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學研究(簡體書)
商品資訊
ISBN13:9787552004373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作者:夏金華
出版日:2013/12/01
裝訂/頁數:平裝/335頁
規格:23.5cm*16.8cm (高/寬)
版次:1
人民幣定價:44.8 元
定價
:NT$ 269 元優惠價
:87 折 234 元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通過問題式的研究發現,隋唐兩代整體的佛學系統主要是圍繞著緣起說、佛性論、修行成佛的方法與途徑三種理論展開的,至于判教、法統等其他理論則處于次一等或輔助性的地位。本書即循此思路,以探索天臺、三論、法相、華嚴、凈土、密教、律宗、禪宗等宗派的核心教義,不取賅備無遺。這樣的研究既不同于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佛學的傳統,也有別于當今盛行的取西方哲學(或史學)的框架來范圍佛學的方式,又與“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努力存在明顯的差異,在學術界沒有先例。本書篇章結構的安排,在看似承襲舊貫的論述中.重在展示各宗派高僧橫向之間的相互爭論與融和的佛學風貌。同時,對天臺的一念三千、性惡說、無情有性以及法相宗的唯識無境、禪宗的頓悟與漸悟之爭等諸問題,兼及隋唐佛學的興起和衰落之由,均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作者簡介
夏金華,1958年生,浙江建德人。上海佛學院首屆畢業生。有過八年出家經驗,法名靜華,做過監院。現供職于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為哲學博士、研究員、中國哲學研究室主任。撰有《佛學與易學》(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金剛頂經釋譯》(臺灣佛光出版社,1997)、《佛教善惡觀》(合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中國佛教的制度與儀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寶相莊嚴:五百羅漢集釋》(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印光大師年譜長編》(臺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等10部學術著作;主編《慧炬文庫》一至四輯,并在加拿大、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及內地報刊、雜志發表《明末士大夫逃禪原因初探》、《中國佛教的特色:平民化、禪觀實踐與圓融精神》、《佛學理論中沒有“本體論”》等論文80余篇。
名人/編輯推薦
《隋唐佛學研究》關注隋唐佛學繁榮的內在動力,隋唐佛學的中心議題等許多在相關領域未解決的問題,對隋唐佛學的興起與衰落的原因,以及對龐雜深奧的教義,尤其是這一時期佛學的中心議題、各大宗派之間相互交流的情形深入關注,進行了進一步的探索。
目次
引論
一、隋唐佛學繁榮的內在動力:爭論與融合
二、隋唐佛學的中心議題:“緣起論”、“佛性論”、“修行成佛的
方法與途徑”三種理論
三、本書的論述范圍
四、關于研究方法的問題
第一章隋唐佛學興起的內因與外緣
一、六朝佛學的持續勃興與人才的聚集
二、外部的條件
第二章天臺智額的思想理論與實踐學說
一、“一念三千”的緣起意蘊
二、佛性說的流變與整合
三、“六即佛”與止觀修習
第三章天臺學說的繼承
一、灌頂闡述涅槃佛性思想的理由
二、智威、慧威與玄朗的止觀傳承
第四章荊溪湛然與“無情有性”
一、湛然時代的佛教形勢
二、“無情有性”說的本質及其影響
第五章三論宗的“緣起性空”理論
一、羅什以來“性空”學說的傳承系統
二、“八不”緣起
三、“草木有佛性”
第六章法相宗的“緣起”之義
一、唯識所現的“賴耶緣起”
二、“唯識無境”的內在含義
第七章法相宗后學的“五種姓”說
一、“五種姓”說形成的本末因緣
二、“一性皆成”與“五姓各別”的種種典據
三、雙方爭論的主要內容及過程
第八章“慈恩”與“西明”的“佛性”論諍
一、引起爭論的歷史原因
二、圓測有關佛性問題的主張
三、“慈恩”與“西明”爭議的結局
第九章唯識學的成佛階位與實踐理論
一、法相宗的“五位”說
二、“轉識成智”的實現、價值及過程
第十章律宗的戒學與觀法
一、律學的流傳曲折與“戒體論”的分歧
二、大小乘戒律的會通與妙詮
三、從“化教”之判看“南山三觀”
第十一章漢傳密教的“即身成佛”論與修持方式
一、“即身成佛”思想與顯教之差異及其本質
二、“即身成佛”的理據與金、胎兩部曼荼羅
第十二章凈土思想的實踐法門
一、西方凈土的經論依據與高僧之闡揚
二、“老實念佛”的方法與成就
第十三章華嚴宗的緣起說
一、無盡緣起
二、“四法界”與“十玄門”
第十四章華嚴的修行次第與成佛實踐
一、五教的位次
二、華嚴觀法的特色
三、“禪教一致”
第十五章佛教義學宗派的趨向沒落
一、內外的雙重打擊使天臺宗走下坡路
二、法相宗趨于消沉的原因
三、從“十玄門”理論的發展進程看華嚴宗的式微
第十六章禪宗的崛起
一、從達摩到弘忍及神秀的禪法傳承
二、六祖惠能的頓悟法門與實踐方式
第十七章禪門內外之紛爭
一、六朝至隋唐“頓”、“漸”之爭的主要特征
二、“頓悟”與“漸悟”爭論的實質
三、“漸修頓悟”與南宗祖師的修行
四、“即心即佛”與“念佛成佛”的優劣之辯
第十八章唐宋之際儒學的吐故納新
一、禪宗悟道方式的多樣化形成“五家七宗”
二、從梁肅的佛學修養到李翱的《復性書》
結語
一、人才聚散成敗得失
二、佛學輝煌禪觀冷落
跋尾
主要閱讀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二、日文書目
三、西文書目
一、隋唐佛學繁榮的內在動力:爭論與融合
二、隋唐佛學的中心議題:“緣起論”、“佛性論”、“修行成佛的
方法與途徑”三種理論
三、本書的論述范圍
四、關于研究方法的問題
第一章隋唐佛學興起的內因與外緣
一、六朝佛學的持續勃興與人才的聚集
二、外部的條件
第二章天臺智額的思想理論與實踐學說
一、“一念三千”的緣起意蘊
二、佛性說的流變與整合
三、“六即佛”與止觀修習
第三章天臺學說的繼承
一、灌頂闡述涅槃佛性思想的理由
二、智威、慧威與玄朗的止觀傳承
第四章荊溪湛然與“無情有性”
一、湛然時代的佛教形勢
二、“無情有性”說的本質及其影響
第五章三論宗的“緣起性空”理論
一、羅什以來“性空”學說的傳承系統
二、“八不”緣起
三、“草木有佛性”
第六章法相宗的“緣起”之義
一、唯識所現的“賴耶緣起”
二、“唯識無境”的內在含義
第七章法相宗后學的“五種姓”說
一、“五種姓”說形成的本末因緣
二、“一性皆成”與“五姓各別”的種種典據
三、雙方爭論的主要內容及過程
第八章“慈恩”與“西明”的“佛性”論諍
一、引起爭論的歷史原因
二、圓測有關佛性問題的主張
三、“慈恩”與“西明”爭議的結局
第九章唯識學的成佛階位與實踐理論
一、法相宗的“五位”說
二、“轉識成智”的實現、價值及過程
第十章律宗的戒學與觀法
一、律學的流傳曲折與“戒體論”的分歧
二、大小乘戒律的會通與妙詮
三、從“化教”之判看“南山三觀”
第十一章漢傳密教的“即身成佛”論與修持方式
一、“即身成佛”思想與顯教之差異及其本質
二、“即身成佛”的理據與金、胎兩部曼荼羅
第十二章凈土思想的實踐法門
一、西方凈土的經論依據與高僧之闡揚
二、“老實念佛”的方法與成就
第十三章華嚴宗的緣起說
一、無盡緣起
二、“四法界”與“十玄門”
第十四章華嚴的修行次第與成佛實踐
一、五教的位次
二、華嚴觀法的特色
三、“禪教一致”
第十五章佛教義學宗派的趨向沒落
一、內外的雙重打擊使天臺宗走下坡路
二、法相宗趨于消沉的原因
三、從“十玄門”理論的發展進程看華嚴宗的式微
第十六章禪宗的崛起
一、從達摩到弘忍及神秀的禪法傳承
二、六祖惠能的頓悟法門與實踐方式
第十七章禪門內外之紛爭
一、六朝至隋唐“頓”、“漸”之爭的主要特征
二、“頓悟”與“漸悟”爭論的實質
三、“漸修頓悟”與南宗祖師的修行
四、“即心即佛”與“念佛成佛”的優劣之辯
第十八章唐宋之際儒學的吐故納新
一、禪宗悟道方式的多樣化形成“五家七宗”
二、從梁肅的佛學修養到李翱的《復性書》
結語
一、人才聚散成敗得失
二、佛學輝煌禪觀冷落
跋尾
主要閱讀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二、日文書目
三、西文書目
書摘/試閱
引文中的“諸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及第八識(阿賴耶識)。
我,泛指認識的主體。法,為認識的對象。分別(vikalpa),這里的意思是作用。似外境,是指類似于外境而非真外境的“境”(vis.aya),即思維主體的主觀映象,或者說是外境的主觀形態的顯現。
當眼、耳、鼻、舌、身等八識在自身的活動范圍內再現認識的主體與對象時,由于心識與對象的相互作用而產生“似外境”。也就是說,人們之所以有“外境”的感覺,不是因為有所謂離開主體而獨立存在的外部事物,如唯物論所說的那樣,而僅僅是由于人們自己頭腦里顯現出來的“外境”的“影象,”是“似外境”而非真實的外境。顯而易見,這樣的似外境是虛幻的、不真實的。
因此,唯識學經常以人的做夢為例子來說明這種“似外境”的非真實性,因為在夢里當事人是身臨其境、參與其中的,完全不會想到夢境的虛幻性,惟有醒來后才能明白。唯識學認為,“外境”的“影象”,是人們頭腦對日常所見所聞的事物的反映,是為“似外境”,乃“遍計所執”的產物,不是“外境”的原貌,它已經過人們的頭腦加工和改造之后而顯示出來的。
就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相互作用而產生主觀映象的過程來說,唯識學的觀點與唯物論的反映論幾乎沒有差別②。所不同的是,對此主觀映象能否客觀地再現所認識的對象問題,唯物論的回答是“能”,而唯識學的回答卻是“否”。依此而論,vijhapti是非實在的,它是虛妄的、暫時的表示與所指。
對于概念思維的非實在性,是所有大乘佛教宗派所持的基本共識,差別僅在于用不同的方式來表述而已。唯識學的“識”是先驗的概念,唯識的“境”也不是客觀存在。主體的認識對象——現實的客觀的境,是為“外境”,唯“識”設立(假施設)的目的,是將人的認識活動范圍內的一切事物,納入“色心”的諸法系統之中。在唯識學看來,任何事物惟有成為主體的認識對象(或改造對象),也只有主體的參與才能顯示其價值。
一方面唯識學通過“識”的能變功能,把現實的“外境”變成“相”的外境。因而,唯識的“境”是由各種各樣的“相”組合而成的。法相宗的命名,即基于這樣的理由。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4
絕版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