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溪說臺南: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
滿額折

溪說臺南: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

定  價:NT$ 560 元
優惠價:90504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提及曾文溪,你會想到……
每年飛來過冬的黑面琵鷺、全台最大的曾文水庫,
還是電影《KANO》中灌溉無數稻田的嘉南大圳呢?

你是否曾經在徜徉於自然山水間時留意過岩層及曲流,又或者你認為這些「地景」只是地理課本上生冷的知識呢?其實,所謂「地景」,是人與地交互作用的結果,當你在觀測地景的同時,也在創造與改變地景。

從開出第一列運材車的阿里山二萬坪,到擁有完整氏族制度的鄒族特富野及達邦部落;從枯水期才會裸露出來、有「地獄谷」之稱的大地谷,到「早坂犀牛」出土的左鎮化石園區;從具有獨特「蜈蚣陣」的西港仔刈香,到堪比西班牙朝聖之路的山海圳國家級綠道。

本書使用由淺入深的筆觸,不僅提供精美繪製地圖與線上資訊補充包,還附有上百張珍藏的照片集錦,帶你如認識朋友般⸺攻略曾文溪流域71個各形各色的地景觀察好所在。更興許未來,能有更多讀者,試圖以自身的視角出發,再開啟一趟「溪說臺南」的旅程。

作者簡介

文字 楊宏裕
即本書中的「豆花伯」,臺南市鹽分地帶人。因小時常隨老爸的砂石車往來於山河之間,及長遂以師大地理系為第一志願。如今雖已從高中地理教職退休,還是最喜歡載著豆花婆優游於臺灣的山河之間。希望持續踏查、書寫在地的地景人文,以作為普羅大眾的鄉土補充教材。著有《七股鄉志地理篇》《大臺南的地形》《地景雲嘉南》等。本書的文字與空拍部分由其負責。

攝影 林世堅
即本書中的「阿堅哥」,臺南市中西區人,臺南一中退休地理老師。阿堅哥熱愛戶外考察與山水攝影,常組團出國長達一月以上的地景自助旅行,在臺灣則上山下海各地跑透透,人以「探險家」稱之。著有《漫遊地形世界》《紅岩世界》《林世堅世界名山攝影》《林世堅山水岩地景攝影》等。本書八成以上照片由其拍攝提供。

【自序】

這本書有如今的模樣,其實緣起於5年前成大林朝成教授開設的《曾文溪流域綜論》課程;那時與朝成老師合作,錄製與書寫課程中的「曾文溪地景」教材。感謝朝成老師的信任與託付,大家一同走讀曾文溪的情景,如今依舊歷歷在目。

此課程結束後,豆花伯與阿堅哥還是持續來回於這片山水間,其實我們一起悠遊曾文溪已來到第15年了。這過程中我們慢慢看懂更多的地景意涵,也累積更多的人地互動故事,所以現在再來書寫曾文溪,似乎想為母河訴盡她的衷曲。但限於能力與篇幅限制,最後我們裁去本來單獨成章的後堀溪、菜寮溪與地景遺珠部分;不過文字還是由之前的4萬來到這本書的16萬字了。

「這過程中慢慢看懂更多的地景意涵」,其實不是只有時間累積,豆花伯要特別感謝彰師大地理系楊貴三老師,願意讓我長期野外跟班學習,補充我大學時期淺薄的地形學知識。其後有機緣跟隨科博館的王士偉博士與中大的林殿順博士野地考察,也大大開展豆花伯的地質視野。鄉野間諸多隱含於地景中的自然與人文現象,除透過文獻閱讀與訪問,也要感謝師大地理系韋煙灶老師經常接受我的打擾詢問並耐心為我回答解惑。

在一次參加母系的地形考察中,不僅聽聞勝煒學弟精闢的講解,也看到其精美的地形製圖;所以本書特別請他為曾文溪繪製全流域的地形圖與地質圖。其實勝煒是師大地理系沈淑敏老師的研究生,有很多地形資料多來自師大地形研究室;而本書也大量引用石再添老師傳承團隊的研究成果,所以在此要特別感謝師大地形研究室。

本書的書寫,要感謝大量接受採訪的報導人,除了書中有留名者,其實有更多朋友為我們解答很多野外的困惑,只是基於各種理由,不便一一列出。再者面對本書400多張的照片,85張的圖表,編輯們應是傷透腦筋,感謝編輯先嬙小姐以無比的耐心閱讀整合圖文,與美術曉琳小姐辛苦的排版工作。

本書的書寫過程中,有幾位朋友曾給予很高的期許,只可惜豆花伯每每心有餘而力不足,還常出現「野老本貧賤,冒暑鋤瓜田。一畦未及終,樹下高枕眠」。感謝老婆美蓮陪伴走過這些困頓的時刻,更陪我一同野地空拍與考察,讓我深深體會「一个某,較好三个天公祖」的古訓。再者女兒岱芸、岱蓉、岱臻,不僅協助處理一些地圖、文稿,也教導一些修圖技巧,老頭子受益良多。

從《七股鄉志地理篇》、《大臺南地形》、《地景雲嘉南》,到現在的《溪說臺南――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都是我們長期鄉土考察與書寫的延續,感謝臺南市文化局的支持與協助。豆花伯與阿堅哥會持續走讀這片鄉土山水,不僅持續記錄這片土地的地景變化,也期許自己透過不斷的學習與觀察,有一天能更貼近母河的心聲。

楊宏裕 謹識

目次

市長序 讓臺南被世界看到
局長序 開拓更為寬廣的文化視野
自序

Chapter 1 – 前言
第一節 從「圖片」開啟本書的旅程
第二節 與「人」相伴的地景之旅

Chapter 2 - 曾文溪流域全覽
第一節 曾文溪流域概說
第二節 曾文溪流域的特色
一、河道型態――河口「順直」,中下游「蜿蜒」,上游「辮狀」
二、中上游地區常成為豪雨中心
三、中上游地區地質相對更年輕脆弱
四、格子狀水系
五、未形成大沖積扇的大河
六、曾文溪中下游各河段土砂沖淤特性
第三節 曾文溪流域的地質背景

Chapter 3 - 曾文溪上游――鄒族的故鄉
第一節 曾文溪上游概說
第二節 曾文溪上游地景觀察好所在
一、曾文溪的源流地區
二、龍美到阿里山臺18線沿線地景
三、鄒族兩大社――特富野與達邦
四、特富野到樂野沿溪地景
五、達娜伊谷與里佳連線
六、茶山處處有涼亭

Chapter 4 - 曾文溪中游――南部的水資源重地
第一節 曾文溪中游概說
第二節 曾文溪中游地景觀察好所在
一、曾文水庫北段地景
二、曾文水庫南段地景
三、玉井盆地北段地景――楠西
四、玉井盆地南段地景――玉井
五、後堀溪的奇景
六、穿山越嶺的曲流地帶
七、臺南水道――臺南最早的自來水系統
八、菜寮溪――化石與月世界

Chapter 5 - 曾文溪下游――青瞑蛇的故事
第一節 曾文溪下游概說
第二節 曾文溪下游地景觀察好所在
一、大曲流凹岸地景
二、大曲流凸岸地景
三、平原東部早期灌溉地景――埤塘
四、嘉南大圳水利系統
五、曾文溪兩岸的恩怨情仇
六、曾文溪改道留下的地景與故事
七、曾文溪與民俗信仰

Chapter 6 - 曾文溪河口海岸地帶――黑琵的選擇
第一節 曾文溪河口海岸地帶概說
第二節 曾文溪河口海岸地帶地景觀察好所在
一、曾文溪口
二、古曾文溪口

Chapter 7 - 結語

書摘/試閱

【內文試閱】
新舊放水口――《KANO》電影場景

在《KANO》電影中,有一幕嘉南大圳的通水畫面,其拍攝地點就是在舊放水口,這也是來烏山頭水庫必參觀的所在(照片5-42)。其實這放水口的前身是水庫大壩興建前,要先開挖的排水隧道。它必須能將官田溪最大可能流量500CMS排出,才能保證大壩施工期間的安全,所以設計成內徑9公尺、外徑10.8公尺的龐大排水隧道。雖然長度僅270公尺,但內徑9公尺卻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隧道;施工時更因地中的油氣引發爆炸,造成50餘人死亡。
我們有幸走入舊放水口後方的大隧道,感受這地下工程的艱鉅浩大。排水隧道在大壩完工後,裡面安裝了大鐵管,配合控制閥,轉變成「送水隧道」(照片5-43),大鐵管連結到舊放水口,依需要調放蓄水進入嘉南大圳的灌溉渠道。
現在舊放水口功能多由發電廠旁的新放水口所取代,不過其旁邊興建了一座小型的發電廠,當嘉南大圳需水不多時,可由此放水發電;嘉南大圳需水較多時,則由新放水口那邊放水發電。整體而言,曾文水庫的蓄水,離開曾文水庫時發一次電;由西口流入烏山頭水庫時續發
一次電;最後要離開烏山頭水庫時再發一次電。
烏山頭水庫門口附近的發電廠就是新放水口所在,此地可以看到發電後的尾水,直接流入嘉南大圳的灌溉渠道(照片5-44)。這裡最有意思的是,這滔滔流水的渠道上方,有一條水管帶來泥水,這滾滾濁流就直接伴隨灌溉渠道的清水流灌嘉南平原。原來烏山頭水庫的部分抽淤泥水現在已不另行搬運清除,希望能以此種方式直接經由灌溉渠道回歸大地,這也是別出心裁的防淤巧思。
新舊放水口出來的水,經1,563.5公尺的導水路輸送到分歧點,由此經由南、北幹線兩大動脈,將水輸送到廣大嘉南平原。《KANO》電影中八田技師乘坐小船到嘉義與球員喜相逢的畫面,就是以此水量豐沛的北幹線人工巨河為發想(照片5-34、45)。
嘉南大圳水利系統共有三條「幹線」,分歧點以北為北幹線,跨越八掌溪進入嘉義縣,至北港溪為止;分岐點以南為南幹線,跨越曾文溪至善化區善化酒廠附近分出南幹支線為止,南北幹線水源主要來自曾文溪。再者北港溪以北至濁水溪屬於濁幹線,水源主要來自濁水溪。幹線的灌溉用水再透過52條給水「支線」與146條給水「分線」分配到最末端的田地;最後灌溉的餘水與田地的排水經由145條「排水路」排放到大海(圖5-13)。要細究這套系統,可到《中研院臺灣水圳文化網》,放大圖5-13欣賞觀察;此圖以血管動、靜脈循環模式,完整呈現嘉南大圳排灌系統的脈絡,誠手繪佳作。
前文提到豆花伯每次上課前必先詢問學生:「你看過嘉南大圳嗎?」這次豆花伯換成要問問讀者,您仔細看過深入嘉南平原每個角落的排灌水道嗎?
這些灌溉渠道不僅遍佈嘉南平原,而且為了便利直接引水灌溉,這些縱橫交錯的嘉南大圳,地勢全較兩側農田為高;無意之間,這些圳道竟變成平原上河流的分水嶺(照片5-46)。每塊田地皆有完整的排灌搭配,一側有較高的灌溉渠道,另一側有較低的排水渠道。這些搭配灌溉渠道的田間排水渠道,也成為平原上小河流的上源。人類在嘉南平原上建構出很多人工的分水嶺與人工的河流上源。
不要小看此一龐大的完整排灌系統(圖5-13);因為來到21世紀的臺灣,還偶聞工廠將廢水排入水溝,竟導致農田遭受重金屬汙染。其實這類新聞背後通常代表臺灣還有很多地方「排灌不分」,所以排水系統中的廢水,竟會成為灌溉系統中的灌溉水源。而這個困擾很多地方的農田汙染問題,嘉南平原早在1930年代就大致解決了。




溪尾排水滯洪池――青瞑蛇透氣舒壓的所在

現在的溪尾排水只不過是曾文溪旁微不足道的小支流,但在1904出版的《臺灣堡圖》中,溪尾排水所在位置卻是當年曾文溪主流路所在。如今曾文溪的主流路已向北側凹岸推移了三公里,只在溪尾排水南側留下明顯的坡崁地形。過去人們在坡崁上方建立聚落,接著在這道坡崁上建立堤防,2014年更開始規劃溪尾排水南岸堤防與曾文溪大堤間的土地為滯蓄洪區(圖5-7)。
從圖5-7中我們可以發現,這規劃的半月形滯蓄洪區正位於凸岸的滑走坡側,正是過去百年來曾文流路逐漸北移的舊河道區,洪水有回歸舊流路的傾向,如曲流的極致即轉為截彎取直,故設計此地為滯蓄洪區應是相當適切的規劃。
2015年豆花伯在蘇厝的曾文溪南岸堤防,發現此堤原以蘇厝東邊的西衛大榕樹為終點,而此時已與東側的溪尾排水南岸堤防相連結。
後來新建延伸到大內的曾文溪新堤防,則位於曾文溪南岸堤防北方250公尺處;所以1930年代就闢建的曾文溪堤防與新延伸的曾文溪堤防並沒有連結閉合。這處缺口正是規劃中半月形滯蓄洪區的納洪、排洪的進出口(照片5-18)。
早期曾文溪沒有堤防,如「青瞑蛇」般四處流竄;其實溪水是往「相對低處」流竄。一處淤高了,再流竄到附近的相對低處,最後終於填平潟湖,形成廣大的三角洲(扇洲)。自從1930 年代築堤束水後,曾文溪只能在河堤中小小的氾濫平原流竄;但死性不改地還是往相對低處流竄。
經過80年的積累,很多河堤外氾濫平原的高度早已高出河堤內的土地,這個問題在麻善大橋至二溪堤防之間特別嚴重。堤外的土地淤高,河堤外疏導洪水的斷面自然縮小,洪水排不出去,中上游沒堤防的地方開始淹水,最後只好讓堤防一直往上游建到二溪、三崁一帶。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主深槽下刷造成平均河床下降,量測資料顯示曾文溪整體河床高程呈現下降趨勢,下降幅度約一公尺。而我們上面提到淤高的部分是堤防外的河灘地。築堤束水與興建水庫,讓曾文溪中下游出現「主流深槽化」與「河灘淤高化」兩種極端化走向。
豆花伯樂見類似溪尾排水滯洪池的規劃,並很高興大家願意在新舊堤防間留一大缺口(照片5-18)。洪水來時新舊堤間廣大的凸岸處可成為洪水氾濫平原,儘量保留更大空間,讓「青瞑蛇」偶爾出來透透氣、舒舒壓。人溪兩安,孰曰不宜?
時序來到2019年,豆花伯再次來到這片土地,新舊堤防間的缺口已經連結閉合了,成為一處有閘門的壩體(照片5-19)。這裡觀察的重點是新建壩體高度比兩側堤防略低,當曾文溪主流來自中上游的洪水(外水)超過新建壩體高度,可溢流進入溪尾排水滯洪池;再者當洪水來臨時,就關閉此處的閘門,讓來自善化區溪尾排水的「內水」先留在滯洪池,以利曾文溪主流的「外水」宣洩。
繞了一圈發現,早期規劃的新舊堤防間的大面積滯洪池,真正挖深的只有小小的溪尾排水滯洪池;還好整個凸岸土地仍保留為河川用地,可當溪尾排水滯洪池的洪水宣洩地。就像所有地景一般,此地地景也反映理想與現實間很多的折衝;豆花伯只是將片面所知,簡單地加以記錄下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04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