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放過自己,也放心讓孩子飛的解放之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優惠價
:90 折 270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8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心累父母的覺醒之書!
三個孩子的奶爸、深刻理解教養困境的醜爸,
為所有充滿挫折感的爸媽提出的療癒解方!
停止糾結於「不夠好」「什麼才是最理想教養」的無盡投入、自我鞭苔!
相信自己已經給孩子夠用的愛與支持;
放過自己,偶爾輕放孩子的行為,接納自己不經意的情緒暴走,
你仍是夠好的父母!
★名人推薦:
李崇建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
黃柏嘉 諮商心理師
羅寶鴻 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歐陽立中 Super教師、暢銷作家
趙介亭 綠豆粉圓爸、可能育學創辦人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曾心怡 臨床心理師
趙崇甫 大樹老師、育兒顧問
解放育兒現場的心累父母,
跳脫教養厭世情境與無止境的內心戲,得到療癒與救贖!
「教養專家,你們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嗎?」
親職專家醜爸每每聽到父母這樣的質疑,他感到的不是冒犯,而是爸媽內心深處的自我懷疑、迷惘與教養焦慮。
醜爸想告訴所有備感挫折的爸媽,世上沒有不犯錯的父母,就連他被稱為「專家」,也不可能做到書上所寫的,也難免心累、教養厭世。因此他寫下這本解放父母之書,裡頭的觀念雖不能代表每一位所謂的教養專家,但這是醜爸給父母最真實的回覆。
沒有人可以隔著螢幕、透過幾張紙,告訴你該怎麼教小孩。因此,他不寫孩子就該這樣教、那樣學,而是同理父母──當爸媽總是會受傷,但也肯定會被孩子愛得滿滿的;育兒路上有人也跟你一樣傷痕累累,卻愛得飽滿充實。
醜爸同時分享了他在教養現場的心路歷程,以及為人父母該如何面對自己、面對伴侶、面對孩子,並在照顧自己之餘,與伴侶和孩子共同成長。
請將本書視為一趟與自我的和解之旅。跟自己和解了,孩子也不用學我們藏東藏西,能在多元情境中與人相處,勇敢面對每個選擇,為自己負責。
這,就是教養吧。
★療癒你的教養厭世負能量!
致父母自己:「給孩子愛之前,別忘了照顧好自己。」
‧父母厭世語錄:我的父母從未盡力愛我,我要用盡一生的愛獻給孩子。
‧醜爸勸世良言:無論給多給少,都是父母真實的一份愛。即使很小,但透過我們,那份愛可以長大;即使那份愛不完美,但請相信,那肯定夠孩子一生所用。
致你與伴侶:「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為了這個家生死相許。」
‧父母厭世語錄:另一半有不對,就要改啊!改不了就是缺乏意志跟決心,無法接受!
‧醜爸勸世良言: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相信,每個人在大多數情境下都是盡力的,值得被欣賞與肯定。試著讓彼此接觸自己的初心,讓情緒可以被看見,再來慢慢調整行為。行為不會完美,但家人之間會更靠近。
致你與孩子:「你的孩子永遠是你的孩子。」
‧父母厭世語錄:錯罰孩子,我會自責。但錯放孩子會不會讓他心存僥倖,下次變本加厲?
‧醜爸勸世良言:孩子的需求,會透過不當行為表現出來,事出必有因。先想「孩子要的是什麼?如何滿足?彼此要付出什麼代價?」處理的方式會慢慢成形。當賞罰轉為跟孩子一同成長,是錯罰還是錯放,就沒那麼重要了。
★好評推薦:
我一直以來認為教養專家有兩種:一種是把自己與孩子許多互動真實經驗分享出來,是自己做到的;另一種是把很多教養想法和技巧分享出來,但卻是自己做不到的。
讀完醜爸的書,我才知道原來還有一種:不強調方法也不談論技巧,但直指人心,讓父母看見自己「其實已經是很棒的父母了」。讓父母心安以後,讓教養自然而然從成人、孩子與環境互動中,演化出最適合三方的結果。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一提到「身教」,做父母的都正襟危坐起來,彷彿它神聖不可侵犯。可我特別喜歡醜爸說的:「身教是有覺知地一起生活。」身教不是要我們扮演成另一個「完美」的人,而是要我們和孩子學習成為「完整」的人。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醜爸是我很欽佩的對象,除了他是三個孩子的爸、同時擁有心理諮商的專業之外,更多的是他願意付出時間心力,帶領一對對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懂得愛自己、把自己照顧好。在這本新書中,他以一貫幽默直白口吻,就像多年好友和我們促膝長談似的,引導我們放下對於「理想父母」的糾結和擔憂,將焦點先放回自己(我)、另一半(我們)的身上,重新地看待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誠如醜爸在書中的文字:「相信你的盡力,你們都會好好的!」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可能育學創辦人)
相較於許多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的教養專家,醜爸的書一向以照顧父母為優先,並將心理諮商中的種種道理化為談天素材,總是不著痕跡地安撫父母的焦慮、清理各類關係裡的傷口,回過頭再面對教養孩子時,就能用「更好的自己」去迎接甜蜜的挑戰。當然,醜爸獨樹一格的低調幽默,絕對是另類的解憂特效藥,還不趕緊服用一帖(書)?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
謝謝醜爸以他平易近人的文字給身為父母的我們最貼心的同理。成為父母,也看見自我。閱讀醜爸的書,讓我們又有了一些信心與勇氣與孩子一同編織未來。
──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我覺得醜爸知道的親職恩怨情仇真的太多了(咦?),讓人不禁懷疑,你是在讀者家裡裝了監視器?醜爸的書,像是親職武功祕笈,讓人時而大笑,時而驚嘆,時而拍腿叫絕!(好痛~)醜爸就像禪學大師,在冷嘲、嘻笑的文字之間,不時亮出香板當頭棒喝,殺個措手不及,讓讀者不得不重新反思何謂親職。看了許多叫你應該那樣、不可以這樣、一定要這樣那樣的教養書之後,想換換口味的父母,一定要買這本書!
──趙崇甫(大樹老師、育兒顧問)
心累父母的覺醒之書!
三個孩子的奶爸、深刻理解教養困境的醜爸,
為所有充滿挫折感的爸媽提出的療癒解方!
停止糾結於「不夠好」「什麼才是最理想教養」的無盡投入、自我鞭苔!
相信自己已經給孩子夠用的愛與支持;
放過自己,偶爾輕放孩子的行為,接納自己不經意的情緒暴走,
你仍是夠好的父母!
★名人推薦:
李崇建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作者
黃柏嘉 諮商心理師
羅寶鴻 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歐陽立中 Super教師、暢銷作家
趙介亭 綠豆粉圓爸、可能育學創辦人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曾心怡 臨床心理師
趙崇甫 大樹老師、育兒顧問
解放育兒現場的心累父母,
跳脫教養厭世情境與無止境的內心戲,得到療癒與救贖!
「教養專家,你們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嗎?」
親職專家醜爸每每聽到父母這樣的質疑,他感到的不是冒犯,而是爸媽內心深處的自我懷疑、迷惘與教養焦慮。
醜爸想告訴所有備感挫折的爸媽,世上沒有不犯錯的父母,就連他被稱為「專家」,也不可能做到書上所寫的,也難免心累、教養厭世。因此他寫下這本解放父母之書,裡頭的觀念雖不能代表每一位所謂的教養專家,但這是醜爸給父母最真實的回覆。
沒有人可以隔著螢幕、透過幾張紙,告訴你該怎麼教小孩。因此,他不寫孩子就該這樣教、那樣學,而是同理父母──當爸媽總是會受傷,但也肯定會被孩子愛得滿滿的;育兒路上有人也跟你一樣傷痕累累,卻愛得飽滿充實。
醜爸同時分享了他在教養現場的心路歷程,以及為人父母該如何面對自己、面對伴侶、面對孩子,並在照顧自己之餘,與伴侶和孩子共同成長。
請將本書視為一趟與自我的和解之旅。跟自己和解了,孩子也不用學我們藏東藏西,能在多元情境中與人相處,勇敢面對每個選擇,為自己負責。
這,就是教養吧。
★療癒你的教養厭世負能量!
致父母自己:「給孩子愛之前,別忘了照顧好自己。」
‧父母厭世語錄:我的父母從未盡力愛我,我要用盡一生的愛獻給孩子。
‧醜爸勸世良言:無論給多給少,都是父母真實的一份愛。即使很小,但透過我們,那份愛可以長大;即使那份愛不完美,但請相信,那肯定夠孩子一生所用。
致你與伴侶:「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為了這個家生死相許。」
‧父母厭世語錄:另一半有不對,就要改啊!改不了就是缺乏意志跟決心,無法接受!
‧醜爸勸世良言: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女士相信,每個人在大多數情境下都是盡力的,值得被欣賞與肯定。試著讓彼此接觸自己的初心,讓情緒可以被看見,再來慢慢調整行為。行為不會完美,但家人之間會更靠近。
致你與孩子:「你的孩子永遠是你的孩子。」
‧父母厭世語錄:錯罰孩子,我會自責。但錯放孩子會不會讓他心存僥倖,下次變本加厲?
‧醜爸勸世良言:孩子的需求,會透過不當行為表現出來,事出必有因。先想「孩子要的是什麼?如何滿足?彼此要付出什麼代價?」處理的方式會慢慢成形。當賞罰轉為跟孩子一同成長,是錯罰還是錯放,就沒那麼重要了。
★好評推薦:
我一直以來認為教養專家有兩種:一種是把自己與孩子許多互動真實經驗分享出來,是自己做到的;另一種是把很多教養想法和技巧分享出來,但卻是自己做不到的。
讀完醜爸的書,我才知道原來還有一種:不強調方法也不談論技巧,但直指人心,讓父母看見自己「其實已經是很棒的父母了」。讓父母心安以後,讓教養自然而然從成人、孩子與環境互動中,演化出最適合三方的結果。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一提到「身教」,做父母的都正襟危坐起來,彷彿它神聖不可侵犯。可我特別喜歡醜爸說的:「身教是有覺知地一起生活。」身教不是要我們扮演成另一個「完美」的人,而是要我們和孩子學習成為「完整」的人。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醜爸是我很欽佩的對象,除了他是三個孩子的爸、同時擁有心理諮商的專業之外,更多的是他願意付出時間心力,帶領一對對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懂得愛自己、把自己照顧好。在這本新書中,他以一貫幽默直白口吻,就像多年好友和我們促膝長談似的,引導我們放下對於「理想父母」的糾結和擔憂,將焦點先放回自己(我)、另一半(我們)的身上,重新地看待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誠如醜爸在書中的文字:「相信你的盡力,你們都會好好的!」
──趙介亭(綠豆粉圓爸/可能育學創辦人)
相較於許多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的教養專家,醜爸的書一向以照顧父母為優先,並將心理諮商中的種種道理化為談天素材,總是不著痕跡地安撫父母的焦慮、清理各類關係裡的傷口,回過頭再面對教養孩子時,就能用「更好的自己」去迎接甜蜜的挑戰。當然,醜爸獨樹一格的低調幽默,絕對是另類的解憂特效藥,還不趕緊服用一帖(書)?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
謝謝醜爸以他平易近人的文字給身為父母的我們最貼心的同理。成為父母,也看見自我。閱讀醜爸的書,讓我們又有了一些信心與勇氣與孩子一同編織未來。
──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我覺得醜爸知道的親職恩怨情仇真的太多了(咦?),讓人不禁懷疑,你是在讀者家裡裝了監視器?醜爸的書,像是親職武功祕笈,讓人時而大笑,時而驚嘆,時而拍腿叫絕!(好痛~)醜爸就像禪學大師,在冷嘲、嘻笑的文字之間,不時亮出香板當頭棒喝,殺個措手不及,讓讀者不得不重新反思何謂親職。看了許多叫你應該那樣、不可以這樣、一定要這樣那樣的教養書之後,想換換口味的父母,一定要買這本書!
──趙崇甫(大樹老師、育兒顧問)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陳其正(醜爸)
美國心理諮商碩士。
感謝「斜槓」的發明,讓跨中文、教育、諮商、心理、會計等專業的中年人得以創業:於2014年成立「醜爸的父母成長教室」。
身為三寶家庭主夫,現於各大企業、學校、親子館舉辦講座與帶領親職團體,定期開設線上讀書會及自我成長課程,並提供個人諮詢服務。他同時也是「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著有《父母的第二次轉大人:放下「好爸媽」的偶像包袱!透過情緒覺察撫平脆弱與憤怒,轉化育兒難題,看見陪伴的各種可能性!》《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放過自己,也放心讓孩子飛的解放之書》。
陳其正(醜爸)
美國心理諮商碩士。
感謝「斜槓」的發明,讓跨中文、教育、諮商、心理、會計等專業的中年人得以創業:於2014年成立「醜爸的父母成長教室」。
身為三寶家庭主夫,現於各大企業、學校、親子館舉辦講座與帶領親職團體,定期開設線上讀書會及自我成長課程,並提供個人諮詢服務。他同時也是「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未來Family》專欄作家。
著有《父母的第二次轉大人:放下「好爸媽」的偶像包袱!透過情緒覺察撫平脆弱與憤怒,轉化育兒難題,看見陪伴的各種可能性!》《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放過自己,也放心讓孩子飛的解放之書》。
序
【序】
推薦序1 找回父母本來圓滿無缺、該有的真實面目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看完醜爸(陳其正)的新書初稿,內心有著深深的感動與欽佩。
我一直以來認為教養專家有兩種:一種是把自己與孩子許多互動真實經驗分享出來,是自己做到的;另一種是把很多教養想法和技巧分享出來,但卻是自己做不到的。
讀完醜爸的書,我才知道原來還有一種:不強調方法也不談論技巧,但直指人心,讓父母看見自己「其實已經是很棒的父母了」。讓父母心安以後,讓教養自然而然從成人、孩子與環境互動中,演化出最適合三方的結果。……
無論在哪裡,醜爸都發現很多父母內心似乎有著一種共同的聲音:一種「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愧疚感。
於是,我這位以「本醜」自居的朋友,利用他內心滿滿的溫柔力量,道出種種讓人暖心的話語,療癒這些父母:「無論給多給少,都是父母真實的一份愛。即使很小,但透過我們,那份愛可以長大。」「即使那份愛不完美,但請相信,那肯定夠孩子一生所用。」「相信自己,已給了夠用的愛與支持,你的光終將在孩子身上閃耀。」「一份盡力的愛,即使渺小,已讓我們成長茁壯;我們擁有機會,也蘊含潛力,讓這看似不美好的愛,在心裡安然滋養。它夠我們用,夠我們盡力愛孩子、愛家人,無愧於心。」「請用最大的尊敬與欣賞,接納自己正為孩子做的,我們才能再次親近、滋潤自己。這時再來談教養,便能開啟改變的可能。」
或許,醜爸你以後可以說,「雖然我很醜,可是我內心很溫柔」了,至少我可以為你證明(蓋章)。
很感謝醜爸用柔軟卻具重量、睿智卻又精簡的言語,來幫助天下父母破迷開悟、回頭是岸,找回本來圓滿無缺、父母該有的真實面目。
推薦序2 原來,教養是一場自由探險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一提到「身教」,做父母的都正襟危坐起來,彷彿它神聖不可侵犯。可我特別喜歡醜爸說的:「身教是有覺知地一起生活。」身教不是要我們扮演成另一個「完美」的人,而是要我們和孩子學習成為「完整」的人。所謂完整的人,就是接受有缺點和弱點的自己。只有相信和接納彼此的不足,我們才能生出成長的勇氣。所以醜爸說:「教養從來不是父母把一個『好』,完整保存後輸入到孩子裡。」這樣做,我們彼此都活得既疲憊,又狼狽。
我看過有些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伸,把所有心力放在孩子身上,覺得孩子應該成龍成鳳,依著他們安排的路前進。一旦孩子沒照做,他們要嘛憤怒、要嘛崩潰。「明明我為孩子做了那麼多,他怎麼能這樣對我!」這句話不斷在他們腦中迴盪,揮之不去。他們越愛孩子,孩子卻彷彿離他們越遠。
醜爸說:「接受自己現在能做什麼,接受孩子的現況,每一次都是新的可能,每個可能都是我們的盡力。」一語道破這種以愛為名的綁架。只有父母把自己照顧好,才不會覺得自己的犧牲,應該換得孩子的順從。
這不是一本教養攻略書,也許你無法得到真正的答案。但這是一本教養解放書,你絕對會得到源源不絕的信心。
自序 教養專家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
在公開場合或私下傳訊時,我不只一次直接或客氣地被父母問道:「教養專家,你們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嗎?」
然而,我從不覺得對方是在找碴,這其實是一個好問題,畢竟賣豬肉的可能最愛吃牛肉,做熱炒的也不是每天嗑炒飯(是吧?)。
我自己也是父母,同樣曾滿懷期待、一試再試教養書傳授的種種神奇魔法,甚至興沖沖地以為找到救命寶典,卻反墜入「究竟是孩子有問題,還是我有毛病?」的無限鬼打牆。
我當然知道,沒有哪一種教養方法適用於每一個人,但是,如果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這個方法適合我孩子,只是我不會用、用不好,那不就誤他一生,罪該萬死?
這樣的恐懼,也是許多父母災難性思考的開始,以及許多教養文章的靈感來源:各色標題黨「父母不○○XX,孩子就AABB……」以致於父母養育孩子獲得的至樂,都不敵那萬分之一的遺漏。我花了很大力氣,承認自己錯誤的期待,從頭做起觀察、對話、等待的苦功,點滴累積和孩子的互動,找到屬於彼此的教養默契。
這段辛苦歷程,因為我也走過,所以當這帶有挑戰意味、好似天下專家一般黑的問題出現時,我感到一陣熟悉感,好像看見眼前發問父母的疲累、迷惘,甚至帶著諷刺的怨念,就像當年的我一樣。
教養專家說得好,但相信你自己更重要當小孩還處在嬰幼兒時期,教養專家提出的知識與做法,尤其是小兒科醫生、嬰幼兒發展心理學者的建言,對父母育兒非常受用。但隨著孩子長大,獨特的氣質開始和生長環境奇妙混搭,日漸成形,此時專業第三者的建議應該逐漸退居二線,讓在日常前線與孩子交鋒的你,擔當主要決策者。
教養不是知識的傳遞、技巧的指導,而是以生命對生命、用一筆一畫為彼此刻出形狀。當照顧者無法接觸過去的生命經驗,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沒把握、甚至毫無頭緒時,自然無法掌握眼前那活蹦亂跳、只想逃出爸媽五指山的獨特生物。
「醜爸,說真的,我不知道怎麼教小孩,要我相信自己的力量,我辦不到;我還是相信,只要找到適合的專家,照著他的方法做,一定行得通!」
親愛的,如果你也是這樣,這本書也是為了你寫的。
螢幕背後的專家,是怎麼教小孩的?
如果擁有專業學、經歷,比別人多養育些小孩的奶爸,可以被稱為專家,我期待透過這本書,除了分享理論、成功經驗、教養方法和怪招,也讓你品嘗我的人性及失敗。我跌倒、站起來、又跌倒的地方,離你不遠;我悔恨、舔不好的傷口,你不陌生。「在成為父母之前,沒有人知道如何當個夠好的父母」這句話適合你,和我。如何調整、甚至重建我的想法,包括還未成型、仍在摸索的信念,也都在書中分享呈現。
邀請你透過我的經歷,也探索自己的教養觀、生命觀、價值觀,看看自己是如何成為自己,進而成為父母。
每個人都擁有五味雜陳的人生故事,站在現在的高度,欣賞仍在演奏中的篇章,我們會更有能力看見親子關係的每個面向,在孩子不同階段與狀態,都能盡力陪伴。
在《先知.孩子》裡,詩人紀伯倫把父母比喻成弓:
你好比一把弓,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
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我們是弓,不是弓箭手,雖然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但他們能不能飛得又快又遠,取決於我們的狀態。父母請照顧好自己,我們好,孩子會更好。
我的答案
「專家真的都做得到教養書上寫的?」
做不到。
我不能代表每一位所謂的專家,但這是我真實的回覆。因此我不寫教養,而是聚焦在「父母的自我成長」。沒有人可以隔著螢幕、透過幾張紙,告訴你該怎麼教小孩。當爸媽總是要受傷、也肯定會被孩子愛得滿滿的,兩者並存,缺一不可。這條路,即使一拐一拐,都得自己走過去。
但我們還是能結伴同行,藍瘦香菇可以取暖,過關升級有人擊掌。
走吧!
推薦序1 找回父母本來圓滿無缺、該有的真實面目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看完醜爸(陳其正)的新書初稿,內心有著深深的感動與欽佩。
我一直以來認為教養專家有兩種:一種是把自己與孩子許多互動真實經驗分享出來,是自己做到的;另一種是把很多教養想法和技巧分享出來,但卻是自己做不到的。
讀完醜爸的書,我才知道原來還有一種:不強調方法也不談論技巧,但直指人心,讓父母看見自己「其實已經是很棒的父母了」。讓父母心安以後,讓教養自然而然從成人、孩子與環境互動中,演化出最適合三方的結果。……
無論在哪裡,醜爸都發現很多父母內心似乎有著一種共同的聲音:一種「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愧疚感。
於是,我這位以「本醜」自居的朋友,利用他內心滿滿的溫柔力量,道出種種讓人暖心的話語,療癒這些父母:「無論給多給少,都是父母真實的一份愛。即使很小,但透過我們,那份愛可以長大。」「即使那份愛不完美,但請相信,那肯定夠孩子一生所用。」「相信自己,已給了夠用的愛與支持,你的光終將在孩子身上閃耀。」「一份盡力的愛,即使渺小,已讓我們成長茁壯;我們擁有機會,也蘊含潛力,讓這看似不美好的愛,在心裡安然滋養。它夠我們用,夠我們盡力愛孩子、愛家人,無愧於心。」「請用最大的尊敬與欣賞,接納自己正為孩子做的,我們才能再次親近、滋潤自己。這時再來談教養,便能開啟改變的可能。」
或許,醜爸你以後可以說,「雖然我很醜,可是我內心很溫柔」了,至少我可以為你證明(蓋章)。
很感謝醜爸用柔軟卻具重量、睿智卻又精簡的言語,來幫助天下父母破迷開悟、回頭是岸,找回本來圓滿無缺、父母該有的真實面目。
推薦序2 原來,教養是一場自由探險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一提到「身教」,做父母的都正襟危坐起來,彷彿它神聖不可侵犯。可我特別喜歡醜爸說的:「身教是有覺知地一起生活。」身教不是要我們扮演成另一個「完美」的人,而是要我們和孩子學習成為「完整」的人。所謂完整的人,就是接受有缺點和弱點的自己。只有相信和接納彼此的不足,我們才能生出成長的勇氣。所以醜爸說:「教養從來不是父母把一個『好』,完整保存後輸入到孩子裡。」這樣做,我們彼此都活得既疲憊,又狼狽。
我看過有些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延伸,把所有心力放在孩子身上,覺得孩子應該成龍成鳳,依著他們安排的路前進。一旦孩子沒照做,他們要嘛憤怒、要嘛崩潰。「明明我為孩子做了那麼多,他怎麼能這樣對我!」這句話不斷在他們腦中迴盪,揮之不去。他們越愛孩子,孩子卻彷彿離他們越遠。
醜爸說:「接受自己現在能做什麼,接受孩子的現況,每一次都是新的可能,每個可能都是我們的盡力。」一語道破這種以愛為名的綁架。只有父母把自己照顧好,才不會覺得自己的犧牲,應該換得孩子的順從。
這不是一本教養攻略書,也許你無法得到真正的答案。但這是一本教養解放書,你絕對會得到源源不絕的信心。
自序 教養專家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
在公開場合或私下傳訊時,我不只一次直接或客氣地被父母問道:「教養專家,你們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嗎?」
然而,我從不覺得對方是在找碴,這其實是一個好問題,畢竟賣豬肉的可能最愛吃牛肉,做熱炒的也不是每天嗑炒飯(是吧?)。
我自己也是父母,同樣曾滿懷期待、一試再試教養書傳授的種種神奇魔法,甚至興沖沖地以為找到救命寶典,卻反墜入「究竟是孩子有問題,還是我有毛病?」的無限鬼打牆。
我當然知道,沒有哪一種教養方法適用於每一個人,但是,如果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這個方法適合我孩子,只是我不會用、用不好,那不就誤他一生,罪該萬死?
這樣的恐懼,也是許多父母災難性思考的開始,以及許多教養文章的靈感來源:各色標題黨「父母不○○XX,孩子就AABB……」以致於父母養育孩子獲得的至樂,都不敵那萬分之一的遺漏。我花了很大力氣,承認自己錯誤的期待,從頭做起觀察、對話、等待的苦功,點滴累積和孩子的互動,找到屬於彼此的教養默契。
這段辛苦歷程,因為我也走過,所以當這帶有挑戰意味、好似天下專家一般黑的問題出現時,我感到一陣熟悉感,好像看見眼前發問父母的疲累、迷惘,甚至帶著諷刺的怨念,就像當年的我一樣。
教養專家說得好,但相信你自己更重要當小孩還處在嬰幼兒時期,教養專家提出的知識與做法,尤其是小兒科醫生、嬰幼兒發展心理學者的建言,對父母育兒非常受用。但隨著孩子長大,獨特的氣質開始和生長環境奇妙混搭,日漸成形,此時專業第三者的建議應該逐漸退居二線,讓在日常前線與孩子交鋒的你,擔當主要決策者。
教養不是知識的傳遞、技巧的指導,而是以生命對生命、用一筆一畫為彼此刻出形狀。當照顧者無法接觸過去的生命經驗,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沒把握、甚至毫無頭緒時,自然無法掌握眼前那活蹦亂跳、只想逃出爸媽五指山的獨特生物。
「醜爸,說真的,我不知道怎麼教小孩,要我相信自己的力量,我辦不到;我還是相信,只要找到適合的專家,照著他的方法做,一定行得通!」
親愛的,如果你也是這樣,這本書也是為了你寫的。
螢幕背後的專家,是怎麼教小孩的?
如果擁有專業學、經歷,比別人多養育些小孩的奶爸,可以被稱為專家,我期待透過這本書,除了分享理論、成功經驗、教養方法和怪招,也讓你品嘗我的人性及失敗。我跌倒、站起來、又跌倒的地方,離你不遠;我悔恨、舔不好的傷口,你不陌生。「在成為父母之前,沒有人知道如何當個夠好的父母」這句話適合你,和我。如何調整、甚至重建我的想法,包括還未成型、仍在摸索的信念,也都在書中分享呈現。
邀請你透過我的經歷,也探索自己的教養觀、生命觀、價值觀,看看自己是如何成為自己,進而成為父母。
每個人都擁有五味雜陳的人生故事,站在現在的高度,欣賞仍在演奏中的篇章,我們會更有能力看見親子關係的每個面向,在孩子不同階段與狀態,都能盡力陪伴。
在《先知.孩子》裡,詩人紀伯倫把父母比喻成弓:
你好比一把弓,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
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我們是弓,不是弓箭手,雖然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但他們能不能飛得又快又遠,取決於我們的狀態。父母請照顧好自己,我們好,孩子會更好。
我的答案
「專家真的都做得到教養書上寫的?」
做不到。
我不能代表每一位所謂的專家,但這是我真實的回覆。因此我不寫教養,而是聚焦在「父母的自我成長」。沒有人可以隔著螢幕、透過幾張紙,告訴你該怎麼教小孩。當爸媽總是要受傷、也肯定會被孩子愛得滿滿的,兩者並存,缺一不可。這條路,即使一拐一拐,都得自己走過去。
但我們還是能結伴同行,藍瘦香菇可以取暖,過關升級有人擊掌。
走吧!
目次
【目錄】
推薦序 找回父母本來圓滿無缺、該有的真實面目 羅寶鴻
推薦序 原來,教養是一場自由探險 歐陽立中
自 序 教養專家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
―第一部―
致父母自己:「給孩子愛之前,不忘照顧好自己。」
無論是新手父母還是老手,
每一個孩子都會帶給你不同的生命新課題,還有相似的憂慮與自問:
過去做得好不好? 現在夠不夠愛孩子? 未來孩子會不會過得比我更好?
相信自己已給了夠用的愛與支持,
你的光終將在孩子身上閃耀。
‧創造心裡的白噪音
‧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不夠好,卻夠用的愛
‧教養是很私密的事
‧我怕孩子跟我一樣
‧放下內在父母的嚴苛期望
‧你的光將在孩子身上閃耀
―第二部―
致你與另一半:「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為了這個家生死相許。」
關於伴侶,無論另一半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
這個家與孩子,都已從「我」變成「我們」的。
相信每個人在大多數情境下都是盡力的,
行為不會完美,但家人之間會更靠近。
‧接納是改變的開始,還是改變了才能接納?
‧他不就是該接住我的情緒嗎?
‧我絕不重蹈覆轍!可是……
‧「我的家」和「我們的家」
‧為什麼累了一天回到家,還要我做家事?
‧我們與小三的事
‧陪伴「伴侶和小孩的關係」
‧教養不一致,O不OK啊?
―第三部―
致你與孩子:「你的孩子永遠是你的孩子。」
無論孩子此刻像個天使還是魔鬼,
教養永遠沒有最理想的方式,
相信你的盡力,成為每個當下最完美的父母;
相信孩子能感受到你真誠的存在,你的孩子永遠都是你的孩子,
你們都會好好的。
‧ONLY YOU!
‧對你愛愛愛不完?
‧「陪」或「賠」?陪多久才夠?
‧「身教」到底要教什麼?
‧負責任就有責任感?
‧讚美與鼓勵,分那麼清楚有事嗎?
‧寧可錯放一百,不可錯殺一次?
‧準備好懲罰孩子了?
‧手足論I:手心手背都是肉?
‧手足論II:人家在吃麵,你在喊燙?
‧髒話垃圾話說好說滿的厭世父母人蔘
‧學才藝,想放棄,爸媽森七七?
‧分數這回事
結 語 當浩克不再亂砸時
推薦序 找回父母本來圓滿無缺、該有的真實面目 羅寶鴻
推薦序 原來,教養是一場自由探險 歐陽立中
自 序 教養專家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
―第一部―
致父母自己:「給孩子愛之前,不忘照顧好自己。」
無論是新手父母還是老手,
每一個孩子都會帶給你不同的生命新課題,還有相似的憂慮與自問:
過去做得好不好? 現在夠不夠愛孩子? 未來孩子會不會過得比我更好?
相信自己已給了夠用的愛與支持,
你的光終將在孩子身上閃耀。
‧創造心裡的白噪音
‧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不夠好,卻夠用的愛
‧教養是很私密的事
‧我怕孩子跟我一樣
‧放下內在父母的嚴苛期望
‧你的光將在孩子身上閃耀
―第二部―
致你與另一半:「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為了這個家生死相許。」
關於伴侶,無論另一半是神隊友還是豬隊友,
這個家與孩子,都已從「我」變成「我們」的。
相信每個人在大多數情境下都是盡力的,
行為不會完美,但家人之間會更靠近。
‧接納是改變的開始,還是改變了才能接納?
‧他不就是該接住我的情緒嗎?
‧我絕不重蹈覆轍!可是……
‧「我的家」和「我們的家」
‧為什麼累了一天回到家,還要我做家事?
‧我們與小三的事
‧陪伴「伴侶和小孩的關係」
‧教養不一致,O不OK啊?
―第三部―
致你與孩子:「你的孩子永遠是你的孩子。」
無論孩子此刻像個天使還是魔鬼,
教養永遠沒有最理想的方式,
相信你的盡力,成為每個當下最完美的父母;
相信孩子能感受到你真誠的存在,你的孩子永遠都是你的孩子,
你們都會好好的。
‧ONLY YOU!
‧對你愛愛愛不完?
‧「陪」或「賠」?陪多久才夠?
‧「身教」到底要教什麼?
‧負責任就有責任感?
‧讚美與鼓勵,分那麼清楚有事嗎?
‧寧可錯放一百,不可錯殺一次?
‧準備好懲罰孩子了?
‧手足論I:手心手背都是肉?
‧手足論II:人家在吃麵,你在喊燙?
‧髒話垃圾話說好說滿的厭世父母人蔘
‧學才藝,想放棄,爸媽森七七?
‧分數這回事
結 語 當浩克不再亂砸時
書摘/試閱
◆ 【內容連載】
【我怕孩子跟我一樣】
有次在講座後段的問與答時間,有位媽媽對於我的回答沒有不滿,卻仍不斷追問,絲毫沒有放鬆、解惑的感覺。
我遇過有些人會很投入地把公共問答時段當成他的免付費諮詢時間,但這位媽媽不像。與其說充滿疑惑,她讓我覺得她有許多的害怕與焦慮。
我決定直接與她核對:「媽媽,我覺得我的回答沒有讓妳感到比較放心,方便告訴我妳在擔心什麼嗎?」
「我怕孩子跟我一樣。」
用盡一切辦法,不要讓孩子跟我一樣
我感到一陣酸楚,母親殷殷期盼孩子成長發光,這美好理想背後的最大威脅,竟然是自己。
「妳不想要孩子跟妳一樣,所以妳想學很多方法,讓孩子不要跟妳一樣,是嗎?」
點頭。
「可是我剛剛講的東西,裡頭有一大部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讓妳覺得學那麼多,也沒什麼用?」
沒點頭,眼眶泛紅。
母親在週六不休息、不放鬆,來聽所謂的專家嘰哩呱啦,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是孩子成長最大的威脅,她要想盡一切、用罄辦法,不要讓孩子跟她一樣。
聊到這裡,其實我很想哭,有種很苦的感覺在心裡:「X,為什麼養個孩子要這麼苦?要養到否定自己?!」
不只是針對那位母親的喟嘆,而是這幾年陪伴許多父母下來,累積對自己、對妻子,對許多父母,說不出的不捨:我們只想好好當爸、當媽,怎麼變成要搞定長輩、小孩、自己,還加上一個什麼鬼的內在小孩?
我不打算、也不應該在大庭廣眾、在對方沒有充分準備之下,與她進行深度的心理探索。整理一下自己,我說:「要孩子不像我們,不太可能,不然身教就沒意思了。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辦講座,你們才來聽,因為想讓自己有所不同,可以帶給孩子更多正能量。妳願意來,我就看見妳是很棒、很多愛的母親,這對孩子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妳是位好母親,孩子像妳一樣不會有任何問題,我也邀請妳相信自己,好嗎?」
我看了她一會兒,接著進入下一道問答。
我也覺得自己很糟,怕孩子跟我一樣
「醜爸,你都不會覺得自己做得很糟,擔心孩子從你身上學到不好的東西嗎?」
當然會擔心。
每當墜入育兒迷霧時,我咒罵自己:「陳其正,你真是個廢物!學這麼多,還開課!怎麼有臉對孩子講出這種話?嘴巴就不能閉上嗎?」對於挫敗的自己,沒有任何憐憫,無法接受自己當下真實的感受,畢竟,誰不想總是感到有力量、覺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冷靜後,我會看看那個罵自己廢物的自己,發生什麼事了?
啊……我駝著背,看起來很累的樣子;握緊的拳頭,對自己很失望吧?嘴裡唸唸有詞,是放不下,還是在想辦法?是什麼樣的挫折如此沉重,壓得自己直不起腰來?
是每次挫敗時,零時差浮現的熟悉聲音,讓我垂頭喪氣:「你這麼糟,要怎麼教小孩?」「身教啊!孩子以後像你這樣,都是你的錯!」
每當聽見內心的譴責之聲,我就覺得難過,那是一種控訴,甚至審判。但在被控訴的同時,我也知道,法庭總有另一方的聲音,我想聽聽看。誰會是另一方的聲音?應該是孩子,始終支持、愛著父母的孩子。
如果孩子看到那個自責的我,會有何行動?我想,他會靠近,真誠地看著我──
孩子:「爸爸,你怎麼在哭?」
爸爸:「我覺得自己很廢。」
孩子:「可是你什麼都會啊。」
爸爸:「謝謝,但是我每次都說不兇你們,卻都做不到。」
孩子:「那是因為我們做錯事啊!」
爸爸:「不不,做錯事也不能就兇別人,那是錯的。」
孩子:「那下次不要做就好啦!你每次不都說,做錯事沒關係,承認就好,不會被處罰,爸爸媽媽也都很愛你。」
是啊!這是我平時會跟孩子說的,是身為父親的我的信念:做錯事不需要懲罰,要承認、找方法,需要的話開口找人幫忙。
懲罰自己會換來孩子更多的愛、服從與信任嗎?萬萬不會!懲罰只會讓我更想要控制孩子,因為我不想再犯錯,但這個害怕引起的控制,卻造成我跟孩子更大的衝突,而衝突激化了情緒,越演越烈……
既然如此,我為什麼要懲罰自己?我的學習告訴我,那是「過去的慣性」。過去做錯就會被批評、被貶低,即使我長大了,但大腦、身體仍在負面情緒來襲時,慣性地指導我要「覺得自己很糟」。
「我可以不要那麼糟嗎?」可以的!我以長大後的自己建立起的信念(犯錯不須懲罰自己,找到方法解決最重要)來替代我的慣性(我又做錯了,我很廢)。
從身體開始,我慢慢挺直背―嗯,覺得比較有力量,呼吸也更順暢、深沉。握緊的拳頭,漸漸鬆開,可以彼此交握,也能伸手緊擁孩子。
喋喋不休的自責,也可以是自我肯定的語句:今天搞砸,明天和好,一起來想辦法!
嗯,明天可以跟孩子和好,因為我先跟自己練習了一回。
父母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
也許,這世界根本就沒有夠好的父母,或者,每個人都是超級好棒棒爸媽。可以當下覺得自己是坨屎,下一秒自豪原來我是出淤泥而不染。
把焦點放在「好不好」是過去威權教育的影響,我們總是心心念念要完成外在目標、滿足父母老師老闆的期望。當陪伴孩子,頭腦卻充滿「目標」時,我們容易心神不寧、動輒得咎,缺乏彈性,而孩子最愛的想像力,更被我們視為洪水猛獸。
我們一定有不好的時候,但,親愛的,你是否害怕面對真實的、不好的自己?
逃避面對,換來的是拚命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把孩子「教好」,卻傷害了關係;破碎的關係,產生自責,繼續努力「變好」、加強控制……要打破這個循環,從停止懲罰自己開始。
孩子像你,可以是件幸福的事
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在孩子仍在襁褓時,會從最頂端的頭髮(如果有的話),一路看到腳趾,來來回回掃描,心裡很甜,但嘴巴不說?那是我們的孩子,經我們而生,沒有人可以像我們一樣懂得欣賞他們的美、好、真,因為他們的每一部分都是我們的寶,緊緊嵌在心坎裡。
你可以相信任何你想相信的,但這一刻,邀請你一起相信:孩子像我,是件很幸福的事。
‧父母厭世語錄:我不夠好,不想要孩子像我一樣!
‧醜爸勸世良言:我面對我的做不好,停止懲罰自己,享受身為父母的幸福!
【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醜爸,你老是說要自我照顧,但你那些薩提爾啊、正念啊、阿哩不答啊,實在不是我的菜。而且沒時間、沒錢的人,怎麼辦?」
老實說,一直薩提爾啊、正念啊、阿哩不答啊,的確不容易。我認識很多父母,他們追蹤許多心理師、心靈成長教室的臉書專頁,就是為了盼到時間、地點可以的課程來照顧自己,但不是天時地利無情,就是速速秒殺無緣。而且,這樣的課程也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四五六加上私下練習是基本蹲馬步,練成套拳都是用年算的。
雖然我相信上述的投入與堅持是值得的,但所謂自我照顧的核心,不在於做了什麼,而是相信什麼。
「好啊,那你倒是說說,父母該相信什麼?」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三歲失去父親,十九歲進入婚姻的媽媽
我的母親來自客家與閩南結合的家庭,對於與我無緣相見的客家背景外公,媽媽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是和他手牽手,在大街上撿未熄的菸蒂,好飲鴆止渴無法抑制的鴉片癮。
媽媽三歲時,她的爸爸離世,她的媽媽,也就是我的新莊阿嬤(從小,我就被教導有「台北阿嬤」跟「新莊阿嬤」,沒有外婆這回事,畢竟沒有人希望被加上「外」吧),就這樣帶著包含我媽媽在內的五個孩子(還有最小的舅舅已送養),過著「看人臉色」的生活。
就像上一代許多出身貧困家庭的孩子一樣,雖然媽媽小學畢業拿了市長獎,但家中無力讓她繼續升學。那是民國五十六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施行的前一年。
從我有記憶以來,新莊阿嬤即與暴爺爺住一起。暴爺爺(真的姓「暴」,不是我亂取綽號)來自中國山東,自製水餃跟麵條好吃得不得了!每次回新莊,老人家也總會為我們兩隻小孫子準備冰涼養樂多。母親是家中唯一的女兒,跟新莊阿嬤有非常緊密的關係與牽絆,每次回去,母女都會先到房間聊個老久,欣賞阿嬤最新的「戰利品」。阿嬤過世後,我才發現媽媽跟她是如此相像,努力照顧自己,永遠要美美的樣子。
媽媽十九歲,和父親結縭,在二十歲、二十四歲時,分別生下至今還在折磨她的兩個兒子(謎之音:還敢講)。因為天生麗質,加上穿著年輕新潮,我們兩兄弟高中大學時期的朋友,都以為我媽媽是「姊姊」。她書唸得少,不容易參與我們的學校課業,卻也不曾拿著「讀書至上」的大旗苛求我們(當然分數太離譜而抓狂也是有的)。媽媽費盡心力照顧我們,該有的一樣不少,可以不要有的盡可能滿足,尤其喜歡買新衣服,希望我們看起來帥氣體面(謎之音:是誰叫自己醜爸的)。
雖然走過婚姻低潮,我從未見她停止照顧自己。直到現在,媽媽每天都有慣常的保養程序;日常生活節省,遇見看對眼的新潮「請衩」(河洛話「穿著」的發音)卻從不手軟。為自己的美好付出,每一個行動都是無價。
只要承載對自己的支持,物質不一定帶來空虛
我的母親從未走上所謂的心靈成長之路,甚至看似在物質世界尋求慰藉,但她卻把自己照顧得非常好。她不曾有財務問題,兩個兒子也都在自求多福階段,從她身上,我看見追求物質不該被直觀地視為一種「空虛無意義」的行為,也毋須刻意反對。
「齁齁醜爸,我看你是孝順過了頭,不能因為陳媽媽的例子,就幫追求物欲的人平反吧?」
這是個好問題,「追求物欲」和我提到的「透過物質照顧自己」有什麼不同?透過重視人的內在狀態,而非強調表面行為的薩提爾模式,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看:
.「追求物欲」的人,帶著低自我價值,相信物質的魔力無遠弗屆,能滿足許多的期待,獲得他人肯定與青睞的眼神。得不到時,便出現指責、不理智等應對姿態,認為別人是忌妒、害怕。但在無法獲得認同、與人連結的情況下,自我沒有力量,行為難有轉化的可能。
.「透過物質照顧自己」的人,有較高的自我價值,相信物質的功能但也保持彈性,會視情境與自己的能力做調整。渴望他人的認同,但不強求,不以過度追求物質取代對等的關係,因此在關係中受挫時,也能運用其他資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個人比較想在行為層次較勁,還是享受在追求物質條件提升的同時,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成長?在追求的路上,只顧慮到自己的需求,還是可以在自我、他人與情境中多方考量?如果得不到,有辦法欣賞自己的付出,還是急著揪出戰犯,甚至東山再起?
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這一年,我隨著世界展望會在全台各地舉辦講座,無論題目是如何與孩子溝通、3C使用問題、親子陪伴課題,我找到機會,就邀請在場日日奮力在教養第一線求生存的父母,找找看照顧自己的方法。
我知道運用在都市小康家庭、中產階級的「那一套」,太不貼近他們的日常,但我相信他們擁有自己的資源。我邀請他們相信自己是夠好的父母,就在此時此刻。當人與自己的內在接觸了,行為層次如何照顧自己,物質也好,心靈也罷,都是有力量的。
從母親身上,我看見照顧自己的重要;從來自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狀況的家庭,我明瞭自我照顧並非一味強調心靈成長的唱高調。怎麼照顧自己,並非取決於形式,而是能不能在支持自己的過程中,感受到美好。請用你的方式,即使再忙再累再煩再XX,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父母厭世語錄:自我照顧、自我成長那種心靈雞湯的玩意兒,我沒錢沒空,也對我沒用啦!
‧醜爸勸世良言: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方法,可以不需要別人的肯定,單純地覺得自己很好,即使只是無愧疚感地買一瓶想喝的紅酒都行。
【我怕孩子跟我一樣】
有次在講座後段的問與答時間,有位媽媽對於我的回答沒有不滿,卻仍不斷追問,絲毫沒有放鬆、解惑的感覺。
我遇過有些人會很投入地把公共問答時段當成他的免付費諮詢時間,但這位媽媽不像。與其說充滿疑惑,她讓我覺得她有許多的害怕與焦慮。
我決定直接與她核對:「媽媽,我覺得我的回答沒有讓妳感到比較放心,方便告訴我妳在擔心什麼嗎?」
「我怕孩子跟我一樣。」
用盡一切辦法,不要讓孩子跟我一樣
我感到一陣酸楚,母親殷殷期盼孩子成長發光,這美好理想背後的最大威脅,竟然是自己。
「妳不想要孩子跟妳一樣,所以妳想學很多方法,讓孩子不要跟妳一樣,是嗎?」
點頭。
「可是我剛剛講的東西,裡頭有一大部分是原生家庭的影響,讓妳覺得學那麼多,也沒什麼用?」
沒點頭,眼眶泛紅。
母親在週六不休息、不放鬆,來聽所謂的專家嘰哩呱啦,是因為她覺得自己是孩子成長最大的威脅,她要想盡一切、用罄辦法,不要讓孩子跟她一樣。
聊到這裡,其實我很想哭,有種很苦的感覺在心裡:「X,為什麼養個孩子要這麼苦?要養到否定自己?!」
不只是針對那位母親的喟嘆,而是這幾年陪伴許多父母下來,累積對自己、對妻子,對許多父母,說不出的不捨:我們只想好好當爸、當媽,怎麼變成要搞定長輩、小孩、自己,還加上一個什麼鬼的內在小孩?
我不打算、也不應該在大庭廣眾、在對方沒有充分準備之下,與她進行深度的心理探索。整理一下自己,我說:「要孩子不像我們,不太可能,不然身教就沒意思了。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辦講座,你們才來聽,因為想讓自己有所不同,可以帶給孩子更多正能量。妳願意來,我就看見妳是很棒、很多愛的母親,這對孩子是最重要的。我相信妳是位好母親,孩子像妳一樣不會有任何問題,我也邀請妳相信自己,好嗎?」
我看了她一會兒,接著進入下一道問答。
我也覺得自己很糟,怕孩子跟我一樣
「醜爸,你都不會覺得自己做得很糟,擔心孩子從你身上學到不好的東西嗎?」
當然會擔心。
每當墜入育兒迷霧時,我咒罵自己:「陳其正,你真是個廢物!學這麼多,還開課!怎麼有臉對孩子講出這種話?嘴巴就不能閉上嗎?」對於挫敗的自己,沒有任何憐憫,無法接受自己當下真實的感受,畢竟,誰不想總是感到有力量、覺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冷靜後,我會看看那個罵自己廢物的自己,發生什麼事了?
啊……我駝著背,看起來很累的樣子;握緊的拳頭,對自己很失望吧?嘴裡唸唸有詞,是放不下,還是在想辦法?是什麼樣的挫折如此沉重,壓得自己直不起腰來?
是每次挫敗時,零時差浮現的熟悉聲音,讓我垂頭喪氣:「你這麼糟,要怎麼教小孩?」「身教啊!孩子以後像你這樣,都是你的錯!」
每當聽見內心的譴責之聲,我就覺得難過,那是一種控訴,甚至審判。但在被控訴的同時,我也知道,法庭總有另一方的聲音,我想聽聽看。誰會是另一方的聲音?應該是孩子,始終支持、愛著父母的孩子。
如果孩子看到那個自責的我,會有何行動?我想,他會靠近,真誠地看著我──
孩子:「爸爸,你怎麼在哭?」
爸爸:「我覺得自己很廢。」
孩子:「可是你什麼都會啊。」
爸爸:「謝謝,但是我每次都說不兇你們,卻都做不到。」
孩子:「那是因為我們做錯事啊!」
爸爸:「不不,做錯事也不能就兇別人,那是錯的。」
孩子:「那下次不要做就好啦!你每次不都說,做錯事沒關係,承認就好,不會被處罰,爸爸媽媽也都很愛你。」
是啊!這是我平時會跟孩子說的,是身為父親的我的信念:做錯事不需要懲罰,要承認、找方法,需要的話開口找人幫忙。
懲罰自己會換來孩子更多的愛、服從與信任嗎?萬萬不會!懲罰只會讓我更想要控制孩子,因為我不想再犯錯,但這個害怕引起的控制,卻造成我跟孩子更大的衝突,而衝突激化了情緒,越演越烈……
既然如此,我為什麼要懲罰自己?我的學習告訴我,那是「過去的慣性」。過去做錯就會被批評、被貶低,即使我長大了,但大腦、身體仍在負面情緒來襲時,慣性地指導我要「覺得自己很糟」。
「我可以不要那麼糟嗎?」可以的!我以長大後的自己建立起的信念(犯錯不須懲罰自己,找到方法解決最重要)來替代我的慣性(我又做錯了,我很廢)。
從身體開始,我慢慢挺直背―嗯,覺得比較有力量,呼吸也更順暢、深沉。握緊的拳頭,漸漸鬆開,可以彼此交握,也能伸手緊擁孩子。
喋喋不休的自責,也可以是自我肯定的語句:今天搞砸,明天和好,一起來想辦法!
嗯,明天可以跟孩子和好,因為我先跟自己練習了一回。
父母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
也許,這世界根本就沒有夠好的父母,或者,每個人都是超級好棒棒爸媽。可以當下覺得自己是坨屎,下一秒自豪原來我是出淤泥而不染。
把焦點放在「好不好」是過去威權教育的影響,我們總是心心念念要完成外在目標、滿足父母老師老闆的期望。當陪伴孩子,頭腦卻充滿「目標」時,我們容易心神不寧、動輒得咎,缺乏彈性,而孩子最愛的想像力,更被我們視為洪水猛獸。
我們一定有不好的時候,但,親愛的,你是否害怕面對真實的、不好的自己?
逃避面對,換來的是拚命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把孩子「教好」,卻傷害了關係;破碎的關係,產生自責,繼續努力「變好」、加強控制……要打破這個循環,從停止懲罰自己開始。
孩子像你,可以是件幸福的事
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在孩子仍在襁褓時,會從最頂端的頭髮(如果有的話),一路看到腳趾,來來回回掃描,心裡很甜,但嘴巴不說?那是我們的孩子,經我們而生,沒有人可以像我們一樣懂得欣賞他們的美、好、真,因為他們的每一部分都是我們的寶,緊緊嵌在心坎裡。
你可以相信任何你想相信的,但這一刻,邀請你一起相信:孩子像我,是件很幸福的事。
‧父母厭世語錄:我不夠好,不想要孩子像我一樣!
‧醜爸勸世良言:我面對我的做不好,停止懲罰自己,享受身為父母的幸福!
【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醜爸,你老是說要自我照顧,但你那些薩提爾啊、正念啊、阿哩不答啊,實在不是我的菜。而且沒時間、沒錢的人,怎麼辦?」
老實說,一直薩提爾啊、正念啊、阿哩不答啊,的確不容易。我認識很多父母,他們追蹤許多心理師、心靈成長教室的臉書專頁,就是為了盼到時間、地點可以的課程來照顧自己,但不是天時地利無情,就是速速秒殺無緣。而且,這樣的課程也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四五六加上私下練習是基本蹲馬步,練成套拳都是用年算的。
雖然我相信上述的投入與堅持是值得的,但所謂自我照顧的核心,不在於做了什麼,而是相信什麼。
「好啊,那你倒是說說,父母該相信什麼?」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三歲失去父親,十九歲進入婚姻的媽媽
我的母親來自客家與閩南結合的家庭,對於與我無緣相見的客家背景外公,媽媽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是和他手牽手,在大街上撿未熄的菸蒂,好飲鴆止渴無法抑制的鴉片癮。
媽媽三歲時,她的爸爸離世,她的媽媽,也就是我的新莊阿嬤(從小,我就被教導有「台北阿嬤」跟「新莊阿嬤」,沒有外婆這回事,畢竟沒有人希望被加上「外」吧),就這樣帶著包含我媽媽在內的五個孩子(還有最小的舅舅已送養),過著「看人臉色」的生活。
就像上一代許多出身貧困家庭的孩子一樣,雖然媽媽小學畢業拿了市長獎,但家中無力讓她繼續升學。那是民國五十六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施行的前一年。
從我有記憶以來,新莊阿嬤即與暴爺爺住一起。暴爺爺(真的姓「暴」,不是我亂取綽號)來自中國山東,自製水餃跟麵條好吃得不得了!每次回新莊,老人家也總會為我們兩隻小孫子準備冰涼養樂多。母親是家中唯一的女兒,跟新莊阿嬤有非常緊密的關係與牽絆,每次回去,母女都會先到房間聊個老久,欣賞阿嬤最新的「戰利品」。阿嬤過世後,我才發現媽媽跟她是如此相像,努力照顧自己,永遠要美美的樣子。
媽媽十九歲,和父親結縭,在二十歲、二十四歲時,分別生下至今還在折磨她的兩個兒子(謎之音:還敢講)。因為天生麗質,加上穿著年輕新潮,我們兩兄弟高中大學時期的朋友,都以為我媽媽是「姊姊」。她書唸得少,不容易參與我們的學校課業,卻也不曾拿著「讀書至上」的大旗苛求我們(當然分數太離譜而抓狂也是有的)。媽媽費盡心力照顧我們,該有的一樣不少,可以不要有的盡可能滿足,尤其喜歡買新衣服,希望我們看起來帥氣體面(謎之音:是誰叫自己醜爸的)。
雖然走過婚姻低潮,我從未見她停止照顧自己。直到現在,媽媽每天都有慣常的保養程序;日常生活節省,遇見看對眼的新潮「請衩」(河洛話「穿著」的發音)卻從不手軟。為自己的美好付出,每一個行動都是無價。
只要承載對自己的支持,物質不一定帶來空虛
我的母親從未走上所謂的心靈成長之路,甚至看似在物質世界尋求慰藉,但她卻把自己照顧得非常好。她不曾有財務問題,兩個兒子也都在自求多福階段,從她身上,我看見追求物質不該被直觀地視為一種「空虛無意義」的行為,也毋須刻意反對。
「齁齁醜爸,我看你是孝順過了頭,不能因為陳媽媽的例子,就幫追求物欲的人平反吧?」
這是個好問題,「追求物欲」和我提到的「透過物質照顧自己」有什麼不同?透過重視人的內在狀態,而非強調表面行為的薩提爾模式,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看:
.「追求物欲」的人,帶著低自我價值,相信物質的魔力無遠弗屆,能滿足許多的期待,獲得他人肯定與青睞的眼神。得不到時,便出現指責、不理智等應對姿態,認為別人是忌妒、害怕。但在無法獲得認同、與人連結的情況下,自我沒有力量,行為難有轉化的可能。
.「透過物質照顧自己」的人,有較高的自我價值,相信物質的功能但也保持彈性,會視情境與自己的能力做調整。渴望他人的認同,但不強求,不以過度追求物質取代對等的關係,因此在關係中受挫時,也能運用其他資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個人比較想在行為層次較勁,還是享受在追求物質條件提升的同時,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成長?在追求的路上,只顧慮到自己的需求,還是可以在自我、他人與情境中多方考量?如果得不到,有辦法欣賞自己的付出,還是急著揪出戰犯,甚至東山再起?
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這一年,我隨著世界展望會在全台各地舉辦講座,無論題目是如何與孩子溝通、3C使用問題、親子陪伴課題,我找到機會,就邀請在場日日奮力在教養第一線求生存的父母,找找看照顧自己的方法。
我知道運用在都市小康家庭、中產階級的「那一套」,太不貼近他們的日常,但我相信他們擁有自己的資源。我邀請他們相信自己是夠好的父母,就在此時此刻。當人與自己的內在接觸了,行為層次如何照顧自己,物質也好,心靈也罷,都是有力量的。
從母親身上,我看見照顧自己的重要;從來自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狀況的家庭,我明瞭自我照顧並非一味強調心靈成長的唱高調。怎麼照顧自己,並非取決於形式,而是能不能在支持自己的過程中,感受到美好。請用你的方式,即使再忙再累再煩再XX,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父母厭世語錄:自我照顧、自我成長那種心靈雞湯的玩意兒,我沒錢沒空,也對我沒用啦!
‧醜爸勸世良言: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方法,可以不需要別人的肯定,單純地覺得自己很好,即使只是無愧疚感地買一瓶想喝的紅酒都行。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