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不爭:老子十八講(簡體書)
滿額折

不爭:老子十八講(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2 元
定  價:NT$ 192 元
優惠價:87167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以老子的修養、智能為探討物件,共十八個主題,將義理的陳述置於中西哲學及諸子的比較視野之下,對老子無為守弱的智能做了全面展現。一個有理想的領導者,如何既保住自己的權位,又能為老百姓和大眾做事?老子提供的智能是:謙下、讓利。這是所有高階領導必修的智能。閱讀本書,讀者可清楚了解自己在職場上的處境,以及合宜的處事原則及做事方法。關照身心,改變環境,終有所獲。


作者簡介

杜保瑞,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任教哲學系,兼任人文學院國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抱樸講堂主講老師。研究領域為先秦儒學、道家哲學、宋明儒學等,主要著作有《北宋儒學》《中國生命哲學真理觀》《中國哲學的會通與運用》。


名人/編輯推薦

▼人文通識名家杜保瑞,現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抱樸講堂主講老師。他長期從事傳統經典讀本的宣講、培訓,身體力行,活學活用中國古代傳統的智能。其思路清晰,表述精到,將云山霧罩、玄之又玄的老子講得明白曉暢、趣味盎然,讀來讓人醍醐灌頂。

▼比較的視野。本書以《老子》五千言的重點文句為分析物件,將其置於比較的(孔孟莊韓及佛)視野下,處理中層領導者和上下級的欲望。它不追求出世,也不張揚、冷酷,而是冷靜,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團結人心,以服務來成就高階的理想。

▼老子儒家的一面。結合職場、官場的現實,本書提供了一種高端的成就理想人生的辦法,不爭、讓利是法寶,以退為進、以靜制動、無為而有為,是其特殊的智能形態。如此,儒道不僅互補相通,老子本人也成為大的儒者。

▼小開本,封面新穎、別致,設色溫馨。正文采用70克進口瑞典輕型紙,是非常好的人文通識讀本。既有扎實的學理知識,又有通俗的文字表現;既深入解析《老子》的思想智能,又響應了現實社會裡的真實問題。


目次

第一講 通過《周易》學老莊 001

第二講 老子與儒、佛的同與不同 016

第三講 老子哲學面對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030

第四講 道的三大規律 045

第五講 老子的兩個超級智能 055

第六講 學做人與善做事 065

第七講 通過戰爭看做事的原則 076

第八講 水的哲學: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087

第九講 做事情與爭功勞 097

第十講 有理想的人如何做事?無有入無間 106

第十一講 君王之道: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115

第十二講 如何長葆事業的巔峰狀態 127

第十三講 怎樣打敗競爭對手 136

第十四講 如何爭天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48

第十五講 領導者的四層境界 159

第十六講 知識分子的三重境界:不笑不足以為道 172

第十七講 天下之道:道的根本含義 181

第十八講 為什麼要學老子哲學 197


書摘/試閱

第二講 老子與儒、佛的同與不同

我們在第一講中初步地比較了老子與莊、儒、墨、法、佛的思想,第二講要深入地來談一下儒、釋、道三教之間的同與不同的問題。把這個問題的關節打通,整個中國哲學的大綱就清楚了,當然也就更容易理解老子了。在比較儒、釋、道之前,首先還是要把道家的老、莊說清楚。

老、莊固然都是道家,實際上是很不相同的。簡單地說,老子是入世的,莊子是出世的。所謂入世,就是對於這個世間的社會體制,有一個很明確的經營的理想,並且把自己的人生價值安放在社會體制內的角色的扮演上。照這樣看,儒家和法家就是最入世的哲學了,兩家都是直接追求在社會體制中的建設事業的哲學。而老子哲學則是預設了儒家、法家的入世立場,加上對人性深刻的了解,借由對所掌握的人際關係變化的規律,讓世間的事業可以落實、可以完成。老子的哲學可以說是做事的哲學,重點是掌握做人做事的技巧。在第一講中,我們還特別強調了老子的智能屬於高階管理階層做事的哲學。

那麼,老子哲學所掌握的人性的規律是什麼、怎麼操作,這在後面幾講中會非常清楚地介紹。現在先簡單地說一下,這個規律就是“有無相生”和“反者道之動”,而操作的智能,就是“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說,人與人之間強弱的對比是同時呈現的,這就是“有無相生”。如果你不能夠好好地處理弱者對強者的嫉妒心理,只是一味地表現自己,就會給別人壓力,遭人嫉妒、怨恨,結果你所做的事情就落空了,因為別人會反對你,這就是“反者道之動”。為了避免“反者道之動”的厄運,你在操作上就要懂得運用“弱者道之用”的智能,意思是要遮蔽自己強勢的態度,不要造成別人的壓力與反感。總而言之,這些智能的運用,都是為了掌握人際關係,為了領導大眾、團結人心、建設社會。所以,老子哲學是入世的哲學。

莊子就不入世了,莊子是出世的。莊子認為,國家的社會體制根本就是束縛人們的工具,儒家講的仁義價值,常常是有權力之人虛偽的騙術。在政治上,假如由莊子這種人來擔任君王,他絕對不會束縛百姓,他會提倡放任式的政治,任由百姓自由自在地過日子。他認為,這樣天下就會十分美好。但是,這樣的立場,純粹是從知識分子的角度來看世界的。知識分子本身是君子,不會殺人放火、搶劫、竊盜,卻常常受到政治體制的束縛,因此會認為動亂都是來自社會體制,只要社會體制放任不管,人民靠自己就好了。如果不能做到的話,就幹脆脫離社會體制而生活,不依賴社會體制而生存,當然也就不會以社會的價值觀來要求自己,一切所需靠自己供應,而自己又不為惡,所以,有沒有體制對自己的影響並不大。這就是莊子的出世的形態。我們仔細反省一下,這個形態好不好?這個形態是有缺點的,因為這個世界終究還是會有人做壞事,因此有沒有社會體制對社會整體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沒有社會體制,對於犯罪的防治是沒有力量的,對於外敵的侵略更是無法抵擋。所以,體制是不可或缺的,體制雖然有不好的地方,可是如果沒有了體制,社會會變得更糟糕。

放任政治的思想,只能對付像莊子這樣的君子。如果對小人、壞人也放任,那不是天下大亂了嗎?百姓的生活不是更糟糕了嗎?所以我們說,莊子對人間社會的體制是不負責任的,在這個意義上,莊子哲學就只是一套出世間法的哲學。那麼,這種思想有沒有價值呢?有的,它對於在體制內受到排擠傷害的人是有用的,它對於本身就是各種藝術領域的天才是有用的,它對於有理想有能力卻一時無法施展的君子是有用的,那就是安住於自我的生活中,先照顧好自己,持續學習創作,一樣會對文化有巨大的貢獻。

以上我們說到了老、莊的不同,那麼有沒有相同的部分?其實老、莊可以說是儒家的補充面或對立面,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們也有共通性。老子是儒家的補充,補充做事的技巧,而不會像儒者一樣凡事硬著來,結果傷己又誤事。莊子是儒家的對立面,否定儒者想要追求的理想是可以實現的,從而不把人生的力氣用於此處,結果開出了自己適性自然的天才生命。更進一步來說,老、莊裡面其實都預設了儒家,都有儒家的基本的君子人格。只是碰到了問題以後,發展的方向不相同。老子隱藏自己的強勢,放下自己的利益,然後跟別人相處,把事情做好。莊子放下了自己的社會角色,追求自己的興趣,把自己照顧好。

以上是從老、莊的面向上跟儒家所做的一個對比。不過,如果從儒家的角度來看,那我要強調,一個真正成熟的完美的儒家,其實內心也一定都是住著一位莊子和一位老子的。內心住著一位莊子,很多外在環境的事情看得破、看得開,心裡輕鬆一些;內心住著一位老子,很多權力資源的事情放得下、想得開,能夠把事情做好。這是一套非常重要的結論,希望大家深思。

至於哲學史上的儒、道之間的關係,首先我們說說莊子和儒家在理論上的對立與衝突。莊子總是批評儒家,認為儒者老是做一些不可能成功的事情,更嚴重的是,儒家所強調的仁義道德常常被虛偽化了,結果變成大盜竊國者束縛人心的工具。在生活中,建設社會的事情總是無法完成,所以他們寧可做個隱士,就這樣否定了儒家。面對莊子的這個立場,我們要稍做討論。其實仁義被虛偽化,並不是儒學理論本身的問題,而是人們自己做事情的結果,也可以說是一個人性的問題,一種人性的現象。人性有善惡,那些做惡的人,自然會利用仁義的價值去做損人害人的事情。暴虐的國君、無恥的官員,有可能利用仁義的價值去傷害好人、殘害百姓,因此是仁義被壞人利用了,而不能說儒家的仁義是用來傷害好人的。

當然,現實確實很殘酷,暴君權臣確實是很壞,所以古代的知識分子常常再怎麼努力都做不好。社會總是有不美好的一面,人民創造的資源被濫用,個人的功勞被搶奪,所以不如不做,於是乎莊子形態的人物就選擇做個隱士,隱於朝、隱於野,都是隱。但是莊子有一點還是跟儒者一樣的:社會雖然惡劣,自己卻清清白白,絕對不攪和在裡面,絕對不傷害世人。所以,莊子首先也是一位儒家的君子,在可以服務的時候一樣服務社會、照顧弱小,只是如果碰到更大的場面、更多的資源、更多的利益、更大的權力,小人傾巢而出,君王又一樣地無能,天下大事又不可為的時候,莊子形態的君子就選擇了隱蔽自己,追求另外一個天地世界,那就是個人的技藝達到絕頂水平,成為天下的高手,成就一個人的天才。因為這些君子都是有才華、有能力的人,他們的理想就一定要有一條出路,個人天才的發揮就是這條出路。而儒者,卻永遠是積極入世的,要以各種不同的角色做各種有益於社會的事情。

作為一個儒者,可以有幾種不同的做法。第一種,就是跟暴君權臣、小人壞人抗爭到底。結果通常就是慘烈地犧牲了,比如說商紂王的大臣比幹、箕子。其實是沒有被道家洗禮過的儒者才會這樣做的,不過,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求仁得仁,也是對的。

第二種不選擇犧牲,而是跟暴君權臣、小人壞人虛與委蛇,想辦法找機會維護人民的利益,保衛國家的安全,那他就必須委曲求全,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犧牲小我。這種做法就充滿了老子式的智能,這就是儒家和道家相輔相成的地方。老子的智能主要是在談這個問題: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把事情做好,而使自己不受傷害。當你是個理想主義者時,你就要掌握這種操作的技術,這一點老子講得很清楚。

還有第三種做法,雖然避開了官場,但還是要積極找一些事情做,追求理想,服務社會,而不是一切都不管。通常最好的出路就是投身教育,孔子、孟子都是這樣。當然,只要繼續在相應的崗位上為社會服務,離開了高層,還是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的,比如,可以做實業者、志工,這就是儒者的第三條出路。這也是儒家跟老、莊可以有的共同的形態。孔子不是說嗎,“《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講了儒家跟道家老、莊不同的形態,我們還要思考另一個大問題,即老、莊跟佛教的同與不同的問題。因為在中國文化裡,儒、釋、道三家,地位相同,理解儒、道的關係,還不足以把道家完全看清楚,還要再度定位道家跟佛教的關係,才能夠把道家看得更清楚。其實,道、佛的差異,比儒、道之間的差異還要大。

簡單講,儒、道兩家都是人間世的哲學,只不過儒家跟老子是人間世的入世主義,而莊子是人間世的出世主義,還是處理人在人間世的角色扮演的問題。但是佛教就不一樣,佛教根本上是出世主義的哲學,佛教的世界觀,最終是要追求個人的生命的永恒境界。當然,佛教有大乘、小乘的不同,可同樣都可以說是在追求一個人在世界中的永恒生命。或者基於輪回的思想,想要超越輪回、救度自己,這是原始佛教小乘思想的重點;或者不是只求自己的超越輪回,還要協助一切眾生都超越輪回,這是大乘思想的重點。所以說,大小乘佛教都是出世的思想。

超越輪回是怎麼一回事?面對人生必有死亡的痛苦,以及一定有生死輪回的歷程,佛教企圖解決這個問題,讓生命不要束縛在輪回當中,不要束縛在痛苦當中,追求有生命卻沒有死亡痛苦的理想。這等於是主張在人死後,還有另外一種形式的生命存在,會延續前一期的生命,只不過形態改變了,時空改變了,角色人格改變了,重生了。這個重生的新的生命,跟前一期的生命必然是息息相關的。這種關係可以用因果業報輪回來說,生命因為有種種的業力,受到業力的牽引,所以生死輪回不已。任何一個生命,有生就有老、病、死的痛苦,於是生命就不斷輪回在生老病死的痛苦中。原始佛教就想借由儉樸、寡欲的生活來斷除這個業力,最終超越輪回,得到阿羅漢的果位,就是一個永恒的、自在的、沒有痛苦的、不受束縛的智能的生命。大乘佛教是借由自覺覺人、自度度人的修行,在行菩薩道的過程當中不斷地提升能力和境界,不斷地幫助別人,最後成佛。所以菩薩就是一個幫助自己又同時幫助別人的修行者,因此他會有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能力。佛就是具備最高的智能、達到最高境界的菩薩,所以叫作佛。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最高的智能。所謂最高的智能,就是沒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沒有各種人為的執著造成的煩惱,同時還能夠幫助別人解脫煩惱、解脫痛苦,這就是佛的能力的展現。

就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類型來講,我們可以說,莊子像原始佛教,老子像大乘佛教。原始佛教的阿羅漢也是追求自我解脫的一位修行者,在一個個此起彼滅的世界當中,在自己的業力化除的修行過程中,他一步一步進化了自己的生命,擺脫了自己的業力牽纏。

阿羅漢要追求永恒的生命,莊子似乎也是要追求永恒的生命,這就必須配合莊子哲學裡的神仙觀念來講。莊子也有不死不生的觀點,不過,比較一下中、印兩個國家的宗教世界觀,印度佛教的阿羅漢的永恒生命要配合一套大千世界的世界觀,無數個世界是此起彼滅、成住壞空、重重無盡的,而所有的有生命的眾生,在不同的世界中生存著、活動著、輪回著。眾生必須徹底地修行,才能得到終極的解脫,才能在所有的世界中獲得自由,自由出入、不受束縛,這是阿羅漢的生命狀態。

而莊子講的不死不生就沒有這麼明確的世界觀的理論,必須等到後來的中國神仙道教才來做理論的創造,補上這一塊。但是無論如何,莊子哲學和原始佛教確實有在精神上的接近之處,都沒有經營現實世界的興趣,只管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原始佛教追求永恒的生命,莊子哲學追求今生的自在,這也是莊子說得最多的立場。當然莊子也有永生的說法,不過系統不是很明確,相較於原始佛教,就比較簡單、粗糙。

前面說老子哲學像大乘佛教,指的也是精神上的接近,不是完全一樣的。重點就是,老子哲學是儒家的服務意識提升了以後的人生智能。他放下個人的榮譽、利益、形象,一心一意只想把社會的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好,為社會服務,這本來就是儒家的理想,也可以說是大乘佛教菩薩道修行的方向。只不過儒家在這個世界講,老子也在這個世界講,而佛教則是在重重無盡的輪回的世界當中講。在服務的做法上,儒家的思想很重視自己的形象,有時候未必彎得下腰、低得下頭。老子就稍好一些,老子講“損之又損”,就是能夠舍得自己的利益。只要舍得,別人就不與你為敵,你要做的事情就能夠辦好;能夠把事情辦好,就能夠有益於眾人。而有益於眾人,這既是儒家的目標,也是菩薩的境界。

菩薩就是能夠舍掉一切人間的感覺、利益、榮譽,超越了人間生活的人格表征。人類生命需要的耳、目、口、鼻之欲,還有佛教講的財、色、名、食、睡五欲,這都不是菩薩在意的事情。菩薩的所作所為,早就沒有任何世俗人間的目標,他一心一意想讓所有的有生命的物件早日解脫煩惱、痛苦、愚昧,從而達到跟自己相同的境界。菩薩當然是有非常高的境界、非常大的能力,這也是經過了長時期的修行才能達到的境界,不需要依托於這個世界中的任何東西,所以能夠舍得更多,提供更多的服務。

這個世界會好嗎?我們要問這個問題,就是因為道家、儒家、佛家都是想要讓這個世界變好的。梁漱溟的父親梁濟就提出過這個問題。就現實世界來講,老子其實沒有像儒家一樣提出大同世界的構想,甚至還講出小國寡民的話。大同世界的構想是儒家的理想,只不過,能夠達到嗎?老子的智能則可供人追求,也可能獲得實現。老子的哲學智能其實是唯一能夠讓儒家的理想獲得落實的最有效的做法,可以說是人間世界最高級的人生智能了。

儒家有理想,老子有做法,但是這個世界會好嗎,顯然儒家和道家老子都沒個準,只不過,他們都永遠不會放棄。這是因為,他們把問題的討論範圍限定在這個世界,所以對於“這個世界會好嗎”的問題,兩家可以說是有態度卻沒有定論,有做法卻不能保證,能夠要求自己卻不能要求社會和現實。孟子雖然講人人可為堯舜,而王陽明講,成色分兩,果然人人可為堯舜,從而解決了人人可為堯舜的問題;但就算是如此,也沒有解決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好的問題:你可以有堯舜的修養、價值觀和心態,但是堯舜治理天下所達到的效果,不是儒家的性善論、王陽明的致良知一定能夠獲得的。老子的哲學是對準這個目標,追求天下太平、天下為公、天下大治的理想,但他是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下,知道事不可為,而盡一己之力,謙虛、忍讓、柔順、讓利,能做多少算多少。

因為世界觀的不同,面對這個問題,佛教的辦法就有所不同了。如果超越了這個世界的範圍,承認有另外的死後的生命,還有無盡的生命的歷程和此起彼滅的國土,那麼佛教講的眾生皆可成佛,似乎不僅可以獲得保證,甚至這個世界是否會變好的問題也獲得了解決。理論上的關鍵就是,其實並沒有這樣一個確定不變的永恒世界等著讓你把它變好,並且變好了以後,就永遠如此。在佛教的世界觀裡面,沒有這樣一個永恒世界。佛教的世界都是一個個成住壞空,一個個此起彼滅。因此,問題的重點只是是否眾生皆可成佛。如果可以,成佛了以後,遍在一切;或者是透過菩薩個人凈化自己的國土,於是乎,國土被凈化成佛土,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好。只不過,這個世界雖然變好了,它還是可能再度消滅失去的,這就是壞空。世界只不過是大家的共業、大家的道場。

所以,講“這個世界會好嗎”這個問題,佛教是不關心的,它不認為世界會變好,也不認同世界會永恒存在。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界一直在成住壞空、此起彼滅,世界只是有生命的眾生生活的環境、修行的道場。所以,世界是否會永恒存在並不重要,世界是否清凈才是問題的關鍵。而世界是否清凈卻是決定於眾生自己內心的清凈與否,而不是世界本身的問題,與國土是不是能夠永恒存在無關。

老子、莊子和大小乘佛教都有精神上相通的地方,但是歸根結底,它們還是不一樣的哲學體系,關鍵就是它們的世界觀差別太大。至於世界觀的問題,佛教講的那些只能訴諸信仰,你要去檢驗它也可以,但你要做功夫,而功夫不是那麼容易能夠做到的。

這一講,主要就是講老、莊思想跟儒家、佛教之間的同與不同,有許多的觀點都相當深刻,也不是一時之間容易了解的。但是沒有關係,我們主要是講老子,不是要講儒、佛,只是在開始的時候必須做一個儒、釋、道的對比,定位好老子的思想,這樣就會比較有助於理解接下來的內容。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67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