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滿額折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7個孤獨的效用,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把消極的孤獨轉換成積極的孤獨,
把一個人獨處的時光視為更正面、更有意義的存在。

在這個高喊「核心家庭」或「個人主義」的時代,人與人之間暗藏著某種危機感,卻又無法阻擋這股孤獨時代的洪流。隨著科技的發達、網路與通訊軟體的普及,結果反而產生了大量的孤獨個體。「繭居族」的比例與產生的問題,在世界各地也越來越多,且年齡層也逐步降低。
我們容易在不經意中,覺得孤獨的狀態是個問題。但是,真正的問題出在,煩惱變得孤獨的自己身上。
然而,一個人的時候,就等於等於孤獨嗎?
不管跟誰在一起、不管處於什麼狀態,只要內心覺得孤獨,那就是孤獨,因為孤獨是感覺問題。所以作者常常在想,真的有必要為孤獨煩惱嗎?

作者認為思考孤獨意義的這件事,是一段與自己面對面的時間。
孤獨是什麼?想享受孤獨又該怎麼做?解答的過程宛如小孩拿到新玩具一樣,一邊興奮期待、
一邊想像有哪些玩法,是一段非常幸福的時光。然後在過程中,漸漸摸清孤獨這個對手。
不過,我們真正摸清的,不是孤獨,而是自己。所以才有趣。
透過孤獨這面鏡子照出來的自己,偶爾會出現以前從未見過的表情。夾雜著不安、期待與內心靜謐的不可思議的表情。當這個狀態顯現在表情上,代表我們與孤獨已處於同步。
本書提到孤獨會帶來幸福,也就是說在這個狀態下,我們等於是把幸福的人生弄到手了。

作者小川仁志為哲學研究家與推廣者。在本書中,他透過哲學的角度與觀點以及自身過往的經驗,帶領讀者剖析「孤獨」對自我以及社會的影響,瞭解孤獨的7個效用,和積極孤獨的7大步驟。期望讓所有人能夠正向地面對「孤獨」這件事,學會好好獨處,並享受孤獨為我們奉上優雅的時間與寬裕的心靈。

作者簡介

小川仁志

一九七〇年出生於日本京都府。哲學家。山口大學國際學綜合科學院教授。京都大學法學院畢業、名古屋市立大學研究所博士後學程結業,取得博士學位(人類文化)。做過商社職員(伊藤忠商社)、打工族、公務員(名古屋市政府),經歷特殊。通過德山工業高等專門學校副教授、美國普林斯敦大學客座研究員等歷練,來到現職。一邊致力於大學新型態的全球教育,一邊催生「哲學咖啡館」以期哲學能落實於市民之間。並透過電視等各種媒體,努力讓哲學普及。在NHK E電視「與世界哲學家的人生諮商」節目中擔任顧問角色。最近觸角伸向商務方面的哲學研修。專攻公共哲學。著作繁多,暢銷書有『一本讓你七天腦袋突然靈光的書』(PHP研究所)、『給商業菁英的文理哲學』(SUBARU舍)、『人生100年的覺悟與決斷』(方丈社)等,加上海外翻譯出版作品,已達100本以上。

譯者簡介 
吳乃慧


政大廣告系畢,京都大學經濟研究所畢,曾出過日文旅遊書,並曾翻譯建築、設計、健康、手作等相關書籍。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馬大元 身心科醫師、馬大元診所負責人
詹文男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前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推薦序 
領略生命曼妙,不妨來些「孤獨」

馬大元
在拙著《導演症候群》一書中,描述一種很有意思的心理治療技巧。
治療者會針對你眼前壓力最大的事情開始提問,例如:
治療者:「你目前最害怕、最擔心的是什麼?」
當事人:「我最擔心失業。」
治療者:「如果失業已然發生,你最擔心的是什麼?」
當事人:「我最擔心沒錢、生活發生問題。」
治療者:「如果你已經沒錢、沒法過日子,你最擔心什麼?」
當事人:「我最擔心這樣會被人看不起。」
治療者:「如果你已經被所有人看不起了,你最擔心什麼?」
當事人:「如果是這樣,我會很害怕身邊的人都離我而去……」
治療者:「如果大家都離你而去,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了,你最害怕的是什麼?」
當事人:「我很害怕這種孤獨、被拋棄的感覺。」
治療者:「如果大家都拋棄你了,你最害怕什麼?」
當事人:「我應該無法承受,我會陷入絕望之中……」

這種高張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心智實驗,叫做「if……then」練習。雖然過程有些痛苦,但常常能成功探詢出檯面之下,我們真正害怕、真正恐懼的生命課題。

我的經驗,人們最深沉的恐懼,常常來自於三者:死亡、受苦以及這本著作所探討的:孤獨。

小時候,家裡空間不大,雖然只有四口人,但是總是有一種「擠在一起」的感覺。小房子加上坐落在類似眷村的環境中,左鄰右舍動靜皆知、穿堂入室習以為常,雖然感情熱絡,但略嫌欠缺隱私以及個人空間。
十八歲離家就讀大學,聽聞宿舍同學描述自己一人攀登崇山峻嶺,逗留深山老林之中不聞人煙。早上探出帳篷白雪皚皚映入眼簾、半夜醒來發現置身螢光的真菌地毯……一切都令我心神嚮往。
於是我也開始慢慢嘗試、逐步領略一個人的美好。我常於連假時、甚至到後來整個暑假,都待在學校,閱讀、爬山、游泳。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尤其是萬籟俱寂的夜晚,可以獨享整棟大樓的奢豪。開學後同學紛紛歸來,無法重新適應吵雜的我,居然異想天開,在頂樓搭了好幾學期的帳篷,成為校園異類。
結婚之後,孩子紛紛出世,家裡愈來愈熱鬧,最終竟然演變成四個大人、四個小孩、一隻貓、一隻狗的熱鬧市集。如果要享受孤獨,只能待到特殊時刻。
記得無數通宵達旦、一人在書桌前趕著稿件的深夜,我反覆察覺到一個神祕的現象:不分四季,總是先有鳥叫聲,之後天亮才會到來。難道鳥類能夠未卜先知?為何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牠們都會提前起床熱身,好迎接第一道曙光?
還好有網路搜尋,我很快就找到答案。原來,鳥類可以看到人類肉眼無法察覺的紫外線。天還沒亮,地平線下太陽散發的紫外線,已經在天空形成一道偏振帶,可以被鳥類察覺。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只是除了如期完成書稿之外,孤獨帶給我的眾多特殊體驗之一。

接獲《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原稿時,正巧碰上我與太太製作的《拒學與繭居》影片出爐,覺得冥冥中一切充滿緣分。小川仁志教授是一位哲學學者,但是閱讀此書之後,感覺起來更像是一位心理學家。他以生動具體的描述,把哲學從深奧的抽象論述,重新組裝為「幫助人」、甚至是「拯救人」的高效工具。關於「消極孤獨」與「積極孤獨」探討,令人耳目一新;尤其第五章提供了七個具體可行的步驟,更讓人可以照表操課、一步一步成為積極孤獨的達人。

我的來訪者之中,有許多人根深蒂固地認為「孤獨」是自己憂鬱、甚至不幸的元凶。我已經迫不及待要把這本令人愛不釋手的著作,推薦給他們!
(本文作者是身心科醫師 / 作家 / YouTuber /馬大元診所院長)


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詹文男
這是一本教你如何享受孤獨的書!人總有孤獨的時候,不管是主動或被動。主動的孤獨讓人品味寂寞,提升自我的層次,甚至讓心靈昇華。但被動的孤獨,若不能接受或適應,那麼不僅憂鬱上身,且容易產生身體上的各種疾病,作者就是過來人。
從一個曾經孤獨寂寞而身心俱疲,甚至差點發生重病的異鄉人,轉而成為一個享受孤獨,而能提供專業顧問諮詢的人生導師,他是怎麼做到的?關鍵在於「哲學」。作者在其身心困頓無助時,曾經尋求宗教的協助,但最終是靠深入研析「哲學」而找到人生的出路。透過哲學,他體會到孤獨的真義與好處,因此將其心得透過此書跟讀者分享。
根據作者的經驗與研究,他認為孤獨有七大效用。包括:
1. 可以更專注在自己身上。一個人失去獨處的時間,就會失去重心。我們需要經常去思考:現在自己處於什麼狀態、以什麼模樣活著,否則只會被命運與周圍環境吞沒,迷失了自我。而如果能專注在自己身上,人生就會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因為,你變得能看見許多東西,那些在你不斷向前奔跑時看不見、在你淹沒在喧囂人群中看不見的東西。
2. 看見本質。人生是不斷的選擇,若我們能看清世上的本質,就會朝自己覺得自在的方面去選擇。若做不到這點,每天就免不了受痛苦、悲傷折騰。孤獨讓我們有時間去自我反省,並進一步思索,進而看清事物的真相。
3. 看見生存方式。若能看見事物的本質,你會知道自己該怎麼活著。
4. 看見該做的事。當確定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就會看見在這樣的人生中該做的事。這就像是人生的任務一樣,也可以說是人生的目標。能充實你的人生的,就是這個任務與目標。
5. 帶來幸福。所謂的幸福應該就是心靈的充足,而積極的孤獨,讓你看見自己該怎麼活著?該做什麼事?而內心平靜的在這個任務與目標努力,自然就感到幸福。
6. 可以說帥。作者認為只有輕鬆、愉快與喧鬧的人生,並不是最棒的人生。相反的,以寂寞之軀、凜然之姿頂天立地的模樣,才能詮釋人生的美好,而這不是很酷嗎?
7. 變成天才。作者認為天才就是在與自己面對面的過程中,確立思考模式的。與一般人不同的是,天才不會仰賴他人,會自己找出解決方法。當然,光是孤獨,是無法催生天才的。不用說,還需要高度的認知能力與思考能力。但「孤獨」這個影響因素絕對是需要的。
作者在本書中除了介紹孤獨的好處之外,也提出一些知名哲學家對孤獨的見解與洞見,更提供了如何學習並享受孤獨的方法與步驟,只要勤加練習,相信讀者很快的就會適應,甚至喜歡上孤獨。
就如叔本華所言:精神思想豐富的人,首重追求沒有痛苦、不顯難堪、平穩清閒的生活;其次是想辦法在安靜內斂的日子中,盡可能不被他人責怪。也因此,這樣的人在跟一些人類打過交道後,開始追尋拋世棄俗的生活。選擇孤獨的同時,他們成了偉大精神的主人。
期望此書能讓所有的讀者都能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作者為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前所長,台大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前言
本書一開頭所引用的,是近代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孤獨與人生》(金森誠也譯,白水U BOOKS出版)裡的某一段話。這段話出自一位孤傲的哲學家,他不畏權力,甚至抹煞感情,獨自一人走在思索人生的道路上。
大家聽了這段話後,有什麼感覺呢?
寂寞嗎?還是可憐呢?
我完全不覺得這樣。
從客觀角度來看,叔本華是明擺著孤獨的哲學家。叔本華這種勇於選擇這種生存方式的意志,總給人強而有力的印象。

現在以「孤獨」為題的書增加了不少。從另一方面來說,是不是意味著孤獨的人也增加了這麼多呢?
我在NHK E電視的「與世界哲學家的人生諮商」節目中,固定擔任顧問角色,因為這個緣故,經常接受來自各方的煩惱諮詢。
我在經濟學人週刊連載中的「小川仁志的用哲學爽快解決問題」專欄,也收到許多人生諮詢,但這裡一開始就打出我是「原繭居族」的基本資料,所以讀者捎來的煩惱中,很多都是關於繭居話題的。
最近無論是哪方面的諮詢,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孤獨相關的煩惱愈來愈多。以下想先向大家介紹幾個實例。

我服務的日本山口大學的某位男同學,因為有上我的課的緣故,每次在學校遇到他,我就會跟他聊天。
他從外縣市來到山口,已經過了一年,現在還交不到朋友,讓他非常煩惱。從他的談話內容中,知道這種情況並不是所謂的霸凌,只是其他人都是結伴同行,只有自己無法加入任何一個圈子裡。
所以,我傳授了他如何與人變親近的知識與溝通的技巧,他卻說,他並不想加入任何一個圈子。
有一次我在學校食堂看到他,他一個人正躲在角落吃午餐。
或許他很孤獨,但如果他討厭團體行動,孤單一人也是沒辦法的事。「何不試著享受一個人的時光?」我建議他,他卻說孤單一人讓他覺得很痛苦。
他很在意大家都隸屬於某個小圈圈,只有自己落單了。所以他很焦慮,覺得不趕快交到朋友不行。如果情況真的如他所說,那麼問題不在孤單一人,而在孤單一人讓他覺得很痛苦的這種想法本身。
我們容易在不經意中,覺得孤獨的狀態是個問題。但是,我覺得真正的問題出在,煩惱自己變得孤獨。

接下來的例子是一個二十出頭歲的菜鳥員工。他來到東京工作,卻遲遲無法融入周圍環境,也交不到朋友。週末就是關在家裡盡情上網。他覺得很不安,怕這樣下去會孤老一生,所以找我諮詢。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吧。不管是為了升學還是工作,從鄉下來到大都市,一開始人生地不熟的,家人和朋友也不在身邊,所以會更加放大解釋自己所身處的孤獨狀態。
我也有這樣的經驗,當時非常想家。不過後來就習慣了。因為交到朋友,而且因為一個人住,我也漸漸習慣了一個人的時候。
這是一種逆向思考,何不試著享受盡情上網的生活或獨自一人的人生呢!孤獨沒有你想的那麼不堪。

不只是年輕人有孤獨方面的煩惱。下面介紹一個最近浮上檯面的中高齡繭居問題的實例。
一位四十歲後半、獨子、無業的男性,與年邁雙親同住在一個屋簷下。他每天過著在院子種種菜、看看漫畫或動畫的生活。不過他的情況是,他覺得一直這樣也沒什麼不好。所以,客觀來說,這不算孤獨。可是世人容易把他這種足不出戶的例子,擅自解釋為孤獨的問題。

在與市民進行哲學對談的「哲學咖啡館」中,探討孤獨這個主題時,曾遇過非常類似的案例。當時參加者中,有一位積極宅在家的人,但周遭卻任意定義他的情況是孤獨的、有問題的。
想融入社會卻融入不了,只好繭居在家,這的確是個問題。相較之下,如果是自己不想融入社會,而且又能活得下去,我想就沒必要把它看做問題了。
繭居等於孤獨,所以不想想辦法不行……這種想法算是一種主流嗎?我覺得有必要更仔細去分析背景狀況才能下定論。

也有高齡者的例子。這個案例是我認識的人,夫妻倆一起生活,兩位同屬高齡者。他告訴我「因為沒有孩子,只要其中一個死了,另一個就註定孤獨。所以很害怕孤獨」,尤其不想孤獨死去。
不過,死的時候反正一定都是一個人。我問對方為什麼不想孤獨死去,他露出有點答不上來的表情後,只告訴我「就是討厭那樣」。我想一定是世人覺得那樣有問題,所以他就覺得那樣很討厭吧。
被認為人生長達一百年的現在,只要你沒跟大家族同住,一個人死去是最常見的狀況。究竟這種狀況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一個人的時候,不等於孤獨。不管跟誰在一起、不管處於什麼狀態,只要你內心覺得孤獨,那就是孤獨,因為孤獨是感覺問題。我常常在想,真的有必要為孤獨煩惱嗎?
因為首先,誰都會覺得孤獨,孤獨絕非是什麼特別狀態。然後,孤獨只是自己的感覺問題,它不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妨礙。所以,只要自己覺得這樣還行,問題就解決了。
一開始雖然會乾脆地拒絕孤獨,不過我絕不認為孤獨是什麼十惡不赦的東西。只要去馴服孤獨,讓它變成正面的東西就好。
然後就可以用「積極的孤獨」來表現它。

我之所以能出此言,因為我經歷過消極負面的孤獨。
因為我藉由自己人生中的孤獨經驗,切身體會孤獨不只有負向層面,也有正向層面。
更進一步來說,我親自體會到,真正的幸福只能在孤獨中尋求。
多虧「哲學」,把我從孤獨的苦海拯救出來。邂逅哲學後,我變得很懂得享受孤獨的時間。
為了不再陷入恐懼孤獨的泥沼,我努力學會好好與自己獨處。如果辦得到這件事,那麼孤獨就會為你奉上優雅的時間與寬裕的心靈。
每個人都有想要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吧?不過當你這麼想時,好像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辦到。
所以本書要告訴大家,一個人時,如何去享受積極正面的孤獨的方法,以及哲學家們所主張的孤獨言論。
希望每位讀者都能藉由本書,把消極的孤獨轉換成積極的孤獨,把一個人獨處的時光視為更正面、更有意義的存在。
或者,對孤獨有偏見的人、不與人結伴會不自在的人,希望這些人能開始懂得一個人獨處時間的重要。然後透過與自己的面對面,去親身體會自己究竟成長了多少。
在這個一面倒地宣揚孤獨的負面形象的「強迫合作社會」,我很想給害怕孤獨的所有日本人一點勇氣與希望。這就是本書的目的。
這麼說可能有點怪,但就讓我們一起來享受孤獨吧!
小川仁志

目次

推薦序 領略生命曼妙,不妨來些「孤獨」 馬大元
推薦序 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詹文男
前言

第1章 任誰都能孤獨活著
現代是為孤獨所惱的時代
回顧我的孤獨經驗
化消極的孤獨為積極的孤獨

第2章 從哲學角度思考孤獨
究竟「孤獨」為何物?
害怕孤獨的人與享受孤獨的人
孤獨與哲學有很高的親和度

第3章 為什麼說孤獨很好?(七大效用)
【孤獨的效用1】專注在自己身上
【孤獨的效用2】看見本質
【孤獨的效用3】看見生存方式
【孤獨的效用4】看見該做的事
【孤獨的效用5】帶來幸福
【孤獨的效用6】可以說帥
【孤獨的效用7】變成天才?

第4章 向孤獨達人學習
世界偉人都愛好孤獨
三木清,主張孤獨存在「之間」
賀佛爾,落實孤獨中創作
帕斯卡,認為思考本身是孤獨
希爾逖,提倡與神同在的孤獨
尼采,把孤獨變強項
老子,主張孤獨有所得
弗羅姆,強調孤獨與愛的關係
羅素,提到孤獨與幸福的關係
和辻哲郎,認為孤獨並非一個人
蒙田,有一個習慣孤獨的場所很重要
塞內卡,闡述孤獨面對自己的意義
叔本華,過著在孤獨中思索人生的生活
馬基維利,論述領袖必然孤獨
奧理略,主張應在孤獨中休息
哈拉瑞,提倡冥想中的孤獨

第5章 積極孤獨的七大步驟
實踐!把孤獨變強項的方法
【步驟1】找到喜愛的事
【步驟2】遠離資訊
【步驟3】不在意別人
【步驟4】拒絕
【步驟5】思考獨樂樂的方法
【步驟6】短時間獨處
【步驟7】長時間獨處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消極的孤獨化為積極的孤獨

人生不是團體戰,而是個人戰
回顧自己的人生,我再次體認到,人不能只有蜂屯蟻聚的群居生活,也不能只停留在消極孤獨的階段,倘若最終無法擁有積極的孤獨,也是枉然。
曾陷入消極孤獨的我,只要沒人一起行動,就會揣揣不安,堅信幸福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喧囂熱鬧。
或許是因為我出身三兄弟家庭,親戚也全都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在學校,我一定會與人結伴同行,覺得一個人落單很可怕。我就是這樣的孩子。
就算後來變成大學生,我也從沒想過要跟別人採取不一樣的行動。在跟人沒約的日子,我甚至還會覺得不安。
其中,也遇過同學突然有了想做的事,決定休學去非洲、去法國留學,我都會以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替他們擔心,覺得「去國外難道不會寂寞嗎」。說不定對方才正替什麼也不想、鎮日與朋友混在一起無所事事的我擔心呢!
所以當我跟大家一起畢業、一起就職,就以為從此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不過,事與願違。人生終究不是團體戰,而是個人戰。當你稍微走錯路,你就能發現這個道理。

我就是,在辭去商社工作後,突然被逼著面對這個現實。除了公司,也有類似的社團,我以為我一定能愉快地融入其中。但要在社會生存,可沒那麼簡單。
其後,我陷入了被消極孤獨折磨的泥沼。也正因為這個經驗,我才能有充分時間面對自己,與自己對話,集中精神去思考一切事物的道理。
只不過,當時的我不明白,只覺得痛苦。為什麼會痛苦呢?因為我把當時遭遇的狀況的面對面,定義為大家結伴同行。
人的生存方式,並非只是「結伴同行」或「受孤獨折騰」的二擇一選擇題。當我體悟到這層道理的那一瞬間開始,我終於學會積極面對孤獨的時間。
就算我只是一個人,也有想做的事,我想把全部心思聚焦在那件事情上。當我產生這種念頭的瞬間,消極的孤獨就化為積極的孤獨了。幫我打開這扇轉念大門的,就是哲學。

與哲學奮戰,掙脫出黑暗
我邂逅哲學後,像被吸進去一樣,臣服於哲學的世界觀,每天甚至捨不得睡,想把哲學入門書全都飽覽殆盡。雖說是入門書,光是仔細理解其中一本,就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
可能是三番兩次搬家的緣故,那些入門書現在都不知跑去哪裡了。最初讀的入門書,在剛成為哲學研究者時,還躺在我的書架一陣子呢。
有時候翻閱這些書,會不知不覺受內容感動而百感交集,書上重複畫的重點線,都快要把本文遮住了,旁邊標注的筆記,也快要把空白處填滿了。當時為了理解一本書的道理,會拿起來閱讀好幾遍,在覺得重要的地方畫線,在覺得有疑問、引發聯想的地方,寫下自己的意見。
我所出版的哲學入門書,就是以當時所讀的好幾本書為範本編寫而成。
現在回頭去看,會發現當時寫在書上的筆記,有點牛頭不對馬嘴,但不管怎麼說,都如實記錄下拼命與命運搏鬥的軌跡——有跌落谷底的我,有如可怕猛獸的哲學,也有暗黑深淵般的孤獨。
所幸一切努力得到了回報,我終於戰勝這裡面的每個元素。

戰勝之後,我的心境變得正面積極,也出現想回歸社會的想法。
在對哲學有差不多程度的理解下,我更想深入哲學這門學問。
這是件苦差事。許多人對哲學產生興趣,稍微開始探究後,就會觸及它深奧、難解的一面,然後倍感挫折。不過對於被逼到走投無路的我而言,哲學的難題,終究還是可以克服的。
不只如此,還讓我從孤獨的深淵中逃脫而出,重拾開朗正向的自己。
不,若從周遭角度來看,或許依舊沒變,我還是那個不與人打交道的繭居族。但是,我的心境的確改變了。
就這樣,我終於成長成能馴服孤獨這頭猛獸的人。我想也正因如此,我才能為別人所不為,在哲學的路上取得成功。

從這個壯烈的經驗中,我得到了什麼?
用一句話表達的話,我得到了「從消極孤獨轉換成積極孤獨的方法」。將孤獨變成強項,每天充實度日,就是導向成功的方法。
容我再重申一次,這些都是在我邂逅哲學之後才得到的東西。


究竟「孤獨」為何物?

「一個人很寂寞」的制式想法
前面提到孤獨的實際情況以及我的孤獨經驗。只是,我在其中大膽使用「孤獨」這個字眼,沒特意辨別或顧慮。
不過我覺得大家似乎已感受到了,孤獨有好壞之分。我想用消極孤獨與積極孤獨的字眼來表現,讓大家稍微意識到孤獨的兩面。
然後,也希望大家重新思考孤獨究竟為何物。

日文裡面,又有漢字、平假名、片假名三種區別。
我們常看到同樣是「人」這個字,漢字、平假名、片假名卻分別以「人、ひと、ヒト」來表現;同樣是「形」這個字,漢字、平假名、片假名卻分別呈現「形、かたち、カタチ」,三者各有不同的弦外之音與使用場景。
然而「孤獨」這個字,用漢字、平假名、片假名表現起來的「孤独、こどく、コドク」,卻沒什麼不同。
恐怕在大家的印象中,孤獨就是給人「一個人很寂寞」的印象。現今使用孤獨這個字眼時,基本上清一色都是消極的表現。
孤獨的人、孤獨地活著、孤獨的生活、想掙脫孤獨⋯⋯種種之類的。
也可以說,有這麼多證據顯示:孤獨這個字之於社會,的確具有消極的一面。
不過,真的是這樣嗎?這難道不是大家的妄加斷論嗎?會做如此懷疑的,就是哲學。
這麼說並不過分:我們日常生活使用的大多數字詞,都是自以為是之下的產物。因為自以為如何如何,才會產生誤用,或是讓字詞原來的意義變了調。也因此,我們需要大膽去懷疑字詞原來的意思到底是什麼、這樣解釋會不會只是自以為是。
對於「孤獨」,也是一樣的。
在哲學的世界裡,或許一開始必須進行這種關於定義的討論,但如果討論從捨棄具體內容開始,會淪於自始至終都繞著抽象概念走,那我選擇盡量談論具體內容,最後再歸納出抽象概念,然後再找出適用此概念的具體實例。
我長年主導的哲學咖啡館也貫徹了此一作風。因為倘若參與者不理解作為主題的事件,具體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產生了怎樣的問題,只是一昧要求他們繞著抽象概念來談,討論起來將會非常困難。
所以無論演說什麼主題,首先會讓參與者說出對這個主題或字眼會以怎樣的方式去運用或詮釋,讓與會的每個人共享這份資訊。
然後,你就會清楚知道各式各樣的詮釋方式都存在,而這個懷疑制式想法的動作,也成了踏上哲學之旅的暖身式。
其中,也有人焦急地說「先別管他人的經驗談,快讓我展開哲學之旅吧」,而在此當下,哲學之旅已然啟程。

孤獨是人群中品味獨處時光
究竟孤獨是什麼?
先試著遵循哲學基本方法來檢討一下。也就是,我想從懷疑一般世人所認為的孤獨開始。
大家是怎麼定義孤獨的呢?
要你去定義,或許會讓你皺眉頭,但我想你腦中有個誰都覺得是這個意思的印象。
大致上,這個印象與字典上的解說一樣。因為大家查字典查到什麼意思,就會囫圇吞棗接受那個意思。
我想有不少人會透過網路搜尋,像是網路字典或具相同功能的網站,但結果也一樣。
我手邊的《大辭泉 增修、新裝版》(松村明監修、小學館出版)是這麼定義孤獨的。
「沒有同伴或親人,一個人孤伶伶。沒有談論想法、心靈相通的對象,覺得很寂寞。指這樣的感覺狀態」。

怎麼樣呢?跟大家的印象一樣嗎?
恐怕是一樣的吧。說「他真是孤獨的傢伙」或是「我很孤獨」時,就是基於這樣的定義。這就是寂寞狀態無誤。
不過,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嗎?
「沒有同伴或親人,一個人孤伶伶」的情況確實會有,但就算有同伴,難道就不覺得孤獨了嗎?
而且「沒有談論想法、心靈相通的對象,覺得很寂寞」是有的,但這種情況下,真的經常讓你覺得寂寞嗎?
談論到這麼細節的東西,或許聽起來很鑽牛角尖,但哲學就是靠這樣來做學問的。因為唯有透過此種方式,才能開始看到存在於想當然爾背面的事實。
那麼,懷疑之後,要做什麼?
要改變觀點,試著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
舉例來說,被滿口阿諛奉承的佞臣包圍的國王,會是怎樣的心境?隨時隨地被粉絲與媒體追著跑的偶像,又會有怎樣的感覺?
如果我是那個國王,就算一堆人在身邊打轉,我一樣覺得孤單;如果我是被追著跑的偶像,我還寧願逃到無人島去躲起來呢!只為了擁有孤獨。
像這樣試著改變觀點,你會發現字典所寫的解釋,未必正確。
然後再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構孤獨的意義。可以嘗試透過嶄新的詞彙去詮釋。
這麼一來,你會發現所謂孤獨,是無關周遭人數多寡而產生的東西,所以偶爾你想要獨處時,你還會自尋孤獨。
哲學方面的做學問,會更仔細針對一路以來的過程去思考孤獨。若是要我摘要解釋,所謂孤獨,就是上面提到的這段話。
最後,進一步去鑽研這個再建構的孤獨詞彙。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讓你能精準說出「孤獨究竟為何物」。
如果把剛剛那一大段話用我的方式簡短整理成一句話,就是「孤獨是在人群中品味獨處時光」這種感覺吧!
以上只是假設的回答。
希望大家透過本書進行更進一步的思考,在最後的最後,能提出屬於自己的最終解答。
不,哲學應該是沒有終點的,也沒有所謂的最終解答。
頂多只是在本書範圍下的最終解答。
哲學裡的解答因人而異,會隨一個人所處狀況的不同而改變。所以才需要持續不斷去思考。
或許真理就在某處,但抵達該處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每當你尋找真理,你能找到的,只是當下對你而言最好的答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