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滿額折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紙上的王冠:誰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商品資訊

定價
:NT$ 450 元
優惠價
904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每年十月的第一個星期四之前,世界各地都會有很多人在猜著同樣的「謎」: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會是誰?阿摩司‧奧茲、欽努阿‧阿契貝、阿多尼斯,還是科馬克‧麥卡錫?抑或是村上春樹、瑪格麗特‧愛特伍、萊斯‧穆瑞,還是中國的北島?

國際上著名的博彩機構也不會放過這個賺錢的機會,開列名單,大開盤口,供人們下單投注。而每當結果公佈出來,又往往會讓人們跌破眼鏡:這回又爆冷門了!一位人們平時關注不多但作品又很獨特的名字會在一夜之間傳遍全球。

本書介紹了一百一十多位在世界文壇上名聲卓著的作家生平、著作、獲獎、中文譯本等概況,這些卓越的作家極有可能是下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可謂一書在手,全球頂級作家了然於胸。

作者簡介

路鵑

北京工商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傳播學博士,參編《中國經濟新聞史》等,著有《媒介經濟報導之訟》等。

曹亞瑟

文化史研究者,媒體從業者,著有《白開水集》、《煙花春夢——金瓶梅中的愛與性》等。

我們為什麼需要諾貝爾文學獎?

2004年底的一天,我正在中國社科院的一間大會議室裏坐著,一位我尊敬的先生附耳過來,低低地說了五個字:「桑塔格死了。」

會議室裏坐著不少學者和研究員,他們正在談論另一個女人:艾爾弗雷德‧耶利內克,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鋼琴教師》中譯本也剛剛火線出版。譯者寧瑛老師興致盎然地談著她翻譯這本書的體會。葉廷芳老師,馬文韜先生,德語界的達人都在,世界文學界原來從未放棄過對世界文學的關心。可是,我有一種感覺,我們就像是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一群泥人族男女,坐在一間快要廢棄了的樹屋裏為一支名叫拜仁慕尼克的德國足球俱樂部隊吶喊助威。

一個奧地利女文人出名了,另一個已經很出名的美國女文人去世了,把這兩件事聯繫在一起的是一群瑞典人作出的一個決定,被一群中國人沸反盈天地研討著。社科院外文所聚集了中國最純良的一個文化人群體,他們抱著最大的善意去揣度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頒給這個而不是那個作家,總是首先從作品價值方面去分析獲獎者的表率力量。

不過在民間,這個獎激發出來的分析評論,可以涉及冷戰遺產、區域衝突、多元文化、社會平權、貿易全球化和反壟斷、國際財團的利益糾葛以及環境保護,一個剛拿到公務員考試教材的大四學生,如能梳理清這些,便可一躍而入公共知識分子的行列。

文學,我一向認為,是一個人涉水公共思考的捷徑,而諾獎則是討論文學的捷徑;七年來,蘇珊‧桑塔格,以及約翰‧厄普戴克、諾曼‧梅勒、卡普欽斯基、哈里‧穆利施等等,他們每一個人在離世後,都被(可能是很惡俗地)放到諾獎的天平上去稱量,論者們一次次套用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言說:成功意味著十分之一的靈感,外加十分之九的健康。

很多人至今仍然心懷遺憾,希望領到1901年諾獎的人是托翁(「他用西伯利亞莽原般遼闊的愛寫下的史詩性文學作品,豐富了世人對苦難和人類前景的認知」),而不是那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法蘭西學院院士。比昂松的名字出現在獲獎者榜單裏也是個錯誤,他1903年拿到的支票,最好直接背書轉讓給他的挪威同胞易卜生。

1907年,更該獲獎的是約瑟夫‧康拉德,而不是更年輕、也更頑固的殖民主義者吉卜林。此外,還有人記得1912年拿獎的那位據說是德意志一代文豪的格哈德‧豪普特曼嗎?又有誰會想念1904年的得主、西班牙戲劇家埃切加賴?彭托皮丹是誰?吉勒魯普又是誰?1915年的羅曼‧羅蘭,法國人心目中常年處於二流偏下,也就是都德的級別。1909年,生命哲學家魯道夫‧奧伊肯,因為「對真理的熱切追求、對思想的貫通能力」云云獲獎,可那時,生命哲學真正的奠基人、奧伊肯的同胞威廉‧狄爾泰還活得好好的呢。

我們只能把這些昏聵的行為理解為一種試錯。人類理性是有限的,諾貝爾先生本人不是還炸死了兄弟、炸殘了老爹?他們不完整的遺體滋潤了科技的沃土,那些僥倖忝列「偉人」的人,則幫助人們調整心態,認清了一個獎無完獎的現實。經過一個世紀的試錯,評委們在品位、深度和膽量上已有長足的精進,例如,1909年塞爾瑪‧拉格洛夫得到的評語滿夠得上一篇小學生作文:「因為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像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到了2004年,耶利內克的獲獎理由裏出現了「musical flow of voices and counter-voices」一語,讓各媒體的新聞工作者絞盡腦汁,產生了多達二十餘種譯法。

雖然托翁沒能在斯德哥爾摩朗讀他的《天國在你們心中》,但是早期的評委們似乎是相信,最偉大的作家和作品,應該嘗試把涉及人世的終極問題一網打盡的,否則,拉格洛夫們不會領到那些大詞,老派的現實主義作家,例如羅曼‧羅蘭、法朗士,也不會得獎。這種信念,到文學的專業化、學科化漸成事實,活躍的批評業把小說、詩歌、戲劇還原為解剖台下的文本,甚至文字及意義都一拍兩散的時候,仍然沒有太大的變化。每個嚴肅作家都與普世理想發生關聯,好比每一個拿著酒店門卡的客人,都能從自己的客房走進琴聲悠蕩的大堂裏。

包括外文所的那些賢達在內,我們之所以依然如此關心諾貝爾文學獎,關心得了獎的、沒得獎的和再也不可能得獎的,是因為我們很難割捨對完美的念想,總盼著文學能做些天大的好事──攘外也可,安內也可,即使不能抵抗該死的通脹,至少幫著讀者練出一根抗通脹的神經。是的,瑞典人站在我們這邊。

新世紀以來,很多人學會了一種名叫「認真你就輸了」的養生之道,但諾貝爾文學獎卻保持了足夠的矜持:2002年的凱爾泰茲、2003年的庫切、2007年的萊辛和2009年的荷塔‧慕勒,這些人獲獎,都證明評委們須臾不敢忘憂,他們肅穆的靈魂還在20世紀的爛攤子裏沉吟。

在路鵑、曹亞瑟苦心編譯的這本書裏,我看見了幾個常年熱門,但獲獎可能一直不大的名字:阿摩司‧奧茲,當世最知名的以色列作家,他的小說對諾獎來說太溫情,太通俗易懂,選他得獎,不能反映評委們的慧眼識珠;米蘭‧昆德拉,走紅過早,要想得獎,就必須有巴爾加斯‧略薩的耐心和多麗絲‧萊辛的體質;瑪格麗特‧愛特伍,上廁所都在寫字的大才女,拿獎拿到手軟,得不到諾獎,只皆因聰明風趣盡顯於外,活得太滋潤。有意無意地,諾獎評委們看好那些低調而有大悲憫的人,腦子裏總有點什麼想不明白,故而使著拙勁逆流而動。荷塔‧慕勒是如此,勒克雷齊奧也是如此,他們可以效法道家乘桴浮於海,但是一定要保持「哀矜勿喜」的儒家戒懼。

託諾獎的福,有成就的嚴肅作家每年得到了一次被下注的機會。九、十月間,博彩公司把盤口推上網站首頁,兩眼通紅的書商去廟裏燒香,大眾媒體再一次翻開舊帳,把博爾赫斯、卡爾維諾、普魯斯特、喬伊斯、卡夫卡、納博科夫、托爾斯泰、易卜生、康拉德、魯迅的台卡一個個丟到我們面前,無數個聲音高叫著:「我早就不相信諾獎了!我再也不相信諾獎了!」可是,到了辛亥革命周年紀念日前夕,全世界總會有那麼一個作家,被宣佈為一筆100多萬美金鉅款的主人。

隨後,不管這個人是當晚就召開新聞通氣,舉行豪華遊艇派對,還是像耶利內克那樣杜門不出,抵禦金錢的腐蝕,全世界有心智的讀者,都會開始研習他/她到那一刻為止的人生,他/她的文學成績,去分析他/她的思想是如何──比如說──拖延了人類走向最終墮落的進程。

《紙上的王冠》的二位編譯者收集、臚列了如此多的「遺珠」,在我看來,不妨把他們看作諾貝爾文學獎專刊的「網路版」,他們所參與的,是一個一直在標榜難度的遊戲,對抗著人們持續走輕的生活態度。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來臨之前,或者在諾貝爾基金會沒有倒閉,也沒有被工商局查封之前,這個獎仍會風雨無阻,每年一次地頒下去,以此製造一種文學仍在對所有民族、所有社會和國家發生影響的幻覺,而你和我,則依然可以在哪怕是最與世隔絕的時刻,獨自翻開書頁去分享這個幻覺。

雲也退

目次

代序:我們為什麼需要諾貝爾文學獎? (雲也退)
導論 諾貝爾文學獎:盛名、爭議與遺憾
近10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以姓氏字母為序)
A
Achebe, Chinua 【尼日利亞】欽努阿‧阿契貝,小說家、詩人、評論家
Adonis 【敘利亞/黎巴嫩】阿多尼斯,詩人
Albee, Edward 【美國】愛德華‧阿爾比,劇作家
Aleksaskis, Vassilis 【希臘】瓦西里‧阿列克札基斯,希臘語法語雙語小說家
Al-Koni, Ibrahim 【利比亞】易卜拉欣‧阿爾庫尼,小說家
Allende, Isabel 【智利】伊莎貝爾‧阿連德,小說家
Al-Qasim, Samih 【以色列】塞米‧阿爾卡希姆,詩人
Angelou, Maya【美國】瑪雅‧安吉羅,小說家、詩人
Antunes, Antonio Lobo 【葡萄牙】安東尼奧‧羅伯‧安圖內斯,小說家
Ashbery, John 【美國】約翰‧阿什貝利,詩人
Askildsen, Kjell 【挪威】謝爾‧埃里克森,小說家
Atwood, Margaret 【加拿大】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小說家、詩人、評論家
Auster, Paul 【美國】保羅‧奧斯特,小說家、劇作家

B
Belben, Rosalind【英國】羅莎琳德‧貝爾本,小說家
Banville, John 【愛爾蘭】約翰‧班維爾,小說家、劇作家
Barnes, Julian 【英國】朱利安‧巴恩斯,小說家
Bly, Robert【美國】羅伯特‧勃萊,詩人
Bei, Dao 【中國】北島,詩人
Bonnefoy, Yves 【法國】伊夫‧博納富瓦,詩人、評論家
Byatt, A.S.【英國】A.S.拜厄特,小說家、評論家

C
Carey, Peter 【澳大利亞】彼得‧凱里,小說家
Cardinal, Ernesto【尼加拉瓜】埃內斯托‧卡德納爾,詩人
Carson, Anne 【加拿大】安妮‧卡森,詩人
C?rt?rescu, Mircea【羅馬尼亞】米爾恰‧卡塔雷斯庫,詩人、小說家
Conde, Maryse 【瓜德羅普島】瑪麗斯‧孔德,小說家

D
DeLillo, Don【美國】唐‧德里羅,小說家
Del Paso, Fernando 【墨西哥】費爾南多‧德爾帕索,小說家
Devi, Mahasweta 【印度】瑪哈絲維塔‧黛維,小說家、社會活動家
Djebar, Assia 【阿爾及利亞】阿西婭‧傑巴爾,小說家、歷史學家
Doctorow, E.L.【美國】E.L.多克特羅,小說家
Dylan, Bob 【美國】鮑勃‧狄倫,詞作家、搖滾歌手

E
Eco, Umberto 【義大利】翁貝托‧艾柯,學者、小說家
Esterhazy, Peter 【匈牙利】艾斯特哈茲‧彼得,小說家

F
Farah, Nuruddin 【索馬里】努魯丁‧法拉赫,小說家
Fosse, Jon 【挪威】喬恩‧弗斯,小說家、劇作家
Fuentes, Carlos 【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小說家

G
Galeano, Eduardo 【烏拉圭】愛德華多‧加萊亞諾,記者、小說家
Gass, William H. 【美國】威廉‧蓋斯,小說家
Gelman, Juan 【阿根廷】胡安‧吉爾曼,詩人
Gluck, Louise 【美國】露易絲‧格麗克,詩人
Goytisolo, Juan 【西班牙】胡安‧戈伊狄索洛,小說家、詩人
Goytisolo, Luis 【西班牙】路易士‧戈伊狄索洛,小說家
Gordon, Mary 【美國】瑪麗‧戈登,小說家
Grossman, David 【以色列】大衛‧格羅斯曼,小說家

H
Handke, Peter【奧地利】彼得‧漢德克,劇作家
Hart, Kevin 【澳大利亞】凱文‧哈特,詩人、神學家

I
Ishiguro, Kazuo 【英國】石黑一雄,小說家

J
Jelloun, Tahar Ben 【摩洛哥】塔哈爾‧本‧傑倫,小說家
Jose, F. Sionil 【菲律賓】弗朗西斯科‧荷塞,小說家

K
Kadare, Ismail 【阿爾巴尼亞】伊斯梅爾‧卡達萊,小說家、詩人
Kalo, Shlomo【以色列】什洛莫‧凱洛,小說家、詩人
Keneally, Thomas 【澳大利亞】托馬斯‧肯尼利,小說家、劇作家
Khoury, Elias【黎巴嫩】埃利亞斯‧扈利,小說家、劇作家
Kilpi, Eeva 【芬蘭】伊娃‧基爾皮,小說家、詩人
Klima, Ivan 【捷克】伊凡‧克里瑪,小說家、劇作家
Ko, Un 【韓國】高銀,詩人
Kundera, Milan【捷克/法國】米蘭‧昆德拉,小說家

L
Le Carre, John 【英國】約翰‧勒卡雷,小說家
Littell, Jonathan 【美國/法國】喬納森‧利特爾,小說家

M
Maalouf, Amin 【黎巴嫩/法國】阿明‧馬盧夫,小說家、劇作家
Magris, Claudio【義大利】克勞迪奧‧馬格利斯,小說家、評論家
Malouf, David 【澳大利亞】大衛‧馬婁夫,小說家、詩人
Manea, Norman 【羅馬尼亞】諾曼‧馬內阿,小說家
Marias, Javier 【西班牙】哈威爾‧馬里亞斯,小說家
Marse, Juan 【西班牙】胡安‧馬爾塞,小說家
McCarthy, Cormac 【美國】科馬克‧麥卡錫,小說家、劇作家
McEwan, Ian 【英國】伊恩‧麥克尤恩,小說家、劇作家
Modiano, Patrick 【法國】帕特立克‧莫迪亞諾,小說家
Munro, Alice【加拿大】艾麗絲‧門羅,小說家
Murakami, Haruki 【日本】村上春樹,小說家
Murnane, Geraid 【澳大利亞】傑拉德‧莫耐恩,小說家
Murray, Les 【澳大利亞】萊斯‧穆瑞,詩人

N
Nadas, Peter 【匈牙利】納達斯‧彼得,小說家、劇作家
Nooteboom, Cees 【荷蘭】賽斯‧諾特博姆,小說家

O
Oates, Joyce Carol 【美國】喬伊斯‧卡羅爾‧歐茨,小說家
Okri, Ben 【尼日利亞】本‧奧克瑞,小說家
Ondaatje, Michael 【斯里蘭卡/加拿大】邁克爾‧翁達傑,詩人、小說家
Oz, Amos【以色列】阿摩司‧奧茲,小說家

P
Pelevin, Victor 【俄羅斯】維克多‧佩列文,小說家
Petterson, Per 【挪威】佩爾‧派特森,小說家
Piercym, Marge 【美國】瑪吉‧皮爾姬,小說家、詩人
Pynchon, Thomas 【美國】托馬斯‧品欽,小說家

R
Rahimi, Atiq 【阿富汗/法國】阿提克‧拉希米,小說家
Roth, Philip 【美國】菲利普‧羅斯,小說家
Rushdie, Salman 【英國】薩爾曼‧拉什迪,小說家

S
Satchidanandan, K. 【印度】K.薩確德念頓,詩人
Sereny, Gitta【英國】姬達‧瑟維尼,傳記作家、歷史學家
Strauss, Botho 【德國】博托‧施特勞斯,劇作家、小說家
Swift, Graham 【英國】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說家

T
Tabucchi, Antonio 【義大利】安東尼奧‧塔布其,小說家、學者
Thiong'o, Ngugi wa 【肯尼亞】恩古吉‧瓦‧提安哥,小說家、劇作家
Toibin, Colm【愛爾蘭】科爾姆‧托賓,小說家
Tournier, Michel【法國】米歇爾‧圖爾尼埃,小說家
Trevor, William 【愛爾蘭】威廉‧特雷弗,小說家、劇作家

V
Vidal, Gore 【美國】戈爾‧維達爾,小說家、劇作家、政論家

W
Walser, Martin 【德國】馬丁‧瓦爾澤,小說家、劇作家

Y
Yehoshua, A.B. 【以色列】亞伯拉罕‧耶霍舒亞,小說家
Yevtushenko, Yevgeny 【俄羅斯】葉甫根尼‧葉夫圖申科,詩人、小說家、散文家

Z
Zagajewski, Adam 【波蘭】亞當‧札加耶夫斯基,詩人、小說家、散文家

近年去世的部分候選人(以姓氏字母為序)
Akhmadulina, Bella 【俄羅斯】貝拉‧阿赫瑪杜琳娜,詩人
Bainbridge, Beryl 【英國】博伊爾‧本布里奇,小說家
Christensen, Inger 【丹麥】英格爾‧克里斯滕森,詩人、小說家
Claus, Hugo 【比利時】雨果‧克勞斯,詩人、小說家、劇作家
Druzhnikov, Yuri 【俄羅斯】尤里‧德魯日尼科夫,小說家
Havel, Vaclav 【捷克】瓦茨拉夫‧哈威爾,劇作家
Infante, Guillermo Cabrera 【古巴】吉列爾莫‧卡夫雷拉‧因凡特,小說家
Kapuscinski, Ryszard 【波蘭】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小說家、記者
Kross, Jaan 【愛沙尼亞】揚‧克羅斯,詩人、小說家
Lustig, Arnost 【捷克】阿努斯特‧盧斯蒂格,小說家、劇作家
Mulisch, Harry 【荷蘭】哈里‧穆里施,小說
Updike, John 【美國】約翰‧厄普代克,小說家、詩人、評論家
Wolf, Christa 【德國】克里斯塔‧沃爾夫,小說家、評論家

附錄一:歷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名錄(1901~2011)
附錄二:瑞典學院院士的18把椅子
附錄三:圖片資料來源
後記

書摘/試閱

諾貝爾文學獎
盛名、爭議與遺憾

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四之前,世界各地都會有很多人在猜著同樣的「謎」:今年的文學獎獲得者會是誰?阿摩司‧奧茲、欽努阿‧阿契貝、阿多尼斯,還是戈馬克‧麥卡錫?抑或是村上春樹、瑪格麗特‧愛特伍、萊斯‧穆瑞、要麼是中國的北島?

國際上著名的博彩機構也不會放過這個賺錢的機會,開列名單,大開盤口,供人們下單、投注。
而每當結果公佈出來,又往往會讓人們大跌眼鏡:這回又爆冷了!一個人們平時關注不多、但作品又很獨特的名字會在一夜之間傳遍全球。

──在全世界的所有文學獎中,沒有一個比諾貝爾文學獎影響這麼大,這麼牽人心魄,這麼難以預測,也引起這麼多爭議的了。

也難怪,自1901年開始,這個迄今已經有110年歷史的獎項,越來越多地承載了世界各國文學界人士的夢想。從諾獎一誕生起,它就是伴隨著爭議和罵名成長的。

其實,就像人們說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任何一個評獎都是有自己的標準。諾獎並不是文學的奧林匹克競賽,諾獎得主也並非世界冠軍。諾獎的獨特性就在於它提供了一個視角,一個有別於我們自己的、對文學國際化判斷的視角。
我們來看看諾貝爾文學獎的前世今生。

諾貝爾獎:歐洲的?世界的?

1786年4月5日,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由於仰慕法蘭西學院,按照它的模式設立了「瑞典學院」。法蘭西學院有40名院士,因為瑞典國家小,所以學院確定由18名終身院士組成,每位院士各坐一把帶有編號的交椅,終生固定不變。一位院士去世後,其缺額才由院士們提名,投票補選,經國王批准後公佈於眾。瑞典學院不受任何組織的制約,自主地選舉院士,它獨立於政府,獨立於議會,也獨立於權力機構,獨立於各式各樣的組織。

1895年,瑞典的「炸藥大王」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立下遺囑,將其身後全部財產即當時的3100萬克朗(相當於現在的2.3億美元)設立基金會,用基金的盈利部分每年頒發五類獎項,「授予那些在過去一年中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其中「五分之一授予在文學中創作了富有理想傾向的最優秀作品的人」;文學獎由「斯德哥爾摩的瑞典學院頒發」。遺囑人表達的願望是:「文學獎的授予不強調民族的歸屬,也就是說誰最有資格誰獲得,不管他是否屬於斯堪地納維亞國家。」從1896年12月起,瑞典學院就按照瑞典國王的旨意,接下了這一極為艱難的任務,從1901年起評選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由18名院士中選出5人組成,任期3年,可以連選連任,其中設主席1人。每年由評委會篩選確定5人的候選名單,然後提交18名院士審議投票。所有的評議和表決紀錄都嚴格保密,有效期50年。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標準,目前概括為5點:第一是要對人類有重大貢獻;第二個標準是作品的候選人在前一年有舉世矚目的工作成就;第三是不必考慮獲獎者的國籍;第四點是獲獎作品必須在文學上有極其出色的貢獻;第五點獲獎作品必須是趨向於理想主義色彩的作品。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和評選程序,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評選和經驗積累,在1970年代基本上形成了這樣的操作模式:

一、提名。文學獎的提名人資格是:?瑞典學院院士和各國相當於文學院士資格的人士;?世界上所有大學的文學教授和語言學教授;?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各國作家協會(筆會)主席。

每年9月,評選委員會都會向世界各地相關團體和被認為有資格提名的個人發出徵集函。提名人必須遞交正式提名信,並附上候選人的相關資料(如原著或譯本),於當年2月1日午夜前送達評委會,逾期則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單。

二、資格確認。評委會把符合要求的有效提名匯總在「初選名單」上,在2月初提交學院審核,一般會形成200人左右的「長名單」。

三、初選。評委會按照評選標準淘汰大部分候選人,形成一份15至20人的「複選名單」,4月份再次提交學院審議。有些落選者是因為作品文學價值不夠,或是作品在某方面沒有達到標準;有些被提名者是由於非文學性的因素,如基於政治、意識形態或民族主義等方面的理由,當然不在考慮之列。此外,首次獲提名者一般也先會遭到淘汰(目前還沒有首次提名就獲獎的),政府高官或前政府高官基本上也難過關。在這個階段,評委會也會就某些不熟悉的作品徵求專家意見,或為某些缺乏適當譯本的作品安排緊急翻譯。

四、複選。評委會到5月底會提出一個5人左右的「決選名單」,第三次報學院評議。學院在18名院士會議上會修改名單,更換或添加人選。

五、決選。從6月份開始,全體院士暑期3個月的主要工作就是閱讀5名候選人的作品,由於候選人多數都在前幾年亮相過,因此一般只用閱讀那一、二位新候選人的作品,以及老候選人最近一年的新作品。每位評委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寫出推薦意見。9月中旬,學院復會開始進行決選。有關「決選者」近況的調查,也會在這三個月內完成。

18位院士在2周至4周的時間內,會在每週四晚上進行討論、評議、表決,每一次投票必須有超過12位院士的投票才算數,每一個得主只有超半數的票,而且要超過8票以上的,評選才算有效。若經多次投票無人過半,有時會達成妥協評出兩人分享(100年來共有4次)。六、頒獎。

諾貝爾文學獎的公佈時間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四,有時也會拖至第二個星期四。頒獎公告只公佈最後通過的頒獎決定,以及相關贊辭。對所有爭議和質疑,院士們及5人評委一般不予回應。每年在諾貝爾的祭日即12月10日,定為「諾貝爾日」,將舉行隆重的授獎大典,由瑞典國王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為獲獎者授獎。諾貝爾獎每個得主除了得到相應的獎金外(每年數目不等,近年獎金數約合140萬美元),還會得到一張獎狀和一枚刻有諾貝爾頭像的金質獎章。此後的一周為「諾貝爾周」,會舉辦各種演講、座談、音樂會、訪談等等。

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從1901年至2011年,已經整整111年了。其間,共評選出108位獲獎者,其中1914、1918、1935、1940、1941、1942、1943年因為戰爭沒有授獎,1907、1917、1966、1974年各有兩位作家獲獎。
我們來看看這些獲獎作家的國籍分佈情況:

法國:14人(含高行健)
英國:11人
美國:10人(含布羅茨基)
德國、瑞典:各8人
義大利:6人
西班牙:5人
波蘭、俄蘇:各4人
挪威、愛爾蘭、丹麥:各3人

瑞士、智利、希臘、日本、南非:各2人比利時、印度、芬蘭、冰島、南斯拉夫、以色列、瓜地馬拉、澳洲、哥倫比亞、捷克、奈及利亞、埃及、墨西哥、聖盧西亞、葡萄牙、匈牙利、奧地利、土耳其、秘魯(略薩有秘魯和西班牙雙重國籍,只計秘魯):各1人。
按性別比例算,獲獎的男作家共96名,女作家共12名。

按年齡算,英國作家吉卜林獲獎時年齡是42歲,是最年輕的獲諾貝爾獎獲得者;最老的獲獎者是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她獲獎時已88歲,刷新了蒙森獲獎時85歲的記錄。

這裏面,屬於歐洲國家的獲獎人數就達78人,加上美國的10人,歐美作家獲獎的比例高達80%以上。這一方面是因為世界文學的重心確實是以歐美為主,另一方面前期諾貝爾文學獎的眼光也確實有些囿於歐洲範圍。不過,近三十年諾獎評委會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哥倫比亞、捷克、奈及利亞、埃及、墨西哥、聖盧西亞、葡萄牙、匈牙利、日本、南非、土耳其、秘魯等國家都有了獲獎者,不僅體現了此獎的國際性,而且挖掘出了許多過去不引人注目的作家、作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