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滿額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

定  價:NT$ 580 元
優惠價:90522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7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每個人都渴望追憶,
卻又害怕追憶他自己的十七歲,
因那是血液最滾燙的青春的核心。

* 韜光往事以回憶書寫回憶,用生命療癒生命
* 不是小說卻比小說精彩,不是傳記卻比傳記更真實
* 因特殊的家世背景,得以窺見近代中國最黑暗、最神祕的文革往事,他以青春之血拭去痛苦淚光,寫出一個生命態度噹噹作響的巨變年代,長逾百年劃時空之史詩!

回憶殺──十七歲的獠牙
最初,我們都來自昨日。一千年前是昨日、一星期前是昨日、一秒鐘前也是昨日。「昨日即往事、離別、缺失、遺憾、否定與羞愧,以及所有我們留戀、思索及賴以昇華的東西。」
大陸中生代(八九一代)詩人、小說家、畫家、古琴家楊典繼《琴殉》之後,磅礡再現史詩般的回憶殺;一本關於他自己和一些民國往事,一本漫談文革、文明和新舊文化直面對決的動盪歲月,書一翻開,映入眼簾的文字是有畫面的,突然泉湧而出的情景,那麼的似曾相識,即使你從來沒有去過,他說他的重慶,卻勾起你的愁懷,想起人生某段歲月中曾經折騰你、啃蝕你的心情點滴,你以為過去了其實並沒有過去。

打開十七歲的任意門
《十七歲的獠牙》帶著回憶而來,讓人思緒掉入任意門,你會忍不住想問,為什麼是十七歲?繼續看下去,他說,「十七歲是禁忌的一年,每個人都站在世界的中心,那是愛情的中心、肉體的中心,廣場上的肉醬、坦克、槍聲與革命的中心。」
而禁忌,也意謂著打破禁錮,挑戰既有文化或傳統權威,因為十七歲的人基本上都是一張白紙,沒有包袱、無謂正義,更沒有實質意義上的「過去」。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渴望追憶,卻又害怕追憶他自己的十七歲,因那是血液最滾燙的青春的核心。」
因此張開十七歲的獠牙,正是百無禁忌穿透時空,即使挖開後發現所有血淋淋的肉瘤不忍卒睹,亦是了無懸念除之而後快!

他說,人之所以要回憶,並非是為了記起自己呱呱墜地的樣子,而是拚死拚活泅過母親子宮成功著岸,究竟是所為何來?因此書中雖以相當篇幅敘述家族故事,抽絲剝繭找到曾祖楊襄甫曾參與早期興中會反清革命,又在危難關頭救過國父孫中山兩次。但,在那什麼荒謬事都可能發生的時代,這只是千千萬萬性命交關故事的縮影,他把家族各人經歷當祭品,意欲釣出人性卑微的光輝才是終途。
正如許多評家說過,楊典的文字是有魔力的,一念既起,不管是一個地方、一間店子或是一個人,皆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他寫故鄉重慶,「是我誕生後看到的第二個子宮,鐵一樣的子宮」,細說重慶的夏天暴熱滾燙,苦蟬凌空尖叫,人民仍喝著江津白乾吃火鍋,渾身曬得脫皮也只當換了一件衣服。而後說:「我小時候最愛的不是祖國,而是冰糕。因為我血熱。」不緊不慢又斬釘截鐵,讓人不禁莞爾。

紅色武俠世界的荒謬劇
他以看似戲謔又犀利的生動描述,帶領讀者回溯自己出生前後,這世界發生過的大小事,少年的他,目睹(或聽聞)被打成「黑五類」的父祖及外公外婆上下兩三代一大家子,人生最精華的大好時光盡付東流,生命如風中蘆葦一折就斷,他毫不掩飾心中的憤怒,形容那個年代:「是一部荒誕不經,殺人不見血的『紅色武俠世界』。」因為「神」還沒有死,到處又都是神仙的故事,「要不然院子裡為何有那麼多的『牛鬼蛇神』?」
跟著楊典的眼睛去看他走過的地方,經歷過的事情,說「我」這根浮木到底從何而來,欲往何處漂去,浮生萬象必有深刻體會,他透露自己有一個亦師亦友的神祕導師,在閱讀路上,「夜晚不再孤獨,冬天不再惦記缺少爐火」,每當難受時刻想到遠方那位智者,就感到心安。對讀者來說,他正是這樣一位神祕導師啊!

【本書特色】
 楊典生於「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橫掃中土期間,因為父親是小提琴家(音樂家馬思聰譽為天才學生、中國當代最早的先鋒實驗音樂作曲家),母親是小說家、外公為民國少將軍醫等文藝世家背景,使他一出生即被掛上「黑五類家庭」後代的鮮明身分;帶著一種和人間、時代天生的矛盾衝突,書中他回顧自己磕磕絆絆的成長過程,並因女兒誕生而對生命的連結有了重新感悟:「一切都來自妳,一切都通過妳,一切都在妳之中」,前後花了將近十年終於譜成對家族意義重大的生命書寫,這是一本回憶之書,同時也是一本療癒生命之書。
 以第一人稱視角揭露若干文革往事,不僅跳脫以往類型文學常見的悲情批判,而且寫的都是他所認識的身邊至親好友,即使文革已過四十多年,在他筆下仍活靈活現宛如昨日,文字辛辣一如重慶火鍋,描繪當時一窮二白如何苦中作樂的庶民生活、人生境況、親情友誼和對家國的夢影殘想,有笑有淚,讓人感慨萬千,而留日時期的小帝國札記、讀書偶得、音樂家軼聞等,也都是來自對過去之饕餮;楊典以獨特的寫作風格旁徵博引東西方文學藝術、音樂電影,皆似珠玉落盤擲地有聲,總能讓人讀來既驚又喜,嘆這世界雖有無數糟糕的東西,但只要有一丁點美好亦是不枉此生!

作者簡介

楊典(作家、詩人、古琴家、畫家)
1972年生於重慶,1984年後居北京。音樂世家出身,自幼隨小提琴家父親學習音樂,1981年開始學習繪畫,1987年開始文學寫作,自1988年16歲起陸續發表作品,涉及隨筆、小說、詩歌、戲劇、書評、琴學等。

【出版作品】
 隨筆雜文集
《狂禪:「無門關」鏡詮》(2004)
《孤絕花:舊版書評四十八》 (2007╱2009)
《肉體的文學史》(2011)
《隨身卷子:百衲本筆記野史、詩、念頭與妖燈鬼火錄》(2013)
《巨鯨:私人文學史》(2020)
《十七歲的獠牙:我的少年心史、人物誌與新浮生六記》(2021)
 短篇小說集
《亡國辭典:異端小說、頹廢故事與古史傳奇》(2010)
《懶慢抄:新筆記體小說、志怪、玄學與奧義書》(2016)
《鵝籠記》(2019)
《惡魔師》(2020)
 詩集
《麻醉抄:少年詩、舊火及其他》(2017)
《花與反骨》(1987~2012)
《枯山水》(2010)
《禁詩I:入蜀記》(2010)
《禁詩Ⅱ:七寸、枯山水與祖庭》(2012)
《女史:煉字幽警錄》(2014)
《零雨其濛》(2015)
《閒樓一諾》(2020)
 古琴音樂理論、隨筆與戲劇集
《琴殉》(2010)
《隱几長嘯錄》(2010)
《琴殉:隱几長嘯錄》(上)、《琴殉:彈琴、吟詩與種菜》(下)(精裝套書,2020)
 畫冊
《太樸之骸》(2012)
另編輯有《黑鏡頭:面孔的故事》與《唐卡中的六道輪迴與地獄精神》等美術圖片類圖書。
 古琴演奏專輯
〈琴殉:移燈就坐〉、〈琴殉:隱几長嘯〉(雙CD,2020)

 獲獎
2011年獲「第三屆『後天』詩歌獎」
2011年獲「首屆中國-銀川鴻派國際詩歌獎經典詩集獎」

【自序】

寫作如打坐,昏然冥想間,總讓人痴於各種東搖西照的奇異念頭。念頭招之即來,揮之即去,能留下的並不多,且即便留下,也會迅速化為「過去」。可以說,除了歷代那些罕見的、彗星一樣划過的天才,幾乎全部的文學都是為了描寫「過去」或昨日而存在的。沒有昨日,便沒有文學。今日常是文學的口號,明日或為文學之寓言,而昨日則是文學被遮蔽的血統與教義。一本翻得發黑的舊書,常比新書更有魅力。昨日是什麼?歷史嗎?經驗嗎?我以為非。歷史與經驗都是表面的,不足掛齒。一千年前是昨日,一個星期前是昨日,而一秒鐘以前也是昨日。昨日即往事、離別、缺失、遺憾、否定與羞愧,以及所有我們留戀、思索及賴以昇華的東西。老人有昨日,孩子也有昨日。時空兩頭皆無,中間也是轉瞬即逝,只有昨日算是純真的定海神針。今日充滿了貪婪,明日充滿了誘惑。彷彿唯昨日的我們才算是我們自己。我不相信「覺今是而昨非」。我甚至也不相信什麼「當下即是」。因今之是或當下之是,不久皆會立刻變為昨日。從無沈澱過的「當下」其實也是從不存在的與荒謬的。
當然,昨日也不是什麼玄奧的心學,但比心更殘酷。過去在還是不在?芝諾如是懷疑,僧侶如是悲憫。昨日不是哈姆雷特或盧梭式的憂鬱,不是普魯斯特、蒲寧或納博科夫式的回憶,不是李義山、張陶庵、周知堂或王靜安式的懷念,不是從墨子、王陽明到曹霑以來的全部感情。昨日也不僅是工業革命下的蒸汽機、暴力少年手中的皮帶、民國的宴席、纏足史中的尖叫、太監制度、老照片、古琴、勞改犯、軍大衣、陰曆、長袍、軍閥與春節,也不僅是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不是二戰的屍體、大飢荒的餓殍、武鬥時期街頭群毆者的血跡或八0年代的一個被誇張的詩人……昨日不是任何人與任何事,卻是它們的總合。
歷史為何物?愛默生云:「凱薩的手,柏拉圖的腦筋。基督的心,莎士比亞的聲音。」這話太大了。萊辛曾吟:「昨日我愛。今天我受難。明日我死。但是今日與明日,我都要想一想,昨日。」這話又太玄了。太陽底下無新事,有哪個中國人,會不熟悉「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之慨嘆呢。但這些話說到底也皆太空了,不能落到實處。
一切往事,都像是一堆被記憶粉碎了的袖珍百科全書,需要我們用寫作去拼貼和修補。而昨日則是這本痛苦的辭典中最深刻的詞條,它滲透血液,長滿皮肉,爛入骨髓,讓我們再不敢回顧我們自己。所以人大多數寫作,都有所謂「選擇性記憶」,以逃避自己的難堪或傷疤。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回憶錄是不可讀的,因還不如小說來得真實。而且回憶錄太容易作假,就像古代的官修歷史,從來就是一堆「選擇性記憶」,而非真事。但選擇歸選擇,人又不得不時常去滿足回憶這個本能。
因文學之本質,說到底亦是為回憶本能做一點力所能及的注釋罷。
記得自十五歲開始寫作那年起,FS(此人對我早年深有影響,但我們之間曾約定互相一生都不要涉及任何文字,故在此處亦略去他的姓名)就曾警告過我說:「從此,你的一生就被毀了。」他當然說得沒錯。事實上人無論選擇做哪一行,他的一生都會被毀掉。即便什麼也不做,也是另一種毀滅形式。越是以最大的熱忱投入,便越會以遺憾作為全部代價。故三十三年後,我才真正讀懂紀德:「拿塔那埃勒,我要教你熱忱。」他說的其實是一句反話。所有事業都可以有某種邏輯自洽,就像一個拓撲空間。一開始貌似是你在控制它,但年深月久,浸淫忘我之後,你便會被它控制,不知不覺變成它的傀儡。寫作亦如是。
另,本書涉及太多家族往事,也算是一種文學意義上的「齊家」罷。因過往的很多家族人物,乃至童年圍繞在身邊的親友長輩,早已在歷史煙雲與歲月大化中星散了,再也無法相聚。我把他們都寫在書中,便算是一場最低限度的重返家園。
如今的我,每日寫作、繪畫或彈琴,但我知道我們這一代著述再豐,本質上於人生世界則毫無建樹,荒謬面前鬢生白髮,就只剩下鬼混了。偶爾用浮光掠影麻醉自己,也是不得已。一旦對照民國先賢們之山河成就,便立刻會自慚形穢,渺小地對著鏡子齜牙咧嘴,只能像畜牲一樣活下去。
但你真的敢照鏡子嗎?如這可怕的「昨日之鏡」,可不是黃帝威懾上古天下的「十二面銅鏡」,也不是波赫士詩中照耀著春日虎群的魔幻之鏡。昨日之鏡中沒有你的臉。只有一個恐怖的盲目兒童,在問你:你是誰?你已不是我,也不是你自己。天,哭泣吧。帶著你童年的骷髏與美的殘骸,去放聲痛哭。
雖然「一切書都是自傳」,但世事無情,非要待「芹溪淚盡而逝」了,或許書才會有些血肉罷。本書所收隨筆,一半皆為昨日而寫的,或寫的便是早已蕩然無存的過去。具體而言,即卷一~卷三涉及到我在巴蜀與重慶度過的少年時光、家庭、父母、舅舅,乃至曾祖父與祖母一代等之民國舊事;卷四~卷五則寫到了少年時代一些再也找不到的故友,或昔日見過的怪人、舊日同學之死、留日時期的札記、跛子帖木兒、鱸魚、錄像帶、鹽、讀書偶得或一些音樂家之軼聞等,皆來自對過去之饕餮。古云「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又云「蜀葵觀花,其根可以入藥」。望帝春心,夔門橫舟,索句渝州,逝者如斯……幾十年來我雖都在異地生活,但我的性情其實卻從未離開過南山的秋燈夜語。全書的結構,似乎有點接近《史記》,即卷一~卷三是「本紀與世家」,卷四~卷五則是延續一些「人物列傳」或雜論,這也是對中國傳統史學形式的全景鏡像罷,就像是我一個人的史記。常言道「故鄉無先知」,我有時畏懼看到過去的生活。或許中國人大多會愧對現實,恐懼當下,又會習慣性地懷念老家的溫暖。於是,靠記憶過日子,便就成了一切規避苦惱的邏輯,因昨日往往是比較「安全」的。和很多人一樣,在無數次「語言的打坐」中,我自己一直在參的東西也並不是什麼神學,更不敢奢談愛或思想,只不過是懷念與追憶罷了。不過,這種無奈的文字,似乎真有點像知堂老人所謂「寄沈痛於幽閒」之黑色了呢,念之亦不禁苦笑。
往事正像在黑暗中背書,雖透澈明理,卻始終不見天日。
昨日尚在否?記憶恍若流沙墜簡、邊角廢料,我且暫收入卷中。因昨日都是殘缺的、遮蔽的、不可考的。或昨日還會是你偶爾窺視到的大街上一個少女的皮膚?也許吧。編輯本書期間的初夏,我還回了一趟巴蜀。我看到一些過去的朋友鬢角生白髮、手臂上亦有了老人斑和皺紋,不禁深深難過。你或會在四十歲的時候拚命鍛鍊、喝養生湯或減肥。在五十歲冬泳、六十歲打太極拳、七十歲時拒絕吃藥。你會怕冷、怕風、怕激情、怕喝酒。或會為一朵臘梅失魂落魄。你會想念起父母,儘管你始終在想他們,卻從沒如這樣想過。你會想起所有的朋友:兒時嬉戲的那個、中學意外死去的那個、最激烈爭吵過的那個、背叛過你的那個或最後在病床邊陪伴你的那個。你會重新愛上一切早已不愛的女人,因過去你忽略了她們身上太多細膩的、致命的東西。你開始不愛自己,如不愛冬天、醬油、關節炎或「祖國」。但你也會突然迷上一個你根本不瞭解的宗教,或某個過了氣的偶像。你會尊重閒者的無聊、匹夫的潦倒與敵人的憂愁。看,這就是昨日。詮釋昨日,是孔丘以來大多數士大夫之人文理想,也是從裴鉶、劉斧、韓愈、段成式、陶宗義、公安或桐城,乃至康、梁、胡、辜、林、二周與張、胡等人常哭於筆下之幽怨。沒有人會像寫作的人那樣酷愛昨日。因昨日已不存在了。有一座房屋,當年住時並不覺得好,一旦拆毀後又傷感無比。有一條老路,你走上去時,就是另外一個人。當然,也沒有人會像寫作的人那樣仇恨昨日、懂得昨日、毀滅昨日、為昨日而自暴自棄、而反抗、而倒下、而流血、乃至為它而死。且這世間,有很多人早已遍體鱗傷,苟延殘喘,卻也還是真不願死的,就因還有記憶的幻影在支撐。因昨日就是一個人最祕密的愛,最羞愧的魂。此外,或許我們從來就沒有什麼別的愛,也沒有什麼別的魂。


二00六~二0一一年
二0二0年修訂

目次

自序
【卷一】
十七歲的獠牙
混沌衣╱狗肉湯╱發報機╱水碼頭╱黑屋子╱魚肝油╱訣怪話╱入蜀記╱切菜機╱發高燒╱井少女╱褲襠刀╱橋頭堡╱色與詩╱猛獁牙

【卷二】
夔(一):帶魚
夔(二):飛蛾
夔(三):一九六八年父親小詞典
紙月亮
卓如――〈紙月亮〉續一
蜘蛛記――〈紙月亮〉續二
哀高丘之赤岸兮――〈紙月亮〉續三
元配夫人(一)――〈紙月亮〉續四
元配夫人(二)――〈紙月亮〉續五
九十九歲半
第五寇――就曾祖楊襄甫先生救孫文史紀略談
核桃

【卷三】
新浮生六記
一、火柴記╱二、食鱸記╱三、吹畫記╱四、臭菜記╱五、抽煙記╱六、蓄鬚記

【卷四】
第一個詩人
南渡――對兩個姜夔之隱祕閱讀
二南
走神兒
信之死
海豚之罪
K的剪影
白蛇與假想敵――關於我的第一篇小說
心不在焉
打坐

【卷五】
六公尺2音樂之冪
箭樓下的芝諾
小帝國寫照
論絕交書
青餅
一頭鵝的語境
回籠覺(一)
回籠覺(二)――論某日午睡後三點三十六分十七秒之原罪
錄像帶、禁區與單面人
惡的許諾
說瘸
說瘦
說鹽
黑色的寫作

附錄――《單向街》00二期――楊典繪畫訪談

書摘/試閱

十七歲的獠牙──混沌衣

(文略)………
據說父母是在「九一三事件」轟然從天而降之前不久懷上我的,恍若沈淪的預感。那一年,無數精子的屍體從空中掉下來,比副統帥死得還慘。只剩我一個還活著,並順利地降落在一根神經的尖端上,俯視天下的妊娠。這是七0年代初,中國的環境就像惡露,到處是血汙。據說那十年內出生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紅輻射」,性格十分好鬥。曾經流行過一個很有名的形容詞,即「文革之子」,我也算是比較典型的。記得當時在混沌衣內,我一個人和整個母血的軍隊交戰,殺得天昏地暗。那是個血肉攪拌的沙場。子宮內壁到處貼的是大字報式分泌物,紅細胞和白血球在大街上混戰。我聽見母親痛苦的哀號,呼叫。後來,我的軀體越來越大,猶如盤古。我還看見了大洪災:羊水的破裂。但我實在厭煩了殺戮,也厭倦了拯救。我看透了混沌這個模糊的祖國。我決定提前撕裂宇宙,和那個優美的卵子私奔。

十七歲的獠牙──切菜機

(文略)…………
但我父親究竟有多瘋,為何瘋?說不清楚。總之,從我記事時起,便見他走路、吃飯、辦事或上街遊行時,都會一個人搖頭晃腦、哼哼唧唧、忽笑忽唱的,不知在想什麼。他似乎總在自言自語,聳肩、撓頭、甩手,而且還帶著一些奇怪的表情。他不修邊幅、不梳頭、褲腿也總是一高一低地挽著。灶上的水開了、我摔倒了、生病了或有人喊他了,他似乎都聽不見,看不到。桌上只要有吃的,不管是什麼來歷不明的食品,硬的、稀的或乾得啃不動的,他都會吃得一點不剩。就是過期了好幾天的飯、發霉的菜、怪味的湯,他也會全拿到鍋裡煮一通,美其名曰「高溫消毒」,然後便囫圇吞棗消滅之。他的視力是一.七,屬遠視眼,看書報的時候,恨不得拿著離自己的臉有一公尺遠,但他從不在乎周圍是否有人在看他。因他似乎看不見周圍的人。好像這世界全與他無關。他的耳朵好得可以聽出十幾個不協和和絃裡的任何音程,以及大樂隊排練時,判斷出誰的琴有一個音不準,或誰的腳不小心發出了擦地板的聲音。但他大多數時候還是自言自語。不知道的人以為他有幻聽症。只有熟悉他的人知道,那不是在作曲,就是在配器。
是的,他這人骨子裡就是一把琴,一碰就叮噹響。
但自五0年代到七0年代,我父親不被允許做音樂,他的主要工作被變成了完全與琴無關、或略微有關的幾件事:如養豬、切菜、拉板車、修芭蕾舞鞋、修樂器、種地和倒垃圾。他不能正常作曲,就偷偷作曲。但那些曲子又無法被記下來,於是就成了隨風飄走的哼唱了。關於這個世界,他會像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裡的溫斯頓那樣思考,所謂「我懂得方法,但我不懂得原因」嗎?還是也會「在心中尋思,自己到底是不是瘋子?也許瘋子就是個人少數派」?在六0年代大饑荒時,他身上也不是帶筆或琴,而是隨時揣著一柄勺,走到哪兒便「吃」到哪兒,包括偷吃豬飼料。他在芭蕾舞木頭鞋上,用敲打琴弓來實驗節奏。他在閒暇的時候,還設計過實用的機器。如大躍進時期,他曾設計過一個半機械化切菜機,有馬槽大小,解構異常卻並不複雜。裡面裝有滾動合葉刀片、雙腳踩踏板、曲軸、鬥、人坐凳、繩索、木槽、進出口等。瓜菜從上方的大開口扔進去,然後人騎在切菜機上面,就像騎自行車似的,不斷地踩踏用曲軸帶動的刀輪,被切碎的菜葉渣滓便從下方的出口嘩啦啦地掉出來。因他那時在重慶歌劇團的食堂裡幹糙活,每天要切幾十顆甚至上百顆白菜、瓜果、馬鈴薯或蘿蔔等,把手都切麻了、酸了甚至扭傷了。若一直切下去,他那雙手無疑肯定會被摧毀,永遠不可能再拉琴了。於是他發明製造了一架切菜機。這樣情況就不同了。再多的瓜菜蘿蔔倒下來,進入滾筒刀輪,都會自動化為零碎的菜葉。其偉大的現實意義,幾乎不亞於現代辦公室常用之碎紙機。領導說:「原來這瘋子一點都不瘋。」而巴蜀群眾說:「牛鬼蛇神硬是鬼得很。」


十七歲的獠牙──猛獁牙

(文略)…………
到了十七歲――每個人都站在世界的中心。那是愛情的中心、肉體的中心、廣場上的肉醬、坦克、槍聲與革命的中心。每個人都渴望追憶,而又害怕追憶他自己的十七歲,因那是血液最滾燙的青春的核心。追憶會像一頭殘暴的獅子般將一個人的心靈咬得粉碎。而我的十七歲有的是氾濫的幻想,惡的宣洩與性的夢魘。而且我的十七歲是禁忌的一年,不允許表達。十七歲的人沒有宗教,沒有正義,其實更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過去」。而在一九八九年春日的一天,我突然就覺得長大了。或許那一年我像進入拓撲空間一樣進入了很多事:輟學、打架、惡作劇、惹是生非、酗酒、撒野、吐火、在十字路口扔石頭、在槍林彈雨的深夜街頭亂跑,我認識了無數的地頭蛇、惡女和怪人,去過很多散發著腐臭的鬼地方,放浪山水,長笑荒野,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惡少模樣。在夢中,我還孫子似的把一支槍塞到了自己嘴裡,假裝玩命。是的,我曾企圖去驗證那「真正唯一的哲學問題:自殺」。想看看生命距離死亡究竟有多少毫米。可其實這些都是鏡像。我和天底下所有慫蛋一樣,根本就不敢死。

卓 如
――〈紙月亮〉續一

(文略)…………
因為那時候,我舅舅還在陝西。等他聽說金與卓如要結婚時,已經晚了。但是他們結婚那天,我舅舅還是出現在了金家的大門前。他穿著高檔的灰色西服,繫著一條優雅的黑色暗花德國領帶,頭髮梳理得齊如密林,皮鞋,懷錶,手絹,都是用的最好的,而且異常乾淨。他帶著幾根金條,並讓一個僕人抬著一箱禮物。最重要的是,他還在笑。
酒席間,我舅舅突然對金某說:卓如是我讓給你的。我只有一個要求,你們結婚的時候,我要吻新娘。
金說:好,但只能吻一次。卓如,你同意嗎?
卓如這時低下了頭,抑制著自己,絕不哭出來。
不說話就是默認了。我舅舅說。忽然,他衝到卓如面前,將她抱在懷裡,深深地親吻下去。
這是一個相當真實的吻,卓如沒有回避。所有人都驚呆了。
金說只能吻一次,但是並沒有說吻多久。於是我舅舅幾乎將整個心靈都融化在這個長吻之中。他盡量地拖延這個親吻。這個吻實在太長了,據說有將近三分鐘左右。所有的人,包括金,都在旁邊乾看著,沒有說話。而且當時有些老人顯然等得不耐煩了,可又不能出聲。他們就這樣長吻著,現在說起來簡直讓人覺得很荒誕,不可信。而且,這個吻的意義還長過了人們的想像,因為我舅舅為它付出了一生的代價:後來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全線大崩潰、在徐州,國民黨幾百萬官兵變成了屍體。我舅舅從屍山中爬出來,逃亡、被俘、然後又進了山東俘虜營,遣返回鄉後又歷經了鎮反的恐怖、家族與親人之死的悲慘,度過了災荒年的大饑餓和血腥的文革……這些都是表象。骨子裡,他幾乎就依靠著對這個吻的記憶生活了一輩子。他總是在我們面前絮叨這件事。卓如的影子像是內戰中的彈片一樣,嵌進了他的生命中,無法溶解,無法異化,一直到他燒成灰時,她都是完美的。


蜘蛛記
――「紙月亮」續二

(文略)…………
好在四個朋友能在一起,總有一種生死與共的幻覺。沒有酒,臨時待命期間,他們便瘋狂地抽煙作「死亡之餐」。煙還剩下最後一根,幾個人也一人一口,直抽到煙頭燙手,最後還用火柴棍夾著煙蒂抽。但這次聚會也很短暫。金、許、魏都相繼接到歸隊命令,向各自的部隊靠攏去了。最後一日,舅舅身邊的電話響了,司令親自打來的。他要求警戒區只准出,不許進。舅舅必須在軍部撤退後,再自行突圍。就在那些著名的漆黑之夜中的某一夜,舅舅的部隊終於離開戰壕,朝蚌埠方向突圍而去。那時包圍圈已縮到很小,漫山遍野都是敵人。他們摸了一夜,也沒發現出口。幾個官兵見大勢已去,在他身邊陸續飲彈自盡。有些年輕的士兵嚇得大哭。差不多走到凌晨,疲憊不堪的舅舅卻發現只剩下自己和另外一兩個人,其他士兵全都失散了,跑光了。透過熹微的晨光,他自己正在翻越一堆堆的屍體。空氣裡散發著腐爛與血漿的惡臭,被炸開的骨肉像奇怪的植物般填滿了溝壑。
頭頂上,朝霞陰鬱,如一條巨大的鯊魚游過民國的天空。
一切都完了。舅舅想。也許就如他後來躺在病床上想的一樣。他走到了一塊岩石下,挖開土,將自己的證件和檔掩埋起來。然後決定開槍自殺。
這並不是他的第一次死。蒼天保佑,也不是最後一次。
槍口杵在他太陽穴上頂很久,留下一個深深的圓印。他思來想去,最終也沒開槍。這是因對父母的牽掛,對卓如的思念,對家族的責任,還是怯懦與求生本能?是什麼念頭讓他甘願去承受後半生的疾苦?舅舅生前,我沒機會問他。我只知道,他最後是將手槍拆散,零件與子彈分開丟棄掉;又將身上的照片全部燒毀,僅留下一張地圖和一枚指南針,以防逃亡之需。最後,他還將兜裡的三枚金戒指,全部拉成直條,再插入棉衣下擺的縫隙裡。這是他的救命稻草。敵軍圍困千萬重。天又開始下雪了,舅舅成了戰俘。


第一個詩人

(文略)…………
當時我還未醉心於傳統文化,對中國的歷史只有間接的一些膚淺瞭解。我還沒有發現,對於中國人來說,歷史事件會被一再的重複,而中國近代沒有人敢總結歷史。因為這裡面有太多的謊言,殘暴和欺騙。在現代中國人眼中,歷史就代表了專制、腐朽和沒落。甚至詩人也如是說,如是想。而在八0年代經濟浪潮的刺激下,全中國的人,也包括著無數的所謂藝術家和詩人,都在幻想著明天可能發生的一切:革命、運動、開放、出名、獲獎、暴發、嫖娼……
那時,沒有人真正關心傳統的核心意義。
而子午卻是第一個提醒我關注傳統與歷史的人。
他的性格常令人想起十九世紀那位法國詩人雅姆(Francis Jammes 一八六八~一九三八),恬淡、寧靜而又敏感,對萬物的存在和神祕充滿了內在的感知。事實上子午的生活方式也和雅姆很類似,如里爾克所說:「在山中有一所寂靜的房子。他發出的聲音像是潔淨晴空裡的一口鐘。」他寂靜而又浩然的狀態,經常讓我聯想到雅姆的一些詩句:

幾天之後,要下雪了。我想起了
去年的事。我想起了我的愁思,
就在火爐旁。但你若問我:是什麼事?
我卻會答:沒什麼,請勿打擾。


六公尺²音樂之冪

(文略)…………
聽的塑造,或許就是讓你變成一個尊重過去的人,一個懷念的人。有時候,一首其實很難聽的曲子,也會因曾屬於你的某個人生時期,某一場洗腦式的記憶符號,便又重新變成一種讓你感動的聲音。
這是對一個人的私生活、往事與狹窄空間的懷念,也是對情緒和大自然的懷念。在這種抒情的懷念中,有些人是音樂家,有些人是聽眾。據說,耳朵是人類在胎兒時期就發揮作用的第一個甦醒的器官。梅紐因說:「當我們還沒有看、沒有觸摸、沒有品嘗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在聽了。」胎兒都是依靠傾聽母親的心跳平衡羊水裡的身體與情緒的。但是,我們無法懷念子宮。儘管如此,聽――作為一種特殊的「懷念本能」卻留了下來,一直延續到我們長大成人。聽是獨立的,不用大腦思考。從音樂到詩歌的閱讀,到愛人的情話,到朋友的交談,到暴力與武器的喧囂,到工業機器與鄰居的尖叫,到北京秋天樹葉的沙沙聲,到雷聲、雨點聲或山水中一切自然運動的風聲……無一不讓我們懷念生命的存在。對於六平方公尺斗室的音樂記憶、美與符號,就在這種懷念的九次冪中不斷增長,終於成了一個讓我永遠不能統計的天文數字。
聽――不僅來自過去,也會詮釋過去,成為過去。
所以,當我偶然看見陽光灑在了那個姑娘棕色的長頭髮上,聽到她發出笑聲時,我就在想,我也許本來就認識她,因為她就是音樂。


一頭鵝的語境

(文略)…………
人是會變的嗎?我說,不是會變,而是瞬息萬變。每一刹那後,人剩下的都只有心與記憶,只有過去事件(哪怕剛剛只過去了一秒鐘)留在腦海裡的痕跡,頂多只有一具意識型態的棺材,裡面則空無一人。除了過去,你始終就是一個被冒充的人。但是,就連「過去」這個東西,也還是會出離語境的,一直到你真的死去。你本不是任何人,也不是鵝,甚至都不是一句話。當你是你時,同時你就什麼都不是,故而還算是你。人世間也沒有什麼不屬於無常。人生是有盡頭的――這句話兒時聽到肯定沒感覺,中年後,面對或遠或近,各種人與事物的逐漸凋零,才會深有感觸,並重新開始了一場漫長的緊張與畏懼。爭奪、懷疑或難過也可以,但千萬別殺紅眼了,把這一身臭皮囊,真看成了超級市場中的鵝肉。就算你是一塊鵝肉,不管在瓶內瓶外,過時了也還是要臭的。何苦。生活本來如此。人老腿先老。舞臺上的中年韓信衣錦還鄉,酬謝漂母,大擺宴席,而自己卻再也不能像早年那樣,餓得可以幾口就吃下一整隻雞,酒也不敢喝了。過去的激烈、美、仇恨、思想與生活中的那些人,也全都不過是些細口瓶子。
此時此刻的寫作,亦正在瓶子裡。那些最偉大的人,也不過是一個個在瓶子中不斷地「東壁打倒西壁」之人。世界狼藉,最大的封閉也是透徹的。內外一體,進出同狀,能以無言作語境時,便請喊上一聲:
出來了嗎?――出來了。
這是哪裡?――天與地。
今日在做什麼?――無相蕭然,我相嘿然,吃喝拉撒一口氣。
明天還要往何處?――冷花向陽,孤鬼聽雨,哪裡來的便回哪裡去。


第五寇
──就曾祖楊襄甫先生救孫文史紀略談

乍暖還寒好時節,意外得家父一則消息,云最近在香港讀到歷史學家黃宇和先生出的一本書,書名叫《孫文革命:聖經和易經》(香港中華書局,二0一五年)。此或為研究孫中山早期革命史學之新著。關鍵是,書中專門花了兩大節篇幅――即第七章「孫文的師友:身在聖經而心在易經」中的第三節:「楊襄甫:賣掉豐厚家產去當清苦宣教師的儒士」與第四節「楊襄甫:華人可不是次等基督徒」(見該書一七五~一八二頁)――談到我的曾祖,即晚清基督教牧師、醫生、學者和早期興中會祕密革命黨人楊襄甫(榮誌)與孫文的關係。最意外的是,文章起首,黃先生竟完整地引用了我在二0一一年初夏時,寫的一篇尋曾祖遺著的短文。於是我很感興趣。這些年來,我幾乎已經收集到了曾祖楊襄甫的所有遺著、能見歷史文獻、注釋、圖片和相關人員的口述等,早已積了數十萬字的家史資料。那篇尋書短文已無意義。但如黃宇和的書這樣,將楊襄甫在孫文早期革命中的作用作為重點提出的,我倒是第一次見。尤其還涉及到我個人,豈能不讀?


小帝國寫照之十六
我終於見到了金閣寺:見到古代的光。對於現代人,它是絕對美,是奢侈的符號,是明鏡,是生鏽後又被重新磨亮的刺刀。對於我,除了與小說印象的再審美之外,它確實像我在穿越了一千個夜晚後遇到的第一盞觸目驚心的燈。
它抵消了我在日本的全部疲勞與黑暗。它在一刹那讓我理解了一切我對這個小帝國的迷惑。華麗,耀眼,空靈,如同湖中心一艘金色的畫舫。這是純粹東方的靈魂建築,是阿房宮和迷樓的傳統,是古中華造型美,禪宗,和日本貴族精神的結晶。我望著它,好像望著一個乳房的幻覺,一輪月,一團三島由紀夫式的火焰,或一朵必死的金雲。這種奪人魂魄的光輝和頹 廢,也令我想起南唐後主的花園或宋徽宗的宮廷。金閣寺很小,只是墨綠山水中一個燦爛的點,但就這一個點,已好像一顆直刺西方文明的極端之星。在它鋒利的光尖下,無論是巴底隆神廟的傳統,還是哥德式教堂,凡爾賽宮,亦或納粹設計的龐大的日爾曼尼亞中心,紐約的摩 天大樓……盡都黯然失色。
因為它和一切實體建築的含義完全不同。它的主義是:色即是空。

蓄鬚記

(文略)…………
若說這世間的大鬍子,自然以西方人為最。慢說古希臘人或猶太人,即便如馬恩列斯之流,吾等也是望塵莫及的。更難以學達利那樣留兩撇龍蝦式的直穿天空的尖鬍鬚(達利有一張攝影作品,便是將馬恩列斯毛等幾人的像章,串成一排,橫掛在他的尖鬍鬚上)。而若杜象那種沒有鬍子的藝術家,則乾脆在蒙娜麗莎的嘴邊畫上兩撇八字鬍了事。還記得有一年,我和畫家季大純曾因毛澤東是否有鬍子而爭論過,季無論如何不相信,毛會長鬍子。當我告知他毛有長過鬍子的照片,其鬍子主要遺留在嘴角,故而不太好看時,他依然不信。他大聲反對道:「不,毛主席有鬍子?這絕對不可能。毛主席跟佛一樣,肯定沒鬍子。」由此也可見,一個人的固定形象若已被宣傳潛移默化,將是多麼地難以修正。

食爐記

(文略)…………
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說:「烹魚者,甯嫩毋老,嫩可加火候以補之,老則不能強之再嫩矣。」所以,做清蒸鱸魚時,最好選擇活魚。蒸時,除了薑絲外,注意要在倒掉蒸了約三分鐘後的湯時,再加鹽、蔥絲,或極少的火腿絲。其他調料一概不用,此時所突出之魚味,可與魏晉媲美。而回首無數詠鱸舊詩,唯宋人辛稼軒的「秋晚蓴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是我的最愛。因其中真意,是真生活過的人才能有體會的。我也常在秋日,於蟹肥蝦跳之時,煮酒黃昏,自斟一盞太雕,一碟小醋,再邀二三燮友於花前月下,或有家人作伴,聽琴說詩。然後白案剔鱗甲,紅案燒蓴湯,肺腑微醺,香透肝膽,長話無聊往事與古人心飯,此中大自在,非深諳此道者不堪與之說破耳。


核桃
(文略)………

等到她長大一些,我就會教她識字,繪畫,帶著她咿呀學語,蹣跚學步,在每一個寧靜的夜晚為她彈琴。在星空下,和她一起坐讀搜神記和狐狸精,給她講從基督到佛陀的傳說,從美人魚、珂賽特到豌豆姑娘的故事。音樂、美術和文學將成為她最基本的素質。而哲學和體育也將為她的美和健康服務。我還會教給她讀詩、撫琴、潑墨、戲劇和太極拳,告訴她種族和家族的歷史、文明的衰落、祖父母的遭遇、愛情、玄學與大地上的苦難。帶她認識每一朵花的姿勢,每一片樹葉對稱的奇蹟,遊歷天下名山大川,看雲蒸霞蔚、雨雪風霜、人間百態、鬼神淵源,讓她懂得良心與知識是一朵並蒂蓮,傳我平生之所學。我也會和所有天下父母一樣,在她每一個生病的時刻哭泣,在她堅強的時刻微笑。也會在她出門的時候提心吊膽,在她放學回家的時候端上熱湯飯菜。在每一個假期,開車帶著她和她母親去海邊放風箏,吃螃蟹或游泳,在每一個生日,送給她最想要的東西,為她盡量準備獨立生活的基礎和必需品。最關鍵的是,所有這一切都將在自然而然中度過,就像朝霞一樣每天存在。

(文略)………

核桃,人要活得透徹一些。
核桃,今天是妳滿「一周」歲,是妳來到人間的第七天。
在醫院度過的這七天裡,就猶如妳一個人的「創世紀」。而出院則是我們三個人的「出埃及記」。我不知道妳在保暖箱與藥物的交叉中是如何見到光、水、星辰、大地和萬物的,那也許屬於妳永遠的奧祕了。但是我知道,妳一回家,從此我們三個人的生活就能形成一種力量,即可以「讓紅海從當中分開」的那種偉大的力量。神學的結構其實來自家庭:即三位一體。
瞧,今天下午,妳睡在搖籃裡,窗前是陽光、花瓶和母親,窗外是草地、小河與樹林。妳透明的臉,透明的手指,透明的腳丫――這一切是多麼美好。似乎什麼都沒說,卻又窮盡了一切真理。按理說我根本無法述說感受。但我依然絮叨了這麼多。說得不好,是因為我還沒有來得及更深地認識妳的意義。好像一個黑夜中的陰影還來不及認識黎明,天就亮了。留一些話以後慢慢再說吧。俗云:女兒是父親前世的戀人。其實遠不僅如此。女兒應該是父母在世俗意義上的神跡。因為「一切都來自妳,一切都通過妳,一切都在妳之中」。
這篇短短的隨筆,從妳母親懷孕前期就開始寫了,可一直寫到今天才算是勉強完成。而就在我放下筆的地方,妳則開始真正的人生。但我相信妳一定能非常健康、堅強而美麗地獨立於世――除此外別無所求。
因妳是我的女兒。我的一切都是妳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22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