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三國史話(簡體書)
滿額折

三國史話(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  價:NT$ 239 元
優惠價:8720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從文學和史學的角度,對真實的三國與三國文學中塑造的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作了細致的區分,對董卓如何擾亂朝綱、曹操勢力怎樣興起、赤壁之戰的真相、司馬氏的興亡等許多重大的歷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我想就這一段史事,略加說述,或者糾正從前的誤謬,或者陳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深厚的歷史學根基與平實易懂的語句相結合,使行文生動有趣,讀者讀來並無艱澀之感,時有會心領悟,是故本書成為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


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史學四大家”。呂思勉在我國現代史學界享有崇高聲望,是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都做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代表作品有《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中國民族史》《理學綱要》等。


《三國史話》是其著作中少見的通俗性史學作品。

名人/編輯推薦

★一讀就上癮的三國史!史學泰斗呂思勉寫給大家的通俗史學讀本,有乾貨,有趣味,有深度。


★知名作家葉聖陶,歷史學家嚴耕望,知名學者虞云國、張耕華,激賞推薦!


★這才是真實的三國!比演義嚴謹,比正史通俗,真正看懂英雄、奸雄與梟雄,讀懂他們的生命抉擇。


★易中天品三國重要參考資料。

目次

三國史話


楔子


宦官


外戚


黃巾


歷史和文學


後漢的地理


董卓的擾亂


曹操是怎樣強起來的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袁紹和曹操的戰爭


赤壁之戰的真相


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


替魏武帝辨誣


從曹操到司馬懿


替魏延辨誣


姜維和鐘會


三國史話之余


孫吳為什麼要建都南京


司馬懿如何人


司馬氏之興亡


晉代豪門斗富


附錄


後漢亂源與三國始末


袁、曹成敗


論魏武帝


曹嵩之死


諸葛亮南征考


諸葛亮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


獎率三軍,臣職是當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關羽欲殺曹公


姜維不速救成都


孫策欲襲許


君與王之別

書摘/試閱

宦官


講起三國的紛爭來,大家都知道其亂源起於後漢。後漢末年為什麼會亂呢?大家都知道其根源是靈帝的寵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亂,引起黃巾的造反。因黃巾的造反,而引起劉備和孫堅的起兵。又因靈帝死後,少帝即位,國舅何進要誅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進京。因董卓的進京,而引起廢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紹、曹操等紛紛起兵討卓,天下就從此分裂了。然則後漢的禍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這還是人謀之不臧。寫《三國演義》的人,說什麼“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麼定數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因而宦官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呢?歷來讀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來源者少。我不妨借此機會,和諸君談談。


所謂宦者,大家都知道是曾經閹割的人,近代的俗語,亦稱為太監。那是因為在明朝,他們所做的官,有二十四個,都稱為某某監之故,這是不難解的。然則何以又稱為宦者呢?在後漢時代,這一種人,威權很大,敗壞政治很利害,所以寫《後漢書》的人特地替這一班人做了一篇傳,名為《宦者列傳》。《宦者列傳序》裡說:“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這句話,和我們通常的見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見解,都以為宦官就是閹人,現在卻說光武中興之後,宦官才全用閹人,那麼,自此以前,宦官就並非閹人了。所以有人疑心這“宦”字是錯的,說當作“內”字。然而他這句話,實在是錯的。


“宦”字的意思,本來並非指閹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閹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們所謂五經,中間有一部喚作《禮記》。《禮記》的第一篇是《曲禮》。《曲禮》裡有一句:“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學就是進學校,宦是什麼呢?


須知道古代所謂學校,和現代全然不同。現代的學校,必須要傳授些知識技能,古代的學校則全無此事。古代的學校亦分為大學、小學。所謂小學,只是教授一些傳統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間的禮節,如灑掃應對進退之類;又或極粗淺的常識,如數目字和東西南北等名稱之類。根本說不上知識,更無實際應用的技能。


至於大學,其中頗有些高深的哲學,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濃厚的。《禮記》裡又有一篇,喚作《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說:當時大學中所教的,是詩、書、禮、樂。這並不是現在的《詩經》《書經》《禮記》等等。須知古代的人研究學問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卻較後世人為深。當時的人對於一切問題的解釋,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後世,學術和宗教是分離的,在古代則是合一的。所以古代的學問只存於教會之中,而教育權也操在教會手裡。古代教會中非無較高深的學問,然總不能全脫離宗教的意味。至於實用的知識技能,則是他們所看輕的,學校裡並不傳授。所謂詩、書、禮、樂:禮即宗教中所行的禮,樂即宗教中所用的樂,詩就是樂的歌辭,書大約是宗教中的記錄。在古代,歷史和宗教中的經典,也是分不開的。印度和中國西藏就都是如此。古代學校中有所謂養老之禮,其儀式非常隆重。天子對於所養的老人,要自己割好了肉,捧著醬送去請他吃;吃了,天子還要斟酒,給他漱口,就因為他是一個宗教中的長老,與不帶迷信色彩的師長不同。《禮記》上還有一篇,喚作《王制》。《王制》裡有一句說:“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釋奠是一種祭祀之名。發兵出去,打了勝仗,回來卻在學校裡去舉行祭禮,就可見古代學校不是一個學術機關,而其宗教意味極為濃厚了。古書上說學校制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說它是子虛烏有,然而從沒見古書上記載一個人在學校裡學到了什麼知識技能,就是為此。


然則古人沒有應用的知識技能麼?不然。我們知道,所謂三代之世,已有較高度的文明,其時有許多事情,已非有專門知識技能不能辦,就是現在所傳的幾部先秦子書,其中包含專門的知識技能也頗多,不能說全是後人偽造的。然則古人的知識技能,從哪裡來的呢?這就是從宦之中得來。


古人解釋宦字,有的說是學,有的說是仕。的確,這二者就是一事。因為在古代,有些專門的知識技能,就是在辦理那件事的機關裡,且辦事且學習而得的,從其辦事的一方面說,就是仕;從其學習的一方面說,就是學。


讀者諸君,總還有讀過《論語》的,《論語》的《先進篇》有一段,說:“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路再魯莽些,也不會主張人不學就可以辦事。子路只是看重且辦事且練習,而反對不能直接應用的知識,和現在的人看重應用技術,而藐視高深學理一般。這就是重視宦而輕視學。漢時皇室的藏書,由劉向和他的兒子劉歆編成一部書目,謂之《七略》。班固《漢書》的《藝文志》,大部分就是抄錄他的。他對於每一類的書,都有推論這種學問從何發源及其得失的話。其論先秦諸子之學,都以為是出於一種官署,就是為此。然則宦就是在機關中學習做公務員。公務員中,自然有出類拔萃,有學術思想的,就根據經驗,漸漸地成立一種學術了。


話越說越遠了,這和後世所謂太監者何幹呢?不錯,聽我道來。剛才所說的,只是宦的正格,譬如現在機關中正式辦理公務的公務員。現在機關中不有名為公務員而實在無事可辦,或者只是替長官辦理私事的麼?在古代亦何嘗不是如此。所以秦始皇少年時,有一個人喚作嫪毐的,和他的母親奸通了,嫪毐自然闊起來了,於是“諸客求宦為嫪毐舍人千余人”。這句話,見於《史記》的《呂不韋列傳》裡。這所謂宦,哪裡是在什麼機關裡學習什麼公務?不過在他家裡做他的門客罷了,所以要稱為舍人。嫪毐的舍人固然極一時之盛,然而古代的貴族,決不止嫪毐一個人有舍人。這種在貴族家裡做舍人的,都謂之為宦。所以“宦”字又有一個訓釋是“養”。“養”字可從兩方面解釋:他們是他們主人的食客,是他們的主人養活他們的,所以謂之養;亦可以說他們是以奉養他們的主人為職務的,所以謂之養。


此等門客,皇帝名下自然也是有的,這便是所謂宦官。中常侍即宦官之一。在前漢時,皇帝並不一定都用閹割過的人,到後漢光武帝之後,才專用此等人。所以《後漢書·宦者列傳序》要說“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了。


然則閹割的人是從哪裡來的呢?說到這裡,又有一件有趣味而且又有些意義的事情。諸位知道“刑”字是怎樣講的呢?在下發這個問,逆料諸位一定會說:刑字不過是懲罰的意思,所以把人拘禁起來,剝奪其自由,也是刑的一種。然而古代的刑字,卻不是這樣講的。在古代,必須用兵器傷害人的身體,使之成為不能恢復的創傷,然後可以謂之刑。


十三經裡,有一部書,喚作《周禮》。《周禮》全是記古代所設的官及各官的職守的。其體例,極似明清時的《會典》。須知《會典》原是依據《周禮》的體例編成的。不但《會典》的體例是模仿《周禮》,就是隋唐以後的官制,其大綱也是模仿《周禮》制定的。《周禮》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後世就模仿之而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周禮》的地官司徒,就是後世的戶部,是管理人民的。治理地方的官,都屬司徒管轄。他們都可以治理獄訟。獄便是現在所謂刑事,訟便是現在所謂民事。然而他們所用的懲罰,只能到拘禁和罰作苦工為止。如要用兵器傷害人的身體,那是要移交司寇辦理的。司寇便是後世的刑部,其長官稱為司寇。寇是外來的敵人。聽訟之官謂之士,其長官謂之士師,師字的意義是長,士師就是士的長,士則本是戰士的意思。然則古代用兵器傷害人的肉體,使其蒙不可恢復的創傷,其根本,實在是從戰爭來的,不是施之俘虜,就是施之內奸。後來社會的矛盾漸漸尖銳了,才有以此等懲罰施之於本族,用之於平時的。然而管理本族人民的機關裡,還是不能用。一因其為習慣之所無,一亦因此等施刑的器具及其技術,本非治理本族的機關裡所有,所以非把他移交到別一種機關裡不可。把現在的事情比附起來,就是從司法機關移交軍法審判了。


古代有所謂五刑,都是傷害人的肉體的,便是墨、劓、剕、宮、大辟。墨是在臉上刺字;劓是割去鼻子;剕亦作臏,是截去足指;宮,男子是閹割,女子是把她關閉起來;大辟是殺頭,這是傷害人的生命的,和墨、劓、剕、宮又有不同,所以又稱為大刑。五刑對於男子,都是傷害身體的,獨宮刑對於女子不然,不過是拘禁。這亦可見傷害肉體之刑,原起於軍事,因為在軍事中,女子倘或做人俘虜,戰勝的人還要用來滿足性欲,所以不肯施以閹割,於是自古相傳閹割之刑,只對於男子有之。到後來,要將此刑施於女子,就只得代以不傷肉體的拘禁了。


傷害身體的刑罰,最初只施諸異族,或者內奸,所以較古的法子,是“公家不畜刑人,大夫不養”。這話亦見在《禮記·王制》上。因為俘虜原來是敵人,內奸是投降異族的,也和敵人一樣,怕他們報仇之故。到後來傷害身體的刑罰,漸漸地施諸本族了,於是受過刑罰的人,其性質的可怕,就不如前此之甚,因此,就要使他們做些事情。《周禮》這一部書,從前有人說它是周公所做的,這是胡說。這部書所采取的,大概是東周以後的制度,時代較晚,所以受過各種刑罰的人,都有事情可做。而其中受過宮刑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守內”。因為古代的貴族,生怕他的妻妾和人家私通,所以在內室裡要用閹割過的人。


到後來,就有一種極下賤的人,雖未受過宮刑,而希望到貴族的內室裡去服役,就自行閹割,以為進身之階了。宮刑,當隋文帝時業已廢除。自此以後,做內監的人,都是自行閹割的。漢時雖還有宮刑,然據《後漢書·宦者列傳序》裡說,當時的宦者,亦以自行閹割進身的為多。後漢時的宦官,即專用此種人。自此以後,“宦官”二字,遂成為此種人的專稱,失其本義了。


皇帝為什麼會相信宦官呢?在歷史上,有少數是因其性多疑忌,以為朝臣都要結黨營私;只有宦官,是關閉在宮裡,少和外人交接,結黨要難些;而且宦官是沒有家室的,營私之念也要淡些;所以相信他的。


然而這只是極少數。須知古來的皇帝,昏愚的多,賢明的少。這也並不是歷代的皇帝生來就昏愚。因為人的知識,總是從受教育得來的。這所謂教育,並非指狹義的學校中的教育,乃是指一切環境足以使我們受其影響的。如此說來,皇帝所受的教育,可謂特別壞。因為他終年關閉於深宮之中,尋常人所接觸到、足以增益知識的事情,他都接觸不到。所以皇帝若是一個上知,也僅能成為中人;如其本系中人,就不免成為下駟了。


皇帝是一個最大的紈袴子弟。要知道皇帝的性質,只要就紈袴子弟加以觀察,就可以作推想的根基了。紈袴子弟不是有的不肯和上等人交接,而專喜和奴仆攀談,且專聽奴仆的話麼?這是因為他們的知識,只夠聽奴仆的話,而且只有奴仆,本無身份,亦無骨氣,所以肯傾身奉承他們。歷代皇帝喜歡宦官,其原因亦不過如此。但是有等人,因其所處地位的重要,其所做的事,往往會闖出大亂子來。譬如在前清末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不和,這種情況若在民間,也闖不出多大的亂子。母子不和之事,我們在社會上亦是時時看到的。然在皇室之中,就因此而釀成“戊戌政變”“庚子拳亂”種種關係大局之事了。歷代皇帝喜歡宦官,所以釀成大患,其原理亦不外此。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