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人類是生而自由的,但奴役無所不在,那麼征服與統治是如何起源的?在冷兵器時代,為什麼總是野蠻征服文明?但農耕中國為什麼卻可以擊潰遊牧民族匈奴?“上帝的鞭子”又如何用馬鐙輕易地改寫了歐洲史?民主又何以出現在歐洲?崖山之後,中國為什麼會走向文明滑落?火藥和印刷如何成為現代文明的起源?為什麼中國發明了火藥,卻沒有發明槍炮?為什麼中國發明了指南針,卻沒有發現新大陸?為什麼中國發明了輪子,卻盛行轎子?為什麼中國發明了鑄鐵和採煤,工業革命卻沒有發生在中國?主導現代世界的為什麼是歐洲而不是中國?……
《歷史的細節:馬鐙、輪子和機器如何重構中國與世界》從“大歷史”的角度重新審視“物”在現代世界、現代中國及現代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歷史作用,以優美節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見,揭示了真實歷史中一些普遍性的人類文明發展模式,以及其背後蘊含的紛雜吊詭的物質動因,是當下人們理解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和中國文明進化史的獨特文本。
《歷史的細節:馬鐙、輪子和機器如何重構中國與世界》從“大歷史”的角度重新審視“物”在現代世界、現代中國及現代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歷史作用,以優美節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見,揭示了真實歷史中一些普遍性的人類文明發展模式,以及其背後蘊含的紛雜吊詭的物質動因,是當下人們理解整個人類社會發展史和中國文明進化史的獨特文本。
作者簡介
杜君立,不惑之年,關中西府人。2003年嘗試文學寫作;2008年開始以博客為主的網絡寫作。其作品以社會時評、思想解構、文化批判和歷史隨筆為主。
名人/編輯推薦
《歷史的細節》由杜君立,上海三聯書店出版。馬鐙又叫“中國靴子”?歐洲的民主源于中國的馬鐙?孔子為何非常重視駕車技能?航天飛機的火箭推進器尺寸千年前已決定?為什么中國發明了指南針,卻沒有發現新大陸?火藥和印刷術何以成為現代文明的起源?美國內戰的根源是軋棉機的發明?……放下權謀與功利,帶著思想和智慧讀一本真正的歷史。
序
歷史的終結
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
很多年以前,因為“歷史的誤會”,一位中國知識分子卷入了一場“歷史的糾葛”,他留下了這首絕命詩和一篇《多余的話》。這個人就是瞿秋白。這首詩乃是集唐人詩句而成:第一句來自韋應物,第二句和最后一句來自郎士元,第三句來自杜甫。對現實來說,知識分子是多余的;對死亡來說,思想是多余的;對一本書來說,“序”是多余的——“多余的話”。人類發明語言,與其是為了溝通,不如是為了解釋;如果說書是對人生和世界的解釋,那么序就是對作者和作品的解釋。對一個向死而生的悲觀者來說,人都會死去,唯一的區別是留下什么;對一個知識分子來說,他只能留下一份“遺書”,這就是所謂的“作品”。對這個世界來說,無論富貴、權力與榮耀,還是苦難、悲傷和恥辱,所有的一切都會隨風逝去,只有歷史會留下來。瞿秋白曾經有過這樣一個疑問:“人如果有靈魂,還要這個軀殼干什么呢?人如果沒有靈魂,有這個軀殼又有什么用呢?”對人類來說,或許只有死亡才算得上是唯一一個嚴肅的問題。喬布斯說:“死亡是生命最棒的發明。”面對死亡,哲學誕生了,進而也就有了歷史。正如法國思想家雷蒙·阿隆所說:所謂歷史,就是由活著的人和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一從知識到智慧:現實的局限與理解的困境
某種意義上,人的一生意味著成長與進步。作為中國古代的智者,孔夫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當我離開三十走向四十的時候,也遇到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就是思考與解釋。我至少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為什么這樣,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正如伏爾泰所說:“我想知道人類由野蠻到文明的每一個細節。”如果我有幸能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不惑”吧。我和王小波一樣,“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歷史情結,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說:“人類的智力不能掌握著一切整體現象之起因,但是企望發現這些起因的需求卻縈繞在人類靈魂之中。”我試圖去理解哲學與宗教,雖然我不是一個像樣的讀書人,更談不上虔誠。一個人一旦開始介入思想,困惑總會隨之而來,每一種事情你總會得到無數種不同的解釋。“人可以通過對事物原因的理解而獲得自由”,世界如同草木生長,你只能看到其結果,卻看不到其過程。其實,人的智慧永遠難以超越他的生命。因為壽命和經歷的局限,所謂“智慧”往往只是一時一地的見解。今天的人們既然不比古人活得更為長久,因此也絕不比古人更加智慧。如果說今人與古人有什么不同,那么或許是信息擁有量的劇增。
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時代,理論上每個人都擁有全球的圖書館,這種海量信息足以使現代人比古人占有更多的知識。斯塔夫里阿諾斯曾說:“現代人所取得的一項杰出成就就是對過往歷史的研究和再現,而古人對在他們之前發生的事情則知之甚少。”古希臘時代最無偏見的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甚至斷言,在他所處的時代之前沒有發生過什么大事——信息的短缺使他無法得知雅典無與倫比的輝煌和貢獻。老子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信息并不代表知識,知識也不代表智慧,就如同財富并不代表幸福,因此現代人并不比古人更智慧,我們占有的知識依然很少,甚至連常識都如此匱乏。事實上,我們并不比修昔底德做得更好,現代人與古人面臨著許多同樣的困境,其中之一就是信息短缺——我們并沒有因為信息泛濫而實現信息滿足。常言說過猶不及,信息過剩導致的“淹沒效應”使真正的有效信息依然稀少,雖然這種相對信息匱乏與古代的絕對信息匱乏不可同日而語,但信息的短缺狀態依然存在。或許正因為如此,人類好學的美德才得以傳承。 正如波茲曼的悲觀預言,在一個“娛樂至死”時代,與其說我們面臨著奧威爾困境,不如說進入赫胥黎陷阱。奧威爾擔心信息被剝奪,赫胥黎則擔心有效信息被淹沒。面對新技術引發的海量信息,我們最迫切的需要或許已經不是創造新信息,而是發現真正的有效信息。因此說,在一個信息過剩時代,對信息的梳理和整合顯得非常重要,作為一個信息整合者比一個信息創造者更有意義。從內心來說,與其說我是一個寫作者,不如說我是一個讀者。“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我只是想通過對海量信息的遴選、梳理與分析,最后集腋成裘,整合出一些有趣而新鮮的有效信息,而這些“信息”和“知識”正是我所喜歡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認真的作者,但卻是一個好奇的讀者。在一個娛樂和低智的時代,英雄與權謀假歷史之名大行其道,這里常常沒有真正的“歷史”。失望的結果,便有了這本《歷史的細節》。我常常這樣想,發明文字乃至違反人好動的本性去寫作,或許都是出于一種不得已的結果,借用孟子的話來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
結束語
真讀書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從一個業余讀者到一個業余作者,我發現人是不可理喻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邏輯。黑格爾說,邏輯的展開即歷史;反過來,歷史的展開即邏輯。歷史是如此浩瀚,在艱難的寫作過程中,如此海量的信息幾乎將我淹沒,頗有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之惑,甚至電腦也頻頻崩潰。寫作是一種孕育,痛苦而又快樂。一本書改變不了世界,但一本書可能改變個人,從而改變歷史。
宋朝歐陽修不滿帝國官修的《五代史》,傾半生心血私人“自撰”了一部新《五代史》,并按“春秋大義”寫了“序文”。王安石看到后甚不以為然,批評說:“佛頭上豈可著糞?”禪宗史書《景德傳燈錄》有記載:唐朝相公崔群游覽湖南東寺,看見鳥雀在佛像頭上拉屎,就告訴住持如會說,鳥雀沒有佛性,對佛大不敬。如會禪師笑道:鳥雀也有佛性,所以它們才會選擇在佛頭上拉屎;佛性慈悲,寬忍眾生,鳥雀一定懂得。可想而知,在當下這個由教授、寫手和電視“繁榮”起來的權謀歷史主旋律中,這本業余級的粗陋湊趣之作頗有“佛頭著糞”之嫌。這或許也說明本人略有幾分歷史的“佛性”。《六祖壇經》中曾說:“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可以這樣說,這本書的寫作不過只是“小乘”而已,希望讀者諸君能夠繼續延伸閱讀加深層思考做到“中乘”;如果有人因為本書啟發而改變了“歷史”,那或許就是“大乘”吧。
除過“掉書袋”,寫作本書導致的另一個后遺癥是“啰嗦”,文章越寫越長。這在一個文化快餐速食的淺閱讀時代一定算不上優點。但是,本文總算結束了——序者,作者之意也。此為序。口占一詩云:
世界興亡多少事,往來通鑒成春秋。
草根家食無所好,著書不為稻粱謀。
流水今日新煮酒,明月當年舊沉鉤。
五千年來誰著史?地球村里說自由。
2012年2月15日,農歷壬辰年正月廿四,母親64歲壽辰
杜君立
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
很多年以前,因為“歷史的誤會”,一位中國知識分子卷入了一場“歷史的糾葛”,他留下了這首絕命詩和一篇《多余的話》。這個人就是瞿秋白。這首詩乃是集唐人詩句而成:第一句來自韋應物,第二句和最后一句來自郎士元,第三句來自杜甫。對現實來說,知識分子是多余的;對死亡來說,思想是多余的;對一本書來說,“序”是多余的——“多余的話”。人類發明語言,與其是為了溝通,不如是為了解釋;如果說書是對人生和世界的解釋,那么序就是對作者和作品的解釋。對一個向死而生的悲觀者來說,人都會死去,唯一的區別是留下什么;對一個知識分子來說,他只能留下一份“遺書”,這就是所謂的“作品”。對這個世界來說,無論富貴、權力與榮耀,還是苦難、悲傷和恥辱,所有的一切都會隨風逝去,只有歷史會留下來。瞿秋白曾經有過這樣一個疑問:“人如果有靈魂,還要這個軀殼干什么呢?人如果沒有靈魂,有這個軀殼又有什么用呢?”對人類來說,或許只有死亡才算得上是唯一一個嚴肅的問題。喬布斯說:“死亡是生命最棒的發明。”面對死亡,哲學誕生了,進而也就有了歷史。正如法國思想家雷蒙·阿隆所說:所謂歷史,就是由活著的人和為了活著的人而重建的死者的生活。
一從知識到智慧:現實的局限與理解的困境
某種意義上,人的一生意味著成長與進步。作為中國古代的智者,孔夫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當我離開三十走向四十的時候,也遇到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就是思考與解釋。我至少要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為什么這樣,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正如伏爾泰所說:“我想知道人類由野蠻到文明的每一個細節。”如果我有幸能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不惑”吧。我和王小波一樣,“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一種歷史情結,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說:“人類的智力不能掌握著一切整體現象之起因,但是企望發現這些起因的需求卻縈繞在人類靈魂之中。”我試圖去理解哲學與宗教,雖然我不是一個像樣的讀書人,更談不上虔誠。一個人一旦開始介入思想,困惑總會隨之而來,每一種事情你總會得到無數種不同的解釋。“人可以通過對事物原因的理解而獲得自由”,世界如同草木生長,你只能看到其結果,卻看不到其過程。其實,人的智慧永遠難以超越他的生命。因為壽命和經歷的局限,所謂“智慧”往往只是一時一地的見解。今天的人們既然不比古人活得更為長久,因此也絕不比古人更加智慧。如果說今人與古人有什么不同,那么或許是信息擁有量的劇增。
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信息時代,理論上每個人都擁有全球的圖書館,這種海量信息足以使現代人比古人占有更多的知識。斯塔夫里阿諾斯曾說:“現代人所取得的一項杰出成就就是對過往歷史的研究和再現,而古人對在他們之前發生的事情則知之甚少。”古希臘時代最無偏見的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甚至斷言,在他所處的時代之前沒有發生過什么大事——信息的短缺使他無法得知雅典無與倫比的輝煌和貢獻。老子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信息并不代表知識,知識也不代表智慧,就如同財富并不代表幸福,因此現代人并不比古人更智慧,我們占有的知識依然很少,甚至連常識都如此匱乏。事實上,我們并不比修昔底德做得更好,現代人與古人面臨著許多同樣的困境,其中之一就是信息短缺——我們并沒有因為信息泛濫而實現信息滿足。常言說過猶不及,信息過剩導致的“淹沒效應”使真正的有效信息依然稀少,雖然這種相對信息匱乏與古代的絕對信息匱乏不可同日而語,但信息的短缺狀態依然存在。或許正因為如此,人類好學的美德才得以傳承。 正如波茲曼的悲觀預言,在一個“娛樂至死”時代,與其說我們面臨著奧威爾困境,不如說進入赫胥黎陷阱。奧威爾擔心信息被剝奪,赫胥黎則擔心有效信息被淹沒。面對新技術引發的海量信息,我們最迫切的需要或許已經不是創造新信息,而是發現真正的有效信息。因此說,在一個信息過剩時代,對信息的梳理和整合顯得非常重要,作為一個信息整合者比一個信息創造者更有意義。從內心來說,與其說我是一個寫作者,不如說我是一個讀者。“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我只是想通過對海量信息的遴選、梳理與分析,最后集腋成裘,整合出一些有趣而新鮮的有效信息,而這些“信息”和“知識”正是我所喜歡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認真的作者,但卻是一個好奇的讀者。在一個娛樂和低智的時代,英雄與權謀假歷史之名大行其道,這里常常沒有真正的“歷史”。失望的結果,便有了這本《歷史的細節》。我常常這樣想,發明文字乃至違反人好動的本性去寫作,或許都是出于一種不得已的結果,借用孟子的話來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
結束語
真讀書人天下少,不如意事古今多。從一個業余讀者到一個業余作者,我發現人是不可理喻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邏輯。黑格爾說,邏輯的展開即歷史;反過來,歷史的展開即邏輯。歷史是如此浩瀚,在艱難的寫作過程中,如此海量的信息幾乎將我淹沒,頗有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之惑,甚至電腦也頻頻崩潰。寫作是一種孕育,痛苦而又快樂。一本書改變不了世界,但一本書可能改變個人,從而改變歷史。
宋朝歐陽修不滿帝國官修的《五代史》,傾半生心血私人“自撰”了一部新《五代史》,并按“春秋大義”寫了“序文”。王安石看到后甚不以為然,批評說:“佛頭上豈可著糞?”禪宗史書《景德傳燈錄》有記載:唐朝相公崔群游覽湖南東寺,看見鳥雀在佛像頭上拉屎,就告訴住持如會說,鳥雀沒有佛性,對佛大不敬。如會禪師笑道:鳥雀也有佛性,所以它們才會選擇在佛頭上拉屎;佛性慈悲,寬忍眾生,鳥雀一定懂得。可想而知,在當下這個由教授、寫手和電視“繁榮”起來的權謀歷史主旋律中,這本業余級的粗陋湊趣之作頗有“佛頭著糞”之嫌。這或許也說明本人略有幾分歷史的“佛性”。《六祖壇經》中曾說:“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可以這樣說,這本書的寫作不過只是“小乘”而已,希望讀者諸君能夠繼續延伸閱讀加深層思考做到“中乘”;如果有人因為本書啟發而改變了“歷史”,那或許就是“大乘”吧。
除過“掉書袋”,寫作本書導致的另一個后遺癥是“啰嗦”,文章越寫越長。這在一個文化快餐速食的淺閱讀時代一定算不上優點。但是,本文總算結束了——序者,作者之意也。此為序。口占一詩云:
世界興亡多少事,往來通鑒成春秋。
草根家食無所好,著書不為稻粱謀。
流水今日新煮酒,明月當年舊沉鉤。
五千年來誰著史?地球村里說自由。
2012年2月15日,農歷壬辰年正月廿四,母親64歲壽辰
杜君立
目次
自序:歷史的終結 馬鐙的民主 馬的馴化 馬的統治 馬的歷史 馬的征服 馬的戰爭 中國靴子 騎士時代 十字軍騎士 城堡時代 騎士文化 騎士精神 騎士文學 騎士與遊俠 騎士的挽歌 輪子的征服 輪子的起源 中國的起源 權力的起源 革命的起源 戰爭的起源 不平等的起源 現代的起源 速度的起源 機器的塑造 時間的起源 時間的機器 木器時代 棉花革命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機器的心臟 工業革命 機器公敵 機器資本主義 美國模式 殺人機器 李約瑟難題 傳統遭遇現代 中國的輪回 機器的專制 浮士德文明 機器的終結 美麗新世界
書摘/試閱
1865年,英國鐵產量為481.9萬噸,遙居世界第一。極盛時期的聯合王國成為第一個鋼鐵王國,它生產了全世界53%的鋼鐵、50%的煤,消耗了全球一半原棉產量,全世界1/3的商船掛著英國的旗幟。聯合王國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2%,占歐洲人口的10%,卻擁有50%左右的世界現代工業能力。在1838年納斯密斯蒸汽錘開始普遍使用以后,鋼材加工技術已經非常完善。1863年誕生了第一艘鋼殼船和第一輛鋼鐵機車,一個無所不能的鋼鐵機器時代開始了。一位英國爵士感慨地說:“鋼鐵的氣質已經把我們英格蘭變成了一個帶鐵面具的人。”
薩瓦奇在《運輸經濟史》中說:“怎么高估鐵路的影響都不過分。”鐵路是歷史上推動經濟起飛的最強有力的單一因素。理查德·雷諾茲從1767年起,就用鐵軌來代替那些把科爾布魯克戴爾的礦山與高爐聯系起來的木軌。短短數年內,鐵路支配了長途運輸,能夠以比在公路或運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運送旅客和貨物。1838年,英國已擁有500英里鐵路;到1850年,擁有6600英里鐵路;到1870年,擁有15500英里鐵路。鐵路與火車成為人類命運的象征,歷史如同火車這個鋼鐵巨獸身下冰冷的鐵軌,伸向無窮的遠方。霍布斯鮑姆在《革命的年代》中說:
鐵路的路塹、橋梁和車站,已形成了公共建筑群,相比之下,埃及的金字塔、古羅馬的引水渠,甚至中國的長城也顯得黯然失色,流于一種鄉土氣。鐵路是人類經由技術而取得巨大勝利的標志。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