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厲震林教授的新作《電影的轉身:中國電影的現代化運動及其文化闡釋》,是一部既有歷史回顧又具文化闡釋的電影專著。它不但對新時期以來的電影文化思潮、電影本體演變和電影產業狀況進行深入而精煉的分析,而且,對電影批評及電影實踐諸方面亦均有論述。這是一部具備多視點又實現整合性論述的電影文化著作,對20世紀80年代直至新世紀之初的中國電影現代化運動作出了獨特的、具有學術意義的闡述。
作者簡介
厲震林,1965年生,浙江省東陽市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師從余秋雨教授,是上海戲劇學院歷史上培養的第一位博士和中國歷史上培養的第位戲劇戲曲學博士后,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優秀文藝人才獎”獲得者:2004年獲得教授任職資格,出版學術著作9部,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拍攝的電視劇代表作品有《康熙王朝》等多部。
曾任上海市寶山區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上海黃河影視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獲得國家級和省市級各類學術和創作獎項三十余項,為復且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等多所高校研究員、客座教授和學術委員,任多個國家級學會常務理事和琿事。
曾任上海市寶山區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上海黃河影視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獲得國家級和省市級各類學術和創作獎項三十余項,為復且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等多所高校研究員、客座教授和學術委員,任多個國家級學會常務理事和琿事。
目次
序倪震/001
第一章 電影導演論/001
第一節 “第四代”的新文化秩序及其易讀模式/001
一、意識形態以及電影的自主思考/001
二、創作視域的世界性情懷/004
三、中庸策略選擇與它的文化密碼/007
四、社會和歷史的橫向文化判斷/009
五、人本意識與人本關懷/011
第二節 “第五代”的電影符號美學/012
一、一種電影革命精神/012
二、新質電影的“文化尋根”/015
三、文化結構中的負面揭示/018
四、“作者電影”的藝術制高點/021
五、心理編碼和內在機制/023
第三節 “第四代”與“第五代”的文化圖譜/026
一、社會文化場域下的藝術生長/026
二、橫向與縱向的文化判斷/031
三、價值取向的相異特徵/034
四、趨同結構與自述性的個人標識/037
第四節 “第六代”的邊緣文化游走以及“代際”之惑/039
一、“難產”的一代/039
二、獨立制片的文化圍牆/045
三、夾縫時代的焦慮/048
四、集體的突圍/051
第二章 電影語言論/054
第一節 色彩語言的超色彩與超經驗/054
一、歷史寓言和色彩圖騰/054
二、個人化敘事和灰色寫實/060
三、全局化的奇觀色彩/063
第二節 人文化和社會化的空間構圖/066
一、空間構圖的破壞性重述/066
二、全景與靜態的構圖/070
三、新“城市電影”的局部構圖/074
四、商業大片的非自然形態構圖/078
第三節 文化、社會和工業的敘事體例/082
一、“第五代”電影的寓言敘事/082
二、“后五代”和“第六代”電影的狀態敘事/086
三、新世紀電影的奇觀敘事/088
四、敘事美學的時代指數/092
第四節 游離情節的意識形態敘述方法/094
一、一種斷裂與破碎的敘事形式/094
二、象征與隱喻的全知全能段落/096
三、游離情節與新的修辭術語/100
四、接受美學的“文化電影”范型/103
第五節 環境角色的符指寓言/105
一、環境造型的敘事增值效應/105
二、環境主題的幾種語言元素/107
三、人類學與民俗學的哲學冥思方式/114
第三章 電影表演論/117
第一節 新時期電影的表演美學/117
一、生活、日常和模糊的表演形態/117
二、玩世寫實主義與情緒化表演/123
三、東方圖譜與儀式化表演/128
第二節 演員文化學的社會生態系統/133
一、理性化與倫理化/133
二、明星戰略的觀念系統/137
第三節 戲曲表演技藝與中國電影表演/140
一、背景性和基礎性/140
二、戲曲和電影的表演美學異同/142
三、戲曲表演身體技藝的電影表現力/146
四、表演文化的接通空間/150
第四節 表演原理與表演哲學/152
一、表演美學的文化出發點/152
二、“強音”精神等級/154
三、“側重”和“遇合”的表演準備工作/157
四、一種潛臺詞的表演/160
五、表演的獨立精神價值及其活動方式/163
六、中國氣質的表演關學體系/166
第五節 電影性別表演以及偶像經濟/168
一、銀幕上的性別表演/168
二、銀幕下的性別表演/178
三、媒體的共謀/184
四、偶像經濟與性別消費/185
第四章 電影文化論/187
第一節 電影的思想啟蒙與本體美學演變/187
一、從人到心理再到文化的重新發現/187
二、技巧美學、紀實美學和影像美學/190
三、主題性與本體性的再度反思/192
第二節 電影的人文模式及其東西方對話效應/193
一、從邊緣到中心的電影語法模式/193
二、偽民俗與古老中國人性/195
三、非法的性與浪漫傳奇/200
四、人文模式的固滯與挑戰/203
第三節 “電影新史學”的“審丑”文化批評/204
一、權力“系譜學”的考古工作/204
二、參與歷史排場的“畸形人”/208
三、“邊緣人”的精神療救功能/211
第四節 中國電影與奧斯卡/215
一、奧斯卡哲學/215
二、武俠大片的電影路線/218
三、跨文化與共通性/222
第五節 低成本電影的發展模式/226
一、青年導演的跳板與翻板/226
二、低成本電影的定義/228
三、國外低成本電影的模式探索/230
四、本土低成本電影的發展國情/235
第五章 電影批評論/243
第一節 新中國電影評論的兩種書寫方式/243
一、時代訴求的顯話語書寫/243
二、宏觀視野的意識形態再生產/245
三、個人話語的美學和政治姿勢/248
四、“鏡子效應”與“空氣效應”/251
五、電影評論的雙軌制/254
第二節 電影理論與世界電影史/256
一、電影理論的歷史穿透力/256
……
第六章 電影實踐論/279
後記/328
第一章 電影導演論/001
第一節 “第四代”的新文化秩序及其易讀模式/001
一、意識形態以及電影的自主思考/001
二、創作視域的世界性情懷/004
三、中庸策略選擇與它的文化密碼/007
四、社會和歷史的橫向文化判斷/009
五、人本意識與人本關懷/011
第二節 “第五代”的電影符號美學/012
一、一種電影革命精神/012
二、新質電影的“文化尋根”/015
三、文化結構中的負面揭示/018
四、“作者電影”的藝術制高點/021
五、心理編碼和內在機制/023
第三節 “第四代”與“第五代”的文化圖譜/026
一、社會文化場域下的藝術生長/026
二、橫向與縱向的文化判斷/031
三、價值取向的相異特徵/034
四、趨同結構與自述性的個人標識/037
第四節 “第六代”的邊緣文化游走以及“代際”之惑/039
一、“難產”的一代/039
二、獨立制片的文化圍牆/045
三、夾縫時代的焦慮/048
四、集體的突圍/051
第二章 電影語言論/054
第一節 色彩語言的超色彩與超經驗/054
一、歷史寓言和色彩圖騰/054
二、個人化敘事和灰色寫實/060
三、全局化的奇觀色彩/063
第二節 人文化和社會化的空間構圖/066
一、空間構圖的破壞性重述/066
二、全景與靜態的構圖/070
三、新“城市電影”的局部構圖/074
四、商業大片的非自然形態構圖/078
第三節 文化、社會和工業的敘事體例/082
一、“第五代”電影的寓言敘事/082
二、“后五代”和“第六代”電影的狀態敘事/086
三、新世紀電影的奇觀敘事/088
四、敘事美學的時代指數/092
第四節 游離情節的意識形態敘述方法/094
一、一種斷裂與破碎的敘事形式/094
二、象征與隱喻的全知全能段落/096
三、游離情節與新的修辭術語/100
四、接受美學的“文化電影”范型/103
第五節 環境角色的符指寓言/105
一、環境造型的敘事增值效應/105
二、環境主題的幾種語言元素/107
三、人類學與民俗學的哲學冥思方式/114
第三章 電影表演論/117
第一節 新時期電影的表演美學/117
一、生活、日常和模糊的表演形態/117
二、玩世寫實主義與情緒化表演/123
三、東方圖譜與儀式化表演/128
第二節 演員文化學的社會生態系統/133
一、理性化與倫理化/133
二、明星戰略的觀念系統/137
第三節 戲曲表演技藝與中國電影表演/140
一、背景性和基礎性/140
二、戲曲和電影的表演美學異同/142
三、戲曲表演身體技藝的電影表現力/146
四、表演文化的接通空間/150
第四節 表演原理與表演哲學/152
一、表演美學的文化出發點/152
二、“強音”精神等級/154
三、“側重”和“遇合”的表演準備工作/157
四、一種潛臺詞的表演/160
五、表演的獨立精神價值及其活動方式/163
六、中國氣質的表演關學體系/166
第五節 電影性別表演以及偶像經濟/168
一、銀幕上的性別表演/168
二、銀幕下的性別表演/178
三、媒體的共謀/184
四、偶像經濟與性別消費/185
第四章 電影文化論/187
第一節 電影的思想啟蒙與本體美學演變/187
一、從人到心理再到文化的重新發現/187
二、技巧美學、紀實美學和影像美學/190
三、主題性與本體性的再度反思/192
第二節 電影的人文模式及其東西方對話效應/193
一、從邊緣到中心的電影語法模式/193
二、偽民俗與古老中國人性/195
三、非法的性與浪漫傳奇/200
四、人文模式的固滯與挑戰/203
第三節 “電影新史學”的“審丑”文化批評/204
一、權力“系譜學”的考古工作/204
二、參與歷史排場的“畸形人”/208
三、“邊緣人”的精神療救功能/211
第四節 中國電影與奧斯卡/215
一、奧斯卡哲學/215
二、武俠大片的電影路線/218
三、跨文化與共通性/222
第五節 低成本電影的發展模式/226
一、青年導演的跳板與翻板/226
二、低成本電影的定義/228
三、國外低成本電影的模式探索/230
四、本土低成本電影的發展國情/235
第五章 電影批評論/243
第一節 新中國電影評論的兩種書寫方式/243
一、時代訴求的顯話語書寫/243
二、宏觀視野的意識形態再生產/245
三、個人話語的美學和政治姿勢/248
四、“鏡子效應”與“空氣效應”/251
五、電影評論的雙軌制/254
第二節 電影理論與世界電影史/256
一、電影理論的歷史穿透力/256
……
第六章 電影實踐論/279
後記/328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