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暴風雨的記憶: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
滿額折

暴風雨的記憶: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

商品資訊

定價
:NT$ 680 元
優惠價
79537
絕版無法訂購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今年已是文革50年,暴風雨過去了,如果連什麼記憶都沒留下,我們不僅愧對自己,也愧對我們的後代——所以有了這本書。
新版比初版增加了200頁篇幅。
這是一本關於北京四中的回憶文字的結集。25位作者曾是北京四中的學生,均屬所謂“老三屆”,即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和一九六八年初中和高中畢業生。值得一提的是,一九六六年“文革”爆發時,“老三屆”的年齡大約在十三歲到二十歲之間,正值青春年少。
北京四中是北京乃至全國最有名的中學之一,曾處在暴風雨的中心,在這小小的舞台上,展開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歷史場景。這些回憶文字,正是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記述了這場暴風雨中的個人經歷。有些敍述往往會溢出校園以外,因為暴風雨是沒有邊界的。記憶往往具有模糊性、選擇性及排他性,在這個意義上,沒有所謂“歷史的真實”,或者說,“歷史的真實”存在於不同的記憶的重合、錯位與對立中。
四中地處北京西城,距正門不遠就是有名的西什庫天主教堂;後門一街之隔就是林彪的住宅。兩邊的道路都可以直通市中心的長安大道。“文革”時,四中已有六十多年的歷史,一向以教育的質量聞名。“文革”以前多年,四中的高考升學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考上四中,等於進入高校的勝券已經在握,因此,這座學校成了男生競爭的目標,就是很自然的事。同樣自然的是,勝者之中相當一部分是黨政軍高級官員的子弟,更有一些是元勛之後。雖然四中不乏刻苦攻讀的平民子弟,但幹部子弟由於其數量和影響,不能不主導了當時的校風。
北京四中既是“貴族”學校,又是平民學校。這其間有一種內在的分裂,這分裂本來不怎麼明顯,或許被刻意掩蓋了,而文革把它推向極端,變成鴻溝。
“造反”、“破四舊”、“抄家”和“打流氓”這四件大事,構成紅衛兵運動的高潮,貫穿始終的是“鼓吹血統論”和“死保劉少奇”這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主題。紅衛兵運動以“衝擊公安部”事件告終,此後一直處在被歷史清算的地位上。這構成了北京紅衛兵歷史的基本脈絡。

作者簡介

北島,一九四九年生於北京,做過建築工人、編輯和自由撰稿人。和朋友於七八年在北京創辦文學雜誌《今天》,一直擔任主編至今。自八七年起,在歐美多所大學教書或任駐校作家,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講座教授。其作品被譯成三十多種文字,獲得多種國際文學獎及榮譽。近年出版的中文書包括詩集《零度以上的風景》、《開鎖》和散文隨筆集《藍房子》、《午夜之門》、《時間的玫瑰》和《青燈》等。

曹一凡,北京四中六八屆高一 (五) 班學生。一九四九年生於四川成都,在北京長大。一九六五年考入四中。一九七一年八月分配工作,做燒火工,先後做技術員、工程師、總工程師,有專利成果若干。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工作與生活變動,此後在中關村經營電子科技公司。

目次

北 島
序 言 ix
牟志京
似水流年 1
劉輝宣
昨夜星辰昨夜風——北京四中的紅衛兵往事 43
陳凱歌
青春劍 65
周孝正
「社教運動」與我 87
秦 曉
四中往事 93
楊百朋
我的「紅色記憶」 113
劉 東
親歷者的見證 147
馮永光
風雨飄搖憶當年 163
王祖鍔
為追求平等而鬥爭 187
趙振開
走進暴風雨 195
印紅標
讀書聲、風雨聲 221
李寶臣
往事豈堪容易想 235
黃其煦
四中的「先生」 261
趙京興
我的閱讀與思考 283
白 羽
一個七○屆眼中的四中 301
高 中
性壓抑與政治中立 307
唐曉峰
走在大潮邊上 319
曹一凡
留在北京 345
吳 迪
春色誰為主,南北東西路 367
吳澤霖
獨厚於天逢滄桑 391
劉 捷
來自緬共戰場的幾封信 407
李惠敏
楊濱校長和我 429
王行國
「勞改隊」日記 (摘選) 445
任 志
片斷與記憶 465
孔 丹
四中與「西糾」往事 501

書摘/試閱

小學畢業時,對北京的中學幾乎一無所知,聽老師講到男四中的好處,不知深淺報了。暑假從海濱回來,收到四中的一封信,想起落考生由第一志願學校發通知的說法,心頭一涼,打開方知虛驚一場。我和四中長達八年的不解之緣就這樣開始了。
那時的四中,除了北邊那棟不起眼的二層教學樓外,主要由平房小院組成。北面的小院是教研室,毗鄰的是少數住校生的宿舍。禮堂兼學生食堂有些殘敗,座落在校園西南角。藏書可觀的圖書館,還有數個設備齊全的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分佈在校園南邊。操場在教學樓北面,標準的四百米跑道環繞足球場,北面靠牆還有幾個籃球場。完整的院牆,把四中與外邊的世界隔開。校內建築大多年久失修,從東面正門進來,還是能感到一種肅穆的氣氛。
上了中學,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雖難免為作業和考試所纏,最令人難忘的還是那種領會新知識時醍醐灌頂的神奇感覺,特別在代數、幾何、物理、化學和生物課上,老師就像來自天界的導遊,把我們帶進滿是寶藏的神聖殿堂。我們這幫毛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脫胎換骨,長大成人。
本以為政治和數理化差不多,靠的是不斷鑽研與質疑,其實不然,那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把自己引向是非的漩渦。

一“四清”運動

初中畢業,老師在評語中,把我的政治表現說得一塌糊塗,讓我很傷心,看來上高中是沒指望了。一九六四年暑假從海濱歸來,竟然收到四中的錄取通知書,我成為初三一班升入本校高中的少數學生之一。
一九六五年,山雨欲來風滿樓,我卻沒什麼察覺。一天,我在操場打排球,正在興頭上,同班同學楊百朋走過來對我說:“你還在這兒玩啊!還不快到班上看看,牆上貼的都是什麼。”說得我莫名奇妙。匆匆走進教室,才注意到牆上貼滿了批判我的小字報。
同學們那些鋪天蓋地的批判文章,最令我不安的是對事實的扭曲,其次才是那一頂頂驚人的帽子。我奶奶窮苦人家出身,天性善良,ft嫁後一直想方設法周濟窮人,幾十年後,包括黨支書在內的村民還時常懷念她。爺爺曾是大連、烟台一帶的富豪,早在抗戰勝利前,受到漢奸市長的敲詐迫害而突然離世。還沒到解放,爺爺的土地資產散失殆盡,家裏一貧如洗。雖不是文化人,新社會給窮人帶來溫飽,讓自己家享有福利,奶奶還是看在眼裏,心懷感激,怎會有變天之想。爺爺的花園樓宅被棄置多年,後來成了一所學校的宿舍,公私合營後,奶奶領到些微定息。我十歲以前住在大連,有時陪奶奶去領錢。不知這如何演化成奶奶指認大片房地產的“變天賬”的故事。
由於男校的特殊環境,女性自然是帶有某種神秘色彩的課題。到了高中,受外國電影和文學的薰染,對愛情有了朦朦朧朧的意識。有一次騎車,一位小學女同學迎面而來,見到我毫無緣由地噗嗤一笑。我也許對同學講過這“艶遇”,就成了我的“資產階級戀愛觀”的有力證據。
那一陣我看了很多外國電影,有一次在學校附近的護國寺影院看《堂吉訶德》,深受感動,當晚在日記中自我抒發一番。有人對我的日記表示興趣,我毫無戒心,拿出來與之分享。“四清”時給我戴的那些帽子,有不少取材於我的日記,結果是在批判中被歪曲和褻瀆了。
除了文字討伐,還開過面對面的批判會。一個自尊心很强的十幾歲孩子,如何熬過那些令人難堪的場面,我真的記不清了,只記得承受力幾乎到了極限,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在西什庫大街北口的小鋪,我買了碧綠的青酒,一飲而盡,雖傷感有餘,但還是沒找到足够的勇氣和決心。而“四清”的風波也慢慢平息了。
後來戰死在緬甸的同學張育海,在“四清”高潮時給我寫過一封長信,講了不少令人費解的道理。他還找我到操場東牆邊,坐在石頭上促膝長談,其中玄機多年後我才領會,無非是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道理。楊百朋也給過我類似的勸導。可惜我那時悟性差,白費了他們一片苦心。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537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