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分先秦、秦漢、六朝、隋唐等八個歷史時期,以每個時期的代表性的人物及其著作為切人坐標,在“題解”中客觀介紹其人其書,按主題選擇其人文思想片斷加以注釋,配以編選者的“發奧”,以求用有靈性、有美感的學術隨筆發抉其奧義和價值,各主題之間盡量兼顧相互聯系,末尾用“總評”作結,對其人其書整個的人文思想和價值作出一個主體概括和評判。 各卷之間既尊重每位編者的個性,再由全書主編以“卷首語”的形式揭示每個歷史時期人文思想的時代特色和前后關聯。在各卷“卷首語”的基礎上,本書冠以“緒論”,在一波又一波蒙昧與啟蒙的否定之否定中揭示國學人文精神的歷史行程。末尾,按當下人們感興趣的人文主題詞配以索引,為讀者提供取用的方便。
作者簡介
祁志祥(1958—)文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中文系教授。致力于中國人學及文藝美學研究,出版專著十余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完成“十一五”國家級規劃高教教材一項。曾獲國家圖書獎榮譽獎、晉版圖書一等獎。
目次
前言
緒論:中國古代人文思想史上的四波啟蒙思潮
先秦卷
卷首語
尚書
一、“惟人萬物之靈”
二、“民為邦本”、“敬德無逸”
三、湯武革命,殷鑒不遠
周易
一、“文明以止,人文也”
二、“變動不居”,與時偕行
三、“君子美在其中,美之至也”
禮記
一、“人以有禮,別于禽獸”
二、禮、樂相輔
三、“禮樂之說,管乎人情”
四、君子之道與君人之道
五、“大同”、“小康”
左傳
一、為政重德
二、以身作則
三、民利則君利
四、言論自由、和而不同
五、“寬猛相濟,政是以和”
國語
一、反對虧民以自利
二、“臣殺其君,君之過也”
三、“為民者宣之使言”
四、以誠信救國家
五、用才與讓賢
戰國策
一、民為本君為末
二、廣開言路,鼓勵進諫
三、“士貴耳,王者不貴”
論語
一、人性論:上智下愚、有所用心
二、“君子務本”、“不違如愚”
三、責己改過、不怨天尤人
四、重義輕利,殺身成仁
五、臨民以莊,正己而后正人
孟子
一、仁義禮智,心所同然
二、民貴君輕,保民而王
三、臣民的責任與權利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荀子
一、自然人性、共同人性、性惡
二、人的特性、地位:
三、隆禮重法,化性起偽
四、“禮者,人道之極”
晏子春秋
一、治國莫高于愛民
二、知人善任、敢諫善諫
三、酒、財之見
四、“攻義者不祥,危安者不困”
孝經
一、“人之行,莫大于孝”
二、推孝以治天下
墨子
一、人與禽獸之辨:
二、愛人利人與自愛自利
三、利民即為,害民即止
四、尚賢事能,為政之本
老子
一、人的高貴地位和人性:
二、“圣人之道”:守下、守默、取與
三、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
莊子
一、人性無情、無欲、無知
二、做人之道:“養神”、“衛生”
三、超越生死
四、無用之用
管子
一、“以人為本”
二、政之興廢,在民心之順逆
三、“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四、“君不君則臣不臣”
五、百年樹人
商君書
一、“高人之行”與“獨知之慮”
二、“強者必治”、“多力者王”
三、“為天下治天下”
四、“丞監亦欲為利”
韓非子
一、人性自利
二、“矯上之失,詰下之邪”,“莫如法”
三、“循名而責實”
四、“眾同心以共立之”,故人主尊
呂氏春秋
一、莫以貴富傷性、莫以縱欲害生
二、“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
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秦漢卷
卷首語
新書
一、反思商、秦覆亡之過
二、“夫民者,萬世之本也”
三、“與其殺不辜,寧失于有罪”
新語
一、“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
二、“道莫大于無為”
淮南子
一、“欲與性相害”
二、“為治之本,務在寧民”
三、有法者而不用,與無法等
春秋繁露
一、“人最為天下貴也”
二、人性的善惡及分類
三、“明于情性乃可與論為政”
四、“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
五、“人道者,人之所由”
史記
一、商紂“淫虐自絕”
二、李斯說焚書
三、漢高祖、漢文帝之仁德
四、發憤著書
鹽鐵論
一、鹽鐵之爭與義利之爭
二、德治與法治之爭
揚雄
一、“善言天地者以人事,善言人事者以天地”
二、“由于禮義,入自人門”
說苑
一、“先德教而后刑罰”
二、“王道知人,臣道知事”
三、容諫與勇諫、善諫
班固
一、天人合一、以人法天
二、“仁愛德讓,王道之本”
三、知人善用,無敵天下
四、“法令欲其難犯而易避”
五、“財者,治國安民之本也”
論衡
一、精氣生人、性兼善惡
二、德力具備、谷足禮豐
潛夫論
一、民為國基,富民化民
二、“尊德禮而卑刑罰”
六朝卷
卷首語
徐千
一、“含氣而生者,莫知乎人”
二、“貴才智之特能立功立事”
三、偽名亂德,循名責實
傅玄
一、“人性如水,隨而教之”
二、分業授事,息欲安民
三、德刑交用,崇仁興利
王弼
一、崇本息末,以道治國
二、動靜屈伸,唯變所適
三、達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
四、大愛無私、至美無偏
阮籍
一、君子“恬淡無欲,則志泰適情”
二、尚“自然”而越“禮法”
嵇康
一、君子“志無所尚,心無所欲”
二、“以六經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
郭象
一、物稱其性則逍遙
二、圣人之道,即用百姓之心耳
三、圣人唯變所適,與時俱往
抱樸子
一、人為有生最靈,智慧必高遠z
二、德刑交用,省煩任能
三、時移世改,理自然也
列子
一、“人所以貴于禽獸者,智慮”
二、“方寸之地虛,幾圣人也”
三、去名求實,及時行樂
世說新語
一、太上忘情,處驚不變
二、“縱任不拘”、“貴得適意”
三國志
一、三顧茅廬,禮賢下士
二、政治成敗之得失取舍
后漢書
一、“為政之本,莫若得人”
二、東漢吏治、儒學狀況
三、治亂、和同、婦道
宋書
一、為政之道,以德濟民
二、“士務治身,忠孝成俗”
三、“捐情反道,合公屏私”
南齊書
一、由治至亂與由儉至奢
二、佛教與諸子之比較
隋唐卷
卷首語
王通
一、人事修,天地之理得
二、通其變,天下無弊法
三、文以貫道
晉書
一、君人之道,黎元為本,居安思危
二、吏治與孝道
三、魏晉玄風與魏晉風度
四、生死達觀,及時行樂
梁書
一、老人政治,難免昏蔽
二、六朝迄梁,儒學復蘇
陳書
一、亡國之主,多有才藝
二、風漓化薄,雅尚文詞
隋書
一、隋文帝楊堅:堪稱“良主”,亦肇衰亂
二、隋煬帝楊廣:陰謀家之典型
三、“政之善者,無取于嚴刑”
四、志道依仁,遏止華偽
北史
一、征服者被征服
二、“天下可馬上取之,不可以馬上臨之”
唐太宗
一、舉賢任能
二、虛懷納諫
三、情理結合、誡子有道
劉知己
一、疑古惑經
二、善惡必書
三、量才授職
韓愈
一、性三品
二、不有人禍,則有天刑
三、道統學說
柳宗元
一、文者以明道
二、利于人、備于事
三、任人唯賢
白居易
一、貞以立志
二、造就良好的環境
三、在上位者須做好表率
李翱
一、為上者須明辨是非
二、自信則能自立
三、修身以誠
宋元卷
卷首語
周敦頤
一、“立人之道,日仁與義”
二、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張載
一、性與天道,合一乎誠
二、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
三、民胞物與
二程
一、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物而無情
二、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三、天命之性,氣秉之性
四、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朱熹
一、人是天地中最靈之物
二、心統性情
三、存天理、滅人欲
陸九淵
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二、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李覯
一、人性三分
二、立人成性之道
三、以大仁治人
四、“焉有仁義而不利者乎”
王安石
一、人性之辯
二、人性與人情
三、人才的教育、培養、選拔與任命
蘇軾
一、任情順命的人性觀
二、如水而中庸的人生境界
三、曠達與審美的人生
陳亮
一、人的地位
二、有為的人生觀
三、理想人格
四、“欲”、“理”統一
五、人才觀
葉適
一、利欲人生
二、人性善惡
三、修德與復禮
四、人心與人道
新唐書
一、“唐可稱者三君”
二、“善治其國,愛養斯民”
三、“容下之名”與“昕諫之實”
新五代史
一、“不沒其實以著其罪”
二、五代君主可稱者,唐明宗、周世宗
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資治通鑒
一、崇德、重民
二、信者,人君之大寶
宋史
一、“道學盛于宋”
二、治國大法,食貨為先
三、刑以弼教,導以之善
四、評點宋主,垂鑒當世
明代卷
卷首語
王守仁
一、去人欲,得天理
二、“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
三、忌“偽”、戒“傲”
徐渭
一、“不以良知無不知,而以所知無不良”
二、情理相容,言之有物
三、“出于己之所自得”
李贄
一、絕假純真,道德之本
二、“好察邇言”,還原常識
三、“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
四、凡圣平等,男女平等
五、無才者必講道學而后為富貴之資
六、才難,惜才者更難
袁宏道
一、痛斥腐儒,追慕自適
二、“苦樂相生”,“有苦有樂”
三、“人生作吏甚苦”
四、“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元史
一、以夏變夷,尤切體仁
二、元興百年,儒道大昌
清代卷
卷首語
明史
一、“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
二、“經學非漢唐之精專,性理襲宋元之糟粕”
三、吏治明暗,隨政盛衰
四、善于用人,不求太備
黃宗羲
一、君王當明確利天下之職分
二、出仕,為天下,為萬民
三、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非法之法害天下
四、富民禁奢,教學明禮,工商皆本
五、養氣即是養心
王夫之
一、致知在格物,因所而發能
二、知非先,行非后,行可兼知
三、理欲皆性,尊性達情
四、有恒有化,以史為師
五、立人之道,日仁與義
六、均平與懲墨吏、紓富民
七、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
顧炎武
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二、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
三、稽古明經,通經致用
四、博學于文,格物求實
唐甄
一、仁義禮智為性,貴自得
二、執良知以為樞,人人皆可為堯舜
三、人君能下為尊:
四、因自然之利,抑貪富民
顏元
一、只向習行上下工夫
二、浮言之禍甚于焚坑
三、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
四、不見有己,利濟蒼生
戴震
一、天理者,節其欲而不窮人欲也
二、生生者為仁,生生而條理者為禮與義
三、義配明,象天;欲配幽,法地
四、去私去蔽,易簡至善
龔自珍
一、衰世臨近,智者為憂
二、自古及今,法無不改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
四、“萬物不自名,名之而如其自名”
近代卷
卷首語
曾國藩
一、“一息尚存,永矢弗諼”
二、“人生適意之時,不可多得”
三、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嚴復
一、“生今日者,乃轉于西學”
二、“以知人道為生類中天演之一境”
康有為
一、“人之有生,愛惡仁義是也”
二、“人生于天地之中,又渺小之至也”
三、“惟智能生萬理”
四、“大同之世,豈容獸種”
譚嗣同
一、“我自橫刀向天笑”
二、“既逝不復合,乃知生若浮”
三、“以今日之我,不知前后之我”
四、“天地間仁而已矣,無所謂惡也”
梁啟超
一、“人而不能獨立,時日奴隸”
二、“常如以一新造之人立于世界”
三、“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莫過于旁觀者”
四、“高尚美滿的人生觀”
章炳麟
一、“人之始,皆一尺之鱗也”
二、“今中國既滅亡于逆胡,所當謀者光復也”
清史稿
一、清代皇帝評點
二、經學昌盛,禮教益備
三、保存文化,功莫大焉
四、清代刑法及吏治狀況
主題詞索引
后記
緒論:中國古代人文思想史上的四波啟蒙思潮
先秦卷
卷首語
尚書
一、“惟人萬物之靈”
二、“民為邦本”、“敬德無逸”
三、湯武革命,殷鑒不遠
周易
一、“文明以止,人文也”
二、“變動不居”,與時偕行
三、“君子美在其中,美之至也”
禮記
一、“人以有禮,別于禽獸”
二、禮、樂相輔
三、“禮樂之說,管乎人情”
四、君子之道與君人之道
五、“大同”、“小康”
左傳
一、為政重德
二、以身作則
三、民利則君利
四、言論自由、和而不同
五、“寬猛相濟,政是以和”
國語
一、反對虧民以自利
二、“臣殺其君,君之過也”
三、“為民者宣之使言”
四、以誠信救國家
五、用才與讓賢
戰國策
一、民為本君為末
二、廣開言路,鼓勵進諫
三、“士貴耳,王者不貴”
論語
一、人性論:上智下愚、有所用心
二、“君子務本”、“不違如愚”
三、責己改過、不怨天尤人
四、重義輕利,殺身成仁
五、臨民以莊,正己而后正人
孟子
一、仁義禮智,心所同然
二、民貴君輕,保民而王
三、臣民的責任與權利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荀子
一、自然人性、共同人性、性惡
二、人的特性、地位:
三、隆禮重法,化性起偽
四、“禮者,人道之極”
晏子春秋
一、治國莫高于愛民
二、知人善任、敢諫善諫
三、酒、財之見
四、“攻義者不祥,危安者不困”
孝經
一、“人之行,莫大于孝”
二、推孝以治天下
墨子
一、人與禽獸之辨:
二、愛人利人與自愛自利
三、利民即為,害民即止
四、尚賢事能,為政之本
老子
一、人的高貴地位和人性:
二、“圣人之道”:守下、守默、取與
三、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
莊子
一、人性無情、無欲、無知
二、做人之道:“養神”、“衛生”
三、超越生死
四、無用之用
管子
一、“以人為本”
二、政之興廢,在民心之順逆
三、“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四、“君不君則臣不臣”
五、百年樹人
商君書
一、“高人之行”與“獨知之慮”
二、“強者必治”、“多力者王”
三、“為天下治天下”
四、“丞監亦欲為利”
韓非子
一、人性自利
二、“矯上之失,詰下之邪”,“莫如法”
三、“循名而責實”
四、“眾同心以共立之”,故人主尊
呂氏春秋
一、莫以貴富傷性、莫以縱欲害生
二、“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
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秦漢卷
卷首語
新書
一、反思商、秦覆亡之過
二、“夫民者,萬世之本也”
三、“與其殺不辜,寧失于有罪”
新語
一、“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
二、“道莫大于無為”
淮南子
一、“欲與性相害”
二、“為治之本,務在寧民”
三、有法者而不用,與無法等
春秋繁露
一、“人最為天下貴也”
二、人性的善惡及分類
三、“明于情性乃可與論為政”
四、“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
五、“人道者,人之所由”
史記
一、商紂“淫虐自絕”
二、李斯說焚書
三、漢高祖、漢文帝之仁德
四、發憤著書
鹽鐵論
一、鹽鐵之爭與義利之爭
二、德治與法治之爭
揚雄
一、“善言天地者以人事,善言人事者以天地”
二、“由于禮義,入自人門”
說苑
一、“先德教而后刑罰”
二、“王道知人,臣道知事”
三、容諫與勇諫、善諫
班固
一、天人合一、以人法天
二、“仁愛德讓,王道之本”
三、知人善用,無敵天下
四、“法令欲其難犯而易避”
五、“財者,治國安民之本也”
論衡
一、精氣生人、性兼善惡
二、德力具備、谷足禮豐
潛夫論
一、民為國基,富民化民
二、“尊德禮而卑刑罰”
六朝卷
卷首語
徐千
一、“含氣而生者,莫知乎人”
二、“貴才智之特能立功立事”
三、偽名亂德,循名責實
傅玄
一、“人性如水,隨而教之”
二、分業授事,息欲安民
三、德刑交用,崇仁興利
王弼
一、崇本息末,以道治國
二、動靜屈伸,唯變所適
三、達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
四、大愛無私、至美無偏
阮籍
一、君子“恬淡無欲,則志泰適情”
二、尚“自然”而越“禮法”
嵇康
一、君子“志無所尚,心無所欲”
二、“以六經為蕪穢,以仁義為臭腐”
郭象
一、物稱其性則逍遙
二、圣人之道,即用百姓之心耳
三、圣人唯變所適,與時俱往
抱樸子
一、人為有生最靈,智慧必高遠z
二、德刑交用,省煩任能
三、時移世改,理自然也
列子
一、“人所以貴于禽獸者,智慮”
二、“方寸之地虛,幾圣人也”
三、去名求實,及時行樂
世說新語
一、太上忘情,處驚不變
二、“縱任不拘”、“貴得適意”
三國志
一、三顧茅廬,禮賢下士
二、政治成敗之得失取舍
后漢書
一、“為政之本,莫若得人”
二、東漢吏治、儒學狀況
三、治亂、和同、婦道
宋書
一、為政之道,以德濟民
二、“士務治身,忠孝成俗”
三、“捐情反道,合公屏私”
南齊書
一、由治至亂與由儉至奢
二、佛教與諸子之比較
隋唐卷
卷首語
王通
一、人事修,天地之理得
二、通其變,天下無弊法
三、文以貫道
晉書
一、君人之道,黎元為本,居安思危
二、吏治與孝道
三、魏晉玄風與魏晉風度
四、生死達觀,及時行樂
梁書
一、老人政治,難免昏蔽
二、六朝迄梁,儒學復蘇
陳書
一、亡國之主,多有才藝
二、風漓化薄,雅尚文詞
隋書
一、隋文帝楊堅:堪稱“良主”,亦肇衰亂
二、隋煬帝楊廣:陰謀家之典型
三、“政之善者,無取于嚴刑”
四、志道依仁,遏止華偽
北史
一、征服者被征服
二、“天下可馬上取之,不可以馬上臨之”
唐太宗
一、舉賢任能
二、虛懷納諫
三、情理結合、誡子有道
劉知己
一、疑古惑經
二、善惡必書
三、量才授職
韓愈
一、性三品
二、不有人禍,則有天刑
三、道統學說
柳宗元
一、文者以明道
二、利于人、備于事
三、任人唯賢
白居易
一、貞以立志
二、造就良好的環境
三、在上位者須做好表率
李翱
一、為上者須明辨是非
二、自信則能自立
三、修身以誠
宋元卷
卷首語
周敦頤
一、“立人之道,日仁與義”
二、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
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張載
一、性與天道,合一乎誠
二、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
三、民胞物與
二程
一、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物而無情
二、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三、天命之性,氣秉之性
四、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朱熹
一、人是天地中最靈之物
二、心統性情
三、存天理、滅人欲
陸九淵
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二、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李覯
一、人性三分
二、立人成性之道
三、以大仁治人
四、“焉有仁義而不利者乎”
王安石
一、人性之辯
二、人性與人情
三、人才的教育、培養、選拔與任命
蘇軾
一、任情順命的人性觀
二、如水而中庸的人生境界
三、曠達與審美的人生
陳亮
一、人的地位
二、有為的人生觀
三、理想人格
四、“欲”、“理”統一
五、人才觀
葉適
一、利欲人生
二、人性善惡
三、修德與復禮
四、人心與人道
新唐書
一、“唐可稱者三君”
二、“善治其國,愛養斯民”
三、“容下之名”與“昕諫之實”
新五代史
一、“不沒其實以著其罪”
二、五代君主可稱者,唐明宗、周世宗
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資治通鑒
一、崇德、重民
二、信者,人君之大寶
宋史
一、“道學盛于宋”
二、治國大法,食貨為先
三、刑以弼教,導以之善
四、評點宋主,垂鑒當世
明代卷
卷首語
王守仁
一、去人欲,得天理
二、“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
三、忌“偽”、戒“傲”
徐渭
一、“不以良知無不知,而以所知無不良”
二、情理相容,言之有物
三、“出于己之所自得”
李贄
一、絕假純真,道德之本
二、“好察邇言”,還原常識
三、“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
四、凡圣平等,男女平等
五、無才者必講道學而后為富貴之資
六、才難,惜才者更難
袁宏道
一、痛斥腐儒,追慕自適
二、“苦樂相生”,“有苦有樂”
三、“人生作吏甚苦”
四、“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元史
一、以夏變夷,尤切體仁
二、元興百年,儒道大昌
清代卷
卷首語
明史
一、“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
二、“經學非漢唐之精專,性理襲宋元之糟粕”
三、吏治明暗,隨政盛衰
四、善于用人,不求太備
黃宗羲
一、君王當明確利天下之職分
二、出仕,為天下,為萬民
三、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非法之法害天下
四、富民禁奢,教學明禮,工商皆本
五、養氣即是養心
王夫之
一、致知在格物,因所而發能
二、知非先,行非后,行可兼知
三、理欲皆性,尊性達情
四、有恒有化,以史為師
五、立人之道,日仁與義
六、均平與懲墨吏、紓富民
七、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
顧炎武
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二、寓封建之意于郡縣之中
三、稽古明經,通經致用
四、博學于文,格物求實
唐甄
一、仁義禮智為性,貴自得
二、執良知以為樞,人人皆可為堯舜
三、人君能下為尊:
四、因自然之利,抑貪富民
顏元
一、只向習行上下工夫
二、浮言之禍甚于焚坑
三、正其誼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
四、不見有己,利濟蒼生
戴震
一、天理者,節其欲而不窮人欲也
二、生生者為仁,生生而條理者為禮與義
三、義配明,象天;欲配幽,法地
四、去私去蔽,易簡至善
龔自珍
一、衰世臨近,智者為憂
二、自古及今,法無不改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
四、“萬物不自名,名之而如其自名”
近代卷
卷首語
曾國藩
一、“一息尚存,永矢弗諼”
二、“人生適意之時,不可多得”
三、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嚴復
一、“生今日者,乃轉于西學”
二、“以知人道為生類中天演之一境”
康有為
一、“人之有生,愛惡仁義是也”
二、“人生于天地之中,又渺小之至也”
三、“惟智能生萬理”
四、“大同之世,豈容獸種”
譚嗣同
一、“我自橫刀向天笑”
二、“既逝不復合,乃知生若浮”
三、“以今日之我,不知前后之我”
四、“天地間仁而已矣,無所謂惡也”
梁啟超
一、“人而不能獨立,時日奴隸”
二、“常如以一新造之人立于世界”
三、“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莫過于旁觀者”
四、“高尚美滿的人生觀”
章炳麟
一、“人之始,皆一尺之鱗也”
二、“今中國既滅亡于逆胡,所當謀者光復也”
清史稿
一、清代皇帝評點
二、經學昌盛,禮教益備
三、保存文化,功莫大焉
四、清代刑法及吏治狀況
主題詞索引
后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