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流浪者旅店:諾特博姆作品,當代旅行文學代表作(簡體書)
滿額折

流浪者旅店:諾特博姆作品,當代旅行文學代表作(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現代人,是流浪者;或者說,終究會去流浪的人。
諾特博姆即是恒久的流浪者,永遠的冒險家。他孤獨而行,以當代旅人的視角描述城市的生物萬象,指出那些深刻影響我們的事物——日月星辰、水文地貌、神話史詩,處處可見他對人文與世情的深切關照。漫長的旅程,創造了現實與歷史的無盡對話。他置身於廣袤的天地之間,俯仰今昔,喚起記憶與想像,探索每座城市的故事,從政治、文化、藝術、建築等角度思索城市在歷史中所經歷的豐富面向。
這是獻給旅人之書。閱讀它,跟上加速的時代。這裡既有歷史的過去時,也有歷史進行中的現場。

作者簡介

塞斯·諾特博姆(Cees Nooteboom)

生於荷蘭海牙,當代重要作家,亦是詩人、旅行文學作家與藝術評論家。一生熱愛旅行,足跡遍及大半個世界,被譽為“*具有世界公民意識和風度的作家”。
他被視作卡爾維諾與納博科夫的同類,在文壇備受推崇,拜厄特稱其為“現代zui傑出的小說家之一”。代表作:《儀式》《萬靈節》《西班牙星光之路》《流浪者旅店》等。
自1950年代起,已出版五十餘部作品,至今仍筆耕不輟。曾獲飛馬文學獎、康斯坦丁·惠更斯文學獎、歐洲文學獎“亞裡斯提獎”,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並因《邁向柏林之路》一書獲德國“聯邦十字勳章”。近年來屢次入列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名單。

杜冬

南京人,摩羯座,十年文學譯者,七年記者與作者,藏地的旅遊開發者。在思維的漫遊中走上了許多條錯路,但依然希望以文字捕捉世界於萬一。譯有諾特博姆《流浪者旅店》《狐貍在夜晚來臨》,安東尼·伯吉斯《發條橙》,著有《康巴情書》《西藏的味道》。

名人/編輯推薦

諾特博姆:人類文化記憶的收藏者,“*具有世界公民意識和風度的作家”
“通才型”作者:既是小說家、詩人、藝術評論家,也是歐洲當代重要的旅行文學作家。
“宇宙的小書記員,部門編號284756A6I”(自稱):其遊記是人類文化記憶的儲存庫,佈滿了各種歷史、社會學、文化研究、藝術觀察的超連結。
“世界主義者”:把遊牧主義變成了一種超越國界的哲學、美學和精神態度,揭示了人類視野的廣闊本質。
“時光的守護者”:世上只有一個不知時光的諾特博姆。他用三十一年的時光收集了四大洲千年的歲月,對歷史、文化進行深度呈現,用幽默、悲憫化解文明的悲苦和衝突。

流浪者旅店:一座不存在的建築,一個由景觀與記憶築造的世界
多元文化:一座城市便是一間房間,房間不計其數。它不是由單一的城市類型構成,而是具有豐富的多樣性和多元族裔背景。旅者始終處於一個“事件空間”之中,經歷著不同的文化相遇。在這座旅店中,不存在任何的等級體系。它是窮人的旅店,也是富人的旅店。
可移動性:一座移動旅店(Mobile Hotel),流浪於地球各大洲的不同城市之間,是一座面向世界的旅店,對關心這個世界命運的思考者敞開。一如理查·巴克敏斯特·富勒所制的《富勒地圖》(Dymaxion Map),世界可以詩意地聯結成“一座島嶼”。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是一艘球形的飛船,也是一座可移動的旅店。
景觀與記憶:所描述的景觀,不只是自然景觀,還有人文景觀。重要的景觀都與當地的記憶有關。這些記憶影響了觀者的所見所感,當觀者成為“記憶收藏者”,可以集體抵抗文化與歷史的失憶,以及傳統遺忘。

加速的時代:往昔與現在,城市與發展
往昔與現在:在他尋找城市故事的虛實記錄與幽微細節間,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是昔日與當下的互動,是彼此共生共存的永恆狀態。 城市與發展:融合風土博物志、文化研究,從多角度思索城市在歷史中所經歷的豐富面向,讓我們看到歷史如何重複搬演,以及城市再生與發展的困境。
既有歷史的過去時,也有歷史進行中的現場:從20世紀70年代一直寫到世界跨入了全球化時代,兼具紀錄片功能。

精緻的裝幀設計,一流的閱讀體驗
著名設計師陸智昌裝幀設計,甄選日本進口內文書紙和義大利進口封面紙。

《你當如何描寫沙漠?》

杜 冬

你當如何描寫沙漠?
是描寫每一塊巖石,每一顆沙礫,還是正視其無法書寫的“巨大、辛辣、宏偉、空闊無邊”?
你如何描寫風暴?
是其中每一滴水,還是沒有形狀的大海?
你期待的是荒漠,還是綠洲?你看的是真實,還是蜃樓?

這都是旅行家和詩人難以回答的問題。所能回答的,是作者諾特博姆為自己提出的:是追隨命運之星漂泊呢,還是在孤島上度過一生?卻都是聽從心之召喚,一往無前。
他說:“當時我一片惘然,但我選擇了出發……我知道旅行中我會找到沉靜,而沉靜才能寫作,行走和沉靜,似異而實一。”
《流浪者旅店》是一個荷蘭人在德國、義大利、西北非和伊朗等地的遊記,最早的作品寫於1971年前往摩洛哥及馬裡的旅行(時年作者三十八歲),當時革命和戰爭的熱力依然蔓延整個世界。到2002年,諾特博姆六十九歲寫就《阿倫島之石》時,世界已經跨入了全球化的時代。前後跨度三十一年。
有人說,荷蘭、比利時和瑞士出不了好作家,因為這些國家或者說著別國的母語,或是自己的語言被更強勢的語言所擠壓,西來有莎士比亞的英語,南來有塞萬提斯的西班牙語。但身處歐洲的十字路口,他們卻更全面地浸潤不同語言、不同宗教的歐洲文化。諾特博姆有一顆歐洲之心,他所到的遠方,無論是波斯波利斯的群山,或是廷巴克圖的沙漠,都是從歐洲遼遠的地平線看到的場景。他以義大利文書寫威尼斯和曼圖亞,以德文書寫慕尼黑和蘇黎世,以法文書寫馬裡和岡比亞,以加泰羅尼亞語書寫巴塞羅那,甚至他還站在阿倫島上,注視只言片語的高盧語。

我有時覺得,遊記比新聞紀實更生動,但是比小說更客觀,在新聞中你只能旁觀只言片語,小說硬拉扯著讀者跳進自己的故事;只有遊記,仿佛天空中高懸一雙好奇的眼睛,隨時切換時空,轉向地球的另一個角落。
所以閱讀此書,是諾特博姆請你加入他的一段段旅程。
你在和法老一般古老的河道上乘船,你感受無所不在的熱度,你在亞洲的群山前仰望拜火教的祭壇,你在觀看剛發現的16世紀的教堂壁畫。你和諾特博姆一樣,“暫時拋下事實、時間和意義,將其留給學者,自己則在臺階中徜徉,在生翼的猛獸、國王和柱廊間無盡地夢想”。這裡沒有時間,意義也模糊不清。
如諾特博姆所言:旅行變成愉悅的空無所依,像是失重——你飄浮在異域之上,觀賞,觀看,凝視,四處撕扯那牢不可破的外殼。
他所書寫的早期的遊記,因此就如同1970年代的風情畫,像是驕陽下拍攝的紀錄片,一切畫面清晰而明確,色彩濃烈。伊朗和馬裡已經滄海桑田,只在歷史中留下幹癟的記錄。只有在作者的記錄中,伊斯蘭革命前充滿熱情和疑惑的德黑蘭,十三名中尉統治下馬裡軍人獨裁者陰郁多疑的模樣,或是撒哈拉邊緣小鎮如《舊約‧聖經》般的風貌,卻保留著鮮活的記錄。
在曼圖亞的大教堂裡,作者說自己是丈量空間的尺度。“所有的線條都是從你出發,直抵空間中每一個可以想見的點。”這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
他看到蘇黎世嵯峨寬廣的橡樹枝在不知不覺地浮現於黃銅色的夜空中,這裡曾是神的居所。
在馬裡,他聽見一個老人的聲音,歌唱的是傳奇帝王桑·迦塔統治的時代。
他探囊取箭,他披掛眾神之衣,他步入叢林,他向著猛獅而前,而箭已經落空……

那是全球化之前的世界,那時還在用不同的聲音各自表述。作者鐘愛這個世界,作家著書,農夫播種。馭物而不馭於物。銅匠是銅匠,草藥師是草藥師,園丁是園丁,死神是死神,伊斯法罕是伊斯法罕。
威廉·布萊克說,宇宙的成長如花開放,地球的核心處,而此處即是永恒。本文的開篇序言,就是《在風暴眼中》寫道:“真正的旅者,永遠身在風暴眼之中。風暴就是世界,而旅者透過這風暴眼來觀察世界。”
從風暴眼中去看,世界加速改變。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伊斯法罕一夜》,此文後半段告別喧囂的德黑蘭,深入古伊朗的腹地,從伊斯法罕到設拉子,再到波斯波利斯,彌漫著玫瑰、葡萄酒和荒野的意蘊。他寫出此文後一年,在文中預言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成為現實。“兇猛”的設拉子美酒已經在伊朗絕跡,腳在舞蹈,天堂的月亮,弄臣,舞者,小丑,英雄;波斯宮廷的場面——黑如橄欖的杏眼,如同珍寶,也已經消失。
馬拉喀什孤獨地在新一輪的所謂茉莉花革命裡顫動。威尼斯漸漸淹沒,曼圖亞更加蒼老。我們的旅行或者困守,也可以看作是一條漫長的鏡廊,你觀察世界,也觀察自己的改變。諾特博姆步入老年,他有了更多疑惑和厭倦,他雖然描繪了守墓人如何將玫瑰花瓣揉碎在手心裡,雖然描繪了兇猛的設拉子美酒,可無論多麼真實的筆墨也無法描繪真實的世界。卡爾維諾數百字堆砌的狂想,或者達·芬奇隨意勾勒的壁畫,片刻之間創造出更多變化的世界;而猶太墓地裡瘋人的叫喊,也許更逼近世界毫無意義的本貌。
他從奔放和拘謹到漸入老態,他從二戰的傷痛進入地球村的時代。於是他不再描寫每一滴水,他只看到,“輪船對著暗如墨汁的大海直插而下,在狂雨激沫之間,能夠瞥見該島模糊的輪廓,漲落沉浮,云山霧罩”。而文字仿佛是拙劣的畫作,不自然的紅花綠葉,仿佛在負隅頑抗,“想讓咆哮的嚴冬風暴不會衝上岸來”。
他還多次提到,真正詳細的地圖,只能和現實一樣巨大,而如此巨大的地圖,本身就失去了意義。
“大自然就是劇場,我們人類是否存在對其無關緊要。”他說道。他記錄下提姆·羅賓遜的一段話:“我們自己是意義產生的唯一源頭,我們堅持要找到每一塊巖石,每一顆沙礫,要找到一段銘文,其實那銘文正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所書寫的作品是如此宏大,如此意義模糊……當我們越過破碎的言語之後,我們自己都會無法將其認出。”
意義本已破碎,老來更加孤獨,他的遊記風格從威尼斯的絢爛,伊斯法罕的神秘,漸漸褪去所有的顏色,只有蘇黎世的疲憊和阿倫島的素樸嚴酷。老邁的詩人,最後喜愛的只有白雪和頑石。
作家提姆·羅賓遜給他的《阿倫島之石》兩部曲分別起名為《朝聖》和《迷宮》,這也是諾特博姆的想法,世界就是迷宮。

本書中最後的一篇寫於2002年,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又過去了八年。全球化取得驚人的突破。世博會上我們走過非洲那些讓人費解的雕塑和木刻,那是獵人、水手和戰士,長得驚人的鼻子,凸出的肚子,挖成狹縫的眼睛,貝殼鑲嵌的頭飾,我們茫然地踩著河馬走過的小徑,這一切的符號和意義都在全球化的時代被加速遺忘。他在《撒哈拉邊緣》中說,明天一切如常,可明天不會一切如常,明天設拉子沒有了紅酒,明天沒有商隊前往大漠以南的廷巴克圖。
1971年他描寫的多貢人對天狼星的信仰,在全球化的今天是否還有存在的余地?
——“Umana seoa? Seoa!”
——“白云是否依然安好?”

世博會是展示文化和交流的場所,卻讓我們看到這個時代如何迅速地喪失獨特的文化,喪失自己的語言,喪失意義。
如果世界確實喪失了意義和語言呢?

藏族的僧侶,有一個曼荼羅也即壇城的宗教儀式,就是花費數日甚至數月的時間,以各種色彩的流沙和礦石仔細地勾勒宗教觀中的世界,有神和惡魔,海水和火焰。
其實世界原本沒有語言,只有實在,一切未被命名的東西,仿佛尚未成形,一半透明,飄浮在半空。然後人們帶來了語言,他們給鳥、花和草,給石頭和空氣起了名字。我們所說的各種語言,漢語、英語、西班牙語、荷蘭語、德語、阿拉伯語、多貢語,也正如這曼荼羅,我們借語言創造自己的世界。世界於是開始沉澱,人類賦予了世界形象。
卡爾維諾數百字中狂想的城市和人生,或者達·芬奇隨意勾勒的壁畫,片刻之間都創造出新的無窮多的世界,與我們生活的世界並無區別。
曼荼羅並非真實的世界,慧能禪師說智者見月,愚者見指,語言也同樣讓人類認識世界,但通過語言卻無法觸摸到世界。但我們又有什麼選擇呢?
曼荼羅描繪完成之後,僧人卻會將其馬上掃除,於是剛剛描繪出精美的大千世界,復歸於流沙一升。
我們若剝離語言,則究竟如何認知世界,更為深刻,還是世界會重新陷入混沌之中,如同一瓶流沙?
“烈日炙烤,茫茫沙漠,既散發著極其偉大的力量,又講述著無比的憂傷。”這究竟是如何的感覺?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佛陀拈花微笑,又究竟何解?

本書的最後篇章中,他記錄一個美國詩人,帕特摩斯島上的隱士,羅伯特·拉克斯,以及他如何在電影上漫不經心地畫圈。他的做法並無意義,而且,他也不在乎所謂意義。比如他的詩作,叫作《兩只鳥》。
他從銀幕上看到了自己,如同讀經人從《塔木德經》的書頁上看到了自己的面孔。
走遍世界,看遍每一顆沙礫,與畫圈的隱士間其實並無差距。創造世界的達·芬奇,也是從描繪雞蛋開始。
旅行家邁開腳步,達·芬奇畫了一個圈,僧侶們撒下第一粒沙,世界從此開始。

目次

風暴眼之中
永遠威尼斯
白太太和賈瓦拉先生:岡比亞船上之旅
冥想慕尼黑
阿倫島之石
我的旅館(一)
在撒哈拉的邊緣
遙遠之戰:堪培拉紀念館
園丁和死神
伊斯法罕一夜
在她的尸骨上,人們建起曼圖亞
蘇黎世
馬裡的月光
當世界戴上小丑的帽子
我的旅館(二)

書摘/試閱

《風暴眼之中》

“萬物皆源於變動,而與恒定不變無關,如果一切的起源是恒定不變,則必回歸其本源,而其本源正是虛無。所以旅程永無終止,無論是此世,或是來世。”12世紀的阿拉伯哲學家伊本·阿拉比如是說。這句話出自他詳盡的旅行手冊《發現旅行真意之書》,這是一部神秘的、極為虔誠的著作,以遷移為角度,觀察一切:神、宇宙和靈魂。遷移的含義在全書中始終如一,那就是指旅行。我既不是穆斯林,也不信宗教,以前在巴黎買這本書,是因為書中有“旅行”這個詞(在阿拉伯語中是safar,復數形式是asfar),也是因為該書是雙語版,我喜愛其中阿拉伯文手稿之美,更是因為,當我在巴黎的書店草草瀏覽此書時,在序言中讀到的意味,是讓所有真正的旅行家都為之著迷的,無論他來自12世紀,或是20世紀。該書的譯者,同時也是序言作者丹尼斯·格雷爾認為,也可以將“意義”譯為“果實”——不但可以說明旅行之益處,而且就詞源而言,阿拉伯語中果實(nata’ij)這個詞,會讓人想起“孕育誕生”,引申出旅行在理性和精神上結出的碩果。序言中說,旅行之所以得名,就是因為其揭示真性,簡而言之,是對那些孤身獨行的人有益:“旅途中,你會認識你自己。”

序言中還有一個詞:siyaba,即朝聖,同樣吸引著我,也許是我對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城著迷之故。朝聖的定義是:周遊世界,冥思玄想,走近神之所在。後者對於我並無意義,可是如果將“神”一詞換為“神秘”,我就會贊同了。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在美好的一天,我知道這聽起來有多麼夸張和老套,可我的經歷就是如此:我將帆布背包塞滿,向母親告別,趕上了前往布萊達的火車。一小時之後——你知道尼德蘭這地方是多麼小——我就站在比利時邊境的路邊,蹺起大拇指搭順風車了,從那之後,我就沒有真正停下過腳步。當時,我對任何冥想、任何玄思都一無所知,這些思考日後才降臨,就像西藏轉經筒的用處一般,先有了行動,思想才會隨之而來。換句話說,我再也沒有停止過漫遊,在漫遊中逐漸開始思考,稱之為冥想,也未嘗不可。
有兩點值得關注:一個常在旅途的人就總是身在遠方,不在此處。對自己是如此,對於別人,對於朋友們,也是如此;盡管你的確“身在彼處”,不在此處,但是你永遠留在一個地方,一直如此,這就是所謂“自心所在”。不管聽起來多簡單,你總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如實地認識到這一點。你總是要應對“其他人”的不理解。以前,我不知有多少次不得不聆聽帕斯卡爾的格言:“世界不幸之根源,乃在於人類不能在同一間屋子裡二十四小時不出門。”後來我漸漸發現,其實正相反,我才是那安住自心、足不出戶的人。但是居家的人對於旅行總是會不斷地質疑,每次談話都是同一個問題,不厭其煩地舊話重提,以至於自己當時是如何回答的,我已經完全記不清了。他們問:“你為什麼旅行,為什麼你總是旅行?”然後就是,“你是不是在逃避什麼?”(此話頗有指責之意。)無論過去或是如今,這話的意思就是指,你在逃避自己,在我看來,這句話勾畫出一個可怕的、悲慘的、歷經磨難的我,永遠自我放逐於沙漠之中或大洋之上。而旅行真正的原因,是學習和思索,求知和困惑,(在問者看來)反倒不夠新奇古怪。1993年,我為一本小書《蘇裡南的國王》寫過序言,其中有我最早的一些旅遊故事,寫於1950年代,當時我是個海員,往來於南美東北海岸的蘇裡南航線。我的序言是這樣開頭的:“旅行,也同樣是……”
“旅行,也同樣是需要學習的。”旅行是不斷地和他人交錯,而你又總是孤身一人。這就是矛盾之所在:你在世界上獨行,而世界卻在他人掌握之中。你想住旅店時,他們控制著食宿,飛機一星期只有一班,他們來決定你能不能在這架飛機上有個座位,他們更加強有力,因為他們能決定給不給你蓋一個章或出一份文件。他們說著你聽不明白的語言,在渡船上坐在你身邊,或是在巴士上坐在鄰座,他們在市場上賣吃的給你,還給你指出正確或錯誤的道路,有時他們很危險,不過一般都並非如此。所有這些都需要學習: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什麼永遠都不能做。你要知道在他們大醉或你大醉時如何應對;你要看懂手勢和眼神,因為無論你是個多麼孤獨的旅者,你總是不離他人,包圍著你的是他們的表情,他們的建議,他們的厭惡和他們的期待。每個地方都各不相同,什麼都和你生活與熟悉的國度不同。學習日後我在柬埔寨和馬裡、在伊朗和秘魯所需的知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那時開始我已經在學習。並不是因為我當時已經深知這一點,而是因為我暢遊在各種新印象的汪洋大海中。我沒有時間反思自己,而是像那些尚不知如何旅遊、如何寫作的人一般,邊走邊寫。我所能做的,不過是觀察,然後試著用文字盤點我之所見所聞。我對世界並無知識,不能用之來判斷所有讓我困惑的現實,我力不能及的地方,在所寫的那些故事中一覽無余。
也許真正的旅者,永遠身在風暴眼之中。風暴就是世界,而旅者透過這風暴眼來觀察世界。氣象學家說,在風暴眼中一切風平浪靜,沉穩如禪房。而學會透過風暴眼看世界,就能知道何為真,何為偽;通過觀察,就會知道萬類霜天何以同,何以異。
波德萊爾曾寫道,旅者離開,就是為了告別。他還寫道,旅者的信念是虛假的,他們的旅行帶來“痛苦的知識”,這個“微小、單調的世界讓我們有機會略微看清自己,看清昨天、今天和明天;在枯燥的沙漠中保留一小片讓人驚悚的綠洲”。從這一點來看,似乎只有那些留在家中、每天過著老一套生活的人才會害怕擔心,才會無法承擔所謂痛苦的知識。對我而言,誰是英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聽從心之召喚,一往無前。
曾幾何時,今日我所知的一切,當時是一片惘然,但我選擇了出發,後來,當我懂得了更多,我知道旅行中我會找到沉靜,而沉靜才能寫作,行走和沉靜,似異而實一。而這個世界,其所有的故事和壯美,讓人眼花繚亂的眾多國家、人民和歷史,在這個永遠飄移的宇宙中,也不過一方孤旅,走上條條旅程。或者援引伊本·阿拉比的話:“你若是看見房舍請說,我便想在此暫留片刻,可有多少次尚未歇下便已上路,只因未走的路程尚有幾多。”我曾寫過一首詩,寫的是道路—命定之路,召喚和引誘之路,我想描述的是永無休止、周而復始的旅行。就以此開篇吧。

《道路》
我就是道路。
直如弓矢。
瞄向遠方,
在遠方,
我飄然遠?。
你若跟從我
到此處、彼處,無何處
你將會抵達,
莫問行何路。
遠方,就是道路。

1996年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