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南亞東南亞含油氣盆地(簡體書)
滿額折

南亞東南亞含油氣盆地(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180 元
定價
:NT$ 1080 元
優惠價
8794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28 點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國外含油氣盆地叢書:南亞.東南亞含油氣盆地》以區域地質背景為切入點,進一步闡述盆地類型及其油氣成藏特徵,落實南亞-東南亞地區油氣分佈特徵和控制因素,選取了8個具有代表性的含油氣盆地進行詳細描述,突出其典型石油地質特徵。 《國外含油氣盆地叢書:南亞.東南亞含油氣盆地》可供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人員以及石油和地質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名人/編輯推薦

朱偉林等編著的《南亞——東南亞含油氣盆地(精)》以區域地質背景為切人點,進一步闡述盆地類型及其油氣成藏特征,落實南亞一東南亞地區油氣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選取了8個具有代表性的含油氣盆地進行詳細描述,突出其典型石油地質特征。
《南亞——東南亞含油氣盆地(精)》可供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人員以及石油和地質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考。

目次

叢書序叢書前言前言緒論第一節 概況第二節 勘探開發歷史第三節 區域油氣資源分佈第一章 區域地質背景第一節 構造區劃第二節 構造和沉積演化歷史小結第二章 含油氣盆地類型及其基本石油地質特徵第一節 盆地類型的劃分第二節 弧後盆地第三節 裂谷盆地第四節 被動大陸邊緣盆地第五節 前陸盆地第六節 弧前盆地小結第三章 中蘇門答臘盆地第一節 盆地概況第二節 盆地基礎地質特徵第三節 盆地石油地質條件小結第四章 庫泰盆地第一節 盆地概況第二節 盆地基礎地質特徵第三節 盆地石油地質條件小結第五章 馬來盆地第一節 盆地概況第二節 盆地基礎地質特徵第三節 盆地石油地質條件小結第六章 巴蘭三角洲第一節 盆地概況第二節 盆地基礎地質特徵第三節 盆地石油地質條件小結第七章 北塞蘭盆地第一節 盆地概況第二節 盆地基礎地質特徵第三節 盆地石油地質條件小結第八章 孟加拉盆地第一節 盆地概況第二節 盆地基礎地質特徵第三節 盆地石油地質條件小結第九章 孟買盆地第一節 盆地概況第二節 盆地基礎地質特徵第三節 盆地石油地質條件小結第十章 印度河盆地第一節 盆地概況第二節 盆地基礎地質特徵第三節 盆地石油地質條件小結參考文獻附錄中英文名稱對照表.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區域地質背景
南亞東南亞地區現今的構造格局是眾多大小不一的地塊拼合和增生的結果,根據親緣關系,將陸殼區的主要構造單元劃分為巽他陸塊、南中國海周緣微地塊群、印度尼西亞東部微地塊群和印度陸塊。除了這些陸殼型構造單元外,還發育5個邊緣海和菲律賓島弧帶等洋殼型構造單元。
南亞東南亞地區晚古生代以來開始形成不同類型的盆地,其中印度次大陸和親澳大利亞大陸的東印度尼西亞地區發育古生代―中生代沉積盆地,分布在岡瓦納大陸內部和板塊漂移期形成的被動大陸邊緣。東南亞地區大多數含油氣盆地形成于新生代,主要與巽他陸塊西南部板塊俯沖和南中國海擴張兩個重要的構造事件有關,在巽他地區形成弧后、裂谷盆地,在南中國海地區形成被動大陸邊緣盆地,其中漸新世和中新世是對東南亞地區油氣貢獻最大的成盆期。新生代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碰撞是南亞地區最重要的構造事件,導致印度次大陸周緣發育前陸盆地。
第一節 構造區劃
一、大地構造位置
南亞東南亞地區處于歐亞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太平洋板塊三大板塊和太平洋、印度洋兩大洋交匯區,自新生代以來發育陸陸碰撞和弧陸碰撞活動帶,是全球構造最復雜的地區之一。現今中南半島、大多數東南亞島嶼(如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和帝汶島北部)等位于歐亞板塊(圖1.1.1);印度半島、帝汶島東南部和伊里安島南部主要位于印度澳大利亞板塊。
南亞東南亞地區位于4條巨型板塊匯聚帶環繞的區域(其中東南亞地區3條,南亞地區1條),在這些板塊匯聚帶附近地殼活動強烈,火山、地震、斷裂等活動頻繁發生。由于不同板塊所處的匯聚階段不同,故不同區域的板塊活動邊界特征不同。
東南亞地區發育3條巨型板塊匯聚帶,其中包括2條俯沖帶和1條弧陸碰撞帶,主要分布在:①蘇門答臘爪哇海溝一線,該匯聚帶以印度澳大利亞板塊洋殼俯沖消減為主,發育一系列參差錯落的斷層和深邃的海溝,也是印度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在東南亞地區的南部邊界,2個板塊西界北延至安達曼海脊(安達曼沖斷層)以西,一直延伸到印緬山脈褶皺帶;②爪哇海溝帝汶海槽一線,為印度澳大利亞板塊與巽他爪哇溝弧系發生碰撞形成的弧陸碰撞帶,該匯聚帶造成歐亞板塊東南部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相連;③日本列島琉球群島中國臺灣島菲律賓群島外側至哈馬黑拉島一線,太平洋板塊沿此區域向歐亞板塊俯沖消減,并在中國臺灣島東部發生強烈碰撞,形成一系列海溝與島弧,表明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在亞洲大陸東部邊緣發生了強烈的匯聚作用。
南亞地區發育1條碰撞褶皺帶,即印度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以地縫合線相接觸的構造帶,這條巨型板塊匯聚帶形成全球最壯觀的地質景觀,構造作用主要表現為陸陸碰撞和大陸增長,形成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南亞地區主要位于印度板塊,其西北部與歐亞板塊擠壓拼合,東部以那加阿拉干褶皺帶與東南亞地區接壤,南部為開放的印度洋。受新生代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多次陸陸碰撞的影響,印度次大陸周緣遭受強烈擠壓、褶皺,現今南亞地區處于印度洋和喜馬拉雅、那加阿拉干等褶皺帶夾持的區域。
二、區域構造單元劃分及其構造特征
(一)構造單元劃分
南亞東南亞地區現今的構造主要為西太平洋邊緣大陸與一系列島弧以及它們之間的小洋盆,具有陸殼和洋殼構造單元,其主體構造格架由陸塊或地塊構成,這些地塊分別來自歐亞大陸和南部岡瓦納大陸,同一地塊內的沉積、構造、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特征相似,不同地塊具有不同的地質發展歷史,且受板塊運動的制約。因此,南亞東南亞地區構造單元的劃分主要參考地殼類型和地塊親緣關系兩方面因素。
南亞東南亞地區陸殼類型的構造單元主要為大小不一的地塊,這些具有古老基底的地塊有近30個。根據親緣關系將這些地塊歸為幾類:①中生代以來,自岡瓦納大陸裂解、漂移并與歐亞大陸拼合的印度陸塊;②新生代以前完成拼合的巽他地塊(包括親岡瓦納大陸的中緬馬、西緬甸和印支等微地塊);③新生代漸新世―中新世發生裂解、漂移后再拼合形成的親歐亞大陸的南中國海周緣微地塊群;④中生代―新生代陸續自澳大利亞大陸裂離后向北漂移就位的東印度尼西亞微地塊群。
南亞東南亞地區洋殼型的構造單元有大洋島弧和邊緣海,其中大洋島弧主要為菲律賓島弧,邊緣海主要有印度洋邊緣海(安達曼海)和西太平洋邊緣海(南中國海、蘇祿海、蘇拉威西海和班達海),這5個具有洋殼的邊緣海盆分布在地塊和島弧之間,海盆大小不一,均具有年輕的洋殼、張性構造、條帶狀磁異常等特點。
東南亞地區地塊和邊緣海盆之間為碰撞增生帶,這些增生體既有大陸地塊的碎片,也有消減帶形成的古島弧的殘余,南亞東南亞地區地殼組成和結構最基本特征表現為這些增生體圍限的大大小小地塊(或微地塊)。因此,依據地殼類型、地塊起源及分布格局,將南亞東南亞地區現今主要構造單元劃分為6個(圖1.1.2)。
(1)東南亞地區包含5個構造單元,即巽他陸塊(或地塊)、南中國海周緣微地塊群、東印度尼西亞微地塊群、邊緣海、菲律賓島弧帶。
(2)南亞地區整體為1個構造單元,即印度陸塊。自岡瓦納大陸分離后,印度陸塊一直作為一個獨立的構造單元經歷了漂移和拼合的構造演化過程,相對東南亞地區的構造單元來說,印度陸塊不僅規模巨大,而且在漫長的地史演化過程中一直保持基本構造格局,很少經歷微地塊間的拼合與裂解。
(二)區域構造單元特征
南亞東南亞地區各個構造單元的大地構造背景、構造特征及相關的盆地類型存在很大差異,導致不同構造單元含油氣盆地油氣富集程度明顯不同。因此,需要對主要構造單元地質特征作進一步論述。
1.巽他陸塊
巽他陸塊(或地塊)主要由印支(包括昆嵩、撣泰、中緬和東馬來等微地塊)、中緬馬、西緬甸等次一級地塊拼合而成(圖1.1.3),還包括沃依拉(Woyla)、古加里曼丹、默拉土斯(Meratus)等微地塊。盡管巽他地區包含近10個微地塊,但這些微地塊在新生代以前已完成拼合,形成統一的巽他陸塊。因此,巽他陸塊是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構造定型最早的地區,也是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最重要的構造單元。新生代以來巽他陸塊一直保持著穩定的構造格局,相對東南亞地區其他新生代地塊而言,巽他陸塊為一古老的剛性陸塊。
巽他陸塊在區域上位于東南亞地區西部和中部俯沖帶環繞的地區,其北部以紅河斷裂帶與華南地塊分隔,西南到達蘇門答臘俯沖帶,東部邊界為越東斷裂、盧帕爾斷裂,東南邊界為默拉土斯縫合線。古近紀以來,巽他陸塊表現為一地形極其復雜的巨大古地塊、陸架區和島弧區。現今以巽他古陸為基底的巽他陸架區包括南中國海南部、泰國灣、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和爪哇海這一廣大海域,沿巽他陸塊西南部發育全球典型的俯沖帶和島弧。
巽他陸塊是不同時期多個次級地塊拼合而成的剛性陸塊,其中印支地塊是其核心,而印支地塊也是由一些更小的微地塊拼合而成,Gatinsky等(1987)將印支地塊分為昆嵩、撣泰、中緬和東馬來等微地塊。這些微地塊之間發育蛇綠巖帶和縫合線,其中印支地塊與華南地塊的邊界紅河斷裂帶內分布著黑水河(SongDa)和馬江(SongMa)蛇綠巖帶;印支地塊與中緬馬地塊的邊界為奠邊府斷裂,在奠邊府斷裂帶中存在程逸府(Uttaradit)蛇綠巖帶,這是印支地塊和中緬馬地塊之間縫合的最重要證據;默拉土斯縫合線為古加里曼丹微地塊和默拉土斯微地塊拼合的證據,拼合后形成西南加里曼丹微地塊。
巽他陸塊是東南亞地區油氣成藏條件最好的構造單元,發育眾多富含油氣的盆地。新生代這一地區受2個不同方向的區域應力作用,一方面受西南部印度板塊俯沖作用,陸塊內部受力不均衡,在弧后地區發生拉張作用,在陸塊內部形成鏈狀斜列式地塹、半地塹;另一方面受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碰撞造成擠壓作用的影響,印支地塊沿紅河走滑斷裂向東旋轉和擠出,在擠壓背景下發育大型走滑構造帶,沿走滑斷層發生塊體逸脫,導致巽他陸塊內部發育走滑、剪切作用。巽他陸塊在不同構造應力作用下,在陸塊邊緣和內部分別發育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弧后和裂谷盆地,在蘇門答臘爪哇一線分布的弧后盆地是南亞東南亞地區最富油氣的盆地類型之一,其中中蘇門答臘盆地是區內石油儲量最多的盆地;在巽他陸塊內部發育馬來、泰國灣等典型的裂谷盆地,其中馬來盆地已發現的油氣當量居南亞東南亞地區第一位。
2.南中國海周緣微地塊群
南中國海周緣微地塊主要有南沙(包括危險灘區域)、盧克尼亞(包括西北加里曼丹微地塊)、西沙、中沙、禮樂、東北巴拉望等次級地塊(圖1.1.4),這些微地塊散布于不同區域,單個地塊相對巽他陸塊來說規模較小。由于這些微地塊的形成與南中國海擴張有關,主要為大陸板塊邊緣裂解的產物,故將其歸為一類。
圖1.1.4 南中國海地區現今構造簡圖(平面圖據Tongkul,1990;剖面圖據王建橋等,2005)
南中國海周緣微地塊群主要位于南中國海洋盆的周圍,包括加里曼丹的一部分。這一區域北部與華南地塊相鄰,西面以越東斷裂同巽他陸塊相接,南至盧帕爾斷裂一線,東部以華萊士線為界與澳大利亞大陸相關的微地塊區分開。南中國海周緣微地塊群的分布格局受南中國海擴張的影響,現今分布較為分散。新生代早期,這些地塊大多不在現今的位置,自漸新世開始,受南中國海擴張的影響,這些次級地塊與華南地塊或印支地塊分離,并隨之向東、南方向漂移,最終到達現今的位置,在地質演化過程中,這些地塊發生旋轉和平移運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94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