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本書共分10個章節,主要對中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論與實踐知識作了介紹,具體內容包括海外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進展、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規模的理論與測定方法、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機制及其水平測度、城市土地利用的地價構成與空間分異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目次
1 海外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1.1 主要理論
1.1.1 城市地租地價理論
1.1.2 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理論
1.2 基本方法
1.2.1 城市土地分類方法
1.2.2 城市擴張與用地規模預測方法
1.2.3 土地增值收益管理與分配辦法
1.2.4 土地交易和地價管理方法
2 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進展
2.1 土地分類、統計分析與標準規範研究
2.1.1 國土系統的土地分類
2.1.2 建設系統的土地分類
2.2 城市土地利用的經濟區位研究
2.2.1 古典單中心模型
2.2.2 外在性模型
2.2.3 動態模型
2.3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與擴展形態研究
2.3.1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研究
2.3.2 城市土地利用的擴展形態研究
2.4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究
2.4.1 中國土地市場和土地供應制度的變革
2.4.2 中國土地儲備制度的變革
2.5 城市土地的規劃立法與規劃管理
2.5.1 國土系統的土地規劃立法與規劃管理
2.5.2 建設系統的土地規劃立法及規劃管理
3 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規模的理論與測定方法
3.1 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規模的主要理論
3.1.1 最小成本理論
3.1.2 聚集經濟理論
3.2 城市土地利用規模的測定方法
3.2.1 國外城市建設用地預測方法
3.2.2 我國城市建設用地預測方法
4 城市土地利用的類型結構、規劃標準及合理性研究
4.1 國外城市土地利用的類型結構
4.2 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現狀與問題
4.3 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的規劃標準
4.3.1 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
4.3.2 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
4.4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效率及其合理性研究
4.4.1 DEA模型的構建
4.4.2 DEA模型變量的經濟學解釋
4.4.3 DEA模型的應用
4.4.4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的基本原理
4.4.5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及其相關指數的計算
4.4.6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的時空分異規律
4.4.7 信息熵在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分析中的應用
5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機制及其水平測度
5.1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機制
5.1.1 聚集效應機制
5.1.2 要素替代機制
5.1.3 市場驅動機制
5.1.4 政府監管機制
5.2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測度
5.2.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5.2.2 評價指標與數據的處理
5.2.3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5.2.4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計算結果
5.2.5 評價結果的分析
5.3 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5.3.1 評價區概況
5.3.2 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5.3.3 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方法
5.3.4 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結果及分析
5.4 小城鎮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5.4.1 評價區概況
5.4.2 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5.4.3 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方法
5.4.4 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結果分析
6 城市土地整理:內涵、程序與模式
6.1 城市土地整理的內涵
6.1.1 城市土地整理的不同闡釋
6.1.2 城市土地整理的理念與功能
6.1.3 城市土地整理與舊城改造的關係
6.2 城市土地整理的程序
6.2.1 臺灣市地重劃的法律依據與程序
6.2.2 德國城鎮建設用地整理的法律依據與程序
6.2.3 城市土地整理的主要操作程序
6.3 城市土地整理的實踐與經驗
6.3.1 臺灣的市地重劃
6.3.2 德國城鎮建設用地整理
6.4 我國城市土地整理的類型與模式
6.4.1 我國城市土地整理的原則與路徑
6.4.2 我國城市土地整理的主要類型
6.4.3 我國城市建設用地整理模式
7 城市土地利用的地價構成與空間分異
7.1 城市土地的地價構成
7.2 城市類型與地價成因的定量分析
7.2.1 指標選取說明
7.2.2 主因子提取
7.2.3 城市類型與地價
7.2.4 小結
7.3 城鎮居民的住宅區位選擇與居住用地的空間分異
7.3.1 住宅需求
7.3.2 住宅需求演變
7.3.3 居住空間分異
7.4 商業/服務業用地的區位選擇與空間分異
7.4.1 商業用地的區位選擇與空間分異
7.4.2 辦公業用地的區位選擇
7.5 工業用地的區位選擇與空間分異
7.5.1 工業用地布局指向
7.5.2 工業用地選址
7.6 城市游憩用地/公園綠地的布局
7.6.1 城市公共游憩區的基本形態與分類
7.6.2 典型城市公共游憩區的表現形式
7.6.3 城市公共游憩區規劃的理想模式
7.6.4 城市公共游憩區規劃的影響因素分析
7.6.5 城市游憩商業區(RBD)的空間布局
8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演變過程與空間布局模式
8.1 城市邊緣區的概念界定
8.2 我國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演變機制
8.2.1 城市作用力
8.2.2 鄉村作用力
8.3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特徵
8.3.1 滲透與反滲透
8.3.2 接觸變質
8.4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動態演變過程
8.4.1 科曾的周期性理論
8.4.2 埃里克森動態模擬
8.4.3 山鹿誠次的階段論
8.4 城市邊緣區的空間布局模式
8.4.1 圈層式空間結構模式
8.4.2 放射狀結構模式
8.4.3 分散集團模式
8.5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
8.5.1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主要問題
8.5.2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對策
9 城市土地利用案例研究
9.1 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變化與調整方向
9.1.1 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的時空過程
9.1.2 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優化模式
9.1.3 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調整方向
9.2 北海城市土地開發模式的失敗根源及其重振策略
9.2.1 北海模式的基本特徵
9.2.2 北海模式的形成機制與失敗根源
9.2.3 北海重振的區位優勢與發展戰略
9.3 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擴展的動力機制與調整方向
9.3.1 北京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變化特徵
9.3.2 北京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空間擴展模式
9.3.3 北京城市邊緣區土地擴展的成因
9.3.4 北京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調整方向
9.4 浦東新區土地利用結構評價與優化
9.4.1 浦東新區土地利用結構評價
9.4.2 浦東新區與國內外大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比較
9.4.3 浦東新區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
9.5 青島城市增長中的土地利用時空控制策略
9.5.1 土地利用控制的原則和目標
9.5.2 土地利用的時序控制策略
9.5.3 土地利用的空間控制策略
10 城市土地利用的發展趨勢展望
10.1 城市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
10.1.1 完善節約集約用地型土地利用規劃體系
10.1.2 構建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實施、評價、考核和預警制度
10.1.3 健全節約集約用地的市場機制
10.1.4 推廣節約集約用地的技術措施
10.1.5 創新節約集約用地的配套制度
10.2 城市土地的規劃管制
10.2.1 規劃的編制技術層面
10.2.2 規劃管制制度層面
10.3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進
10.3.1 改革土地市場的壟斷供應方式
10.3.2 改革征地制度,以經濟手段為主盤活存量土地
10.3.3 提高土地規劃的科學性和動態性
10.3.4 根據市場需求制定供地計劃
10.3.5 實行區域差別化的城市土地市場調控措施
10.3.6 加大稅收制度改革和調節力度
1.1 主要理論
1.1.1 城市地租地價理論
1.1.2 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理論
1.2 基本方法
1.2.1 城市土地分類方法
1.2.2 城市擴張與用地規模預測方法
1.2.3 土地增值收益管理與分配辦法
1.2.4 土地交易和地價管理方法
2 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進展
2.1 土地分類、統計分析與標準規範研究
2.1.1 國土系統的土地分類
2.1.2 建設系統的土地分類
2.2 城市土地利用的經濟區位研究
2.2.1 古典單中心模型
2.2.2 外在性模型
2.2.3 動態模型
2.3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與擴展形態研究
2.3.1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研究
2.3.2 城市土地利用的擴展形態研究
2.4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究
2.4.1 中國土地市場和土地供應制度的變革
2.4.2 中國土地儲備制度的變革
2.5 城市土地的規劃立法與規劃管理
2.5.1 國土系統的土地規劃立法與規劃管理
2.5.2 建設系統的土地規劃立法及規劃管理
3 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規模的理論與測定方法
3.1 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規模的主要理論
3.1.1 最小成本理論
3.1.2 聚集經濟理論
3.2 城市土地利用規模的測定方法
3.2.1 國外城市建設用地預測方法
3.2.2 我國城市建設用地預測方法
4 城市土地利用的類型結構、規劃標準及合理性研究
4.1 國外城市土地利用的類型結構
4.2 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現狀與問題
4.3 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的規劃標準
4.3.1 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
4.3.2 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
4.4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效率及其合理性研究
4.4.1 DEA模型的構建
4.4.2 DEA模型變量的經濟學解釋
4.4.3 DEA模型的應用
4.4.4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的基本原理
4.4.5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及其相關指數的計算
4.4.6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的時空分異規律
4.4.7 信息熵在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分析中的應用
5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機制及其水平測度
5.1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機制
5.1.1 聚集效應機制
5.1.2 要素替代機制
5.1.3 市場驅動機制
5.1.4 政府監管機制
5.2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測度
5.2.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5.2.2 評價指標與數據的處理
5.2.3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5.2.4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計算結果
5.2.5 評價結果的分析
5.3 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5.3.1 評價區概況
5.3.2 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5.3.3 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方法
5.3.4 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結果及分析
5.4 小城鎮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5.4.1 評價區概況
5.4.2 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5.4.3 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方法
5.4.4 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結果分析
6 城市土地整理:內涵、程序與模式
6.1 城市土地整理的內涵
6.1.1 城市土地整理的不同闡釋
6.1.2 城市土地整理的理念與功能
6.1.3 城市土地整理與舊城改造的關係
6.2 城市土地整理的程序
6.2.1 臺灣市地重劃的法律依據與程序
6.2.2 德國城鎮建設用地整理的法律依據與程序
6.2.3 城市土地整理的主要操作程序
6.3 城市土地整理的實踐與經驗
6.3.1 臺灣的市地重劃
6.3.2 德國城鎮建設用地整理
6.4 我國城市土地整理的類型與模式
6.4.1 我國城市土地整理的原則與路徑
6.4.2 我國城市土地整理的主要類型
6.4.3 我國城市建設用地整理模式
7 城市土地利用的地價構成與空間分異
7.1 城市土地的地價構成
7.2 城市類型與地價成因的定量分析
7.2.1 指標選取說明
7.2.2 主因子提取
7.2.3 城市類型與地價
7.2.4 小結
7.3 城鎮居民的住宅區位選擇與居住用地的空間分異
7.3.1 住宅需求
7.3.2 住宅需求演變
7.3.3 居住空間分異
7.4 商業/服務業用地的區位選擇與空間分異
7.4.1 商業用地的區位選擇與空間分異
7.4.2 辦公業用地的區位選擇
7.5 工業用地的區位選擇與空間分異
7.5.1 工業用地布局指向
7.5.2 工業用地選址
7.6 城市游憩用地/公園綠地的布局
7.6.1 城市公共游憩區的基本形態與分類
7.6.2 典型城市公共游憩區的表現形式
7.6.3 城市公共游憩區規劃的理想模式
7.6.4 城市公共游憩區規劃的影響因素分析
7.6.5 城市游憩商業區(RBD)的空間布局
8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演變過程與空間布局模式
8.1 城市邊緣區的概念界定
8.2 我國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演變機制
8.2.1 城市作用力
8.2.2 鄉村作用力
8.3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特徵
8.3.1 滲透與反滲透
8.3.2 接觸變質
8.4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動態演變過程
8.4.1 科曾的周期性理論
8.4.2 埃里克森動態模擬
8.4.3 山鹿誠次的階段論
8.4 城市邊緣區的空間布局模式
8.4.1 圈層式空間結構模式
8.4.2 放射狀結構模式
8.4.3 分散集團模式
8.5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
8.5.1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主要問題
8.5.2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對策
9 城市土地利用案例研究
9.1 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變化與調整方向
9.1.1 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的時空過程
9.1.2 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優化模式
9.1.3 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調整方向
9.2 北海城市土地開發模式的失敗根源及其重振策略
9.2.1 北海模式的基本特徵
9.2.2 北海模式的形成機制與失敗根源
9.2.3 北海重振的區位優勢與發展戰略
9.3 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擴展的動力機制與調整方向
9.3.1 北京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變化特徵
9.3.2 北京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空間擴展模式
9.3.3 北京城市邊緣區土地擴展的成因
9.3.4 北京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調整方向
9.4 浦東新區土地利用結構評價與優化
9.4.1 浦東新區土地利用結構評價
9.4.2 浦東新區與國內外大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比較
9.4.3 浦東新區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
9.5 青島城市增長中的土地利用時空控制策略
9.5.1 土地利用控制的原則和目標
9.5.2 土地利用的時序控制策略
9.5.3 土地利用的空間控制策略
10 城市土地利用的發展趨勢展望
10.1 城市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
10.1.1 完善節約集約用地型土地利用規劃體系
10.1.2 構建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實施、評價、考核和預警制度
10.1.3 健全節約集約用地的市場機制
10.1.4 推廣節約集約用地的技術措施
10.1.5 創新節約集約用地的配套制度
10.2 城市土地的規劃管制
10.2.1 規劃的編制技術層面
10.2.2 規劃管制制度層面
10.3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進
10.3.1 改革土地市場的壟斷供應方式
10.3.2 改革征地制度,以經濟手段為主盤活存量土地
10.3.3 提高土地規劃的科學性和動態性
10.3.4 根據市場需求制定供地計劃
10.3.5 實行區域差別化的城市土地市場調控措施
10.3.6 加大稅收制度改革和調節力度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