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滿額折

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最難解的父權模式從不在檯面上進行,
它是一套關於男性特權的潛規則,叫「我有資格」。

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家務勞動裡的性別不正義
政治場域中的性別不正義|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

被譽為「21世紀的西蒙‧波娃」、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
繼近年最具突破性的女性主義經典論著《不只是厭女》後,又一重磅新作
犀利剖析「男性資格」如何作為社會潛規則,全面打壓女性的應有權利!

陸品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審訂
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在《不只是厭女》中,道德哲學家凱特‧曼恩大刀闊斧地為厭女情結給出了一個前人未曾明確定義過的分析框架。而在新作《厭女的資格》裡,她則延續前書的論述骨幹,將觸角探入女人日常,不僅深入前作尚未提及的多重面向,並更進一步清晰描繪出厭女情結與其他壓迫體系交織運作的內在邏輯。透過不同領域的案例分析,曼恩犀利地指出在家務勞動、男人說教、性暴力與身體自主權等議題上,父權機制如何暗中運作,並造成實際壓迫。

 關於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 醫藥實驗與醫學教育往往以男性生理為「基準」或「預設值」,女性病況則被歸類於「非典型」或「不正常」,導致女人更易錯過治療黃金期。
 關於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 早在社會化過程有可能讓男孩考慮到男性氣概、不願充分表達自身疼痛之前,人們就已經比較認真地看待男性喊痛,遠勝過女性疼痛。人們也預設男人過少使用照護資源、暗示女人使用過多,在假設男人更能忍耐疼痛之餘,他們又比女人容易獲得止痛藥物。
 關於家務勞動內的性別不正義 據統計,在二○○○年,全職母親承擔家中三分之二的育兒責任,男性伴侶則負責餘下三分之一,而過去二十年間,這些數字毫無改變。此外多項研究發現,工時長的父親擁有負責更多育兒照護工作的妻子,但工時長的母親則擁有睡眠時間較長且花很多時間看電視的丈夫。
 關於政治場域內的性別不正義 人們往往假設,女性政治人物勢必缺少合群性格,亦即體貼、滋養關懷,與支持社會的品質。但是這類條件只會拿來要求女性政治人物,男性則可豁免。
 關於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 即使在女人自身精通的領域,她也無法免於被男人說教;即使她身為該領域權威,仍無法完全掌握該主題的正當話語權,而且時常可能遭到外行人再三確認、質疑,甚至反駁。
 關於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 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的真實邏輯,都是對女人身體的管制。性,與生殖勞動,皆是女人應該付出的商品;與此相反,跨性別女人因為無法提供真正的商品或服務,所以並無資格將自己的身體呈現成女人樣貌。另外,透過「同理他心」這類想像投射,強暴犯罪往往被視為意外,或因女方酒精攝取過多所導致,有時甚至扭轉成男方才是受害者的情境。

在前作中,凱特‧曼恩把厭女情結看作父權社會裡的執法部門,用來規範、監督女性行為,並懲罰不符合規範的女性。曼恩指出,這個執法機制建立在一個父權社會的基本原則上:男性作為取用者,女性則是付出者。父權社會裡的男性被認定為有「取用」的權利,理所當然可獲得來自女性的情感、注意力、性,以及打從內心發出的愛。
在《厭女的資格》中,凱特‧曼恩則延伸其論點,把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稱為一種「資格」,並進一步討論這份資格/理所當然的權利會具體表現在哪些層面上:

■ 相對於女性,男性有哪些優先資格?
■ 這些資格導致他們向女性索取什麼?

上述的資格,也解釋了以下現象:

■ 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有何共通之處?
■ 為何在家庭裡很大程度上仍舊是女人負責「第二輪班」(second shift)?
■ 為何某些特定男人總能在性侵女人之後逍遙法外,彷彿例行公事?
■ 為什麼男人說教(mansplaining) 如此屢見不爽 ?

繼《不只是厭女》一書後,凱特‧曼恩輔以更多的例子,更細緻地說明了男性特權和厭女情結如何在當代社會運作,尤其在看似男女平權的西方社會裡,為什麼這些不平等的性別規範和懲罰機制反而更積極穩定地運行。和《不只是厭女》相較,本書更專注於具體而豐富的實例之上,對前作做了更詳細的補充。曼恩援引事例來自於當代社會文化、新聞與政治事件,是女性主義者對於這個時代最立即也最強而有力的回應。


「當我寫下這些話語時,我無法想像自己可以成功地教導女兒這每一件事。
我們的文化中有這麼多的反向訊息,我有這麼多的事情要教導她,但我自己卻從未學習過它們──沒有適當、充分地學習過。
我還是很難想像一個世界,在那其中,女孩和女人可以確實主張自己有資格獲得什麼,更別提去想像她們確實能夠在這個世界裡獲得這些事物。
這是一場漫長而可能永無止盡的戰役,但是為了她,我能夠說:
我加入。」──凱特‧曼恩

|名家推薦|

《厭女的資格》精采地分析了男人如何僅僅因為身為男人就得以享受到系統性的優勢和特權。本書中對現實案例的深刻討論、優雅文字,與具有說服力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修正鏡頭,使我們得以藉此檢視世界,並讓我們可以擺脫自己未能察覺的模糊與扭曲。這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而儘管清晰可能使人痛苦,曼恩也為我們帶來保持希望的理由。
──麻省理工學院,哲學與女性和性別研究教授,莎莉.哈斯藍爾(Sally Haslanger)

我希望本書沒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我們不需要目光如此清晰、如刀片般銳利地解構男性資格感的概念,還有這種被賦予的資格感是如何殺害我們。但這本書是必要的,凱特.曼恩正是那位我希望可以來書寫這個主題的知識庫。
──《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Her Body and Other Parties)作者,卡門・瑪麗亞・馬查多(Carmen Maria Machado)

富挑戰性、充滿爭議、主題廣泛,且論證有力,凱特.曼恩這位出色的年輕哲學家以一連串當代議題來說明,她針對父權體制與厭女情結所提出的知名理論強而有力地證明了父權體制和厭女情結無所不在,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醫療體制,再到選舉過程,皆遍地可見。
──How Fascism Works作者,傑森.史丹利(Jason Stanley)

凱特.曼恩是二十一世紀的西蒙.波娃。她在《厭女的資格》一書裡,極具說服力地展示了如今仍帶有性主義的文化規範背後,有哪些僵化的社會假設。曼恩的文字銳利而堅定,但與此同時又輕鬆好讀,本書將為每一個對抗父權體制的人提供繼續奮鬥時所需要的彈藥。
──Troll Nation作者,亞曼達.馬寇特(Amanda Marcotte)

若我們想要理解這個世界,曼恩對男性資格感的精采分析不可或缺。針對這個關鍵又複雜的主題,她的思考一如往常鋒利、敏銳、深刻。此刻更甚以往,《厭女的資格》絕對是必讀之作。
──Rage Becomes Her作者,索拉雅.切梅利(Soraya Chemaly)

在《厭女的資格》一書中,曼恩直擊性別、權力和不平等的中心:男人認為他們應該獲得什麼,女人又學習到自己應該給予什麼。最後的成果是,她對當代生活中幾乎每一塊面向裡的男性資格感,提出堅定的控訴。《厭女的資格》正是我們在理解當代並想像更好的未來時所需要的作品。
──The H-Spot作者,吉兒.菲力波維奇(Jill Filipovic)

儘管本書主題令人沮喪,曼恩卻帶著振奮程度毫不遜色的洞見,著手分析男性資格感千變萬化的表現形式。她的思路如此優雅,她指出,在某種道德經濟裡,女人永遠都虧欠了男人,而男性被賦予的資格感正是症狀之一。這套理論具有突破性,本書勢必能夠鼓勵並啟發其他女性主義作者。《厭女的資格》是這個世代難得一見的智慧之作,且一如以往,曼恩成功地為女性主義留下更豐富並堅實的果實。
──《衛報》(The Guardian)專欄作家,莫拉.多尼根(Moira Donegan)

《厭女的資格》是一本令人痛苦,卻讓事情回歸正軌的書籍。曼恩引領我們穿過某些我們的文化所帶給女人的、最暴力的創傷;從#MeToo運動揭發的小人,到行兇的「非自願性守貞者」,曼恩由此出發,帶我們走過女性地獄的每一層。然而,曼恩在面對這些不可思議的問題時驚人地清晰和冷靜,她習慣用幾句簡單卻讓你經年難忘的句子,清楚地呈現一些難以言說的問題,這讓她成為探索這間鬼屋時最值得信賴的嚮導。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不可或缺的聲音之一。
──Dead Blondes and Bad Mothers作者,莎蒂.多爾(Sady Doyle)

曼恩以清晰易懂的文章說明了男性資格感──包括獲得性、權力、知識,以及女人的關懷、醫師的注意力和被假定無辜的資格──如何強化了厭女情結。曼恩檢視了敵意行為如何促使所有女人和非二元性別者「安分守己」,以及厭黑女情結和厭跨女情結造成的特殊效應,並完整(甚至詳盡)說明,我們如何以世界上另一半的人口為代價,優先對待順性別男人的需求和欲望。
──Asking for It作者,凱特.哈汀(Kate Harding)

凱特.曼恩利用優雅的文字和令人無法反駁的證據,表達出二十一世紀的憤怒。《厭女的資格》以曼恩過往的著作為基礎,討論父權體制的力量,以及世世代代的女人年復一年為了最基礎層面上的平權奮鬥之後所感受到的永恆挫折感。曼恩是當代最像預言家、最有才華的女性主義之聲,她的作品就如同陽光一般不可或缺。你的憤怒可能不會因為本書的結尾而減輕,但至少你不會覺得如此孤單。
──No Visible Bruises作者,瑞秋.路易絲.史奈德(Rachel Louise Snyder)

作者簡介

凱特‧曼恩Kate Manne
自二○一三年起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哲學學院,現為副教授。她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並曾任哈佛學會的初級研究員。她曾為《紐約時報》、《波士頓評論》、《赫芬頓郵報》、《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與《政客》等各出版品撰寫評論。英國《前景》(Prospect)雜誌近日將她評選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著有《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厭女的資格:父權體制如何形塑出理所當然的不正義?》乃其最新作品。

相關著作:《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巫靜文
台大社工系、斯德哥爾摩大學社工碩士,專注於性別與性別暴力問題。於網路書寫性別議題多年,作品可見性別部落格Queerology、性暴力寫作計畫「如果你也聽說」,以及鳴人堂專欄。譯有《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書摘/試閱

chapter1
揮之不去的──特權男人的資格
Indelible – On the Entitlement of Privileged Men

「理所當然的資格感」長得就像他那副樣子。五十三歲的布萊特.卡瓦諾(Brett Kavanaugh)臉色脹紅、脾氣暴躁,大多時候用吼叫回答問題;他顯然覺得出席這些訴訟程序有失身分,是對他的嘲弄。那是二○一八年的九月,卡瓦諾接受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的審訊,因為他被指控曾經在高中時性侵當時就讀同所學校、現年五十一歲的克莉絲汀.布雷斯.福特(Christine Blasey Ford)博士。在此,不只是卡瓦諾被任命為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機會岌岌可危,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對性侵害、男性特權,以及厭女情結的運作機制進行仲裁的審訊。
美國並未通過這場考試。儘管有極有力的證據指出,卡瓦諾確實曾於三十六年前性侵了當時十五歲的福特,他仍舊以些微票數之差獲得了多數參議員同意,被任命為大法官。
福特出席作證,指出她如何遭到卡瓦諾的攻擊。當時,在馬里蘭州的一場派對上,卡瓦諾和他的朋友馬可.賈奇(Mark Judge)將她逼進一間臥室裡。福特指控卡瓦諾把她壓倒在床上、撫摸她,還用下體摩擦她的身體。福特說,當時卡瓦諾硬是試著脫下她的衣服並摀住她的嘴巴、以防她尖叫;她說自己當時很怕一不小心就會被卡瓦諾悶死。她說,當賈奇跳到床上時,她把兩人撞倒,試圖逃跑。
「在我的腦海裡,始終揮之不去的,是那些笑聲。」當福特(她是一名心理學教授)談到這起事件還有它帶來的創傷時,她如此說道。然而,儘管有許多人宣稱相信她的說詞,對他們而言,她的經驗卻仍然不夠重要,不值得因此剝奪在人們眼中像卡瓦諾這樣的男人──根據他的背景與聲譽──理所當然應該獲得的東西。當然,也有人拒絕相信她,認為她要不是說謊,就是搞錯了事實。

在卡瓦諾的聽證會成為頭版新聞時,關於男性特權這件事,以及它對女孩和女人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我已經持續思考了好一陣子。這起案件看來濃縮了許多我一路以來都在鑽研的社會動力(social dynamics),它完美地捕捉了「資格感」(entitlement)這個概念:這是一種普遍的看法,亦即享有特權的男人被認為應該獲得某些事物,甚至是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這麼顯赫的職位也應該得到。從卡瓦諾在聽證會上委屈不平、好鬥,且有時幾乎不受控制的行為來看,他自己也抱持這樣的看法。而福特博士的舉止冷靜、溫和,她在回答參議員的詢問時,強烈地表現出她試著要「提供幫助」,和她的態度相比,卡瓦諾對於提問則是勃然大怒,尤其當提問者是女人時,他顯得更加氣憤。在一段如今臭名昭彰的對談中,參議員艾美.克羅布查(Amy Klobuchar)問他:「你現在是說,你從來沒有因為喝了太多酒,導致你完全不記得前一晚發生了什麼事,或至少不記得一部分發生過的事嗎?」「你在問我有沒有失去過意識,我不知道。你有過嗎?」卡瓦諾以一種輕蔑又哀怨的口吻回她。
這起案例也凸顯了「同理他心」(himpathy)的現象:當擁有權力並享受特權的男孩與男人犯下性暴力的惡行,或做出了涉及厭女的行為時,他們往往會獲得同情和關懷,但他們的女性受害者則否。怒氣沖沖的參議員林賽.葛蘭姆(Lindsey Graham)就體現了這種「同理他心」的態度:

葛蘭姆:〔對民主黨人士說〕你們想毀了這個人的一輩子,讓這個職位懸空,然後希望你們能在二○二○年贏得大選……〔對卡瓦諾說〕你不需要為了任何事道歉。等你見到索托馬約爾(Sonia Sotomayor)和卡根(Elena Kagan)時,幫我跟她們問好,因為我當初投了她們一票。〔對民主黨人士說〕我永遠不會對她們做出你們對這個男人所做的事……〔對卡瓦諾說〕你是一個輪暴犯嗎?
卡瓦諾:不是。
葛蘭姆:我沒辦法想像你和你家人眼下正在經歷什麼。〔對民主黨人士說〕天啊,你們都想要掌權,我希望你們永遠無法獲得權力,我希望美國人民能看穿這場騙局……你們根本不是為了保護福特博士──完全不是。〔對卡瓦諾說〕她和你一樣,都是受害者。我的老天,這些人曾經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實在不想這麼講,但讓我告訴你吧,在這件事情上,你想要獲得一個公平的審判?我的朋友啊,你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點來到了錯誤的地方。你把這當成是一場工作面試嗎?
卡瓦諾:如果參議院的諮詢和同意程序是一場工作面試的話。
葛蘭姆:你覺得你參加了一次工作面試嗎?
卡瓦諾:我參與了一場依據憲法規定進行的參議院諮詢與同意程序,這……
葛蘭姆:你是不是覺得你好像從地獄走過一遭?
卡瓦諾:我──我像是從地獄走過一遭,然後還經歷了一些別的事情。
葛蘭姆:這不是一場工作面試。
卡瓦諾:不是。
葛蘭姆:這是地獄。

在葛蘭姆眼裡,一個像卡瓦諾這種地位的男人,為了晉升到美國道德主管機關內最崇高的職位之一,因此必須得要回應這些嚴重但可信的性侵指控,並經歷來自聯邦調查局(FBI)截頭去尾的調查,這不僅荒謬,更是地獄般的經歷。卡瓦諾顯然同意了這個觀點,而且還藉著葛蘭姆的看法給自己撐腰,不浪費每一個可以自我憐憫的機會。儘管葛蘭姆口頭上表示,在這輪程序裡,福特和卡瓦諾「同為受害者」──他指的是,民主黨參議員為了獲取政治利益,試圖破壞卡瓦諾的名聲──但他可沒有對福特和她的家人流露出程度相當的情緒。「福特小姐遭遇了困難,但摧毀卡瓦諾法官的人生無法解決她的困難。」葛蘭姆事後在《福斯新聞》(Fox News)上發出了如此的譴責。
「同理他心」讓卡瓦諾在葛蘭姆眼裡成了整起事件中真正的受害者,而不任命卡瓦諾這樣的男人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是毀掉他的一生,而不僅僅只是撤下了一個機會。但也不是只有像林賽.葛蘭姆這樣的男人滔滔不絕大談這類說詞,並如此這般地中傷克莉絲汀.布雷斯.福特;有許多提出反對意見的人都是女人,包括參議員、記者,還有不具相關專業的門外漢。
最終,卡瓦諾的例子凸顯出多項厭女情結的本質和功能。我在前作《不只是厭女》(Down Girl)中曾指出,我們不應該把厭女情結(misogyny)理解為一種對女孩和女人整體性的深層心理憎恨。相反的,要解釋厭女情結,最好的概念是把它想成父權秩序的「執法部門」──這個部門的功能是監管與執行性別化的規範和期待,讓橫跨不同年齡層的女性會因為性別與其他因素而遭受不合比例或格外具有敵意的對待。克莉絲汀.布雷斯.福特所遭受的性侵害(特此說明,在這件事情上,我相信她的說詞)絕對符合這個描述,因為和男性同儕相比,女孩和女人特別容易受到這類攻擊。此外,厭女情結通常(雖然不一定絕對)是在女人破壞了性別化的「律法與秩序」時的一種回應。福特開口說出一個有權力的男人如何錯誤地對待她,結果收到辱罵訊息和死亡威脅,就是這類懲罰的例證。
總的來說,我認為厭女情結有點像是小狗脖子上的電擊項圈,功能則是防止牠們越過城市郊區裡常見的那種隱形圍籬。厭女情結能夠使人痛苦,而無可否認的是,它往往就是如此引人痛苦。但就算厭女情結沒有主動傷害任何人,它仍然會阻止女孩和女人嘗試去跨越界線。假如我們偏離軌道或犯錯,我們知道自己可能會遭遇什麼後果。這也是為什麼福特的證詞特別勇敢的緣故。
和厭女情結對比,我認為性主義(sexism)是父權秩序的理論與意識形態部門:它是父權秩序的信仰、主張和假設,用來把父權的規範與期待合理化並自然化──包括性別化的勞動分工,以及在傳統上屬於男性權力和威權的領域中男人對女人的支配。儘管本書所探討的內容更著重於厭女情結而非性主義,但意識到這兩者向來是一搭一唱,是很重要的。
然而,我們必須理解,一個人不見得需要對女人抱持著性主義的信仰,也可以投身於厭女的行為。當布萊特.卡瓦諾面對不當性舉止(sexual misconduct)的指控,他為自己辯護的理由是他雇用的女性職員人數多到非比尋常,但說真的,這完全不是有效的辯護。一個男人可能會相信一個女人的聰明才智足以讓她任職於法律、商業和政治領域,並因此願意在這些領域雇她當下屬,但卻仍舊用厭女的方式對待她或其他女人──舉個例子,性侵她們。更籠統地說,只要女人沒有對男人造成威脅或挑戰,他便可能樂意提供她某種程度的權力,但一旦她威脅或挑戰了他,他就可能施以厭女之舉,好讓她回去她該待的位置上,並且也作為一種對她的懲罰,因為她產生了逾越位階的想法。於是,根據我的分析來看,他比較是一個厭女者,而非性主義的信徒。
不過,整體而言,我對厭女情結的分析給我們的忠告是,不要將焦點太過集中於個別的厭女情結加害者,而該將更多焦點放在厭女情結的目標和受害者上。這樣做對我們來說之所以有益,原因至少有二。首先,某些厭女情結的案例中缺少任何形式的個別加害者;厭女情結可能純粹是一種由社會制度、政策和廣泛的文化習俗所造成的結構性現象。再者,當我們把厭女情結理解成女孩和女人面對的敵意,而非男人在內心深處感受到的敵意時,這便有助於我們迴避心理機制深不可測的問題。我們往往難以得知一個人內心最深處的狀態與最終的動機為何,除非我們是他們的心理治療師(而甚至對治療師來說,這類資訊也可能難以取得)。但根據我對厭女情結的分析來著手的話,我們就不需要事先得知一個人的內心深處感受為何,也可以指出他是否正在執行或鼓勵厭女情結。我們所需要知道的事,也是一件我們通常更能夠確認的事,亦即:女孩或女人是否面對不合比例或格外性別化的敵意對待,只因為她身為一名活在男人世界裡的女人──也就是,身處於一個長久以來都屬於父權制的社會(而我相信,即使不是全部,也包括了大多數的社會)。我們不需要證明她之所以遭受這種對待,是因為她在男人心中是個女人(a woman in a man’s mind)──在某些例子裡,這不可能是問題所在,畢竟如前所述,女人和男人都可能投身於厭女行為,例如輕視其他女人,或者運用某種道德主義,在男女都可能做出了同樣的行為時,傾向讓男方卸責脫身,但卻嚴厲責怪女方。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作法是,把厭女情結主要看成是一個社會環境屬性,在這些社會環境中探索前進的女孩和女人會因為她們的性別(以及在許多情境中,連同她們被性別化的「壞」行為)而遭遇到仇恨或敵意的對待。但儘管如此,我並不想否認事實,某些個別人士確實值得被稱為厭女者。不可否認的,「厭女者」是一個帶有貶意的評價性詞語,我也認為我們不應該太隨意地拿著它揮舞,以免導致這個重要的語言武器失去它典型的「打擊力道」和力量。因此,我提議將厭女者定義為:在讓厭女情結永垂不朽的路上,格外有貢獻之人:和身處於該環境的其他人相比,這些人在實踐厭女情結時,具有特別高的頻率和一致性。這個定義幫助我們承認一個重要的事實,也就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全都是厭女社會結構裡的共犯。但與此同時,對許多人而言,把我們所有人都說成厭女者會是錯誤的行為,尤其是對那些主動付出了努力,對抗、反對厭女情結的人來說,更是如此。這個標籤應該保留給那些主要的犯人,而在接下來的篇章中,我們將看到很多這類人士。

我在撰寫《不只是厭女》時專注於提出抽象的論證,指出厭女情結應該被理解成女孩和女人所面對的敵意,它的功能是用來監管和執行性別化的規範與期待。但這個定義激發了許多疑問,使得我從那時起便不斷思索:厭女情結所監管和執行的性別化規範與期待有哪些?尤其是在我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美國),而這個環境還有著相對主張平等的聲譽時,情況又是如何?這些所導致的社會動力有時是很隱晦的,它們會以哪些方式在不同的生活面向上限制女孩、女人,與非二元性別者的可能性?透過每日具體的操作,男孩和男人又如何不公平地從這個體系中獲益?我在思考這些議題時,愈來愈清楚地認知到厭女情結是如何和相關的社會弊病綑綁在一起,難以分開,而由金柏利.克倫肖(Kimberlé W. Crenshaw)首先提出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取徑正是在提醒我們注意這件事。這些弊病包括種族主義(特別是白人至上主義)、仇外心理、階級歧視、恐跨心理,以及健全主義等等。
厭女情結的經驗並沒有普世性,一部分是因為性別化的規範與期待總是和其他不正義的體系交織運作,創造出不同形式的壓迫,再由不同群體的女孩和女人來面對。接下來的章節中,我希望能夠闡述(但並不主張我是這方面的權威)美國國內的跨性別和黑人女性所面對的特殊厭女情結形式──它們分別是厭跨女情結(transmisogyny)和厭黑女情結(misogynoir)。在此,身為一名白人順性別異性戀女人,從塔莉亞.美伊.貝特契(Talia Mae Bettcher)、崔西.麥克米蘭.卡頓(Tressie McMillan Cottom)和潔思敏.喬伊尼爾(Jazmine Joyner)等許多議題的重量級發聲代表所提出的洞見之中,我獲益之多,難以估計。
《厭女的資格》(Entitled)一書處理了各式各樣的厭女情結、同理他心和男性資格,它們透過涵蓋範圍廣泛的方式與其他壓迫體系協同運作,進而創造出不正義、邪惡,並且有時詭異的結果。其中有許多方式源自於一個事實,亦即女人被期待要付出傳統上視為具有陰柔屬性的商品(例如性、照護、養育和生殖勞動),把它們給予被指定的、往往享有較多特權的男人;同時,女人也被禁止從這些男人身上拿走傳統上視為具有陽剛屬性的商品(例如權力、威權和知識主張)。這些商品可以進一步理解為那些特權男人心照不宣、自以為是地認定自己有資格獲得的事物,並且當這些男人以不正當的方式從女人身上奪取這些事物時,他們經常會獲得別人的同理他心──這一點,在事情與性有關時最為明顯,但也絕不僅限於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