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滿額折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草山紅: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茶業發展史1830-1990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陽明山,一座被「茶」塑造的山
「茶」為這座山帶來了多元的族群,更讓這座山與世界相連
走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中,你是否曾經注意到:
有些茶樹混生在雜木林中,附近還有用途令人好奇的石屋遺跡?
走在許顏橋、三板橋上,你是否曾經好奇,是誰修築了這些道路?
其實,這些都是兩百年前,一種特殊的人為生產活動在山留下的線索。

今天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範圍,早在十八世紀便有先民發現環境適合種茶,並將山丘改造成茶園。十九世紀西方人拍攝的大屯山照片中,山坡上遍佈茶園,這裡已是重要的茶產區。

茶產業不可能憑空而生,是人帶來了茶種和技術,因此茶產業史也是人群的歷史。大屯山原是平埔族活動空間,清代漸有福建泉州、漳州和廣東等地的移民向平埔族租地種茶。人群也帶來信仰,三芝的尪公信仰,三芝、淡水的九庄輪祀大道公,士林的合諴宮媽祖遶境,都與種茶密切相關。今天陽明山上的許多古道、橋樑,也是因應早年運茶需求而建造。茶產業讓多元族群共同生存在這片土地上,歷史上卻沒有發生過械鬥的紀錄。簡言之,茶業塑造了陽明山的人文地理。

陽明山也因為「茶」,成為一座與世界相連結的山。這些茶經過大稻埕、淡水外銷至歐美各國。日治時期,因應國際競爭,總督府推動茶產業轉型。陽明山本地茶農合資成立公司,購入機器,改變製程,甚至率先投入生產紅茶,開創榮景。戰後,臺茶繼續蓬勃發展,1970年代的巔峰時期,使得大屯山區出現製茶場林立的盛況。80年代的尾聲,國際出口減緩,島內市場右面臨中南部茶葉競爭,加上勞動人口流向製造業,陽明山的茶產業始步下歷史的舞台。

如今陽明山上的茶產業的榮景不再。然而,造訪陽明山的遊客,倘若細心觀察,仍然可以找到野化的百年老茶樹,或發現石造的茶寮遺跡,可以走在茶農、茶商往返的古道上,那些因茶產業而生根的民間信仰也存續不絕。這座山自然與人文的對話,仍然在時間中持續地進行著。

本書特色:
★ 第一本有關陽明山茶產業史的專書,看見兩百年來陽明山茶產業變遷。
★ 了解今日陽明山人文地理,橋樑道路、住民記憶、民間信仰中茶產業的影響。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調查,歷經三年計畫研究成果。
★ 師大台史所助理教授陳志豪研究撰寫,從清代土地契約、商業紀錄,日治時期土地與產業調查報告,加上田野調查、訪問地方耆老,完成這本貫通古今的陽明山茶業史。
★ 內附彩色照片,讀者可按圖索驥尋訪陽明山茶業遺跡。

作者簡介

陳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助理教授。專長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史、歷史地理研究,以淺山丘陵地區的歷史變遷為題,著有《機會之庄: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清代北臺灣的移墾與「邊區」社會》等研究。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自2018年起,委託陳志豪帶領師大臺史所師生,進行清代、日治、戰後的陽明山地區茶產業調查研究。該計畫歷時兩年,結合史料研究、田野調查等工作,完成陽明山地區兩百年茶業史研究報告與影音成果。為了向讀者大眾介紹陽明山的歷史與人文,陳志豪重新改寫過往的研究報告,將學術研究成果寫成《草山紅》這本面向大眾的公共史學著作。期望這段歷史的發掘,能帶領讀者們在走訪陽明山時,獲得更深刻的旅行體驗。

名人/編輯推薦

邱垂豐(行政院農委會茶改場副場長)
洪伯邑(台大地理系副教授)
涂豐恩(《故事》創辦人、聯經出版總編輯)
陳宗仁(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張隆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張鐵志(《VERSE》文化媒體創辦人)
許佩賢(國立師範大學台史所教授)
黃貞祥(清大生命科學院助理教授、《Gene思書齋》創辦人)
瞿欣怡(作家)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序
尋訪百年前大屯山區的茶園

曾偉宏

我總是覺得,陽明山國家公園最迷人之處,就是在蔥鬱茂密的森林中同時流露著一股濃厚的人文氣息。走在山徑步道上,常常會不經意發現一、兩處石砌的駁坎或荒廢的石屋,讓人忍不住駐足猜想,以前是什麼人住在這裡? 又怎麼生活?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以來便持續進行大屯山區的人文歷史調查,從古道、聚落、產業、遺址、建築等各方面發掘前人的足跡。前輩學者鑽研文獻古籍、踏勘現場遺址、記錄耆老口述,為我們釐清了許多疑惑,也勾勒出大屯山區幾百年來發展的輪廓。從一〇七年開始為期兩年的陽明山國家公園清代、日治與光復後茶產業史調查,就是在這堅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展開的鑽研和細查。我們秉持著斤斤計較的態度,希望盡可能把輪廓內的每一塊拼圖拼湊起來。

若問起臺灣的茶產區,很少人會聯想到陽明山。但種茶、採茶、製茶卻是目前園區內長者最普遍的產業記憶,老一輩的居民常說以前大屯山區到處都是茶園,甚至能為我們吟唱以往採茶隨興創作的褒歌。透過這次茶產業史的研究,我們終於確認,大屯山區的茶早在十九世紀初就有一定的規模,而且曾和硫磺一樣,在臺灣早期的國際貿易中扮演要角,而非僅是聊備一格的地方生計。我們也得知,這裡的茶農始終保有傳統以茶籽繁殖的方式(蒔茶),目前散落在山區的茶樹大多更接近二百多年前先民帶來的茶種。我們更發現,他們極具創業精神,臺北州(約今日北北基範圍)在一九三〇年代約有七十七家茶業公司,其中位於大屯山區的便有三十四家。

能夠有如此豐碩的成果,很大部分必須歸功於陳志豪助理教授帶領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團隊。他們充分發揮了史學訓練的專業,在極為缺乏直接文獻記載的情況下,抽絲剝繭、旁敲側擊,甚至還跨海取得藏於美國的檔案紀錄,讓大屯山區二百年來的茶產業發展歷史能完整而紮實的重現。參與計畫的學生還自調查過中得到靈感,創作了本書宣傳音樂錄影帶的主題曲《想‧茶》;國家公園在深化人文資源研究的同時,也能幫助大學院校培育文史、文創人才,使本計畫的推動更具意義。我們也很榮幸透過這個計畫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係;茶改場邱垂豐副場長、胡智益副研究員與其他同仁提供許多有關茶樹品種和栽培的專業知識,更透過DNA(轉正)檢測為山上的茶樹驗明正身,為歷史溯源建立自然科學的基礎。同時感謝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陳宗仁副研究員和林文凱副研究員,長期參與計畫審查,毫不藏私的分享廣博的學問,大大提昇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茶產業史的調查研究讓在地記憶得以保存,而和衛城出版社共同出版這本書,則讓記憶得以廣為流傳,讓更多人知道,陽明山國家公園除了有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更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值得大家細啜慢飲。


 

作者序《草山紅》與公眾史學的嘗試

這幾年,我承接了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的研究案,負責進行今日陽明山地區的茶產業調查工作,《草山紅》這本書,便是改寫我和研究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陽明山豐富的歷史與人文環境。
這本書的寫作,奠基於過去的研究成果。所以我希望先向讀者說明這項研究工作的進行過程,特別是先向研究過程的多位夥伴,表達我對他們最深的謝意:陳冠妃博士協助了多次的田野調查工作,並依照史料建立有關茶產業的運作流程。陳凱雯教授則協助翻譯日治時期的各項史料,讓研究成果可以援引更多過去較少利用的日文史料。兩位學者極其優異的貢獻,是這項研究得以進行的核心關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的同學們,也為這項研究工作付出許多心力。其中,體力充沛的范浩然,協助深入探訪許多公共交通難以企及的地點,例如那些不易攀爬的古道。研究能力卓越的席名彥,協助整理日治與戰後的統計數據,並注意到日治時期茶葉組合的區域特色與戰後茶產業的歷史變遷。思路敏捷的謝宜彊,也協助歷史資料的整理,讓這些資料的脈絡更為清晰。擁有歷史系少見創作能力的林品中,為了茶產業的研究,特別完成「想茶」這首動人的歌曲。「發思古之幽情」是我們追溯歷史時希望得到的體驗,我極力向讀者們推薦,以「想茶」這首歌佐《草山紅》這本書,會是非常有趣的歷史體驗。
由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希望茶產業的調查成果,能有更進一步的教育推廣效果,於是,便由衛城出版社負責規劃出版工作,將較為厚重的研究,改寫成更易讓公眾了解的出版品。其實,這項改寫工作若是由擅於書寫的專家來進行,相信能讓文字更平易近人,但我自己一方面希望嘗試公眾化的書寫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保存過往研究的精采之處,便答應了衛城出版社的邀約,負責擔任《草山紅》這本書的主要作者。
在重新寫作的過程,我除了稍微修正過往的缺漏,重新梳理歷史的脈絡外,我也開始思考「公眾史學」的實作問題。有關「公眾史學」的討論,國內外已有非常多的專家提出精闢的論點,我雖不是該領域的專家,但受到師友們的啟發,我想自己或許可以進行公眾書寫(Public Writing)的嘗試。即透過實作的過程,想想看歷史研究與知識如何能以更貼近公眾的文字來呈現,這便是我進行《草山紅》這本書寫作的初衷。
對我來說,《草山紅》的寫作有兩件事或可呼應「公眾史學」這項命題:第一、公眾對認識歷史的需求;第二、研究成果如何轉換成大眾讀物。
首先,每個人感興趣的過往,通常有很大的差異,學者間往往也有自己感興趣的時代。若是如此,公眾史學的一個側面,應是回應公眾想要了解歷史的需求。過往有關陽明山的口述採訪,很常提到種茶的記憶,陽明山上也有很多與茶產業有關的人文景觀,不僅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有弄清楚記憶與人文景觀的需求,到訪的遊客們,也有對這些景觀的疑惑。《草山紅》這項研究,或許不能完全的回應每個人的提問,但是它可以提供公眾一個認識茶產業歷史的脈絡,讓大家能理解眼前的景觀,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過程。
換句話說,《草山紅》對我來說是個回應公眾了解歷史需求的作品,但這項作品並不是為了考究關於茶的「沿革」,而是嘗試提供公眾一個認識過去的知識脈絡,讓大家不會只是記得每個景觀的「年份」,而是這些時間數字背後隱含的意義。
其次,公眾讀物應有其多元性。就我的閱讀經驗,目前的歷史普及讀物,多都特別強調「有梗」。確實,「有梗」很能抓住新讀者的目光,讓更多人對歷史感到興趣,我個人非常支持這些普及寫作。不過,我認為公眾讀物除了「有梗」,也可以「有料」。所謂的「有料」,我想就是展現如何探求知識的「過程」,講的簡單一點,就是不只告訴你結論,還同時讓你了解這個結論的推演過程。
作為研究者,我並不擅長想出「有梗」的題材,但因為教學的需要,我或許比其他作者更懂得「介紹」研究的推演過程。基於這個想法,我在《草山紅》這本書的寫作中,並不特別簡化結果或推出有趣的標題,我反而是盡可能在一定的篇幅內,呈現史料內容以及如何將這些內容歸納成重點,然後再從重點得出歷史現象的解釋。我希望能讓讀者們讀到的,不只是你不完全了解的歷史,還有我怎麼推估這些歷史的過程。
我相信這樣的寫作策略,多少會增加閱讀的難度,但我同樣相信,這樣的作品,可以豐富公眾讀物的多元性。就歷史這項知識、學問而言,我想讀者除了想增加對過去的認識外,同時也有初步認識歷史推演過程的需求,這項需求其實也正是臺灣社會尋求歷史共識的基礎。
我希望《草山紅》這本書,能讓今日的讀者們走訪陽明山時,找到更多的趣味,有更深層的旅行體驗。我也希望能和讀者們分享,我在寫作這本書時所思考的「公眾史學」。當然,這本書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但我仍相信在可見的未來裡,會有更多人讓歷史這項知識變得更加有趣,也更有價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助理教授
陳志豪博士

目次

一、稜線上的茶樹
歷史視線的說明
研究的啟程
二、山坡上的茶樹
地形與氣候
歷史影像與文字記錄
稻田、茶園與果樹的並行
從地圖中「消失」的丘陵茶園
讓我們找出「消失」的茶園
三、茶樹與茶農的身世
大屯山區的茶樹起源
漢人移民與茶樹栽種
多元的茶產業與族群
茶樹栽種與民間信仰
茶葉的旅程
四、茶葉公司與產業發展
從兼作到專業化的茶園
臺、日合作的製茶嘗試
「以地為名」的茶葉公司
茶業公司的經營
產業轉型與茶業公司
五、茶葉的調查
十九世紀晚期的對外貿易
地方民情與產業概況
沒有大屯山的茶葉調查
地權與茶葉調查
調查報告與產業危機
調查後的改良計畫
大屯山區的產業成績
紅茶事業的契機
戰後茶產業調查的延續
六、走下歷史的舞台
戰後的外銷契機
臺茶的登場
從外銷到內銷的新局面
大屯山區的產業餘暉
昔日榮景與當代社會
七、茶業留下的腳印
茶樹與茶園的延續
茶農與茶商往返的道路
茶產業的建築遺構
附錄:茶的身世、記憶與技藝

書摘/試閱

第一章 稜線上的茶樹

草山,是陽明山過去的名稱。紅茶,則是大屯山區百年前重要的產物之一。這本名為《草山紅》的書,便是想和讀者們一起看看陽明山國家公園百年前的人文景觀。大家在踏上「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旅程前,不妨先了解大屯山區的茶園歷史。

一百五十年前,有位美國商人拍了一張大屯山區的照片,照片裡沒有自然美景,卻有滿山坡的茶園與茶農。這張照片後來登上了當時著名的畫報,為大屯山區熱絡的茶產業,留下歷史的記錄。直到現在,我們還能於稜線上或步道旁的林木中,找到茶樹作為見證,這些隨著人群而來的茶樹,在大屯山區的丘陵間住了下來,成為當地重要人文景觀,也成了居民記憶的一部分。

有時,記憶往往不易留存。人們腦海中記得的故事與景象,常隨著時間遞減,也不一定有機會透過語言,向素未謀面的朋友說明。於是,我們著手透過檔案蒐集、調查與研究的進行,寫下大屯山區茶產也發展的足跡,讓久居於此的居民,或者來訪的遊客,都能從歷史的吉光片羽中,見到人文景觀的變化。這便是本書出版的目的。

歷史視線的說明

現在踏上「陽明山國家公園」時,可以看多與自然生態、人文活動有關的告示牌,說明大屯山區有趣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若帶著穿透歷史的視線,沿路繼續觀察這些景觀,我們還會進一步地發現,原來路旁的樹叢哩,常藏著幾株茶樹。

這些茶樹,並不是大屯山區的原生植物,它們其實是隨著中國沿海移民遷徙至大屯山區後,才成為了山區的景觀之一。茶葉,一直是過往台灣頗具代表性的產物,大屯山區也曾是重要的茶產地,這段歷史其實得追溯到將近兩百年前的故事。在開始追憶兩百年前的故事前,我們不妨先看這張1870年由外國商人所拍攝的大屯山景(圖1-1 )。

這張照片帶著我們回到一百五十年前,而這張老照片中的主角,不是今日熟悉的溫泉、硫磺,而是當時滿山遍野的茶園以及那些辛勞工作的茶農、茶商。為什麼外國商人要拍攝大屯山的茶園呢?

這位商人的名字是愛德華‧格里(Edward Greey),他在十九世紀晚期來到淡水,因為聽說大屯山區有興盛的茶產業,故特別與同伴上山探查茶園。所以,他拍下的不是自然美景,而是滿滿商機的茶產業景觀。這也意味著,一百五十年前,大屯山區引人注目的,還有那日漸興盛的茶產業。

愛德華‧格里完成這趟產業調查之行後,寫了一篇茶產業發展的報導,刊登在當時美國有名的畫報《法蘭克‧萊斯利新聞畫報》(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這篇報導提到:「這些年來,由於許多外來屯墾者注意到這項農產品,於是開始在淡水東方的大屯山腳下種茶,並由臺灣島向外出口。」上述大屯山區茶園影像,便足以證明當時茶產業的盛況。

當然,這張照片改繪成為圖片後,不免有些失真。但若是細心閱讀影像內容,仍不難想像大屯山區茶園滿布山麓。再仔細看看這張圖片,可以發現茶園前方低矮的屋舍,約比一個成年男子來得高,很可能是茶農摘茶後暫置茶葉的茶寮,茶寮裡面應該堆放了不少的器具。照片中茶園約有半公頃,山腳下共有十三個工作人員,看起來茶園的工作相當忙碌,需要不少人力。顯然,百年前的大屯山區,茶樹並非稀見、獨立的存在,而是大量種植在丘陵山坡上的作物。

這張歷史照片,要屬當時常態性的人文景觀,也是重要的歷史視線。我們希望能說明的,不是一兩張碩果僅存的照片,也不只是一小段關於茶樹的介紹,而是從這類歷史線索中,進一步追尋茶產業的歷史脈絡。所以,這本書想記下來的,並不是產業發展的流水帳,而是說明過去大屯山區茶產業有哪些不同階段的變化與發展,又有哪些人參與其中。歷史上的人文景觀,正是社會脈動的表徵。

我們打算邀請讀者一同注意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獻與影像。為了能讓讀者們對這些文獻有更多的了解,這本書將會有關於史料的分析與歷史變遷的說明。這些說明,是為了讓讀者們有更宏觀的視野,了解茶產業的歷史意義。
首先,本書對於茶產業史的諸多觀察與說明,係以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為重要基礎,這些研究包括了張德粹、林滿紅、陳慈玉、河原林直人等學者的先行研究。透過這些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未能一一摘述),可以理解一九世紀以來臺灣茶產業的發展,實深受政策所影響,

前人研究也在史料的積累上,有相當顯著的貢獻。特別是許賢瑤、徐英祥等學者的研究及史料編譯工作,或翔實耙梳、翻譯日治時期的文獻,考證產業發展的歷史變遷;或透過自身經驗與訪查,整理茶產業的相關資料,為歷史提供更多佐證。在這些前輩學者的努力下,本書始得展開研究工作。限於篇幅,本書未詳述相關研究之貢獻,僅於參考書目中列舉,提供讀者參考。在此仍需再次強調,本書係立基於前人的研究貢獻,才能深化茶產業史的說明。

其次,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外,本書運用了過往較少人注意的歷史文獻與田野訪談。其中,有兩項文獻需要說明:一是清代民間的契約文書;二是日本領臺後的調查報告。清代民間的契約文書,多半為民間交易土地產權時留下的憑證,與官方記錄不同的地方,在於這類文書往往紀錄了交易行為,因而往往更為細緻地記錄了實際的經濟活動情形。因此,以往的研究常援引清代的契約文書,來探討清代的歷史發展

此外,日本領臺後的調查報告,則是目前討論茶產業史最主要的歷史文獻。由於日本領臺後,臺灣總督府技師藤江勝太郎針對台北地區提出的茶產業調查報告相當完整、詳細,多為當代學者引用。不過,相對於臺灣總督府的產業調查報告,本書更進一步注意到地方政府的民情調查,這些調查自然也揭露了過往茶產業的景況。例如,日本領臺初期淡水支廳的報告,抑或大屯山區的保管林租用檔案,皆有不少關於茶產業的歷史訊息。相較於前人研究較常援引的日治時期舊慣或產業調查報告,本書則更進一步利用地方性的調查報告,探討大屯山區與週邊地區的茶產業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