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
滿額折

年齡歧視:為何人人怕老,我們對老年生活的刻板印象又如何形成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0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沙灘上沒有界線,年輕與年老之間也沒有越過之後就開始衰退的交叉點
不理會變老,便是不理會活著

我們從小就被變老會很悲慘的訊息轟炸。皺紋令人尷尬,老年人一無是處。作者暨行動主義者艾希頓•亞普懷特也曾經相信這些說法,直到她明白這種偏見的來源和所造成的傷害。

亞普懷特以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和活力筆調,書寫自己如何透過深入研究,破除一個個關於晚年的迷思,探討年齡歧視如何演變成世代對立;提出一項項數據,質疑視熟齡者為社會負擔的說法;檢視偏見和刻板印象如何癱瘓我們大腦和身體;查看工作場所乃至臥室裡的年齡歧視……

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當社會把一切推給老年族群,將使我們視而不見真正的問題--
經濟上所謂的「銀色海嘯」,可能是政府政策失準、預算分配錯誤的託辭;
一個合理化年齡歧視的社會,意味著各種形式的歧視都更容易成立;
個人內化的老年恐懼,將使人們隨著年歲下意識停止追求快樂;
這些隱形成本終將是整體社會的損失。
反之,消除偏見讓我們得以想像一個對全年齡友善,更具包容性與同理心的社會樣貌

作者簡介

艾希頓•亞普懷特/Ashton Applewhite
作家、行動主義者,也是《紐約時報》《紐約客》雜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美國老齡學會公認的年齡歧視專家,撰寫本書同名部落格This Chair Rocks,以及同主題部落格Yo, Is This Ageist?(唷,這是不是年齡歧視?),也在《哈潑雜誌》《花花公子》《紐約時報》撰文;四處演講,足跡從TED會場到聯合國。二○一六年,入選美國公共廣播電視台網站Next Avenue年度五十大影響人物。

名人/編輯推薦

顏擇雅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作者、雅言出版社總編輯
溫碧謙 交大兼任教授、前邁阿密大學醫學院教授
苗博雅 台北市議員
李偉文 作家、牙醫師
白明奇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如同所有的歧視,年齡歧視的核心中存在著刻板成見:假設某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一樣。這說明了何以人們認為養老院裡的每個人都是相同年齡――反正就是「老」,即使其居民的年齡從五十到一百歲都有。(你能想像以同樣的方式涵蓋一個二十歲到七十歲的團體嗎?)而且我們活得愈久,會有愈多的經歷使我們展現獨特性,我們彼此也會變得愈不相同。想想看:哪一個群體可能有更多共通之處,一群十七歲的人,還是七十歲的人?如同許多醫師所言,「如果你見到一個八十歲的人,你看見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
所有的歧視――年齡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都是社會建構的概念。這表示我們創造了這些歧視,而且它們隨著時間而改變。如同所有的歧視,年齡歧視合理化且維持了群體之間的不平等,在本例中是年輕人與不再年輕的人之間的不平等。不同種類的歧視,包括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健全主義、恐同症,都會相互影響,對個人和群體的生活造成層層的壓迫。這種壓迫透過經濟、法律、醫療、商業和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體系,反映在社會中並且被強化。除非我們提出異議,否則便會複製這個恥辱。
如同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年齡歧視無關乎我們的樣貌,而在於握有權力的人希望我們的外表呈現何種意義。年齡歧視發生於當某個群體,無論是政治人物或行銷者或職業介紹所,利用這個權力來壓迫或剝削、或噤聲、或者只是忽略年輕或年長許多的人。每當有人認定我們「太老」而不適合某件事情――一項任務、一段關係、一種髮型――而不去發現我們的本質以及能耐,我們便體驗到年齡歧視。或者如果有人認為我們「太年輕」:年齡歧視是雙面刃,年輕人也經常遭遇這種歧視。例如當人們抱怨懶惰的千禧世代或者「那種孩子」。
現在我處處見到年齡歧視。當上了年紀的好友不敢公開提起他們認識多久,回味共同經歷的往事;當男性和女性感覺被迫在線上約會網站謊報年齡;當人們對於公車上有人好心讓座感到生氣。年齡歧視出現在廣告看板和電視裡、在醫院和旅館,在晚宴中和地鐵上。(「活到了八十歲,誰不需要拉皮整容一下?」公告地鐵站翻新消息的海報提出妙問。)年齡歧視出現在持續的猛烈訊息轟炸中,這些訊息來自於將不再年輕的人放逐到社會邊緣的每個領域。年齡歧視存在於我們未經思考就吸收這些訊息,以及被剝奪了公民權卻麻木不覺的共謀中。

目次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年齡歧視的由來與影響
第二章 我們的年齡、我們自己:身分
第三章 遺忘記憶:熟齡大腦
第四章 保持健康而非青春:熟齡的身體
第五章 沒有截止期:性與親密關係
第六章 未竟之事:職場
第七章 長壽是一種團隊運動:獨立的陷阱
第八章 公牛看起來不一樣:生命的盡頭
第九章 佔領年齡!超越年齡歧視
注釋

書摘/試閱

第一章摘錄
迷思四 一個世代受益讓另一個世代付出代價
首先,認為個別的「世代」共享與代表某套經驗和特性的看法,雖然常見且直覺上吸引人,但其實並無科學根據。某特定群體,例如一九八○至二○○○年出生的人,其成員的內部差異,大於世代之間的差異(特定種族或族群的情況也是如此)。宣稱要證明世代差異的大多數研究都顯示出相反的結果,就像那帶有年齡歧視的說法,認為職場裡的千禧世代被寵壞且心懷不滿。但X世代和嬰兒潮世代的人在相同年紀時其實也被那樣看待。當我們年紀漸長,我們往往會進到比較適合自己的工作。那是年齡效應,而非世代效應。
世代之間的緊張關係確實值得研究,但多半用來轉移注意力,以及作為老化如何已被重構成一種問題的表徵。美國的戰後世代有幸在和平繁榮的時代蓬勃發展。我們可以理解較年輕的人怨恨這種好運,並感覺彷彿嬰兒潮世代的人隨後拉起了吊橋。然而挑撥群體彼此對抗――老年人對抗年輕人,或者在這個情況下反過來,是一種古老的策略,富裕和有權力的人用來分化可能團結起來對抗他們,為大家追求更公平的世界的人。這就像讓低薪的工人團體彼此對抗,或者挑撥全職家庭主婦和職業婦女。根本的問題是讓大家都能夠維持生活的薪資,而要矯正問題需要集體合作。當問題轉而被建構成零和關係――「他們」多得意味著「我們」少得──就比較難看出公眾利益遭受危害,而且這個問題影響到每個人。
由於衝突能賣錢,媒體於是想讓世代間的競爭不可避免的迷思長久存在。建立障礙要比建立溝通的橋梁容易。但這麼做大大減損好處,最起碼是種短視的思維,就像熟齡者抱怨學校稅。難道他們不希望替他們運送氧氣筒的小伙子能讀懂操作指示?擁有受過教育的勞動力對每個人來說都更好:對個人、家庭、社區、乃至社會整體都是。
激起世代的對抗也遮掩住收入不平等,並非以年齡為區隔的關鍵事實。百分之一最富有的人由各種年齡的人組成,就像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如同頂尖的經濟學家許多年來一直主張的,不同年齡群體內(而非之間)的財富不均等,構成一般美國人縮小期望的基礎。世代之間的不安大多集中在「老年依賴人口比例」(old-age dependency ratio)這個使人誤解的術語上,這個術語比較六十五歲以上與十五至六十四歲的人口數目,即典型的「依賴者」與「工作適齡人口」。隨著超過六十五歲人口的增多和勞動人口的減縮,得到的推論是:在數量上不及的年輕人口――往往指X世代、千禧世代、Z世代――將負起重擔。事實上,過去一百年來,年長工作者的比例一直相當平穩地下降。如同穆蘭對英國所做的觀察:「『供養』每位領養老金者所需的工作人口,已從一九○○年的十四比一,減少到一九九○年的四比一,而且幾乎沒有人注意到。」
近年來已有許多學者批評以這個依賴比例作為一種量測方法太粗糙,以及公然反老年的意識形態。它是奠基於人們一旦進入六十五歲,便成為經濟負擔的假設上,然而真實的情況遠更複雜微妙。退休的美國老人大量利用自己的資源,許多人從未完全依賴政府援助。不少人早在六十五歲之前便需要救濟金,也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六十五歲後持續就業。
幸而世界銀行已經發展出遲來已久的替代公式,稱作「成年依賴人口比例」(adult dependency ratio),將這些趨勢納入考慮。成年依賴人口比例並非比較老年與年輕工作者的比例,而是比較不在生產狀態中的成年人與保有經濟生產力的成年人的比例。這個比例直到最終下降之前,或多或少是固定不變的,並且描繪出更加令人放心的經濟預測。經濟依賴鮮少是單向的。更多的資源總是一直從年長的世代流向相對年輕的世代,而非反過來。熟齡者提供給我們的照顧,和他們得到的一樣多或者更多,而且七十五歲以上的人比年輕人花費更多時間照顧特定的人,通常是丈夫。二○一二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提出報告,表示每十個美國兒童中,就有一個與祖父或祖母同住,最常見是在祖父母家中接受照顧。許多嘉惠老年人的計畫,同樣使年輕人受益,例如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險給付,讓子女忙著撫養自己孩子的老年人能自足。在薪資停滯不前和學費漲價的年代,有愈來愈多熟齡者幫助孫兒支付大學學費。
家庭畢竟是由多重世代所組成。當住房和工作市場的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時,每個人都要受苦:千禧世代中無業的「回力鏢世代」與父母同住,他們的「三明治」父母擔負賺錢養家、照顧老小的大部分責任,而在更加長壽的世界,甚至有「總匯三明治」世代的成年人,他們必須照顧孫子女,幫助子女,往往還得照顧自己九十多歲的親人。儘管這種協助是無酬的,但具有經濟價值,並且讓其他人得以從事有酬的工作。正因如此,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報告〈關於老化中的美國的事實與虛構之事〉斷定沒有證據顯示「在老年的應得權利上存在著重大的世代衝突。事實上,情況似乎正好相反。」
另一個錯誤的二分法是熟齡者奪走年輕人的工作。當工作稀缺時,在最嚴格的意義上這是真的,但不同世代的人很少競爭相同的工作。二○一二年皮尤研究中心另一項針對近四十年就業率所做的研究發現,年輕人和熟齡者的就業率實際上是正相關。換言之,當更多的熟齡者在職,年輕人的就業率和工作時數亦隨之增加。二○一五年英國的某研究也發現熟齡者的就業率愈高,愈使年輕人受益,因為前者有更多錢可以消費,因而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其挑戰在於創造足夠的工作,以防影響到世代間關係的怨恨和妒忌,並創造出一個世界,按歷史學家費舍爾的話來說,「承認且尊重老年人和年輕人之間深刻永久的差異,而不會形成一種社會不平等制度。」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