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Hally Chen/設計師、作家
RayRay/DJ、音樂人
李取中/《週刊編集》、《大誌雜誌》總編輯
黃崇凱/小說家
超級歪/書評、影評人
鄒駿昇/插畫家
──震撼推薦
「擱淺海灘上的廢棄船艦、山谷裡荒蕪的工廠建築⋯⋯童年時的你,是否曾經站在這些巨大的東西面前,內心充滿畏懼,同時滿懷想像著,相信這些大人們漠不關心的棄物背後,藏著有不為人知的陰謀與故事。
賽門.史塔倫哈格筆下的迴環記憶三部曲,是寫給成人的圖像小說,以如詩般精湛的超現實插畫,文字故事的大量留白,讓讀者藉由暗示與聯想,自動填補出冷冽孤寂的立體世界,充滿魅力又具有說服力,美得讓人想游走在那崩壞的荒野與城鎮,捨不得離開。不同的人讀,都可能出現不同的想像,充滿了閱讀的樂趣。
高級科技、低級生活,這三本書具備所有賽博龐克小說的經典元素。有趣的是,故事並非是對未來的預言,而是發生在上個世紀的冷戰期間,作者利用自己家鄉瑞典的地理與美國公路,將事件建構在真實的時間上,懷舊中充滿未來感,一股隱隱地悲傷,恰好呼應這個悵然若失的疫情時代。」
──Hally Chen/設計師、作家
「瑞典視覺敘事家賽門・史塔倫哈格的科幻圖像小說三部曲《迴圈奇譚》、《洪水過後》、《電幻國度》與其說是科幻反烏托邦故事,不如說是為活在科技資本主義美夢的人們做的一次『認知校正』,透過回憶敘事的方式描繪主角童年所見證的瑞典與美國,在科技資本企業主導的時代,如何改變整個社會中人與自然、科技、時間性之間的動態關係。三部曲的故事看似科幻唯美又怪奇詭譎,卻弔詭地與我們的現實相去不遠,彷彿一面黑鏡照映出我們的真實生活,在我們還來得及看清楚以前。」
──超級歪/書評、影評人
「每一幅畫都具有攝影般寫實的臨場感,光線和色彩拿捏得相當細緻且協調。科幻、滄桑同時透露著一股末日般的頹靡氣息,值得細細品味。」
──鄒駿昇/插畫家
「反烏托邦在現代藝術中由絢麗景象的科幻作品主宰,那些適合出現在前衛搖滾音樂專輯封面的樣貌,全都展在瑞典畫家賽門・史塔倫哈格的作品之中,但是是以生鏽、和緩的形式呈現,迫使與日常鄉村景緻並存。實境的數位畫作圍繞著他所謂的『慧能組織』,在一九八〇年代中後期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當地居民身著工作服日常作業,身處廢棄的機器人與磁合飛船卻絲毫不關心——被拋棄的政府科學計畫帶來的宿醉。連恐龍也出現在這場多重世界的無聲戰爭中。」
——英國《衛報》十大最佳反烏托邦作品(《迴圈奇譚》)
「如果你要找針對人類處境美得令人難忘的沉思,加上一些很酷的機器人,你一定會很滿意。」──《電視指南雜誌》(《迴圈奇譚》)
「《迴圈奇譚》是引人深思、尖銳的科幻作品。⋯本系列帶有老電視節目的裝飾性。故意設定成叮叮噹噹、反覆的鋼琴曲步調,傳達出目的的嚴肅性。最終,一切都有助於節目深入你的腦海。節目令人著迷地反省共通的人類體驗,因此經常很情緒化。它雖是安詳寧靜的調性,角色們經常蒙受可怕的損失,迴圈奇譚述說的故事終究感覺很樂觀。即使是悲劇,角色也有辦法克服他們的處境抱著對更好未來的希望努力前進。⋯部分節目的衝擊來自它完美無瑕的演出。全體卡司極佳。⋯⋯本劇是個獨特系列,剝開迷人角色的層次製造出有時深奧的東西、有時庸俗的人性觀察。很難簡短地以文字概括本劇,但是令觀賞體驗豐富又滿足。」
──美國動漫影視網《CBR》(《迴圈奇譚》)
「不可思議的科幻郊區繪畫,會讓你巴不得成為瑞典人。」
──美國科技新聞網《The Verge》(《迴圈奇譚》)
「《狗臉的歲月》與《變形金剛》的融合,絕對精彩。」
──瑞典國家電視台《SVT》(《迴圈奇譚》)
「賽門・史塔倫哈格沒有忘記機器人。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忘記機器人,因為在他將它們植入他傑出且美麗的書《迴圈奇譚》,在我們集體的過往之中,給予八〇年代後期和九〇年代瑞典架空的歷史全新視角,它們喀噠喀噠走過郊區街道、潛伏在後院的樹叢中,或躺在冰冷的、廢棄的下雪田野空地上。⋯如果你家中有怪咖需要聖誕禮物,這本書絕對適合。他們一定會愛你直到永遠。如果你身邊有個年輕的書呆子需要解放?有個小孩會受到現實搖晃,腦中充滿各種不可思議的事物?這將會解決你的問題,因為《迴圈奇譚》的奇聞怪談有魔力。裡頭有機器人、怪異之事,還有恐龍。」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迴圈奇譚》)
「頹美怪異的人類。」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洪水過後》)
「《電幻國度》是個令人驚嘆的科幻故事,一場安靜、悲傷的公路旅行以及衝擊的視覺享受,值得收藏。」
——《出版者週刊》(《電幻國度》)
「難忘的圖像小說。情緒豐富的反烏托邦科幻小說,讀者將會對史塔倫哈格描述細節的方式著迷。」 ——《書目雜誌》(《電幻國度》)
「科幻小說與現實世界懷舊流行文化的融合,非常直接地引人注目,但這故事實際上還有更多除了表面價值以外的意義⋯《電幻國度》是一個非常美式的故事,裡頭探討諸多議題:關於戰爭與科技的交匯,宗教對LGBT的青少年萬劫不復的影響、疏離的家庭關係,在當代極具普世性。」
——《洛杉磯時報》(《電幻國度》)
「賽門・史塔倫哈格的故事爬進我的腦袋裡,混亂了我記憶中的歷史、時間和地點。他的藝術(超級寫實、褪色的,鑲嵌進霓虹和冰冷之中,懷舊與未來感同時存在)進到我眼中便持續縈繞不斷。⋯如果你也像我一樣,你將會帶著這些畫面上床,夢見史塔倫哈格式的美國——迷失在沙子、乾旱、戰爭、寂寞,以及總被那些自地球之外朝你而來,並且遙遠的低沉的轟隆噪聲纏繞。」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電幻國度》)
《迴圈奇譚》
「迴圈」深藏在地下。那是一座物理學實驗用的巨大圓形粒子加速器與研究設施,橫跨瑪拉洛阿納島北部,從東邊的希爾斯霍格鎮幾乎一直到北邊的哈亞洛島;然後往西越過比約克法登灣繞過艾德索島的西側,經過比約科島與古文明遺跡的地底下。瑪拉洛阿納島上到處都能感受得到迴圈的存在。我們的父母在那裡工作。慧能組織的維修載具會巡邏道路與天空。怪異的機器在樹林、沼澤和草地上遊蕩。地下深處不明力量傳來的震動,穿透過岩層、堅硬石灰磚和纖維水泥門面,直到我們的客廳裡。
當地景觀充滿了許多跟研究所多少有關的機械與廢金屬垃圾。在地平線上隨時都看得到波納反應爐的巨大冷卻塔,它上面有綠色障礙警示燈。如果你把耳朵貼到地上,就可以聽見迴圈的心跳:工程學魔法兼迴圈實驗重點的中央組件Gravitron的呼嚕聲。此研究所是世界上同類型中最大的一間,據說它的力量可以扭曲時空本身。
迴圈計畫簡史
核子科技固有的革命性能源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越來越蓬勃。很顯然地,基礎物理領域的廣泛研究能為軍事與民用帶來極重要的突破。在蘇聯,看似碰巧發現的磁合效應催生了神奇的磁力船,而這完全革新了運輸產業。看來這些事件似乎都顯示出廣泛研究將值回票價;瑞典當地啟動了一連串的實驗研究計畫,包括核融合領域的。在開拓時代間的五〇年代初期,由政府出資兼營運的粒子加速器計畫誕生了。顯然在不久後它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加速器,甚至比幾年前在美國內華達州完成的那座更加強大。
此計畫被命名為「高能量物理學研究所」,但經常是被稱作「瑪拉洛研究所」,或更常見的「迴圈」。工程始於一九六一年,耗時八年。由新成立的Riksenergiverket(國家能源局)負責營運,包括大約二十個研究團隊,總計共一百二十九位科學家與科學生。包括維修人員,研究所最終含有好幾千名員工。迴圈於一九六九年啟用,第一項實驗在一九七〇年七月進行的。研究所的容積隨著時間增加,而迴圈一直是世界最強大的加速器,直到它在一九九四年除役為止。
本書中的插畫聚焦在我這個世代間的瑪拉洛小孩與我們成長的環境。至於研究所本身、它的機械和其他科技,我設法畫出詳細的插畫。我的插畫和描述是根據大量我自己的田野筆記與照片,但也有來自供應商和承包商的文件。我也看過很多慧能組織公布的有關迴圈計畫的報告書和檔案。我作品的目標是從來就不是客觀或精確地描述迴圈計畫的興衰;而是提出一個私人、主觀、有時只是娛樂性的觀察,關於計畫與慧能組織如何影響當地民眾與景觀,以及在那個環境中成長是什麼感受。有時候我甚至會離開瑪拉洛阿納島,描述我認為跟本書氣氛與調性有關的其他地方與回憶。
我在此述說的故事主要是根據我自己和他人的記憶:尤其是我童年時期的朋友歐拉,他的記性幾乎是過目不忘的,能夠回憶起所有我們校園故事中最微小的細節。我永遠感激他對本書內容的協助。
賽門・史塔倫哈格,二〇一四年春季寫於昆斯貝嘉
《洪水過後》
瑞典正處在脫離大型政府計畫的時代。傾頹的設施與機械被新的開發商接管,他們把門焊死,用塑膠布包裹機械,希望把土地轉作新用途。廣播訊號塔從房屋後方樹林裡的空地豎立,嗡嗡作響的新資料中心融化了冰雪。住宅的牆壁長出了衛星天線碟,陌生的電器插座出現在室內。社區裡的小孩聚集在家用電腦或電視機前(中午突然播起卡通來了)。
封鎖線外的某處,在田野和沼澤的遠方,廢棄的機械像流浪狗般到處遊蕩。它們不耐煩地亂跑,在橫掃鄉間的新風向中焦躁不安。它們聞到了空氣中不對勁、陌生的味道。
或許,如果我們仔細聆聽,我們也會聽見。我們可能聽見從被遺忘和被封閉的深處洞穴中所傳出的聲音:有東西想要出來的模糊敲打聲。
前言
我的上一本書《迴圈奇譚》,講述慧能組織時代末期在迴圈的周圍生活、成長是什麼樣子。書中涵蓋年代從八〇年代初到一九九四年秋季迴圈除役,同時慧能組織被民營的克拉夫塔公司取代。但是迴圈的故事並未就此終結。我創作上一本書時,就已經知道從一九九五到一九九九年,還有迴圈除役後的怪異事件需要藉另一本書陳述。
關於瑪拉洛外洩事件和後續克拉夫塔公司的醜聞已經有很多報導文章了。在千禧年前的最後三年,那是報紙的日常題材。我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解釋事件或助長這些年來曾浮現的臆測與陰謀論。相反地,就像《迴圈奇譚》,我希望描述我自己在這些事件外圍成長的記憶。
本書依照時序記錄發生在九〇年代末期的事件。從那時起,發生了一些革命性的改變,成為歷史書上明確定義為一個時代結束、另一個時代開始的指標。最戲劇性的就是二〇〇一年冬天突然兩極對調,這立刻癱瘓了整個北半球的磁合貿易路線,造成遍布全球的船隻墳場,現今稱作「死亡帶」。瑪拉洛外洩與後續的迴圈拆除,至少在瑞典的歷史記載上,就是這類明顯標誌時代結束的事件。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環境只是緩慢而巧妙地變化,例如門把與鬧鐘開關的設計改變,街燈與燈泡的光線顏色變得柔和,或地鐵站的告示字體換新;同樣地,浴室被翻新,地板被拆掉,廚房櫥櫃被重新粉刷。每項都是小變化,但經常是這樣,全部一起回想起來,就像突如其來的產業崩解般刺目顯眼。
變化是緩慢但無可避免地驅動我們社會前進的發電機,同時越將過往歲月籠罩在神祕與迷思之中。這部發電機只會單向轉動——沒有回程票通往我們背後那個消失在迷霧中的國度。我們的世界與過去之間的唯一通道已深埋在我們自己的潛意識裡,在我們的想像力與記憶間模糊的邊陲某處,那就是我現在想帶你們去的地方。
我窗外的黑暗正在降臨,外面的暮色跟二十一年前被洪水蹂躪的景象相同。在晝夜交替的時候,很難分辨那些標示著二十年來過程的細節。很難區別記憶與現實;我的心智填補了所有模糊的部分。在黃昏,原野看似冰雪覆蓋的湖泊。你幾乎會相信大洪水回來了。
賽門・史塔倫哈格,二〇一六年二月寫於昆斯貝嘉
《電幻國度》
我們將那城鎮拋在身後,駛入沙漠。莫哈維北方,395號公路上幾乎完全沒車,像用尺畫出來的直線切穿整片荒蕪。窗外的景色讓我很不安。在能見度從來不超過幾百碼外的布雷克威特荒原待了三週之後,我們突然在開闊中清晰可見——車子像隻爬過一大張白紙的黑色蟲子。
我以前來過這裡。我十四歲時,泰德和布莉姬開車帶我穿過這片沙漠。他們買了一台相機給我。他們當時假定說來點藝術創作對蜜雪兒會有幫助。我第一個念頭是拍攝一系列在路上被撞死的動物的照片,但是布莉姬不願讓我「對毀滅的病態執迷」毀掉這趟旅行,當我想停車在一隻被輾斃的土狼旁邊時她是這麼說我的。
他們說這趟旅行的重點就是花時間相處好互相了解,度過一段能留下回憶的快樂時光,所以不准我戴耳機。她一次一次調降收音機音量想要討論從他們開始縱容那些神經鹼毒蟲以來,太平洋州是怎麼崩潰的。她講了很多關於自尊和負責任,還有為何毒蟲通常缺乏這方面能力的話。例如我母親。
後來我們去參觀國家公園。禮品店外的空地滿是像我一樣的金髮青少女,還有很多看起來像泰德和布莉姬的父母,他們全都在埋怨彼此,吵關於外套、嬰兒車、防曬油、何時要吃什麼和價錢有多貴的事。布莉姬去點餐時,我告訴泰德我想把頭髮染成黑色,泰德說他在六〇年代時留過長髮,我們聊起披頭四如何影響寇特・柯本。布莉姬拿著餐點回來時,泰德問說妳覺得蜜雪兒黑髮好看嗎,布莉姬輕笑說:
喔不行,親愛的,妳真的要好好打理妳的外表。
我什麼也沒說,逃到廁所裡去。過了一會兒我以為我的怒氣平息了,但我走回我們的桌子時,我抓起別人遺留在鄰桌上的托盤砸向布莉姬的後腦杓,碟子、塑膠容器和吃一半的三明治亂飛到其他顧客身旁。我不知道我哪來的力氣,但我抓著她的髮髻猛力將她臉往桌上扣,撞斷了她的鼻樑。
當時我對我的行為感到抱歉。如今我開車經過這些地方回想起來,我絲毫不覺得羞愧。布莉姬活該,之後發生的事情也是。人總在失去之後才知道曾經擁有。這話不假。可布莉姬是個該死的混蛋,她死了,我完全無感。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