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79折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有表現,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先明白哪些事「不做」。

定  價:NT$ 340 元
優惠價:79268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3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編過多年理財書,讓我收穫最多的一本是《用心於不交易》,
原來,『不做』應用在工作與管理上也一樣。」
──本書小編

文件、報告、企劃……絕不從零做起、寄給客戶的郵件不寫開場白、
開會時手機放桌上而不是塞包裡,
遇到困難找人求助時,不說「幫我」,而說「拜託你」,
超過七人的會議設法不參加,甚至被同事暗諷「你這人很難相處」也無妨……。

以上都是職場高手「不做」的事,他們因此效率更高,拿高薪高職位。

本書作者塚本亮指導過的世界級人才高達6,000人,
跟其他專業顧問不一樣的地方是,
他主張: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要有好表現,
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有些事「不做」。

當你決定不做什麼,就會知道自己你該做什麼,
這套方法,幫助超過四百位日本人成功錄取劍橋、倫敦大學等頂尖學校。

◎忙碌看起來很充實,但會讓你錯過機會
別人寄給你的電子郵件不用馬上回,
給客戶的信別寫開場白,簡報不用做的美麗又漂亮,

如果你把時間都花在這裡,你就沒時間處理重要的事:
花時間問問題,並確認自己想的跟主管想要的,是否一致。

◎應酬、裝懂、說大話,都會拖累你的效率
有人說你很難相處嗎?無妨,因為作者也一樣,
他不參加超過七個人以上的會議,下班也不應酬,
但遇到不懂的事,他絕不說大話,馬上去找最厲害的人。

◎當你決定不做什麼,就會知道你該做什麼
成功的人不求原創,而是先模仿,做出成果後,再嘗試沒人走過的路,
他們也不以行程滿檔自豪,反而重視獨處時間,這是重要的療癒。

作者還有很多「不做」的事:中午不吃白飯、寫筆記不用黑筆、盡量不存錢,
甚至年終也不大掃除……為什麼?

事業想成功、投資想賺錢、職場求表現,
你需要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有些事「不做」。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塚本亮
GL ACADEMIA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董事,GLOBAL VISION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足球隊京都白兔SC理事。
1984年,出生於京都。高中時期,原本是成績位於偏差值30的低標、面臨退學的問題學生,後來奮發圖強以應屆畢業生之姿,考取同志社大學。畢業後進入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完成碩士課程。
回到日本後,於京都創設專門培訓世界級領導人才的「GL ACADEMIA」。該校依據心理學實施的指導法備受矚目,獲得大量來自國內外的教育機構、企業、頂尖運動選手的指導委託。迄今培育、指導過的世界級人才高達6,000人,並且幫助超過四百位日本人成功錄取劍橋大學、倫敦大學等海外頂尖大學和研究所。
著有《「行動派」與「空想派」的習慣》、《行動派的筆記術》、《行動派的閱讀術》、《大腦開竅!每天充實!超級早起》、《心的強化書》等書。


高佩琳
曾於出版社擔任圖書編輯。日文一級檢定合格。譯作有《看得到的化學―─美麗的元素》、《拒絕人反而為自己的印象加分》(大是文化出版)。

推薦人
《人資主管UP學》部落客、影響力教練╱楊琮熙
《Zoey佐編茶水間》創辦人╱Zoey 佐依
盛思整合傳播集團創辦人、暢銷書作者╱浦孟涵

前言
不做某件事,比起立刻做某事,更重要

2017年我出版了拙作《「行動派」與「無能者」的習慣》。託許多讀者的福,這本書銷量高達25萬冊,成為暢銷書。因為這樣,後來不論我走到哪裡,別人對我都有一種「行動力很強」的既定印象。
隨著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找上門的工作洽詢和委託量也超乎以往,雖然很開心,但不少人都認為我接到委託就會馬上行動,而不斷捎來聯繫。我也希望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回應,但真的很抱歉,如果來者不拒照單全收,很多事情我就無法游刃有餘的準備了。
雖然我認為立刻去做固然重要,但也要明確規範好能力範圍,一旦超過便毅然捨棄。判斷不做某件事情,比去做某件事情更重要,因此,我現在會推掉不感興趣的工作邀約,也不會花時間去回覆某些不明所以的委託洽詢。
我一直以歸零思考來設想:「去做那件事有沒有意義?那件事又有什麼價值?」從前我總是開著信箱,一收到信便馬上回覆,後來發現這麼做反而拉低工作效率,所以我決定改為在固定時間內一起處理。結果,我能專心工作的時間增加了,處理工作的速度也跟著提高。
日本知名搞笑組合 KING KONG 的成員西野亮廣,於有聲數位媒體 Voicy(按:為日本專營有聲數位媒體的應用程式﹝App﹞,創設於2016年,類似臺灣近年流行的Podcast)的個人頻道上說過:「願景就是決定不要去做什麼。」人一旦成名後,各種請求及工作便會蜂擁而至,要是來者不拒,你將無法把時間與精力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當你把忙碌,誤認為是自己很努力的證據時,就沒有餘裕去思考,什麼事對你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馬上動手,說到底只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雖然立刻去做很重要,但更要緊的是,要明確釐清是否真的有必要。不論工作或人生,原本就沒有正確答案,只要你願意,就能無止境的做下去。不過,如果不去思考這份工作是否有意義,你的時間和精力,便會損耗在毫無價值的事物上。
人生中其實有很多你覺得應該要完成,但不完成也無所謂的事。
當你去做沒價值的事讓自己因此忙碌,人生也不會豐富起來,如果你不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在能豐富人生的事情上,就不會得到相應的豐足。
那麼,什麼才能使你的人生更加充實?與家人相處?和朋友一起出外旅行?去海邊放空?為了夢想而拚命?動機因人而異,但你能做些什麼來增加這些活動?
沒錯,你要優先考量不做什麼更勝於去做什麼,而這點也牽涉到你自己的人生觀。因此,我想在本書提供一些「不做」清單,幫助各位活出更豐富的人生。
誠心希望能減輕各位的身心負擔,度過愉快的每一天。

推薦序一
人生中,除了加法,更需要減法

《人資主管UP學》部落客、影響力教練╱楊琮熙

「決定不做什麼,跟決定去做什麼一樣重要!」這是美國蘋果公司已故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的名言之一,也是我初讀《管理,就是先決定不做的事》後最深刻的感受。
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十多年,我常在受邀講課或是自辦的工作坊中,與學員提到「減法思維」的觀念。而這想法剛好也與本書作者所提的概念:「把時間與精力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才能豐富人生。」相互呼應。
很多時候,我們什麼都想要,因為人性本來就是喜歡獲得,不喜歡失去。以至於讓人們付出了許多心力在自以為很重要的事情上。但仔細想想,其實許多我們認為應該要做的事情,在本質上很有可能不做也無所謂。
在商業界裡,我常以賈伯斯重回蘋果公司為例。
賈伯斯被自己一手創辦的蘋果公司趕了出來之後,這家公司變得什麼都賣,收益卻逐年下降。許多人以為賈伯斯重返公司後,將會在個人電腦領域繼續與對手正面對決、推出更多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準備在市場上進行一場激烈廝殺。
沒想到,賈伯斯回歸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評估如何精簡產品線與去除產品庫存,就如他所言,選擇不做什麼,跟決定做什麼一樣重要。最終賈伯斯帶領蘋果公司起死回生,並成為科技王者的故事,就一直流傳到現在。
那在人生道路上呢?有沒有什麼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優先考量不做什麼更勝於去做什麼」的參考指引?
我想這本書提供讀者很好的思考脈絡,原因有兩個:第一,作者不到40歲,高中時差點被退學,但後來居然進入了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完成碩士課程。回到日本後,迄今指導過的世界級人才多達6,000人,還出了許多暢銷書。以他如此精采經歷所提出的觀念,一定有讀者可以借鏡的思維模式。
第二,作者在這本書反覆提到:「判斷不做某件事情,跟去做某件事情一樣重要。」所以,他從想法、工作、關係、習慣、成長與人生等六個維度中,總共列出了50件的不做清單。提醒讀者減輕身心負擔的方針,才能把時間放在能豐富人生意義的事情上。
如果,你也渴望追求自己的成功,或許可以透過此書,學習到「減法思維」的精神與做法。
祝福閱讀此書的你,開始懂得為個人的思考與行動做捨棄,把時間聚焦在核心能力的精進上,藉此獲得想要的幸福與人生!

推薦序二
超級成功人士懂得對絕大多數的事說不

《Zoey佐編茶水間》創辦人╱Zoey佐依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說:「成功人士與超級成功人士的差別在於,超級成功人士懂得對絕大多數的事說不。」
在個人品牌邁入第三個年頭,我開始發現商場與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機會。我們可能會同時有出版社邀書、廠商合作或演講邀請,對於一人公司的創業者來說,我看待每一次的邀約,都如同天上掉下來的大禮:「實在是太榮幸了,我一定要把每一個活動都承接下來,好好把握。」
我過了「Say yes to everything」的生活好一陣子,卻也發現每一個機會的背後都藏著風險與成本,雖然活動多不是一件壞事,但就長遠的目標來看,它卻不一定是有助於品牌成長的關鍵要素。
這時候我開始想:「如果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不怎麼樣的機會,那當然很容易就能判斷,拒絕也不是一件難事,重點就是,出現在眼前的邀請都是看似很棒、很難得的機會,又要怎麼樣做選擇?哪些事情是值得接下、哪些事情是可以說不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用非常有條理的敘事方式,再加上實際的故事案例,來讓你了解「選擇」的藝術。
很多時候,我們沒辦法清楚判斷,究竟哪件事才能真正有實質上的改變,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對於目標和終點沒有清晰界定,導致各式各樣的事情,都讓你以為自己朝著想要的方向前進,殊不知這可能讓我們無法聚焦,也可能把精力都花在非刀口的事情上。
在生活中,我們被無止境的待做清單給塞滿,但我們可能從來沒有想過要設計一個「不做清單」。事實上,知道不要什麼,跟知道要什麼一樣重要。
當我們能夠清楚的指出什麼是不必要的想法、不必要的情緒、不必要的行動、不必要的物件,那你的生活就可以更加的被必要的人事物給圍繞著。
在資源如此充沛的時代,我們很容易會有物質、關係或知識上的成癮,這樣的癮,會讓我們見到什麼就覺得自己想要、需要,尤其在知識成癮上,大部分的人也會拿成長作為擋箭牌,不斷的餵食自己學習資訊,卻沒辦法全都內化,反而造成精神和心靈上的負擔。
如同巴菲特的名言,大量的吸收知識、努力學習,當然有機會讓我們成為成功人士、打造理想生活,但成功的人與非常成功的人的差別,就是成功人士比起要,更懂得「不要」。
願我們都能學會選擇的藝術,找到「不要」的精髓。

目次

推薦序一 人生中,除了加法,更需要減法╱楊琮熙
推薦序二 超級成功人士懂得對絕大多數的事說不╱Zoey 佐依
前言 不做某件事,比立刻做某事,更重要

第一章 立刻行動的人是這樣想事情的
1 做事一直拖,因為你沒把事情寫下來
2 該省事的地方要省力,關鍵時刻你才有動力
3 替自己找一個馬上去做的動機
4 讓很厲害的人願意幫你
5 總想掌控自己控制不了的事,難怪你焦慮
6 掏空負面情緒,人就會馬上動起來
7 「我應該……。」會讓你對其他選項視而不見
8 你相信「言靈」嗎?我信
9 比起計較結果,你更該重視做了多少準備

第二章 忙碌看起來很充實,但會讓你錯過機會
1 有活力時排難事做,沒幹勁時從簡單處著手
2 老鳥做事,從不期待「一次就過關」
3 詢問客戶的死線,但提早完成
4 早上,是意志力最旺盛的時間
5 塞滿了行程,就塞不進機會
6 照套舊有格式,不是懶,是省力
7 郵件不寫開場白,內容不寫廢話
8 閒人才回覆每封信件,有能力者挑信回
9 不要說「幫我」,要說「拜託你」
10 不說「等我一下」,改講「等我5分鐘」
11 開會時,手機不要放在包包裡
12 避免參加七人以上的會議
13 成功人士不計畫,行動就是他們的計畫

第三章 應酬、裝懂、說大話,都拖累你的效率
1 好主管只做兩件事:提醒與確認
2 道理打動不了人,情感才可以
3 不知道的事,就說不知道
4 過度解讀人心,會綁住自己
5 聽來的事不一定對,你得親眼判斷
6 有人說你很難相處嗎?無妨

第四章 習慣造就了我們,請培養這些習慣
1 生活規律,錢就會自己流進來
2 入睡前兩小時不喝酒
3 午餐不吃太多白飯
4 我不做年末大掃除,我直接丟
5 我買3個包,每天輪替用
6 除非必要,不打開手機的通知提醒
7 學學巴黎人,不按電梯的關門鍵

第五章 我該學什麼?學能馬上解決問題的事
1 不讀死書,要實踐
2 網路消息不可靠,你需用雙眼見證
3 書不用從頭讀到尾
4 弄髒書,學習才有成效
5 紅筆提高行動力,藍筆增加專注力

第六章 當你決定不做什麼,就會知道你該做什麼
1 不必執著初衷,視情況採取最佳對策
2 成功的人,都從模仿開始
3 下一步,再走別人沒走過的路
4 不要成為一個專業的笨蛋
5 預先想好如何對抗欲望,不為難自己
6 過程才會驅使你行動,結果不會
7 渴求被認同,挫折感會很重
8 你的行事曆,要有一個人獨處的時間
9 懂得花錢比如何賺重要
10 先有目標才執行?你的順序錯了

後記 決定不要做的事,就是最好的管理

書摘/試閱

郵件不寫開場白,內容不寫廢話

執行力高的人,不會將郵件寫得太長,而執行力低的人則相反,他們只顧著把心思花在包裝場面話,這點自然導致他們花太多時間,就只為了回一封信。儘管寫得很用心,但對方不僅沒按照你的期望行事,大多時候根本連回都不回。
馬上行動的人,首先會考量這封信有沒有必要回,並用簡潔的文字傳達內容,甚至只回簡單一句話,像是「謝謝您」、「我知道了」,這點堪稱是行動派特有的習慣。
拉攏他人也是執行力高的人的拿手好戲,這部分會在第三章另外詳述。為了拉攏人參與合作,他們明白溝通方式越簡單,越容易傳達給對方,特別是當你合作的對象是大忙人時,這就是一項必備技能。
一封長文信件只會給對方帶來困擾。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當你一點開郵件,卻看到整頁滿滿的文字,瞬間喪失閱讀興致。這種情況下,光是閱讀就令人頭大了,如果還是一封必須回覆的信,難免會想:「看來要花很多時間啊。」而且對方的表達方式,有可能讓你困惑:「到底想說什麼呀?完全看不懂!」
「想跟您討論○○案件,請問能給我一點時間嗎?」寫信時,你要先寫出目的,再說明具體內容,如此便能減輕對方的負擔,也能讓對方知道該怎麼回信。
若希望對方行事流暢,就不能讓人費心思考。明明希望對方盡快行動,卻遲遲等不到回應,原因或許就出在你的信件讓對方產生混亂也不一定。
現代人大都使用即時通訊來互動,特別是 LINE 等社群網路,如果訊息過長,對方收到時應該會有很大的機率感嘆:「哇……(懶得看)。」
你如何用一句話來讓對方理解你想說什麼?
「承蒙您一直以來的照顧。我是○○公司的○○○……。」你的開場白是不是也是這種徒具形式的文字?這是否導致你每次寫信都拖泥帶水、難以看到重點?你有沒有想過,真的有需要這些開場白嗎?
如果對方是往來頻繁的合作夥伴,不妨就省略開場,直搗重點吧!例如:「您好,關於先前的○○案件……。」
我以前也偏好寫落落長的信件。
不過,當我觀察有效率的人寫信都簡短俐落時,寫郵件時我就痛快斬斷無謂的開場白,以及和工作無關的內容。當我把花在場面話的時間,拿來做其他事情後,深刻感受到自己因此能完成更多工作了。
請你一定要重新審視自己寫信的方式。
POINT:效率高的人,信件內容都簡短俐落。

閒人才回覆每封信件,有能力者挑信回

行動派不會回覆所有信件。
我常聽人說,工作能力高的人都會很快回信、立即回覆,不過,他們並不是對所有郵件都馬上答覆。
高效率的人,會先釐清事情的緊急度和重要性才付諸行動。
工作上一有要緊且重要的事情,立即答覆確實為上上之策,但若大小事情全都如此的話,就無法專注於眼前的任務。
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真正有必要馬上回的信件,頂多只占10%左右。絕大多數都沒必要及時回應,更別說其中本來就有很多不用回覆的信件。
一般而言,越閒的人回信越快。
這種人搞不清楚問題的輕重緩急,所以一收到信就先回了再說,完全沒意識到這麼做不僅無法提升效率,也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以我為例,某天,我一早就要錄廣播節目,中午邊用餐邊開會,午餐後又去開另一場會,之後又為了其他案件繼續開會……光是這樣東奔西走,轉眼間就天黑了。這期間幾乎無法檢視郵件,所以累計了為數不少的待讀信件。如果每一封都要處理得仔細周到,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其他工作。
社群網路的留言也一樣。除非覺得對自己有好處才回,其餘的不回也沒關係,所以我都預設不回覆。畢竟那些毫無成效的你來我往,不會帶來任何益處。
前日本國家足球隊教練岡田武史曾在某場演講上表示:「學會主體性(按:主觀性,意指以主體自身需求為出發點─即個體的觀點、經驗、意識、感受,去看待事物,subjectivity)是日本人向來跨越不了的高牆……這點不僅限於足球界,整個社會都一樣。」當我聽到這段話時,忍不住強力點頭認同。我將從中得到的啟發,發表在社群網路上,然後有人留言說:「我曾見過岡田教練喔。」這種留言我通常都當作沒看到。
附帶一提,如果我收到曾見過面的人申請加入臉書好友的話,我基本上都會同意,但之後,臉書的 Messenger 會時不時收到這些人舉辦的講座說明信。這種訊息我也一律不回,只要讓對方知道收信人有看到就夠了,有興趣再回信即可。
與電子郵件相比,LINE 或 Messenger 等即時通訊的文字很短,會像對話一樣快速交流,我對這些通訊工具,也同樣預設不答覆。話雖如此,當工作上遇到緊急且重要、有必要快速進行的事情,以及當下需要為某事下結論時,我會及時回信。
你需要問問自己:「這封信真的不回不行嗎?」大小事都會馬上回信的人,只會讓人覺得欠缺工作能力。
POINT:既緊急又重要的信件,只占一成左右。

避免參加七人以上的會議

工作上免不了要開會。但你是否很清楚每一次開會的目標和意義?你一定也覺得有很多會議是沒必要的吧。我覺得為了參加而參加會議,除了浪費時間之外別無益處。
我在決定要不要出席前,一定會先確認議題、與會者有誰和人數,如果感覺成效可能很差,就不會出席會議,我會告訴對方,會議跟其他重要預定邀約重疊,所以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參加。由於你早有其他重要安排,對方也只能摸摸鼻子接受。
此外,我也盡量不參加人數眾多的會議,因為很沒效率。開會就是為了讓大家當場交換意見,然後根據這些意見做決定。而在開會時不表示意見的人,不就沒必要特地到場嗎?
要想提升會議的成效,重點在於有明確目標、勇於發表意見的人,以及現場氣氛。這樣一想,當參與者越多,每個人的發言機會就會減少,只要有一方說不停,其他人便很難發言,成效自然低落。
假如是四人會議,由於每個人都能發言,所以能讓會議上的承諾更有效力。我認為人數少的會議,每個人會有更高的目標意識,就有可能在短時間內開完會。
會議之所以散漫冗長、成效不彰,就在於人數眾多,導致目標意識低落的人太多所致。這點跟私人聚餐也一樣。東聊西扯或許自有其樂趣所在,但不知為何,我覺得參加這種聚餐本身很沒意義。
就算我當場想向其他參加者提問或商量事情,也會因為人太多而無法如願。我覺得這種聚會是打聽其他業界狀況的好機會,也是能好好思考新合作的契機,所以很希望是能深入交流的場合。
除非不得已,我一般會竭力避免參加七人以上的會議或聚餐。
麥可.曼金斯(Michael Mankins)在其著作《時機、天分與能力》(Time, Talent, Energy)中寫道:「會議人數一旦超過七人,每增加一人,做出優質判斷的可能性就會下降10%。」
考量到會議桌和餐廳的餐桌,一般多以六人為限。這樣就算是坐在對角邊席的人,應該也能聽到彼此的聲音並交談。不過,假如是能容納七人以上的大餐桌就有困難了。由於坐在對角的人距離被拉遠了,參與感自然很低。
POINT:人數眾多的會議,多半很沒效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6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