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倫理問題:中國經濟深層次改革的必過之坎(簡體中文版)
商品資訊
系列名:域外漢學
ISBN13:9781647840242
出版社:漢世紀數位文化EHGBooks
作者:胡靜波
出版日:2020/07/01
裝訂/頁數:平裝/274頁
規格:22.8cm*15.2cm (高/寬)
定價
:NT$ 600 元優惠價
:79 折 474 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下單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這是一本和世界主流經濟學的主要觀點幾乎完全相反的經濟學著作。作者是個悲觀的理想主義者,始發於2007年的美國兩房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重大,他從2009年時中國的房價問題著手,從倫理哲學的角度用分析哲學的方法對中國經濟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作者認為只有建立在以人為本的經濟倫理下的經濟理論才是有價值的,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用最少的資源養活全體社會成員和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最大量物質財富的學問的觀點。本書批判了金融資本主義和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倫理錯誤,探討了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度下對國有資產管理的改革。
本書還回答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2008年11月訪問倫敦經濟學院時向在場的經濟學家提出的問題:這麼大的危機,為什麼你們經濟學家都沒有預測到?
序言
正當我國經濟一往無前蒸騰向上的時候,爆發於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猛烈地衝擊了我們,致使GDP連續十多年下降,而始於2018年的中美貿易紛爭給經濟帶來了更為嚴重的不確定性,相隔十年的兩次衝擊的嚴重性是出人意料的,眾所周知,當今各國經濟聯繫密切,而美國經濟占了全球經濟中很大的權份,故有“美國打噴嚏全球得感冒”之說,中國自然難以獨善其身,須知,內因是事物發生變化的決定因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生作用,如今世界經濟危機既然嚴重影響了我們,那就反證了我們經濟內部失衡的嚴重性。所謂危機就是事物內部矛盾的失衡積重過甚而發生的從量到質的惡性突變,我們的內部失衡如果任其發展,那麼,哪怕美國沒有和我們發生貿易紛爭,哪怕沒有外部世界的影響,我們自己早晚也會發生危機。
我們經濟的失衡大抵表現在這幾個主要方面,一,長期的、過量的外貿順差,造成了商品外流、外匯儲備過多和外匯占款過多;二,過多的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導致貨幣嚴重超發,因此造成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購買力和儲蓄購買力的下降,同時也加大了企業的工資負擔;三,嚴重超發的貨幣也造成了超過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需求發展預期的過度投資,形成了住房、基建及相關的商品積壓和產能過剩的局面。這個觀點和主流經濟學家們的“三駕馬車”論是相悖的(所謂的三駕馬車就是內需、出口、和投資三駕馬車拉動GDP)。從支出法的角度來看GDP的構成,GDP等於城鄉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外貿順差之和,須知,外貿順差只有建立在貴金屬貨幣(其實金銀也只是重商主義者眼睛裡的財富,但是比追求信用貨幣要可靠一點。),或是適度順差(進出口基本平衡)和適度外匯儲備的前提下,這種統計法才是合理的;由於信用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所以在以信用貨幣為結算貨幣情況下,長期的、過度的順差形成的過量的外匯儲備沒有任何財富意義,順差越大意味著商品外流越大,財富損失越大;外匯儲備越多,中國人民銀行的人民幣負債也越多,社會流通性過甚也越嚴重,市場矛盾積重也就越深重。我一直在猜疑:問題出在GDP的統計方法的合理性,還是我們對GDP的統計方法的過度解讀?
我們要研究經濟理論問題,首先要搞清楚發展經濟是為了什麼?經濟學的任務是什麼?經濟學家的任務是什麼?這些都是經濟倫理問題,屬倫理哲學門類。經濟是社會的物質財富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活動的統稱,經濟一詞來自“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光從字面上來說無論“經邦”、“經國”還是“濟世”,都是為了“濟民”,就是為了全體社會成員,經濟學則是研究如何提高這些活動的效率的學問。當今世界是資本主義制度占主流的世界,世界的主流經濟學當然地是為資本服務的,是研究提高資本效率的學問;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家的任務就是為提高資本效率服務,為提高資本家――人格化的資本――的收益服務。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勞動只是從屬於資本的一個子概念――可變資本,從現代市場經濟理論看,人也不過是一種市場資源而已。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資本主義是有史以來人民生活提高最快的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切入點是資本,從提高資本的效率入手而帶動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我們既然要建設不同於資本主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那麼在制度設計上一定要優於資本主義,如果不能優於資本主義,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何意義?而其優越性又將從何體現?
中國現在改革的方向是要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社會主義?從過去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來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核心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或者說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定義;那麼我們現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比之過去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有什麼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是在主要的、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是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許少量私有經濟的存在,允許少量外資在中國進行投資、開辦製造業。那麼,生產資料公有制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說,對社會又什麼好處?本書的第四章《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思考》深入地思考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問題,從法理角度看,物權(人對物的所有權)包括使用權、獲利權、佔有權和處置權四個具體內容,通常使用權和獲利權不能同時實現,而佔有權和處置權僅僅是保障使用權和獲利權的制度安排。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和國企雖然為國家所有,但是國家所擁有的只是獲利權,使用權和佔有權、部分處置權卻屬於具體的自然人和企業法人,可見,國家對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和國企的所有權是不可能完整的,所謂的公有制這個概念在邏輯上也是不可能自洽的,是個偽概念,那麼,如何定義社會主義的內涵呢?又如何定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呢?
經濟制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要搞比現行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更好的制度只有在經濟的基本倫理上進行比較,就必須端正經濟學的基本倫理,本書認為: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用最少的資源養活全體社會成員和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最大量物質財富的學問,經濟學家的任務是協助政府培育一個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在長期、持續的發展中受益的經濟體。研究經濟學的出發點就是從人的個體的利益訴求和謀利行為中尋求總體的社會行為規律,並予以引導,使之促進全體社會成員的勞動積極性並成為經濟發展的自生動力,以期總體的社會勞動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達到用最少的資源養活最大量的人口,為最大量的人口改善物質生活的目的,這是正確的經濟倫理,也是經濟學的根本任務。我們必須認識到,以人為本是包括經濟學在內的一切社會科學的基本倫理,背離這個倫理的一切所謂的“社會科學”都是偽科學,以人為本體現在經濟學裡就是以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為本。以人為本,還是以資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區別;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時首先碰到經濟倫理問題。
我們當前遇到的經濟失衡積重問題的表面原因是我們的主流經濟學界在沒有認識到GDP僅僅是經濟的一個活動量指標,而不是區間時間內社會財富增量指標(根據GDP的定義,應該是區間時間內的社會財富增量的總和,由於有無效GDP和有害GDP的存在,故此定義是值得商榷的。詳見第二章“2.6 DGP的顏色”。),沒有認識到GDP既不能顯示財富品質,也不能表達社會財富的分配的情況,更不能體現以人為本還是以資為本的情況下而將GDP作為了綱領性的經濟指標;深層次原因是學習了現代西方的經濟理論,忽視了經濟倫理,忽視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很多經濟理論問題的背後是經濟倫理問題,倫理問題解決了,很多所謂的“理論問題”也就不存在了,如房地產的發展問題,將房地產定位于民生必須消費品還是金融投資品?如果將住房定位于民生必須消費品,那麼今天就不會發生房地產去庫存和實體產業去產能的問題,也不會發生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購買力過低而造成的消費不振。再,如人民幣發行的問題,人民幣的發行量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根據流通的需要和黃金、外匯儲備的情況決定的;雖然有黃金和外匯作儲備,但人民持有、使用人民幣的信心主要建立在人民對國家前景的信心和對政府的信任上,所以,我們可以說人民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以國家信譽、政府信用作背書而依法發行的信用貨幣。由於我們長期、過度的順差造成商品外流的同時也過多地收儲了美元,並相應增發了人民幣,客觀上造成了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參與了作為人民幣背書的事實,美元發生升貶,人民幣自然也受影響,同時,由於過量的人民幣進入了金融化的房地產,房地產客觀上成了人民幣的價值基礎,這就是人民幣發行的倫理出了偏差。三,如股份制和股市制度設計的問題,股份制和股權流通制度是私有制向社會所有形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是資本主義制度下最有效、最有希望的能變革社會性質的一種經濟制度,也是由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過渡的有效途徑,可惜的是我們僅僅是將股市作為向國企改革提供資金的管道,連促使貨幣資源向優良企業傾斜配置的作用都起不到,此類問題不勝枚舉,幾乎每一個經濟理論問題都涉及到背後的經濟倫理問題。我們只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經濟倫理觀就綱舉目張了,具體的經濟理論問題就是分析哲學的任務了。經濟倫理正確了,經濟理論即使不成熟,也一定會逐漸走向成熟;經濟倫理錯了,再完美的理論也只是立足於資本立場的政治正確的理論,它不可能指導社會避開由於生產過剩,或因過多的金融衍生品及過度杠杆而產生的金融危機。只有在經濟倫理正確的前提下,我們再用分析哲學方法展開研究才是有效的,形式邏輯、辯證法都是有效的工具;作為中國人,我們還有我們中國的哲學,我們中國哲學的核心就是一個字――衡,行事講究平衡和均衡,經濟危機的原因就是我們重視了速度而忽視了平衡和均衡。盲目追求速度的背後也是經濟倫理問題,對工薪者來說在等量的工作時間裡只能拿到等量的工資,沒有追求速度的自生動力和提高速度可能性;資本有無限擴張的要求,一則可變資本是貨幣資本換來的,而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汲取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就要求提高勞動效率,再則資本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他要在有限的生命裡取得無限的剩餘價值,所以人格化的資本有一種對時間的迫切心。
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來看,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逆熵增過程,失去平衡和均衡的經濟意味著各產業門類的熵值是不均衡的,消費、投資、出口的熵值也是不均衡的,熵值低的系統就比較脆弱,容易塌縮,逆熵增速度越快則熵值越低,越容易崩潰。可以說,我們當前碰到的所有問題都來自經濟倫理的錯誤,都無法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優越性。
今天的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相比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進步主要體現在歐美等先進國家的人民生活的提高,這些提高除了來自生產力的發展,還有來自境外的通過利益殖民而獲取的財富輸入;也由於以資為本的經濟倫理正在向以人為本方向的發展,勞動保險、醫療保險、最低工資等制度日臻完善,人力資本的發現和得到重視也是重要原因;股份制讓很大一部分勞動者除了勞動收入還有了資產性收入,使得他們具有了勞動者和資產者的雙重身份,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勞資對立。
但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美元和黃金的脫鉤,信用貨幣取代了貴金屬貨幣,商品拜物教經過了黃金拜物教階段演化成貨幣拜物教,傳統的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資本主義在日益進步的同時,也發生了向金融資本主義的演化,金融資本主義利用信用貨幣以遠期信用為背書的缺陷無原則地透支遠期信用――增發貨幣、創設高杠杆金融衍生品等方法剝削社會財富;利用貨幣和金融產品的虛擬價值和實體商品的等價現象侵蝕產業資本;還利用美元在全球流通的便利對發展中國家實行利益殖民,掠奪他國的商品和資源,並通過諸如有限戰爭、金融交易等非貿易方式回籠國際流通性,通過貿易戰、金融戰的方式將自身的危機推向世界。資本的性質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解決危機的方法只能是向外推和向後推兩種方法,它沒有消解失衡的自控機制,金融資本主義的一切理論都是立足於博弈的理論,發生於2007年並延續至今的世界金融危機是傳統經濟危機的升級版,當前中、美、歐、英、日、俄和其它經濟體間發生的危機輸出和抵抗外來危機影響的格局就是沒有槍炮聲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格局。
在這個嚴峻時刻,中國經濟也正進入深層次的改革,這場博弈會影響中國經濟深層次改革的進程,改革的成敗亦將決定中國在這場博弈中的勝負。若中國經濟深層次改革獲得成功,中、美、歐將鼎足而三,世界格局將有一個較長期的穩定,這是最理想的結局。
回過頭來看,當年蘇聯的失敗和我國文革末年經濟走到瀕臨崩潰邊緣的事實,那只能說明蘇聯模式的經濟制度的失敗,並不能證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將是永恆的制度,無數事實證明,在歐美等先進資本主義社會已經萌發出以人為本的新枝,同時也產生出了金融資本主義的“惡性腫瘤”;人類社會制度是在不斷變革,不斷進化的,這種變革沒有現成的設計圖,是歷代思想家、革命家和改革家不斷探索的結果。中國的改革實踐本身也是一種探索,探索成功將證明人類的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改革並非烏托邦,而是有路可尋的,但是當前(2020年)面臨的經濟困難和國際貿易紛爭也證明我們的理論和實踐都有不成熟之處,還處於改革進行中的階段,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同時要發展我們的經濟理論。今天的改革就是要立足當前的現實,要堅持經濟為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物質生活的倫理,借鑒資本主義的思想和方法,改革掉以前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的缺陷,這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理想。
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經濟有兩大缺陷,第一個缺陷是過分強調社會公平,經濟公平嚴重缺失(歷史上每當這兩種公平處於極端形態時,社會就會產生“轉換”的要求,這種“轉換”要求常常會引起改革,甚至革命。),由於經濟公平嚴重缺失,以至於效率低下;第二個缺陷就是政府過度參與經濟活動,從理論上說,政府的職責是依法治國,嚴格管理社會秩序,科學指導經濟發展;政府沒有創造價值的職能,不應該參與投資和經營經濟實體等經濟活動,由於過去的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經濟的管理需要和歷史的承傳,行使管理生產資料公有制下的土地和國企的職能目前不得不由政府來執行,但是逐漸弱化政府參與投資和經營經濟實體的職能,最終完全退出投資和經營應該是我們深層次經濟改革的方向。
前面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真正區別是發展經濟為全體社會成員還是為資本集團的區別,是經濟倫理的區別,是價值觀的區別,生產資料公有制只是為了實現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物質財富這一目的的制度安排,而不是目的,由於公有制的概念無法定義,所以這個制度安排並不能實現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物質財富的目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國家《憲法》所規定的制度,所以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只能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又必須改革生產資料公有制,以解決公有制度下的資本不能人格化的問題,改革公有制不能簡單地採用“破掉、賣掉、分掉”這種粗暴的手段,採用這種手段不僅會造成國資流失,社會財富損失,甚至可能造成全社會秩序的崩潰,蘇聯就是前車之鑒。
根據第四章對物權所有的分析,我們可以將公有制度下的土地所有權中的使用權、獲利權、佔有權和處置權分離處置,國家掌握獲利權和終極處置權(收回使用權、改變用途等),將使用權、佔有權和一般處置權(使用權流通)交給自然人和經濟法人並准予流轉;將國企實行股份制,國家變資產管理為資本管理,通過持股、買入和賣出股權實現對獲利權、佔有權和處置權的掌控,將經營管理權交給具體的私有持股人,國家通過國資委、稅務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環保、司法、公安等機構依照法律、法規對財務、經營、環保、國家安全等方面進行監管,以確保國家利益不受侵犯。
實施土地使用權的確權和流通,改變國企的資產管理為資本管理,這是中國經濟深層次改革的必過之坎,我們只要抓住土地和國企這兩條主線,就能勝利完成中國的經濟制度的改革,達到實現社會公平和經濟公平共存互補的和諧社會的目的。
作者認為只有建立在以人為本的經濟倫理下的經濟理論才是有價值的,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用最少的資源養活全體社會成員和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最大量物質財富的學問的觀點。本書批判了金融資本主義和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倫理錯誤,探討了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度下對國有資產管理的改革。
本書還回答了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於2008年11月訪問倫敦經濟學院時向在場的經濟學家提出的問題:這麼大的危機,為什麼你們經濟學家都沒有預測到?
序言
正當我國經濟一往無前蒸騰向上的時候,爆發於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猛烈地衝擊了我們,致使GDP連續十多年下降,而始於2018年的中美貿易紛爭給經濟帶來了更為嚴重的不確定性,相隔十年的兩次衝擊的嚴重性是出人意料的,眾所周知,當今各國經濟聯繫密切,而美國經濟占了全球經濟中很大的權份,故有“美國打噴嚏全球得感冒”之說,中國自然難以獨善其身,須知,內因是事物發生變化的決定因素,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發生作用,如今世界經濟危機既然嚴重影響了我們,那就反證了我們經濟內部失衡的嚴重性。所謂危機就是事物內部矛盾的失衡積重過甚而發生的從量到質的惡性突變,我們的內部失衡如果任其發展,那麼,哪怕美國沒有和我們發生貿易紛爭,哪怕沒有外部世界的影響,我們自己早晚也會發生危機。
我們經濟的失衡大抵表現在這幾個主要方面,一,長期的、過量的外貿順差,造成了商品外流、外匯儲備過多和外匯占款過多;二,過多的外匯儲備和外匯占款導致貨幣嚴重超發,因此造成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購買力和儲蓄購買力的下降,同時也加大了企業的工資負擔;三,嚴重超發的貨幣也造成了超過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需求發展預期的過度投資,形成了住房、基建及相關的商品積壓和產能過剩的局面。這個觀點和主流經濟學家們的“三駕馬車”論是相悖的(所謂的三駕馬車就是內需、出口、和投資三駕馬車拉動GDP)。從支出法的角度來看GDP的構成,GDP等於城鄉居民消費、企業投資、政府購買和外貿順差之和,須知,外貿順差只有建立在貴金屬貨幣(其實金銀也只是重商主義者眼睛裡的財富,但是比追求信用貨幣要可靠一點。),或是適度順差(進出口基本平衡)和適度外匯儲備的前提下,這種統計法才是合理的;由於信用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所以在以信用貨幣為結算貨幣情況下,長期的、過度的順差形成的過量的外匯儲備沒有任何財富意義,順差越大意味著商品外流越大,財富損失越大;外匯儲備越多,中國人民銀行的人民幣負債也越多,社會流通性過甚也越嚴重,市場矛盾積重也就越深重。我一直在猜疑:問題出在GDP的統計方法的合理性,還是我們對GDP的統計方法的過度解讀?
我們要研究經濟理論問題,首先要搞清楚發展經濟是為了什麼?經濟學的任務是什麼?經濟學家的任務是什麼?這些都是經濟倫理問題,屬倫理哲學門類。經濟是社會的物質財富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活動的統稱,經濟一詞來自“經邦濟世”、“經國濟世”或“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光從字面上來說無論“經邦”、“經國”還是“濟世”,都是為了“濟民”,就是為了全體社會成員,經濟學則是研究如何提高這些活動的效率的學問。當今世界是資本主義制度占主流的世界,世界的主流經濟學當然地是為資本服務的,是研究提高資本效率的學問;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家的任務就是為提高資本效率服務,為提高資本家――人格化的資本――的收益服務。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勞動只是從屬於資本的一個子概念――可變資本,從現代市場經濟理論看,人也不過是一種市場資源而已。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資本主義是有史以來人民生活提高最快的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切入點是資本,從提高資本的效率入手而帶動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我們既然要建設不同於資本主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那麼在制度設計上一定要優於資本主義,如果不能優於資本主義,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何意義?而其優越性又將從何體現?
中國現在改革的方向是要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改革首先要明確什麼是社會主義?從過去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來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核心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或者說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定義;那麼我們現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比之過去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有什麼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是在主要的、絕大部分的生產資料是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許少量私有經濟的存在,允許少量外資在中國進行投資、開辦製造業。那麼,生產資料公有制對社會的意義是什麼?或者說,對社會又什麼好處?本書的第四章《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思考》深入地思考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問題,從法理角度看,物權(人對物的所有權)包括使用權、獲利權、佔有權和處置權四個具體內容,通常使用權和獲利權不能同時實現,而佔有權和處置權僅僅是保障使用權和獲利權的制度安排。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和國企雖然為國家所有,但是國家所擁有的只是獲利權,使用權和佔有權、部分處置權卻屬於具體的自然人和企業法人,可見,國家對作為生產資料的土地和國企的所有權是不可能完整的,所謂的公有制這個概念在邏輯上也是不可能自洽的,是個偽概念,那麼,如何定義社會主義的內涵呢?又如何定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呢?
經濟制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要搞比現行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更好的制度只有在經濟的基本倫理上進行比較,就必須端正經濟學的基本倫理,本書認為: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用最少的資源養活全體社會成員和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最大量物質財富的學問,經濟學家的任務是協助政府培育一個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在長期、持續的發展中受益的經濟體。研究經濟學的出發點就是從人的個體的利益訴求和謀利行為中尋求總體的社會行為規律,並予以引導,使之促進全體社會成員的勞動積極性並成為經濟發展的自生動力,以期總體的社會勞動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達到用最少的資源養活最大量的人口,為最大量的人口改善物質生活的目的,這是正確的經濟倫理,也是經濟學的根本任務。我們必須認識到,以人為本是包括經濟學在內的一切社會科學的基本倫理,背離這個倫理的一切所謂的“社會科學”都是偽科學,以人為本體現在經濟學裡就是以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為本。以人為本,還是以資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根本區別;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時首先碰到經濟倫理問題。
我們當前遇到的經濟失衡積重問題的表面原因是我們的主流經濟學界在沒有認識到GDP僅僅是經濟的一個活動量指標,而不是區間時間內社會財富增量指標(根據GDP的定義,應該是區間時間內的社會財富增量的總和,由於有無效GDP和有害GDP的存在,故此定義是值得商榷的。詳見第二章“2.6 DGP的顏色”。),沒有認識到GDP既不能顯示財富品質,也不能表達社會財富的分配的情況,更不能體現以人為本還是以資為本的情況下而將GDP作為了綱領性的經濟指標;深層次原因是學習了現代西方的經濟理論,忽視了經濟倫理,忽視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很多經濟理論問題的背後是經濟倫理問題,倫理問題解決了,很多所謂的“理論問題”也就不存在了,如房地產的發展問題,將房地產定位于民生必須消費品還是金融投資品?如果將住房定位于民生必須消費品,那麼今天就不會發生房地產去庫存和實體產業去產能的問題,也不會發生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購買力過低而造成的消費不振。再,如人民幣發行的問題,人民幣的發行量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根據流通的需要和黃金、外匯儲備的情況決定的;雖然有黃金和外匯作儲備,但人民持有、使用人民幣的信心主要建立在人民對國家前景的信心和對政府的信任上,所以,我們可以說人民幣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以國家信譽、政府信用作背書而依法發行的信用貨幣。由於我們長期、過度的順差造成商品外流的同時也過多地收儲了美元,並相應增發了人民幣,客觀上造成了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參與了作為人民幣背書的事實,美元發生升貶,人民幣自然也受影響,同時,由於過量的人民幣進入了金融化的房地產,房地產客觀上成了人民幣的價值基礎,這就是人民幣發行的倫理出了偏差。三,如股份制和股市制度設計的問題,股份制和股權流通制度是私有制向社會所有形式轉變的有效途徑,是資本主義制度下最有效、最有希望的能變革社會性質的一種經濟制度,也是由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過渡的有效途徑,可惜的是我們僅僅是將股市作為向國企改革提供資金的管道,連促使貨幣資源向優良企業傾斜配置的作用都起不到,此類問題不勝枚舉,幾乎每一個經濟理論問題都涉及到背後的經濟倫理問題。我們只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經濟倫理觀就綱舉目張了,具體的經濟理論問題就是分析哲學的任務了。經濟倫理正確了,經濟理論即使不成熟,也一定會逐漸走向成熟;經濟倫理錯了,再完美的理論也只是立足於資本立場的政治正確的理論,它不可能指導社會避開由於生產過剩,或因過多的金融衍生品及過度杠杆而產生的金融危機。只有在經濟倫理正確的前提下,我們再用分析哲學方法展開研究才是有效的,形式邏輯、辯證法都是有效的工具;作為中國人,我們還有我們中國的哲學,我們中國哲學的核心就是一個字――衡,行事講究平衡和均衡,經濟危機的原因就是我們重視了速度而忽視了平衡和均衡。盲目追求速度的背後也是經濟倫理問題,對工薪者來說在等量的工作時間裡只能拿到等量的工資,沒有追求速度的自生動力和提高速度可能性;資本有無限擴張的要求,一則可變資本是貨幣資本換來的,而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汲取盡可能多的剩餘價值就要求提高勞動效率,再則資本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他要在有限的生命裡取得無限的剩餘價值,所以人格化的資本有一種對時間的迫切心。
從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來看,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逆熵增過程,失去平衡和均衡的經濟意味著各產業門類的熵值是不均衡的,消費、投資、出口的熵值也是不均衡的,熵值低的系統就比較脆弱,容易塌縮,逆熵增速度越快則熵值越低,越容易崩潰。可以說,我們當前碰到的所有問題都來自經濟倫理的錯誤,都無法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優越性。
今天的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相比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進步主要體現在歐美等先進國家的人民生活的提高,這些提高除了來自生產力的發展,還有來自境外的通過利益殖民而獲取的財富輸入;也由於以資為本的經濟倫理正在向以人為本方向的發展,勞動保險、醫療保險、最低工資等制度日臻完善,人力資本的發現和得到重視也是重要原因;股份制讓很大一部分勞動者除了勞動收入還有了資產性收入,使得他們具有了勞動者和資產者的雙重身份,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勞資對立。
但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美元和黃金的脫鉤,信用貨幣取代了貴金屬貨幣,商品拜物教經過了黃金拜物教階段演化成貨幣拜物教,傳統的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資本主義在日益進步的同時,也發生了向金融資本主義的演化,金融資本主義利用信用貨幣以遠期信用為背書的缺陷無原則地透支遠期信用――增發貨幣、創設高杠杆金融衍生品等方法剝削社會財富;利用貨幣和金融產品的虛擬價值和實體商品的等價現象侵蝕產業資本;還利用美元在全球流通的便利對發展中國家實行利益殖民,掠奪他國的商品和資源,並通過諸如有限戰爭、金融交易等非貿易方式回籠國際流通性,通過貿易戰、金融戰的方式將自身的危機推向世界。資本的性質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解決危機的方法只能是向外推和向後推兩種方法,它沒有消解失衡的自控機制,金融資本主義的一切理論都是立足於博弈的理論,發生於2007年並延續至今的世界金融危機是傳統經濟危機的升級版,當前中、美、歐、英、日、俄和其它經濟體間發生的危機輸出和抵抗外來危機影響的格局就是沒有槍炮聲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格局。
在這個嚴峻時刻,中國經濟也正進入深層次的改革,這場博弈會影響中國經濟深層次改革的進程,改革的成敗亦將決定中國在這場博弈中的勝負。若中國經濟深層次改革獲得成功,中、美、歐將鼎足而三,世界格局將有一個較長期的穩定,這是最理想的結局。
回過頭來看,當年蘇聯的失敗和我國文革末年經濟走到瀕臨崩潰邊緣的事實,那只能說明蘇聯模式的經濟制度的失敗,並不能證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將是永恆的制度,無數事實證明,在歐美等先進資本主義社會已經萌發出以人為本的新枝,同時也產生出了金融資本主義的“惡性腫瘤”;人類社會制度是在不斷變革,不斷進化的,這種變革沒有現成的設計圖,是歷代思想家、革命家和改革家不斷探索的結果。中國的改革實踐本身也是一種探索,探索成功將證明人類的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改革並非烏托邦,而是有路可尋的,但是當前(2020年)面臨的經濟困難和國際貿易紛爭也證明我們的理論和實踐都有不成熟之處,還處於改革進行中的階段,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同時要發展我們的經濟理論。今天的改革就是要立足當前的現實,要堅持經濟為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物質生活的倫理,借鑒資本主義的思想和方法,改革掉以前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的缺陷,這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理想。
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經濟有兩大缺陷,第一個缺陷是過分強調社會公平,經濟公平嚴重缺失(歷史上每當這兩種公平處於極端形態時,社會就會產生“轉換”的要求,這種“轉換”要求常常會引起改革,甚至革命。),由於經濟公平嚴重缺失,以至於效率低下;第二個缺陷就是政府過度參與經濟活動,從理論上說,政府的職責是依法治國,嚴格管理社會秩序,科學指導經濟發展;政府沒有創造價值的職能,不應該參與投資和經營經濟實體等經濟活動,由於過去的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經濟的管理需要和歷史的承傳,行使管理生產資料公有制下的土地和國企的職能目前不得不由政府來執行,但是逐漸弱化政府參與投資和經營經濟實體的職能,最終完全退出投資和經營應該是我們深層次經濟改革的方向。
前面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真正區別是發展經濟為全體社會成員還是為資本集團的區別,是經濟倫理的區別,是價值觀的區別,生產資料公有制只是為了實現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物質財富這一目的的制度安排,而不是目的,由於公有制的概念無法定義,所以這個制度安排並不能實現為全體社會成員創造物質財富的目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國家《憲法》所規定的制度,所以中國經濟制度改革只能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又必須改革生產資料公有制,以解決公有制度下的資本不能人格化的問題,改革公有制不能簡單地採用“破掉、賣掉、分掉”這種粗暴的手段,採用這種手段不僅會造成國資流失,社會財富損失,甚至可能造成全社會秩序的崩潰,蘇聯就是前車之鑒。
根據第四章對物權所有的分析,我們可以將公有制度下的土地所有權中的使用權、獲利權、佔有權和處置權分離處置,國家掌握獲利權和終極處置權(收回使用權、改變用途等),將使用權、佔有權和一般處置權(使用權流通)交給自然人和經濟法人並准予流轉;將國企實行股份制,國家變資產管理為資本管理,通過持股、買入和賣出股權實現對獲利權、佔有權和處置權的掌控,將經營管理權交給具體的私有持股人,國家通過國資委、稅務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環保、司法、公安等機構依照法律、法規對財務、經營、環保、國家安全等方面進行監管,以確保國家利益不受侵犯。
實施土地使用權的確權和流通,改變國企的資產管理為資本管理,這是中國經濟深層次改革的必過之坎,我們只要抓住土地和國企這兩條主線,就能勝利完成中國的經濟制度的改革,達到實現社會公平和經濟公平共存互補的和諧社會的目的。
作者簡介
作者胡靜波祖籍浙江鄞縣,1951年出生於上海,1968年初中畢業進國企工作,2011年退休。全程經歷了中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屬於中國最勤奮、最擅長思考的“老三屆”群體。2013年曾出版了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考察中國經濟的《直面全球一體化的中國經濟》一書,預見了中國經濟危機的必然性;2019年出版了遊記形式的社會科學幻想小說《槐安紀行》,講述了作者“遊歷”了心中的理想國的故事,用通俗的語言和讀者探討政治、經濟,和人生的意義、人類生存的終極目的等哲學問題。
作者郵箱/Email:1485566467@qq.com
作者郵箱/Email:1485566467@qq.com
目次
序言
目錄
第一章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1.1 從國際金融危機談起
1.2 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國際貿易?
1.3 外匯儲備的困惑
1.4 全世界流通的美元是從哪裡來的?
1.5 過量的外匯儲備是外力對中國經濟的壓力點
1.6 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通縮和物價下降)
1.7 總體的流通性過大和結構性資金短缺並存的原因
第二章 國內經濟的現狀
2.1 GDP的定義及構成
2.2 拉動GDP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
2.3 拉動GDP的“三駕馬車”之二――投資
2.4 拉動GDP的“三駕馬車”之三――外貿
2.5 從收入法看GDP
2.6 GDP的顏色
2.7 GDP結構性失衡的內在矛盾
2.8 需求、供應和產能過剩
2.9 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無效對策
第三章 國內經濟的主要矛盾的焦點及原因
3.1 便宜的勞動力和過高的物價
3.2 房地產對經濟的積極意義和泡沫效應
3.3 正確認識房地產的供求關係――“剛性需求”是個偽概念
3.4 住房的供求矛盾是怎樣轉化成社會矛盾的?
3.5 科學地推進城鎮化
3.6 金融化的地產是吞噬社會財富的黑洞
3.7 只有房產能帶動消費
第四章 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思考
4.1 對所有權和所有制問題的思考
4.2 物權的相對性
4.3 物權的相對性原理對經濟倫理的影響
4.4 物權的相對性原理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五章 進行房地產去金融化改革
5.1 解決住宅用地使用期限滿70年以後的問題
5.2 我國的土地所有權制度和使用權流轉管理的缺陷
5.3 徵收土地使用權轉讓的資本利得稅
5.4 房地產去金融化改革後的影響
5.5 房價能否軟著陸?
第六章 國企改革的方向
6.1 國企改革的現狀
6.2 國企的任務
6.3 國企改革的方向
第七章 正確認識金融――避免金融資本對產業經濟的侵蝕
7.1 完善金融制度,發展金融市場
7.2 嚴格控制金融衍生品的開發
7.3 改變央行儲備的結構和品種
7.4 央行儲備的改變對人民幣的影響
7.5 自由市場和其它市場形式
第八章 經濟深層次改革的國際影響
8.1 中國的改革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8.2 美國的“兩難”問題
8.3 美國解決“兩難問題”的若干招數
8.4 我們怎樣應對中美貿易紛爭
8.5 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正確理解
第九章 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理論和其它相關學科理論的研究
9.1 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研究
9.2 建立一門“健康經濟學”
9.3 關於時間的經濟學意義
9.4 關於道德的經濟學意義
9.5 數學方法在經濟問題上的不適用性
第十章 構建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傳統文化為核心價值觀的國民價值體系
10.1 構建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傳統文化為核心價值觀的國民價值體系
10.2 處理好三大矛盾
10.3 正確看待中國國民生活的儉樸傾向
10.4 文化產業關係到國家意識形態安全
10.5 教育事業不應該產業化
附錄 道德、道德的起源及道德的經濟意義
後記
目錄
第一章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1.1 從國際金融危機談起
1.2 我們為什麼要進行國際貿易?
1.3 外匯儲備的困惑
1.4 全世界流通的美元是從哪裡來的?
1.5 過量的外匯儲備是外力對中國經濟的壓力點
1.6 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通縮和物價下降)
1.7 總體的流通性過大和結構性資金短缺並存的原因
第二章 國內經濟的現狀
2.1 GDP的定義及構成
2.2 拉動GDP的“三駕馬車”之一――消費
2.3 拉動GDP的“三駕馬車”之二――投資
2.4 拉動GDP的“三駕馬車”之三――外貿
2.5 從收入法看GDP
2.6 GDP的顏色
2.7 GDP結構性失衡的內在矛盾
2.8 需求、供應和產能過剩
2.9 應對世界金融危機的無效對策
第三章 國內經濟的主要矛盾的焦點及原因
3.1 便宜的勞動力和過高的物價
3.2 房地產對經濟的積極意義和泡沫效應
3.3 正確認識房地產的供求關係――“剛性需求”是個偽概念
3.4 住房的供求矛盾是怎樣轉化成社會矛盾的?
3.5 科學地推進城鎮化
3.6 金融化的地產是吞噬社會財富的黑洞
3.7 只有房產能帶動消費
第四章 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思考
4.1 對所有權和所有制問題的思考
4.2 物權的相對性
4.3 物權的相對性原理對經濟倫理的影響
4.4 物權的相對性原理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五章 進行房地產去金融化改革
5.1 解決住宅用地使用期限滿70年以後的問題
5.2 我國的土地所有權制度和使用權流轉管理的缺陷
5.3 徵收土地使用權轉讓的資本利得稅
5.4 房地產去金融化改革後的影響
5.5 房價能否軟著陸?
第六章 國企改革的方向
6.1 國企改革的現狀
6.2 國企的任務
6.3 國企改革的方向
第七章 正確認識金融――避免金融資本對產業經濟的侵蝕
7.1 完善金融制度,發展金融市場
7.2 嚴格控制金融衍生品的開發
7.3 改變央行儲備的結構和品種
7.4 央行儲備的改變對人民幣的影響
7.5 自由市場和其它市場形式
第八章 經濟深層次改革的國際影響
8.1 中國的改革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8.2 美國的“兩難”問題
8.3 美國解決“兩難問題”的若干招數
8.4 我們怎樣應對中美貿易紛爭
8.5 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正確理解
第九章 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理論和其它相關學科理論的研究
9.1 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研究
9.2 建立一門“健康經濟學”
9.3 關於時間的經濟學意義
9.4 關於道德的經濟學意義
9.5 數學方法在經濟問題上的不適用性
第十章 構建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傳統文化為核心價值觀的國民價值體系
10.1 構建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和傳統文化為核心價值觀的國民價值體系
10.2 處理好三大矛盾
10.3 正確看待中國國民生活的儉樸傾向
10.4 文化產業關係到國家意識形態安全
10.5 教育事業不應該產業化
附錄 道德、道德的起源及道德的經濟意義
後記
主題書展
更多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