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作者通過對作曲家田豐生活周圍諸多親朋好友的採訪,以親歷者們的口述及議論,記述了作曲家一生的經歷:音樂創作——民族管弦樂《舟山鑼鼓》、交響合唱、《大涼山之歌》、大合唱 《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歌劇《大野芳菲》等作品的創作;文化活動——特別是在作曲家後半生所從事的文化活動,他創建“雲南民族文化傳習館”的種種經歷和“源文化”的概念等等。
名人/編輯推薦
《孤獨的音樂旅者(田豐傳)》作者施雪鈞通過對作曲家田豐生活周圍諸多親朋好友的采訪,以親歷者們的口述及議論,記述了作曲家一生的經歷:音樂創作——民族管弦樂《舟山鑼鼓》、交響合唱、《大涼山之歌》、大合唱《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歌劇《大野芳菲》等作品的創作;文化活動——特別是在作曲家后半生所從事的文化活動,他創建“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的種種經歷和“源文化”的概念等等。
序
兩年前,雪鈞小兄來我家,談及想為當代中國重要作曲家——田豐寫傳并征詢我的意見時,我持支持態度。兩年后的2013年初春,也就是在田豐誕辰八十周年前夕,當三十多萬字的《田豐傳》書稿放在我案頭并請我作序時,我心里為之一震。
為音樂家寫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因為,音樂寫作不同于其他文學創作。文學大家蕭伯納就曾說:“音樂寫作(或樂評家)必須由具有相當功底和成就的人士來擔任。除了具備良好的常識和對這世界的豐富認知這項基本條件之外,一個音樂作家還應該具備三個主要條件:一是必須具有高尚精深的音樂審美鑒賞力和趣味;二呢,必須是個熟練的寫家;再則必須是個有經驗的作者;到處都能找到這三項中缺一少二的作者,但只有這三項的完整結合才是優秀音樂作家所必不可少的”。正因為如此,目前國內還鮮見令人信服的音樂家傳記作家。
顯然,雪鈞小兄已跨越了橫亙在音樂寫作路上的障礙。這與他從事新聞工作幾十年來所積累下來的采訪經驗和方法有關。在近十年中,他單獨采訪了五六十位中外最知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和歌唱家,這從他已經出版的訪談錄《離上帝最近的人》一書中可知曉;當然,還得益于他長期來對音樂的專注和癡迷,以及對音樂寫作的激情。幾十年來,他愛樂如癡,不僅接觸大量的古典音樂作品,為了了解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和動機、作品的深刻內涵以及和音樂家的個性,他長期來堅持廣泛閱讀偉大作曲家、音樂家的傳記,從中汲取養料,作出自己的藝術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發表了不少鮮活有個性的音樂文章。有了這種藝術與文學的積累,《田豐傳》一書的出版也就有了注腳。
《田豐傳》讓我看到了一個傳記作者對一個他所陌生的寫作對象從初識——認知——深入——客觀——熱忱的寫作過程;一本傳記著作誕生背后的艱辛,以及作者對藝術家的尊重所體現出的嚴謹的寫作態度。
書中有一段話,使我頗為感動:“……我進入了一年零七個月的漫長采訪與寫作。在將近一年時間中,我無數次往返云南、北京進行采訪。在海口、武漢、重慶、南京、上海、西安等地追蹤那些重要的見證者,在田豐生前工作過生活過的地方,尋訪了六十多位他的生前好友、同事及親屬,在這些親歷者的口中,尋找他那鮮活的蹤跡。并且閱讀了幾乎所有涉獵田豐的文字資料,查看了十幾本參考書,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寫作。……面對逾百小時的訪談錄音,在近一年中,我埋首案頭,陷入了痛苦的“分娩”之中。幾乎每一個小時的采訪錄音,都得耗時四五個小時進行整理歸類,分析考證與思考。我患上了‘錄音恐懼癥’,以至于一聽到錄音聲就高度神經質,坐立不安,逃離電腦,這聲音太折磨人。在漫長的文字游戲中,我恍如走進了一條黑暗的隧道而見不到光亮。許多個深夜,寂靜的書房里,只有我家那只白貓,乖順地趴在我的書桌上陪伴著我。而我唯一的快樂,就是眼見不斷在增厚的書稿……”
我們想想,這對一個采訪費用完全需要自籌、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后又毫無利益可言的傳記作者來說,他的付出是多么大,他對音樂的熱情有多么深?
在傳記中,我還看到,作者力爭將一個才華橫溢的作曲大家還原為凡人,讓人們看到偶像的原生態。使你靠近他,就像靠近任何一個平常人一樣。在他的筆下,“所有大師們的磨難、榮耀和挫折的經歷,其實與我們所有人并無二致”。
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在不少寫音樂家的文章中,要么是充滿著詳盡的作品注釋和結構分析,乃至管弦樂配器法的細節,而忽視了那些鮮活而有生活氣息的真實細節,仿佛音樂創作者和演奏者的個性與其創作和演奏毫無關系;要么充斥著大量的個人隱私或緋聞或逸事來抓人眼球,增加賣點,這是一個誤區。
而《田豐傳》則不同。洋洋灑灑十二章節,再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田豐;一個與常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欲、激情浪漫的田豐;一個天真的可愛的田豐;一個客觀真實的田豐。”顯然如雪鈞小兄所說:“寫單調、蒼白的文獻或資料式的文章,不符合我的興趣和寫作方式,我努力不讓自己走那條路。于是我下筆時盡量避開那些深奧與枯燥的音樂技法。而我需要做的是:選擇的主角他或她,必須是具有很高藝術造詣以及聲望的公眾人物;哪些元素讓故事在本質上變得更有趣,具有持續的吸引力?文章如何能生猛鮮活,具有活靈活現的品質等等。”
我與田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交往是在1997年。那年,應廣東省有關方面邀請,我與喬羽和田豐一起合作,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一臺音樂會。為此,我與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原部長朱小丹等人相約,在昆明會合后,來到地處安寧市的田豐傳習館考察。那時的田豐神采奕奕,他醞釀已久的“一個偉大的文化夢想”塵埃落定,成為現實。
傳習館非常簡陋但充滿活力,盡管沒有任何財產、沒有整潔明亮的教室、鋼琴與樂器等教具、沒有課本及教材,以及它的未來前途將如何,可它擁有云南一些少數民族珍貴的民間藝術瑰寶。這些瑰寶,全在民間藝人的心里、口中和腳下。
當然,傳習館的最大資源還在于,有一個非同一般、隨時都在發現與挖掘民間瑰寶的音樂家,那就是田豐本人。田豐的客廳兼飯廳里,懸掛了一幅字:“有根就是福”。在他那由豬圈改造成的臥室兼琴房里,鋼琴上方也懸掛著一幅字:‘心靜則遠,心潔則堅’,我想這就是田豐做事做人的準則。田豐當時對我們介紹說:“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是一所最貧窮也是一所最富裕的學校,是一所最平凡也是一所最偉大的學校。結論如何,將留給后人去評說。”他為民族民間“源文化”做出的努力和犧牲,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那次合作,我們非常愉快,音樂會也很成功。很多年后我又去廣東,回憶起當年與田豐合作往事時,現任廣東省省長的朱小丹在發言中,動情地緬懷這位遠去天國的作曲家。
如上所述,田豐是一位值得紀念的中國當代重要作曲家。他才華橫溢,激情似火,一生寫出了許多音樂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創作于1970年的交響合唱《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便是新中國成立后涌現出來的精品力作。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田豐被浩瀚深厚的云南民族文化藝術所震撼,為此,他遠離北京,十幾年扎根云南,創作出合唱組曲《云南風情》、大型樂舞《愛的足跡》和《紅土情》等力作。其中,《云南風情》于1994年被國家評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
作為當代中國重要的作曲家,田豐雖然辭世已經十二年,但他留下大量的音樂遺產,猶為重要的是,作曲家超越音樂本身,開啟了捍衛中華民族“源文化”的先河。他創辦的“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向全社會提出了“保護原生態文化”的嚴肅命題,昭示了一位藝術家在人類文化傳承的危機時代的責任與風范。在當今充滿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會中,這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對藝術的無比虔誠精神以及他不受任何利益驅使、讓“藝術自然流淌”的創作形態,實在難能可貴,是年輕一代音樂家的楷模。
作為“原生態”藝術的倡導者,他對民間藝術的發掘、保護與傳承等方面的遠見卓識,很多年后,終于使“原生態”在中國音樂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田豐傳》一書中寫道:“田豐之前的云南,是個素材基地,電影《五朵金花》《阿詩瑪》等,都是外省市的藝術家在云南采風后,運用‘云南元素’創作出的優秀作品。為此本土藝術家們悲哀自己永遠只是邊緣化的產物。恰恰是田豐,發現了‘農民音樂根文化’的巨大價值,他拯救了一大批美妙悅耳、地地道道的少數民族民間歌舞,使它們免遭行將毀滅的厄運,成為人類的藝術財產。”
事實也如此,這些寶貴的民問文化藝術財富,使而今的云南在經濟發展中大受其益、云南的少數民族大得其益、云南的藝術家大得其益。正因為如此,田豐對于云南人乃至中國人來說,是個不該被忘卻的大作曲家。
傳記中總結田豐“對活著的少數民族源文化的發掘、保護與傳承的超前意識,乃至身先垂范的悲壯之舉,使云南藝術家掀起了一場改變意識,重新認知與審視本土文化藝術價值的‘頭腦風暴’。這些文化精英的意識大轉型,直接推進了云南民族文化藝術的進程,乃至中國民族音樂史的進程”的觀點,我對此贊同。
為中國當代出類拔萃的藝術家、音樂家作傳,原本是我們文化部門應該做的事。然而遺憾的是,長期來,這項工作被疏忽了。
就拿田豐來說,他一生很低調,晚年時一心撲在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里,他極少接受媒體采訪,鮮有書信、文章、音像等資料留世,近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田豐作品的研究方興未艾,可他許多作品的創作背景與動機,迄今仍是一個尚未揭開的謎,這令研究者們頗感頭疼。
雪鈞小兄的勤筆勞作,彌補了當前中國重要作曲家傳記匱乏的某些不足。我以為,這樣的傳記,不僅僅是音樂家的傳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紀錄的某個時期的一段歷史,也是對音樂史上那些重要人物的某些補充。
為音樂家寫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因為,音樂寫作不同于其他文學創作。文學大家蕭伯納就曾說:“音樂寫作(或樂評家)必須由具有相當功底和成就的人士來擔任。除了具備良好的常識和對這世界的豐富認知這項基本條件之外,一個音樂作家還應該具備三個主要條件:一是必須具有高尚精深的音樂審美鑒賞力和趣味;二呢,必須是個熟練的寫家;再則必須是個有經驗的作者;到處都能找到這三項中缺一少二的作者,但只有這三項的完整結合才是優秀音樂作家所必不可少的”。正因為如此,目前國內還鮮見令人信服的音樂家傳記作家。
顯然,雪鈞小兄已跨越了橫亙在音樂寫作路上的障礙。這與他從事新聞工作幾十年來所積累下來的采訪經驗和方法有關。在近十年中,他單獨采訪了五六十位中外最知名的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和歌唱家,這從他已經出版的訪談錄《離上帝最近的人》一書中可知曉;當然,還得益于他長期來對音樂的專注和癡迷,以及對音樂寫作的激情。幾十年來,他愛樂如癡,不僅接觸大量的古典音樂作品,為了了解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和動機、作品的深刻內涵以及和音樂家的個性,他長期來堅持廣泛閱讀偉大作曲家、音樂家的傳記,從中汲取養料,作出自己的藝術判斷,提出自己的見解,發表了不少鮮活有個性的音樂文章。有了這種藝術與文學的積累,《田豐傳》一書的出版也就有了注腳。
《田豐傳》讓我看到了一個傳記作者對一個他所陌生的寫作對象從初識——認知——深入——客觀——熱忱的寫作過程;一本傳記著作誕生背后的艱辛,以及作者對藝術家的尊重所體現出的嚴謹的寫作態度。
書中有一段話,使我頗為感動:“……我進入了一年零七個月的漫長采訪與寫作。在將近一年時間中,我無數次往返云南、北京進行采訪。在海口、武漢、重慶、南京、上海、西安等地追蹤那些重要的見證者,在田豐生前工作過生活過的地方,尋訪了六十多位他的生前好友、同事及親屬,在這些親歷者的口中,尋找他那鮮活的蹤跡。并且閱讀了幾乎所有涉獵田豐的文字資料,查看了十幾本參考書,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寫作。……面對逾百小時的訪談錄音,在近一年中,我埋首案頭,陷入了痛苦的“分娩”之中。幾乎每一個小時的采訪錄音,都得耗時四五個小時進行整理歸類,分析考證與思考。我患上了‘錄音恐懼癥’,以至于一聽到錄音聲就高度神經質,坐立不安,逃離電腦,這聲音太折磨人。在漫長的文字游戲中,我恍如走進了一條黑暗的隧道而見不到光亮。許多個深夜,寂靜的書房里,只有我家那只白貓,乖順地趴在我的書桌上陪伴著我。而我唯一的快樂,就是眼見不斷在增厚的書稿……”
我們想想,這對一個采訪費用完全需要自籌、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后又毫無利益可言的傳記作者來說,他的付出是多么大,他對音樂的熱情有多么深?
在傳記中,我還看到,作者力爭將一個才華橫溢的作曲大家還原為凡人,讓人們看到偶像的原生態。使你靠近他,就像靠近任何一個平常人一樣。在他的筆下,“所有大師們的磨難、榮耀和挫折的經歷,其實與我們所有人并無二致”。
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在不少寫音樂家的文章中,要么是充滿著詳盡的作品注釋和結構分析,乃至管弦樂配器法的細節,而忽視了那些鮮活而有生活氣息的真實細節,仿佛音樂創作者和演奏者的個性與其創作和演奏毫無關系;要么充斥著大量的個人隱私或緋聞或逸事來抓人眼球,增加賣點,這是一個誤區。
而《田豐傳》則不同。洋洋灑灑十二章節,再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田豐;一個與常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欲、激情浪漫的田豐;一個天真的可愛的田豐;一個客觀真實的田豐。”顯然如雪鈞小兄所說:“寫單調、蒼白的文獻或資料式的文章,不符合我的興趣和寫作方式,我努力不讓自己走那條路。于是我下筆時盡量避開那些深奧與枯燥的音樂技法。而我需要做的是:選擇的主角他或她,必須是具有很高藝術造詣以及聲望的公眾人物;哪些元素讓故事在本質上變得更有趣,具有持續的吸引力?文章如何能生猛鮮活,具有活靈活現的品質等等。”
我與田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交往是在1997年。那年,應廣東省有關方面邀請,我與喬羽和田豐一起合作,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一臺音樂會。為此,我與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原部長朱小丹等人相約,在昆明會合后,來到地處安寧市的田豐傳習館考察。那時的田豐神采奕奕,他醞釀已久的“一個偉大的文化夢想”塵埃落定,成為現實。
傳習館非常簡陋但充滿活力,盡管沒有任何財產、沒有整潔明亮的教室、鋼琴與樂器等教具、沒有課本及教材,以及它的未來前途將如何,可它擁有云南一些少數民族珍貴的民間藝術瑰寶。這些瑰寶,全在民間藝人的心里、口中和腳下。
當然,傳習館的最大資源還在于,有一個非同一般、隨時都在發現與挖掘民間瑰寶的音樂家,那就是田豐本人。田豐的客廳兼飯廳里,懸掛了一幅字:“有根就是福”。在他那由豬圈改造成的臥室兼琴房里,鋼琴上方也懸掛著一幅字:‘心靜則遠,心潔則堅’,我想這就是田豐做事做人的準則。田豐當時對我們介紹說:“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是一所最貧窮也是一所最富裕的學校,是一所最平凡也是一所最偉大的學校。結論如何,將留給后人去評說。”他為民族民間“源文化”做出的努力和犧牲,深深地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那次合作,我們非常愉快,音樂會也很成功。很多年后我又去廣東,回憶起當年與田豐合作往事時,現任廣東省省長的朱小丹在發言中,動情地緬懷這位遠去天國的作曲家。
如上所述,田豐是一位值得紀念的中國當代重要作曲家。他才華橫溢,激情似火,一生寫出了許多音樂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創作于1970年的交響合唱《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便是新中國成立后涌現出來的精品力作。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田豐被浩瀚深厚的云南民族文化藝術所震撼,為此,他遠離北京,十幾年扎根云南,創作出合唱組曲《云南風情》、大型樂舞《愛的足跡》和《紅土情》等力作。其中,《云南風情》于1994年被國家評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
作為當代中國重要的作曲家,田豐雖然辭世已經十二年,但他留下大量的音樂遺產,猶為重要的是,作曲家超越音樂本身,開啟了捍衛中華民族“源文化”的先河。他創辦的“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向全社會提出了“保護原生態文化”的嚴肅命題,昭示了一位藝術家在人類文化傳承的危機時代的責任與風范。在當今充滿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會中,這種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對藝術的無比虔誠精神以及他不受任何利益驅使、讓“藝術自然流淌”的創作形態,實在難能可貴,是年輕一代音樂家的楷模。
作為“原生態”藝術的倡導者,他對民間藝術的發掘、保護與傳承等方面的遠見卓識,很多年后,終于使“原生態”在中國音樂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田豐傳》一書中寫道:“田豐之前的云南,是個素材基地,電影《五朵金花》《阿詩瑪》等,都是外省市的藝術家在云南采風后,運用‘云南元素’創作出的優秀作品。為此本土藝術家們悲哀自己永遠只是邊緣化的產物。恰恰是田豐,發現了‘農民音樂根文化’的巨大價值,他拯救了一大批美妙悅耳、地地道道的少數民族民間歌舞,使它們免遭行將毀滅的厄運,成為人類的藝術財產。”
事實也如此,這些寶貴的民問文化藝術財富,使而今的云南在經濟發展中大受其益、云南的少數民族大得其益、云南的藝術家大得其益。正因為如此,田豐對于云南人乃至中國人來說,是個不該被忘卻的大作曲家。
傳記中總結田豐“對活著的少數民族源文化的發掘、保護與傳承的超前意識,乃至身先垂范的悲壯之舉,使云南藝術家掀起了一場改變意識,重新認知與審視本土文化藝術價值的‘頭腦風暴’。這些文化精英的意識大轉型,直接推進了云南民族文化藝術的進程,乃至中國民族音樂史的進程”的觀點,我對此贊同。
為中國當代出類拔萃的藝術家、音樂家作傳,原本是我們文化部門應該做的事。然而遺憾的是,長期來,這項工作被疏忽了。
就拿田豐來說,他一生很低調,晚年時一心撲在云南民族文化傳習館里,他極少接受媒體采訪,鮮有書信、文章、音像等資料留世,近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田豐作品的研究方興未艾,可他許多作品的創作背景與動機,迄今仍是一個尚未揭開的謎,這令研究者們頗感頭疼。
雪鈞小兄的勤筆勞作,彌補了當前中國重要作曲家傳記匱乏的某些不足。我以為,這樣的傳記,不僅僅是音樂家的傳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紀錄的某個時期的一段歷史,也是對音樂史上那些重要人物的某些補充。
目次
序/趙季平
前言
田豐語錄摘要
親歷者語錄摘要
第1章《殉道者》前與畫家的對話
第一節《殉道者》與“堂吉訶德”
第二節遲來的“朝圣者”
第2章沒有色彩的童年
第一節天才的宿命
第二節嘉陵江上九死一生
第3章從教養院到國立音樂院幼年班
第一節逃離保育院
第二節為了吃肉學音樂
第4章從“戰士”到音樂學院驕子
第一節重過“鬼門關”
第二節走講音樂象牙塔
第5章才情顯露中央樂團
第一節踏入樂界“珠穆朗瑪峰”
第二節《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確立創作地位
第6章被“牽著鼻子走”的歲月
第一節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業務狂
第二節迷失方向的創作
第7章走進創作的自由王國
第一節走進“靈感之源”云之南
第二節《云南風情》重樹藝術高度
第8章《愛的足跡》的風波
第一節大自然的虔誠者
第二節“原生態印記”之作遭舉報
第9章“論變”中音樂人生的蛻變
第一節女人,是人生的音樂
第二節蛻變之地紅河
第10章傳習館,一個偉大的文化夢想
第一節可愛的“大風車斗士”
第二節“傻子、瘋子與江湖騙子”
第11章文化生死結下的“興衰存亡”
第一節悲劇的誕生——七年傳習館的興衰
第二節悲劇的誕生——七年傳習館的存亡
第12章十年《屈原》終成一夢
第一節最后的悲情歲月
第二節遠行的孤獨者
附錄田豐事記表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
田豐語錄摘要
親歷者語錄摘要
第1章《殉道者》前與畫家的對話
第一節《殉道者》與“堂吉訶德”
第二節遲來的“朝圣者”
第2章沒有色彩的童年
第一節天才的宿命
第二節嘉陵江上九死一生
第3章從教養院到國立音樂院幼年班
第一節逃離保育院
第二節為了吃肉學音樂
第4章從“戰士”到音樂學院驕子
第一節重過“鬼門關”
第二節走講音樂象牙塔
第5章才情顯露中央樂團
第一節踏入樂界“珠穆朗瑪峰”
第二節《為毛主席詩詞譜曲五首》確立創作地位
第6章被“牽著鼻子走”的歲月
第一節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業務狂
第二節迷失方向的創作
第7章走進創作的自由王國
第一節走進“靈感之源”云之南
第二節《云南風情》重樹藝術高度
第8章《愛的足跡》的風波
第一節大自然的虔誠者
第二節“原生態印記”之作遭舉報
第9章“論變”中音樂人生的蛻變
第一節女人,是人生的音樂
第二節蛻變之地紅河
第10章傳習館,一個偉大的文化夢想
第一節可愛的“大風車斗士”
第二節“傻子、瘋子與江湖騙子”
第11章文化生死結下的“興衰存亡”
第一節悲劇的誕生——七年傳習館的興衰
第二節悲劇的誕生——七年傳習館的存亡
第12章十年《屈原》終成一夢
第一節最后的悲情歲月
第二節遠行的孤獨者
附錄田豐事記表
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一節《殉道者》與“堂吉訶德”
都說云南的云,給人于夢幻與遐想。
文學大家沈從文說:“云南特點之一,就是天上的云變化得出奇。尤其是傍晚時候,云的顏色,云的形狀,云的風度,實在動人……”
可云南的云,自有另一番美妙,往往一片云,就是一陣雨。
那一次去麗江。車行在蒼山腳下洱海邊的公路上,紅土、綠植、云絮、藍天,與陽光下的陰坡,波光粼粼的洱海,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山水畫。不由使人感慨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如何在高原上造化出如此杰作的。
忽而天邊飄來一片鑲著金邊的黑云,接著嘩嘩就是一陣雨。云飄走了,倏然,一道半弧形的彩虹,橫架在蒼山洱海之上。
空山新雨,蒼翠欲滴、空氣中漂浮著清新的泥土味,恍如置身隔世的夢幻中。我不由想起了遠在天國,把卓越藝術才華和生命的黃金歲月獻給了這方紅土地的中國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先行者、當代中國重要作曲家——田豐。也許,這位浪漫主義作曲家,此時正在天國中浸潤著安詳,享受著寧靜,夢幻著他未盡的理想。
思維飄忽漸遠,我耳邊響起了云南一位藝術家朋友的話:“田豐沒走,變成了一片云,停駐在彩云之南的明凈藍天中……”
五年前,在采訪云南知名作曲家萬里時,我聽說了田豐。之后,行走在云南各地,不斷聽到人們談及他。慢慢地我感覺到,盡管時間在推移,但“田豐效應”還在發酵;他的影響無處不在,有關他的藝術觀念、個人傳說以及傳習館的成敗得失,在如今云南省文化藝術界的一些會議上,還常常被提及;人們對他的人格魅力、音容笑貌及發自內心的那種崇敬和敬仰,留在了許多文藝界人士的記憶深處。
云南知名作曲家、原云南省藝術學院院長劉曉耕在他的《云南回聲——曉耕合唱作品集》后記中寫道:“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一位圣人來到云南,他立刻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樂思如潮,創作了一批優秀合唱作品。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合唱組曲《云南風情》。這位圣人就是著名作曲家田豐先生……”
2011年12月,在紅河州歌舞團建團六十周年的大型研討會上,來自北京、四川、上海及云南省內的專家們,再次憶及田豐。“田豐是云南文化藝術的啟蒙者”。云南一位音樂教授如是說。
在許多人的敘述中,忽然我感到了有一種價值在閃光。為什么他離世十年后,那個“夢幻之地”——云南文化藝術界的精英們還在津津樂道地談淪他?而在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那些在國內聲名顯赫的音樂大家們,一談及他們的故友田豐就嘖嘖嘆惋。
那么,田豐究竟又是怎樣一個人?他在中國音樂史上的地位如何?為何一位如此有名望的作曲家在死后,存折上竟然毫無分文?又是什么動機,促使他晚年離婚舍家,拋棄了優裕生活,走出皇城根下,在西南邊陲一個窮鄉僻壤中堅守了七年孤獨與清貧?他創辦的傳習館,對當代中國音樂的影響又如何?我的腦海中,一個個有關他的故事,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記。記憶尤甚的是云南女作家何真給我講的那個故事。
二十多年前,在云南畫家姚鐘華家中,何真第一次見到田豐,姚鐘華的一句玩笑介紹語使她頗為驚訝:“這是中國的堂吉訶德!”
這個稱謂有點不雅。塞萬提斯筆下的那個騎士小說看多后想入非非、失去理性的鄉下紳士,是一個用硬紙做盔甲、騎著那匹皮包骨頭名日“天下無雙”的瘦馬,用長矛獨自與大風車廝殺、生活在夢幻中的游俠騎士。田豐又怎么與“堂吉訶德”掛上鉤了?那一天,姚鐘華將他為田豐畫的一幅《堂吉訶德》,送給了他。這下,何真來了興趣。
在與田豐深入長久接觸后,何真感慨道,這是一位“悲情英雄”!那幅畫,實質上代表著當時云南文化藝術界不少人對田豐的某種看法。
田豐的形象,在我腦中發酵,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時而“迂腐”,時而高大。我有了一種走近他的強烈渴望,希冀能“破門而入”,進入他的世界。
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博導、中國民歌權威黃白在得知我要寫《田豐傳》后說:“田豐這人,非常值得寫!”無疑,堅定的語氣,給了我莫大的勇氣。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