“三年困難時期”,每個家庭幾乎都有四五個處於成長期的孩子。

二、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中國的人口變動和今後的展望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四五個孩子的家庭很多。醫療技術已經進步,但尚未導入“家庭計劃”(family plan);“想要男孩”的傳統意識在城市裡還留存著;糧食不足等經濟困難持續著,孩子沒有足夠的物資保障,等等。這就是當時的現實情況。

針對這樣的人口狀況,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馬寅初發表了《新人口論》(1957),提出控制人口的建議,但受到批判,被迫辭職。計劃生育政策直至20世紀80年代後才被嚴格執行。由於持續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政策),現在中國人口出現了結構上的轉變。上海社會科學院兩位研究者梁中堂、左學金的論文提示了以下要點,顯示人口問題的嚴重性。

● 隨著對人口增長的抑制,人口老齡化正在迅速發展。

● 從1982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來看,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33.59%降低為16.6%,減少了一半以上,老齡人口(65歲以上)的比例卻從4.91%上升到8.87%,增加了將近一倍,“少子老齡化”的傾向非常明顯。據聯合國人口預測研究,在21世紀中期,中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達到30%或40%以上,中國將成為超老齡化的社會。

● 人口的負增長不可避免。勞動年齡人口在近三年內持續下降,人口總數將在2025年前後進入負增長。據聯合國預測,21世紀末,中國的人口將不到10億。

三、 中國人口問題的新課題

近些年,中國學術界多次舉行紀念馬寅初的活動,人口學者發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例如,在北京大學《人口與發展》雜志主辦的馬寅初人口科學論壇

上,五位研究者發言,提出重新認識中國的人口問題,其論題如下:

“避免極端的出生率”(左學金,上海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

“人口研究者的責任”(顧寶昌,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思考我國人口問題的對策”(彭希哲,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教授);

“《新人口論》與中國人口科學”(解振明,中國人口學會秘書長、研究員);

“後馬寅初時代的‘新人口論’”(穆光宗,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

研究者通過紀念馬寅初的活動,呼吁政府改變人口政策。

國際上,中國的人口問題也受到關注。在公開場合討論這一問題的,多使用聯合國的研究結果。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以“人口動態:中國的阿基裡斯腱”為題,比較中國和美國的人口動態(見表1),指出人口問題在降低中國經濟增長率的同時,所帶來的社會課題也將是中國社會的巨大負擔。總之,人口問題已成為非常緊迫的戰略課題。

四、 阿裡埃斯的兒童家庭社會史研究方法

不得不說,中國現在的中老年人經歷了相當激烈的人口變動史,其深層存在著的是圍繞兒童與家庭的觀念和意識的歷史性巨變。要準確把握這種變化,法國學者菲利普·阿裡埃斯(Philippe Ariès)開拓的兒童家庭社會史的研究方法提供了許多啟示。

今天,在討論西方社會兒童家庭時,阿裡埃斯的著作被引為經典,而且常因“中世紀的歐洲不存在‘兒童’”這樣一個令人警醒的命題被解讀。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現在稱為“兒童”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在當時是不存在的,而是說與成人相區別的,作為人發展的一個階段的“兒童期”的概念在當時是沒有的。也就是說,時人缺乏把兒童當作“兒童”來看待的“目光”(sentiment)。下面將闡明繪畫中中世紀後期這種看待兒童的“目光”的變化。

13世紀左右,繪畫中的幼童耶穌和天使出現了接近現代兒童的形象,而且這樣的兒童形象開始在宗教畫中頻繁出現,如意大利畫家拉斐爾(Raffaèllo Sanzio)創作的《美麗的女園丁》(藏於盧浮宮美術館)。

15—16世紀,兒童的形象從宗教畫中分離出來。兒童,不再是宗教故事中的主人公,而是頻繁活動於各個生活場景中,如兒童在家庭和人群中活動,出現在祭禮、學手藝的工場、學校等場所。但這些風俗畫(conversation pieces)並不是專為表現兒童而創作的。在畫中,兒童與成人混雜在一起,這仍反映了中世紀以來成人與兒童互不區分的意識,如尼德蘭畫家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hel)創作的《農民的婚禮》(藏於維也納美術史美術館)。

18世紀50年代左右成長起來的中產階級取代宮廷成為畫家的贊助商,繪畫的需求於是擴大了。雖然仍保留以往的繪畫主題,但繪畫的表現手法流露出一些自然的情感。從那時開始,很多繪畫展現了兒童與父母一起玩、讀書、野外寫生、釣魚、野餐等生活場景。與以往繪畫中“裝腔作勢”的姿態不同,這些繪畫表現出兒童可愛的表情,用纖細的筆觸描繪出充滿親密感的動作,使整幅畫散發出親子間和兄弟間的親情,如英國畫家約翰·佐法尼(Johann Zoffany)創作的《第十四代維羅彼·德·布魯克爵士約翰及其家人》(藏於美國洛杉磯J. 保羅·蓋蒂博物館)。

由於史料的局限,兒童觀的社會史研究只能利用歷史上留下的繪畫等材料來探索歷史真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繪畫以不同的描述手法,反映了歷史上兒童家庭的觀念,人們通過宗教畫,想象兒童與家庭的理想圖景;通過風俗畫,反映生活場景中的兒童;通過接近照片的肖像畫,描繪家庭與兒童的最接近真實的生活狀態。

阿裡埃斯研究的範圍和重點,正如他的代表作的法語標題“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所提示的,是中世紀或中世紀至近代這個轉型期的兒童及其家庭生活。

五、 20世紀兒童家庭社會史的研究課題

中國的兒童家庭社會史的研究尚處於不甚成熟的階段。阿裡埃斯的《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2013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個譯本還不完整)。其中的研究方法還不能說已成為這個領域研究者的共識。當然,還是出現了一些中國兒童家庭社會史的研究成果,其中我國臺灣學者熊秉真可稱為中國兒童家庭社會史研究的第一人,其著作《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根據宋代以來的資料,闡述中國近世(自宋至清)兒童觀念的變化。

從中國的人口動態來看,20世紀的兒童家庭的社會變動是最為激烈的,20世紀以來的一代人對這些變動的感受最為真切,中國兒童家庭社會史研究有必要圍繞這一時期開展重點研究。

從20世紀中國人口變動來看,人口總數在1900年被推定為3.5億,1950年為5.6億,1982年為10億,2010年為13億。20世紀的中國人口變動分成三個階段:1900—1950年,生育的死亡率有所改善,但由於戰爭、災害、經濟困難、疾病等,生育形態還未擺脫多產多死型。1950—1980年,從出生率、人口總數上看,生育形態變成多產少死型,雖然有一段時間糧食不足等經濟困難導致人口減少,但整個社會處於沒有戰爭的安定期,醫療、社會保障、女性地位等得到改善,人口的穩定增長持續了很長時間。1980—2012年,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政策),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人口總數依然保持增長,生育形態變成少產少死型。這一過程中發生了家庭結構及家庭意識的變化,關於兒童的意識的變化及兒童生活內容的變化、女性社會地位的變化及女性自我意識的變化等,這些社會變化是極其深刻的,是以前任何時代都未曾遇見過的。

瑞典作家、兒童教育家愛倫·凱(Ellen Key)稱20世紀為“兒童的世紀”。圍繞兒童的關鍵詞,首先是“科學”。由於醫學尤其是產科學、兒科醫學的進步,人的生育、成長狀況在20世紀大為改善。這在中國也是一部真實的歷史(醫學、生殖、兒童發展的歷史,產科學、兒科醫學史等)。在中國,學校的普及(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與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是同步的,兒童被置於“專用地”中成長。關於這種激烈的變化給兒童的自然成長帶來什麼性質的影響,還需要深入研究(兒童生活社會史等)。此外,農耕文明下以家庭為基礎的傳統中國社會基層的管理體制——宗族制度在這百年內,因工業化、城市化等現代化進程而趨於崩潰,以家族為中心的倫理道德體系也逐漸喪失了其支撐的根基。20世紀的家庭結構、女性地位及女性社會意識的轉變,都是兒童家庭社會史研究的重大課題。

在中國人口動態發生結構性轉變的歷史時刻,20世紀兒童家庭史的研究可以為中國的新人口政策提出建議,也可以為培養健康兒童的社會系統與環境構筑提出建議。這是中國兒童家庭社會史研究的“建言”的使命。

本文最初是筆者2012年4月在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舉辦的“第二屆兒童學國際研討會”上題為《兒童家庭社會史研究的使命》的發言。後以日文發表在《ASIA—社會·経済·文化》第2號(2012)(“子ども·家族社會史の使命”,第16—22頁)。也是在這一年,筆者拜訪了北本正章教授,並與他討論了他的著作《子ども観の社會史——近代イギリスの共同體·家族·子ども》的中譯本事宜。北本正章教授的這本著作是以英國為物件的兒童家庭社會史研究,相信這樣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將會對中國裨益不淺。經過7年時間,本書終於可以付梓。在此,感謝北本正章先生對中譯本出版的大力支持與關注,感謝上海教育出版社袁彬老師的長期工作和對本書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謝沈曉敏老師的校閱,感謝謝冬華老師、孔令會老師的精心工作與支持。謹以此譯作感念母親帶給我這一問題上的啟示,祈願您天堂安詳。兒童家庭問題是關涉人類未來的重大課題,期待本書的出版能為這一主題的研究添磚加瓦,並期待相關專家、讀者對譯本提出批評、指正。

上海杉達學院教育學院教授

方明生


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兒童觀社會史的視角/1

一、新歷史學的視角/1

二、阿裡埃斯的方法/4

三、兒童觀社會史研究的目的/8

四、假說與方法論上的課題/11

五、對“兒童的發現”的再發現/15

第一部分 近代社會與兒童

第二章 17世紀兒童觀的轉變/21

一、阿裡埃斯的17世紀/21

二、“革命的世紀”/25

三、“世界的祛魅”/27

四、科學革命/28

五、家庭面貌的變化/31

六、17世紀的家庭與兒童/33

第三章 近代化與兒童/37

一、“轉型期”的兒童/37

二、產業革命與城市化中的兒童/53

三、育兒的專業化及其矛盾/72

第二部分 近代育兒圖景

第四章 兒童生命觀的變化:英國近代兒科醫學史/85

一、導言:兒童視角的領域與可視性/85

二、兒童視角的表征:育兒書的出版動向/87

三、兒童視角的空間與分類:近代兒科醫學與產科學的源流/92

四、兒童視角的遮擋:裹卷襁褓與乳母養育/95

五、兒童視角的合理化:啟蒙醫學與兒童/99

六、結語:作為歷史現象的兒童視角/104

第五章 清教徒家庭中的育兒意識/105

一、問題的設定/105

二、英國近代家庭史中的清教徒家庭/109

三、清教徒家庭中育兒的實際狀態及其意義/114

四、結語:清教徒的育兒意識與近代兒童觀/124

第六章 近代社會育兒書的社會史譜系研究/127

一、導言/127

二、作為史料的家政書、養育書、禮儀指導書/129

三、傳統家政書的解體/132

四、育兒書的社會史譜系/137

五、結語/145


書摘/試閱

最近三十年,教育思想史乃至教育史研究的各個領域都涌現了不少顯著的成果,兒童觀社會史研究領域就是其中之一。如何看待兒童或兒童認識的問題,與教育問題、代際關係乃至文化傳遞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再生產過程論等一類問題在深層次上發生關聯。這樣的問題在任何時代都是極為深刻的,而且越是社會變動巨大的時期,這樣的問題越是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從17世紀歐洲學校型公共教育制度開始建立至19世紀後半葉,是人們的兒童觀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近代三百年間的兒童觀和育兒意識的變化,給教育觀、教育現實及一般的人際關係帶來了各種影響,其中的大部分要素一直持續到今天。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宏觀變化,如傳統共同體的解體、人口結構與家庭結構的變化、資本主義與工業化的大規模推進、近代國家的形成、學校地位的提升等,人的社會化過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上述要素中,人口變動是所有社會經濟變化的基礎,其中,出生率、結婚率和死亡率是規定兒童存在方式中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在這方面,除了英國的“人口與社會結構史劍橋研究小組”(Cambridge Group for the History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外,法國的年鑒學派,美國、德國等的歷史人口學家也就這些問題展開了研究,並從20世紀70年代以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多產多死型的人口結構中,人口的調節不僅通過嬰幼兒的營養失調、疾病死亡、事故死亡等“自然的(被動的)”方法,也通過棄子、殺子、犧牲(作為供品而殺之)、墮胎等“主動的”方法。這方面的證據可以在從古希臘到中世紀直至近代末期的神話、民間故事、傳說,以及格林兄弟(Brüder Grimm: Jacob Ludwig Karl Grimm, Wilhelm Karl Grimm)走訪各地所創作的童話、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作品等文獻中出現的眾多棄子、殺子的故事中得到證實。那麼,殺子、弒親等圍繞親子關係不和的神話傳說在各種文化中都有傳承的情況,又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歷史狀態?而兒童的服裝、兒童的房間、兒童的玩具、兒童特別的取名方式(近代以前,死亡兒童的名字會被多次使用,族親裡的特定人物的名字也會被反復使用)、兒童的墳墓、兒童的肖像畫等成為近代市民社會親子關係的表征,同樣也是歷史與社會結構導致的。

歷史人口學研究與家庭社會史研究的重合,可以解釋近代兒童觀與親子關係的變化。近代以前的家庭處於親族與共同體的援助與控制(相互扶助與相互監視)的雙重關係下,因而個人隱私的概念在意識、居住建筑的結構上都難以存在,夫婦關係與親子關係是疏遠的。再加上時人不斷受到死亡的威脅,又如相親結婚、女性的道德服從、對兒童的不關注、寄養制與徒弟制等意識與制度中所表現的種種社會生活狀態是親子關係短暫與疏遠的原因。粗俗的育兒習俗、體罰的盛行、持續特定的母親角色的缺乏、對兒童意志的暴力幹涉,造成了當時的成人對他人的猜疑心、容易訴諸暴力的脾性,難以培育“友愛”“友誼”的情感,以及與人疏遠的心理特征。

根據美國歷史學者勞倫斯·斯通(Lawrence Stone)的研究,近代家庭具有四個特征:取代近鄰關係與血緣關係,形成以家庭為核心的強烈的親情紐帶;追求幸福的個人自由使得強有力的個人自律性高漲,進而促使權利意識越發敏銳;性的快樂與原罪或罪的意識的聯系減弱;對個人身體與精神的隱私的要求提高。

在這樣的近代家庭裡,在婚姻物件與職業選擇方面,家長的控制減弱,形成以夫婦—子女為核心的家庭結構,親族、共同體已不再處於優先的地位。由於不再依靠經濟或政治的聯系紐帶,而是通過愛情與感情來維系,與女繼承人聯姻、親族內分支間聯姻、相親結婚、訂婚的習俗及私奔現象逐漸消失,家庭所有成員都獲得了很大的自律性,這樣的現實為多數人接受之後,丈夫對妻子的權威、家長對子女的權威逐漸衰退。隨著中產階級的成長,法律上與教育上的平等得到進一步發展,人們加強了對兒童的關注,兒童的事項越發成為優先事項,人們對育兒也表現出明顯的寬容態度,這種狀況造成“家長理解能力提高”的錯覺。在這樣的條件下,“兒童參與成人勞動生活的時間逐漸延後,致使兒童期的特性發生變質,即使具有了成人的欲求和能力,也不行使成人的責任,出現如何應對這樣的青年期的問題。18世紀後半葉和20世紀後半葉出現的多數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家庭采取非常寬容的育兒方式,不僅造成追求無法實現的天真的成人,而且造成缺乏教養、社會化出現問題的兒童”(Lawrence Stone)。

任何時代,兒童的存在都是“反映我們的鏡子,即將我們自身的姿態縮小的鏡子”(Anita Schorsch),因而精確地確認兒童的立體圖景,一方面能為過於遊離現實教育現象的教育理論、教育哲學帶來新的教育認識的方法論視角;另一方面,我們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往往因“不理解現在的孩子”“對如何育兒沒有自信”而焦慮,因短視的育兒意識而陷於日常瑣碎的應付。而兒童歷史圖景會帶來宏大的歷史洞察,促使我們認識到過度期待的教育認識本身也是歷史與社會的產物,由此讓我們獲得機會,重新思考和認識真正的教育應當是怎樣的。換言之,兒童觀的社會史研究是在以社會史的整體歷史觀來綜合把握宏觀世界的立場上,洞察日常個別的育兒微觀世界的運行整體,在共同體、人口、家庭、學校等社會史性質的變化過程中探究兒童、青年的存在結構是如何變化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