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簡介
依個人閱讀喜好,自由跳接、由簡至繁,秒懂當代不可不知的世界議題
◆本系列入圍英國圖書設計與製作獎(British Book Design & Production Awards)
◆大量近期時事、趨勢照片,搭配詳實解說,輔助讀者慎思明辨重要議題
◆從最大字級一眼抓出議題關鍵字;到次大字級重點式釐清觀念;亦可細讀小字、深度理解當代必知的議題內涵
▌只有雄壯威武才叫有「男子氣概」?一心追求某種特定的男子氣概是否害人害己?
一般而言,許多社會在傳統上認為男性要有不輕易低頭、強壯有力、
收斂情緒、努力爭逐金錢與權力,甚至對異性須「很有一套」等特質,
這些都算是「霸權型男子氣概」的基本作風與精神。
然而,謀殺和暴力罪犯中男性遠多於女性,男性自殺率偏高、較常濫用藥物及酒精,
甚至容易罹患俗稱為「健身過度症」的身體臆形症……,
種種問題很可能都是執著於男子氣概霸權所致的不良後果。
在本書中,身兼心理學者與男性研究專家的作者首先從大眾對男子氣概的理解進程談起,
從歷史沿革來看男子氣概在社會中的定位。接著,他進一步探討男性霸權的危害,
即男性爭逐「霸權型」男子氣概時,會對他人與自己造成什麼不良影響,又使男性的人際關係面臨了何種問題?
隨著時移世易,現今男子氣概是怎麼因應社會上性別角色的劇烈轉變,跟著做出調整?
多元且「非典型」性別角色與「非傳統」家事分工和家庭結構的出現,能協助改善男子氣概中「有害」的部分嗎?
作者要帶讀者一起思考:
▌為何色情片會不斷重複、強化男子氣概刻板印象?這會為男性帶來什麼傷害?
▌男性就醫意願普遍較低,甚至易有自殘傾向,是不是社會傳統上對男子氣概理想典型不合理的要求所致?
▌厭女情結令霸權型男子氣概吹起「愈厭女就愈man」的歪風?為何追求男性霸權害人害己?
▌全職家庭主夫就是欠缺男子氣概嗎?父親的育嬰假為何不能跟母親的一樣長?
作者透過豐富的歷史、傳媒資料,以及近期多元性別樣貌的圖表與影像,
外加世界各地性別議題的統計數據,仔細審視了男子氣概、男性氣質相關的重要議題,
更引導讀者探索多元性別、性別平權及男性身心健康未來的遠景。
最重要的是,大家能做些什麼,好讓所有不同性別認同的社會成員更加自在、安適,並在公平、多元而包容的環境中有理想的生活?
作者簡介
馬修.泰勒Matthew Taylor
目前擔任英國皇家文藝學會(RSA)執行長;身分有作家、發言人、廣播員。泰勒也常針對政治、政策與公共行政改革等議題撰文。過去曾在英國最主要的智庫之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擔任執行長以及秘書長。(「洋蔥式閱讀!當代關鍵議題系列」均由馬修.泰勒與各書作者共同執筆寫作。)
相關著作:《洋蔥式閱讀!當代關鍵議題系列:AI可不可以當總統或法官?機器人要不要繳稅?思辨人類與人工智慧該如何共生》《洋蔥式閱讀!當代關鍵議題系列:票票等值合理嗎?民主選舉造就了社會對話還是內耗?參與公民社會必讀的民主基礎知識》
安德魯.史麥勒Andrew Smiler
是一位作家暨有執照的治療師,專長領域為青少年、男性和男性氣質研究。他著有獲獎作品《約會與性別:二十一世紀青少年男孩指南》(Dating and Sex: A Guide for the 21st Century Teen Boy,暫譯),也是《男性自我》(The Masculine Self,暫譯)的合著者。身為治療師,史麥勒博士幫助十幾歲的男孩與成年男性了解自己,協助他們找到更好的方式與生活周遭的人交流。除了抑鬱、焦慮和家庭衝突等問題外,他也與客戶一起探索性別認同、性取向和其他各種性方面問題的解方,所採療法包括個人治療和家庭治療。他在新罕布夏大學拿到發展心理學博士學位;在陶森大學獲得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學士班則於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攻讀心理學和數學。
譯者簡介
田菡
臺中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畢,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社會學碩士。文字工作者,撰寫評論,也作翻譯、編劇。
目次
◆對男子氣概的理解進程
◆男性霸權的危害
◆男性與人際關係
◆改變中的現今男性氣質樣貌
◆結論
書摘/試閱
有些男性主張不該繼續試圖改變習俗或信念,因為男人天生熱衷權力,以上描述的種種情形,都是這種傾向所致的必然結果。抱持此種主張的其中一些男性促成了一種政治運動──他們認同自己為男權運動者(men’s rights activists, MRAs)。
男權運動版本的男子氣概追求權力,強調男性之於女人的宰制力,也貶抑男同性戀者。在網路上很容易看到這群人的蹤跡,但對於研究者或有組織的社會運動者而言,他們的存在卻沒有什麼意義。他們經常揚言要在現實中行使暴力,會在網路上一窩蜂「出征」他們所反對的某些個體。男權運動者的舉動逼迫記者潔西卡.瓦蘭提(Jessica Valenti)(因她的書寫)和演員萊絲莉.瓊斯(Leslie Jones)(因主演《捉鬼特攻隊》〔Ghostbusters〕的翻拍版)離開社群媒體平台。正如性別研究寫作者克莉斯塔.霍達普(Christa Hodapp)在2017年所解釋的,男權運動者在網路上「引戰」的做法是一種不尋常的政治策略,但卻是他們唯一可行的選項,畢竟這些人無法參與主流的女性中心文化(gynocentric culture)。
在男權運動者的世界裡,有些人認同自己為「非自願獨身者」(involuntary celibates,或 incels)。他們主張男性對女性而言有主導性優勢,另外他們也淡化平等的觀念,甚至認為應將女性排除在工作場所之外,以確保她們對男性的經濟依賴。非自願獨身者傾向接受男性「性濫交」的刻板印象。性別歧視深植於這些人的心中,他們認定滿足男人性欲是女人的責任。非自願獨身者經常在網路的聊天室和留言區中表現出對女性極端的不尊重和貶抑,甚至鼓勵男性對拒絕和自己發生性行為的女性暴力相向。美國大規模槍擊犯艾略特.羅傑(Elliot Rodger,2014)和加拿大箱型車襲擊犯阿列克.米拿桑(Alek Minassian,2018)都曾在非自願獨身者的網路聊天室中留言。
非自願獨身者經常主張,如果一個男人遵循了異性戀的傳統習慣──向女人提出邀約、進行禮貌的交談、支付了兩人晚上的約會開銷──那麼該女性就必須和他發生性關係。基本上,這類男性認為女性一旦答應了第一次約會,再加上約會中途沒有離開,就等於合意並保證兩人將發生性關係。
許多男權運動者喜歡指出人們都忘了「不是所有男性」(#NotAllMen) 都會出現前文中提及的行為,也不是所有男性都有那些信念,所以拒絕涉入針對男性全體以偏概全的討論。儘管「不是所有男性都做了某件事」這種說法合乎事實,但並不代表人們在此處或其他地方提到的數據就無意義可言。這種#NotAllMen的說法讓困難議題變得更加難以討論。可以這麼說──大多數男性的言行適當,某些行為不端的男性卻躲在他們身後,以多數男性的品行作為防護罩。
比如男性正義聯盟(Justice for Men and Boys)及挺男婦女聯盟(Women Who Love Them)的領導人邁克.布坎南(Mike Buchanan,1957–)和唐納.川普(1946–)之類的政治人物,似乎都抱持著與男權運動者相同的信念。他們注重個人權力,幾乎不考慮不同於他們意見的聲音,也似乎對他人、制度或地方歷史缺乏關心和同理心。
主題書展
更多書展今日66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