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可更相信自家孩子
沒有哪位父母不祈願孩子過得幸福。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體貼別人,能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到極限,活躍於社會,而且周遭總是有很多朋友圍繞著,過著多彩的人生。
無論哪個父母都祈願孩子的未來一片光明,充滿歡笑。
只不過有個事實是,有很多父母因為太想讓孩子得到幸福,遂給孩子太多「可能直接和未來幸福有關的東西」,塞太多東西給他們,結果耗費太多時間和心力,不知何時開始,父母和孩子的「笑容」都消失了。
祈願孩子的幸福而做的行為,卻在不知不覺間造成父母和孩子的痛苦。
您是不是太過於追求資訊,而沒有把目光放在「孩子」上呢?
我在二○○○年開了一間專門針對中學入學考試的個別指導補習班,多年來擔任負責人。在和父母討論要怎麼讓孩子學習時,他們常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要讓孩子做什麼才好呢?」
「要買什麼教材給孩子呢?」
「要讓孩子體驗什麼比較好呢?」
想讓自己的孩子得到幸福,不想讓他們繞遠路,不想讓孩子因自己沒掌握到有利的資訊而吃虧……。
這些問題顯示出在媒體充斥著教養資訊的現今社會裡,父母為自家孩子著想的迫切心情。
必須回答這些問題的我為了更詳細了解關於他們孩子的事情,反問了父母這些問題:
「孩子最近的口頭禪是什麼?」
「孩子早上起床後最先做什麼事呢?」
「他熱衷於什麼遊戲呢?」
這麼一問,父母的動作倏地停止了。
「口頭禪……他都說些什麼啊……」
「早上起床後……我那個時間都在做家事啊……」
「遊戲……他有玩好幾樣,最喜歡哪個啊……」
他們察覺到明明是來談孩子的事,卻意外發現自己對孩子的事完全不了解。
明明為了孩子這麼努力,卻不知道眼前這個孩子的口頭禪和喜好,明明絕對不是沒在為孩子著想的……。
此時,我會這麼安撫他們:
「沒關係,接下來我們溫柔守護他們吧,至於要給他們什麼,只要好好觀察後就會發現。」
「喜好」有受到父母守護的孩子,在緊要關頭時就能發揮耐力
我到目前為止和五千多組家庭進行過面談,討論其孩子的學習方式,在面談時,不只談孩子「現在的樣子」,也不時談到「孩子至今受到什麼樣的教育」。
和很多家庭談過後發現一個事實,就是那些父母給很多「似乎有利於教育的資源」,且什麼事父母都幫忙做好的孩子們,到小學六年級要考中學入學考試時,成績很難進步;另一方面,父母只是在一旁守護著,能盡情體驗「抓昆蟲」或「畫畫」等喜歡的事的孩子,到最後緊要關頭,反而能發揮其耐力讓成績不斷攀升。
我從二○一七年開始,和專門培育演員與藝人的戲劇學院公司(THEATRE ACADEMY)一起開啟了「Kids Perform Challenge」這個教養計畫,每當進行特別講座或研習會時,常會看到或聽到類似的說法。
在童星界裡,那些生長在父母會「你要這樣做、那樣做」地下指令的家庭的孩子,通常小的時候很容易就能通過甄選。
可是很不可思議地,到了九歲左右,就突然交不出任何成績。
取而代之顯著嶄露頭角的是那些能按照自己步調自由活動的孩子,雖然他們一開始沒做出什麼成果,不過長大些、到了需要展現自我的年齡時,就能突然發揮其能力。因為他們已經養成自己思考行動,因此面對導演說「你這樣做做看」的要求時,也能夠瞬間反應。
從這些經驗來看,我確信了一件事,就是為了提高孩子能力,重要的是「九歲前的教育方式」,因此這本書將以有幼兒到九歲左右孩子的父母為對象,講述教養孩子時須留意的事情。
這個時期孩子需要的不是什麼特殊的教育,而是面對孩子原本的模樣給予「認同」、「守護」並「等待」,這本書裡將這種教養孩子的方式統稱為「守護教養法」。
藉由「守護教養法」,孩子能成為主動學習、自我成長的人
讓孩子發揮其擁有的能力,進而過著幸福人生的關鍵就是「守護教養法」。
父母要做的並不是過度給予或硬塞給孩子一些「可能直接和未來幸福有關的東西」,而是要認同孩子自己發現的「喜好」並守護著。
因為自己的好奇心受到父母的認同並守護著的孩子,會認為「我可以盡情學習我有興趣的事」。
如此一來,不只是學校的學習,面對整個人生也都會積極起勁。因為有自信能夠自己選擇人生,靠自己的能力立足,即便受到挫折,也能夠汲取教訓,轉換成下次再努力的動力。
我本身於二○○六年有了第一個孩子,現在以父親的身分和孩子一起成長,在這過程中,我實際感受到一直以來抱持的信念果然是沒錯的,即「父母更相信孩子也沒關係」,只要守護孩子的「喜好」,孩子就能主動學習並成長。
實際上,孩子能夠平心靜氣地準備中學入學考試的家庭當中,幾乎沒有父母逼迫孩子念書。
這並不是因為那些孩子是「很會念書的孩子」,而是只要把「給予教養法」改成「守護教養法」,無論是哪個孩子,都能變成主動學習自我成長。
「不否定」、「不給予太多」、「不焦急」
聰明孩子的父母有三個特徵,即「不否定孩子」、「不給孩子太多」、「不因孩子的事焦急」,父母的態度這樣,孩子會比較安心,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就會不斷鑽研,如此一來,對每天的體驗都會抱持疑問,常想「為什麼?」然後自己思考「是不是這樣呢?」之後付諸行動「查查看」,這些行為累積起來便造就了「聰明的孩子」。
那麼在教養孩子時,如何做到「不否定」、「不給予太多」、「不焦急」呢?這本書裡將會介紹這個概念的祕訣。
或許有些父母在看完這本書後會反省「我至今都不是這樣教養孩子,我真是個不及格的父母」,不過完全不需要反省,只要接下來付諸實踐就好了,在您因為為孩子著想,想得到新的資訊而打開這本書的此刻,您就已經是很好的父母了。
再者,也沒必要火力全開想要全部都實踐。
只要發覺一個點,改善那一點就夠了,而且即使沒有馬上看到效果也沒關係,只要一點一點實踐就好了。
如果這本書能讓每個家庭重新審視和孩子間的相處模式,使得和孩子一起歡笑的時間增加的話,我將感到無上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