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軍隊1941-1943(全2冊)(簡體書)
滿額折
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軍隊1941-1943(全2冊)(簡體書)
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軍隊1941-1943(全2冊)(簡體書)
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軍隊1941-1943(全2冊)(簡體書)
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軍隊1941-1943(全2冊)(簡體書)
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軍隊1941-1943(全2冊)(簡體書)

巨人重生:大戰中的蘇聯軍隊1941-1943(全2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99.8 元
定  價:NT$ 1199 元
優惠價:87104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有庫存,下單後進貨(等候期約2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3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巨人重生》先是按照時間順序考察戰爭進程,揭示1941—1943年在傳統軍事歷史著作中“被遺忘的戰役”,然後以1943年12月31日的視角回顧蘇聯軍事學術和軍兵種的發展,介紹戰略層面的指揮控制、中央軍事管理機關、指揮人員和普通戰士的變化,以及蘇聯紅軍積累戰斗經驗的過程。分析其不斷發展的作戰手段,極其復雜的指揮控制和行政管理機構,以及教育訓練制度和方法。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戴維·M. 格蘭茨:蘇德戰爭史學巨擘,俄羅斯聯邦自然科學院成員。曾任美國陸軍戰爭學院蘇聯陸軍作戰研究處主任、美國陸軍外國軍事研究辦公室主任、《斯拉夫軍事研究雜志》主編。獨立撰寫或合著了20餘部商業出版著作、60餘本自費出版的書籍和地圖冊,發表100多篇文章,其研究涵蓋蘇聯紅軍的軍事戰略、戰役法、戰術、情報和欺騙等眾多領域。主要代表作有《泥足巨人》《巨人的碰撞》《巴巴羅薩脫軌》《庫爾斯克會戰》《列寧格勒會戰》《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等。

譯者簡介

孫渤:1973年生,山東人,1994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飛行器工程系。高工職稱,曾從事家用電器研發、品管和企業管理,199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集體二等獎。現居廣東。軍事歷史愛好者,業餘時間長期研究蘇德戰爭史等領域的文章和書籍。


1941 年 6 月 22 日凌晨,300 餘萬軸心國軍隊在未經宣戰的情況下突然越過蘇聯國界,開始實施希特勒的臭名昭著的“巴巴羅薩”行動。德國國防軍(Wehrmacht,以下簡稱“國防軍”“德軍”)在空中支援的嚴密掩護下以四個強大的裝甲集群為先鋒,出人意料地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裡長驅直入,從蘇聯西部國界直抵列寧格勒、莫斯科和羅斯托夫近郊。面對德國人突如其來的大縱深、不間斷推進,蘇聯紅軍和蘇維埃國家都不得不為自己的生死存亡而戰。

接下來發生在面積約 60 萬平方英裡範圍內的殊死搏斗共持續近四年,直到 1945 年 4 月下旬紅軍把蘇維埃的旗幟插在希特勒的帝國總理府廢墟上,宣告取得最後勝利為止。這段被蘇聯人稱為“偉大衛國戰爭”的歷史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 Kulturkampf(德語“文化之戰”),是兩種文化之間至死方休的斗爭,多達 3500 萬名蘇聯軍人和平民、近 400 萬名德國軍人 a和無數德國平民在這場戰爭中喪生,中歐和東歐大部分地區的人口及公共基礎設施也遭到難以想象的損失和破壞。

到 1945 年 5 月 9 日這場致命的衝突結束時,蘇聯及其紅軍已經占領並統治中歐和東歐的大部分地區。距離這場戰爭的勝利不到三年,鐵幕便在整個歐洲落下,把歐洲大陸劃分為彼此敵對的兩個陣營長達 40 餘年。更重要的是,這場可怕的戰爭在俄羅斯民族精神中留下的深刻烙印,已在幾代人當中延續,影響著戰後蘇聯的發展,並在某種程度上促成蘇聯在 1991 年解體。

令人意外的是,盡管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規模、波及範圍、代價和對世界造成的影響都非常大,但在西方人和俄羅斯人看來,這場戰爭還是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不清,也難以準確認知。更糟糕的是,這種模糊和錯誤的認知還會抹殺蘇聯紅軍和蘇維埃國家為同盟國奪取最終勝利所做的貢獻,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在整體上的片面性。

即便某些對蘇德戰爭多少有些了解的西方人,也只知道這是發生在曾令歐洲最痛苦的兩個政治敵人之間,以及歐洲兩支最強大、最可怕的軍隊之間一場神秘而殘酷的四年殊死搏斗。在此期間,德國國防軍和蘇聯紅軍所爭奪的領土面積之廣大、客觀環境之復雜、氣候條件之惡劣,使整場戰爭看上去是由一系列無休止的攻防戰組成,其間不時穿插著長達數月的靜態陣地戰,並周期性地出現一些規模宏大、激動人心的大會戰,例如發生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白俄羅斯和柏林的重大戰役。因為缺少關於蘇德戰爭的詳細英語資料,所以美國人(和西方人)自然更傾向於把這場戰爭僅僅看作是西方各戰區那些更激動人心、更引人注目的戰役(諸如阿拉曼、薩勒諾、安奇奧、諾曼底和突出部等戰役)的黯淡背景。

用外行眼光看待這場戰爭的上述歪曲觀點在西方廣為流傳,可謂事出有因,因為西方人讀到的大部分蘇德戰爭史著作都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來自德國的資料,這些資料通常將這場戰爭描繪成德國與一個沒有相貌和具體形象,卻有龐大軍隊和無限可消耗人力資源的敵人生死相搏。面對四年來無數場默默無聞的戰斗拼接成的全景,只有真正聳人聽聞的大事件才能脫穎而出,喚起人們的注意。

即便那些對這段歷史多有涉獵的人,也一樣會有這種常見的錯誤理解。雖然他們知道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庫爾斯克這幾場會戰,馮·曼施泰因在頓巴斯和哈爾科夫的反突擊,發生在“切爾卡瑟口袋”和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基的激戰,中央集團軍群的崩潰和蘇聯人在華沙城下“袖手旁觀”,但是他們用來稱呼這些艱難戰斗的名稱和基本術語,就像他們不斷引用的“東線戰爭”這個詞匯一樣,都顯示他們的認知主要根據德國資料。他們既然缺乏關於蘇德戰爭的足夠知識和透徹理解,就不能充分認識這場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區域意義和全球意義。

那麼,出現這樣偏頗的觀點是誰的過錯呢?顯然,西方歷史學家應當共同承擔這個責任,盡管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別無選擇,只能依靠德國資料,這也是當時所能見到的唯一可信資料。況且,民族中心主義使一個民族只會欣賞自己經歷的事情,也會助長雙方看待這場戰爭時的偏頗觀點。然而,更重要的是,這還是蘇聯和當代俄羅斯歷史學家的集體過錯,他們未能向西方(以及俄羅斯)的讀者和學者提供有關這場戰爭的可信記錄。究其原因,是意識形態、政治動機、冷戰時期產生並延續下來的陳規陋習在共同阻礙著許多蘇聯和俄羅斯歷史學家開展這項工作,並歪曲他們的見解。

蘇聯和俄羅斯歷史學家盡管就這場戰爭和大小戰役的細節,編寫過許多詳盡而準確得異乎尋常的學術研究著作,但迫於所處時代的形勢要求,還是不得不回避或無視可能會令國家、軍隊或著名將帥感到難堪的事實真相和事件經過。西方讀者最容易接觸到的蘇德戰爭普及著作,往往觀點最為偏頗,政治色彩最濃厚,內容也最不準確。直到不久前,甚至最富有學術氣息的這類書籍,仍然在出版時不得不出於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原因有所刪改。即使在蘇聯解體十多年後的今天,使用檔案時的限制和政治壓力還是像過去一樣使俄羅斯歷史學家無法研究或揭露許多原先刪改或回避的事件真相。

上述不幸事實不僅削弱了蘇聯和俄羅斯歷史學著作的可信度,使來自德國的歷史學著作和觀點廣為流傳,同時還削弱了少數西方作者在其戰爭記述中引用蘇聯史料時的可信度。這種令人無法回避的事實,既可以解釋為什麼關於這場戰爭某些方面的不公正和極不準確、甚至嘩眾取寵的記述著作至今還能夠吸引廣大西方讀者的注意 ;又可以解釋為什麼關於戰爭趨勢、進程和意義的爭論仍然非常激烈。

本書是講述蘇德戰爭期間紅軍發展史三部曲當中的一部。整套三部曲是為了幫助人們厘清事實真相,其中的第一部《泥足巨人:蘇德戰爭前夕的蘇聯軍隊》已於 1998 年出版,考察紅軍邁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狀況並得出結論 :1941年 6 月的紅軍雖規模龐大、志向高遠,但正如後來的戰爭進程所展示的那樣,只是一個站在泥質雙腳上的巨人。然而,這支軍隊盡管在 1941 年和 1942 年間多次遭受前所未有的慘敗,還是能像一只浴火重生的不死鳥,1942 年 11 月在斯大林格勒、1943 年 7 月和 8 月在庫爾斯克向不可一世的德國國防軍還以顏色,使其遭受同樣前所未有的慘敗。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紅軍從此踏上勝利征程,直到 1945 年 4 月和 5 月在柏林贏得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巨人重生 :蘇德戰爭中的蘇聯軍隊》是這套三部曲當中的第二部,詳細研究“被遺忘的戰爭”中極為重要並且相互關聯的爭論話題,並從組織和制度的角度研究戰時紅軍。本書第一部分的名稱是《戰爭中的蘇聯紅軍》,按照時間順序考察戰爭進程,揭示其中“被遺忘的戰役”,這些戰役的次數約占整場戰爭中大小戰役總次數的 40%,但由於種種原因,被蘇聯和俄羅斯歷史學家為維護名譽和民族自豪感而淡化、忽視或者掩蓋。該部分還具體列舉許多與戰爭最初 30 個月有關的重大爭論話題,加以分析並得出新的結論。

本書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詳細考察紅軍指揮結構的不斷完善過程,以及紅軍如何把無數血肉之軀打造成為一支軍隊。本書第二部分《軍隊》運用新解密的蘇聯(俄羅斯)檔案材料,從規模、實力和結構等多個角度解讀紅軍龐大而復雜的軍隊結構。以此為背景,該部分還詳細講述這支軍隊不斷發展的作戰手段,極其復雜的指揮控制和行政管理機構,以及教育訓練制度和方法。

第三部分《首長和部屬》通過發掘最新出版的回憶錄和不斷解密的檔案材料等寶貴財富,研究 1941 年至 1943 年間紅軍的領導者怎樣使其從一個泥足巨人轉變成一支能夠奪取戰爭最後勝利的強大武裝力量。最後也同樣重要的一點是,該部分還以多重視角介紹在這支軍隊的隊伍裡並肩奮戰的紅軍戰士,無論他們是斯拉夫人還是非斯拉夫人,男性還是女性,也無論他們在這場無比殘酷和暴虐的戰爭中死去還是生還。

揭開紅軍“被遺忘的戰役”面紗的同時,《巨人重生》還向讀者展示迄今尚未有人仔細研究過的一部分蘇聯武裝力量,其中包括:蘇聯的“隱形軍隊”——強大的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紅軍當中至關重要但至今模糊不清的工程兵(工兵)、鐵道兵、汽車兵、道路兵和軍事建筑部隊,戰時身穿軍裝入伍服役的大約 100 萬名女軍人,還有戰爭期間為確保軍隊內部的嚴格紀律,按照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命令組建的無所不在、令人生畏的紀律(懲戒)部隊和攔截支隊。另外,本書還針對紅軍主要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在戰爭期間的人事變動,做出前所未有的詳細評價。

本書在還原紅軍指揮人員和政工人員面貌的同時,還根據最新解密的檔案文獻和軍人的個人證詞,同樣前所未有地描繪紅軍戰士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艱難現實。書中詳細講述紅軍內部普遍存在的政治工作、軍人面臨的嚴格紀律和獎懲制度、他們在前線和後方的艱苦生活條件,以及激勵他們積極戰斗,並能在特定情況下保存自己和戰勝敵人的動力源泉。

本書《參考書目》是書中詳細注釋文字的進一步補充,列出俄羅斯政府迄今已公開的主要保密資料、講述戰時紅軍的“經典”著作、新出版的回憶錄材料,以及最新解密的關於紅軍組織結構、具體軍事行動和整場戰爭其他相關事宜的蘇聯檔案材料選集。

最後,如果希望進一步更完整地了解本書文獻記錄和數據統計的話,建議讀者收藏和閱讀《< 巨人重生 > 資料篇》。該書收錄關於紅軍軍人日常生活的若幹份關鍵文獻、紅軍戰時高級指揮人員的完整名單、戰時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和紅軍專業兵的名稱列表、紅軍在這場戰爭中使用武器裝備的性能諸元、紅軍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至 1943 年 12 月 31 日之間六個關鍵日期的詳細戰斗序列。a

除了感謝俄羅斯現政府堅持不懈地解密和出版有關蘇德戰爭的重要檔案材料之外,我還要特別感謝那些參加過這場戰爭的紅軍退伍軍人,如今他們能坦率地為我們分享自己的戰爭回憶,但那段九死一生的經歷常令他們倍感痛苦,他們能從中生還確屬幸運。


目次

導言

第一部分 戰爭中的蘇聯紅軍,1941—1943 年

第一章 戰爭第一階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11月18日

第二章 戰爭第二階段,1943年

第三章 蘇聯軍事學術

第二部分 軍隊

第四章 軍隊實力和主要成分

第五章 隱形軍隊:內務人民委員部部隊

第六章 步兵和空降兵

第七章 裝甲坦克和機械化兵及騎兵

第八章 炮兵和空軍

第九章 專業兵

第三部分 首長和部屬

第十章 戰略領導層和監管部門

第十一章 中央軍事管理機關

第十二章 軍官團和指揮幹部

第十三章 紅軍戰士

第十四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部分蘇聯專有名詞列表


書摘/試閱

蘇德戰爭通常被西方人稱為德國的東線戰爭,從 1941 年 6 月 22 日持續到 1945 年 5 月 9 日,時間跨度近四年。為了研究和分析這場戰爭,自從戰爭結束以來,蘇聯和俄羅斯的軍事理論家和歷史學家根據戰爭總體進程和軍事行動的戰略特征,把這長期的軍事斗爭劃分成三個不同階段。1 這些理論家和歷史學家又進一步把戰爭的每個階段細分成若幹個不同的戰局,每個戰局對應一年中的一個或幾個季節。

按照這種劃分方式,戰爭第一階段從 1941 年 6 月 22 日希特勒發動德國的“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一直持續到 1942 年 11 月 18 日德國結束“藍色”行動(即德國國防軍進軍斯大林格勒)的當天。這個階段的持續時間近18 個月, 涵蓋希特勒最著名和氣勢恢宏的兩場戰略進攻 :1941 年的“巴巴羅薩”行動和 1942 年的“藍色”行動盡管蘇聯紅軍付出巨大努力和驚人的人力物力代價之後,1941 年 12 月制止了國防軍向列寧格勒、莫斯科和羅斯托夫推進,並能組織起 1941—1942 年冬季己方的戰略進攻,但縱觀整個戰爭第一階段, 戰略主動權還是主要掌握在德國人手裡。國防軍在戰役戰術方面的軍事技能遠比紅軍優越,連續戰斗、廣袤戰區和惡劣氣候帶來的種種考驗還遠未頓挫德國軍事力量的鋒芒。

戰爭第一階段期間,蘇聯戰前的軍隊和武裝力量結構幾乎遭到徹底破壞, 迫使蘇聯軍事首長為紅軍設計一套更簡化,也更脆弱的軍隊結構,一邊培養各級司令員和指揮員,一邊發展能有效抗衡更有經驗之敵的更成熟軍隊結構。紅軍盡管面臨重重困難,還是在 1941—1942 年冬季的莫斯科造就這場戰爭的第一個轉折點。簡而言之,紅軍的 1941 年 12 月莫斯科反攻和隨後 1942年 1 月至 2 月的冬季總攻宣告“巴巴羅薩”行動失敗,並確保德國人不能再按照希特勒最初規定的方式贏得這場戰爭。

戰爭第二階段開始於 1942 年 11 月 19 日,即紅軍發動斯大林格勒反攻的當天,一直持續到 1943 年 10 月至 12 月底紅軍成功突破德國人設在第聶伯河沿岸的防御,攻入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這是紅軍不可阻擋和無法逆轉地奪取戰略主動權的轉折階段,從最終作戰結果的角度來看,也是整場戰爭最重要的階段。經過這個階段幾乎不間斷的戰斗,紅軍通過自我重建成長為一支現代化軍隊,可以更有效地抗衡並最終擊敗國防軍。

紅軍的 1942—1943 年冬季戰局開始於 1942 年 11 月中旬的兩場大規模方面軍群進攻戰役,即勒熱夫地區的“火星”行動和斯大林格勒地區的“天王星”行動 ;結束於德國第六集團軍 a1943 年 2 月上旬在斯大林格勒投降, 以及接下來 1943 年 2 月和 3 月紅軍沿幾乎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整條戰線(即德國的東線)實施大規模進攻。盡管紅軍未能徹底實現斯大林制定的宏偉目標,但其 1942—1943 年冬季戰局還是成為這場戰爭的第二個,也是最具決定性的轉折點。德國人在斯大林格勒戰敗之後,顯然也會輸掉整場戰爭。有待確定的只是他們會在多大範圍內,按照什麼條件接受戰敗。

接下來的 1943 年夏秋戰局期間,紅軍的進攻造就了這場戰爭的第三個主要轉折點 :蘇聯在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從紅軍在庫爾斯克獲勝的那一刻起,德國的徹底失敗顯然已經不可避免,有待確定的只是失敗來臨之前,還要花費多長時間和多大代價。紅軍在庫爾斯克獲勝之後,又策劃以數個方面軍同時沿維捷布斯克至黑海的寬大正面發起一場成功的戰略進攻。到 1943年 12 月下旬,紅軍已乘勝進抵並渡過第聶伯河,攻入白俄羅斯和烏克蘭。

1944 年 1 月 1 日直到 1945 年 5 月的戰爭第三階段期間,蘇聯幾乎始終掌握著戰略主動權。構成這個階段的幾個戰局都包含著紅軍幾乎不間斷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進攻戰役,只有蘇聯的戰爭機器為了繼續前進而補充所需兵力和兵器時,才暫時出現戰役間隙。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是 :德國的軍事實力和命運都在不可避免地持續走下坡路 ;而紅軍在領導能力、軍隊結構、戰役手段和戰術手段等方面都趨於成熟。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德國東線各集團軍的實力和戰斗力幾乎長期持續衰退。周期性補充大批新征召士兵和新裝備之後,遂行防御的德軍雖然有能力發動一系列局部的反衝擊和反突擊,但是這些反擊越來越軟弱無力,實際效果也越來越差,因為蘇聯軍人的訓練水平和經驗日益提高,而德國軍人的訓練水平和戰斗力卻持續下降。

紅軍的戰略進攻能力在戰爭的這個階段日漸成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精明老練,可以沿從巴倫支海到黑海的整條戰線同時或先後逐次發起數場進攻戰役。1944 年冬季戰局 期間,紅軍同時和先後在列寧格勒地區、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克裡米亞發起數場進攻戰役。盡管白俄羅斯進攻戰役未能達成預期目的,紅軍還是將德國守軍趕出了列寧格勒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和克裡米亞半島,並在烏克蘭向西進抵波蘭和羅馬尼亞的國界。

1944 年夏秋戰局期間,紅軍先後針對防御白俄羅斯、波蘭南部、羅馬尼亞、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以及匈牙利和巴爾幹地區的幾個德國集團軍群,成功實施一系列規模宏大的戰略性進攻戰役。到 1944 年 12 月上旬,這些進攻戰役已經波及從波羅的海到布達佩斯和貝爾格萊德的整條戰線,紅軍乘勝長驅直入東普魯士和波蘭境內,並深入多瑙河衝積平原。接下來的 1945 年冬季戰局期間,紅軍在東普魯士、波蘭、匈牙利西部和奧地利東部粉碎德國的幾個集團軍群,兵鋒直抵距柏林僅 36 英裡的奧得河和維也納附近的多瑙河。

紅軍 1945 年 4 月和 5 月在柏林和布拉格同時發起兩場進攻戰役,登上戰爭第三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的勝利頂峰,為這場只用不到四年時間便徹底終結希特勒所謂“千年”第三帝國的戰爭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作為戰勝納粹德國的結局,應美國要求,紅軍 1945 年夏季向遠東地區



變更部署近 100 萬人,1945 年 8 月和 9 月發起一場短暫但激烈的進攻戰役, 殲滅盤踞在中國東北地區(滿洲)的日本關東軍,促成太平洋戰爭提前結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043
海外有庫存,下單後進貨
(等候期約2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