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戰敗者的觀點:軍事戰略大師「李德哈特」必讀經典―尊重戰敗者,洞悉你的競爭對手(全新典藏版)
滿額折

戰敗者的觀點:軍事戰略大師「李德哈特」必讀經典―尊重戰敗者,洞悉你的競爭對手(全新典藏版)

定  價:NT$ 560 元
優惠價:794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9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歷史往往只記錄戰勝者的榮耀,卻忽略戰敗者的觀點
要了解真實的二戰史,不能忽略戰敗者的看法
以古鑑今――尊重戰敗者,洞悉你的競爭對手!



國際局勢╳軍事戰史╳二戰真相╳外交布局
軍事戰略大師「李德哈特」必讀經典

===============================

李德哈特是誰?他是軍事史學家,同時也是軍事理論家;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說他「上尉而為將軍之師」,《經濟學人》(Economist)更如此評價:「李德哈特不僅是戰略的倡導者與批評者,更是第一流的偉大史家」。他的戰略觀點與軍史論述更是影響全球軍事政策至今,歷經七十餘年愈發權威。

◆從二戰經驗學習戰略外交――給台灣與俄烏戰爭的啟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它對七十年後的世界格局依然有著重大影響,直到今天,二戰歷史依舊充滿疑團,有各種解釋和看法。然而,歷史往往只記錄戰勝者的榮耀,卻忽略戰敗者的觀點。因此,李德哈特認為只有聆聽戰敗者的聲音,才能對戰爭有更全面的認知。

本書是李德哈特親訪戰敗德軍將領的二戰史經典之作,在他筆下,我們能跳脫「勝著為王、敗者為寇」的刻板印象,不以負面與反派形象加諸其身,能客觀理解那些軍官如何驍勇善戰、如何運籌帷幄,古德林、隆美爾、曼斯坦、倫德斯特、布勞齊區……這些德軍將領在他眼中,甚至還比盟軍將領更有軍人氣度;然而,他們的命運卻被希特勒強行綑綁,帶領德國走向敗戰一途。

放眼如今的國際局勢,俄烏戰爭成為西方國家逃避不掉的歷史共業,台灣也須正面迎接中國文攻武嚇的挑戰,閱讀李德哈特的戰略經典有其必要。透過本書,德軍「功虧一簣」的二戰經驗已然成為全球戰略布局的參考,即使戰後已過七十餘年,李德哈特的論述仍是軍事政策、戰略思考的研究重點。

◆戰敗者的另一種觀點――德軍將領眼中的希特勒與二戰謎團

本書主軸分為開戰前跟開戰後,以時間序列串起每一場戰役,得出大戰時期德國真正的國策與戰略想法,以及成敗的真正關鍵,藉此追溯德國在一戰後的建軍、軍事力量的再崛起,以及如何走向戰爭、最終失敗的過程。史料彙整與訪談記錄豐富詳實,內容極富啟發性。

◎德國在一戰投降後,何以能在短短二十年間重新建軍、茁壯強大,並再次發動戰爭?
◎希特勒原本只是一介下士,但他擅長權術與蠱惑人心,德國將領如何評價希特勒?
◎「沙漠之狐」隆美爾本是希特勒欽點的「戰爭英雄」,為什麼卻被希特勒神秘處死?
◎盟國主張德國「無條件投降」,反而是延長戰爭的元凶?德軍敗將為何得出這個結論?
◎德軍將領如何看待好大喜功的墨索里尼?如果他沒有比肩德國,到處征戰,拖累德國收拾殘局,歷史會有所不同嗎?

在李德哈特筆下的希特勒,是藉由德軍將領之眼而折射出的拿破崙、馬基維里和穆罕默德的綜合體。而諸將領們對希特勒,既敬畏又不屑。這樣的關係,又有多少會影響到二戰德國的興衰呢?

李德哈特認為:研究德軍將領,傾聽他們的陳述,有助於加深對二戰的理解。這些德軍將領是專注於軍事專業的技術專才,對專業領域以外的事情卻知之甚少,因此不難看出希特勒是如何蒙蔽他們、操控他們,將他們當成工具利用。此外,瞭解一些戰前的軍事狀況,也有助消除在戰爭行將結束時曾廣泛流傳的誤解。

關於二戰的出版品中多如牛毛,但本書獨樹一幟,無論是對軍事史、軍事思想的研究者,還是對一般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都頗有裨益。

◎本書初版為八旗文化《戰敗者的觀點:德軍將領談希特勒與二戰時德國的興衰》

作者簡介

李德哈特(Sir B. H. Liddell Hart)

英國軍事思想家。1895年10月生於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服役於英國步兵團,1927年退伍,官拜上尉。曾任《每日電報》和《泰晤士報》軍事記者、《大英百科全書》軍事編輯。二次大戰前(1937-1938)擔任英國陸軍部長賀爾.貝利夏的私人顧問,致力於英國陸軍的改組工作。戰後,李德哈特在世界軍事學界的地位達到最高峰,歐美各大學及軍事院校紛紛授與榮譽學位並聘邀客座講學,1966年受封為爵士。

其有關於機械化戰爭的觀念對當代的戰爭藝術具有重大的影響,尤以德國為甚,臺灣軍事、戰略界亦受其影響。著作超過三十餘冊,包括《人類何以陷入戰爭:李德哈特的歷史哲學》(八旗文化出版)、《沙漠之狐隆美爾:隆美爾戰時文件》、《戰略論:間接路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等。

目次

.初版序言
.修訂版序言

【第一部.希特勒和他的將領】
第一章∣內部矛盾造成的分裂
第二章∣塞克特重整德軍
第三章∣布倫堡和傅利奇時期
第四章∣布勞齊區和哈爾德時期
第五章∣旗開得勝全靠古德林
第六章∣烈陽下的軍人―隆美爾
第七章∣時運不濟的將領
第八章∣永遠的老兵―倫德斯特

【第二部.戰爭準備】
第九章∣希特勒掌權
第十章∣擴展裝甲部隊

【第三部.德將觀點】
第十一章∣打垮法蘭西卻救了不列顛
第十二章∣放走敦克爾克的敵軍
第十三章∣海獅計畫的籌備與放棄
第十四章∣從地中海到北非的失利
第十五章∣巴巴羅沙行動
第十六章∣攻克莫斯科無望
第十七章∣攻打高加索和史達林格勒
第十八章∣史達林格勒之後的東線戰場
第十九章∣對紅軍的印象
第二十章∣盟軍進攻義大利
第二十一章∣諾曼第登陸
第二十二章∣布魯門特提重提刺殺希特勒事件
第二十三章∣突出部之役―希特勒孤注一擲
第二十四章∣曼陶菲爾評希特勒

.結論
.附錄∣德國最高統帥部與將領簡歷

書摘/試閱

〈對紅軍的印象〉
德軍將領對紅軍的印象比較有趣,他們的描述通常也非常生動。克萊斯特對紅軍的讚賞最為簡要:「踏上戰場,他們就是一流的勇士,我們起初能打敗他們主要是因為曾受過良好的訓練。經歷過沙場的磨煉,他們就成了一流的戰士。他們打得頑強堅韌,在缺乏補給物資的逆境中仍能堅持反抗。他們的參謀本部很快就從初期的失敗中汲取教訓,迅速提高作戰效能。」

其他一些德軍將領並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說在戰術上和裝備方面,紅軍步兵整體來說都比較落後,只是裝甲部隊頗具威力。然而,我注意到貶低紅軍的德軍將領大多在東線北部作戰,紅軍的精銳部隊主要是在南方作戰。另一方面,在德軍北部戰線的後方,蘇聯的游擊隊十分活躍。到一九四四年,他們迫使德軍放棄大部分地區,僅僅駐守著幾條主幹道和補給線。在那年,紅軍的夏季攻勢中,提佩爾斯基希的第四軍團在聶伯河北被圍困,他告訴我,撤往明斯克的大路已經被封鎖,他率部往南繞向普里皮亞季河濕地,由於游擊隊的破壞,那裡荒無人煙,道路破爛不堪。「我發現一路上所有的橋樑都已經被炸毀,我們不得不邊修復邊撤退。」

談到在北部前線四年的作戰經歷,提佩爾斯基希說:「一九四一年,我們的步兵已經不再害怕蘇聯步兵,但他們還是很怕被俘後送到西伯利亞或更可怕的地方。這種恐懼感反而促使他們拼命抵抗,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尤其是身處被分割包圍孤立無援的險境,希特勒還命令他們要死守,此時他們就會感到格外恐懼。」

我問倫德斯特,一九四一年時的紅軍有哪些優缺點,他回答道:「剛開戰不久,我就發現紅軍重型戰車的品質和性能都出奇的好,但是其火砲的威力就不如我們原先預計的那麼厲害。在巴巴羅沙會戰初期,蘇聯空軍也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

曼陶菲爾認為:「一九四一年,紅軍的問題是步兵沒有配備足夠的反裝甲武器,若無機動的反戰車防線(也就是沒有戰車的支援),就沒法抵禦德軍的進攻。我軍在一九四二年以後遇到相同的麻煩,所以步兵必須配備反裝甲小組,這樣就能威脅裝甲部隊,能將敵軍的戰車分割圍剿。」

克萊斯特談到了蘇軍的武器,他說:「即使是在一九四一年,他們的武器也相當棒,尤其是戰車。紅軍的火砲相當厲害,步兵的武器也不錯,步槍比我們的更先進,射速更快。蘇軍T-34 戰車可以說是世界第一。」在好幾次交談中,曼陶菲爾特別提到蘇聯戰車的設計相當出色,其優勢就在於該戰車的「履帶寬闊堅固,擅長爬坡涉水,跨越戰壕都不會輕易脫落。」英國專家認為蘇聯戰車不夠精巧靈便,行動緩慢。但是德國裝甲專家卻認為英美過於追求精巧靈活,這些都有損戰車的整體戰力。

至於武器裝備的供應問題,克萊斯特說,一九四二年紅軍的裝備最差,他們還來不及彌補一九四一年的損失,那一年最缺乏的是火砲。「他們只好把迫擊砲裝在卡車上代替火砲。」到了一九四三年,紅軍的武器供應日趨好轉,因為西方盟國的大量裝備湧入蘇聯,尤其是西方製造的汽車,加上蘇聯東部新的工廠又生產出更多的各種武器裝備,紅軍戰車全部都是國產的。

古德林說:「蘇聯的戰車設計是向美國人學的。紅軍在一九四一年使用的,就是根據美國克利斯帝懸吊系統略加改造後自行製造的主戰車(編註:作者指的是蘇聯BT 系列戰車)。侵蘇作戰開打後,著名的T-34 戰車,也是以克利斯帝懸吊系統為主體設計的。T-34 首次於一九四一年出廠,同年七月出現在戰場上,史達林式戰車則是在一九四四年出現。」

我不認為蘇聯人很落後,一九三三年我有機會在卡爾可夫看到他們在工廠生產農用牽引機。鄰近的一家工廠生產戰車,我親眼看到有二十到二十五輛戰車開出廠門。蘇聯人告訴我每天都是這樣,要知道這可是在一九三三年!蘇聯人擅長模仿國外的設計,然後根據本國的情況加以改進。

T-34 不管在履帶、引擎、裝甲和主砲方面均優於德國戰車,其光學瞄準儀和通訊設備則不如德國戰車,T-34 沒有可供車長作全方位觀察用的砲塔。一九四三年,德國的豹式和虎式戰車出現在戰場,武器優勢再次回到德軍手中,但這僅僅是指戰車在一對一情況下,而不是戰車在整體數量上的優勢。蘇聯人大量生產T-34 而不作任何性能改進,而希特勒卻老是要研發新型號,以致產量總是跟不上需求。

所以要以史為鑑,千萬不可小看俄國人。他們至少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照搬他人的設計。

森格爾上尉(von Senger)的一番評論也頗有意思。他的父親是德軍裝甲部隊的指揮官,森格爾曾在東線戰場指揮過一支裝甲部隊作戰,後來失去了一個手臂。在戰爭後期,他曾任德國裝甲部隊督察長的副官。他說:「蘇聯戰車整體設計相當優秀,只是比較粗糙。不像德、英、美等國的戰車,蘇聯戰車沒有為裡面的裝甲兵提供舒適的空間。裡外都很粗糙,甚至連油漆都不塗。不過戰車底盤和其他關鍵裝備的設計都相當不錯。一九四三年夏天以前,只有排長以上的戰車才能配備無線電。此後所有的戰車都配備了無線電,而首先這樣做的就是新改良的T-34。車組成員因此也從原本的四個增至五個,多了一個無線電兵。」(曼陶菲爾提過:「我在好多場合遇到過蘇軍的女戰車無線電兵,她們勇敢、堅強而狂熱。」)

森格爾強調:

蘇聯人篤信如下原則:在能到手的武器中挑選出最好的,型號宜少不宜多,儘量簡單實用,然後就大量生產。一九四二年我們的裝甲部隊有十二種不同型號的裝甲車,還有二十種型號不同的車輛。蘇聯的裝甲部隊大多只有一種型號的戰車,那就是T-34,車輛的型號也只有一種,那就是福特卡車!

紅軍的摩托化部隊就只有戰車和卡車,沒有小汽車、摩托車或其他車輛。在戰爭後期,他們有了一些美式吉普,供營級指揮官使用。與德軍相比,蘇軍簡單化的裝備有其短處,也有其長處。德軍戰車的型號、功能和設計過於繁複,這樣對於零組件和作戰部署都帶來諸多不便。

蘇聯戰車的保養工作也做得不錯。雖然大修不像德軍那麼快,一般保養的效率卻很高,他們有許多優秀的技師。事實上德國的戰車修理廠也雇用越來越多的蘇聯技師。戰前,德國和其他地方的人都以為蘇聯人不擅長機械類的技術工作,事實證明這種看法不盡正確。他們在機械方面頗具天賦,或許還超過某些西方人。

曼陶菲爾說:

裝甲部隊離不開回收和維修部門,紅軍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相當不錯。他們步行緊隨戰車前進,隨時拖走損壞的戰車進行維修,展現了高超的技能。我要是向德國維修人員下達類似的命令,恐怕他們會把我的戰車給燒掉。另一方面,紅軍裝甲部隊的編組缺乏戰術機動性,合理的編隊配合適當的指揮幹部是隨機應變、機動作戰的根本。在這方面,他們學會了不少,但直到戰爭結束時,還是未能達到德軍和盟軍的水準。

森格爾就這個問題作了更詳盡的探討:

紅軍的裝甲戰術相當簡單,他們只是照搬戰前精心設計的訓練模式行事,也不要求發揮個人的主動性和判斷能力。紅軍戰車指揮官雖然在其有限的職權範圍內還算能幹,但缺乏高度的智慧。進攻之前,長官會給各車一張地圖,上面標有彩色的路線和攻擊目標。我們繳獲了許多這樣的地圖,可以從中推斷出他們的戰術「計畫」。

事實上,紅軍的戰術就是小部隊作戰的「步兵增援」,通常動用一連的戰車,也就是十輛左右,為後面的步兵連在前面打開通道。進攻時戰車一字排開,步兵緊跟在每輛戰車後面。他們不用大規模的戰車編組進行攻擊,但在突破之後,戰車就會聚集在一起,以大規模編組的方式挺進,直到遭遇新的防守陣地為止。

紅軍沒有任何用來運送步兵的履帶式裝甲車,一些支援的步兵就直接坐在戰車上。此外,紅軍的機動部隊主要靠輪型卡車運送。

令人驚嘆的是,蘇聯不曾在東線戰場有效運用他們的傘兵部隊。蘇聯傘兵是全球最早成軍的同類型部隊,在戰前的年度演習中,他們也曾有傑出的表現。我曾與司徒登探討過這個問題,他說:「我也奇怪紅軍為什麼從來不動用傘兵部隊,我想原因可能是他們的傘兵缺乏訓練,尤其欠缺在導航和傘降方面實際操練的經驗,他們做過僅是空投幾個間諜或把小股部隊丟到我後方搞破壞行動而已。」

蘇聯傘兵基本無甚作為,但也有一次例外。當時紅軍一反常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空降行動。司徒登對此有所敘述:「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二年的冬季作戰中,為了幫助蘇聯騎兵突圍,紅軍在莫斯科西南邊的德軍陣地後方投入上千名傘兵。蘇聯人辦事魯莽,這次空投的方式也相當原始。在月色如洗的夜晚,蘇聯運輸機飛過廣袤的皚皚雪原,在離地面僅幾公尺的高度緩慢地飛行,傘兵都不用降落傘,而是直接跳下飛機,這可是最簡易的空降行動。」

談到軍事指揮能力,我請教倫德斯特,根據他的經驗,那幾個紅軍將領是一流的。他答道:「在一九四一年,沒有碰到什麼軍事奇才。至於我曾與之交戰的布瓊尼元帥,一個被俘的紅軍軍官的評價十分到位,﹃此人鬍子大,腦袋小﹄。不過在戰爭後期,他們指揮作戰的能力有很大的改進,朱可夫就相當不錯。有意思的是,朱可夫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三年期間曾在德國學習軍事戰略,他的教官就是塞克特將軍。」

狄特馬是德國的首席軍事評論員,他能夠了解德軍將領的看法。德軍一致認為朱可夫最為出色。科涅夫也不錯,是個相當聰明的戰術家,但與朱可夫相比畢竟不是同一等級。「隨著戰爭的演變,紅軍指揮作戰的水準從上到下都有很大的提升。他們的長處在於軍官們十分好學,而且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他補充道,紅軍兵源充足,有條件讓犯錯的將領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德國人可交不起這個學費。

也有一些德軍將領,尤其是來自北面戰場的將領,對這種說法提出質疑。一般而言,在蘇聯軍隊的等級階梯上,上層和下層指揮幹部的意見最有份量,中層軍官則總是戰戰兢兢的。能夠躋身高層的大多精明能幹,可以直言自己的看法,也有權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初級軍官人數眾多,能在有限的範圍內,培養出良好的戰術意識能力,因為槍砲無情,在戰場上無能的必然結果就是傷亡。然而較之其他國家的軍隊,蘇聯中層軍官往往有更多顧慮,上級的命令和指示比敵人更讓他們膽戰心驚。

一位曾在蘇聯北方戰線作戰過的德國軍官就此作過一番意味深長的評論,他說:「只要我們能採取靈活機動的防禦戰術,就不怕紅軍的進攻。他們的進攻十分莽撞,只知道反覆地往前衝。因為紅軍指揮官害怕一旦停止進攻,上級就會責怪他們沒有決心。」

我問狄特馬,蘇聯軍人的素質如何,他生動地描繪紅軍的主要特徵,他的分析頗為透徹。「我首先要說,這是一支具有鐵石心腸的軍隊,不僅僅是聽天由命,簡直就是麻木不仁。大難臨頭之時,他們卻似乎木然無知,其他國家的軍隊決不會像他們那樣無動於衷。我曾在芬蘭前線作戰,只碰過一次紅軍真的要向我投降。這種麻木不仁固然使他們難以被征服,但同時也使他們在軍事上過於遲鈍,侵蘇作戰初期,這種遲鈍往往導致他們被德軍包圍。」

狄特馬還說:「希特勒後來還特別下令,要將主導紅軍的這種精神灌輸給德軍。我們力圖在精神上學習蘇聯,他們則向我們學習戰術,而且還學得不錯。蘇聯就是這樣死板地訓練軍隊,因為他們不在乎人員傷亡。他們的軍人已經習慣於盲從。」

這種盲從的習慣壓抑了蘇聯軍人原有的戰術意識,使其不善於隨機應變,遭到突襲時不知所措。提佩爾斯基希舉例說:「紅軍很死板,打亂他們的部署並不難。尤其是在戰鬥進行的時候,往往要過好長時間,他們才會改變作戰方案。根據我的經驗,只要能夠出其不意,迅速堅決地予以反擊,往往可做到以弱勝強,阻止並挫敗紅軍的攻勢。我軍強有力的反擊通常能使紅軍感到出乎意料,讓他們吃了不少苦頭。然而一旦知道自己佔有優勢,就會變得十分大膽。他們就像野生動物那樣,察覺到威脅,馬上就會尋找藏身之處。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的空軍儘管在技術和機械上並不亞於對方,卻在實戰中始終處於下風。因為空軍長於進攻,這與陸軍的秉性相悖。不過要打敗他們必須具有高超的指揮能力、一流的訓練、高昂的士氣和堅定的意志,這樣的部隊才能以少勝多。」

(本文摘自:第十九章「對紅軍的印象」)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442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