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簡體書)
79折

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  價:NT$ 288 元
優惠價:79227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長久以來,人們對於催眠有著諸多誤解,以為那不過是借助道具做出的花哨表演。實際上,催眠是門嚴肅的科學,它是心理學體系的重要構成,並以對潛意識前所未有的深度挖掘,被廣泛運用到各大心理學流派中。在催眠領域,云集著眾多天才心理學大師,而其中最耀眼的名字,必然是米爾頓·艾瑞克森。作為現代催眠之父,這本書以紀實的方式,記錄了艾瑞克森進行催眠的完整過程,不僅包含眾多真實案例,更有他對於催眠及潛意識所總結出的珍貴經驗,是了解催眠和潛意識領域的必讀書目。

本書由艾瑞克森的學生、同事兼朋友羅森撰稿,書中也包含了他對艾瑞克森傳奇催眠方式的獨到解讀。


作者簡介

米爾頓·艾瑞克森(Dr.Milton Hyland Erickson)

心理學大師,催眠領域難以逾越的高峰,以其獨到的治療方式,重新定義了催眠的意義,被譽為“現代催眠之父”。他的一生亦是傳奇,17歲時罹患小兒麻痹癥,一度垂危,但這反而促成了他卓越的觀察能力。涉足心理學領域後,他將催眠廣泛運用於實際治療中,效果斐然。

史德奈·羅森 (Sidncy Rosen)

艾瑞克森治療法的著名治療師,紐約艾瑞克森心理治療暨催眠學會創始人,是艾瑞克森當之無愧的黃金搭檔。


主編簡介:

武志紅,資深心理咨詢師、暢銷書作家。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師從國內著名的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教授,2001年獲得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學位。2009年成立武志紅心理咨詢中心。
曾主持《廣州日報》的“健康·心理”專欄,致力於用心理學去理解中國式的個人、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經典現象。
著有《為何家會傷人》《身體知道答案》等系列作品,總銷量超百萬冊。


名人/編輯推薦

① 武志紅主編和導讀,“可以讓你變得更好的心理學書”系列。

② 本書的問世,讓催眠治療在心理學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也讓世人重新認識了催眠。

③ 開創性的以講故事的方法進行治療,將心理暗示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效果尤為顯著,讀來也通俗有趣。

④ 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深度看見自我,才能真正看見世界。


導讀

深度看見,必將帶來深度改變

| 武志紅 |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的女兒為了報考國外名牌大學,在學校裡瘋狂補習英語。托福滿分是120 分,她必須考到110 分以上才有可能被錄取,離考試的時間越近,她就越緊張。轉眼就到了考試的前一天,她已經到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的程度,精神幾乎崩潰。如果帶著這種狀態去考試,肯定沒戲,於是朋友讓女兒回趟家,想下班後好好和她溝通一下。回家見到女兒,朋友猛地想起這幾天家裡剛換了Wifi 密碼,於是趕忙告訴女兒,誰知女兒說,自己早就知道密碼了。

“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猜的。”

“我想這次考試你肯定能過。”

“為什麼?”

“這麼難的Wifi 密碼你都能猜中,那些選擇題對你來說,就是小菜一碟。”

“可是,我知道你常用的幾個密碼呀!”

“但考試中的選擇題,也都是你復習過的,而且比Wifi 密碼的選項少得多。”

聽完父親的話,女兒頓時就笑了,之前積攢的緊張和焦慮,頃刻間消散了一大半。那天晚上,她踏踏實實睡了一個好覺,第二天上考場,考了114 分。

那段時間,朋友正巧在看催眠術大師艾瑞克森的書,他與女兒看似簡單的對話,裡面其實有著明顯的心理暗示。這種暗示形成了催眠,觸及了女兒的潛意識,讓她看見自己本身具有的能力,提升了自信。

長期以來,人們對催眠有著很多誤解,認為催眠是一種帶有娛樂性質的表演,或是一種詭秘的精神控制——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洗腦。過去,我也對催眠有些抵觸,覺得催眠就是妄圖影響別人,並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行事。但艾瑞克森讓我改變了想法,隨著我對他越了解,我對催眠的好感就越強。

催眠絕對不是洗腦。洗腦是一種精神控制,而催眠則是思維的沉睡,身體的松弛,靈魂的蘇醒。它們有著兩個最根本的區別——

一、洗腦通常是在一個封閉環境中進行的,目的是封閉人的思想。上面故事中的那位女兒,每天在學校裡瘋狂備考,做的是同樣的事,打交道的也都是和她一樣整天刷題的同學,因此不知不覺中,思維就被限制在了一條狹窄的隧道中,覺得整個世界最重要的事就是考試,考過了萬事大吉,考不過人生就完了。當這些念頭不斷閃回,她陷入了對結果的眩暈,自然越來越緊張、焦慮。傳銷組織在開“洗腦”大會時,會將人關在賓館內,並且禁止與外界聯系,目的就是營造一個封閉的環境,禁錮人的思維。

被洗腦的人,情緒奔騰而沒有邊界,因此他們都很焦躁,行為也很盲目。與之不同的是,催眠能讓奔騰的思維沉睡,並且重新構建與外界的通道,心靈敞開,潛意識被喚醒,人感知著自己,也感知著廣闊的世界。

在艾瑞克森的案例中,有一則讓我印象深刻。一位正值妙齡的護士,流露出嚴重的自殺傾向,她把心愛的首飾和衣服全部送人,還向醫院遞交了辭職信。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她走出醫院的那一天,就將是她生命的終點。在女孩離職的前幾天,艾瑞克森和她談了一次話,第二天,女孩就失蹤了,人們紛紛指責艾瑞克森,認為是他的胡言亂語加速了女孩的自殺。

直到16 年後,艾瑞克森接到了一通電話,來電者正是當年的那位護士。她告訴艾瑞克森,那場談話的當天下午,她走出醫院大門後,直接去了海軍招募中心,申請加入了海軍護理隊,後來又與一位軍官相戀結婚,生了五個孩子,並在軍隊醫院工作至今。

毫無疑問,16 年前的那場談話,改變了女孩的一生。艾瑞克森究竟說了什麼?事實上,他沒說一句規勸或者寬慰的話,他只是讓女孩去想象——想象自己正身處植物園、動物園和波士頓海灘,他繪聲繪色地描述植物園裡不同形狀的葉子,以及小鳥輕巧地啄食水果,然後讓嘴裡的種子長成了一棵樹;描繪育兒袋裡的袋鼠寶寶努起嘴吃奶,候鳥用人類都無法了解的神奇本領進行著遷徙;還有颶風後恢復了平靜的海灘,印第安人和殖民者的後裔都在這裡踩著水嬉戲。艾瑞克森給女孩呈現出一個開放、溫暖、鮮活、明快的世界,喚醒了她的想象力,讓她走出了抑鬱的“深井”。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在《心靈地圖》中說:“許多所謂的心理疾病,無非是想象力缺失的外在表現,而心理治療就是引導想象力回歸的過程。”

如果說洗腦是人為地限制想象力,那麼,催眠就是讓想象力張開雙翼。

二、洗腦與催眠還有一個不同點,那就是洗腦讓人忽視對心靈的關注,而把全部注意力都用來追逐外部目標,而催眠則是對內心的洞察與深入。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才將本書的書名從原來的《催眠之聲伴隨你》,改為《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催眠能讓人看見內心的焦慮、過去的傷痛,也看到自己隱藏的潛力與期待,並在潛意識中尋求改變,而這種改變往往是深遠的,類似於佛教中的頓悟。正如艾瑞克森的弟子、美國催眠師斯蒂芬·吉利根所說:“把問題保持在一個清澈的水池中,看看有沒有一朵蓮花會綻放。”催眠就是在激發“內心的花開”。

本書中,收錄了很多艾瑞克森用催眠幫人們破解難題的故事,既有尿床、肥胖這樣的日常困境,也有癌癥、抑鬱癥這樣的緊急情況,且囊括各個年齡段,可以說,艾瑞克森將催眠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讀這些故事,常會讓人感到如同暗夜中亮起火把,醍醐灌頂,受益匪淺。而艾瑞克森的催眠手法更是獨到的,難以超越的。

比如在治療一個每晚尿床的小男孩時,小男孩被父母強硬地拽進了艾瑞克森的辦公室,男孩氣得大呼小叫,拒絕接受艾瑞克森的治療。而艾瑞克森采取的方法則是:先把孩子父母請出辦公室,然後默默地看著號叫的小男孩,等到男孩喊累了,停下來換氣時,艾瑞克森突然扯開嗓門,模仿男孩的頻率,衝著男孩大聲喊叫,繼而對目瞪口呆的男孩說道:“我的這輪結束了,現在換你了。”

這是一種加入,艾瑞克森用外人看似怪誕瘋狂的方式,加入了小男孩的陣營。也正因此,當他停止哭號、並坐上一張椅子後,小男孩也學著自己的這位新“同伴”,安靜地坐上了另一張。

談話由此開始,而對男孩而言,此刻坐在自己對面的,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心理醫生,也絕非父母的“幫兇”,而是自己的同類。對於這樣的“同類”,男孩自然願意打開心扉。

而更值得稱道的是,艾瑞克森在後續的治療中,只字未提“尿床”的事,而是討論男孩喜歡的運動——棒球和射箭,艾瑞克森大贊這兩項運動是了不起的科學,大贊男孩的身體協調性,對肌肉控制得很好。沒過幾個星期,男孩就不再尿床了,他接收到了艾瑞克森給出的暗示——如果一個人能很好地控制肌肉去擊球和射箭,那麼控制膀胱的括約肌,一定是小菜一碟。

在面對復雜的情況時,艾瑞克森更充分運用了催眠的智能。

一次,他去治療一位精神分裂癥患者,對方有著嚴重的被迫害妄想,認為自己正在被人追殺。艾瑞克森走進病房時,病人正在窗戶上釘釘子,以防止追殺者進入。艾瑞克森立刻加入其中,與病人一起釘,而且比對方釘得還認真。釘完之後,艾瑞克森建議把地板上的縫隙也釘嚴實,然後,又建議病人與醫院裡的醫生護士一起,加強醫院的防範工作。就這樣,艾瑞克森成功地帶領病人走出了自己的病房,乃至整個醫院,隨著病人安全範圍不斷擴大,他逐漸從與世隔絕的孤獨和恐懼中走出。

本書中,這樣精彩的故事隨處可見,而每個故事都表達出了同樣的理念:無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深度的看見和接納,必將帶來深度的改變。


目次

第一章 改變潛意識心智 001

第二章 痛苦帶來的禮物 025

第三章 相信你的潛意識 047

第四章 間接暗示法 075

第五章 克服習以為常的極限 107

第六章 重新構建 185

第七章 以經驗為師 211

第八章 主導你的生命 217

第九章 留住純真的眼睛 237

第十章 用心觀察:留意特異之處 243

第十一章 治療精神疾病 265

第十二章 著眼未來 281

第十三章 自 律 313

附 錄 335


書摘/試閱

“你還沒發現,你的生活已經被潛意識控制了。”當艾瑞克森對我說這句話時,我當時的反應,和日後聽到我說出這句話的人一模一樣。

但在當時,我以為艾瑞克森的意思是:人們的生活早就被潛意識框死了,所能做的,只剩下“了解自己所處的潛意識模式”這一件事了。後來我才明白,潛意識裡的內容未必就不能改變。我們每天的經歷不僅足以改變意識,也會深深地影響潛意識。比如,每次我讀到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潛意識必定立刻產生變化;如果我與某位重要人物(對我而言意義重大的人)見面,潛意識也會發生變化。事實上,任何心理治療的正面價值,都體現在當事人深層次的改變上,而這多半是與另一個或另一群人相遇的結果。

在我看來,如果治療師能將精力放在“影響患者的潛意識心理模式(包括價值觀與行為準則)”上,持久而有效的改變也就不再是奢望了。艾瑞克森十分贊同這一觀點,他甚至在晚年時特意為此創立了一套模式——教學研討會。

最後一次與艾瑞克森見面時,他解釋了建立這一模式的初衷:

“以前,我需要在每個患者身上花費大把時間,相比起來,我寧願教給更多人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無數人來信告訴我:‘你徹底改變了我對待患者的方式。’現在,我的患者比以前更多了,但我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卻更少了。”

我問他其中有什麼奧秘。

他回答:“他們來我這裡聽了故事,回家後發生了改變,僅此而已。”

顯然,“來我這裡聽了故事”並不簡單,其中必然蘊含著撥開迷霧的洞察力,包含著對人性的深度看見,包括各種期待與溝通。就拿艾瑞克森來說,每次他與人會面,都能讓對方經歷不同層次的催眠狀態,並讓人們帶著正面期待,在催眠中接受他所傳遞出的信息。不僅如此,艾瑞克森還認為,如果聽眾能“遺忘”掉某個故事(對故事情節有健忘反應),那麼這個故事的功效將會更加深遠。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艾瑞克森遵循著古老的傳統。自人類蒙昧初開時,故事就一直充當著傳播文化、倫理與道德規範的有效手段。裹上糖衣的良藥容易入口,單刀直入的教誨難入人心,當忠言以引人入勝的故事呈現出來時,人們會樂於接受。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艾瑞克森施展了他講故事的技巧——專門選取那些與醫學、心理學、人類學有關的有趣故事。在這些超出了患者與治療師預期的故事中,處處散發著意義非凡的暗示意味。

在催眠狀態中學習

根據艾瑞克森所說,催眠狀態最能促成人們學習與改變。

它並非是強迫人入睡,患者不會受到治療師的“壓制”,也不會失去自制力而任人擺布。事實上,催眠是一種人人都曾經歷過的自然狀態,而最常見的催眠,當屬做白日夢時的恍惚時刻。此外,當我們進行冥想、祈禱或運動(例如被人稱為“動態冥想”的慢跑活動)時,也容易產生某些形式的催眠。凡是身處其中的人,會對心智、幻覺等內在變化相當敏感,而對諸如聲音、動作之類的外在刺激,卻不怎麼在意。

在催眠狀態下,患者往往能憑直覺對各種夢境及其象征意義做出判斷,對其他潛意識形式的意義也能很好地理解,他們很少會做理性思考,其狀態十分接近艾瑞克森所說的“潛意識學習狀態”。正因如此,患者會很容易接受治療師給出的暗示,不會出現強烈的抗拒。不過,要是暗示與患者自身的價值體系產生衝突,這些暗示就很難發揮作用了。另一方面,患者也很可能部分甚至全部遺忘了催眠體驗,但這種健忘絕非是催眠的特性。

在引導患者進入催眠的過程中,治療師必須設法吸引對方的注意力,將其關注點轉向內在世界——引導患者看到自己的內在,從而產生催眠響應。這類催眠響應來自患者自身“浩瀚的信息寶庫”,既能順應治療師引導的方向,也與患者的需求息息相關。想要獲得這樣的響應,治療中就要以間接的方式給出暗示,比如穿插在稀松平常的對話中,或者是有趣的故事裡。

在催眠過程中,治療師必須敏銳地觀察患者的微妙改變,尤其是全神貫注時的各種生理變化,比如患者是否面無表情、雙眼直視、停止眨眼,還是整個人都僵住了。一旦這一連串反應集中出現,說明患者多半已經進入了輕度催眠狀態。此時,就是給出暗示的大好時機。當然,也可以直接表示:“安心停留在這個狀態。”治療師很清楚,患者此時正在處理由潛意識釋放出的信息。

艾瑞克森所選取的故事,往往沿襲著童話故事、《聖經》故事以及民間傳說的核心模式。比如在民間傳說中,探索是故事的重要主題,而艾瑞克森經由暗示帶給患者的內心感受,其跌宕起伏的程度與最終收獲的成就感,絲毫不遜色於任何神話。此外,由於艾瑞克森講述的故事常帶有強烈的美國特色,因此,他一直被視為美國的傳奇人物。

盡管如此,必然有人還是會對故事的效果產生質疑,他們並不知道好故事所具備的力量,在很多方面,那很像是我們看完一部精彩電影後出現的“灼燒”(Glow) 感。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陷入意識轉換的狀態,我們會不自覺地對戲中的某位或多位角色產生認同,並在電影散場後神思恍惚,如臨夢境。只不過,這種體驗往往十分短暫,最多不超過15分鐘。而聆聽艾瑞克森講的故事的人,卻很可能在多年以後發現自己依然身處故事的氛圍裡,他們的思維與行為也因此永久改觀。

艾瑞克森將催眠定義為一種“喚醒與運轉潛意識信息的過程”,根據他的解釋,當人處於催眠狀態中時,不難出現持久的改變。如果治療師能深度看見患者的內心,幫其開啟內在寶庫,無論是否用故事作為媒介,患者都可以將塵封已久的信息重新變成行動,而在這個全新的行為模式中,充滿了建設性與強大的自我。

這一過程與“洗腦”(Brain Washing)是不同的。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洗腦”缺乏文化方面的加持,效果很快就會煙消云散,而艾瑞克森的治療方法卻能促成自我的強大,進而引發深遠的改變。或許正是因為這類改變通往成長與開放,效果才會如此震撼。當然,最有助於實現恒久改變的環境,莫過於艾瑞克森一直所倡導的——尊重個人的重要性,而且深信每一個人都能不斷進步,擁有成長的可能。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27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