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古典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11個練習
滿額折

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11個練習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禱告總覺得神已讀不回?
鄧紹光(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專文導讀
何玉峰(台北信友堂長老)
苗其傑(新竹靈糧堂主任牧師)/鄭重推荐
劉錦昌(牧師)

公開禱告時,擔驚受怕,數算阿們聲音太少,
私下禱告時,喃喃自語,寂寞孤單覺得冷;
如果能把真心話變成歌詞,
或許更多基督徒想唱:多禱告,多有壓力……

為什麼禱告會變成這樣?畢德生說,因為我們只在乎自己,
不只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習慣捍衛自我主張,追求自我利益:
在禱告時,我們也忙著自怨自艾自憐,發出自以為義的審判。

如果禱告有來有往:先讓神說,我們聽,再用言語或行為回應祂,
禱告就會像美麗的萬花筒,鄰居、稅單,小花……都是其中的拼圖。
詩篇作者就是這樣的禱告能手,
他們向神的抱怨、哭訴一點兒也不少,
但總能進入與神有來有往,含括萬物的奇妙禱告。

在這本書中,畢德生以十一篇舊約詩篇,
說明禱告的轉捩點,幫助禱告苦情者
躍入包山包海的壯闊禱告中自在翱翔。

作者簡介

畢德生(Eugene H.Peterson,1932-2018)
美國長老會牧師,加拿大維真神學院靈修學教授。
在蒙大拿州的湖泊峭壁間度過童年,
幫忙爸爸肉店生意時,蘊育了對祭司的體會;
上學途中被欺負不得已還手,是他傳福音的開始。
牧會近三十年的經驗,使他了解人心的需要,
對聖經的深切體會及詩人般的筆觸,
更使他的書帶給讀者無比的勇氣面對生活。
譯有《信息版聖經》,著作包括《智人摰語》、《天路客的行囊──恆久專一的順服》、《翱翔的基督》、《聖經好好吃》、《耶穌的道路》、《天國的語言》、《復活的操練》(校園出版)等書。

畢德生風格 純淨牧養百分百
讀到畢德生的書,大概是二十幾年前。第一次接觸到他的書,我就眼前一亮,之後陸續蒐集,一本一本地讀。不論是作為牧師或作家,畢德生都是非常特別的,他源自經文的聲音總是能碰觸人心,因為他洞悉像你、像我一樣的「正常基督徒」內心軟弱、敗壞的狀態。就像他牧養會友一樣,他不「處理」讀者,他只是面對我們,理解我們、餵養我們。這樣的牧養職志,塑造了他的作品三個明顯的特色:

第一,畢德生認識破碎的人。
大部分基督教作家和牧師的寫作及講道,多半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完成某項事工;教神學思辨,是為了回應世界思潮,談靈修神學,是為了滿足個人需要,但不大常面對「教會」(神的百姓)。其實,需要被牧養的教會群體,才是神的心意最終寄託之處。
畢德生牧養教會快三十年,他與羊群共同生活,知道每隻羊心裡的酸甜苦辣,他向羊解釋神的話,讓羊群吃飽喝足,身心強健,不受流行病毒傳染。他的書鮮少談論教會事工、宣教策略;他最常舉的例子,是一個又一個破碎的人,但談的不是他們奇蹟式的改變或被醫治。舉例的目的,只是為了說明神愛你愛我,就像祂愛這些人。

第二,畢德生有極好的聖經詮釋。
比起羊群的需要,畢德生更在意的是傳達上帝對羊群的供應。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並不是畢德生的寫作重點;神的話和神的心意,才是他致力述說的內容。
他寫的啟示錄注釋,會讓人驚訝神的世界這麼美,美到令人掉淚。認識了神的那個世界後,再回頭看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眼光就變得特別清晰。一旦看這個世界的眼光變清晰了,心也就泰然了。心安穩了,自然就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了。
所以畢德生解釋聖經,既不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也沒有要達成特殊目標。他就是在聖經的脈絡中,把神的話個中涵義解釋清楚,讓神的話就像湧流的泉水四溢,讓來喝的羊群得飽足。沒有針對特定目標「利用」聖經,就能避開曲解或誤讀經文的問題,這就是畢德生的文字讀來這麼乾淨、清新又貼近人心的原因。

第三,畢德生有淵博的學養和如詩般的筆觸。
畢德生文學素養淵博,寫起文章旁徵博引,典故詩文聯篇,文句結構對稱、邏輯嚴謹,就算是以英文為母語的美國人讀來,也不見得輕鬆。他的文章很不好翻譯,中文譯本也很難表達他的思路,就像《翱翔的禱告》這本書,畢德生自己造了個新字Unself,就非常難翻。以英文的概念來說,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字是把「自我」給抹掉,但該用怎樣的中文詞彙來表達呢?或許「捨己」是最相近的意念了。
這本談禱告的書,也反映了畢德生的牧養思路。他懷抱羊群的憂傷難過,為羊群讀詩篇、談禱告;但他不煽情,不勸讀者為自己的社群關係、婚姻、工作競爭和生活難處而禱告,而是描繪詩篇言語,讓你了解自己的內在,看見自己不過像芥菜種子般微小,但上帝的大能可以使其無限增長。
讀這本畢德生談禱告的書,不能改變我們所遭遇的狀態,就像我們無法安慰癌症病人,只要禱告就能得醫治;但這本書可以讓受苦的人得安慰,就像讓癌症患者知道,上帝比任何人更理解病人的遭遇,上帝對病人的愛,不但像愛健康的人一樣多,甚至更多。當我們的心靈被上帝解開的話語安慰了,就沒有任何艱難能攔阻我們,使我們無法往前──這,不就是我們每個人的需要嗎?
當他把詩人禱告的言語和心思說明白了,讓我很自然地想跟著、學著詩人去跟上帝說話了。
■何玉峰(台北信友堂長老)

目次

推荐序
畢德生風格純淨的祕密 001
■何玉峰(台北信友堂長老)
以神為中心的禱告操練 004
■苗其傑(新竹靈糧堂主任牧師)

導讀
以言語和生活回應神 005
■鄧紹光(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教授)

練習前/找到同伴 011
約定11次禱告聚會
我希望鼓勵基督徒以雙重身分禱告:
我們既是領受永恆召命的神的兒女,
同時也是擔負照顧國家責任的公民。

Exercise1 讀詩篇第2篇 015
讓我們不再自我本位
詩篇最明顯的主題,
便是要我們恢復天國式禱告。
當我們在禱告中移轉自我本位時,
便能經歷奇妙的新動能。

Exercise2 讀詩篇第87篇 031
不再忘記創造的主
重生使我們成為彼此的弟兄和姐妹,
我們不只是神國子民,也是社會公民。
每個人的名字不只被記載在生命冊上,
也在納稅冊中。

Exercise3 讀詩篇第110篇 047
不再以自我為中心
信仰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自我安慰的背景,
只有對神說的話保持敏銳的心,
才能扭轉我們禱告時的消費心態。

Exercise4 讀詩篇第93篇 063
不再誇耀自治管理
禱告能夠提升我們的公民技巧──
委身、參與及對社會正義的熱情。
當我們對國家、種族的忠誠度逐漸消退時,
我們的對社群的包容反而會增加。

Exercise5 讀經篇第46篇 077
不再倚仗自我保護
萬軍之耶和華是我們的避難所,
如同至親好友般的保護著我們,
不論面對如何暴力的局面,
禱告總能幫助我們偵測到上帝的同在。

Exercise6 讀詩篇第62篇 093
不再堅持己見
我的意見很重要也很必要,
但神的意見更重要、更必要,
所以我決意要回應祂,
在禱告中操練靜默和等候。

Exercise7 讀詩篇第77篇 107
不再自憐
自憐隱藏在令人厭惡的比較中,
呑噬了祝福、醫治他人的健康能量,
這種引發嫉妒的流行病毒,
要如何治癒呢?

Exercise8 讀詩篇第14篇 121
不再自以為義
表面尊崇神,但刻意與祂保持距離;
利用神,命令祂為我們欲求效力;
這兩種自戀心態都是糟糕的無神主義,
在面對窮乏人時尤其明顯……
Exercise9 讀詩篇82篇 137
不再謀一己所得
既然奉神差遣投入工作,
就要學習神看待工作的眼光,
致力使一切受造物
都因我們的工作得益處。

Exercise10 讀詩篇114篇 153
不再強占萬物為己用
大自然是上帝工作的場域;我們和萬物
都是禱詞中的一部分,要在相連的句構中,
找到上帝為我們預先安排好的專屬位置。

Exercise11 讀詩篇第45篇 173
不再追求利己之愛
我們出生在一個關係的網絡中,
卻常覺得孤單、隔絕和破碎,
打電話、寫信、參加俱樂部和結婚,
都不能真正改變這種感覺,只有禱告能夠。

附註 193
讀書會討論問題 199
讀經生活化系列書系 205
訂購辦法 208

書摘/試閱

以言語和生活回應神
二○一八年十月二十二日,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1932~2018)順服地走完了他在地上的天路客旅程。這位被譽為「牧師中的牧師」,他對聖經書卷那藝術性的解釋與深思性的演繹,以及對靈性生命與關顧的反省,一直廣為牧者及信徒所識。畢德生牧養他自己一手創立的教會二十九年之後,轉到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任教靈修神學,並專心寫作,作品超過三十本,類別包括了教牧神學、祈禱,以及靈修神學。其中他翻譯的聖經《信息版聖經》(The Message: The Bible in Contemporary Language,2002)最受歡迎,《天路客的行囊》(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Discipleship in an instant Society,1980)已經成為經典,也有他的自傳《牧者的翱翔:畢德生的40個牧養筆記》(The Pastor: A Memoir,2011)。
畢德生一生重視祈禱。他在二○一八年八月三十日,距離他逝世不足兩個月,接受訪問,不少地方就談及禱告。在他自傳的〈前言〉之中,有這樣的字句:「我重視聖經、重視耶穌、重視教會、也重視禱告,但牧師並沒贏得我的重視。」畢德生的著作之中就有六本教導信徒三百六十五日就著聖經不同書卷所作的祈禱與反省。此外,在他一套五冊的靈修神學系列中的第四冊《天國的語言》(Tell it Slant: A Conversation on the Language of Jesus in His Stories and Prayers),整個第二部分就是講耶穌的禱告。
除此之外,畢德生對詩篇可說情有獨鍾,尤其喜愛,他寫過至少五本有關著作,分別涉及不同範疇。早在一九七九年已經出版《詩情禱語:與詩篇一起禱告》(Praying with the Psalms: A Journey of Daily Prayer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Words of David)、一九八○年有《天路客的行囊》(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Discipleship in an instant Society)、一九八五年的《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11個練習》(Where Your Treasure Is: Psalms that Summon You from Self to Community)、一九八七年的《詩篇:心之禱告:十二堂個人或小組研習》(Psalms: Prayer of the Heart: 12 Studies for Individuals or Group),以及一九八九年的《回應上帝:用詩篇禱告》(Answering God: The Psalms as Tools for Prayer)。這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本、第三本和第五本。第二本可以說是詩篇的人生指南,第五本則神學地討論詩篇禱告,此書與《天國的語言》同讀可以窺見畢德生的禱告神學。至於第三本《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11個練習》,則極為特別,可以視作關於為社會、國家的改變而以詩篇來禱告的寫作。
一九九二年畢德生清楚表示:「我很早就清楚得知,作為牧師可以為人做的、最重要的,就是帶領他們崇拜和教導他們禱告。我很早知道詩篇是禱告的道路。詩篇是禱告的學校。安波羅修(Ambrose)稱之為『禱告的健身房』。我教人詩篇,教他們如何使用詩篇作為禱告的工具和禱告的學校。」詩篇既是詩歌也是禱告。詩歌是濃縮的語言,深入人心深處。禱告是向上帝的說話:上帝向我們說話,我們用禱告來回答。人都喜愛討論上帝,畢德生就此而言:「詩篇拒絕這樣的討論。它們並不教導我們關於上帝的知識,而是操練我們回應祂。我們並不學會詩篇,直到我們以詩篇來禱告。」在這裡畢德生承繼基督教的傳統:透過詩篇來禱告,而這就是隱修士每日的踐行。他再一次提醒我們兩件事:第一,禱告是回答上帝在創造和拯救中對我們的說話,第二,詩篇是禱告,我們要以詩篇來禱告。這種回答式的禱告預設了聆聽。畢德生就此而言:「聆聽是禱告的一部分,但多已忽略了。[……]巴特(Karl Barth)正正堅持:你禱告時並不向上帝懇求什麼東西。你禱告要能聆聽,然後你聆聽,就聽到了上帝說話,並帶你進入不曾想過的道路。」
此外,畢德生也說過:「禱告作為工具,並不是為了做些什麼或得到什麼,而是為其所是與所成」(prayers are not tools for doing or getting, but for being and becoming)。他針對我們科技主導的時代,只觸及人類的外圍狀況,而任由其內在領域荒涼不堪,這是因為缺乏適當的工具或技術,使人不能成其所是,而「禱告是主要的技術。禱告是上帝在我們的身體和靈魂中執行祂旨意的工具。禱告也是我們用來參與祂這個工作的工具。」於是,「禱告是人存在的基本。」於是,人在聆聽中禱告,回答上帝,然後人成其所是,而為一個禱告人(homo pecator),他以禱告為工具來成其自己。
當人以詩篇來禱告,他就被詩篇所教導、規範,而被改變、轉化,塑造而成合乎上帝心意的人,個人如是,群體也如是,難怪畢德生在本書前言之中這樣寫道:「我選了十一篇詩篇,它們塑造了以色列的政治,也能塑造我國的政治,而我以它們應受的鄭重待遇來認真地看待這些詩篇,正如同禱告能夠形塑一個國家的命運。」(頁2)
這本書原來以Earth and Altar的書名在一九八五年出版,後來則改名Where Your Treasure Is: Psalms that Summon You from Self to Community印行。二○○○年被翻譯成中文為《重拾無私的禱告祭壇》,現在重譯改名為《翱翔的禱告──從自我到群體的11個練習》,由校園出版。英文原著副標題揭示了本書是關乎詩篇的,並且是關乎那種幫助我們從自我提升到群體的詩篇。可惜的是,卻忽略了「禱告」的字眼。事實上,這本著作正是透過詩篇來為國家禱告,要讓美國脫離自我(unself)的境況。任何群體、家庭、社區、社會、國族,都可以變得十分自我,都需要透過詩篇來禱告,脫離自我,這無疑是針對路德(Luther)對罪性的看法,「cor curvum in se」(the heart turned upon,心之歸向自己)。由罪性而有種種罪行或罪之表現,如本書之自我創造、自我中心、自我管治、自我幫助、自我主張、自艾自憐、自義、自私自利、自我滿足、利己之愛。要擺脫自我之專注,並不是靠自我之意志,這只會越陷越深,惟一的方法是專注他者,具體來說,是透過詩篇來專注他者的上帝,如此,副題的「from Self to Community」的群體首先指的應該是人跟上帝的團契相交,而後才有人跟其他人及大地的橫向群體關係。
畢德生此書的第一章必須先讀。他指出禱告是政治行動,根本沒有私人禱告這回事,「這些禱告——也就是詩篇——是非常個人化的禱告,但也是極具政治性的祈禱」(頁22),不只如此,也是非常宗教性的:「政治成為具宗教性的、宗教成為具政治性的活動」(頁23)。畢德生認為詩篇第一篇與第二篇是所有詩篇的開場白:前者「描述一個人喜愛思想神的律法」、後者「描述上帝運用政府來處理那些密謀對抗祂律法的人」(頁24),因此信仰與政治、個人與公眾是無法切割的。這指向了禱告既為個人也為社會,既從天上到地上,也從地上到天上(頁28),背後的神學理據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彼此交織的」。就此而言,也只有在詩篇中禱告,我們因為專注上帝及其作為才可以看見這種情況。
在這十篇(除了第一章)講解詩篇並以之為祈禱的文章中,基本上都是同一個作用:回到上帝那裡去重新確定、校正人的行動。於是,所有的詩篇祈禱都不是一種要求上帝按照我們心意而行動,反之乃是重新觀看、傾聽詩篇的上帝祂的作為。祈禱,在這裡是首先聚焦於上帝而不是我們,以致顛覆我們、否定我們。只有上帝才是創造者、中心、管治者、幫助者、確定者、恩典施予者、智慧的源頭、公義審判者、一切關係的連結者,以及愛者。只有在詩篇祈禱中進入這種認識,我們才能有相應的回應行動,而恰當地活在人群和大地之中。這是一種回應上帝的生活,對於畢德生來說,這同樣是禱告,因為禱告就是回答上帝,而回答上帝可以出於言語,也可以出於生活,兩者都在於上帝首先向我們說話——在創造在拯救之中向我們說話、在詩篇之中向我們說話,然後我們聆聽、我們被改變,然後我們回答——在言語之中也在生活之中。

鄧紹光
二○一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